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民族大迁徙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檀石槐的领导下,不断攻掠东汉边地。
月氏人,原居敦煌、祁连山之间的河西走廊,公
元前一世纪初,大月氏南下征服阿姆河以南的大夏 (巴克特里亚)。公元一世纪初,大月氏的贵霜部 联合大夏的吐火罗人,建立强大的贵霜帝国。
16
“五胡”(鲜卑、羯、氐、羌)的南
迁
为了寻求较好的耕地,他们向南方农耕世界移徙。 魏晋统治者为了利用他们,往往强制其迁居到内地。 到西晋初年,内迁的匈奴、鲜卑、乌桓等族人口达 40余万;迁入关中的氐、羌人口达50余万,几达关 中人口之半。内迁的他们,放弃了游牧而农耕,与 汉人杂居。
北匈奴在汉朝的连连打击下,一部分大约20万人于91年西 去,开始了漫长的西迁过程。
13
(3)匈奴西迁过程
悦般时期(91--160)他们在大漠西北的悦般 地区(天山西北至伊梨河下游地区)停留。
康居时期(160——260)康居位于中亚锡尔 河流域,与阿姆和河流域的大夏为邻。他们 在这里停留了近百年,3世纪中,受到贵霜帝 国与康居的联合袭击,被迫西迁。
汉武帝(140--87)即位后,国力强盛,前133—119年遣卫 青、霍去病为主帅,数次出击,击败匈奴并派张骞出使西域, 联络月氏、大宛、乌孙等,从此匈奴势衰。
公元前54年,在天灾、内乱、外患的促使下,匈奴分为南、 北两部。前51年,南匈奴降汉,汉元帝以王昭君外嫁,恢复 了和平交往。公元48年,南匈奴得东汉光武帝的允许,入居 塞内,并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4
农耕世界广泛地使用铁制工具,手工业发 达,商业繁荣,城市众多,国家和社会组织 比较完备。而北方的游牧世界有的仍处于原 始的落后状态,有的刚刚进入阶级社会。他 们的主要生产部门是畜牧,农耕不发达,手 工业不占重要地位,他们所需要的农产品和 手工业品多数要靠从农耕世界取得。两个世 界有明显的分工互补。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1
第一章
公元前后 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具体过程 的学习,了解亚洲民族迁徙的主要内容及其后 果,并掌握由亚洲民族迁徙引发的欧洲民族大 迁徙及其对欧洲社会发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书目
《日耳曼尼亚志》,塔西陀著,商务印书馆。 《高卢战记》,恺撒著,商务印书馆。
10
匈奴的东方是东胡,中国春秋时期称其为 山戎,战国后统称东胡。
匈奴的西方是月氏和乌孙。月氏人和乌孙 人居于“敦煌、祁连间”,大体来说,分 布于肃州(酒泉)以西至敦煌之间的为乌孙人; 肃州以东至张掖之间的为月氏人。
在月氏人的南方为另一游牧民族羌人,在 乌孙的西北为塞人。
11
(二)亚洲东部民族的迁徙
1.匈奴的西迁 匈奴兴起于元前3世纪的黄河河套及阴山一带,匈奴占领 的地区,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脉,绵延数千公里, 遍布大漠南北。
(1)匈奴的发展 公元前3世纪前后,匈奴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私有财产出 现,并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扩张性和掠夺性非常强。
12
(2)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及西迁原因
战国、秦时,匈奴多次南下,入侵中国的河套、山西、河北 一带,对中国的边疆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燕、赵、秦等纷纷 修筑长城。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并筑万里长城。 西汉初年,匈奴不断南下掠夺财物、人口,骚扰边境,汉初 一直采取和亲政策。
3
一、 农耕世界、游牧世界的出现及交往
原始农业发明后,在亚欧大陆范围内,由于生活环 境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从日本、朝鲜、经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 南亚、西亚和小亚细亚,再连结东南欧、东欧、中 欧、西欧和不列颠岛,这一地带气候湿润,适合种 植,形成一个弧形的农耕世界。 而农耕世界的北方,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 中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至欧洲黑海北岸和喀 尔巴阡山一带,则适合饲养牲畜,形成一个和农耕 世界平行的游牧世界。
匈奴西迁历经280年,行程6000公里,不 仅席卷中亚细亚,而且冲入欧洲内地。在匈 奴西迁的强大压力下,其他游牧、半游牧民 族,波涛相逐,先后涌入亚欧大陆农耕世界。
15
2.三至五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
在匈奴西迁的推动下,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南迁。 其中尤以鲜卑及月氏在历史上影响较大。
鲜卑人,原居住在鲜卑山, 二世纪中叶,在首
7
两个世界之间,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都是接 触和交往。随着交往的扩大,两个世界之间 的闭塞被打破,不同民族和文明有了融合。 人类文明区域也扩大。
民族大迁徙就是游牧、农耕世界交往的一种 方式。
8
公元1世纪,亚洲东部的匈奴人向西迁徙,导 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 域的民族大迁徙。
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 在东方,迁徙促成了中国民族大融合和暂时 的政治分裂,使封建制度得以调整和发展; 在西方,迁徙浪潮成为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 的主要因素之一,促成了日耳曼诸国在西欧 建立以及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粟特时期(260——350)位于中亚的锡尔河、 阿姆河之间的地区,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 4世纪中,他们又西迁到了东欧的顿河流域。
14
阿兰时期(350——370)在黑海北岸和西亚 一带居住的主要是阿兰人,进入欧洲的匈奴 人首先与阿兰人发生冲突,阿兰人战败,少 数逃亡,多数归降匈奴并融合。不久,匈奴 又进攻居住在黑海西北岸的东哥特人,引起 了日耳曼人的民族大迁徙。
9
二、亚洲民族迁徙及其后果
(一)亚洲东部游牧民族的分布
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3世纪初,亚洲东部大部地区 都属于中国的秦及两汉王朝的版图。亚洲东部的中、 南部为汉族和其他农业民族所聚居,北部的草原、 沙漠地带则是各游牧民族生息活动之地。
这也是匈奴称雄北方游牧世界的时期,大漠南北蒙 古草原都受其控制。
5
和平交往:
两个世界的主流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和平相处和友好往来: 南方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思想文化、生活 方式、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输入北方;北方 游牧世界的牲畜、皮毛类、乳肉制品、战马、 乐舞等则经常输入南部农耕世界,这种交往 和交流对于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了极为 重要的积极作用。
6
战争交往:
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以大国或优秀 民族自居,对周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鄙视 并发动战争、争夺土地或征收贡赋。而游牧 民族也经常凭借自己的马匹和超常的进攻能 力入侵农耕民族,虏获财物、人口,攻城毁 地,涂炭生灵。
月氏人,原居敦煌、祁连山之间的河西走廊,公
元前一世纪初,大月氏南下征服阿姆河以南的大夏 (巴克特里亚)。公元一世纪初,大月氏的贵霜部 联合大夏的吐火罗人,建立强大的贵霜帝国。
16
“五胡”(鲜卑、羯、氐、羌)的南
迁
为了寻求较好的耕地,他们向南方农耕世界移徙。 魏晋统治者为了利用他们,往往强制其迁居到内地。 到西晋初年,内迁的匈奴、鲜卑、乌桓等族人口达 40余万;迁入关中的氐、羌人口达50余万,几达关 中人口之半。内迁的他们,放弃了游牧而农耕,与 汉人杂居。
北匈奴在汉朝的连连打击下,一部分大约20万人于91年西 去,开始了漫长的西迁过程。
13
(3)匈奴西迁过程
悦般时期(91--160)他们在大漠西北的悦般 地区(天山西北至伊梨河下游地区)停留。
康居时期(160——260)康居位于中亚锡尔 河流域,与阿姆和河流域的大夏为邻。他们 在这里停留了近百年,3世纪中,受到贵霜帝 国与康居的联合袭击,被迫西迁。
汉武帝(140--87)即位后,国力强盛,前133—119年遣卫 青、霍去病为主帅,数次出击,击败匈奴并派张骞出使西域, 联络月氏、大宛、乌孙等,从此匈奴势衰。
公元前54年,在天灾、内乱、外患的促使下,匈奴分为南、 北两部。前51年,南匈奴降汉,汉元帝以王昭君外嫁,恢复 了和平交往。公元48年,南匈奴得东汉光武帝的允许,入居 塞内,并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4
农耕世界广泛地使用铁制工具,手工业发 达,商业繁荣,城市众多,国家和社会组织 比较完备。而北方的游牧世界有的仍处于原 始的落后状态,有的刚刚进入阶级社会。他 们的主要生产部门是畜牧,农耕不发达,手 工业不占重要地位,他们所需要的农产品和 手工业品多数要靠从农耕世界取得。两个世 界有明显的分工互补。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1
第一章
公元前后 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具体过程 的学习,了解亚洲民族迁徙的主要内容及其后 果,并掌握由亚洲民族迁徙引发的欧洲民族大 迁徙及其对欧洲社会发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书目
《日耳曼尼亚志》,塔西陀著,商务印书馆。 《高卢战记》,恺撒著,商务印书馆。
10
匈奴的东方是东胡,中国春秋时期称其为 山戎,战国后统称东胡。
匈奴的西方是月氏和乌孙。月氏人和乌孙 人居于“敦煌、祁连间”,大体来说,分 布于肃州(酒泉)以西至敦煌之间的为乌孙人; 肃州以东至张掖之间的为月氏人。
在月氏人的南方为另一游牧民族羌人,在 乌孙的西北为塞人。
11
(二)亚洲东部民族的迁徙
1.匈奴的西迁 匈奴兴起于元前3世纪的黄河河套及阴山一带,匈奴占领 的地区,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脉,绵延数千公里, 遍布大漠南北。
(1)匈奴的发展 公元前3世纪前后,匈奴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私有财产出 现,并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扩张性和掠夺性非常强。
12
(2)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及西迁原因
战国、秦时,匈奴多次南下,入侵中国的河套、山西、河北 一带,对中国的边疆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燕、赵、秦等纷纷 修筑长城。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并筑万里长城。 西汉初年,匈奴不断南下掠夺财物、人口,骚扰边境,汉初 一直采取和亲政策。
3
一、 农耕世界、游牧世界的出现及交往
原始农业发明后,在亚欧大陆范围内,由于生活环 境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从日本、朝鲜、经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 南亚、西亚和小亚细亚,再连结东南欧、东欧、中 欧、西欧和不列颠岛,这一地带气候湿润,适合种 植,形成一个弧形的农耕世界。 而农耕世界的北方,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 中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至欧洲黑海北岸和喀 尔巴阡山一带,则适合饲养牲畜,形成一个和农耕 世界平行的游牧世界。
匈奴西迁历经280年,行程6000公里,不 仅席卷中亚细亚,而且冲入欧洲内地。在匈 奴西迁的强大压力下,其他游牧、半游牧民 族,波涛相逐,先后涌入亚欧大陆农耕世界。
15
2.三至五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
在匈奴西迁的推动下,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南迁。 其中尤以鲜卑及月氏在历史上影响较大。
鲜卑人,原居住在鲜卑山, 二世纪中叶,在首
7
两个世界之间,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都是接 触和交往。随着交往的扩大,两个世界之间 的闭塞被打破,不同民族和文明有了融合。 人类文明区域也扩大。
民族大迁徙就是游牧、农耕世界交往的一种 方式。
8
公元1世纪,亚洲东部的匈奴人向西迁徙,导 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 域的民族大迁徙。
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 在东方,迁徙促成了中国民族大融合和暂时 的政治分裂,使封建制度得以调整和发展; 在西方,迁徙浪潮成为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 的主要因素之一,促成了日耳曼诸国在西欧 建立以及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粟特时期(260——350)位于中亚的锡尔河、 阿姆河之间的地区,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 4世纪中,他们又西迁到了东欧的顿河流域。
14
阿兰时期(350——370)在黑海北岸和西亚 一带居住的主要是阿兰人,进入欧洲的匈奴 人首先与阿兰人发生冲突,阿兰人战败,少 数逃亡,多数归降匈奴并融合。不久,匈奴 又进攻居住在黑海西北岸的东哥特人,引起 了日耳曼人的民族大迁徙。
9
二、亚洲民族迁徙及其后果
(一)亚洲东部游牧民族的分布
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3世纪初,亚洲东部大部地区 都属于中国的秦及两汉王朝的版图。亚洲东部的中、 南部为汉族和其他农业民族所聚居,北部的草原、 沙漠地带则是各游牧民族生息活动之地。
这也是匈奴称雄北方游牧世界的时期,大漠南北蒙 古草原都受其控制。
5
和平交往:
两个世界的主流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和平相处和友好往来: 南方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思想文化、生活 方式、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输入北方;北方 游牧世界的牲畜、皮毛类、乳肉制品、战马、 乐舞等则经常输入南部农耕世界,这种交往 和交流对于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了极为 重要的积极作用。
6
战争交往:
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以大国或优秀 民族自居,对周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鄙视 并发动战争、争夺土地或征收贡赋。而游牧 民族也经常凭借自己的马匹和超常的进攻能 力入侵农耕民族,虏获财物、人口,攻城毁 地,涂炭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