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间阶层”理论新发展

合集下载

当前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现状分析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ZHOU INSTITUTE OF SOCIALISM 2010年第4期(总第31期)No.42010(Serial No.31)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二十余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原来相对封闭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分配制度的合理化、法制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新的劳动、人事、教育制度的确立,使中间阶层悄然崛起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当前我国中间阶层的划分及其对象1、中间阶层的概念对“中间阶层”(或称“中间阶级”、“中产阶层”、“中产阶级”)的界定,由于侧重的角度不同,理论界有不同的表述。

由此形成的各种界定虽无实质性的区别,有的还互相兼容,但不同的界定必然导致中间阶层所指对象的差别。

马克思关于中间阶层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资本论》中,散见于他的著作及手稿中。

虽然他没有明确地给出中间阶层的定义,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间阶层分析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中间阶层是其社会地位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层和社会集团。

中间阶层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上都不是统一的整体,因此中间阶层属于社会过渡阶级范畴,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而只是一个社会阶层。

我国理论界的划分目前主要有三类:一是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对中间阶层进行界定。

根据职业分类,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认为中间阶层是指就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而言,“处于社会的中间等级位置,属于社会中间层。

”二是侧重从经济角度对中间阶层进行界定。

比较多的是以收人和财产为标准。

有的则强调经济生活的状态,如马得勇认为,中间阶层是介于贫困阶层和富有阶层之间的一个阶层。

有的将收人、财产与生活状态结合起来加以界定,如李强认为,中间阶层或中产阶级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

这样的界定比较普遍,有合理的成分,但从纯经济的角度或生活状态,不仅很难有清晰的衡量和操作标准,而且现实生活中收人、财产状况和生活水平与阶层位序错位的情况并不少见。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资本主义从原始积累时期到现今的500多年间,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特别是战后50多年来,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东西方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格局的走向,而且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社会主义的影响进行科学分析,才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1资本主义国家科技仍在进步,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

战后以原子能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动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诞生和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即农业在国内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下降到不足3%;第二产业即制造业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大多保持在30%—40%之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则迅速提高到60%以上,美国更是高达72%。

新科技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更加现代化和“高级化”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2资本组合方式在变化,资本社会化趋向进一步增强。

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个人占有,是传统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典型实现形式。

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本质虽然没有改变,但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却在不断变化。

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和演化:——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和变化。

早在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生活的年代,股份公司已经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得到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发展,大股份公司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基干。

此外,股份企业的资本组合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资本组合来看,过去的股份制企业虽然突破了个体资本的局限,但企业的投资者仍是少数几个大资本家。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1. 引言1.1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深入人心。

新时代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认识和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深入探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民族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初,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不断创新发展,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因此,研究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提供有力理论指导。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民族并非天生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民族的形成是由共同的语言、文化、经济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与阶级密切相关。

民族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阶级关系中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

各个阶级在民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民族利益也往往表现为各阶级利益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民族是一个整体,各个成员之间应该团结一致,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只有团结一致,民族才能在历史发展中走向繁荣与强盛。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民族问题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解决。

不断演变的“中产阶级”概念

不断演变的“中产阶级”概念

不断演变的“中产阶级”概念肖瑛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当今中国学术界,“中产阶级/阶层”是一个曝光率特别高的概念。

特别是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关于阶级/阶层结构以及公民社会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中,“中产阶级/阶层”更是一个核心概念。

国内学界关于“中产阶级/阶层”概念用得最多,争论也最多:是“中产阶级”还是“中间阶级”?是“中产阶层”还是“中等收入者群体”?争讼纷纭,不一而足。

目前鲜有洞悉这个概念的内涵及其演变的研究。

笔者尝试对这个概念的发展历程作一个简要的梳理。

亚里士多德赞财富中产middle class较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英译本中。

亚里士多德从财产多少角度把城邦中的人分为三个部分或阶层,“一部分是极富阶层,一部分是极穷阶层,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阶层”。

乔伊特(Benjamin Jowett)在把《政治学》翻译成英文时,用middle class来表达希腊文中的“中间阶层”(class in a mean)。

亚里士多德赋予这样一个财富意义上的middle class以很多褒扬性的意涵:“人们承认,适度或中庸是最优越的,显然拥有一笔中等的财富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这种处境下人最容易听从理性,而处于极端境况的人……都很难听从理性的安排。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城邦本应尽可能地由平等或同等的人构成,而中产阶层就最具备这种特征。

所以我们说,由中产阶层构成的城邦必定能得到最出色的治理,这完全符合城邦的自然本性。

……显然,最优秀的政治共同体应由中产阶层执掌政权,凡是中产阶层庞大的城邦,就有可能得到良好的治理;中产阶层最强大时可以强到超过其余两个阶层之和的程度,不然的话,至少也应超过任一其余的阶层。

中产阶层参加权力角逐,就可以改变力量的对比,防止政体向任何一个极端演变。

”亚里士多德提出,“立法者始终应当把中产阶层纳入政体之中,他可以制定出寡头性质的法律,但一定得顾及中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即便他制定了平民性质的法律,也应该借助这些法律把中产阶层拉拢到政体中来。

职业分层

职业分层
职业分层
目 录
1 2
职业分层概述 职业流动
Contents
3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流动
2016/5/23
1
职业分层概述
1
职业声望
2 3
职业分层 社会分层理论及其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职业声望
• 1.含义:职业声望是与财富、权力并列的相对独立的 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 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 • 2.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 • (1)职业的社会功能; • (2)职业要求; • (3)职业报酬; • (4)职业环境。 • 3.中国的职业声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保姆 、勤杂工等 • 4.美国的职业声望:医生-科学家-教师
传统社会分层理论及其发展
• 1.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 • (1)标准:根据对生产资料占有多寡划分 • (2)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结构决定 人们的社会行为 • (3)两级阶级的利益对立 • 2.韦伯学派 • (1)标准:财富、声望和权力 • (2)出发点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行为是构成社 会结构的一种主动的生成力量 • (3)从多维的阶段来看待社会成员的各种差别
职业分层
• 1.职业分层含义: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劳动者所 从事的职业区分为职业地位和声望不同的等级序列 • 2.按行业划分的职业分层: • (1)我国02年把职业分为20类。 • ( 2 )人们可以根据所从事的职业来判断各自所处的 社会地位,因为职业分层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力 、收益和声望上的差别 • 3.按职业技术划分的职业分层:我国分为10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

当代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特征探析

当代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特征探析
张 伟 李 , 琳
长沙 40 0 ) 10 1
( ,. 12 湖南省社会 主义 学院 ,湖南

要 : 国社会 中间 阶层 的发展是 当代社会转型 的必然结 果 , 中 国社会 阶层 分化 的重要特征 。我 国社会 中间 我 是
阶层 既具有 一般社会中间阶层 的历 史共 性 , 更具有 中国独特 的发展逻辑 , 并在经济地位 、 治行为 、 政 文化品格 、 阶层 意识 等方面体现出区别于其他社会 阶层的发展特征 , 而与其他社会 阶级 阶层 区别 开来 , 从 住我 国社会 主义和谐社 会建构 中发 挥了独特的作 用。 关键 词 : 中间 阶层 ; 发展特征 ; 社会转型 ; 析 探
富拥有 者 。陆学 艺主编 的《 代 中 社会 阶 研 究报
告 》 出 , 阶段 , 提 现 以个人 均 收入及 财 寓拥 订 折 合 人 民币在 2 5万 至 3 5万 兀 , 庭 ( . . 家 以核 心 家 庭 的 之 家 两位 就业 行 为参 照 ) 均 收 人 5厅 7万
特征等 的阶层 。 收入 水 平 和 财 富 拥 有 量 是 划 分 中 问 阶层 的 主要标 准 , 但是 , 带有任 何 阶级划 分 的色 彩 。 不
随 着现代 科 学 技术 的进 步 和 生 产社 会 化 的 发 展
目前 , 我 国社会 巾问阶 的形 念主 要足 巾等 收 在 入者 , 即主要 是 以财 富或 收入作 为划 分标 准 的 I } 等财
元 , 为社 会 巾问 阶层界定 的经济 准 。 i ) 作 f 州晓虬 则 i i 提 出 了 中 问 阶 层 的 经 济 标 准 心 该 足 “ 收 入 5 0 J J 00 元” 。根据 在北 京 、二 、 京 、 州 干I 汉 的 删 l海 广 I 武

1中间阶层的迅速扩大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1中间阶层的迅速扩大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中国
55.2
34.8 39.8 44.4
中国
44.6 13.1 24.7 22.7
英国
法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美国
39
数据来源:CNRS-TGI 2012年
洞察中国市场的专业品牌
或许,在中国我们谈中产阶层会更合适 有人说:
在中国,真正意义的中产阶 层还未形成
也有人说:
在中国一套房就能消灭一个 中产
7
洞察中国市场的专业品牌
中间阶层的迅速扩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中间阶层的起源与背景
2.中间阶层的作用与影响 3.中间阶层与橄榄型分配格局 4.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构建“橄榄型 ”分配格局的实现途径
中间阶级
起源与背景
早期的中间阶级
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 社会中间阶层经历着不 断的演变过程。中间阶 层是指17世纪到19世纪 中期以前存在于土地贵 族和雇佣工人之间的一 个人数不多的城市企业 家群体。随着欧洲大陆 的急剧变化,在他们发 明出来的词汇中出现了 “中间阶级”、“工人 阶级”、“资本主义” 等这样一些概念。
我国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
SES I = 最高层
10%
中间阶层
SES II = 次高层 SES III = 中间层 SES IV = 最底层
20%
30% 40%
50%
11
洞察中国市场的专业品牌
我国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
中产阶层是生活较富裕且 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较稳定的 社会群体
较强就业能力和 投资能力
生 活 稳 定
42.5
45.7
中国
俄罗斯
巴西
印度
南非
法国
英国
美国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了系统的认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过渡而来的初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商品生产仍然存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全民所有制是主要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需要积极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需要逐步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中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社会主义中级阶段逐渐展现出来。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全民所有制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关系,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已经比较发达,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两种分配形式: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中,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在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将取代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私有制将被彻底消灭,实现全面的社会公有制。

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共产主义社会对物质财富的高度共享和按需分配。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有阶级对立和剥削压迫,实现了全面自由、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注重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中级阶段需要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则要着眼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与中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与中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思想理论。

它对于社会阶级的分析和解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产阶级是指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阶级。

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产阶级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对中产阶级的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一种相对特殊的阶级。

它既拥有一定的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又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压迫和剥削。

中产阶级的存在是与资产阶级的利益相矛盾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与无产阶级的利益相通。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中产阶级的分化和消失。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部分中产阶级将沦为无产阶级,另一部分将成为新的资产阶级。

这种分化和消失的过程是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中产阶级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个过渡阶级,它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暂时的。

二、中产阶级的特点与作用中产阶级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首先,中产阶级通常是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专业人士和技术人才。

他们具有高度的教育和专业知识,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中产阶级在社会中有着相对稳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他们通常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物质条件,并且享受着相对较高的社会福利和待遇。

这使得他们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再次,中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虽然中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倾向不尽相同,但他们普遍倾向于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益,追求社会稳定和公平。

中产阶级在政治参与和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对社会政治的走向产生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产阶级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对中产阶级的存在和作用给予了一定的评价和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中产阶级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阶级利益的。

尽管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但他们同样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压迫和剥削。

浅谈当代中国的中间阶层

浅谈当代中国的中间阶层

浅谈当代中国的“中间阶层”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新中间层”,约占社会职业/就业人口的4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

在日本,到1975年,“新中间层”已占到劳动人口的34%。

在美国,城市中间阶层占全国自立人口的比重,在1950年占16.9%,到1970年占18.2%。

英国中间阶层1951年占15.3%,到1971年占19.1%。

联邦德国1950年占16%,到1970年占16.1%。

法国1954年占18%,到1972年占18.7%。

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大致可分为富裕阶层、中间(中等)阶层、劳工阶层和贫弱阶层四个阶层。

中间阶层的出现,使原来的绝对对立的贫富两极变成了一个连续数列,收入和财产从富裕到贫穷逐级递减,这就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看到了拾级而上的希望,可缓和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对立情绪。

通常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应有60%~70%的人口(或家庭)属于中间阶层,富裕阶层大约占10%~15%,劳工阶层占10%~15%,社会底层占10%以下,这样“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才是稳定的。

社会学的相关研究发现,衡量中间阶层的标准大致应包括收入和财产、职业声望,以及自我认同等三个方面。

在物质财富方面,“收入中等,宽裕有余”是中间阶层的基本追求。

中间阶层的收入中等,并以其消费的方式和财产的拥有表现出来。

一般来说,有房有车,有一定的金融资产,是中等阶层的显著标志,因此中等阶层也称为中产阶层。

其实,这个衡量尺度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为之努力的“小康”生活水平应是异曲同工,或者说,“小康”生活水平其实是中等阶层的中国式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说,财产是收入的积累和固化,拥有财产对于中等阶层的形成很重要。

在职业声望方面,在当今社会,首先在乎的是职业的稳定性,因为由职业获取工薪收入,迄今为止仍是大多数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其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这篇文章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变革思想,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划分,主导社会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主要阶级。

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指不同阶级之间为争夺社会财富、权力和地位而进行的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掌握财富资源获取了社会的支配地位,而无产阶级则被迫出卖劳动力,受到剥削和压迫。

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会引发社会的剧烈动荡。

二、社会变革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力。

通过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他们可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的集体主义原则取代了私有制和个人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社会变革是一场深刻和复杂的过程。

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

这意味着无产阶级通过国家的力量来管理社会,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社会,实现了人类的彻底解放,每个人都按需分配社会财富,实现了真正的共产主义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社会。

在20世纪,许多国家探索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试图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苏联、中国、古巴等共产主义国家的兴起,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也面临了各种挑战和困难。

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推进社会变革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和矛盾。

试析我国社会转型期中间阶层的发展问题

试析我国社会转型期中间阶层的发展问题

维普资讯
第3 期
吴凤玉: 试析我 国社会转型期 中间阶层 的发展 问题
-5 3 ・ 0
公职人员, 在马克思 主义社会阶级论 中被称为新小 资
产 阶级 、 中产 阶级 , 多元 社 会分层 理论 中被称 为 中 新 在 产 阶层 、 中间层 。 新
资本主义社会中 , 中间阶层是指在社会阶层体系中按 职业 、 收入 、 教育、 价值观 、 生活方式等多元标准进行综 合考察 , 其整体地位高于体力劳动者而又低 于大资产
阶级的阶层。对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少量资本 自主经 营的小商贩 、 小业 主及小手工业者 、 自由职业者 等, 对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中靠 工资谋生 , 自身拥有较多的 以 知识资源为资本提供劳动的各级管理人员 、 技术人员 、
断深入 , 产业结构发生 了巨大 变化 , 传统产 业 比重下 降, 现代产业 比重上升 , 第三产业上升幅度较大。
二 、 间阶层的界定、 中 特点及构成
对于中间阶层的概念 , 我们很难给它下一个定义 , 这里所讲 的中间阶层指 的是所谓的新 中间阶层 , 与旧
的中间阶层有所 区别。由于我 国的国情所致 , 我们不 能完全按照西方学者对 中间阶层的界定来诠释 中国的 中间阶层 , 特别是 目前转 型期 的中国的中间阶层。在
维普资讯
第2 卷第 3 期 2 6年 7 0 0 月
沈 阳工程 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un l f h n a gIsi t f n ier g S c l c ne ) o ra o e yn t ue gnei ( oi i cs S n t oE n aS e
收稿 日期 : 0 5 2 0 2 0 —1 — 7 作者简介 : 吴凤玉 (9 1 , , 1 8 一) 女 辽宁朝阳人 , j 硕: 研究生。 _ =

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

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

引证相关统计数据,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现阶 段 中 国 社 会 “新 中 间 阶 层 ”崛 起 的 社 会 背 景 、构 成 特 征 ,试 图 回 答 现 阶 段 中 国 社 会 地 位 资 源 配 置 机 制是怎样作用于“新中间阶层”形成的。
一、“新中间阶层”的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7 一 8 “新中间阶层”概念辨析 在西方社会理论中,有“新中间阶层”和“旧中 间阶层”之分。后者通常指产生于前工业革命初期 诸如小农、店主、独立经营者等小 资产者和自雇 者 ,他 们 依 赖 自 己 借 以 谋 生 的 财 产 所 有 权 独 立 经 营(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9 卡尔,,::.:
江苏社会科学
!"#$%&’ &()"#* &)"+$)+&
.--/ 年第 0 期
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
张宛丽 李 炜 高 鸽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了“新中间阶层”,通过调查和相关 统计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其有如下特征:,1 受到中国社会结构双重转型的制约和影响,现阶 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的“新中间阶层”,在其阶层构成上显示出独特的异质性,即一是 受到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这三种社会地位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而具 有的地位评价上的不一致性;二是内含了一个拥有一定私有生产资料、占有一定雇佣劳动、具 有一定私有财产关系的“私营企业主”特殊阶层。.1 受这三种社会资源配置关系的影响,现阶 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来源可区分为三种进入渠道,即由权力授予关系所作用的行政型 进 入 、由 市 场 交 换 关 系 所 作 用 的 市 场 型 进 入 和 借 助 社 会 关 系 资 本 作 用 的 社 会 网 络 型 进 入 。21 在观念整合上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及差异。

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的基本原则 (1)私有制原则 (2)“主权在民”原则 (3)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4)人权原则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讨论:当代资本主义究竟处于什么发 展阶段?
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社会资本主义阶段 (2)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国家垄断资本阶段 其他观点有“新资本主义”、“后资本
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等等。
第一种观点:民主社会主义
第二种观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 展,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了国际投资、国际市场 的主导权,当代资本主义处于国际垄断资 本主义阶段。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变化 (四)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五)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
化 (六) 国家的职能与上层建筑的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 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第二种观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史,如果从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360多年的历 史。资本主义大体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四个阶段。
第二种观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 第一,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第二,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 第三,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正在形成全球寡头垄

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三大转变

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三大转变

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三大转变作者:糜海波来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DOl:10.3969/j.issn.1671-7155.2020.01.001糜海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思政部,江苏南京 210023)〔作者简介〕糜海波(1969—),男,江苏南京人,法学博士,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思政部教授,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摘要〕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今西方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由简单向复杂化的历史转型,但这并不意味着阶级已经从社会关系中消失或者说阶级划分已经无关紧要了。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在阶级划分理论上,从一元标准转向多元标准,以剥削、权力和知识为标准的阶级划分理论,扩展和延异了传统阶级概念的内涵,但其研究方法需加以辨析。

在阶级斗争日趋衰落和式微的同时,以争取公民权利和各种生活机会为指向的新社会运动方兴未艾。

一些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新的阐发,使阶级斗争理论由宏观经济政治领域转移到微观社会文化领域。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新动态〔中图分类号〕D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20)01-0005-06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现代工业社会步入后现代信息社会,马克思传统的阶级理论对现实社会的解释力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挑战。

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试图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阐释,以便补充、更新和发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适应变化了的现实世界。

因此,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呈现出新动态。

本文主要是阐述和评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阶级结构理论、阶级划分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研究上的三大转变。

一、阶级结构:从简单化走向复杂化阶级结构是阶级分析理论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导致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历史初期,马克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主要社会阶级,他们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主体,他们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走向两极分化的。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是相对简单化的,两大阶级之间具有利益冲突。

马克思“中间阶层”思想的当代解读

马克思“中间阶层”思想的当代解读
涂 小雨
( 中共 中央 党校 研究 生 院 ,北京

10 9 ) 00 1
要: 马克思 的中间阶层思想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 分 。深入研 究马克 思的 中间阶层思想 ,
对 于正确认识 和把 握当代中国的阶层关 系及其 变化趋 势 、 推进社 会 主义和谐 社会 建设具有 重要 的理论价 值
Ke r s M a x;i tr d ae sr t ;s ca ta i c to ywo d : r n eme it taa o ilsr tf a in;c n e o a y e l h e me t i o tmp r r n i tn n g
中间 阶层 曾 是 马克 思 所 关 注 的 一 个 重 要 问 题 。早 年 的马 克思 认 为 , 间 阶层会 不 断走 向分 中 化 而导致 力 量 日益 弱小 。但 是 到 了 晚年 , 马克 思 认 为 中间 阶层 的 增 长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时代 发 展 趋 势 。历史 也证 明了 中间 阶层 确实 经历 了一 个 力量

种发展 的每一个 阶段 , 都伴 随着相应的政 治上 的 进展” 最后 , “ 它在现代的代议制 国家里夺 得了独 占的政 治 统治 。现代 的国家 政权不 过是 管理 整个
作者简介 : 涂小雨 (96 , , 17一)男 河南南 阳人 , 中共 中央党校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 马克
不 断增 长 、 响 不 断 扩 大 的发 展 过 程 。这 对 于 我 影
间阶层 , 这个 中间阶层 曾经是资产阶级革命 的推 动 者和 革命后 胜 利 果 实 的独 占者 。马 克 思 在《 共
产党 宣 言 》 深 刻 指 出 了 资 产 阶 级 的产 生 过 程 , 中 “ 中世 纪 的农 奴 中产 生 了初期 城市 的城 关市 民 , 从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发展探索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发展探索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发展探索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金砖国家开始崛起。

面对剧烈变化的国内与国际环境,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经济理论也必然面临新的发展和突破。

本文将从社会发展阶段、所有制理论、分配理论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小平同志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战略三步走的经济建设总体部署,并希望到本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而,由于过去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项经济指标纷纷提前实现,同时由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和发展障碍,实力此消彼长,如果不发生重大意外,中国将提前三十年实现小平同志的战略规划,在2020年前后正式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还有短短数年时间,作为指导经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前瞻性,及早研究。

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必然有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乃至共产主义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基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国际格局等多方面因素而提出的,本文即将进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论断,也是基于此三方面的原因。

经济基础。

2020年前后,中国将会面临两个重大的质变,一是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二是中国的总人口将面临下行拐点。

经济总量、贸易总量,对外投资、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要;根据正常的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以及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测算,届时我国人均gdp将超过一万五千美元;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就业压力将大大缓解,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科技实力与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正式加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现阶段我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

现阶段我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

现阶段我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中间阶层正逐渐形成和壮大,其构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职业多样性。

新中间阶层的构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白领阶层,如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职业,而是涵盖了更多新兴产业的从业者,如互联网从业者、自媒体人、创业者等。

这些人才多具备高学历和专业技能,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收入稳定。

相比于低收入群体,新中间阶层的收入相对稳定。

他们在职业发展方面有更好的机会和福利待遇,相对而言,他们的工作稳定性更高,收入也更具可预测性。

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规划生活和投资,提高生活品质。

第三,教育水平较高。

新中间阶层的成员普遍接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具备较强的知识和技能。

这使得他们更有竞争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要求。

第四,社会参与度高。

新中间阶层的成员不仅对自身事业有较高的追求和投入,也对社会事务和公共利益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他们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关注环境保护、教育、健康等领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第五,消费观念独立。

相较于过去对节俭消费的认同,新中间阶层更倾向于追求品质生活和个性化消费。

他们注重自我提升和舒适感,对于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有较高的需求。

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中间阶层的构成特点主要表现在职业多样性、收入稳定、教育水平较高、社会参与度高以及消费观念独立。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也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现阶段我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点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议题,需要从不同维度来进行深入探讨。

以下是我对该议题的进一步分析和相关讨论:首先,职业多样性是新中间阶层的显著特点之一。

传统意义上的中间阶层主要是指那些从事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的人群,如公务员、医生、教师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新型中间阶层的构成也愈发多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间阶层”理论新发展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时代下,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间阶层”理论,使其具有当代价值,更好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标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间阶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是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在新的历史时代下,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间阶层”理论,使其具有当代价值,更好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与阶层理论马克思不是最早研究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却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最深刻的人。

马克思认为阶级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而形成了社会的不同等级。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生产不发达以及没有剩余产品的时代,人们生活大多自给自足,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而不存在阶级。

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占有生产资料与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相分离,出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阶级也随之产生。

阶级的出现是生产相对发展而又不够发达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由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他们在劳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获得财富的方式也不同。

马克思从阶级的角度来分析阶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与阶层是相互区分的,社会按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阶级,而阶级内部又分为很多阶层,由阶级和阶层共同组成了社会的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早期对中间阶层的判断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曾多次提到中等阶级、过渡阶级、小资产阶级、中间阶层、中产阶层等名称,这些名称具有相同的含义,都是指既不同于资产阶级也不同于无产阶级的中间过渡阶层。

马克思认为中间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统一的意识,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各不相同,他们可以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与资产阶级作斗争,也可以为了他们将来的利益,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

因此中间阶层不能被看作一个独立的阶级,只能当作一个阶层来看待。

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恩格斯对中间阶层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当封建制或君主制强盛时,中间阶层对统治者百依百顺,当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时,他们又迅速转入到资产阶级的队伍中,陷入民主主义狂热,但当无产阶级企图推翻资产阶级进行独立运动时,他们却表现得意气消沉、忧虑重重。

在德国,中间阶层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力量变化中变来变去。

恩格斯认为中间阶层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始终处于摇摆状态,他们既希望上升为资产阶级,又怕落入无产阶级的境地,既想要增加自己的利益,又怕对抗行为会触怒资产阶级政府。

从这一点来看中间阶层是极端动摇的。

通过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的著作,我们可以分析出中间阶层的基本特点。

他们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他们与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别,又比无产阶级生活条件好些,而社会地位则更接近于无产阶级。

马克思认为中间阶层只能是一个过渡的阶层,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中间阶层要么通过自身努力进入资产阶级的队伍,要么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日趋灭亡。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问阶层变动趋势的分析长期以来,中间阶层的行为表现出他们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他们不是依附于资产阶级就是投靠于无产阶级,他们没有崇高的理想与境界,为了生存进行不断选择。

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机器不断改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时代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的价值。

由此产生了一些具有新思想和新利益诉求的中间阶层,他们是新兴小资产阶级的代表。

特别是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的经理阶层的出现,改变了资本主义传统结构中两个阶级对立的情况,形成了“资产阶级一中间阶层一无产阶级”的新型社会结构。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革命形势的变化,马克思对中间阶层的基本走向提出了新的判断。

他认为中间阶层已经由手工业者、小商人、农民之类的小资产阶级,逐渐发展成为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技术人员,会计师、统计师、银行职员、中介人员以及一大批经理阶层人员等。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指出,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占有股份的人越来越少的参与管理工作,而是把这一劳动分配给专业的管理人员,因此管理劳动越来越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也指出,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家越来越多的雇佣非生产性劳动人员,造成的结果是仆人和靠非生产性劳动的劳动者不断增加,因此,一部分无产阶级会变成仆人,一部分无产阶级会上升为中等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间阶层的分析是基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性方面来分析的,无论是早期中间阶层消亡理论,还是晚期中间阶层扩大理论,都是为了阐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影响,想要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充实和补充无产阶级革命力量。

有些学者刻意强调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消亡论,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已经不符合今天的情况,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纵观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中间阶层不断壮大理论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

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多种多样,社会资源再分配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中间阶层的壮大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关于中间阶层正反两方面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对中间阶层的思考与判断是基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形势提出的。

然而,一个人的思想必定要受历史和时代局限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看到中间阶层不断壮大的发展趋势已然不易,这一课题留给我们当代人思考具有重大意义。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出的中间阶层不断壮大的理论,但他们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我们的社会分层状况和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间阶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基础上,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具体表现为由改革开放以前的“两阶级一阶层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分层结构转变为除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以外,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兴阶层,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创业人员、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

他们的工作变动性较大,且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

首先,中间阶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中间阶层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改革开放和政治稳定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中间阶层更关心国家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

中间阶层在社会结构中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這就决定了他们在主观上更加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希望通过改革开放为自我发展提供更加良好宽松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其次,中间阶层可以成为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最重要的是如何扩大和培育中间阶层,使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下层人数逐渐减少,这时中间阶层起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随着中间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就由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形态,这样,社会就呈现了一种更加稳定、更加可持续发展态势。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中间阶层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中间阶层来自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他们的职业与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利益诉求千差万别,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对中间阶层有深刻的理解,一方面,亨廷顿认为中间阶层对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中间阶层有其革命性的特征。

这就提醒我们,中间阶层对政治的积极作用需要引导和规范,如何壮大和培育中间阶层成为了极其重要的问题。

五、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间阶层中间阶层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推动器”若要实现,不仅取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是否能形成强大的中间阶层,而且取决于如何规范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间阶层。

首先,要营造和完善有利于中间阶层发展的生存空间和制度环境。

充分满足中间阶层的多元利益表达诉求,使其诉求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关注和满足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需求,完善中间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拓宽其参加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渠道,凝聚中间阶层的共识。

其次,要尊重新时代中间阶层的劳动精神和创业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引导他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建立公平、合理、开放、共享的市场环境。

鼓励新时代中间阶层获取财富的同时对其赋予更多的承认和认可,不断鼓励、支持、引导新时代中间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

总之,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衡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们要加强对中间阶层的培育,不仅鼓励、支持、引导中间阶层的发展,尊重中间阶层的利益表达诉求,使其逐渐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地调动各社会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