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及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及评价

作者:张梦婕孔博涵常春林

来源:《中国市场》2015年第34期

[摘要]介绍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分述了城镇化概念和城镇化动因,界定了新型城镇化。对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并使用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作为评价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

[DOI]10.13939/ki.zgsc.2015.34.152

1 新型城镇化

1.1 城镇化概念及其动因

(1)城镇化的概念。19世纪60年代末,西班牙学者A.Serd第一次使用“Urbanization”这一概念。“Urbanization”除了被称作城镇化,还被称作城市化、都市化等。本文中,除了参考文献使用原作者的原有的研究成果名称外,均使用“城镇化”或“新型城镇化”两个词语。随着关于城镇化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逐渐深入,城镇化相关理论也逐渐成熟,并慢慢成为科学体系。城镇化一般被认为是农业和农村人口逐渐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向城镇汇集并不断发展,从而使得城镇的数量逐渐增多,城镇的规模逐渐增大[1]。

地理学教科书《城市地理学》将城镇化的概念定义为“城镇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并将城镇化定义为一种动态现象,受制于不同的环境、历史阶段以及文化背景中,其都会表现出各具特色的空间形态。其次,城镇化还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最后,城镇化具备“点”与“面”的双重特点[2]。

(2)城镇化的动因。关于城镇化的动因的研究,学者展开的角度一般有两个,一是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动力,二是关于制度环境、产业结构变化以及资源禀赋三个原因。

综合以上两个角度,对过往关于城镇化动因的理论整体阐述。第一,资源禀赋。依据过往所有国家城镇化发展经验,资源禀赋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某地区拥有某项资源时,当地一般会依据其资源优势进行产业规划,进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第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分别是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持续动力和后发动力。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服务业不仅吸引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提升了城镇化建设速度,更加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使城市聚集更多资源;随着科技

发展进步,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工业4.0时代的到来,应当依靠科技进步,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内涵与质量,进而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三,政策支持、制度安排以及创新精神是有效保证。政策支持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效动力,制度优势是保证城镇化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创新精神是保持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1.2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2013年,中央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防止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解决城市二元结构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真正将城市建设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家园。同时需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体现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四化同步发展为方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维护生态平衡为理念,以传承优良文化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产业联动,科学规划城镇化宏观布局,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淀文化底蕴、提高国民素养,遵从经济发展规律,统筹城乡、互促共进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下表)。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区别表

表现方面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

发展理念注重速度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发展目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格局更加优化、模式科学、生活和谐宜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推进机制片面扩张城市规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推进策略摊大饼式依据城市群特点多元化发展

2 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2.1 经济因素

新型城镇化作为比传统的城镇化要求更高、实现难度更大的经济社会现象,纵然其影响因素非常多,但是经济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城镇化主要关注发展速度,片面扩大生产规模。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城市群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的根本动力,而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又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培育,进而促使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备相互促进的关系。

2.2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以交通和医疗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主的制度建设以及城市文化建设。因此,社会因素从各方面影响着新型城镇化。首先,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措施就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因素目前严重制约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作为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当尽快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破除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藩篱。最后,应当通过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资源因素

资源因素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需要通过资源的节约或者重复利用来满足现在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同时,要坚持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资源的节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4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重要支持。一方面,技术的发展进步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造就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产业变革,提高经济增长效率,推动城市发展进步。最后,技术造就人才,同样也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3 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评价

3.1 单一指标法

单一指标法主要包含以下指标:非农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重、城镇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建成土地利用面积与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三个方案。以上三个指标用于统计城镇化水平,便于比较且易于使用,在学术界使用范围较广。

(1)非农人口比重法。非农人口比重法作为评价某地区城镇化率的方法之一,通常指某一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数量占社会总人口的比值。非农人口比重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