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初期东西方民族大迁移对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琴僧
(一)匈奴和匈人
匈奴和匈人(Huns)之间的相似性自然是最容易首先想到的。名称上的近似暗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但迄今仍无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两者具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且不论其起源究竟如何,仅就在蛮族大迁移中的地位而言,它们也是非常相似的。在东方,“五胡乱华”之首便是匈奴。二世纪初,北匈奴在汉军的多次征讨下渐趋衰微并逐步西迁,南匈奴南下入塞归附汉朝,匈奴的故地则被新兴的鲜卑占据。作为先前无比强盛的草原大国,经过这一沉重打击,发生内部分裂和权力嬗代是极其自然的。据《晋书》记载,入塞匈奴有十九种,“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统领诸种”,而在匈奴盛时,屠各只是其属下河西地区的一部【与霍光共同辅佐汉昭帝的金日磾,即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休屠”与“屠各”为同名异译,说见唐长孺《魏晋杂胡考》】,因与汉人接触较多,汉化程度较高,故而在入塞后取代挛鞮氏成为匈奴新的统治部族,这一点与后世的突厥相对照,就很容易理解——到八世纪中期突厥衰落并分裂后,原先的统治部族阿史那氏便宣告绝统,继之而起的是乌古斯诸部。类似的,如果我们承认欧洲匈人是北匈奴西迁的一支的假设,那么匈人的统治部族也很可能早已不再是挛鞮氏——在西方的记载中,也从未见阿提拉提到其先世与冒顿有何关系,而据余太山和朱学渊等考证,匈人倒很可能与鲜卑有密切关系,这一假设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匈奴早先曾征服东胡,必然会有部分东胡部族加入匈奴之中,当匈奴衰微时,这些部族完全有可能脱颖而出,像屠各氏一样取代挛鞮氏的统治地位。再来对比匈奴和匈人两者的事功。在四世纪初,正是入塞匈奴首先在西晋的“八王之乱”中见机起事,揭开了“刘石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序幕。而在西方,也正是四世纪后期出现在东欧的匈人一步步向西进犯,从而引发了蛮族部落大迁徙,最终颠覆了罗马帝国。因此,匈奴和匈人都可以被看作是各自大迁移的发起者。所不同的是,匈奴是汉晋帝国的宿敌,在经历和战五百余年之后,此时已降为归顺的臣民,重新反叛只是利用了西晋统治阶级的内乱;而匈人则是罗马帝国所完全陌生的民族,突然出现,并很快成为大多数原来帝国边境上各蛮族的盟主,处于与帝国时盟时战的地位。有意思的是,基本上在同一时期——五世纪中叶,东方的匈奴和西方的匈人都遭到灭绝性的打击,从此衰落下去。东方的“匈奴”此后不再被提及,取而代之的称号是“胡”以及后来更有势力的“鲜卑”、“突厥”等名称;而西方的“匈人”(Huns)则还时时被各种从东方迁徙过去的部落所号称,直至九世纪之后才渐渐消失。
(二)羯和阿兰
这一对部族也具有某种相似性。羯人是匈奴别部,阿兰(Alani)则是匈人别部。别部者,本非同族而被征服之部落也。羯人原本可能是属于印欧人中吐火罗系统的月氏人中的一个部落,被匈奴征服后,成为其别部。羯人与匈奴本部人的种族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而恰恰是这种“高鼻深目多须”的高加索特征导致它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乱中成为民族仇杀的最大受害者。阿兰人则原本是属于印欧人中雅利安系统的北雅利安遗族——萨尔马提亚人中的一个部落,分布于里海、高加索一带,是西方记载中最先被匈人征服的蛮族部落,他们与匈人的种族区别也是异常清晰的:匈人是矮小的蒙古种,他们则是高大白皙、金发碧眼的高加索种。羯人和阿兰分别在各自的蛮族大迁移中的作用也颇有几分相似。在蛮族大迁移时期,东方的蛮族可以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西面的匈奴集团和东面的鲜卑集团。匈奴集团包括匈奴、羯、氐、羌等,鲜卑集团则包括南下的各种鲜卑部落。类似的,西方的蛮族也可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东面的匈人集团和西面的日耳曼集团。匈人集团包括匈人、阿兰等,日耳曼集团则包括南下的各种日耳曼部落。羯人在匈奴集团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先是继屠各匈奴之后建立了
基本统一北方的石赵帝国,奠定了后来氐人空前强盛的苻秦帝国的基础;在约两百年后的“六镇之乱”中,又是他们中的尔朱部落翦灭群雄,挽救了垂死的拓跋魏帝国,而同一时期羯人中的奸雄侯景,则扮演了颠覆南朝强盛的萧梁帝国的角色。阿兰在匈人集团中也同样以善战闻名,其中不甘被征服的一支阿兰部落向西迁移,引起了一大串日耳曼部落的链式迁移反应;后来这支阿兰人迁入伊比利亚半岛,一度建立国家,并与西哥特人融合,留下了“哥特-阿兰”即今日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之名。两者同为别部,野蛮善战,东征西讨,可以说是各自蛮族大迁移中的“搅拌者”。
(三)鲜卑和日耳曼
上面讨论了匈奴集团和匈人集团中的两对相似部落,下面要讨论的则是其对立集团的比较。事实上,蛮族大迁移时期的鲜卑与日耳曼之间的相似性乃是最明显不过的,我萌生这一东西方蛮族大迁移比较的初因即是注意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太多的相似性。作为南方文明世界的觊觎者和竞争者,鲜卑和日耳曼相对于匈奴和凯尔特来说都是后起之秀,然后它们的影响却要远远超过其前辈先驱。鲜卑部落繁多,分布广大,在与匈奴集团的对抗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它们之中的拓跋部落后来统一了整个黄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北魏帝国与南方原中华帝国正统的继承者对峙,并最终由后继的周隋王朝统一了东西南北,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无比繁盛的隋唐时代。同样部落众多的日耳曼与之相比也毫不逊色,它们反复迁徙、立国异域,最终推翻了匈人集团的统治,而南方的罗马帝国也随即瓦解;他们之中的法兰克部落后来统一了大部分的西欧,建立了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与君士坦丁堡的原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对峙,并一度在十字军东征中灭亡了后者。鲜卑与日耳曼两者后来命运的分歧是在蛮族大迁移之后逐渐显现的:鲜卑帝国的汉化趋势盖过了胡化,鲜卑人到隋唐时代便基本都成为汉人了;日耳曼帝国的罗马化则是因地而异,西部的法兰克和德意志便已大相径庭,而中、东部的其他蛮族则又因胡化势力的不断进犯(来自北方老家的诺曼人,来自东方的匈牙利人等等)而更加远离拉丁世界。不幸最终东罗马帝国又灭于新兴的东方蛮族——土耳其人之手,至此,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统一从而将拉丁-条顿民族重新整合为一体的希望算是彻底落空了。此外,鲜卑和日耳曼的部落之间还存在更深入、更详细的相似性,我们将在下面具体比较分析。
(四)拓跋和法兰克
拓跋和法兰克之间的相似性不言而喻。两者在各自的集团中都具有独特的地位。拓跋明显不同于东胡后裔的东部鲜卑,而是匈奴与西迁的鲜卑融合而成的杂胡部落;法兰克同样与东部较纯粹的日耳曼人有别,也是高卢的凯尔特部落与西日耳曼部落融合而成的杂胡部落。而匈奴和凯尔特都分别是此前的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劲敌,直到南匈奴入塞和高卢行省的建立才标志着长期对抗的结束。拓跋的根据地代北位于中华帝国的西北边境,法兰克的根据地接近北高卢,同样也位于罗马帝国的西北边境。两者最相似的地方,显然是因为各自都是蛮族大迁移时代中实力最强、最有耐心和进取心、灭国最多、立国最久、后世影响也最大的部落。拓跋在五胡乱华的时期韬光养晦,局促于代北一隅;然而当苻秦帝国崩溃后,拓跋开始崛起,逐步削弱蚕食慕容氏的后燕,又先后灭掉赫连氏的大夏、冯氏的北燕和沮渠氏的北凉,统一了黄河流域,成为与南朝对立百余年的北朝。法兰克在蛮族大迁移的初期并不突出,只是在阿提拉的匈人帝国瓦解之后,墨洛温王朝的法兰克人才逐步崛起,他们步步为营,占领了高卢北部,又先后臣服阿勒曼人,征服勃艮第人,并将西哥特人驱赶到西班牙去,从而统一了整个高卢;到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时期,法兰克势力达到极盛,又先后征服了萨克森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