高中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c5ab15f9cc22bcd126ff0cb2.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莹,华阴人也。
梁龙德中,始解褐为康延孝从事。
后唐同光中,延孝镇陕州,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
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
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赐金紫。
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以粗縗随幕,人或短之。
及入相,以敦让汲引为务。
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
少帝嗣位,拜守中书令。
明年,检校太尉本官,出为晋昌军节度使。
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
及契丹陷京城,契丹主迁少帝于北塞,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
契丹永康王代立,授莹太子太保。
周广顺初,遣尚书左丞田敏报命于契丹,遇莹于幽州。
莹得见华人,悲怅不已,谓田敏曰:“老身漂零寄于此,近闻室家丧逝,弱子无恙,蒙中朝皇帝倍加存恤,东京旧第本属公家,亦闻优恩特给善价,老夫至死无以报效。
”于是南望稽首,涕泗横流。
未几,莹卒于幽州,时年六十七。
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
契丹主闵而许之。
及卒,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
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仍赐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节选自《旧五代史·赵莹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B.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C.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D.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解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8d87e750e2524de5187ed5.png)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进学斋记张耒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
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
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
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
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
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
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
②土苴: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A. 之B. 其C. 则D. 以(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D(2)B(3)A(4)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eb145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0.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目文选-赵嘏太和上殿对视图上晏坐待太阿宫》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1.文中“太和”与“太阿”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吗?2.太和上殿对视图的主人公是谁?3.文中的“初心”指的是什么?文选-颜延之帝京篇十八首『辅佐天子·不负韶华之美』1.选段一中的“金闺箫鼓未曾闻”和“银烛秋光冷画屏”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描写人物之美?2.选段二中的“游远必自别离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情感?3.文中“司马复之”指的是谁?文选-王僧鲁古柏行》篇『生命之花·追求自由挣脱束缚』1.文中古柏的行为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2.文中所提到的“太清节显辨何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3.文中的“清卧景生搜春拾”中的“清卧景生”含有怎样的意象?2. 答案与解析题目一答案与解析1.太和与太阿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太和是指皇帝上殿的地方,而太阿宫则是太和的别称。
2.太和上殿对视图的主人公是上晏。
3.文中的“初心”指的是一个人最初的目标、宗旨,也可以理解为忠诚和为国效力的初衷。
题目二答案与解析1.“金闺箫鼓未曾闻”和“银烛秋光冷画屏”通过修辞手法的排比与对比,表现了人物之美。
2.“游远必自别离中”表达了离别的忧愁和无奈之情。
3.“司马复之”指的是才子杜甫。
题目三答案与解析1.文中古柏的行为向我们传达了追求自由与挣脱束缚的精神。
2.“太清节显辨何佳?”表达了作者对真诚与清廉的思考。
3.“清卧景生搜春拾”中的“清卧景生”借景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悠闲和宁静的意象。
3. 结语以上是《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中的部分题目和答案解析。
希望这些题目和答案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如果有需要的话,你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文言文,通过更多的阅读和训练来提升自己。
祝你学习进步!。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f4413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15.pn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
毅归赵,燕军共忿。
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燕皆呼“万岁”。
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
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高中必备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必备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321c1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b.png)
高中必备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高中必备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文言文阅读理解是高考必考的题型,平时同学们需要多练习这个题型的内容,那么有哪些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
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
景公患之。
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
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
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
日中而贾不至。
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
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
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
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三军之士皆振栗。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
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
使者大惧。
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
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
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
三日而后勒兵。
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晋师闻之,为罢去。
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徇:示众B.士卒次舍次:按次序C.士卒暴露于境暴露:日晒夜露D.身自拊循之拊循:抚慰安抚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穰苴能附众威敌的一组是(3分)( )①身与士卒平分粮食②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③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④争奋出为之赴战。
最新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答案
![最新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26365ba6c30c2259019e93.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答案11、班昭续《汉书》21.①终②总是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3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4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52、蔡文姬求情61.①拜见②赤足③马棚④勇敢的士卒2. 7①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8②确实同情你(相,你);③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
93.被动词。
103、炳烛而学11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2.①哪有做臣12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13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3.下面一段话。
4.活14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154、薛奎识范镇161.①使②更加③退让④到、前往⑤超过2.17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18带着他一同走;③必然凭文学出名。
195、芮伯献马贾祸201.①同“率”②抛弃③满足④最终⑤赶走212.①以[之]献于王;②使[人]求焉。
3.①你没什22么用来应付他们;②这会招致灾难的;③就在周23厉王前诬陷他;④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24这是芮伯的过错。
256、及之而后知261.①哪②翻阅2.泰山、华山、恒山、衡27山、嵩山 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28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
4.实践第一。
2930 7、管仲破厚葬31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32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33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34气词,无义;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358、董叔攀附权贵36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2.①范氏是37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38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39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409、王昭君出汉宫41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2.想要召哪个宫女, 42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容貌平常;画工434.报出。
4410、商於子驾豕45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46⑦大概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47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48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49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高一练习)
![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高一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bca85dd9ba1aa8114531d956.png)
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高一练习)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一1.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栖)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喜欢它)。
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
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文言知识]嘉。
“嘉”多作“美好”,“赞许”解释。
如“嘉客”、“嘉宾”。
上天“天神嘉其义”,意为天上的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
又,“帝嘉之”,意为皇帝称赞他。
[启发与借鉴]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
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元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份量是相当重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念:②遂:;③侨居:④区区:2.翻译: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2.鳝救婢高怀中,业(经营)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女仆)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
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
夜深入睡,比(等到)醒而痛减,伤尽愈。
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周围)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
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文言知识]1.“诸”与“之于”。
“诸”与“之于”在文言中常可互用互解。
上文“从后窗投诸河”,即可按“从后窗投之于河”理解,而“悉纵之于河”,也可说成“悉纵诸河”。
又,《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即“投之于渤海之尾”,意为把土石投放到渤海的边上。
2.以千数。
“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日杀鳝以千数”,即每天宰鳝好几千条。
如果理解为一千条或约一千条,都是不对的。
“以百数”即几百;“以十数”即几十。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悯;②累年;③罢业;④纵。
2.翻译: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3.黄香温席昔汉(汉朝)时黄香,江夏(今湖北境内)人也。
文言文阅读 专练(含答案)2024 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专练(含答案)2024 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f507e6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6.png)
文言文阅读专练(含答案)2024 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义,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忠,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
此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
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
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
孔子过之,不轼。
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
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
今陈修门者,不能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
”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鉏麑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
鉏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遂触槐而死。
齐人有子兰子者,事白公胜。
胜将为难,乃告子兰子曰:“吾将举大事于国,愿与子共之。
”子兰子曰:“我事子而与子杀君,是助子之不义也。
畏患而去子,是遁子于难也。
故不与子杀君,以成吾义;契领于庭,以遂吾行。
"楚人将与吴人战,楚兵寡而吴兵众,楚将军子囊曰:“我击此国必败,辱君亏地,忠臣不忍为也。
”不复于君,黜兵而退。
至于国郊,使人复于君曰:“臣请死。
"君曰:“子大夫之遁也,以为利也。
而今诚利,子大夫毋死。
”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君臣者,皆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
若是,则楚国终为天下弱矣,臣请死。
"退而伏剑。
君曰:“诚如此,请成子大夫之义。
”乃为桐棺三寸,加斧质其上,以徇于国。
(节选自《说苑·立节》)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B.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C.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D.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勇而果于行"与“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果"字含义不同。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e04346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1.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一)敏慧(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如初升的弯月。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①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3.曹植聪慧曹植聪慧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略。
与众不同。
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4.鲍子难客鲍子难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责难、驳斥。
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
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曹绍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6.杨亿巧对杨亿巧对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解缙敏对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
3.生儿子。
生儿子。
(二)学习(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承宫樵薪苦学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
怪,一路上寻找。
9.桓荣勤学不倦.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10.宋太宗学书.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王羲之。
高中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0848d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c.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答案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
【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小题1: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
(1分)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与俱入山崖()(2)使为书招张世杰()(3)其末二句云()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你)如果能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奉宋的心态事奉我们皇上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皇上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小题4:“不拜”表明文天祥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4分)小题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的人,理由是(4分)参考答案:小题1: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题2:(1) 一起(2)写(3)说小题3:B小题4:威武不能屈“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小题5:豁达大度(或“深明大义”)。
理由;“弘范遂以客礼见之”或“弘范笑而置之”(或“弘范义之”等)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知识记忆直接作答即可,此诗源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小题2: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小题3:试题分析:比如各句译点的不同,考查语境,从其后“将不失为宰相也”来判断,对方是劝降,先排除CD两项,再根据“以”为“用”来判断,答案正确是B。
小题4:试题分析:阅读短文即可知是文天祥说的最后一句话。
高三语文基础训练(二)
![高三语文基础训练(二)](https://img.taocdn.com/s3/m/0aebc2cc76c66137ee0619de.png)
高三语文基础训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
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
太祖召与语。
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
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太祖多.其能让。
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
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
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
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
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
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
如此者,未有不亡。
卿言甚当。
”又论学术。
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
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
及官侍从,宠愈渥。
御制门贴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时人荣之。
御史或言安隐过。
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从何知”曰:“闻之道路。
”帝大怒,立黜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耆:老B.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抚:安抚,安定C.太祖多.其能让多:赞许《D.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视:和……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B.太祖召与.语。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D.安宁有此且若.从何知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陶安有谋略的一组是()①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②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与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1f160410661ed9ad51f361.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与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宋陈谏议[注]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 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2)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3)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4)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参考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踢(2)责问(3)通“值”,钱(4)称赞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诘仆②因.人之力而敝之B.①是移祸于.人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①而.偿其直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①戒仆养之.终老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选C A项,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表凭借。
B项,①介词,到;②介词,表被动。
C项,二者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
D项,①代词,代指马;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译文:(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译文:参考答案:(1)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
(注意:“何以”为宾语前置;“为”表判断,可译为“是”)(2)你是朝廷的重臣,家中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注意:“为”表判断,可译为“是”,“制”后省略“之”)参考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
一天,陈谏议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
高中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标准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3ecfb2c5da50e2534d7f10.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答案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
高中文言文阅读5篇练习(19页含详细答案和译文)
![高中文言文阅读5篇练习(19页含详细答案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3f6ae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5.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曰:“郤縠可,行年五十矣,守学弥惇。
夫先王之法志,德义之府也。
夫德义,生民之本也。
能惇笃者,不忘百姓也。
请使郤縠。
”公从之。
公使赵衰为卿.,辞曰:“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若.也。
”乃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
取五鹿,先轸之谋也。
郤縠卒,使先轸代之。
胥臣佐下军。
公使原季①为卿,辞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
以德纪民,其章大矣,不可废也。
”使狐偃为卿,辞曰:“毛②之智,贤于.臣,其齿又长。
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
”乃使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
狐毛卒,使赵衰代之,辞曰:“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军也善.,军伐有赏,善君有赏,能其官有赏。
且居有三赏,不可废也。
且臣之伦,箕郑、胥婴、先都在。
”乃使先且居将上军。
公曰:“赵衰三让。
其所让,皆社稷之卫也。
废让,是废德也。
”以.赵衰之故,蒐于清原,作五军。
使赵衰将新上军,箕郑佐之;胥婴将新下军,先都佐之。
子犯卒,蒲城伯请佐,公曰:“夫赵衰三让不失义。
让,推贤也。
义,广德也。
德广贤至,又何患矣。
请令衰也从子。
”乃使赵衰佐新上军。
(节选自《国语·晋语·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材料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思人之心》)【注】①原季,即赵衰。
②毛,狐毛,狐偃的兄长,他们共同辅佐公子重耳。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栾枝A贞慎B先轸C有谋D胥E臣多闻F皆可以G为辅佐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古代高级官员的名称。
西周、春秋时天子、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等。
B.若,指比得上,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若火之始然”的“若”意思不相同。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精选5篇]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51200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9.png)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精选5篇]第一篇: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一)于公平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
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
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其姑告邻人之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
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
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
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
”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
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
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
”及子,封为西平侯。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狱:案件B.郡中离文法者文法:法令条文 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丁减:年轻男子 D.其后,母自经死自经:上吊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B.其姑告邻人之曰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C.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 D.郡中离文法者不赂者以赂者丧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昨夜洞房停红烛,侍晓堂前拜舅姑C.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
” D.姑妄言之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①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②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③郡中离文法者,皆不敢隐情④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⑥及子,封为西平侯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爸爸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四(含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四(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ef095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a.png)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9-12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节选自韩愈《师说》)(乙)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4分)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理②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③仆.道不笃:谦称,相当于“我(的)”④未见可师.者:学习⑤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尊称,相当于“您”⑥邑犬群吠,吠所怪.也:责怪A.①②B.①⑥C.②④D.③⑥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A.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B.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C.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D.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选文甲开头连用三个叹词,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的深刻感慨。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cc3c1c561252d380eb6e99.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进学斋记张耒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
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
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
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
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
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
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
②土苴: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A. 之B. 其C. 则D. 以(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D(2)B(3)A(4)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练习题简短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答案(2篇)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练习题简短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答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2597e3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0f.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练习题简短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答案(2篇)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练习题简短一和我们看古人一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曹操,一个在动乱社会中稳坐江山的人。
有的人说他是一个乱臣贼子,是一个不忠之人,他挟天子,令诸侯,演绎的是臣夺君位。
有的人却说他是位英雄,是伟人,不看他是怎样将魏治理的井井有条,且看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气、“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的锋利眼光,能独立于动乱之中,称为英雄,毫不为过。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曹操,映射的是不同的人生。
现在人们往往将是否能考上大学作为他人是否胜利的标志。
于是有人便将张继定为一个失败者,仅由于没有高中。
而有的人只在乎张继奋勉苦读的过程,而不在乎他是否中第,更何况当年的状元、榜眼、探花毕竟花落谁家又有几人知道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让人们牢记,他又怎会是失败者呢?有的人关注的是张继的结果,有的人关注的是他努力的过程,不同的着重点看到的便有所不同。
秋天了,叶子成熟后悠闲飘落,有的人看到后是伤感,为它奉献一生终是飘落而伤感,为时间催黄了它的生命而伤感;有的人看到后是感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叶子尚如此,何况人呢?不同态度便有不同的感受,就像有人在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结果,有人在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一样,有着不同的收获。
东边日头西边雨,不同的眼光看到的是不同的景象,不同的眼光打算不同的人生。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练习题简短二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走,不知不觉间,五月已过去了一半,回首五月我们感慨万分。
在此期间学校举办了许多好玩的活动,文艺部的工作也紧急有序的开展着,以下是这个月的工作总结。
我担当班的文娱委员快一年了,半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通过这半年的学习,使我熟悉到作为一名文娱委员该做的事和要做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答案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
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
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3.炳烛而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汉•刘向《说苑》)[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师旷”及其他。
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
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暮 ②安敢 ③善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薛奎识范镇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
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
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
及还朝,载以俱。
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注释] ①范镇:宋朝人。
②绾(wǎn):留。
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
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识]“阳”与“阴”。
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
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
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
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④趋_________⑤逾_________2.翻译: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及还朝,载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芮伯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 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
②晓:争吵。
[文言知识]伯仲叔季。
“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
老大往往取名为“伯”。
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
老二叫“仲”。
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
老三叫“叔”,老四叫“季”。
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
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帅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厌__________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2.理解: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翻译:①子无以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贾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遂谮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及之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注释] ①一足:走一步。
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
③一啜(chuò):尝一口。
[文言知识]说“及”。
“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
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
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
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管仲破厚葬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
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
”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
②衣裘:裘,皮衣。
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戮:侮辱。
[文化常识]“棺椁”及其他。
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
“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
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
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
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董叔攀附权贵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
”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⑥之槐。
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选自《国语•晋语》)[注释] 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
②叔向:晋国大夫。
③系援:结交攀附。
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
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
⑥纺:吊、悬。
[文言知识]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
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
“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
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