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要点

合集下载

误差理论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线性函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一、实验目的线性函数的最小二乘法是解决有关组合测量最佳估计问题的典型的数据处理方法。

本实验要求学生编写最小二乘数据处理程序并对组合测量数据进行处理,求出最佳估计值并进行精度分析。

二、实验原理1.最小二乘法原理指出,最可信赖值应在是残差误差平方和的条件下求得。

2.最小二乘法可以将误差方程转化为有确定解的代数方程组(其方程组的数目正好等于未知数的个数),从而可求解出这些未知参数。

这个有确定解的代数方程组称为最小二乘法的正规方程。

3.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程序为:首先根据具体问题列出误差方程式;再按最小二乘原理,利用求极值的方法将误差方程转化为正规方程;然后求解正规方程,得到代求的估计量;最后给出精度估计。

4.正规方程又转化为残差方程,残差方程可用矩阵方法求出方程的解。

因此可用Matlab求解最小二乘法参数。

5.求出最小二乘法的参数后,还要对参数进行精度估计。

相应的标准差为ttxtxxddd222111,其中ttddd..2211称为不定乘数。

三、实验内容和结果1.程序及流程在MATLAB环境下建立一个命令M-文件,编写解答以下组合测量问题数据处理的程序:现要检定刻线A,B,C,D间的距离x1,x2,x3,采用组合测量方法,直接测量刻线间的各种组合量,得到数据如下测量数据:l1=1.051mm; l2=0.985; l3=1.020mm; l4=2.016mm; l5=1.981mm; l6=3.032mm1.编程求x1,x2和x3的最小二乘估计值;2.对直接测量数据进行精度估计3.对x1,x2和x3的最小二乘估计值进行精读估计。

程序:>> A=[1 0 0;0 1 0;0 0 1;1 1 0;0 1 1;1 1 1]>> A'*A>> C=A'*A>> inv(C)>> l=[1.015;0.985;1.020;2.016;1.981;3.032];>> X=inv(C)*A'*l>> V=l-A*X>> V'*V>> STD1=sqrt(V'*V/3)>> inv(C)>> STDX1=sqrt(0.5)*STD12.实验结果(数据或图表)3.结果分析四、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等精度测量线性参数最小二乘法的处理,并能够应用Matlab用矩阵的方法求出拟合方程的参数,及能够对各个参数进行精度估计。

误差理论与大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材料

误差理论与大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材料

标准文档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姓名:黄大洲学号:3111002350班级:11级计测1班指导老师:陈益民实验一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一、实验目的了解误差的基本性质以及处理方法二、实验原理(1)算术平均值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等精度测量,由于存在随机误差,其测得值皆不相同,应以全部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的意义:在系列测量中,被测量所得的值的代数和除以n 而得的值成为算术平均值。

设 1l ,2l ,…,n l 为n 次测量所得的值,则算术平均值121...nin i l l l l x n n=++==∑算术平均值与真值最为接近,由概率论大数定律可知,若测量次数无限增加,则算术平均值x 必然趋近于真值0L 。

i v = i l -xi l ——第i 个测量值,i =1,2,...,;n i v ——i l 的残余误差(简称残差)2、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的计算是否正确,可用求得的残余误差代数和性质来校核。

残余误差代数和为:11n niii i v l nx ===-∑∑当x 为未经凑整的准确数时,则有:1nii v==∑01)残余误差代数和应符合:当1n ii l =∑=nx ,求得的x 为非凑整的准确数时,1nii v =∑为零;当1ni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i v =∑为正;其大小为求x 时的余数。

当1n i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i v =∑为负;其大小为求x 时的亏数。

2)残余误差代数和绝对值应符合: 当n 为偶数时,1ni i v =∑≤2n A; 当n 为奇数时,1nii v =∑≤0.52n A ⎛⎫- ⎪⎝⎭ 式中A 为实际求得的算术平均值x 末位数的一个单位。

(2)测量的标准差测量的标准偏差称为标准差,也可以称之为均方根误差。

1、测量列中单次测量的标准差2222121...nini nnδδδδσ=+++==∑式中 n —测量次数(应充分大)i δ —测得值与被测量值的真值之差211nii vn σ==-∑2、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x nσσ=三、实验内容:1.对某一轴径等精度测量8次,得到下表数据,求测量结果。

误差理论及实验数据处理

误差理论及实验数据处理

可以设法减小或排除掉的,如对试验机和应变仪等定期校准和检验。又如单向拉伸时由于夹
具装置等原因而引起的偏心问题,可以用试样安装双表或者两对面贴电阻应变片来减少这种
误差。系统误差越小,表明测量的准确度越高,也就是接近真值的程度越好。
偶然误差是由一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它的出现常常包含很多未知因素在内。无论怎样
差出现的可能性小。
3)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偶然误差的平均值趋向于零。
4)偶然误差的平均值不超过某一限度。
根据以上特性,可以假定偶然误差Δ 遵循母体平均值为零
的高斯正态分布,如图Ⅰ-1 所示。
f (Δ) =
1
− Δ2
e 2σ 2
σ 2π
图Ⅰ-1 偶然误差的正态频率曲线
·97·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与实验基本训练
Δ ≤ Δ1 + Δ2 [注]:上述法则对于两个相差甚大的数在相减时是正确的。但是对两个相互十分接近的 数,在相减时有效位数大大减少,上述结论就不适用。在建立运算步骤时要尽量避免两个接 近相等的数进行相减。 2)如果经过多次连乘除后要达到 n 个有效位数,则参加运算的数字的有效位数至少要 有 (n + 1) 个或 (n + 2) 个。例如,两个 4 位有效数的数字经过两次相乘或相除后,一般只能 保证 3 位有效数。 3)如果被测的量 N 是许多独立的可以直接测量的量 x1, x2,", xn 的函数,则一个普遍的 误差公式可表示为下列形式,即
控制实验条件的一致,也不可避免偶然误差的产生,如对同一试样的尺寸多次量测其结果的
分散性即起源于偶然误差。偶然误差小,表明测量的精度高,也就是数据再现性好。
实验表明,在反复多次的观测中,偶然误差具有以下特性:

基于MATLAB的误差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基于MATLAB的误差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结果:
X=
l 1 1.0280 x1 1.015 0.9830 ˆ 1 X l 2 0.985 x2 ( A A) A L l 3 1.0130 1.020 x3 L 5.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l 2 . 016 4 l 1.981 6 5 3.032 l 6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实验报告
班 学 姓
级 号 名
测控 10-1 13 刘英皓 庄 严
指导老师
2012 年 7 月 5 日
测控 10-3
刘英皓
前言
门捷列夫说:“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 钱学森说:“新技术革命的关键技术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由测量技术、计 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三部分组成。测量技术是关键和基础”。 测量技术是新科技革命的关键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实验测量密切相关。 在进行实验测量时,产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借助误差理论,研究、 估计和判断测量的数据和结果是否精确可靠,并采用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以提 高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误差理论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有力工具,是工程学科 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 。 但是与此同时, 误差理论具有较为繁复的数据处理量, 有时候面对这些数据, 我们也无能为力,习惯采用经验估计去解决现实问题。毋庸置疑,这样做,引入 的误差必然相当大。 MATLB 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若是借助 MATLB 处理那些难以处理的 数据,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提高精确度。本实验的主旨,就是通过使用 MATLAB 处理数据,让我们体会计算机辅助处理数据优点,让我们更直接,更 直观观察结果。
1
测控 10-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刘英皓
实验目的:利用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仪器与电子学院1306014323杨松实验一熟悉MATLAB软件在误差处理中的应用(验证型)2、代码di=[24.234 24.238 24.231 24.230 24.232 24.237 24.233 24.235 24.234 24.236]m=mea n( di) %m为所求的算术平均值v=di-m %v为所求的残差a=sum(v(:)) %求残差的和af=v.A2b=sum(f(:)) %残差的平方和bc=sqrt(b/9) %单次测量的标准偏差d=c/sqrt(10)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x=1:10plot(x,v, '. ');%残余误差的分布曲线s=std(di) %;用标准差函数std求单次测量的标准偏差3、结果①算术平均值d = 24.2340②残余误差V i d i d =( 0 0.0040 -0.0030 -0.0040-0.0020 0.0030 -0.0010 0.0010 0 0.0020)10 10V i -1.4211e-14 (浮点数规则,实际为0) V i2 = 6.0000e-05③单次测量的标准偏102V ii 1——=0.0026 n 1④标准偏差=8.1650e-04s=std(di) %;用标准差函数std求单次测量的标准偏差极限误差limd=± 3 d=±0.0024⑤圆柱直径的测量结果:d = d 士limd =(24.2340士0.0024)s = 0.00264、利用MATLAB画出残余误差vi分布曲线实验二利用MATLAB对测试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设计型)1、求出某测试系统输出电压(U)与标准压力计读数(P的回归方程;由matlab利用矩阵法可得U= -0.0663+ 0.1715p2、对所求回归方程进行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所得的回归方程式在=0.01水平上显著,可信赖程度为99%以上,高度显著。

实验误差理论实验报告物理

实验误差理论实验报告物理

实验误差理论实验报告物理实验误差理论实验报告引言:实验误差是科学实验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

在物理学中,误差的存在会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产生影响。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探讨实验误差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误差分析方法。

实验步骤:1. 实验仪器准备:准备一根长直的细线、一个小铅球、一个支架和一个计时器。

2. 实验装置搭建:将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将小铅球系在细线的下端。

3. 实验测量:将小铅球释放,用计时器记录它从静止到下落经过的时间。

4. 实验重复:重复上述步骤多次,取平均值。

实验数据:通过多次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第一次实验:t1 = 1.23s第二次实验:t2 = 1.25s第三次实验:t3 = 1.24s......数据处理:1. 计算平均值:将所有测量结果相加,再除以实验次数,得到平均值。

平均值 = (t1 + t2 + t3 + ... + tn) / n2. 计算标准偏差:标准偏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指标,它表示测量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异。

标准偏差= √((Σ(xi - x)^2) / (n-1))3. 计算相对误差:相对误差是用来衡量测量结果与理论值之间差异的指标。

相对误差 = (平均值 - 理论值) / 理论值 * 100%结果分析:通过上述数据处理步骤,我们得到了实验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和相对误差。

然而,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误差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1. 人为误差:实验者的操作技巧、观察精度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减小人为误差,我们应该提高实验技能,并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2. 仪器误差:实验仪器的精度和灵敏度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减小仪器误差,我们应该选择精度更高、质量更好的实验仪器。

3. 环境误差: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减小环境误差,我们应该在恒定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力学习题误差及数据处理一、指出下列原因引起的误差属于哪种类型的误差?1.M尺的刻度有误差。

2.利用螺旋测微计测量时,未做初读数校正。

3.两个实验者对同一安培计所指示的值读数不同。

4.天平测量质量时,多次测量结果略有不同。

5.天平的两臂不完全相等。

6.用伏特表多次测量某一稳定电压时,各次读数略有不同。

7.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中,摆角过大。

二、区分下列概念1.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3.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4.真值与算术平均值。

5.测量列的标准误差与算术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三、理解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这三个不同的概念;说明它们与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关系。

四、试说明在多次等精度测量中,把结果表示为 <单位)的物理意义。

五、推导下列函数表达式的误差传递公式和标准误差传递公式。

1.2.3.六、按有效数字要求,指出下列数据中,哪些有错误。

1.用M尺<最小分度为1mm)测量物体长度。

3.2cm50cm78.86cm6.00cm16.175cm2.用温度计<最小分度为0.5℃)测温度。

68.50℃31.4℃100℃14.73℃七、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99.3÷2.0003=?2.=?3.4.八、用最小分度为毫M的M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为=12.10cm<单次测量),若估计M尺的极限误差为1mm,试把结果表示成的形式。

b5E2RGbCAP九、有n组测量值,的变化范围为2.13 ~ 3.25,的变化范围为0.1325 ~0.2105,采用毫M方格纸绘图,试问采用多大面积的方格纸合适;原点取在何处,比例取多少?p1EanqFDPw十、并排挂起一弹簧和M尺,测出弹簧下的负载和弹簧下端在M尺上的读数如下表:据处理。

长度测量1、游标卡尺测量长度是如何读数?游标本身有没有估读数?2、千分尺以毫M为单位可估读到哪一位?初读数的正、负如何判断?待测长度如何确定?3、被测量分别为1mm,10mm,10cm时,欲使单次测量的百分误差小于0.5%,各应选取什么长度测量仪器最恰当?为什么?DXDiTa9E3d物理天平侧质量与密度1、在使用天平测量前应进行哪些调节?如何消除天平的不等臂误差?2、测定不规则固体的密度时,若被测物体进入水中时表面吸有气泡,则实验所得的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RTCrpUDGiT用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1、本实验的各个长度量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测量仪器测量 ?2、料相同,但粗细、长度不同的两根金属丝,它们的杨氏模量是否相同?3、本实验为什么要求格外小心、防止有任何碰动现象?5PCzVD7HxA精密称衡—分析天平的使用1、如果被测物体的密度与砝码的密度不同,即使它们的质量相等,但体积不同,因而受到空气浮力也不同,便产生浮力误差。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姓名:黄大洲学号:3111002350班级:11级计测1班指导老师:陈益民实验一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一、实验目的了解误差的基本性质以及处理方法二、实验原理(1)算术平均值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等精度测量,由于存在随机误差,其测得值皆不相同,应以全部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的意义:在系列测量中,被测量所得的值的代数和除以n 而得的值成为算术平均值。

设 1l ,2l ,…,n l 为n 次测量所得的值,则算术平均值121...nin i l l l l x n n=++==∑算术平均值与真值最为接近,由概率论大数定律可知,若测量次数无限增加,则算术平均值x 必然趋近于真值0L 。

i v = i l -xi l ——第i 个测量值,i =1,2,...,;n i v ——i l 的残余误差(简称残差)2、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的计算是否正确,可用求得的残余误差代数和性质来校核。

残余误差代数和为:11n niii i v l nx ===-∑∑当x 为未经凑整的准确数时,则有:1nii v==∑01)残余误差代数和应符合:当1n ii l =∑=nx ,求得的x 为非凑整的准确数时,1nii v =∑为零;当1ni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i v =∑为正;其大小为求x 时的余数。

当1n i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i v =∑为负;其大小为求x 时的亏数。

2)残余误差代数和绝对值应符合: 当n 为偶数时,1ni i v =∑≤2n A; 当n 为奇数时,1ni i v =∑≤0.52n A ⎛⎫- ⎪⎝⎭式中A 为实际求得的算术平均值x 末位数的一个单位。

(2)测量的标准差测量的标准偏差称为标准差,也可以称之为均方根误差。

1、测量列中单次测量的标准差2222121...nini nnδδδδσ=+++==∑式中 n —测量次数(应充分大)i δ —测得值与被测量值的真值之差211nii vn σ==-∑2、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x nσσ=三、实验内容:1.对某一轴径等精度测量8次,得到下表数据,求测量结果。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通过实际测量和数据处理,深入理解误差的概念、来源、分类和处理方法,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

实验仪器与设备:数字多用表、频率计、示波器、电路板、标准电阻、无极电位器、万用表、计算机等。

实验原理: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其来源主要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的不精确或环境因素等因素造成的,可以通过校正和调整来消除或减小;随机误差是由于外界干扰等随机因素造成的,通常用统计方法处理。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根据误差的类型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法、最小二乘法、泰勒展开法等。

实验内容:1. 数字多用表的使用:了解数字多用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进行基本的数值测量和单位换算;2. 频率计的使用:了解频率计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进行频率测量实验;3. 电路板的使用:利用电路板进行模拟电路测量实验,掌握电路连接、调试和测量方法,并进行误差分析和处理;4. 标准电阻和无极电位器的使用:了解标准电阻和无极电位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进行电阻测量实验,并进行误差分析和处理;5.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结果,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各种方法的精度和适用性。

实验过程:1. 数字多用表的使用:依次进行直流电压、交流电压、直流电流、交流电流和电阻测量实验,并在实验报告中记录测量数据和误差分析;2. 频率计的使用:依次进行正弦波、方波和三角波的频率测量实验,并在实验报告中记录测量数据和误差分析;3. 电路板的使用: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进行模拟电路测量实验,并在实验报告中记录电路连接、调试和测量过程、测量数据以及误差分析和处理方法;4. 标准电阻和无极电位器的使用:依次进行电阻测量实验,记录测量数据和误差分析,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精度和适用性;5. 数据处理:根据各实验部分的测量数据,分别采用加权平均法、最小二乘法和泰勒展开法进行数据处理,并比较各种方法的精度和适用性。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数据误差分析是首要的步骤,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引起的测量结果的离散性。

随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符合一定的统计规律。

通过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可以评估随机误差的大小。

2.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测量方法或实验条件所引起的,使得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偏离。

系统误差可能是由于仪器刻度的不准确、环境温度的变化等原因导致的。

通过合理校准仪器、控制环境条件等方式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在数据误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合理处理,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1.统计处理:统计方法是最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之一、通过使用统计学中的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处理。

2.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并预测未知数据。

3.误差传递与不确定度评定:在实验中,不同参数之间的误差如何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误差如何传递到最终结果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可以定量评估各个参数的不确定度,并估计最终结果的不确定度。

4.数据可视化和图表展示:通过绘制合适的图表,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实验数据的分布规律、趋势以及变化情况。

例如,折线图、散点图、柱状图等可以有效地展示数据的分布和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准确评估和处理数据误差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提供基础。

通过合理选择和应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从实验数据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研究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实验可了解如何在实验中处理数据以及如何评定实验误差。

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为分别在天平、游标卡尺、万能表等实验仪器上取数,计算出测量数值的平均值与标准偏差,并分析误差来源。

1. 实验步骤1.1 天平测量将一块铁片置于天平盘上,进行三次称量,记录每次的质量值。

将数据带入Excel进行平均值、标准偏差等计算。

1.2 游标卡尺测量1.3 万能表测量2. 实验结果及分析对于天平测量、游标卡尺测量和万能表测量所得的测量值进行平均值、标准偏差的计算,结果如下:表1. 测量数据统计表| 项目 | 测量数据1 | 测量数据2 | 测量数据3 | 平均值 | 标准偏差 || :---: | :---: | :---: | :---: | :---: | :---: || 天平质量测量 | 9.90g | 9.89g | 9.92g | 9.90g | 0.015g || 游标卡尺测厚度 | 1cm | 1cm | 1cm | 1.00cm | 0.002cm || 万能表测电阻| 575Ω | 577Ω | 578Ω | 577Ω | 1.00Ω |从数据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三次实验所得数据相近,平均数与标准偏差较为准确。

天平测量的数据波动较小,标准偏差仅为0.015g,说明该仪器测量精确度较高;游标卡尺测量的数据也相比较准确,标准偏差仅为0.002cm,说明该仪器测量稳定性较好;万能表测量的数据较为不稳定,标准偏差较大,为1.00Ω,可能是由于接线不良,寄生电容等误差较大造成。

3.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掌握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项指标,如标准偏差、最大值、最小值等。

在实际实验中,应注重数据精度和测量误差的评估,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除此之外,应加强对实验仪器的了解,并合理利用其特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准确性。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评价测量结果,常用到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这三个概念。这三者的含义不同,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别。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1误差分析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大学物理实验学期: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实验1误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及其处理。
二、实验内容
1.推导出满足测量要求的表达式,即v0?f(?)的表达式;
二、误差与偏差
1.真值与误差
任何一个物理量,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具有确定的量值,这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客观存在的量值称为该物理量的真值。测量的目的就是要力图得到被测量的真值。我们把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测量的绝对误差。设被测量的真值为χ0,测量值为χ,则绝对误差ε为
ε = χ – χ0(1)
由于误差不可避免,故真值往往是得不到的。所以绝对误差的的概念只有理论上的价值。
2.最佳值与偏差
在实际测量中,为了减小误差,常常对某一物理量x进行多次等精度测量,得到一系列测量值x1,x2,…,xn,则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
1??2n
n1ni(2)ni?1
算术平均值并非真值,但它比任一次测量值的可靠性都要高。系统误差忽略不计时的算术平均值可作为最佳值,称为近真值。我们把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之差称为偏差(或残差):
误差处理
物理实验的任务,不仅仅是定性地观察物理现象,也需要对物理量进行定量测量,并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测量原理的局限性或近似性、测量方法的不完善、测量仪器的精度限制、测量环境的不理想以及测量者的实验技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有测量都只能做到相对准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实验知识、手段、经验和技巧不断提高,测量误差被控制得越来越小,但是绝对不可能使误差降为零。因此,作为一个测量结果,不仅应该给出被测对象的量值和单位,而且还必须对量值的可靠性做出评价,一个没有误差评定的测量结果是没有价值的。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4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4
if x(j)==z(i) k=1; break
end end end
3、用 t 检验法判断下列两组数据间有无系统误差。
%用 t 检验法判断下列两组数据间有无系统误差。 x=[1.9 0.8 1.1 0.1 -0.1 4.4 5.5 1.6 4.6 3.4]; y=[0.7 -1.6 -0.2 -1.2 -0.1 3.4 3.7 0.8 0.0 2.0]; X=sum((x-mean(x)).^2); Y=sum((y-mean(y)).^2); t=(mean(x)-mean(y))*sqrt((numel(x)*numel(y)*(numel(x)+numel(y)-2))/...
由⻢利科夫方法得存在系统误差 不同公式计算标准差比较法不存在系统误差 2、 用秩和检验法分析下列两组数据间有无系统误差。 秩和检验法不存在系统误差 3、用 t 检验法判断下列两组数据间有无系统误差。 怀疑存在系统误差
3.结果分析 四、回答问题
为什么不能用残余误差观察法发现恒定的系统误差? 残余误差为测量列中任一测量值与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之差,若系统误差为恒定系统误差,那么算数平均 值与测量值的残余误差不会受改变,所以不能用不能用残余误差观察法发现恒定的系统误差
l=[20.06,20.07,20.06,20.08,20.10,20.12,20.11,... 20.14,20.18,20.18,20.21,20.19];
V=[]; for i=1:12
v=l(i)-mean(l); V=[V,v]; end %残余误差观察法 scatter(1:12,V) %⻢利科夫
二、实验原理
为了在测量中消除或削弱系统误差对测量的影响,首先就要解决如何发现系统误差的问 题。发现系统误 差的方法针对单列测量数据,主要有残余误差观察法、残余误差校核法和误 差直接计算法等;针对两组 测量数据,主要采用假设检验的方法。假设检验是数理统计的重 要内容,它的目的是对根据实际问题的 需要所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在误差理论中,可以用 来检验测量数据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其基本思想 是:假设随机误差是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对实际测量误差的分布进行检验,若测量误差的实际分布偏离 正态分布即可认为存在系统误 差,否则,即为无系统误差。常用检验方法有:符号检验法、秩和检验 法、t 检验法和 2 检 验法等。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一、实训目的:了解等精度与不等精度测量原理并进行线性拟合。

二、实训仪器:实训台、应变传感器实验模块、托盘、砝码、万用表、labview。

三、相关原理: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ΔR/R=Kε,式中ΔR/R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为应变灵敏系数,ε=Δl/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

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组件,如图1-1所示,四个金属箔应变片分别贴在弹性体的上下两侧,弹性体受到压力发生形变,应变片随弹性体形变被拉伸,或被压缩。

图1-1 应变传感器安装图四、实训内容与操作步骤1.应变传感器上的各应变片已分别接到应变传感器模块左上方的R1、R2、R3、R4上,可用万用表测量判别,R1=R2=R3=R4=350Ω。

2.差动放大器调零。

从实训台接入±15V电源,检查无误后,合上实训台电源开关,将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Ui短接并与地短接,输出端Uo2接数显电压表(选择2V档)。

将电位器Rw3调到增益最大位置(顺时针转到底),调节电位器Rw4使电压表显示为0V。

关闭实训台电源。

(Rw3、Rw4的位置确定后不能改动)3.按图1-2连线,将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电阻(如R1)接入电桥与R5、R6、R7构成一个单臂直流电桥。

4.加托盘后电桥调零。

电桥输出接到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Ui,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预热五分钟,调节Rw1使电压表显示为零。

5.在应变传感器托盘上放置一只砝码,读取数显表数值,依次增加砝码和读取相应的数显表值,直到200g砝码加完,计下数显表值,填入下表1-1,关闭电源。

通过虚拟仪器进行线性拟合得:K=1.57 b=-0.27所以y=-0.27+1.57x半桥测量:y=-0.5+2.32x全桥测量:y=-0.34+4.74x五、数据处理单臂测量:y=129.81经核算算数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得计算正确。

大物实验----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大物实验----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随机误差具有以下的性质: (1)单峰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机会(概率) 大,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概率)小。 (2)对称性 大小相等、 符号相反的误差出现的概 率相等。 (3)有界性 非常大的正 负误差出现的概率趋于零。 (4)抵偿性 当测量次数 非常多时,由于正负误差 相互抵消,各误差的代数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 和趋于零。
(1)理论分析法 观测者凭借有关某项实验的物理理论、实验 方法和实验经验等对实验理论公式的近似性、所 采用的实验方法的完善性等进行研究与分析。 (2)对比法 (3)数据分析法
4.系统误差的减小或消除
(1)利用标准器具减消系统误差; (2)修正已经确定的定值系统误差; (3)采用合理、规范的测量步骤减消系统误差; (4)选择或改进测量方法减消系统误差。


根据统计理论可得:
f ( ) 1 e 2
2 2 2


式中σ是一个取决于具体测量条件的常数称为标 准误差(或称均方误差)。 σ反映的是一组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常称 它为测量列的标准误差;它的数学表达式为:
( xi a ) 2 lim n n
可以证明
f ( )d 0.683 68.3%
称为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是误差与真值之比;通常用标准偏 差和平均值之比作为相对误差的估计值。相对误 差常他用符号 E 来表示,并表示成百分数。
三.过失误差(异常值)的剔除 1.拉依达准则:适用于测量次数n较大的测 量。 2.肖维涅准则: x cn S (x) (16页) 3.格拉布斯准则:x g( n, P ) S ( x)
(3)人的因素 由于观测者本人的生理或心理特 点所造成的误差。 (4)环境 由于环境条件如温度、气压、湿度的 变化等所引起的误差。

误差理论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误差理论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原理;2.熟悉误差理论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过程;3.进一步理解误差源与观测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误差理论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原理: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最小化观测值与估计值之间的残差,来求取未知参数的最优估计值。

对于误差理论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可以根据观测值和其对应的误差,通过建立含有未知参数的线性方程组,然后通过最小化残差平方和的方法求解最优估计值。

2.误差理论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步骤:(1)确定线性关系的函数模型;(2)建立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的代数关系;(3)建立每个观测值与误差之间的代数关系;(4)构建误差方程;(5)求解未知参数的最优估计值;(6)分析残差,并进行精度评定。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实验准备:(1)阅读实验教材,了解实验原理;(2)确定实验使用的观测仪器和测量对象;(3)清洗、校准测量仪器。

2.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要求,确定需要测量的多个观测值,并为每个观测值确定一个相应的误差;(2)建立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的线性关系;(3)构造观测值和误差的方程,并对方程进行变换和简化;(4)解线性方程组,求解未知参数;(5)计算观测值的残差,并分析精度。

四、实验数据处理1.实验数据:假设有三个观测值,测量结果如下:观测值1:4,误差:0.1观测值2:7,误差:0.2观测值3:10,误差:0.32.实验数据处理:(1) 建立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y = ax + b;(2)构造观测值和误差的方程:观测值1:4=a*1+b+ε1观测值2:7=a*2+b+ε2观测值3:10=a*3+b+ε3(3)对方程进行变换和简化,得到:4=a+b+ε17=2a+b+ε210=3a+b+ε3(4)构建误差方程:ε1=4-a-bε2=7-2a-bε3=10-3a-b(5)将误差方程代入原方程组,并最小化残差平方和,得到最优解:2a+b=35a+b=6(6)解得未知参数的最优估计值为:a=1,b=1(7)计算观测值的残差:观测值1的残差:ε1=4-1-1=2观测值2的残差:ε2=7-2-1=4观测值3的残差:ε3=10-3-1=6五、结果分析1.通过最小二乘法处理,我们得到未知参数的最优估计值为:a=1,b=12.通过计算观测值的残差,我们可以评定估计结果的精度,其中残差ε1=2,ε2=4,ε3=6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误差理论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我们可以准确地估计未知参数的值,并评价估计结果的精度。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说明书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说明书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说明书一、引言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是实验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得出科学结论。

本实验说明书旨在介绍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帮助实验者正确进行实验并合理处理数据。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误差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误差的计算方法;2. 学会使用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如均值、标准差、误差传递等;3. 掌握误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数据处理的步骤。

三、实验原理1. 误差的概念和分类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可以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仪器、环境条件等固有因素引起的,其偏离真实值的方向是固定的;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过程中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其偏离真实值的方向是随机的。

2. 误差的计算方法误差的计算方法包括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百分比误差。

绝对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与真实值之间的比值;百分比误差是指相对误差乘以100%。

3. 数据处理方法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均值、标准差和误差传递。

均值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可以用来评估数据的集中趋势;标准差是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度量,可以用来评估数据的精确度;误差传递是通过对测量结果的误差进行传递计算,得到最终结果的误差。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检查实验仪器是否正常工作;(2)准备实验所需的样品、试剂和实验器材。

2. 实验操作(1)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测量或观察;(2)重复实验,获取多组数据。

3. 数据处理(1)计算每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2)计算测量结果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百分比误差;(3)进行误差传递计算,得到最终结果的误差。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数据将实验所得的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形形式,清晰地展示出来。

2. 数据处理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均值、标准差和误差,并进行误差传递计算,得到最终结果的误差。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引言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数据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无论是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还是生物实验,准确地处理和分析数据都是确保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

而误差理论则是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估实验数据误差的重要工具。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测量和数据处理,探讨误差理论在实验中的应用。

实验方法本实验选取了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测量金属丝的长度。

实验仪器包括一个卷尺和一根金属丝。

实验步骤如下:1. 将金属丝拉直并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确保其两端与桌面平行。

2. 使用卷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值。

实验数据我们进行了多次测量,得到了如下的数据:1. 0.98 m2. 0.99 m3. 0.97 m4. 0.96 m5. 0.99 m数据处理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误差的来源和分类。

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实验条件等固有因素引起的,它会使所有测量结果偏离真实值。

而随机误差则是由于实验操作、环境因素等不可控制的因素引起的,它会导致多次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

在本实验中,由于卷尺的精确度限制和实验操作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认为测量结果中包含了一定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来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平均值(x̄)的计算公式为:x̄ = (x₁ + x₂ + ... + xn) / n其中,x₁、x₂、...、xn为测量结果,n为测量次数。

标准偏差(σ)的计算公式为:σ = √[(1/(n-1)) * ((x₁-x̄)² + (x₂-x̄)² + ... + (xn-x̄)²)]其中,x₁、x₂、...、xn为测量结果,x̄为平均值,n为测量次数。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得到金属丝长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的计算,我们得到金属丝长度的平均值为0.978 m,标准偏差为0.015 m。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期末报告范文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期末报告范文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期末报告范文一、引言在科学实验和数据处理中,误差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

误差的存在会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正确理解误差是非常重要的。

误差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在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中各种类型误差的产生、传递和处理的方法。

在本次报告中,我们将对误差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误差理论的基本概念1. 误差的分类在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中,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基本类型。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原因引起的,通常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大小;而随机误差是由众多偶然因素造成的,其大小和方向是随机的,无法准确预测。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仪器误差、人为误差等其他类型的误差。

2. 误差的传递在实验测量过程中,误差会随着测量数据的传递而累积。

例如,测量仪器的精度、环境条件、操作者技术等因素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误差的传递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误差的影响。

3. 误差的表示与估计误差通常通过误差限、标准差、置信度等指标来表示和估计。

误差限表示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标准差表示了数据的离散程度,置信度则表示了对测量结果的信赖程度。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测量数据的质量,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三、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整理在实验测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原始数据,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筛选。

通常可以采用平均值、中值、众数等方法来处理数据,消除异常值和噪声。

2.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推断的过程。

通过统计方法,可以得出数据的分布特征、相关性和趋势等信息,从而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

3.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描述数据之间关系和规律的数学模型。

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可以预测未来趋势、探索潜在规律、优化决策等。

常见的数据模型包括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时间序列分析等。

四、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姓名:黄大洲学号:3111002350班级:11级计测1班指导老师:陈益民实验一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一、实验目的了解误差的基本性质以及处理方法二、实验原理(1)算术平均值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等精度测量,由于存在随机误差,其测得值皆不相同,应以全部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的意义:在系列测量中,被测量所得的值的代数和除以n 而得的值成为算术平均值。

设 1l ,2l ,…,n l 为n 次测量所得的值,则算术平均值121...nin i l l l l x n n=++==∑算术平均值与真值最为接近,由概率论大数定律可知,若测量次数无限增加,则算术平均值x 必然趋近于真值0L 。

i v = i l -xi l ——第i 个测量值,i =1,2,...,;n i v ——i l 的残余误差(简称残差)2、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的计算是否正确,可用求得的残余误差代数和性质来校核。

残余误差代数和为:11n niii i v l nx ===-∑∑当x 为未经凑整的准确数时,则有:1nii v==∑01)残余误差代数和应符合:当1n ii l =∑=nx ,求得的x 为非凑整的准确数时,1nii v =∑为零;当1ni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i v =∑为正;其大小为求x 时的余数。

当1n i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i v =∑为负;其大小为求x 时的亏数。

2)残余误差代数和绝对值应符合: 当n 为偶数时,1ni i v =∑≤2n A; 当n 为奇数时,1ni i v =∑≤0.52n A ⎛⎫- ⎪⎝⎭式中A 为实际求得的算术平均值x 末位数的一个单位。

(2)测量的标准差测量的标准偏差称为标准差,也可以称之为均方根误差。

1、测量列中单次测量的标准差2222121...nini nnδδδδσ=+++==∑式中 n —测量次数(应充分大)i δ —测得值与被测量值的真值之差211nii vn σ==-∑2、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x nσσ=三、实验内容:1.对某一轴径等精度测量8次,得到下表数据,求测量结果。

序号 i l /mmi v /mm22/i v mm1 2 3 4 5 6 7 8 24.674 24.675 24.673 24.676 24.671 24.678 24.672 24.674假定该测量列不存在固定的系统误差,则可按下列步骤求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 2、求残余误差3、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4、判断系统误差5、求测量列单次测量的标准差6、判别粗大误差7、求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8、求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 9、写出最后测量结果 四、实验数据整理: (一)、求算术平均值、残余误差 1、分析:(1)算术平均值:121...nin i l l l l x n n=++==∑ (2)残余误差:i v =i l -x(3)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 残差和:11n niii i v l nx ===-∑∑残余误差代数和绝对值应符合:当n 为偶数时,1ni i v =∑≤2n A 当n 为奇数时,1nii v=∑≤0.52n A ⎛⎫- ⎪⎝⎭(4)测量列中单次测量的标准差:2222121...nin i nnδδδδσ=+++==∑(5)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x nσσ=211nii vn σ==-∑2、程序:l=[24.674,24.675,24.673,24.676,24.671,24.678,24.672,24.674];%已知测量值x1=mean(l);%用mean 函数求算数平均值 v=l-x1;%求解残余误差 a=sum(v);%求残差和ah=abs(a);%用abs 函数求解残差和绝对值bh=ah-(8/2)*0.0001;%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残差和绝对值小于n/2*A,bh<0,故以上计算正确xt=sum(v(1:4))-sum(v(5:8));%判断系统误差(算得差值较小,故不存在系统误差)bz=sqrt((sum(v.^2)/7));%单次测量的标准差p=sort(l)%用格罗布斯准则判断粗大误差,先将测量值按大小顺序重新排列g0=2.03;%查表g(8,0.05)的值 g1=(x1-p(1))/bz;g8=(p(8)-x1)/bz;%将g1与g8与g0值比较,g1和g8都小于g0,故判断暂不存在粗大误差sc=bz/(sqrt(8));%算数平均值的标准差t=2.36;%查表t(7,0.05)值jx=t*sc%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l1=x1+jx;%写出最后测量结果l2=x1-jx%写出最后测量结果3、在matlab中的编译及运行结果实验二 误差的合成与分配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误差合成与分配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1)误差合成间接测量是通过直接测量与被测的量之间有一定函数关系的其他量,按照已知的函数关系式计算出被测的量。

因此间接测量的量是直接测量所得到的各个测量值的函数,而间接测量误差则是各个直接测得值误差的函数,这种误差为函数误差。

研究函数误差的内容实质上就是研究误差的传递问题,而对于这种具有确定关系的误差计算,称为误差合成。

随机误差的合成随机误差具有随机性,其取值是不可预知的,并用测量的标准差或极限误差来表征其取值的分散程度。

标准差的合成若有q 个单项随机误差,他们的标准差分别为1σ,2σ,…,q σ,其相应的误差传递系数为1a ,2a ,…,q a 。

根据方和根的运算方法,各个标准差合成后的总标准差为211()2qqiiij i j i j i i ja a a σσρσσ=≤<=+∑∑一般情况下各个误差互不相关,相关系数ij ρ=0,则有21()qi ii a σσ==∑极限误差的合成在测量实践中,各个单项随机误差和测量结果的总误差也常以极限误差的形式来表示,因此极限误差的合成也很常见。

若已知个单项极限误差为1δ,2δ,...,q δ,且置信概率相同,则按方和根合成的总极限误差为211()2qqi iij i j i j i i ja a a δδρδδ=≤<=±+∑∑系统误差的合成系统误差的大小是评定测量准确度高低的标志,系统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反之,准确度越高。

已定系统误差的合成已定系统误差是指误差大小和方向均已确切掌握了的系统误差。

在测量过程中,若有r 个单项已定系统误差,其误差值分别为1∆,2∆,…,r ∆,相应的误差传递系数为1a ,2a ,…,r a ,则代数和法进行合成,求得总的已定系统误差为:1ri i i a =∆=∆∑未定系统误差的合成 ①标准差的合成:若测量过程中有s 个单项未定系统误差,它们的标准差分别为12,,,...,s u u u 其相应的误差传递系数为12,,,...,s a a a 则合成后未定系统误差的总标准差为211()2ssi iij i j i j i i ju a u a a u u ρ=≤<=+∑∑当ij ρ=0,则有21()qi ii u a u ==∑②极限误差的合成因为各个单项未定系统误差的极限误差为i i i e t u =± i =1,2,…s总的未定系统误差的极限误差为 e tu =则可得211()2ssi iij i j i j i i je ta u a a u u ρ=≤<=±+∑∑当各个单项未定系统误差均服从正态分布,且ij ρ=0,则有21()si ii e a e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合成当测量过程中存在各种不同性质的多项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应将其进行综合,以求得最后测量结果的总误差。

按极限误差合成若测量过程中有r 个单项已定系统误差,s 个单项未定系统误差,q 个单项随机误差,他们的误差值或极限误差分别为1∆,2∆,…,r ∆ 1e ,2e ,…,s e1δ,2δ,...,q δ设各个误差传递系数均为1,则测量结果总的极限误差为22111qrsi i i i i i i i e t R t t δ===⎛⎫⎛⎫∆=∆±++ ⎪ ⎪⎝⎭⎝⎭∑∑∑R ——各个误差间协方差之和当各个误差均服从正态分布,且各个误差间互不相关时,上式可简化为()()22111qrsi i i i i i e δ===∆=∆±+∑∑∑系统误差经修正后,测量结果总的极限误差就是总的未定系统误差与总的随机误差的均方根()()2211qsiii i e δ==∆=±+∑∑按标准差合成用标准差来表示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合成公式,只需考虑未定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合成问题。

若测量过程中有s 个单项未定系统误差,q 个单项随机误差,他们的标准差分别为12,,,...,s u u u 12,,,...,q σσσ为计算方便,设各个误差传递系数均为1,则测量结果总的标准差为2211qs i ii i u R σσ===++∑∑式中R 为各个误差间协方差之和,当合格误差间互不相关时,上式可简化为2211qsi ii i u σσ===+∑∑对于n 次重复测量,测量结果平均值的总标准差公式则为22111q si i i i u n σσ===+∑∑(2)误差分配测量过程皆包含多项误差,而测量结果的总误差则由各单项误差的综合影响所确定。

给定测量结果总误差的允差,要求确定各单项误差就是误差分配问题。

1、现设各误差因素皆为随机误差,且互不相关,则有222222121121...y f f f x x x σσσσ⎛⎫⎛⎫⎛⎫∂∂∂=+++ ⎪ ⎪ ⎪∂∂∂⎝⎭⎝⎭⎝⎭=2222221122...n n a a a σσσ+++=22212...n D D D +++i D ——函数的部分误差。

若已给定y σ,需确定i D 或相应i σ,使满足y σ≥22212...n D D D +++式中i D 可以是任意值,为不确定解,需按下列步骤求解。

按等作用原则按可能性调整误差验算调整后的总误差三、实验内容1、弓高弦长法简介测量大直径。

直接测得弓高h 、弦长s ,根据h ,s 间的函数关系利用熟悉的语言编程求解出直径D ,以及直径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所求直径的最后结果。

24s D h h=+ h =50mm,h ∆=-0.1mm, lim h δ=±0.05s =500mm, s ∆=1mm, lim s δ=±0.1四、实验数据整理1、实验程序h=50;%弓高h=50mms=500;%弦长s=500mms1=1;%弦长的系统误差s1=1mmh1=-0.1;%弓高的系统误差h1=-0.1mmD0=(s.^2)/(4*h)+h;%不考虑测得值的系统误差测得直径D0=1300mm%D=f(s,h)s2=s/(2*h);%s 误差传递系数=5h2=-(((s.^2)/(4*h.^2))-1);%h 误差传递系数h2=-24d=(s2*s1)+(h2*h1)%系统误差d=7.4000Y=D0-d %消除系统误差,测得直径的实际长度Y=1.2926e+03 Y=vpa(Y ,5)%最后结果Y=1292.62、matlab中编译及运行结果实验三 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一、 实验目的最小二乘法原理是一种在多学科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