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模式。

尤其是在创意产业领域,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研究产业集聚理论及其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并深入探讨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

这种集中可以带来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技术创新等优势,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主要涉及到的是空间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新古典主义理论等多元的理论基础。

三、创意产业集聚现象及其特征创意产业集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产业集聚现象,它主要以创意为驱动力,以知识创新为发展核心。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丰富、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等方面。

创意产业集聚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进入该地区,从而形成创意产业的集聚。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搭建平台等方式,促进企业和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

一个地区的人才资源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

因此,人才资源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创意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各地应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人才的聚集度,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与产业链完善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完整度也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为企业和机构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进入该地区。

而完整的产业链则可以为企业和机构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创新环境与文化氛围创新环境与文化氛围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t向世聪摘要:作为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聚已成为许多国家、区域或城市经济的显著特征,并引起了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广泛兴趣。

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层面入手,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不同理论渊源的产业集聚研究文献,对产业集聚的演变发展规律及基本理论作了简要综述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06)01-092-07一、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1.关于产业集聚的概念与内涵。

国外关于产业集聚概念和内涵的讨论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学、创新研究等众多学科,形成了许多内涵相似,但分析角度和表述方式不尽相同的概念。

第一个阐述产业集聚理论的是新古典经济学鼻祖马歇尔(1890)。

他在5经济学原理6中从定义外部经济概念入手界定了地方性工业集聚的内涵,后人称之为马歇尔集聚。

这个概念不仅反映了企业和产业集聚的地理特征,也反映了/一业为主0的产业结构特点。

早期对产业集聚概念的界定,较为关注与产业相关的生产联系,而忽视了地理接近性。

熊彼特(1934)在早年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创新集群和增长非周期性要素也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由于熊彼特的/创新集群0概念是在研究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而对创新集群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与经济波动,尤其是经济长波相联系。

这与后来学者所关注的地理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概念存在着一定差异。

当集聚演化到呈现出高度地理集中时,产业集聚概念便与地理特征结合到一起,于是地理接近性就成为界定集聚的基本特征之一。

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

这个概念突破了产业区理论所热衷的投入产出系统概念。

但是,由于地理规模和内在社会经济机制的巨大差异,不同研究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表述这层含义,使得这个概念变得模棱两可。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发展战略。

本文主要综述了产业集聚的理论定义和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各国在实施产业集聚的政策成功的经验分析,总结出产业集聚的成败源于政策的合理性。

一、产业集聚的理论定义
1.1 产业集聚的概念
产业集聚是指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行为,重点在生产过程中与特定地域方面形成短期或长期关联。

1.2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主要有:资源优势因素、技术传播/升级因素、市场驱动因素、供给侧因素、政策因素以及文化价值观念因素。

二、各国产业集聚的经验
2.1 中国
中国在实施产业集聚政策方面,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空间网络”,形成小额投资和大发展“集聚式创新”等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产业创新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2 俄罗斯
俄罗斯的政策环境支持了产业集聚,通过实施“双创产业开发”策略,逐步改变传统企业结构,建立新的产业创新模式和新的创新市场,以及投资互联网和新技术等。

2.3 美国
美国注重对产业集聚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探索区域创新模式和技术进步背后的原因,并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转型。

三、总结
总体来看,实施产业集聚政策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给予全面的考量,要考虑到本地民族文化的背景,结合本地的民生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定的时期背景,实施合理的政策制定。

只有实施合理的政策,巧妙地利用影响产业集聚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才能使产业集聚最大化,收获最优效果。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理论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生产活动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

产业集聚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过程在产业集聚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次产业集聚研究的高潮:20世纪3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20世纪70-80年,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Scott,1983);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以Lundvall(1992)、Krugman(1991 ,1995、Porter(1990, 1994)等人为代表。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1961)从供给角度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一是专业化投入和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济;二是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场(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三是生产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他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

20世纪70年代初,在柔性专业化理论(Theory of Flexible Specialization)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竞争优势理论,其含义是指企业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共同发展,即使这些企业在发展新产品及市场竞争中互为竞争对手,企业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信息交换以获得最小化风险与最大化企业竞争能力。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意产业集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潜力,正逐渐成为全球各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本文将探讨产业集聚理论,并以创意产业集聚为例,深入研究其影响因素,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一定数量相关的企业在某一地域或某一特定领域的集中分布。

产业集聚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以及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该理论包括以下主要观点:1. 资源优势观:企业集中可以更好地利用地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竞争与合作并存观:企业间在竞争与合作中相互促进,形成产业生态链。

3. 创新驱动观:产业集聚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三、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创意产业集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政策支持政府政策对创意产业集聚具有重要影响。

政策支持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

这些政策能够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相关企业和人才集聚。

(二)人才集聚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

人才集聚能够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高校、科研机构等人才聚集地是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基础。

(三)产业链完善程度完善的产业链能够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上下游支持,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协作。

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包括产业链的完整度、上下游企业的配套程度以及产业内部分工的细化程度等。

(四)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包括创新氛围、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

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激发企业和人才的创新活力,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对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以某创意产业园区为例,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分析政策支持、人才集聚、产业链完善程度和创新环境等因素对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产业集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尤其在创意产业领域,这种现象显得尤为明显。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集聚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其在促进经济活动空间优化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本文以创意产业为例,深入研究产业集聚的理论和应用,以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众多关联性强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制度等相互集聚,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在创意产业中,产业集聚是促进产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包括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等。

这些理论强调了地理集中和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以及企业间相互合作和竞争的互动关系。

三、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创意产业的集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环境、基础设施、人才资源、产业链条等。

1. 政策环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至关重要。

政策环境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利用等,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政府还通过建设创新平台、支持科技创新等方式,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2. 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创意产业集聚的硬件保障。

包括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此外,文化设施如艺术馆、博物馆等也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人才资源: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

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包括设计师、程序员、艺术家等。

因此,人才资源的聚集对创意产业的集聚具有重要影响。

4. 产业链条:产业链条的完善也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在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企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和竞争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四、创意产业集聚的应用创意产业集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意产业的集聚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述评4900字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述评4900字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述评4900字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开始出现产业集聚现象。

无数的经济学家开始探索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原理。

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时间为序列回顾中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理论的观点;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及政策指导意义。

产业集聚理论现状一、引言产业聚集是现代经济活动中非常备受关注的地缘现象。

产业的空间集聚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加速了产业的创新。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因为其北部铜产业群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彰显而变得引人注目。

8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创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美国硅谷的电子产业的聚集再一次让人们眼前一亮。

在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新加坡是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纽约、伦敦和香港,与此同时也成为了亚洲非常重要的航运和服务中心之一。

截止至2010年,新加坡的外资商业银行有112家,占全国商业银行的95.73%。

金融产业的集聚也促使新加坡的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的工业发展起步较晚,但醉着近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的格局也逐渐形成。

比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集聚以及中关村的创新产业的集聚等等。

二、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现状国外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理论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渗透到各个领域之中。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文中,就根据绝对利益(Absolute Advantage)理论,从合作分工的角度,通过了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简单的描述。

在文章中他认为很多企并且不是自己生产产品的所有部件。

正因为如此,企业为了能够完成最终的成品,这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们就组成了一定的群体。

五年之后,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又根据了比较利益理论,对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进行研究,也认为产业聚集形成了一种经济现象,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产业集聚及其分段的理论综述和启示

产业集聚及其分段的理论综述和启示

产业集聚及其分段的理论综述和启示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引入,产生了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我们可以将集聚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产业集中、集合、集聚和衰退阶段。

顺着以往的研究脉络,将其中闪亮的理论进行梳理,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很多启示。

[关键字] 产业集聚产业生命周期产业衰退产业升级一、产业集聚理论综述1.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综述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对产业集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代表理论有: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波特的钻石理论、经济社会学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理论。

2.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企业群、产业区等概念的纷争目前围绕着集群内企业间是否形成网络,企业在地域上是否集中,集聚形成是自发的还是政策性的,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企业群与产业区等概念应区别对待;也有学者认为这些概念指的是同一事物。

笔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下,产生产业集聚的原因和形式多种多样,但当我们对微观主体企业进行研究时,则这些概念都可以作为外部环境,并且可以不予区分。

二、关于产业聚集划分阶段和产业衰退理论的研究Tichy G借鉴佛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集群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Tichy G,1998)。

在集群从产生、成长、成熟到衰亡的过程中,面临着结构风险和周期风险,对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针对不同阶段集群特征进行相关政策引导,可以使集群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并在集群衰退期实现产业升级,并进而避免对地方经济产生冲击,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结合产业升级理论与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认为集群的良性发展应该如下图所示:三、由已有研究得到的启示1.集群建模中对企业的战略选择分析较少传统的对企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强调了地区环境的力量,忽视了经济个体战略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角色。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瞭望观点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王燕郭立宏
摘要: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产业 集聚现象日益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家首要关注的主题。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集 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究 和对区域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学者 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益研究,认识和理解因经济 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现象。通过对文献归纳和
总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经典理论主要包含有以下 五个方面。
1. 古典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 马歇尔(Marshall.1890 )最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产业集 聚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经济学原理》阐述工业集 聚的特定地区成为“产业区”,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区”内集聚。并且引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 部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受到“外部规模经济” 的影响是导致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的 根本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由于 地理位置接近,减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中更容易获得专业化 的投入。第三,产业区可以和地方生产系统相互融合,推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有韦伯、廖什和胡佛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ber,1909 )在《论工业区位》 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企 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为了生产上成本最低而形成集聚
5.竞争力理论 :代表人物有波特 波特(Porter,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对美国、英国、 德虱日本等国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战略 和竞争优势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提岀产业集聚概念, 同时还构建“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相关产业这四个方面 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并通过“钻石”模型解 释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同时他还指出产业竞争优势对国家竞 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内 几个区域中已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叫 (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自马歇尔首次提岀产业空间集聚原因以来,管理学 家、经济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积极的探 索,他们构建不同测度模型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其中主 要包括对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测量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从以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测度所用评价方法来看,根 据测度对象具体特征和研究目的不同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获 得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 (Porter.1990 )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这种定性测度方法目 前较少使用;二是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常用的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Kfl)、空间基尼系数(G)、空间集聚指数 (EG)、区位爛(LQ)、行业集中度指数(% )、规范 爛(e-E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二、我国产业集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产业集聚类型多样化。我国产业集聚的类型逐渐多样化,包括高新技术产 业集聚、传统制造业集聚、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服务业集聚等。不同类型的产业 集聚区都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在实践中,产业集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产业集 聚区实践案例: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1、硅谷:硅谷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如苹果、 谷歌、Facebook等。硅谷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和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这使得硅谷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四、原因和对策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产业集聚过 程中加强合作与交流,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 企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四、原因和对策
2、企业提升自身素质。企业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 平、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 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自身创新 能力和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绿色发展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环 保和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建设绿色产业链、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 方面。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研究: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这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 智能技术应用、智能制造等方面。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尤其在创意产业领域,产业集聚更是被视为推动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围绕产业集聚理论,特别是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

这种集聚现象能够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认为,这种空间集聚能够产生正外部性效应,从而提升区域内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

三、创意产业集聚的特点及重要性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特征的产业,如影视、音乐、设计、广告等。

创意产业集聚是指这些相关企业在某一地域的集中。

创意产业集聚具有知识溢出效应强、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等特点。

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创意产业集聚具有重要影响。

四、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1. 政策支持:政策是推动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能够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促进创意产业的集聚。

2. 人才集聚: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

人才集聚能够促进知识交流和创新,提升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

高校、科研机构、人才交流平台等为创意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3. 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创意产业集聚的硬件保障。

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4. 产业链整合:产业链的完整性是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

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够提高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5. 文化氛围:文化氛围是创意产业集聚的软环境。

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

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

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产业聚集理论 - 外部经济理论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

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

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

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分类,介绍了产业集群的激励研究,并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做了回顾。

关键词:产业集群机理研究研究型合资企业一、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分类1990年迈克·波特(M. E. 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迈克·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i J.A. 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 、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 、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 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

派克(F. Pyke) 等人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

”ii广义的集群中通常包括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以及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

国内学者聂鸣等总结了产业集群的定义,他们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集群内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通过深度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每个企业效率的提高。

iii国内外各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目前产业集聚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创新与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更能,现在国际上诸多政策的制定已经将产业集聚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或者目标。

产业集群(有时被成为产业集聚或产业簇群)是产生聚集经济的表现形式,由相关联的产业为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协同定位在特定空间集聚形成,集聚的空间为新产业区。

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都是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形态。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马歇尔便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业集聚产生的经济动因。

由此,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理论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愈加深入的研究。

一、马歇尔的外部性区位集聚马歇尔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人,于1890年发表了《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税赋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

马歇尔主要是通过对工业组织生产要素的研究表明企业区位聚集的原因分别是: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信息交换与技术扩散效应。

即企业为了追求外部的规模经济达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而产生集聚。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聚集19世纪中叶,西欧机器大生产空前发展。

在此背景下,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近代工业区位论创始人,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从经济区位的角度上,解释了工业区位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给世界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韦伯首先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理论,解释了工业在区位选择中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利益成本的节约,这一基本理论时至今日依然对产业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韦伯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子”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决定工厂最有位置的因子是运费指向、劳动力指向、聚集因素,并且提出了衡量这些区位因子的基本公式与标准,对于工业的区位选择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韦伯的理论离开了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单纯从资源的角度上研究工业布局,与现实中的工业布局有一定的差距。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第一篇: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产业集聚理论研究1:基本概念: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角度看,产业集聚是一种地理现象,因为它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及各种机构的集合。

它的主体是数量众多、相互竞争的生产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下游的批发、零售、代理、进出口等流通企业,人才、金融等专业化服务和专用的基础设施的供应者,生产互补产品的厂家,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它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制定机构、智员团、专业媒体和贸易联盟等。

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发表了《论国家竞争优势》。

波特在论文中将企业集群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联系起来,创立了产业集群的新竞争经济理论。

指的是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

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

也有叫产业集群的,具体表现是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中间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从而显著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A business cluster(industry cluster)is a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terconnected businesses, suppliers, and associated institutions in a particular field.Clusters are considered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with which companies can compete, nationally and globally.In urban study, the term agglomeration is used.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产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压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产业集聚成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其中,创意产业集聚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高附加值特性,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竞相发展的重点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产业集聚理论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并分析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关键因素。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个体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现象。

这一理论基于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和外部经济等原理,通过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在创意产业中,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创新生态,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1. 政策支持与引导政策在推动创意产业集聚中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搭建服务平台等方式,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这些政策措施能够吸引企业、机构和人才在特定区域集聚,形成创意产业集群。

2. 创新环境与文化氛围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环境能够激发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加入。

此外,文化氛围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不同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能够为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灵感和资源。

3. 人才聚集与流动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

一个优秀的创意人才往往能够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因此人才聚集对于创意产业集聚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人才的流动也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4. 产业链的完善与协同完善的产业链和协同机制能够促进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此外,协同创新还能够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对产业集聚理论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创意产业集聚对于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家产集聚体制的文件综述家产齐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此刻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明显特点。

对于家产齐集体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一样学科和派别从不一样的视角比较、剖析了家产齐集问题,已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成就。

对家产齐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家产齐集体制理论能够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最近几年来 , 因为政府的支持和公司的努力,我国家产集聚现象在各地区都较为显然。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家产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家产集聚体制的理论综述、家产齐集体制的影响因素、家产集聚体制对经济增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

一、外国家产集聚体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办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含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以为是家产集聚力的根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

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了然一个地区优胜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 (Fujita 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 和 Takahashi,1998) 。

1977 年,Dixit 和 Stigliz 联合发布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创始了不完好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好竞争范式中探访解说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可以解说的集聚体制。

Marshall(1920) 是最早从外面性中找寻公司集聚体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以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公司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外面规模经济海涵范围广,主假如公司与公司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备的共享。

Harris 最初提出公司应凑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 (Harris,1954) 。

而 Puga(1999) 的研究表示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进公司分别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产业集聚理论的分析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 Study Summarization摘要:产业布局是人类社会从事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和分布。

产业布局理论是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产业区位理论和产业聚集理论是产业布局理论的核心。

产业布局理论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和调整的直接和间接的措施。

产业集聚是实现区域产业升级、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

产业集聚现象大量存在于许多地区,促进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 市场结构; 市场集中度; 芝加哥学派; 产业集聚; 竞争优势;产业布局引言本文主要讲述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布局理论主要包括产业区位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区位理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为理论、以及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重点阐述了产业集聚理论中的传统和现代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并取得了很多成就。

本文将从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从区位论角度看,产业布局就是各个生产要素在企业寻求最佳生产区位的过程中形成的动态配置过程。

陆大道(1980)认为工业布局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工业企业、工业基地配置的地区和特点。

”产业布局就是研究区域内产业中各个产业类型的分布状况,动态上说就是各个产业根据生产要素、地理环境、区域政策而进行的自发的或者被引导式的分布与组合,形成整个区域工业的整体面貌的过程。

对于产业布局的研究,国内外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国外理论发展除了针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外,特别重视纯理论性质的研究,从韦伯到马歇尔再到克鲁格曼和波特,对现实当中的问题都是先进行理论上的抽象,然后引入参数、模型,进行理论上的检验之后,再用现实中的数据进行论证。

对我国产业研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早期的产业集聚被界定为“产业区”( Industrial District) 。

现在, 将其称之为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s) ,或者称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s Economy)。

产业聚集理论最早追溯于亚当斯密关于分工和市场的理论。

古典经济学主要是以分工为基础,在规模效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研究与产业集群相关的比较优势和产生集群的原因。

新古典产业集群理论注重研究地理邻近性导致的知识外溢,以及静态和动态的空间外部性。

新地理经济理论则以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为基础研究聚集现象。

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则把产业聚集于竞争优势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一) 产业集聚问题研究的起源:马歇尔对专业化工业区的分析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他曾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他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

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成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

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并着重研究外部经济。

马歇尔(Marshall) 是经济史上第一位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专题讨论的经济学大师。

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上卷) 第十章“工业组织、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地方”之中集中体现了其主要观点。

马歇尔将产业区的集聚归结为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

这种外部经济给集聚产业带来的好处有:1) 市场规模扩大的外部性;2)有规模的劳动力市场;3)信息交流与技术扩散。

集聚区具有以下特征:集聚区内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社会只是资本的积累,由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共同构建并联系紧密的网络体系。

因而,马歇尔所描述的集聚区的特征是:区域内生产的产品类似,拥有共同的生产技巧和知识。

这种集聚被后来人称为“马歇尔集聚”,是产业集聚的一种基本形式。

马歇尔从外部经济角度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后续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宛川源市场和民大一条街,即典型的中小店铺企业集聚的现象。

两所大学校区附近的店铺都以小型餐厅饭馆和服装店经营为主,而很少休闲娱乐设施。

这主要是由于市场规模的外部性,为了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而集聚。

小餐馆集聚利用地利资源的地理接近性,批量采购蔬菜等原材料、节约单位运输成本。

校外的小服装店进货源一般来自兰州东部市场,货源地接近一方面可以降低运输费用,批量进货还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了中间产品的可获得性,进而扩大市场容量,不断累积循环。

例如兰大后市场的扩建,一方面扩大了服务规模,更好的体现规模效益,另一方便,进一步丰富了学生们的消费选择,扩大市场容量,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不断完善,提高对学生的服务质量。

新古典经济时代的产业集聚是产业集聚的基础阶段,其产业在地理上集中,具有外部性,以中小企业集聚为典型。

(二) 传统和现代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是研究产业集聚的重要分支。

对区位问题进行最早研究的是经济地理学家杜能。

他在1826 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第一次从区位研究的角度提出农业生产布局是由地租指数决定的,而与自然条件等因素无关农业空间生产布局的观点。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佛雷德.韦伯(Webber·A)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中,从工业区位的角度系统的阐释产业聚集问题。

他认为聚集经济效应主要取决于聚集区域面积、企业规模以及区域内企业数量,其模型为G=g(S,T,Q)式中,G----聚集经济效应;S----聚集区域面积;T----企业规模;Q----区域内企业数量。

(三)新经济地理理论与产业集聚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erugma)(1991)发表了《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克鲁格曼开始把区位问题与规模经济、竞争、均衡等问题综合在一起,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来加以研究,建立了一个“中心—外围”的模型,认为中心与外围模式的形成及其效率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制造业的集中程度。

产业集群的组织演化过程(四)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1990年,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 ”一词分析集群现象。

波特教授于1998年发表了《企业集聚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把产业集聚纳入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创立了产业集聚的新竞争理论。

波特对于产业集群研究是结合其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而展开的。

他认为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的领域中,大量的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产业集群是同一产业或相近产业的一批企业和相关机构等行为主体,如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产业集群最大的效果在于产生了集聚效应,共享了资源、降低了交易成本、加强了营销优势、提高了创新能力。

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及其企业结构。

创新是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和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而产业集群恰好能做到这一点。

例如硅谷产业的发展。

硅谷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依托良好的研究背景和众多人才集聚,硅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园。

硅谷的企业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随着生物、海洋、通讯、空间、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在该地区纷纷出现,硅谷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

硅谷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当地海军的飞行研究基地,许多科技公司的商店都围绕着海军基地而建立,在基地转移之后,原有的企业留了下来,其次,得益于斯坦福大学的优越人才条件,以及灵活而富有弹性的以创新为目的和特征的产业系统,再次,具有一群在地理上相互靠近的、在技术上和人才上互相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形成的产业链。

形成了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

表3制造业所有行业关于产业集聚、企业规模的检验结果上海江苏浙江影响因素系数 T值系数 T值系数 T值常数项 O.8104⋯ 7.4403 O.8317⋯ 8.7500 0.8786⋯ 10.1473 产业集聚 0.6203⋯ 9.6807 0.6511⋯ 7.1856 0.5434⋯ 7.4199 企业规模 0.5364⋯ 7.4581 0.3670⋯ 5.2258 0.3285⋯ 5.2498 调整的R2 0.5991 0.4558 0.5193F统计值 12.3134 5.7566 7.1344D—W统计值 2.4692 2.378l 2.2966 Housman检验固定效应同定效应同定效应注:“**-y:”表示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10%的水平上显著。

近几年,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为主的三大经济圈形成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产业集群;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地也开始了集群品牌的初步探索,塑造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颇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集群品牌。

中国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除了归结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出现了规模巨大的产业集聚和大城市群功能的集聚。

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该区域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的产业集聚,韦伯所研究的产业集聚重点时强调因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而产生的外部经济性。

从理论上,韦伯运用模型量化分析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

他认为聚集经济效应主要取决于聚集区域面积、企业规模以及区域内企业数量。

如上海的钢铁业、汽车业、医药业、电子业等,江苏的纺织工业,浙江的服装工业等;二是该区域自发产业的产业集聚,如绍兴的轻纺业、永康的小五金业等。

总之,在长三角已经或正在形成众多颇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聚,这些产业集聚遵循世界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依据地方优势,充分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成为区域和地方发展的支柱。

第一,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减少了集聚区内企业的运营成本,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