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代文学第六章
朱有燉的杂剧创作在体式上对于元杂 剧来说有所改进。比如打破了元杂剧一本 四折、一人主唱等等模式,《牡丹园》一 本五折二楔子,旦、末、外都可以唱。在 《仗义疏财》中有李逵和燕青的对唱。
(二)明代前期的御前侍从剧作家
1、贾仲明
山东淄川人,明成祖时御用侍从。著杂 剧16种,现存5种。相传《录鬼薄续编》出 自其手,这是一本记载元明之际杂剧作家 作品的史料性著作。
明初较少道学气、八股气,有较好艺术 性的戏曲有《精忠记》、《金印记》、 《连环记》、《千金记》等。
二、明中叶传奇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到了明代中叶 嘉靖年间,明传奇剧的体制逐渐发展完备, 成为了明代剧坛上的主流艺术形式。作家 的创作也更为自觉,更能直面现实,更加 具备战斗精神。这一时期产生了著名的 “三大传奇”。
《宝剑记》剧照
(二)梁辰鱼的《浣纱记》
《浣纱记》剧照
《浣纱记》45出,全剧 以范蠡、西施二人悲欢离 合的爱情为主线,演述了 吴、越两国的兴亡历程。 戏剧歌颂越国君臣的艰苦 奋斗,批判吴国君臣的骄 奢腐化,特别是赞美了范、 西二人为国献身的高尚情 怀。
《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进后的昆腔进 行演唱的戏剧,曲腔悠扬柔美,曲辞典雅 工丽。对昆腔的传播有很大的推动力。
(一) 明代前期宫廷剧作家
明代前期的宫廷剧作家的代表 人物主要有皇族朱权、朱有燉以 及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等人。
1、朱权
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 淡泊于政治,而醉心于艺术。
朱权画像
(1)戏曲理论著作: 朱权所写的《太和 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 戏曲理论著作。在书中 探讨众多的戏曲理论问 题,如古代戏曲的体制 、流派、制曲方式、戏 曲声乐理论以及北杂剧 曲谱等。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代杂剧的流变1.明初严酷的政策导致杂剧题材偏狭,创作较为单调。
宫廷派剧作家应运而生,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总体追求中几乎垄断了杂剧剧坛。
2.明中叶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了新的创获,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和战斗精神,形成了锐意革新的气候。
3.明末不乏警世之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南曲杂剧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们逞气使才的匕首和投枪。
缺点是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视群众性与舞台性。
第一节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宫廷派杂剧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炖,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和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主要创作类型有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
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演才子佳人风流韵事,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语言颇有可观处。
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朱有炖创作较多,语言质朴、音律谐和。
喜庆剧有《牡丹仙》《八仙庆寿》等,神仙剧有《小桃红》《十长生》《辰钓月》等,节义道德剧《烟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
起义英雄剧《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齐唱,在主唱角色上突破了北曲的限制。
刘东生的《娇红记》,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明初杂剧的特点:1.剧作多为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的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2.在语言风格上,有渐趋华丽雅致的追求。
3.在艺术体制上,突破了一人主唱的僵化格局,为明中叶后杂剧的南曲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作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
明代中后期杂剧的特点:1.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较多。
2.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已经终结。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明代文学 (5-8 )章【圣才出品】
第5章明代杂剧的流变5.1复习笔记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1)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借此表明自己只爱吟风弄月、胸无野心异志。
(2)朱权的杂剧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于语言上颇有可观之处,如《卓文君私奔相如》等。
他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了金董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3)朱有燉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
他的杂剧有歌舞升平的喜庆剧、有度脱入道的神仙剧、有节义道德剧、还有起义英雄剧等。
朱有燉的杂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在演唱方式上则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限制。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1)贾仲明和杨讷都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
(2)贾仲明的创作倾向与朱有燉相近,文采华丽,南北曲还可以同折对唱,如《萧淑兰》《升仙梦》等。
(3)杨讷所作杂剧18种,今存《刘行首》《西游记》2种,后者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许多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并不一致。
在大型元代杂剧《西厢记》之后,《西游记》以其5本24出的庞大体制,为杂剧向传奇的转化做了扎实的铺垫。
3.刘东生的《娇红记》刘东生所作杂剧今存《娇红记》2本8折,他是在元代宋梅洞加以渲染的小说《娇红传》的基础上又作了戏剧化的加工和创作,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做了铺垫。
4.明初杂剧的特点及其与元杂剧的区别(1)明初杂剧的特点明初杂剧从作家构成上看,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其作品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明代杂剧的流变一.明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两部类组成。
二.明初杂剧较单调。
(一)严酷政策导致题材偏狭,宫廷派产生,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追求占主导。
(二)精于音律、熟谙南声的作家与时俱进,使明初杂剧在剧本体制的突破、唱词安排的均匀和南北曲合流的尝试等形式层面有一些革新。
三.明中叶嘉靖前后杂剧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新创获,思想和战斗精神深刻,与诗文领域反复古主义思潮呼应,形成锐意革的新气候。
四.明末杂剧不乏警世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一)南曲杂剧的好处: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逞气使才的工具。
(二)缺点: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群众性与、舞台性。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一.明初杂剧核心人物:朱权、朱有燉,形成宫廷派杂剧创作小群体。
(一)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内心需求,也是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
(二)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主要类型。
二.朱权。
(一)杂剧《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写冲漠子被吕纯阳等度入道,用得道之乐自勉。
(二)杂剧《卓文君私奔相如》演才子佳人风流韵事。
1.源于《史记》、《西京杂记》,具一定进步意义。
2.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语言颇有可观处。
(三)《太和正音谱》(1398)。
1.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
2.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董解元以下、元和明初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
3.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三.朱有燉。
(一)杂剧。
《牡丹仙》、《八仙庆寿》等10种属歌舞升平的喜庆剧;《小桃红》、《十长生》、《辰钓月》等10种属度脱人道的神仙剧;《烟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9种属节义道德剧。
(二)《香囊怨》写妓女刘盼春与秀才周恭爱情,表彰以死明志的道德境界。
(三)《豹子和尚》、《仗义疏财》:起义英雄剧。
(四)朱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有二人齐唱,在主唱角色上突破北曲限制。
四.贾仲明和杨讷。
(一)贾杂剧《萧淑兰》写少女初恋,《升仙梦》状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成仙;创作倾向与朱有燉似,文采华丽,南北曲可同折对唱。
第六章_明代戏曲
3,市民阶层的壮大、新的读者群和作家群的形成,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戏曲的繁荣。
五、几种戏曲概念的区别
(一)明代杂剧与元代杂剧之比较
1,结构上,明代杂剧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程式,结构比较自由
(白)想俺林冲,在那八十万军中,作了禁军教头, 征那土蕃的时节呵。
《宝剑记》的成就
一是将原本是充满市井味道的草莽英雄故事, 敷演成了士大夫的歌唱;
二是开始挑战《琵琶记》的权威,在注意道德 说教的同时,在艺术上注重音韵的谐和言辞的 俊美,在内容上开始冲破家庭伦理的局限,开 拓了在政治上的忠奸题材;
一、前期作家、作品数量虽多,但题材单调, 成就甚微,多是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燉的喜 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二、明中叶后,杂剧内容和手法都有创新。出 现不少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体式短小精 悍,多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
一、明代前期杂剧
《御制大明律·禁止搬做杂剧律令》: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 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
2.唱词安排的均匀。 《仗义疏财》有李逵与燕青的对唱、齐唱;
3.南北曲合流的尝试。 《神仙会》采用南北合套,末唱北曲,(13431422后),山东淄
川人。明成祖御前
得意侍从,著杂剧 16种,今存5种。
代表作《萧淑兰情 寄菩萨蛮》。
杨讷,字景贤,
三、声律论。格律至上,追求 “合律依腔”
吴江派的主要人物
吕天成:《齐东绝倒》、《曲品》(继《南词叙录》之 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第六章__明代杂剧》(贾学亮)
《 四 声 猿 》 插 图 明 代 万 历 年 钱 塘 钟 氏 刊 本
42
(一)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 猛烈抨击和尽情戏弄
《狂鼓史》一折,取材于《后汉书· 祢衡传》、 《世说新语》、《三国演义》第23回 “祢正平裸 衣骂曹”。 借古讽今:当年曹操借刘表、黄祖之手,杀了敢 于骂他的祢衡;如今严嵩假杨顺、路楷之流害死 了耿耿大臣沈炼。有感而发,发为十三支曲词。 邪恶的权奸曹操入地狱,正直的祢衡升为天使。 表现“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徐文长 传》) 作者备受压迫后的愤懑不平之气一吐为快,如怒 龙挟雨,惊世骇俗。具有桀骜不驯,狂放的个性, 烈火般激情。
三、《四声猿》
《四声猿》包括四本短戏: 《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 《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剧本命名,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猿鸣 三声泪沾裳。”猿啼凄厉,三声令人沾裳, 四声更属断肠之歌。徐借以表达内心的悲哀。 在明代戏曲中,《四声猿》是彻底摆脱封建 说教的迂腐,闪耀着新的思想光彩的杰作。
三、爱国题材杂剧
陈与郊《文姬入塞》, 《昭君出塞》昭君的哀怨: “压翻他杀气三千丈, 那里管啼痕一万行” 陈与郊还编有《古名家杂剧》
叶宪祖的《易水寒》 壮士荆轲抓住秦王, 逼他退还各国土地。
四、爱情题材杂剧
(一)孟称舜《桃花人面》: 根据唐· 崔护题诗 改编。诗情画意中映现出儿女浓情。
孟称舜《桃花人面》 叶蓁儿唱[醋葫芦]:
都一般成人长大, 俺也是爷生娘养好根芽。 又不是不通人性, 止不过自幼出家。 一会价把不住春心垂玉筯, 一会价盼不成配偶咬银牙。 正讽经数声叹息, 刚顶礼几度嗟呀。”
(三)汪道昆《大雅堂乐府》
《高唐梦》 (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相会) 《五湖游》(范蠡与西施归隐) 《远山戏》(张敞为妻画眉) 《洛水悲》(曹植与洛神邂逅)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把握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从构成戏曲的四个要素:演员、观众、剧场与剧本出发,并结合四要素的本质来分析与把握明杂剧的创作特点,将其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作家群体的变化、作品内容的变化、作品体制的变化、演出剧场的变化和主体意识的变化。
其中包括本体的部分有作家与其创作思想以及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还包括承担杂剧载体作用的剧场部分。
一、作家群体的变化杂剧是作家为了抒发自身情感,反映社会生活而创作的一种戏曲表演艺术。
至金元成熟并盛行以来,一直存在于百姓世俗社会中,勾栏、庙台是杂剧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舞台,深受皇权贵族歧视和压迫的下层文人、民间艺人是杂剧的主要创作者。
自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统治集团出于巩固政治、强化集权的目的,公然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寰中士大夫有不为君用,其罪皆至抄”①。
明王朝建立伊始,不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特别是在宫廷设置了教坊司、钟鼓司等专门的宴乐管理机构和组织,配置了专职的创作和演职人员,形成为宫廷、官府提供消遣娱乐的御用戏班,并成为宣传封建统治思想和皇家消遣娱乐的工具。
尤其太祖朱元璋出于巩固政治地位和为其歌功颂德的目的,异常重视宫廷内的戏剧活动,鼓励、授意跻身上层社会的皇族藩王、御用文人和宫廷艺人们从事宫廷杂剧的创作和演出。
李开先在《张小山小令后序》中云:“洪武初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②,足见当时宫廷对杂剧的重视程度和规模。
在统治者的直接影响下,明初各王府内也争相收罗聚集大批杂剧作家,如燕王朱棣府内豢养了一大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有贾仲明、杨景贤、汤舜民等,据《录鬼薄续编》中记载:“汤舜民,文皇帝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间,恩赉常及”;“杨景贤,永乐初与汤舜民一般遇宠”。
皇族们除了亲自过问,甚至直接参与杂剧的创作与演出,如周宪王朱有燉一生创作杂剧三十一种皆存于世,是元明两朝杂剧作品传世最多的作家。
明代戏曲的发展与演变
明代戏曲的发展与演变在中国戏曲史上,明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明代戏曲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很大的创新,而且在剧本创作和演员表演上也有很多突破。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代戏曲的发展与演变。
1. 明代戏曲的背景明代戏曲的背景在明代之前的元代,戏曲以杂剧为主,注重音乐和舞蹈。
而到了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戏曲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表演形式。
文人戏曲与曲艺的融合明代戏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人戏曲和曲艺的融合。
文人戏曲是由文人学者创作的,注重剧情和人物性格的描写,对社会现象和人类情感有较深刻的反映。
而曲艺则更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具有更加活泼生动的特点。
文人戏曲和曲艺的结合,使得明代戏曲既有了文化内涵,又能够吸引广大观众。
2. 明代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剧种分类在明代,戏曲剧种不断增加,有徽剧、评剧、越剧、昆曲等。
每个剧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表演方式,使得明代戏曲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戏曲的表演艺术明代戏曲的表演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演员开始注重角色的刻画,通过动作、表情和声音的配合,使得角色更加立体饱满。
同时,音乐和舞蹈也成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和舞蹈的配合,增强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3. 明代戏曲的剧本创作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明代戏曲的剧本创作非常丰富多样。
在历史题材方面,明代创作了很多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的戏曲,如《长生殿》、《朝阳宫》等。
这些剧本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再现,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而在现实题材方面,明代戏曲也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社会现实,如《南柯记》、《牡丹亭》等。
这些剧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揭示,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体验戏曲的艺术魅力。
剧本内容的探索与创新明代戏曲的剧本内容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在情节设置上,明代戏曲常常采用多线叙事的方式,使得剧情更加复杂且有层次感。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明代戏曲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在语言表达上,明代戏曲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押韵和对仗等,使得剧本更加富有诗意。
明代杂剧
《狂鼓史》以历史上祢衡骂座的故事为素材, 但把剧情改为曹操死后,在阴司由祢衡对着 他的亡魂重演当日骂座的情景,因此可以直 骂到曹操临终时“分香卖履”之事,更为痛 快淋漓。剧中的曹操实际象征着使他产生 “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袁宏道《徐文 长传》)的社会实体。
作者通过祢衡之口,宣泄由巨大的压迫所带 来的精神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气,表现出惊世 骇俗、桀骜不驯的倔强个性。这一剧作在当 时受到许多文人的喜爱和高度评价,也正是 因为它并不是就历史而写历史,或借历史讽 喻现实政治;它的感人之处,是那种恣狂的 个性和烈火般的激情。
贾仲明(1343—1422),山东淄川(淄博)人,明成祖御 前侍从,深受皇帝宠爱。有人认为《录鬼簿续编》也系他所 作,该书对研究中国戏曲史很有价值。所作杂剧16种,今存 5种。其中《升仙梦》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 《萧淑兰》写少女初恋。 杨讷,字景贤,号汝斋,蒙古族人,写过杂剧18种,今存两 种,其中《西游记》共6本24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 《西游记》并不一致。 这一时期知名的作家尚有刘东生,浙江绍兴人,作品《娇红 记》(2本8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为传 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冯惟敏(1511—约1580)字汝行,号海浮, 山东临朐人。以举人授涞水知县,升至保定 通判。他是明代著名的散曲家。杂剧《僧尼 共犯》写僧明进与尼惠朗苟合,被邻人捉至 官司,钤辖司吴守常将二人打了一顿板子, 断令还俗成亲,并说:“成就二人,是情有 可矜。情法两尽,便是俺为官的大阴骘也!”
冯氏为人好戏谑,他让明进和惠朗挨一顿打再欢欢 喜喜结为夫妻,算是于情于法都有了交代,也是他 的个性的表现。剧中唱词说:“都一般成人长大, 俺也是爷生娘养好根芽,又不是不通人性,止不过 自幼出家。一会价把不住春心垂玉筯,一会价盼不 成配偶咬银牙。正讽经数声叹息,刚顶礼几度嗟 呀。”对禁欲戒律所造成的人性痛苦表示了同情, 肯定了情欲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明代戏剧
3.杜丽娘形象的时代内涵
丽娘是“纯情”“至情”的化身,她为情而生,
为情而死,出生入死,起死回生,这种情具有异 乎寻常的力量。这种“至情”在作品中是作为 “理”的对立面出现并被热烈地歌颂的,这正是 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生长的条件下,一些进 步思想家以真情与伪理相对立的思想斗争的反映, 是要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临川派
明后期以江西临川人汤显祖为
代表的戏曲流派,亦称文采派。汤显祖反对 沈璟的戏剧理论,认为戏曲创作应以内容为 主,不能死守音律,要抒写情怀,表现人物 意趣神致,语言也须有文采。“余意所至, 不妨拗断天下人嗓子”“凡文以意趣神色为 主”。被称为临川派的作家有孟称舜、吴炳、 阮大铖等。
三、汤显祖和《牡丹亭》
(二)明代前期的传奇
传奇戏曲的前身是南戏。“传奇” 的名称有过几种涵义。宋人称唐代小 说为传奇,又有人称平话、诸宫调为 传奇,元时有人称杂剧为传奇。明代 传奇则专指在南戏基础上形成的戏曲 形式,这也是明代戏剧的主要形式。
明代前期传奇的成就不很高。由于统治者大 力提倡封建道德,出现了狂热地宣扬封建伦理 道德的作品。丘濬所作《五伦全备忠孝记》就 是以戏载道的典型,邵灿所作《五伦传香囊记》 也是同类作品,它们散发出一股腐臭的气息, 对剧坛产生了不良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
第六章 明代戏剧
一、明代前期戏剧 二、明代后期的戏剧 三、汤显祖和《牡丹亭》
一、明代前期戏剧
明代戏剧包括传奇戏曲和杂剧,分 别在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基础上发展衍 化而来。作为两种不同的戏曲艺术形式, 它们各自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明代前期杂剧
明前期杂剧上承元杂剧余绪,产生 不少作品,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远 逊于元杂剧,在体制形态上也因受传奇 戏曲的影响而不同于元杂剧。明初杂剧 的一个倾向是大力宣传封建道德。明初 藩王朱权、朱有燉的作品是这种倾向的 代表
5.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女状元》(5折),写五代少女黄崇嘏巧扮男装、考 中状元,授成都司户参军,凭出众才华秉公断案而被周丞 相赏识故事,赞扬封建社会中巾帼不让须眉的才能、才干。
艺术特色: •艺术形式打破传统惯例,短小精悍。 •既用北曲,也用南曲;或独唱,或对唱,自由灵活。 •用浪漫手法,阴间阳间,前世今世,真真幻幻,虚 虚实实,构思巧妙。 •曲词宾白,本色自然。
一.明前期的宫廷剧
1.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政治上隐晦 一生。其《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戏曲理论专著,对 古代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法、戏曲声乐理论、北杂 剧曲谱,都有相当研究。
杂剧创作: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卓文君私 奔相如》两种。前者是神仙道化剧;后者为才子佳人剧。 但卓文君新寡私奔,抛弃富贵,卖酒为生,有一定进步意 义。
全剧艺术并不成功:结构松散,情节重复,生旦以外形象模 糊。语言偏于文雅雕琢。
梁晨鱼的《浣纱记》:也叫《吴越春秋》 45出,剧以范 蠡、西施悲欢离合的爱情为线索,演述吴越两国的兴亡。剧本 批判吴国君臣骄奢腐化,歌颂越国君臣艰苦奋斗,特别突出范 蠡、西施为国雪耻甘愿献身的崇高精神。
《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剧本, 艺术上突破了夫贵妻荣大团圆结局,新人耳目。宾白骈散互用, 曲词俊语如珠。首次用改革的昆山腔演唱,细腻舒徐,圆润柔 美,对昆腔传播与发展有极大影响。
一.从戏文到传奇
宋元南戏主要用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和海盐腔演 唱,嘉靖末年经魏良辅改良后的对昆山腔,清柔婉折,流 丽悠远,特别适宜于抒发内心的细腻情感,于是迅速崛起 ,其势头远超当时杂剧,成为明代戏剧主流。
明代杂剧发展概述及其代表作鉴赏
明代杂剧发展概述及其代表作鉴赏一、明代杂剧的起源与特点明代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诞生于明代中期,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
明代杂剧以吸收民间艺术和文言戏剧为特色,融合了歌舞、杂耍、说唱等多种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劇情生動多样明代杂剧在剧情设置上善于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充满悬念和感情冲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
2. 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明代杂剧艺术形式灵活多变,既有歌舞曲艺的表演,也有说唱、击掌等特色表现形式,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舞台效果。
3. 表演风格夸张生动杂剧表演风格以夸张生动著称,演员多采用夸张的表情动作和语调,以吸引观众注意力,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明代杂剧代表作介绍1. 《汉宫秋》《汉宫秋》是明代著名杂剧作品,由乌木创作,内容以王莽篡位、东汉末年为背景,描写了历史上的悲壮故事。
该剧以婉娜多情的王宫少女为主线,展现出了王莽篡位时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
2. 《救风尘》《救风尘》是明代著名杂剧作品之一,描写了一个风尘女子面对社会压力、坚守尊严的故事。
该剧通过对风尘女子的内心挣扎和人性张扬,展现了明代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3. 《四郎探母》《四郎探母》是明代杂剧中的经典之作,以男女恩怨、母子情深为主线,展现了家国情怀和亲情至上的主题。
该剧通过对宫廷生活和封建礼教的批判,探讨了人性善恶、亲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的杂剧佳作。
三、明代杂剧对后世的影响明代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对后世的文化影响深远。
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为后世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影响了后世京剧、豫剧等传统戏曲的发展。
同时,明代杂剧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明代杂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社会寓意,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珍贵遗产,不仅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后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源泉和文化资源。
第六章-明代传奇复习进程
三、明代传奇分期
初期传奇道学气十足,以八股时文为之, 成就微小。
中期四大声腔——昆山、弋阳、海盐、余 姚脱颖而出,并产生了三大传奇,改变了 明初传奇的衰微局面,带来了戏曲的繁荣。 昆山腔声势最大。
后期传奇兴盛,流派纷呈,吴江派和临川 派进行论争,产生了《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等曲学著作。在两派风格影响之下,涌现 出一批名家名作。
《宝剑记》把林冲与高俅的冲突写成忠与奸的 斗争;突出了林冲正直不苟、嫉恶如仇的人格精神; 林冲由小说中的被动反抗变为主动出击。
2、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 位置,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 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一、沉重的政治悲剧。 此剧热情赞美了勾践虚 心纳谏,与臣子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精神以及范 蠡、文种等人忠贞不贰的品格;而夫差的刚愎自用、 信任奸佞、排斥贤良的行为予以批判。作品明显地 寄托了作者对明代朝政的不满和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崇高而又苦涩的爱情剧。爱情要服从于政治 上的需要。西施作为范蠡的情人,却成了范蠡施展 美人计的工具,对彼此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最后 范蠡看透世事,挂冠归隐,与西施漫游西湖去了。
3、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 》。
全剧四十一出,极写奸相严嵩及其子严世藩独 断专行、残害忠良。他杀害了力主收复河套地区的 大学士夏言、曾铣;兵部主事杨继盛上奏 中、张鹤楼、董传策等,联名弹劾严嵩,亦发配充 军;郭希颜以“不剪奸雄死不休”的决心向朝廷进 谏,结果反遭毒手;最后,邹应龙、孙丕扬、林润 等人又经过曲折的斗争,严氏父子终于受到惩处。 作品称上述十大臣为“双忠八义”,热情赞美他们 前仆后继,不惜献出生命的斗争精神,称誉他们是 “朝阳丹凤一齐鸣”。故以“鸣凤”为此剧命名。
作家创作的自觉性、剧作的现实性、战斗性大 大加强。
复习签到67: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复习签到67: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谢柏梁撰)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这两大部类组成,但明杂剧的艺术地位和总体影响既不及蔚为主流的明传奇,与元杂剧相较也大为逊色。
儘管彪炳一代的元杂剧在元末便已衰微,但杂剧剧本作为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学样式,还是以其文体的惯性在明代文坛上佔有一席之地。
明代杂剧作家所创作的五百餘种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写下了杂剧史上相对低沉但又具备自身个性的新篇章。
明代初叶的杂剧创作较为单调。
《御制大明律》专设《禁止搬做杂剧律令》条目,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
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
”建国初还颁发榜文明令:“但有褻读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
”“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顾起元《客座赘语》)这样严酷的政策导致了明初杂剧题材的偏狭。
宫廷派剧作家应运而生,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总体追求中几乎垄断了杂剧剧坛。
这些精于音律、熟諳南声的剧作家们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中移步换形、与时俱进,使得明初杂剧在剧本体制的突破、唱词安排的均匀和南北曲合流的尝试等形式层面,都有了一些革新与演变。
明代中叶嘉靖前后的杂剧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了新的创获,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和战斗的精神。
这与诗文领域内反復古主义思潮的兴起彼此呼应,形成了锐意革新的气候。
明末的杂剧也不乏警世之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南曲杂剧的好处是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们逞气使才的匕首和投枪。
但其缺点是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视羣众性与舞臺性。
总的说来,本时期的杂剧已经更多地成为文学中的一体,不大适合登场演出了。
虽说与大树参天的明传奇相比,明杂剧衹能算是丛丛灌木,但也在承前启后的流变过程中独树一帜,担负着反映时代情绪的歷史使命。
第一节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訥的杂剧创作刘东生的《娇红记》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徐渭的杂剧打破了传统杂剧的限制.1,所取 故事题材多种多样;2,折数无定或多或少; 3,所用曲调有时为北曲大套,有时为南北兼 用,或是自运机杼,随意配合.他并非不明 曲律,而是有意识地打破常规;
4,语言平白如话,字字本色,而又热情奔放. 如《渔阳弄》中《天下乐》一曲: 有一个董贵人,是汉天子第二个美娇娃.他 该是什幺刑罚?你差也不差?他肚子里又怀 着两三月小娃娃.既杀了他的娘,又连着胞 一搭.把娘儿俩,砍做血虾蟆(ma). 文词本色而自然,宛如口语,而且音调协律, 一似元剧.
《四声猿》: 《狂鼓史渔阳三弄》,一出,祢(ni)衡骂曹事, 或称《狂鼓史》,《渔阳弄》; 《玉禅师翠乡一梦》,二出,月明和尚度柳 翠事,或称《玉禅师》,《翠乡梦》; 《雌木兰替父从军》,二出,花木兰事,或 称《雌木兰》; 《女状元得凰辞凤》,五出,五代黄崇嘏 (jia)事,或称《女状元》.
《雌木兰》,《女状元》是两个描写妇女题 材的剧本,前者的花木兰武功卓绝,后者的 黄崇嘏文才超群,剧本在那个鄙视妇女的时 代,热情歌颂了两个不同凡响的奇女子,实 在难能可贵.
《渔阳弄》是单折戏,写祢衡死后在阴间受 判官之请,重拘曹操之魂,表演生前击鼓骂 曹的情景.祢衡在堂上傲然击鼓,一一列数 曹操的罪证,厉声责骂,痛快淋漓,表现了 作者对祢衡的同情和对当权者的愤慨.剧本 构思奇巧,文辞酣畅恣肆,历来被人们所称 道. 〈翠乡梦〉系早年作品,属于度脱戏,内容 不足取.同题材作品,小说有《喻世明言》, 杂剧有元代李寿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
朱有炖,号诚斋,朱元璋孙子,封周宪王,博学善 书,通晓音律,编有杂剧三十一种,总称为《诚斋 乐府》.按内容分,大致有五类: 1.庆贺戏:歌功颂德,庆贺祝寿,排场热闹,专供 筵宴庆寿,点缀升平之用; 2.度脱戏:宣扬封建迷信,情节荒诞不经; 3.节义戏:宣扬封建道德,提倡忠孝节义; 4.水浒戏:以水浒人物为题材,评价较低; 5.妓女戏:描写妓女生活,对妓女的悲惨命运有所 同情,但多以表彰贞烈为主. 艺术上却有创新,词曲工巧,语言通俗,体例上也 有所改革,因此在明初剧坛产生过较大影响.
第六章 明代戏曲
第二节
明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一、明初传奇概述
明初的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如 《五伦全备记》、 《香囊记》等。较少受道 学气和八股味污染的有《精忠记》、《金印 记》、《千金记》、《连环记》等知名剧作。
二、明中期“三大传奇”
• 李开先的《宝剑记》: 梁辰鱼《浣纱记》: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 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王世贞《鸣凤记》:是传奇作品中时事戏的先 锋,开拓了政治悲剧现实化的道路。
杜丽娘这种对青春自由和爱情的向往与追 求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只能借 助梦境来实现,于是在梦里,她有了知心可 意的恋人,感受到了两情相悦的幸福。
正是这一理想的梦境唤醒了杜丽娘全部的 青春意识和对于爱情的热烈追求。但在现实 世界中,“情”是无力战胜“理”的。于是 为了实现对于爱情理想的追求,她最终为情 而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明代杂剧流变 明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汤显祖和《牡丹亭》
第一节
明代杂剧流变
一、明初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他们所创作的杂剧总体上几乎都是 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代表 作家有朱权和朱有燉。 朱权:《冲漠子独步大罗天》 《卓文君私奔相如》 朱有燉:《香囊怨》。
二、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 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 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又侧 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 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 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 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 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 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 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 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 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 落泪。
第六章 明代杂剧
第六章明代杂剧明代戏曲包括杂剧和传奇两大部类。
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载有明杂剧剧目523种,其中有姓名可考者349种。
明杂剧的发展可分为前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1)前期:成就甚微。
全是一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封建教化的作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宫廷派剧作家朱权、朱有炖的喜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2)中后期:出现了不少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体式上,大多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
最负盛名的作家是徐渭。
第一节明前期宫廷派杂剧作家一、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1、朱权(1378—1448)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13岁被封为宁王(今内蒙宁城西),70岁去世后世号献王,世称宁献王。
他的《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戏曲理论的专著。
朱权杂剧现有12种,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卓文君私奔相如》两种。
2、朱有燉(1379—1439)号诚斋。
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的长子,世称周宪王。
朱有燉有杂剧31种,合刊为《诚斋乐府》。
《牡丹园》一本五折二楔子,旦、末、外均唱;《仗义疏财》有李逵与燕青的对唱、齐唱;《神仙会》采用南北合套,末唱北曲,旦唱南曲。
语言质朴本色,深得后人称赏。
二、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1、贾仲明山东淄川人,著杂剧16种,今存5种。
他的《录鬼簿续编》是继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之后,又一部记载元明之际杂剧作家作品史料的著作。
其杂剧代表作是《萧淑女情寄菩萨蛮》。
2、杨讷字景贤,蒙古族人,长期居住杭州。
著杂剧18种,今存《西游记》。
3、刘东生是宫廷之外的作家。
杂剧今存《娇红记》2本8折。
第二节明中后期杂剧的转型一、转型期杂剧的特点1、从发展线索看,前期杂剧主要创作于明初,此后几十年断线,一直沉寂。
到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创作为代表,显示出新的转机。
万历后形成高潮,一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使明中叶后杂剧连贯发展。
2、从创作倾向看,中后期杂剧,打破了前期题材一味团圆喜庆、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狭隘局面,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都有创作。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把握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从构成戏曲的四个要素:演员、观众、剧场与剧本出发,并结合四要素的本质来分析与把握明杂剧的创作特点,将其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作家群体的变化、作品内容的变化、作品体制的变化、演出剧场的变化和主体意识的变化。
其中包括本体的部分有作家与其创作思想以及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还包括承担杂剧载体作用的剧场部分。
一、作家群体的变化杂剧是作家为了抒发自身情感,反映社会生活而创作的一种戏曲表演艺术。
至金元成熟并盛行以来,一直存在于百姓世俗社会中,勾栏、庙台是杂剧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舞台,深受皇权贵族歧视和压迫的下层文人、民间艺人是杂剧的主要创作者。
自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统治集团出于巩固政治、强化集权的目的,公然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寰中士大夫有不为君用,其罪皆至抄”①。
明王朝建立伊始,不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特别是在宫廷设置了教坊司、钟鼓司等专门的宴乐管理机构和组织,配置了专职的创作和演职人员,形成为宫廷、官府提供消遣娱乐的御用戏班,并成为宣传封建统治思想和皇家消遣娱乐的工具。
尤其太祖朱元璋出于巩固政治地位和为其歌功颂德的目的,异常重视宫廷内的戏剧活动,鼓励、授意跻身上层社会的皇族藩王、御用文人和宫廷艺人们从事宫廷杂剧的创作和演出。
李开先在《张小山小令后序》中云:“洪武初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②,足见当时宫廷对杂剧的重视程度和规模。
在统治者的直接影响下,明初各王府内也争相收罗聚集大批杂剧作家,如燕王朱棣府内豢养了一大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有贾仲明、杨景贤、汤舜民等,据《录鬼薄续编》中记载:“汤舜民,文皇帝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间,恩赉常及”;“杨景贤,永乐初与汤舜民一般遇宠”。
皇族们除了亲自过问,甚至直接参与杂剧的创作与演出,如周宪王朱有燉一生创作杂剧三十一种皆存于世,是元明两朝杂剧作品传世最多的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明代杂剧的流变第一节明代北杂剧的衰微的历史进程一、明初时期明朝建国伊始,便“尊崇儒术”,以致“士大夫耻留心词曲”①,而朱元璋又曾两次颁布“规范”包括杂剧在内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的禁戏法令,使杂剧艺术受到沉重打击。
但是,明初紧承有元,杂剧的创作环境依然较为有利。
此时,不但有一批由元入明的颇富杂剧创作与演出经验的作家与演员队伍,而且还有长期以来杂剧艺术培养起来的热爱杂剧艺术的观众。
就是当时的统治阶层中,也不乏喜欢欣赏杂剧艺术的人。
朱元璋起兵自封吴王时,即创建教坊司,掌管“用乐府、小令、杂剧为娱戏”的所谓“宴会奏乐”②;建国后,又于洪武28年创立专门的演剧机构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其中所谓“传奇”,即是北曲杂剧③。
洪武3年,朱棣封燕王,13年之藩北平。
由于燕王朱棣对杂剧特别喜好,•因而对杂剧作家宠遇甚厚,在他周围,便聚积了如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等一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④,使燕邸成为当时杂剧活动的一大中心。
由于上述原因,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还算差强人意。
傅①何元朗《曲论》。
②见《明史.乐志一》。
③《明史•职官志三》。
文中传奇即杂剧,此乃承袭元明人说法。
④见《录鬼簿续编》。
惜华《明杂剧全目》列此时作品共有89本之多。
只是从质量上考察,此时既无关王白马郑这样的大家,也无《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这样的杰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同鼎盛的元杂剧相比是大大衰落了。
就体制而论,此时的杂剧,基本上仍然因循元剧旧制,但因受南戏的影响,也出现了不守旧有格范的现象。
这种现象尽管是个别的,但它却表明元杂剧那种高度规范的体制刚一入明就开始解体了。
二、永乐至成化时期大约因为洪武永乐二帝的禁戏法令的关系①,杂剧创作进一步衰落。
除汤舜民、杨景贤等朱棣的“老部下”永乐初或许还有杂剧作品问世外,有名姓的杂剧作家仅知有宁献王朱权与周宪王朱有炖二位藩王而已。
其中朱权创作杂剧12种,今传2种;朱有炖创作杂剧31种,总名《成斋传奇》。
若从数量与文笔上看,宁周二王颇有元代杂剧家的气象,但如从取材看,二王所作十有七八是神佛仙道妓女节妇之类的东西,除此就是文人韵事、“义士”之类的作品。
此时的杂剧作品,如从思想内容考察,可取者实如吉光片羽,凤毛麟角。
宪王的杂剧,若从北曲杂剧演变轨迹考察,实则呈现出①禁戏法令详见清人董含《三冈识略》所引《遁园赘语》,洪武30年5•月刊本《御制大明律》及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十“国初榜文”条。
一种前所未有的景象:首先是剧曲联套开始自由化;其次是元杂剧“一人主唱”的体制有了进一步的突破;最后是使用过新曲牌和新的联套套式。
二王之后将近40年,无一杂剧作家见诸记载。
三、弘治、嘉时期:弘治至嘉靖的约80年间,北曲杂剧才又稍显复兴气象。
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以及邵曾祺《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知此时期的杂剧作家有陈铎、王九思、康海、杨慎、李开先、冯惟敏、梁辰鱼等,所作北杂剧大约17种,今存十余种。
这些剧作中,最为优秀的当首推王九思《杜甫游春》与康海《中山狼》。
时人何元朗《曲论》说王九思《杜甫游春》杂剧“虽金元人犹当北面”,王世贞《曲藻》谓“评者以敬夫(按即王九思)声价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
康王之作,颇具元人气象。
(一)隆庆、万历时期:此时杂剧迅速南曲化,其中北曲杂剧的创作,也深受其影响从而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格调。
此时的北曲杂剧,绝大多数都折数不等,只有《红线女》、《虬髯翁》、《昆仑奴》、《寒衣记》等区区数种仍保留元剧一本四折格范。
这表明,以元杂剧为代表的北曲杂剧的本质特征几乎丧失殆尽。
而此时的北曲杂剧创作,据祁氏《剧品》,涉及作家40余人,共有剧作40余种①,还算差强人意。
但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仅有梁伯龙《红线女》、孟称舜《桃花人面》、凌初成《虬髯翁》、梅鼎祚《昆仑奴》、王骥德《男王后》、王衡《郁轮袍》、叶宪祖《寒衣记》、《骂座记》、沈自征《渔阳三弄》等区区十数种而已。
第二节明代南杂剧的兴隆明代嘉、隆年间,剧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
这种戏剧形式,戏剧史家们通常为了与元杂剧相区别而称之为南杂剧。
一、南杂剧的得名据现有资料,最早对南杂剧这种新的戏剧样式给与足够关注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思考的大约是胡文焕。
胡文焕编选的《群英类选》,估计刊刻于万历21年至万历24年间左右,其卷二十六收有被编选者胡文焕称为“南之杂剧”的剧作13种。
这些剧作分别为徐渭、汪道昆、程士廉、胡文焕以及无名氏所作。
通观胡氏所选的这13种剧作,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就篇幅而言,均为篇幅短小之剧。
第二是就用曲而言,有全用南曲的,也有南北合套的,还有南北曲混用的只是唯独没有全剧都用北曲的。
这说明,这种剧作①据曾永义《明杂剧概论》,知明隆、万以后共有纯北曲杂剧约66本。
是用南曲或混用南北曲写成的。
就篇幅短小而论,颇似元明北曲杂剧;就其用曲而论,它又与北杂剧不同。
大约基于这样的认识,胡文焕称之为“南之杂剧”①。
胡氏“南之杂剧”的说法,较为准确地揭示出了南杂剧同北杂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以说基本上抓住了南杂剧的本质特征。
明末以降,研究者们“不知北剧与南曲之分,但以长者为传奇,短者为杂剧”②因而他们更注重的是以篇幅的长短区分杂剧与传奇,南杂剧因此也就常常被他们连同北杂剧一律以“杂剧”视之了。
也正因为此,南杂剧作为一种戏曲史上独立的戏剧样式的特征就常常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
这种状况,就是在王国维、吴梅的戏曲研究著作中也仍然没有得到较大改观。
建国以后,随着戏曲研究、尤其是杂剧研究的深入,有的戏曲研究专著如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等中开始出现“南杂剧”之名,而一些权威性的工具书如《辞海》、《中国曲学大辞典》等也收录了“南杂剧”的条目,南杂剧作为一种“剧体”总算重新得到研究者们足够的关注,而“南杂剧”之名也随之确立③。
二、南杂剧的兴起戏曲剧作纯用南曲,始于宋代,今所见《张协状元》即①《群英类选》见卷26所收的第一个剧作《高唐梦》下“此下皆系南之杂剧,•故有不分出数者”之注。
②王国维《盛明杂剧》初集跋。
③遗憾的是对“南杂剧”的含义的理解至今仍有不一致处。
未用过北曲。
至于南北曲兼用,估计最早出现于元人散曲。
元人钟嗣成《录鬼簿》“沈和”条说:和,字和甫。
以南北词调和腔自沈和始,如《潇湘八景》、《欢喜冤家》等极为工巧。
《欢喜冤家》已不存,但《潇湘八景》有传本,其组合方式为一南一北间用。
这种一南一北间用的形式,研究者们称为“南北合套”。
虽然有不少戏曲史家怀疑这种“南北合套”的形式是由沈和所创(因为《录鬼簿》“沈和”条说的是“和腔”),但元人散曲中,有一南一北间用的十几套合套之曲,却是不争的事实。
戏曲作品中南北曲混用,首见于南戏“古杭才人”编的《错立身》与“古杭书会”编撰的《小孙屠》,其后,《琵琶记》以及明初传奇也常见有穿插北曲的情况。
在杂剧中,也有南北曲兼用的例子①,比如明初贾仲明《桃柳升仙梦》剧共4折,4折均为南北合套,而朱有炖《神仙会》一剧甚而毫无规律地运用了16支南曲。
这种南北合套(或合腔)以及其它情况的南北曲混用,无疑为南杂剧的诞生作了充分的准备。
然而,纯用南曲或兼用南北曲所作之剧并不就是南杂剧,因为真正被戏曲史家称为南杂剧的东西,是明代嘉、隆年间才出现的。
据明人记载,最早创作南杂剧的是徐渭与汪道昆两人。
徐①元杂剧如史九敬先《庄周梦》、刘唐卿《降桑椹》、无名氏《东坡梦》等剧中还偶有穿插“南曲”小调的情况,只是这些“南曲”不入套曲。
渭所作《四声猿》杂剧,《古名家杂剧》本末页有“万历戊子夏五,西山樵者校正,龙峰徐氏梓行”字样。
万历戊子为万历十六年(1588)。
此为《四声猿》最早刊本。
四剧具体创作于此前何时,虽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其中的两种南杂剧--《翠乡梦》与《女状元》,学者均认为前者创作于1550年左右、后者创作于1580年前。
至于说汪道昆,所作《大雅堂杂剧》(包含《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剧,通称《大雅堂乐府》)今存万历间原刻本,前有嘉靖庚辰(即嘉靖39年,公元1560年)冬十二月既望东圃主人书之《大雅堂杂剧》序,说明汪氏四种创作于此年即1560年以前。
据潘之恒《亘史·杂篇》卷四《曲余》条,汪氏《大雅堂杂剧》比作于嘉靖37年至39年间。
但是考虑到吕天成《曲品》所说“不作传奇而作南剧者”徐渭排名在前,汪道昆在后,将汪氏四种剧作的创作时间定于徐渭《翠乡梦》之后应无问题。
如此,首创南杂剧之人,自然是徐渭,所创之剧,就是《翠乡梦》。
汪道昆《大雅堂乐府》出来以后,同里程士廉仿之作《帝妃春游》、《秦苏赏夏》、《韩陶月宴》与《戴王访雪》四剧,因题其为《小雅堂乐府》。
四剧完成于1589年孟秋之前。
再有,从刊刻年代不晚于万历31年的由胡文焕编选的《群英类选》卷二十六所收的13种“南之杂剧”看,除去徐渭、汪道昆、程士廉的10种剧作外,还有胡文焕的《桂花风》①、无名氏的《南风记》与《崔护记》三种剧作②,说明南杂剧此前已经较为普遍地流行了。
然而,王骥德《曲律》卷四《杂论三十九下》说:“余昔谱《男后》剧,曲用北调,而白不纯用北体,为南人设也。
已为《离魂》,并用南调。
郁蓝生谓:‘自尔作祖,当一变剧体。
’既遂有相继以南词作剧者。
后为穆考功作《救友》,又于燕中作《双鬟》及《招魂》二剧,悉用南体。
知北剧不复行于今日也。
”在这段话里,王骥德是以南杂剧创始人自居的。
郁蓝生(即吕天成)生于1580年,吕天成在见到王骥德用南调创作第一个杂剧《离魂》之后作出“自尔作祖,当一变剧体”的评价,应该是在1598年以后的事,而此时距徐渭创作《翠乡梦》已经大约有50年的时间了,就是距汪道昆创作的《大雅堂杂剧》,至少也有40年的时间。
至于《救友》、《双鬟》及《招魂》三个南杂剧的创作,王骥德更是已经明言是其后的事③。
既然如此,王氏创制《离魂》与前面所论徐渭创制《翠乡梦》是否矛盾呢?关于这一点,祁彪佳《远山堂剧品》显然能为我们提供答案。
祁氏《剧品》评王骥德《弃官救友》剧说:“南曲向无四出作剧体者,自方诸与一二同志创之,今则已数十百种矣。
”又据祁氏《剧①该剧题作“ 安定泰安子编”。
“安定泰安子编”,即胡文焕,见《远山堂剧品》“具品”。
②其中《崔护记》今一般看作传奇。
③王骥德自谓“于燕中作《双鬟》及《招魂》二剧”,王氏晚年两次进京,万历36年(1608)春离京南返。
这说明,此二剧必作于此年前不久。
如此,王氏四剧当作于1598-1608年的十年间,创作顺序依次为:《离魂》、《救友》、《双鬟》及《招魂》。
品》,王氏的上述四个南杂剧——《离魂》、《救友》、《双鬟》及《招魂》确实都是四折,正与祁氏所谓“以南曲四出作剧体者”相符。
可见,王骥德“作祖”即创始的是“以南曲四出作剧体”的南杂剧,与徐渭首创的今所见为两折且南北曲混用的南杂剧《翠乡梦》其实并不冲突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