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组成结构的一门科学。

()2、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3、环境噪声就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嘈杂声。

()4、环境保护就是防治公害。

()5、生态工艺属于无污染工艺。

()6、逆温有利于大气扩散。

()7、发生逆温时上层的大气温度低于下层空气。

()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磷。

()9、我国工厂、车间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噪声最高不得超过85分贝。

()10、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好状态’的那个要素。

()1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12、采用无过失责任制是环保法中的通行做法。

()13、环境噪声就是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

()14、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

()15、逆温不利于大气扩散。

()16、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17、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

()1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氮。

()19、γ大于γd说明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20、空气污染对环境质量的贡献大于水体污染。

()1 错2 对3 错4 错5 对6 错7 错8 对9 错10 错11 对12 对13 对14 对15 对16 对17 对18 对(其实氮磷两个都是关键)19 错20 对自己是学环境的,按我们学的基本就是这样了~一、填空2、所谓环境问题是指。

4610和颗粒物质。

111214、环境问题的发展经历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三个阶段。

16、影响河流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因素有:、、。

温度、压力和水中溶解的盐17、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可分为、、、。

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化性/18、我国对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和两种控制方式。

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P值控控制19、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第六章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生态工程(教材中第六、八章合并,课外内容)•第七章 生物毒理与生物富集(教材中第七章部分内容)•第八章 生态管理、生态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监测(教材中第九章、第七章部分)•第九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中第十章、课外内容)掌握内容第一章 绪论1生态学概念及研究对象。

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生物、非环境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生态圈: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人类社会初期阶段的人与环境: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700万年前人科的起源两足行走的猿类物种“适应辐射”250万年前人属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的进化活动可能发生在50万年到3.4万年前之间标志现代文明的文字出现在大约6000年前农业社会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4.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

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5.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

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 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 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⑤ 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⑦ 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 环境规划。

⑨ 环境管理。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其内在因素。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一、环境生态学基本概念
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目标
2.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征
2.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生物群落、生境、生物种群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等
3.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流动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链与食物链
2.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能量流动关系
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的水、碳、氮、磷等元素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和关键要素
3.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评估方法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方法
六、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生物适应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目标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3.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
八、环境生态学的实践与应用
1.环境生态学的应用领域和方法
2.环境评价和环境监测
3.环境修复和恢复生态
九、现代环境问题与环境生态学的挑战
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2.生物入侵和生态系统退化
3.环境保护的全球合作和挑战
以上是环境生态学导论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要点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增加木栓层,增加可溶性糖或盐的浓度
提高蒸腾速率
反射红外线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陆生植物
湿生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抗旱能力差,多生长在水边或潮湿的环境中。如水稻、秋海棠。
中生植物:适于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环境中,形态结构及适应性介于湿生植物与旱生植物之间,种类最多、分布最光和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
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生态因子则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注意能举例说明)p65
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主导因子及特点。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两个,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作用,即主导因子。
环境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5.维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
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
对植物的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
2.物种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种类。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境的多样新、生物群落的多样新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物种生物量:
2.物种属性:
3.物种库:
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阳地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育健壮的植物种类。
阴地植物:在弱光条件下比在强光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种类。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环境生态学考点资料

环境生态学考点资料

环境生态学考点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考点整理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三.选择题四.判断题五.简答题六.论述题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的概述;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形成和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1.环境生态学(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c o l o g y)(狭义上):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2.环境问题的危害:(1)全球气候变化(2)臭氧层破坏(3)酸雨问题(4)生物多样性锐减(5)人口数量增多危及人们生活的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

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5.全球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第二章:生态破坏与恢复4.干扰生态学(D i s t u r b a n c e)群落外部不连续或间断的外界因子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外界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生物的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5.干扰的特性(1)干扰范围(2)频率和周期(3)干扰强度(4)时间尺度6.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1. 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2. 污染(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药以及各种对环境有毒害性的污染物。

)3.采集(采集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施加的一种直接干扰。

)4.采樵(破坏了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如对林下枯落物的利用,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能量和养分,还破坏了地被层及其土壤动物的生存环境。

)5.狩猎和捕捞(如森林中生存着大量的野生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凶禽猛兽,过度狩猎会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稳。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环境生态学导论要点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计划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3.肉食动物与其食物间的协同进化4.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5.协同适应系统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者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

又可分为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层次。

2.物种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种类。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境的多样新、生物群落的多样新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5.维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和类型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

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从而影响植物体积的增大和重量的增加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组织和器官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圈生态圈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圈运行的主要特点1、生态圈的物质是封闭循环的2、生态圈是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自持系统3、生态圈具有优化演进方向的能力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四、环境生态学的诞生<<寂静的春天>>的发表, 是对人类和环境关系传统的行为和观点的理性反思。

五、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3、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保护的措施和技术研究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六、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1、人为干扰方式及强度的识别2、退化生态系统地特征判定3、探索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技术研究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8、生态预测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一、生物种物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内在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个体的合集,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二、种的性状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表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性状三、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进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四、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多样性1、遗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境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生态过程多样性4、景观多样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区域物种库中的物种根据其适应与相互关系而进入新群落的过程称为物种拣选)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生物地化循环7、系统稳定力五、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假说1、地球上的所用生物都起着调控作用2、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3、地球本省市进化系统4、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5、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要点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计划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3.肉食动物与其食物间的协同进化4.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5.协同适应系统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者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

又可分为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层次。

2.物种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种类。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境的多样新、生物群落的多样新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5.维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和类型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

➢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从而影响植物体积的增大和重量的增加➢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组织和器官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补偿层:在透光带的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处,就是所谓的光合作用补偿层。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

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 13.19世纪中叶,德国的化学家在研究土壤与植 物生长关系时,发现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 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后来人们把这种观点称 为〔 C 〕。
• A 限制因子定律 B Shelford耐受性定律 C 最 小因子定律 D 阿伦定律
• 14.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方式,也 是决定其毒性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物的 联合作用类型包括〔 ABCD 〕。
• 3.环境生态学诞生的标志是〔 A 〕。
• A ?寂静的春天?问世 B ?只有一个地球 ?问世
• C ?人口炸弹?问世 D 联合国环境署的 成立
• 4.以下构成种群的是〔 AD 〕。
• A 现在潘阳湖中所有的鲤鱼
B 现在潘阳
湖中所有的鱼
C 某一因子的主导作用 D 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
• C 潘阳湖中所有的鲤鱼 环境污染物透过有机体的生物膜进入血液的途径主要包括〔 ABC 〕。
• A 独立作用 B 相加作用 C 协同作用 D 颉颃作〕
• A 氧气 B 甲烷 C 二氧化碳 D 一氧化碳
• E 一氧化氮 F 二氧化硫
• 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 系的看法。
• 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 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根本 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C 某一因子的主导作用 D 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
A 消化道吸收 B 呼吸道吸收 C 皮肤吸收 D 溶解吸收
• 6.环境毒物 C 某一因子的主导作用 D 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
A 亚优势种 B 偶见种 C 罕见种 D 伴生种
A兔 B羊
C牛
D狗
• 7. 可持续开展 最小因子定律适用的条件是〔 AD 〕。
A 消化道吸收 B 呼吸道吸收 C 皮肤吸收 D 溶解吸收 以下气体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BCE 〕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稳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帮助大家复习和加深对这一学科的理解。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它包括了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物种,以及它们与土壤、水体、大气等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它可以通过调整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维持自身的平衡。

这种调节和修复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定位。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独特的生态位,通过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来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

生态位可以分为基本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基本生态位是指物种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所能占据的生态位,而实际生态位则是物种在与其他物种竞争的情况下所能占据的生态位。

物种的生态位决定了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大,它们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

生态位的重叠也会导致物种分化和进化,使得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共存。

三、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指在竞争中物种逐渐发展出不同的生态位,以避免资源的直接竞争。

这种分化可以通过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的资源或者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出现来实现。

生态位分化是物种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分化生态位,物种可以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减少竞争压力,提高生存的机会。

生态位分化也可以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过程。

能量从太阳辐射到地球上,被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在每个能量转化的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损失,这是由于热量的散失和生物代谢的能量消耗所致。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3.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5.生态监测: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的一套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指示生物法: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7.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9.群落演替: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个群落自身所经历的发育,即群落由发育初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的变化。

同时在一定的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0.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是若干类型系统的组合,其数据的空间尺度要比生态系统大,主要是气候、地形、群落与生态系统、土壤物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等。

11.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有形的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12.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

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态破坏:生态破坏(ecology destr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2、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产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4、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5、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即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中的生物,看成是完整的统一体,并对其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的方法论,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一种观点。

6、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7、经典生态学是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动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

8、现代经济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化发展,宏观是主流。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宏观表现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的发展,微观领域主要体现在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等。

9、应用生态学(applied ecology):将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所得到的基本规律和关系应用到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10、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 ecology):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作用,寻求受损害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11、生态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环境生态学复习材料.doc

环境生态学复习材料.doc

《环境生态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生物群落:指在特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3、食物链:指由生产者和齐级消费者组成的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Z 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屮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个群落自身所经历的发育,即群落由发育初期、成熟期到衰老期的变化。

同时,在一定地段上,群落有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被称为群落演替。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某一特性由于1111应另一物种的某一特性而进化,而后者的该特性也同样由于冋应前者的特性而进化。

1、生态因子:是指在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别有直接或者间接彩响的环境要素。

2、环境因了: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耍素,环境基本成分。

3、富营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屮,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营养化。

4、生物放大:又叫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在生物休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5、贝格曼规律:恒温动物在比较寒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和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渐变慢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关于顶极群落的学说有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顶级一格局假说。

2.在有限环境屮,种群増长的数学模型为__逻辑斯蒂—。

3.生态系统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4.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选择—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_作为划分生活型的标准。

5.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耍特征包括一植被退化—和—土壤退化—。

6.草牧食物链,是以一绿色植物为基础,以_食草动物—为开始的食物链。

环境生态学导论盛连喜考试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盛连喜考试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盛连喜考试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盛连喜考试重点。

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3.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

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

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 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

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 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于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

23.生态恢复: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

24.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共生鱼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综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5.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污染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26.毒物:指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27.安全浓度:指进行全生活周期或持续几代的慢性实验时,对实验动物无影响的毒物浓度。

28.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系只使生物体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亦即能使生物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29.蓄积作用:指外来化学物质进入机体的速度或者数量超过机体消除的速度或者数量,进而造成外来化学物质在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30.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第一阶段急性毒性实验,第二阶段蓄积性毒性、致突变实验;第三阶段亚急性毒性实验和代谢实验;第四阶段慢性毒性实验。

31.生态监测: 1.生态监测是比生物监测更复杂、更总和的一种检测技术;是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监测;是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稳定区域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进行系统的观测和测定的过程。

32.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价所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可能带来的影响,它主要研究各类灾害,包括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的可能影响。

33.生态安全概念:广义的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

34.生态风险评价:就是各类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对生物系统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的定量评价。

35.受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它原有的平衡状态,使其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者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饼出现逆向演替。

37.自我设计是在生态系统层次上考虑的,未考虑到缺乏种子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只能是靠条件来决定的生物群落,而设计理论是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修复后结果和方向可能是多种的。

38.生态修复的判别准则: 1.可持续性 2.不可入侵性 3.生产力4.营养保持力 5.具有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简答题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 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

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

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P16)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1)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功能价值内涵及评估方法?答: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

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功能内容:1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2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3调节气候;4减缓灾害;5维持土壤功能;6传粉播种;7控制有害生物;8净化环境9感官、心理和精神益处;10精神文化的源泉价值内涵:(1)直接价值:可分为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和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

(2)间接价值:主要指生态系统的功能价值,或环境的服务价值,“环境的公益效能” 。

(3)选择价值:是指个人和社会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潜在用途的将来利用,这种利用包括直接利用、间接利用、选择利用和潜在利用。

(4)遗产价值:是指当代人为将某种资源保留给子孙后代而自愿支付的费用。

(5)存在价值:内在价值,是指人们为确保某种资源继续存在而自愿支付的费用。

评估方法:(一)市场定价与替代花费法1市场价格法(1:市场价值法2:费用支出法)2替代花费法3生产成本法(1:机会成本法2:回复和保护费用法 3 :影子工程法(二)环境偏好显示法1旅行费用法(TCM )2享乐价格法(HPM )3规避行为和刚胡费用法(三)条件价值评估(CVM ):用于评估生物多样性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的条件价值法,也叫意愿调查法,即直接向调查对象询问对减少环境危害的不同选择所愿意支付的价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缺乏实际市场和替代市场交换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是迄今用于评估生物多样性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等非使用价值的最理想方法。

(四)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其重要意义在于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性的认可,对生产成本的核算更加科学。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1.整体有用性 2.空间固定性 3.用途固定性 4.持续有用性 5. 共享性6.负效益性4.你是如何认识绿色国民账户的进步意义的?“绿色GNP ”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物,其重要意义在于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性的认可对生产成本的核算更加科学3.结合实例,说明你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共享性特征的看法。

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生产者和非生产者、所有者和非所有者都可共享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

①作为生产者和所有者及其生产活动必须在一定地域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它不能离开具体的生态系统;②生态系统的使用价值,可以超出一定的空间之外发挥其有用性,而生产者和所有者对它的经营范围和所有范围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4.何谓旅行费用法(TCM)和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两者有何异同?旅行费用法是评估非市场物品最早的技术,是通过观察人们的市场行为来推测他们显示的偏好,它与CVM 有显著差异。

CVM 仅依据人们的行为打算,是口头表示的主观愿望,而不是市场行为本身,而TCM 寻求利用相关市场的消费行为来评估环境物品的价值。

它通过旅行费用而代替进入景点的价格,并通过这些费用资料,求出环境物品的消费者剩余。

1.根据景观的定义,景观有哪些基本组成要素?景观: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而成,具有异质性;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景观是出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基本组成要素:斑块,廊道,基质3.斑块按其起源可划分为哪几类?有何特征?(1)环境资源斑块:环境异质性导致环境资源斑块产生。

它相当稳定,与干扰无关。

由于环境资源分布的相对持久性,所以斑块也相对持久,周转速率相当低。

(2)干扰斑块:基质内的各种局部干扰都可形成干扰斑块。

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消失最快。

也可由长期持续干扰形成,也能保持稳定,持续较长时间。

(3)残余斑块:它是动物群落在受干扰基质内的残留部分,有植物斑块和动物斑块。

残余斑块和干扰斑块相似,都起源于自然干扰或人为干扰,当基质和斑块融于一体,两者都会消失,都具有较高的周转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