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案例)

合集下载

创新培育教学实践案例(3篇)

创新培育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此背景下,本案例以“绿色校园”实践项目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培育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项目概述“绿色校园”实践项目旨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施和评估一系列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项目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项目启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绿色校园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2. 项目设计:学生分组,围绕绿色校园主题,确定项目目标、实施步骤和预期成果。

3. 项目实施:学生分组开展活动,包括宣传、调研、实践、总结等环节。

4. 项目评估: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估项目成果,总结经验教训。

5. 项目总结:学生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分享项目经验。

三、创新培育教学实践过程1. 项目启动阶段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1)开展环保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绿色校园的意义和重要性。

(2)组织学生观看环保纪录片,感受环保问题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3)开展环保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讨论绿色校园的实践方式。

2. 项目设计阶段在项目设计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创新培育教学实践:(1)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讨论。

(2)头脑风暴: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各种创新性的环保活动方案。

(3)方案筛选:教师和学生共同筛选出可行性高、创新性强的方案。

3. 项目实施阶段在项目实施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创新培育教学实践:(1)宣传推广:学生利用海报、宣传册、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宣传绿色校园理念。

(2)调研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校园环保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3)实践活动:学生组织各类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

4. 项目评估阶段在项目评估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创新培育教学实践:(1)成果展示: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展示项目成果。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摘要:2022年新课标和“双减政策”的实行为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难题:如何以学生为本去上这一堂课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尝试对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期望能够对教育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案例;小学数学;以学生为主体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实行以来,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教育以人为本,而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从学生入手,以学生为主体来针对教学各个环节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以学生为主体,针对课前导入、新授课讲解以及课后作业三个主要环节,针对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课前导入——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课前导入是一节好课的开端,而一个好的课前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常用的课前导入包括以数学史导入、故事导入、生活情境导入等等,其中数学史导入一种是介绍一下著名的数学家讲述他们在数学上做的贡献,另一种是介绍数或者符号等演变到现在的过程。

故事导入一般是用熟悉的人物故事或者熟悉的人物就本节课相关内容编成故事引入本节课题激起学生求知欲。

生活情境导入是展示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从这个情境出发,去发现问题、认识新的知识。

而对于这几种方式来说,从学生的角度,学生都是通过课前导入,发现数学世界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又再次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认识现实世界。

例如,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曾经见过果汁瓶上,或者衣服的标签上带有百分数的字样,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展示这样的取自于日常生活的图片,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拉进了数学的“距离”;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体味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提高了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探究——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

以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探究——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

ACCOUNTING LEARNING145以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探究——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孟扬 江苏省徐州市中等专业学校摘要:当今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方便,“线上”教学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育模式正在被广泛应用。

本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多元的混合式教学,力求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生;主体;混合式教学;基础会计引言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文件鼓励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后者要求教育技术不能仅停留在学习环境,而要嵌入学习系统中去。

《基础会计》既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又是会计入门的基石,本文探讨的是:采用“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并将“以学生为主体”摆在首位,实现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一)课程开设情况《基础会计》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开设在中职和高职的第一、第二学期,目前江苏省内开设两个学期,是必修课,周课时约4~6课时。

学好《基础会计》课程,可以为后续《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特点《基础会计》课程的基础二字,包含三层含义: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整体上偏理论多一点,但是会计的实践操作技能不容忽视。

(三)课程教学现存问题1.重内容轻学情在目前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重视教学内容的教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透彻。

学生虽然之前没有学习过专业课,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可以与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联结,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了解学生的特征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2.重理论轻实践长期以来,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情况。

学习以学生主的案例

学习以学生主的案例

学习以学生主的案例篇一: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摘要:新课标课程改革下,如何将课堂回归给学生;如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在有限内创建高效课堂,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方向。

本文就什么是学生主体,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和措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含义等几方面进行解说。

关键词: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学习效率低,学生学习被动。

新课改为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当转变教学模试,将课堂回归给学生。

适应新课改,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作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该是为学生主体服务的。

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充当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把教学简单的当作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途径。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将课堂回归给学生呢?良好的课堂效果的生成,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充分地课前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课前“备课”是很重要的步骤,这里的“备课”包括两个方面:1.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某一知识点掌握多少,不足之处,找到切入点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要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掌握的程度,每个学生的学习功底如何,作业完成情况如何,全面的了解学生才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前预习:在进行新课之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预习功课,对于预习过程中不懂的知识进行记录,并以书面形式上交。

之后,老师以这些问题穿插如课堂活动中,这样教学目的性更强,授课也较有针对性;建立与学生的感情:多与学生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沟通,探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帮助他们及时解决问题,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作业批改:在教学过程中作业批改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和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法律案例教学法实例(3篇)

法律案例教学法实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分析、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提高法律素养。

本文以一起真实案例为背景,探讨法律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2018年,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备受关注的盗窃案。

犯罪嫌疑人王某因盗窃被警方抓获,警方在其住所查获大量赃物。

经调查,王某曾因盗窃被判刑,刑满释放后仍不思悔改,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法学教育界对法律案例教学法的探讨。

三、案例教学过程1. 案例导入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案例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案件中的法律问题。

然后,提出以下问题:(1)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2)王某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3)如何预防类似案件的发生?2.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以下法律问题:(1)盗窃罪的构成要件(2)累犯的认定(3)刑罚的适用(4)预防犯罪的措施3. 案例辩论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辩论,就上述问题阐述观点。

教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并总结案件中的法律要点。

4. 案例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案件,总结案件中的法律问题,并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1)强化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2)提高法律素养,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3)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四、案例教学效果1. 提高学生法律素养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为今后从事法律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在辩论环节,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以实际案例为载体,使学生感受到法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案例教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3篇)

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以学生为主体,探讨实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旨在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1. 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

2. 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贴近实际,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

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企业、行业需求,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

3. 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实践教学过程的指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答疑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实践效果。

5.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四、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策略1.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确保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中学生教育案例模板(10篇)

中学生教育案例模板(10篇)

中学生教育案例模板(10篇)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1870年前后,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道尔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法学教育中,开启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先河。

它以生动灵活的形式打破了长期困扰课堂教学的以灌输式为主的僵局,将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但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其效果却往往并不理想。

原因可能很多,但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当往往是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在座位上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一)教师的角色1.管理者的角色教师是管理者,既包括对教学活动的管理,如制定教学计划,控制教学进度,组织课堂教学,和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沟通,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也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如对学生的行为、心理、习惯进行管理和控制。

2.组织者的角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在课堂活动中教育论文,应当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如何进行,在组织过程中还要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要教材熟悉,教案恰当,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述通达,灰谐风趣和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学生的角色1.被管理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单纯的被管理者,教师具有很大的权威,当然这种权威是法定的,教师掌握着资源、话语权、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学生的言语、行为、习惯等都要受到教师的制约。

自觉实践法教学案例演示(3篇)

自觉实践法教学案例演示(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自觉实践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青睐。

本文将以一个自觉实践法教学案例为例,详细阐述其教学过程、实施策略及效果。

二、案例内容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自觉实践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施步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 教学内容以“小学生环保教育”为例,通过自觉实践法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环保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学习目标教师简要介绍自觉实践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施步骤,使学生了解自觉实践法。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环保主题,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

(4)自主探索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分析问题。

(5)小组合作各小组针对环保主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方案,并进行讨论、修改。

(6)实践操作各小组按照制定的环保方案,进行实践活动,如组织环保宣传活动、开展环保知识竞赛等。

(7)总结评价各小组分享实践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本次教学活动。

三、实施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注重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4. 强化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及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效果通过自觉实践法教学,学生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 知识掌握:学生对自觉实践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施步骤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三年级美术上册《我的好邻居》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美术上册《我的好邻居》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让学生在绘画实践中,感受到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
2.态度方面: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好。在绘画过程中,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的品质,使他们能够克服困难,不断挑战自我。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将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们的好邻居有哪些特点?”“在生活中,邻居们给予了你们哪些帮助?”“如何用绘画语言表现邻居之间的和谐关系?”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高绘画表现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性格、特长等因素,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完成绘画作品。同时,鼓励小组成员之间开展互评、自评,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表现邻居的特点和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不同的人物表情、动态和场景,学会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邻居的观察和感受。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幅以“我的好邻居”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
(四)总结归纳
1.邀请部分小组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让其他学生欣赏、学习,互相借鉴。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从绘画技巧、创意表现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绘画中的观察、思考、表达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教育信息化教学案例

教育信息化教学案例

教育信息化教学案例信息化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组织和推动的作用。

要求教师创设一个能够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感知学习内容、获得更强成就感的学习环境。

现以中职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选取“劳动合同的审核与签订”这一主题,探讨信息化课堂实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一年级的学生,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掌握了依法维护权益的方式,了解了合同的基本知识,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掌控劳动合同的霸王条款,介绍常用的劳动合同风险。

(2)能力目标:基本具备识别霸王条款能力,规避劳动合同中的风险。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秉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进一步增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

教学重点为:劳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无效条款。

教学难点为:劳动合同中的竞业协议条款和押金条款中的常用风险。

二、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和案例教学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在课前学习知识,课上内化知识,课后拓展知识。

本课就是《求职者小登陆作战》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分成四个求职者小分队,每组内有两名求职者以及两名企业方代表。

本课演示的就是学生顺利完成求职者、复试之后劳动合同的签定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创设情境,以闯关游戏、动画视频、贯穿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借助信息化手段,自主探究、提高效率。

课前依据平台构成的历史数据及同学个人能力偏好展开智能分组,小组同学独立自主自学微课,尝试初拟劳动合同,并将初拟将合约上载平台,等候专家评测。

课中采用助学平台、互动投票、拖拽游戏、随机选人、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手段使学生全方位独立自主地参予至课堂中,沦为课堂的主人。

课后依据学生构成的辨识违宪条款小贴士,布置求职者公益广告的作业,使得学生将专业课科学知识运用至普法学法过程中,同时实现学习效果的升华。

综合实践教学案例述评(3篇)

综合实践教学案例述评(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综合实践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以某高校“创新创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对其综合实践教学案例进行述评。

二、案例概述该案例以“创新创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核心,通过整合学校、企业、社会资源,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锻炼—成果展示—评价反馈”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课程主要面向全校本科生,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案例实施过程1. 理论教学阶段(1)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创业项目策划、创业团队建设、创业融资与风险管理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锻炼阶段(1)项目选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

(2)实践形式:包括企业实习、创业实践、社会调研、创新创业竞赛等。

(3)实践指导: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3. 成果展示阶段(1)成果形式:包括创业计划书、创业项目路演、创业团队展示等。

(2)展示平台:校内创新创业大赛、校外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孵化基地等。

4. 评价反馈阶段(1)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2)反馈机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教师、企业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案例成效分析1. 学生方面(1)创新能力: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实践能力: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创业项目的策划、实施、管理等技能。

(3)综合素质: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抗压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2. 教师方面(1)教学水平:教师通过参与实践指导,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2)科研成果:教师结合实践项目,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提升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上册《形形色色的生物》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上册《形形色色的生物》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使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学会运用生物分类的知识对生物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科学方法,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上册《形形色色的生物》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生物课程中,初一生物上册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章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针对这一章节,本教学案例将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案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生物世界的奇妙与和谐。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将能更好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尝试进行分类,并写一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观察日记。
师:请大家课后观察身边的生物,尝试用我们学过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将观察过程和感悟写成一篇日记。
2.提醒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
师:希望大家能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力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壮丽画面,如缤纷的蝴蝶、多样的植物、丰富的海洋生物等,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好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上有多少种生物吗?它们又是如何分类的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形形色色的生物》。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实践案例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实践案例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实践案例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案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学生为中心教学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

学生为中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

在实施学生为中心教学时,教师需要转变自己原有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下面我们将结合一次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实践案例来探索其具体实施方法和效果。

案例一:小学语文学科,《小小镜子》剧本表演教学目标:1.通过设计剧本表演,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友善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查找相应的剧本资源并进行修改。

2.将所有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分配台词和表演任务。

3.提供道具和服装,让学生自由选择。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小短片,引起学生对友善和相互欣赏的思考。

2.分组: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说明每个小组的任务。

3.角色分配: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角色,并分配好台词和表演任务。

4.排练: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排练,教师可以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5.表演:每个小组上台表演自己的剧本,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点评。

6.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次表演的成果,学生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剧本编排和表演过程中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2.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设计剧本和表演形式上展现出较高的创造力,创意丰富,形式多样。

3.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克服了各种困难,并完成了一系列的表演任务。

4.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口头表达更加流利。

通过本次实践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为中心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实践和效果。

通过剧本表演的方式,学生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实践(3篇)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实践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探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实践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辅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自主学习,培养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自主发现数学规律。

3. 关注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4. 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5. 评价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能力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案例1. 案例一: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在讲解《庐山谣》这首诗时,教师带领学生游览庐山,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的美景。

在游览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案例二: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在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分数加减法的规律。

探究式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探究式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某中学开展的一次探究式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探究式教学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

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案例,探讨了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和实施策略,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教学效果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探究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以某中学开展的一次探究式教学实践为例,分析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和实施策略。

二、案例背景某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校,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大力推进探究式教学。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案例实施过程1. 确定探究主题本次探究式教学以“环境保护”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设计探究活动(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如何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性”等。

(2)资料收集:各小组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途径,收集与探究主题相关的资料。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公园、社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环境保护的现状。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以PPT、海报等形式展示探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3. 教师指导(1)引导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进行讨论,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2)指导资料收集:教师提供资料收集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高效获取信息。

(3)组织实地考察:教师提前规划考察路线,确保考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4)评价成果展示:教师从探究深度、广度、创新性等方面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四、案例实施效果1.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人为主体的教学实践(3篇)

以人为主体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界共识。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一、背景与意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以下是一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某中学语文教师张老师,在教学《离骚》这篇课文时,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1. 导入:张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以及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

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屈原的视频,初步了解屈原的人生经历。

2. 自主阅读:张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离骚》进行自主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查阅词典,了解生词的意思。

3. 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分享阅读心得,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疑问,共同探讨。

4. 教师点评:张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予指导。

5. 拓展延伸:张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离骚》在当代社会的意义,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离骚》的理解。

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注意到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在讨论交流环节,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张老师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并在讨论交流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老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视频、讨论等,激发了学生对《离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法案例(3篇)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法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某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案例描述1. 课题:《分数的意义》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个苹果,提问:“这个苹果怎样表示它的一半?”学生回答:“把它切成两半,每半就是一个苹果的一半。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切苹果,还有其他方法表示它的一半吗?(2)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表示方法,如:$\frac{1}{2}$、$\frac{1}{4}$、$\frac{3}{4}$等,并解释分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一张纸,提问:“这张纸的一半是多少?”学生动手操作,用彩笔在纸上画出$\frac{1}{2}$,并说明画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表示$\frac{1}{4}$、$\frac{3}{4}$等?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用彩笔在纸上画出各种分数。

(3)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分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如:一块蛋糕吃去了$\frac{1}{4}$,还剩多少?(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强调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5)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案例分析1. 教学方法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实践教学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3篇)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3篇)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实践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应运而生。本文旨在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的意义、实施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4. 强化实践教学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5. 培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服务。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对策: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优化实践教学课程:结合理论知识,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2. 创设实践教学环境
(1)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2)营造实践教学氛围: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
第1篇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强调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生为主体
学完《鸟的天堂》第一部分,开始第二部分“二次经过大榕树”的教学。

我正在范读这一部分。

当读到“忽然起了一声鸟叫,只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时,只听见一声响亮的鸟叫声从教室后面传来。

我愣了一下,学生们也纷纷回头去看打口哨的同学,只见张军涨红了脸,低下了头。

于是,大家都盯着我,看我怎么处置张军。

教室里一片寂静。

这时,我机灵一动,大声说:“多好的鸟叫啊,谁也会学鸟叫,一起来试试”气氛聚变,教室里一片“鸟”叫声。

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按课文叙述的顺序,集体表演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老师随机范读,配上提前准备好的《百鸟朝凤》的录音,学生们有的学小鸟扑翅膀,有的在学鸟叫,有的在学鸟飞……师生投入,气氛热烈,与第二部分“动”的内容相吻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