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典故及含义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出自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不与之争,用以表示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故事。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因晋献公听信谗言,害怕他争夺王位,就派兵捉拿重耳。
重耳在流亡十几年后,来到了楚国,楚成王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在一次酒宴上,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
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
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后来,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然而重耳并非是在退却,而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进行攻击。
这个故事就是“退避三舍”的由来。
退避三舍原文和解释
退避三舍原文和解释
退避三舍是一个古代兵法上的术语,原指战争中将战马退至距离敌人三个箭步远的地方,以保持安全距离。
引申为现代社会中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主动撤退或采取保守策略,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退避三舍的原文是《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意思是在战争中,应遵循合宜的原则,利用奇
异的策略来取得胜利。
其中“退避三舍”是指在遇到敌人实力强大或情势不利时,将主动退却一段距离,保持安全距离,以待时机或寻求战略优势后再展开攻击。
这个兵法原理也可以适用于现代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在面对困难、危险或挑战时,我们可以采取这种策略,暂时避开或撤退,寻找可以利用的优势或等待更好的时机,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这种退避的策略可以使我们避免冲动行动或盲目进攻,增加胜利的机会。
退避三舍典故_退避三舍典故故事
退避三舍典故_退避三舍典故故事退避三舍是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那么你知道退避三舍的典故有什么吗?接下来由给大家带来退避三舍典故,希望大家喜欢!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下面将由小编为你带来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相信你们会感兴趣。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楚成王听说晋国一连气打下了卫国和曹国,就打发人叫成得臣回去,还告诉他说:“重耳在外头跑了一十九年,现在已经六十多了。
他是吃过苦、挺有经验的人。
咱们跟他打仗,未必能占上风,你还是趁早回来吧!”成得臣以为宋国早晚就可以拿下来,不愿意退兵。
他派人去对楚成王说:“请再等几天,等我打了胜仗回来。
如果碰见晋国人,也得跟他们拼个死活。
万一打败了,我情愿受军法处治。
”楚成王一瞧成得臣不回来,心里挺不痛快,就问已经退职的令尹子文[令尹,是楚国的官衔,相当于中原的相国]。
子文说:“现在晋国挺强,重耳帮助宋国是打算做霸主。
我想还是关照子玉[成得臣字子玉]留点神,千万别跟他抓破了脸。
能够讲和最好,还能得到一个平分南北的局面。
”楚成王再派人去通知成得臣。
成得臣经不住好几次通知,只好软下来。
他下令暂时停止进攻,可不好意思马上退兵。
他派人去对晋文公说:“楚国对于曹国和卫国,正像晋国对于宋国一个样儿。
您要是恢复曹国和卫国,我就不打宋国,咱们彼此和好,省得叫老百姓吃苦。
”晋文公还没说什么呐,狐偃开口就骂:“成得臣这小子好不讲理!他放了一个还没打败的宋国,倒叫我们恢复两个已经灭了的国家。
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买卖?”他把成得臣派来的使臣扣起来,把手下的人放回去。
晋文公又耍了一些手腕,一方面打发使臣去连结秦国和齐国,请他们一块儿来帮助中原的诸侯,抵御楚国这个“蛮族”,一方面通知卫成公和曹共公,叫他们先去跟楚国绝交,将来一定恢复他们的君位。
他们当然是怎么说就怎么依的,就写信给成得臣。
成得臣正替这两国说情,他们倒来跟他绝交。
他这一气,差点气昏过去。
双脚乱跺地嚷着说:“这两封信明摆着是那个饿不死的老贼逼他们写的。
算了!不打宋国了!去找重耳这老贼去!打退了晋国再说。
”他就带着兵马,一直赶到晋国人驻扎的地方。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简介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简介退避三舍是一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退避三舍的成语典故吗?下面请欣赏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退避三舍典故内容,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退避三舍的意思【释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退让【近义词】委曲求全【相反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退避三舍的成语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用退避三舍造句1) “僵卧孤村不自哀”,在生命的绝境中高歌一曲,死神也会退避三舍。
2) 帝国青年工会的建筑群巍然耸立,坚硬的巨石和不可侵犯的气势让炙热的烈日也退避三舍,不过此时工会主厅之中却是一片沸腾。
3) 真是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我本来对音乐没有十分的兴趣,从那时起更是退避三舍。
4) 头顶羽毛未丰的爸爸也赶紧洗心革面沐猴而冠,换上双管齐下的西装后英俊得惨绝人寰,鸡飞狗跳到让人退避三舍。
5) 如我所言,这些思绪给尚在悸跳的心带来一种骇人听闻的无法忍受的恐怖,定会使最大胆的想象力退避三舍。
我们不知道地面上有什么能使人那样极度痛苦,我们做梦也想象不出那冥冥地狱一半的恐怖。
6) :冬日阳光下的街道,行人从容不迫的脚步,绘声绘色的说书人,教儿子识文断句的的父亲,构成一幅温暖和谐的画面,令这冬日的寒冷也都退避三舍。
7) 晋文公退避三舍,才有了大败敌军的胜果;李白与友人相约出游,友人路途暴病而亡,李白为友人守丧,甚至老虎来了也毫不退缩。
8) 一个人的孤勇,一个人的流放。
他曾对这份感情退避三舍,那当她强大,当她无所谓畏惧时,他就不再是那唯一的选择。
还爱吗?爱。
北倾9) 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
(鲁阳公与韩国结仇交战,战斗正处难分难解、太阳西沉之时,鲁阳公挥戈大喝,太阳竟为之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的成语含义和造句
退避三舍的成语含义和造句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知道有哪些退避三舍的可以知道摘抄的好句子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退避三舍的造句,供大家参考。
一、退避三舍含义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汉语成语,意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
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二、退避三舍典故春秋时,晋国内乱。
公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待他很好。
当问及如何报答时,重耳说:“如我当上国君,要是两国交兵,我就退兵九十里以谢恩。
”后来,重耳成了晋国国君,称晋文公。
不久,楚晋两国发生了战争,重耳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三、退避三舍造句1.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退避三舍,养精蓄锐。
2.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退避三舍。
3.惹他做啥?先退避三舍吧!4.今天我是敬重他,所以退避三舍,别误以为我是在怕他。
5.今天对方来势汹汹,且让我先退避三舍,思谋良策。
6.他那势不可挡,排山倒海的气势摆出来,让人退避三舍。
7.这仗尚未开打,我们就先退避三舍,岂不是灭了自己的威风?8.他是大老粗,我退避三舍,不跟他争。
9.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乔丹挡不住众女的热情而不得不退避三舍至侧翼接球。
10.遇事就退避三舍不是我的作风,我一向是明知不可为而为。
11.在一个对"偏见"退避三舍的社会里,偏袒美丽似乎被认为是再肤浅不过的做法了。
12.学会了对爱情退避三舍,学会远离生命里那些原本可以躲避的伤害,我已经失去了对于爱情奋不顾身的勇气。
13.见有警察来,他立即退避三舍。
【语文知识点】退避三舍的故事及主人公简介
【语文知识点】退避三舍的故事及主人公简介退避三舍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重耳。
接下来分享退避三舍的故事及主人公简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退避三舍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退避三舍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本文是关于退避三舍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感谢您的阅读!【成语】:退避三舍【拼音】:[rúhuǒrútú]【解释】: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
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举例造句】: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成语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退避三舍的意思解释
退避三舍的意思解释“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指在有紧要关头时离开战场,躲避危险,也说明一种勇敢退缩而非义无反顾的态度。
它最早见于《易经》中,意思是要善于变通,避免硬碰硬的直接激烈冲突:一、历史渊源“退避三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原文为“无咎,有孚,维心交,行有尚。
象曰:退而有待,君子以从容有慎”。
《周易·豫卦》称“有待”与“退而”的意思是指退避危险,而不是放弃战斗,更可以解读为“识时务者为俊杰”。
二、解释种类1. 战略态度:“退避三舍”指一个客观公正的战略态度,适时选择远离危险,自保利益。
2. 智慧办法:“退避三舍”也指在危急存亡时,可以抛弃一部分利益而自保重要利益的智慧做法。
3. 合理求和:“退避三舍”提倡选择最合理的求和方式,抛弃不必要的损失,取得余地来应对紧要关头的情况,而非一味的和对方冲突。
三、实践运用1. 有时候,危险就在身边,如果能够准确发现危险并尽可能有效地避免它,这样做才是明智。
而“退避三舍”就是此意。
2. 在生活中,由于某些原因,会遇到一些不利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要学会谨慎处置,把握好视角,预防风险,把握好度,处置妥善,运用“退避三舍”原则,把问题解决在能承受的范围内。
3. 在工作有的时候,会遇到不和谐的局面,此时要寻求合作方式,减少他人的抗拒,帮助别人在合作中取得更多的利益,实行“退避三舍”的原则,善于放弃部分的利益,以自己的智慧把事情做给力。
四、当今价值1. 在当代社会,“退避三舍”仍然保持着及其重要的价值,它是智慧、勇敢与敏锐感知的组合,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判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在危险前面果断提出撤退。
2. 在商贸活动方面,“退避三舍”的启示也可以被当成一种精妙的商业战术,当我们可以解读到市场价格变动的趋势和节奏,就可以通过“退避三舍”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发挥出自己在市场方面的优势,避免冒险。
3. 更重要的是,“退避三舍”可以教会我们更完善的承受社会责任,在不利条件下也要有能力放弃自己的固有意见,善于把握时机,改变发展,最终实现良性磋商,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退避三舍译文
退避三舍译文
摘要:
1.退避三舍的来源和含义
2.退避三舍的故事背景
3.退避三舍的故事经过
4.退避三舍的启示
正文:
退避三舍,字面意思是“退让九十里”,比喻在争端中避让,以免冲突升级。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则著名的战争策略。
公元前632 年,晋文公与楚庄王在城濮之战中争霸。
晋文公想利用晋军强大的实力一举消灭楚军,但他的谋士狐偃建议说:“楚军众我寡,不宜战。
”于是,晋文公采纳了狐偃的建议,决定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
他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以避楚军锋芒。
楚军见晋军后退,误认为晋军惧怕自己,便不顾一切地追击。
而晋军在退避三舍的过程中,不仅成功避开了楚军的锐气,还充分利用时间整顿兵马,鼓舞士气。
最后,在晋文公的巧妙指挥下,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一举确立了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退避三舍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面对强敌时,要懂得避让,以保全实力。
其次,在争端中,适当的让步可以避免冲突升级,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退避三舍解释和意思词语
退避三舍解释和意思词语
“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具体来说,“退避三舍”是指在战场上,士兵们为了躲避敌人的攻击,
故意退守到一个房间里面,这个房间的大小一般是三间,所以被称为“退避三舍”。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据传,在战场上,有一位将领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故意让部队撤退到一个房子里面,然后向敌人发起攻击,等敌人进来之后,他再迅速退出房间,以此
来躲避敌人的攻击。
后来,这个习惯就被用来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退避三舍”也可以被用作一种委婉的表达,比如说,如果和别人发生意见分歧,可以暗示对方让自己撤退,避免冲突的
进一步发展。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这个典故,源自汉朝初年的一件故事。
那时,楚国大夫春申君,因为庇护了庶兄,导致另一个兄弟愤怒而放了一起纵火的野心,意图将春申君的府邸烧毁。
春申君的门客则是惊慌失措,接连数次告诉他,火势已经蔓延到门口了。
春申君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退避三舍。
”
“退避三舍”这句话,意思是指撤退到三里之外的地方。
这句话传说中中有多种解释。
一种说法是,春申君是在等待救援的到来,所以要撤退到离城门三里以外的地方等待援兵。
另一种说法是,这句话是春申君掩护家眷的假话,他其实想暂时避难,等到危险消除后再回来。
无论哪种说法,这句话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一个耐人寻味、传承至今的典故。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将“退避三舍”作为生活和工作
中的一种处理方式。
比如,在遇到有人在大声呼喊或发生争吵时,人们可以退后三步,避免卷入其中。
在处理困难或烦琐的工作时,也可以借助“退避三舍”的策略,避免过多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寻求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退避三舍的典故告诉我们,在面对危险或困
难时,不要轻举妄动,要保持镇静,采取更为明智的策略来应对。
这种强调智慧和谋略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的历史事件,也适用于当代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场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深思熟虑的处理方式。
退避三舍的故事及道理
退避三舍的故事及道理退避三舍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接下来分享退避三舍的故事及道理。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道理退避三舍是指重耳答应过楚王,如果晋楚交战,他会向后退九十里,这里写出的是重耳言行一致,知恩图报的品格,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退避三舍的意思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委曲求全、避君三舍、远而避之、望而生畏、退徙三舍、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长驱直入、争权夺利、挺身而出。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导语: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以避免双方冲突或比喻自已不敢跟人家相比作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汉字书写】:退避三舍【汉语注音】:tuì bì sān shè【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王在接待他时问他将来怎样报答。
重耳说如果晋楚两国打伏的话,便让晋军退避三舍。
后来晋楚在城濮之战时,重耳果然让晋军退军九十里(即三舍),实现了自已的诺言。
”【成语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退避三舍的意思】:退:退却;避:回避难所;舍:古时侯行军三十里称为一舍。
原意指跟对方战斗时部队向后撤退一定的距离,斗智不退让。
后来也比喻对人让步,以避免双方冲突或比喻自已不敢跟人家相比作对。
【退避三舍的近义词】:委曲求全;【退避三舍的反义词】:锋芒毕露、针锋相对;【退避三舍的故事】晋国公子重耳在春秋时期发生内乱的时侯流亡到了国外,经过一番千辛万苦到了楚国。
楚成王对重耳如上宾般相待,因为他认为重耳以后会有更大的成就和作为。
有一次楚成王款待重耳的时侯开诚布公地问他:“如果有一天你重新当上晋国的'国王,你会不会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实事求是地说:“成王身边美女如云,宝贝无数,有什么东西还会让您觉得稀奇呢?如果像你所说我真的能当君主的话,我当与贵国成为友国邻邦,但如果晋楚间真的会暴发战争的话,我会让军队先退避三舍(三舍相当于三十里地),这样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的话我才会再跟您交战的。
”重耳在四年后果真重新当上了晋国的君主,即晋文公。
晋国在晋文公的管理下发展得繁荣昌盛。
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晋两国果然在战场上相遇了,晋文公命令部队退后九十里地在城濮安营扎寨,实现了当时对楚成王的诺言。
晋军的退后让楚军觉得对方是因为害怕了,所以继续对晋军穷追不舍,最终晋军集中所有兵力将楚军打得狼狈不堪,最终取得了城濮战斗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退避三舍的意思及故事本文是关于成语退避三舍的意思及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成语】:退避三舍【拼音】:[tuìbìsānshè]【解释】: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举例造句】: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成语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退避三舍的典故的译文
退避三舍的典故的译文退避三舍的典故的译文退避三舍读音:[tuì bì sān shè]退避三舍典故介绍: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退避三舍指的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而晋文公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
那晋文公退避三舍具体讲的是什么事呢?今天就给大家具体讲一下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退避三舍历史典故退避三舍就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退避三舍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历史典故】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汉语文字】退避三舍
【汉语拼音】tuìbìsān shè
【英文翻译】jusco than fifty
【词语解释】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字词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典故
公元前637年,晋国的流亡公子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盛情的设宴接待他,宴席之上,楚成王多喝了几杯酒,就笑着问重耳:“将来您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打算怎么报答寡人啊?”重耳闻言一愣,急忙回复:“各种珍宝,您都不缺,我不知道该怎么报答。
”楚成王一板脸:“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想了想,只好回答说:“只有这样了,万一将来晋楚两国闹矛盾,在战场上相遇,我就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退避三舍,三十里为一舍),以避免与楚国开展,报答您的恩情。
如果楚军还不肯放过我们,那我就只有和您较量一番了!”
重耳这番话,句句真心,因为两军交战,主动退却是很伤士气的。
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旁人却未必都认可重耳的坦诚,甚至误认为重耳锋芒毕露,言辞无礼。
楚成王听了这话,没什么表示,旁边的令尹成得臣(子玉)可不干了,转头就对楚成王说:“您这么隆重地接待公子重耳,他却出言不逊,其罪当诛!”楚成王摇摇头:“是寡人要求报答,先说错了话,怪不得重耳。
况且,他在外流浪多年,还有那么多贤臣肯于跟随,这种人的得上天保佑,是杀不得的。
”成得臣还没消气,气鼓鼓地说:“那就把重耳的谋臣狐偃扣留起来,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楚成王还是没同意。
在楚国待了几个月以后,突然有一位使者从秦国而来,求见重耳,说秦君愿意派兵送他入晋为君。
楚成王也说:“楚国距离晋国太远了,得跨过好几个国家才打得到,寡人想帮你却帮不上。
秦晋两国接壤,秦君又很贤明,他愿意帮你,再好不过了,你就去吧。
”于是派兵把重耳一行人送到了秦国。
在秦国的帮助下,公子重耳回到晋国继承了君位,是为晋文公。
过了三年,势力日渐强大的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因为都想拉拢宋国加入自己的阵营,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
楚成王念及和晋文公的关系,本想放弃争夺,以免和晋国发生战争。
但是成得臣坚决要求与晋国一战,楚成王只得答应。
两军阵前,晋文公命令晋军先后退九十里(即“退避三舍”,上图为晋文公号令晋军后撤),兑现了当年对楚成王许下的诺言。
晋军不解为何后退,狐偃呵斥众人道:“难道你们都忘记了当年国君对楚成王许下的承诺吗?”狐偃解释了“信守承诺,理直气壮”的道理,所以晋军虽然后退了九十里,士气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双方在城濮爆发的这场大战,最终以晋国完胜楚国而结束[《城濮之战》全文],从此晋国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