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典故_退避三舍典故故事
退避三舍典故_退避三舍典故故事退避三舍是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那么你知道退避三舍的典故有什么吗?接下来由给大家带来退避三舍典故,希望大家喜欢!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退避三舍成语故事1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突然楚王问重耳:“你假设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答复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设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2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突然楚王问重耳:“你假设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加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答复道:“要是托您的福。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使用到很多成语,比如“退避三舍”。
这个成语经常被用来形容人在遇到危险或者遭遇不可避免的困难时,采取临时的措施,把自己置于安全的地方。
那么这个成语的来历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魏征的大臣,他非常聪明、能干,能够为国家出谋划策,被唐太宗赞赏不已。
可是,由于他有一张长相很像汉武帝的脸,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他们想借机诬告魏征。
于是,他们私下里向唐太宗告状说魏征是谋逆贼,并说明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如魏征与一些同党串通,企图推翻唐朝政权等。
唐太宗听到这些话之后,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而是先安排人暗中对魏征进行监视,看一看他是否真的有如此之过。
几天之后,魏征得知了这件事情,也注意到了身边的那些人的异样举动。
他知道自己可能会危及到自己的性命,于是他采取了一个聪明的措施,就是“退避三舍”。
魏征退避三舍的意思就是他避开了那些人,同时也暂时离开了唐太宗身边。
他利用他的社会关系,联系了一些旧友,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藏身,来避免被人追杀。
同时,他也找到了一些自己的敌人,想要了解他们到底是不是在背后进行阴谋诡计。
一段时间之后,魏征终于在一个故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在那里,他很快便被那些想要害死他的人遗忘了。
几年之后,唐太宗发现他所听到的那些贼言不是真的,于是便把魏征从流放中召回,并封为骠骑大将军,还给他了很多政治和军事权力。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退避三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处事之道,即当遇到危险和困难时,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暂时避开,避免冲动的决策。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和自我反省后,我们可以再次出击,并采取更为明智的方案去解决问题。
此外,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其他的启示。
比如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是听信那些毫无依据的流言蜚语。
我们也应该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好应对任何不可预测的情况。
退避三舍的故事-成语故事(9篇)
退避三舍的故事-成语故事(9篇)退避三舍成语故事篇一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
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
退避三舍意思和典故
退避三舍意思和典故退避三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在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暂时退却,回避一段距离,以求保全自身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
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
这个典故的起源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著名将领项羽。
当时,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进行激烈的战斗。
在鸿门宴之后,楚军陷入了秦军的围困之中,形势十分危急。
项羽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秦军的阵型非常严密,很难攻破。
他决定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暂时撤退并选择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进行休整。
在退避的过程中,项羽尝试了多种策略,包括火攻、埋伏等。
最终,他在巨鹿之战中成功地击败了秦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这个典故因此成为了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来源。
退避三舍的意义在于,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冲动或贸然行动。
有时候,暂时的退避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退避三舍也是智慧和谋略的体现,它强调了在战略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退避三舍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
比如,在面对工作上的挑战或困境时,我们可以选择放慢脚步,暂时回避一下,调整自己的思路和策略。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问题,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退避三舍还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处事的态度。
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也应该学会退避三舍,尊重对方的意见和空间,避免冲突和纷争。
退避三舍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相互理解和合作。
在实际操作中,退避三舍也需要注意度的把握。
过度的退避可能导致机会的失去,错失良机。
因此,在退避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警惕,时刻准备着重新进攻,以便抓住适合的时机。
总的来说,退避三舍是一种智慧和策略,是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的一种应对方式。
它强调了冷静和灵活的思维,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各个领域,退避三舍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
退避三舍四字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四字成语故事简介退避三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使用。
它的意思是遇到困难或冲突时,及时采取退让的态度,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这个成语来自于古代战争时期的兵法,有着深刻的哲理和教育意义。
下面将通过故事来解释这个成语的含义。
故事:春秋时期的田文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是晋襄公,而晋国的一位官员叫田文,他聪明而富有才华,深受晋襄公的赏识。
一天,晋国和齐国因为领土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双方都派遣大军进行备战。
晋襄公需要一位傲视群雄、有力的将领来指挥晋军。
于是,他决定选择田文作为指挥官。
田文当时非常年轻,而且没有实战经验。
他被晋襄公的任命吓了一大跳,毕竟这次战争关系到晋国的安危。
看着晋军士兵们准备出征,田文感到压力很大。
田文并不是一个傲慢自大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于是他找到了晋襄公,诚恳地说道:“国君,我虽然荣幸得到您的委任,但我并没有实战经验。
我担心指挥不当,给晋国带来损失。
”晋襄公听了田文的话,没有生气或责备他的意思,而是微笑着说道:“田文,你年轻有为,才华出众,这次战争需要人才来指挥,我深信你能胜任。
但是,你的担心也是正常的。
在战争之前,你可以退避三舍,多向老将军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战略。
只要你紧密团结士兵们,充分利用你的才华,我相信你会带领晋军取得胜利。
”田文听完晋襄公的话,感到既欣慰又鼓舞。
他决定按照晋襄公的建议去做。
为了更好地学习,田文找到了晋国的老将军石碏。
石碏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对兵法和战略有着深刻的理解。
田文虚心地向石碏请教,并且学习他的经验和智慧。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田文们不断地研究兵法书籍,模拟战争情境,并和士兵们进行密切的沟通。
田文从老将军那里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战略,也深入了解了晋军的情况。
他重新设定了战略和计划。
最终,晋国的军队凭借田文的睿智和谋略,顺利地击败了齐国的军队,取得了胜利。
晋国在这次战争中损失较小,获得了更多的领土。
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退避三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为大家带来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快来看看吧。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1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2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
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2016成语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精选
成语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2016成语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精选
退避三舍指的是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加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主持朝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简介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简介以下是 6 条关于“退避三舍”成语故事简介:1. 春秋时期啊,晋国公子重耳落难逃亡。
这重耳到了楚国,楚王可是对他礼遇有加啊!有一次楚王问重耳:“你要是回晋国当了国君,怎么报答我呀?”重耳就说:“要是真有那么一天,我愿与楚国交战时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真成了国君,晋国和楚国真的在战场上碰面了,重耳真的下令后退了九十里。
这就好像你答应了朋友一件事,那可不得做到嘛!这不就是退避三舍嘛。
2. 嘿,知道退避三舍的故事不?当年重耳流亡在外,到了楚国,楚王那是热情招待啊!然后楚王问他怎么回报,重耳就许下了那个退避三舍的承诺。
你想想,这就好比别人帮了你大忙,你说以后一定报答,后来真的践行了诺言。
后来真打仗了,重耳就真的让军队后撤,这就是退避三舍呀,多守信呐!3. 哇哦,说说那退避三舍的事儿。
重耳流亡楚国时,楚王可重视他了。
有次楚王问重耳怎么报答自己,重耳说会退避三舍。
后来晋国楚国真干起来了,重耳真就履行承诺。
这是不是就跟你和朋友说好了一件事,到时候不管怎样你都会去做到一样?退避三舍就是这么回事呀!4. 咱来讲讲退避三舍哈。
重耳在外流浪到了楚国,楚王对他可好了。
然后楚王问重耳回报的事儿,重耳说打仗就退避三舍。
结果后来真就这样了呀,这不就是言出必行吗?就好像你说你会做到什么,然后真就做到了呀,厉害吧,这就是退避三舍的魅力哟!5. 嘿,听我说退避三舍的故事哦。
重耳当年在楚国,受到很好的待遇。
楚王问他以后怎么回报,他说退避三舍。
后来呀,战场上真遇到了,重耳真就指挥军队后撤了。
这像不像你答应别人什么,哪怕情况变了,你也依然遵守诺言?退避三舍的故事就是这么精彩呐!6. 要知道退避三舍呀。
重耳落难到了楚国,楚王厚待他呀。
楚王问如何报答,重耳说退避三舍。
等真打仗的时候,他真的照做了。
这就好像你对别人许了诺,不管多困难都会去兑现,多了不起啊!这就是退避三舍的典故哟。
我的观点结论: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故事充满了诚信与智慧,从中我们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世之道,也让我们对古人的品德和承诺精神深感敬佩。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大全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大全退避三舍的典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发生的一则故事。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大全,希望你喜欢。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
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
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虽然晋楚城濮之战时的真实情况是:晋国对于楚国的行军迅速不及准备战阵,为了避免失败,晋军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计,等于是退了三舍。
鉴于有些军吏表示异议,晋大夫狐偃对晋军说:这是大王先前允诺了要用来报答楚王的。
对此,后世多信以为真,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是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的意思退避三舍的意思是后退九十里。
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
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便设法陷害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们二人被迫流亡到其他国家。
起初重耳逃到翟国,在那儿住了十二年。
后来晋献公去世,奚齐和卓子先后继位,但都被杀。
夷吾后回晋国即位,成为晋惠公。
晋惠公怕重耳回来夺位,便派人去翟国刺杀重耳。
重耳只好再次流亡,先后逃到齐、曹、卫等国家,但都没有受到这些国君的赏识。
最后他来到了楚国,楚成王十分器重他,用接待诸侯的礼仪对待他,而且还十分尊重他的随从赵衰、介之推等人。
有一次,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
喝得正畅快时,成王突然笑着问重耳将来要是回晋国做了国君,该如何报答自己。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和出处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和出处退避三舍是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那退避三舍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呢?下面请欣赏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退避三舍相关典故内容。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退避三舍的成语典故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意思[释义] 后退九十里。
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
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ě”。
[辨形] 避;不能写作“蔽”。
[近义] 委曲求全[反义]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用退避三舍造句1) 冬日阳光下的街道,行人从容不迫的脚步,绘声绘色的说书人,教儿子识文断句的的父亲,构成一幅温暖和谐的画面,令这冬日的寒冷也都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导语: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
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助到你!【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
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
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交战。
”与他们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建议楚王杀死重耳,以除后患,却被楚王拒绝了。
几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众将士们纷纷表示反对,晋文公则说:“行军打仗理直气壮方能获胜,如今我们主动后退,楚国便输了理。
他们再主动进攻,我们的士兵反击时,必定心中有气,士气高涨,何愁打不赢这一仗呢!”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长心语】进与退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如果面前是一条康庄坦途,你便可以毫无顾虑地勇往直前;但如果面前是一条荆棘小道,你大可不必硬闯,在踏上征途之前,先后退一步,也许反而会海阔天空。
关于退避三舍的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退避三舍的故事做事不与他人相争,懂得退避三舍,这样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有好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退避三舍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晋文公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晋文公的简介:晋文公,生于前697年(一说前671年),卒于前620xx年,姬姓,名重耳(“重”的发音:chóng),谥号曰“文”,侯爵,称“晋侯重耳”,简称“晋重耳”(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重耳),史称晋文公。
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晋惠公之兄,政治家、外交家,前636年至前620xx年在位。
他于公元前636年(周襄五十六年)做晋国国君,在位仅八年。
在做国君之前,他被迫流亡列国,历时达十九年之久。
他是春秋时代第一强国的缔造者,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
退避三舍的典故: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申生被杀,还捉拿申生的兄长重耳。
重耳连忙逃出了晋国,逃跑了十九年。
终于,重耳来到楚国。
楚王认为重耳大有作为,就非常的客气对待重耳。
楚王问重耳:“你当上晋王,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珍宝仆人,大王您有的是,珍禽走兽,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有什么珍宝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我能到上晋王,我就与贵国友好。
如果晋楚国之间发生,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王。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变得非常强大。
一年,楚国和晋国发生战争。
晋文公实现了他的诺言,下令让军队退避三舍,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成得臣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内容十分傲慢。
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情,我们不会忘记,所以退让到这。
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
”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旗,指挥军队向后退。
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上扬起许多尘土,显出慌乱的模样。
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故事退避三舍的故事总结精选(1):退避三舍的故事【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典故】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总结精选(2):退避三舍的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总结精选(3):退避三舍【退避三舍的意思】后退九十里。
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
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附录成语(退避三舍)的相关知识:退避三舍的。
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由来
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由来退避三舍这个汉语成语是指为了避免冲突,主动退让和回避的意思,这个成语是出自中国的一个历史故事,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个它的前因后果吧!退避三舍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退避三舍历史典故退避三舍就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退避三舍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历史典故】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历史典故:退避三舍
历史典故:退避三舍历史典故:退避三舍导语: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参考!【成语】退避三舍【拼音】tuìbìsānshè【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我说姊姊不过,只得~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近义词】:委曲求全【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典故】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违天必有大咎。
”乃送诸秦。
译文: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加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