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精选3篇)
教师读书笔记精选【15篇】
教师读书笔记精选【15篇】教师读书笔记1《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五个领域、三个阶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介绍。
五个领域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三个阶段包括3—4岁、4—5岁、5—6岁。
每个领域的各个阶段全面的讲解了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并给出了详细具体的教育建议。
读完本篇让我深刻认识到,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启发幼儿的智力,还要引导幼儿在3—6岁阶段建立对这个世界万物的初步认知,让幼儿在这个阶段活得健康、快乐、有自信。
那么我们作为教师更要学习科学的幼儿教育方式,以便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
《指南》在健康领域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身心健康、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对三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体发展、动作发展、习惯与能力方面的不同表现进行了合理详细的分析。
对幼儿来说身体正处于生长发展迅速的阶段,身体素质固然是重中之重。
《指南》中对于健康领域的要求除了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发展正常外,还提到了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方面的发展。
当今社会大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奶奶爷爷对孩子百依百顺,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那么,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都是需要幼师长期对孩子进行耐心引导才能养成的。
《指南》中提到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就要求幼师在教育活动中创设轻松良好的语言环境,从培养孩子的自信入手,鼓励孩子自信大胆的表达思想。
同时也要求幼师认真的倾听孩子的表达,积极给予回应,并引导孩子在表达上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对于内向型的孩子积极给予鼓励,对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大加鼓励。
孩子在学习语言最直接地途径就是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文明用语,做好榜样。
在社会领域主要是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在教学上没有要求孩子掌握多少文化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包括爱国情怀、集体感、归属感、关心爱护他人等等。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8篇)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8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2024年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范本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担任新基础教育的学生,全面体验了这一新教育体制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和成长,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在此分享一下我对新基础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注重的往往是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然而,新基础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在新基础教育中,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竞争。
其次,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是教师发表一方,学生接受一方,缺乏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然而,在新基础教育中,学生被鼓励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激发和培养,他们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思维习惯,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
第三,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注重个人的成绩和排名,忽视了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然而,在新基础教育中,学生被鼓励参与到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互助和合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并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种合作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校中的发展,也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与他人协作。
第四,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只限于课程的学习,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然而,在新基础教育中,学生被鼓励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第五,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过度关注考试成绩,并且只关注学习的一部分。
2024年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在我参加新基础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和思考,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首先,新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新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包含了基础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社会实践、体育活动、艺术素养等。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灌输知识,而新基础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同时也需要主动参与到项目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和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在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和社区实践等活动中去,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与其他成员进行有效合作和协作,互相倾听和尊重,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社交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第四,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变化和挑战。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需要自我评价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新基础教育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经验。
通过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我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识有感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识有感通过这次学习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新基础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充满活力的脚步,给我带来了积极向上,走教育改革之路的良方,让我经历了迷茫摸索、反思、鼓舞、喜悦,真正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的魅力。
通过学习,对“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即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观。
十大性:即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概括的讲就是“三观十性”,它看似简单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
叶教授的话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
首先我认为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
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
例如课堂上学生思想注意力的不集中,纪律的涣散,不能仅仅从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这个方面去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难道不应该从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上去反思考虑吗?再例如学生成绩考得不理想,就责怪这些孩子学习不努力,智力落后;学生课间吵闹,就批评他们不能遵守纪律,调皮捣蛋。
如此一味地强调学生方面的原因,而忽视了自身的原因。
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
看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心得体会范文
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心得体会范文《“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是一本专门研究基础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的著作。
该手册内容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该手册的过程中,我深感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事业,也是一个不断创新迭代的领域。
以下是我对《“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的心得体会。
首先,该手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基础教育的相关理论。
在教育理论方面,手册详细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观、德育观、能力观等基本理念。
人的全面发展观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
德育观强调学生德育要与学科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能力观表明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这些教育理论,我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使他们全面发展。
其次,在教育方法方面,该手册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
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意味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手册中提到了一些实践活动和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学习、研讨式教学、情景教学等。
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阅读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此外,该手册还强调了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手册指出,基础教育要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应该与就业需求相结合,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于这一观点,我认识到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最后,我认为《“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新基础教育论的心得体会
新基础教育论的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新基础教育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与我之前的教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我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在新基础教育论的指导下,我开始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
然而,新基础教育论提倡的是一种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通过提问、讨论和实践来探索知识。
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新基础教育论也让我认识到了评价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考试和评分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的教育观念下,我开始尝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合作态度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公正全面,也更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新基础教育论还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我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不仅让家长更加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为孩子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一致的教育环境。
通过学习和实践新基础教育论,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范文
《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范文《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范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1在寒假休息的两周时间里面,我认真地阅读了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是叶澜教授积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研究撰写而成的,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
全书有3大编共12章组成。
第一编是“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社会基础论”,分别从“生存基础”、“世界变局”和“中国主题”三个层面作出阐述。
第二编以“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论”为题,从宏观变革的反思和宏观变革的性质、人物、主体、策略等方面构建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的理论。
第三编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重建论”,从中回溯了我国自1840年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百年中国学校转型变革的历史,对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学校教育日常实践和管理实践的重建作了系统论述。
我分三个阶段来读完这本书。
第一阶段:初读,采用圈点式阅读的方法,将好的字句划出,经典的教育理念标记出来。
第二阶段:详读,详细阅读文章,在每一章节中留下随笔。
第三阶段:精读,特别经典的章节多次阅读,品味其中的精华,并撰写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在我校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几本新基础理论书籍,也聆听了许多优秀教师在新基础理念下的研讨课。
不断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实践。
从“认同、接纳”到“实践、反思、重构”,都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今年寒假我又一次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只言片语触动着自己的内心深处。
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
……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从导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不禁感触万千。
学习《新基础教育》有感
《新基础教育教学》学习心得常听人说,学生的幸运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而我想说:做位教师我的幸运是人生旅途中有花样的学生陪伴,倾听花儿尽情绽放,我们的生命才会饱满丰盈。
这是我学习“新基础教育”的最大感悟。
初读此书,感悟肤浅,但一本好书的最大价值是耐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初读无味,继之有感,再读如佳酿。
《新基础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充满活力的脚步,在反复研读中让我顿悟,在不知不觉中迈出了课改的脚步……通过学习,我对“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即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观。
感悟之一来自于第一层面:教育要“面向未来”。
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个体的角度看,基础教育永远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在时间的价值取向上,增强未来意识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观念。
而对“生命性”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常常忽视了对象是“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忽视了教育是面对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人”——青少年,同时,还忽视教师同样是一个有多种需要和能力、具有发展可能的人。
强调基础教育要有远虑,不可只求近利。
要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是基础教育所要体现的“社会性”。
感悟之二是如何看待学生。
在这一点上,根据以前的经验,总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或服从教师。
而新基础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
同时,在新基础教育过程中,承认差异,关注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机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感悟之三就是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我的理解是“决战课堂”。
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教学理念,就要:1.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
新基础教育论的学习心得
《新基础教育论》的学习心得最近认真学习了《新基础教育论》的有关章节,想就新型教师的教师观谈一下自己的几个观点。
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1、让教师成为学生潜质的开发者。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
另外,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
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其能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让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现代教师不再是传统上的文化的继承者,给予者,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
创造是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没有创造加入的教育教学工作将非常枯燥的。
所以,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情景知识,信息技术知识,要做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上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这种行动研究能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3、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克服求同思维模式,培养其全而发展的同时,促进成个性发展,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让学生学习有关青春期知识,帮助他们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笔记
《[《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笔记》摘要:其实,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并非独生本身所致,而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独生导致家长出现的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当,一般而言,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个性发展的优越条件,如更好的家庭氛围、环境,充分的爱的满足,查了很多相关资料,发现相较于家长的配合,更好、更直接的解决方法则是在学校经常地组织集体活动,特别是有针对性的一些活动,可以让他们从得到和给予中形成友善的态度,从互相帮助中形成为别人着想的观念《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论》中提到的独生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一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名独生子女,对自身所属的这一群体有着好奇和探究的欲望。
另一方面,我在教学实践中也确实感受到学生的变化。
放眼望去,今天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而关于独生子女的性格发展、教育,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种观点,把独生子女看成具有特异个性的特殊儿童,甚至极端地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另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其实,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并非独生本身所致,而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独生导致家长出现的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当。
一般而言,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个性发展的优越条件,如更好的家庭氛围、环境,充分的爱的满足。
有一研究证明,独生子女的父母比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间多56.81%。
但同时,这些优越的家庭环境和条件也导致了独生子女的自私、专横,这使得有关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由家庭延伸到学校。
在《新基础教育论》中有一份1996年发表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报告,其中提供的一系列数据,让我体会到学校所要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品德教育,还需要提供让学生可以通过班级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品格特征,特别是针对独生子女的自私这个问题,班级活动相比起家庭教育能更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这方面缺点,毕竟他们的这方面缺点就是由于缺少群体生活、生活安逸、家庭的过度保护、遇事太一帆风顺才造成的。
2024年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心得体会____年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心得体会第一章:引言与背景首先,我要说明研究手册的背景和意义。
在引言部分,手册明确了新基础教育的定义和核心理念,并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开展此项研究。
新基础教育是基于当前大环境、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质。
通过读这一部分,我对新基础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章: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章节中,手册详细介绍了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我对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学原则和评价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尤其是手册中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策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同时,手册还列举了新基础教育的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这对我了解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新基础教育理念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第三章:学科课程改革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新基础教育中学科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法。
手册强调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通过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同时,手册还探讨了学科课程如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一部分对于我了解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方法非常有帮助。
第四章:教师专业发展在这一章节中,手册提供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和实践经验。
手册明确指出,教师是新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
手册介绍了关于教师培训、交流和合作的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在新基础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同时,手册还提供了一些教学实践案例,让我了解到如何将新基础教育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第五章:评价与监测这一章节介绍了新基础教育中的评价与监测体系。
手册强调了评价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质的评价。
同时,手册提供了一些评价方法和工具,让我了解到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评价。
此外,手册还介绍了监测体系的建设与运行,以及对教育改革的追踪和反馈。
读书笔记1500字
读书笔记1500字篇1:辉煌的一生不是如波涛翻滚,而是平凡如河水般地淌流不息……——题记这是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的一部小说,因为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是在读高三的时候,当时正面临着考学的压力,是它给我带来了动力,并让我对文学有了另一种释意-----朴实无华便是真,善,美。
多年过去,再次拿起这本厚厚的书,再次让我闻到了那黄土高坡的气息。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平凡的世界,读完这本书后人的灵魂也许得以净化,也许还会改变你现在的很多想法。
据说这部小说在正统文学史上没什么地位。
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艺界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开始受到严峻挑战。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路遥生于此,长于此。
是这块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遥的求索奋斗、不畏艰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挥不去的生活经历使得路遥那么地热爱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岁之前要完成一部巨著:为了纪念那片贫瘠的土地,为了纪念那个辉煌的年代,更为了纪念那里朴实无华生生奋斗的人民。
路遥该是文坛中少有的英雄,他不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责任,更当成了一种无比神圣的使命。
路遥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在创作手记中曾这样写道:“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
尽管不会让世俗的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有作出任何世俗的考虑,那就是谎言。
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
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
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目所在。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基础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推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我对新基础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新基础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新基础教育以“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为本。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2. 全面发展。
新基础教育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教育公平。
新基础教育倡导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4. 终身学习。
新基础教育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倡导构建学习型社会,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1. 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课程改革的深化。
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校本课程的开发。
新基础教育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学习新基础教育的体会1. 新基础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24年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心得体会模版(3篇)
2024年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心得体会模版引言:《“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是一本以新基础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手册,旨在探讨并推动基础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新基础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教育的现状及未来进行了一番思考。
下面是本人对《“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的心得体会。
一、对基础教育的重新认识《“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在过去,基础教育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下,基础教育的目标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强调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能力、合作精神等。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个人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
我意识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让他们具备面对未来社会的竞争和变化的能力。
二、新基础教育的课程创新《“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中着重讨论了新基础教育的课程创新。
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下,课程不再以纯粹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和实践。
这种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深感现行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而新基础教育的课程创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让我们重新审视课程设置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中提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过去,教师主要扮演的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伙伴和引路人。
这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扮演着权威性的角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下,教师则更像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兴趣导向的学习方法《“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中提到了兴趣导向的学习方法。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2篇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3)“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3)精选2篇(一)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理解您想分享一下您在学习“新基础教育”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新基础教育”是指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倡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在这个教育理念下,我有以下几点心得:1. 学习兴趣的培养:新基础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学习的动力。
我觉得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驱动力,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课程的学习,我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对某些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新基础教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我发现,通过自主学习,我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也不再是单向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引导我们主动思考问题,激发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活动,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且发现团队合作能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这也让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4. 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基础教育强调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实践。
通过实践教学,我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学习体验,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新基础教育开拓了教育的思维和方式,使我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充满了乐趣。
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新基础教育为我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3)精选2篇(二)作为一名老师,在实施“新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和收获。
以下是我个人的学习心得:首先,“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开发。
而“新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心得体会(三篇)
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心得体会《“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是一本对新基础教育进行研究的手册,通过对新基础教育的概念、原理、方法等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给出了对新基础教育实施的具体指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作者对新基础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主要通过被动接受知识,而新基础教育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主导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这一概念的界定让我明确了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对于我今后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实施新基础教育提供了指导。
其次,书中对于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具体方法给出了很多启示。
例如,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等。
这些方法的介绍让我更加明确了如何在课堂上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从而真正实现新基础教育的目标。
另外,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新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新基础教育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通过新基础教育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这让我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让我明白了素质教育的实现需要从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上进行改革。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新基础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新基础教育的评价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书中介绍的综合评价的方法和工具,如学生自主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等,为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让我认识到评价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也让我思考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是一本对新基础教育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通过对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剖析和探讨,给出了对新基础教育实施的具体指导。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作为“新基础教育”学习者,我认为这种学习方法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和收获。
首先,新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不同的学科和技能,我能够全
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还
需要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我要学
习绘画、音乐等技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这种综合培养的方法让我不再
局限于某一个学科,而是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各个方面。
其次,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遇到各种问
题和困难,需要自己去思考和解决。
这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且要有耐心和毅力去解决问题。
这种问题解决能力对我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让我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变化。
最后,新基础教育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往往是按
照固定的课程安排学习,学生没有太多的选择权。
而在新基础教育中,我可以根据自
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的内容。
比如,在学习项目时,我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
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这让我更加享受学习的过程。
同时,这也激发了我的学习动力,使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探索。
总之,新基础教育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学习方式和体验,让我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培养了问题解决能力,并且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我相信在这种学习方法下,
我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通用6篇)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通用6篇)新基础教育读后感(通用6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基础教育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1在领悟社会转型与学校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新基础教育”呼唤着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个体的出现。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出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呼唤与需要。
正是由于回到了任何人都具有的“生命”这一原点上,“新基础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少数人,而是拥有生命、向往生命发展的所有的人。
“新基础教育”的召唤力正来自于此。
它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追求一种坚实的探究性的生命成长过程,追求一种自我寻求发展资源、积极实践、综合互动的复杂的思维方式,追求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
“新基础教育”是相信生命的力量的,是相信学校教育的力量的。
生命有着内在的力量,无论在何种情境下,有生命活力的人不会缺少希望、不会缺少信心、不会缺少力量。
而学校教育,能够给生命以力量、给生命以阳光。
“新基础教育”追求着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个个新生的、充满绿意的生命,在全面的、全程性的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获得成长,这是“新基础教育”的一贯追求。
“新基础教育”关注着教师的生命成长。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这句话,已经成为打动众多教师的一句名言。
也许,这句话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正来自于它对教师生命质量的深切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学的观点与理论、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教师也要学习。
教育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像商品一样,放在你手里,你接过来,就学会了。
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的过程,它需要发生一个主体的转换。
两个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实现知识的一种转换,由外在的转化成内在的,成为构成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
《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
《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我的心情也和云一样阴沉。
因为,今天要交读后感,而且要交《新基础教育论》的读后感。
不幸的是,那本书我连书皮都没有摸过。
步入学校,在三三两两的教师群中,有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女亭亭玉立,傍在雀二小的桂花树下。
她不怒自威,嘴角挂着浅浅的笑容。
她便是铁面校长:王――伶!我已笑不出了。
我以前没见过王伶,但也知道她的故事。
王伶是全柳州最出名的核查官,她十八岁出道,至今已查出了八万六千四百一十二本复制作弊的作业。
她才不过二十九岁。
最近三年,教师界十大复制作弊电脑高手,就有八个死在她手上,死得很难看。
三楼。
制作中心。
李临,读后感用百度搜索,然后复制一篇行不?我问。
李临摇了摇头。
那怎么办呢?我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我忽然道:我倒有个法子!李临立刻问:什么法子?我站起来,看着大楼外的圆水泥柱,深深吸一口气:大家都在这里一头撞死。
风轻吹。
我当然没有撞死。
我找到了一个稳妥的办法――自己写。
办公室光泽柔润古铜镇纸下,放着一本厚书,形式高雅的教师桌旁坐着一个人。
那个人是我。
我忧国忧民的坐在那里,两眼放着红光―――正在无所事事的等着吃午餐。
就象美女们很讨厌吃白白肥肥的猪肥肉一样,我很讨厌看那种毫无趣味性、异常枯燥的书。
但校长说了,不写的全部不给吃鸡翅膀。
我很喜欢吃鸡翅膀。
叶澜、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四人并称江南四大才子。
这句话是错的。
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叶澜的江湖地位。
书中说:没有知识,构不成教育;只有知识,不能称其为当代的教育。
过去的教知识,是就事论事;现在要挖掘知识内涵的育人价值。
这些话都出自叶澜教授。
话不煽情,但很精辟。
简单的说就是:对于那些有问题的学生,以前我们是特意把他们挑了出来,给了他们一个光荣的任务罚站。
具体实行方法是,这几个人不用上课,就靠边站在这里,站满一节课后休息。
起止日期:自即日起一天内有效。
附注:成功罚站完可领取惊喜纪念品抄课文一百遍。
现在叶教授告诉我们应该多表扬,多一点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精选3篇)《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精选3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1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论》中提到的“独生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一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名独生子女,对自身所属的这一群体有着好奇和探究的欲望。
另一方面,我在教学实践中也确实感受到学生的变化。
放眼望去,今天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而关于独生子女的性格发展、教育,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种观点,把独生子女看成具有特异个性的特殊儿童,甚至极端地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另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其实,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并非独生本身所致,而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独生”导致家长出现的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当。
一般而言,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个性发展的优越条件,如更好的家庭氛围、环境,
充分的爱的满足。
有一研究证明,独生子女的父母比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间多56、81%。
但同时,这些优越的家庭环境和条件也导致了独生子女的“自私”、“专横”,这使得有关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由家庭延伸到学校。
在《新基础教育论》中有一份1996年发表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报告,其中提供的一系列数据,让我体会到学校所要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品德教育,还需要提供让学生可以通过班级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品格特征,特别是针对独生子女的“自私”这个问题,班级活动相比起家庭教育能更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这方面缺点,毕竟他们的这方面缺点就是由于缺少群体生活、生活安逸、家庭的过度保护、遇事太一帆风顺才造成的。
我在教学中最常见到独生子女出现以下常见的性格心理障碍:执拗心理、偏激心理、狂妄心理。
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障碍,往往我们都通过家长的配合来逐步转变他们的这些心理障碍,但也有家长口头上配合,但实际行动上还是非常溺爱自己孩,这对于这些孩子的性格转变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查了很多相关资料,发现相较于家长的配合,更好、更直接的解决方法则是在学校经常地组织集体活动,特别是有针对性的一些活动,可以让他们从得到和给予中形成友善的态度,从互相帮助中形成为别人着想的观念。
当然还有个别的学生在这些集体活动中还是显示出他们的霸道,只有通
过单独教育,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学会把同学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之中!
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我想我们教师首先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可和配合,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儿女在性格上存在哪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由什么造成的,与家长达到共识,从而让他们配合我们教师的教育,再通过班级体的集体活动,慢慢转变这些独生子女普遍的’性格问题。
《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2 在假期中,本人认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论》的有关章节,其中对新型教师的教师观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叶教授在书中指出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教育在实践层面取得命脉所系。
当代教育变革需要有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师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实践——课堂教学为改革的切入点:在课堂中,要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其全而发展的同时,促进成个性发展,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让学生学习有关心理知识,帮助他们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
性。
新型教师还可以成为研究者,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应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以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
教师在不断地审视中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从事教育科研、研究总结新的教学规律,由“教书先生”向“研究型、学者型”转换。
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习成为一个不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为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全程的教育支撑。
新课程以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彻底摇撼了传统的教师文化体系,它必然要求创建新型的教师文化,为新课程的推行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
为了回应新课程的挑战,为了自身价值的体现,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探究,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还必将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
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
当然,叶教授还指出许多精辟的观点与理论,还有待自己的深入了解,我想,阅读了本书后回到现实以后可能又有所松懈,但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至少有一根琴弦已经被拨动,它对我以后的生活或多或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更利于自己以充沛的精力投入课堂中的教学。
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实践、反思、重建、为学习创造革新之路,一定能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与课堂教学质量。
《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3 在寒假休息的两周时间里面,我认真地阅读了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是叶澜教授积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研究撰写而成的,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
全书有3大编共12章组成。
第一编是“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社会基础论”,分别从“生存基础”、“世界变局”和“中国主题”三个层面作出阐述。
第二编以“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论”为题,从宏观变革的反思和宏观变革的性质、人物、主体、策略等方面构建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的理论。
第三编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重建论”,从中回溯了我国自1840年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百年中国学校转型变革的历史,对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学校教育日常实践和管理实践的重建作了系统论述。
我分三个阶段来读完这本书。
第一阶段:初读,采
用圈点式阅读的方法,将好的字句划出,经典的教育理念标记出来。
第二阶段:详读,详细阅读文章,在每一章节中留下随笔。
第三阶段:精读,特别经典的章节多次阅读,品味其中的精华,并撰写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在我校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几本新基础理论书籍,也聆听了许多优秀教师在新基础理念下的研讨课。
不断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实践。
从“认同、接纳”到“实践、反思、重构”,都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今年寒假我又一次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只言片语触动着自己的内心深处。
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
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
”
从导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不禁感触万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
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仅仅是在教和学,不仅仅是在认识世界,不仅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在围绕着书本转,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地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