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情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方案

合集下载

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水利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平台,以提高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二、目标和应用场景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水库水情监测和调度、灌溉用水管理、防洪抢险指挥、河流水质监测等。

三、解决方案1.数据采集和传输:为了获得准确的水文数据,需要在各个关键位置部署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将其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传输到数据中心。

2.数据存储和管理:在数据中心建立数据仓库,存储和管理来自各个设备和传感器的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挖掘。

3.数据分析和挖掘:通过对水文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提供实时的水情预警和预测功能,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水灾损失。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4.实时监测和控制:通过智能化的传感器和执行机构,实现对水库、水闸、供水管道等水利设施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通过远程监控和控制系统,可实现对各个设施的远程操作和控制,并及时响应异常情况。

5.决策支持和调度管理:根据水资源的情况和需求,提供决策支持和调度管理功能,包括灌溉计划制定、水库调度、供水管道的优化调度等。

通过智能调度算法,协调各个设施的运行,最大程度地提高供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6.用户界面和服务平台:提供用户界面和服务平台,方便用户查询水情信息和提交水利问题。

同时,提供相关的在线服务和应用,例如水费缴纳、用水申请等。

7.安全保障:建立系统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数据的加密传输和存储,设备的安全接入和控制,以及系统的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

四、技术支持和合作在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借助以下技术和合作伙伴的支持:1.传感器和监测设备供应商:提供高品质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智慧城市水务系统建设情况设计方案

智慧城市水务系统建设情况设计方案

智慧城市水务系统建设情况设计方案智慧城市水务系统建设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监测、管理和优化,以实现智能化、高效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下面是一个智慧城市水务系统建设方案的设计。

一、系统架构设计:1. 数据采集层: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等手段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采集,包括水质、水位、水压等指标的采集。

2. 数据传输层: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如物联网、NB-IoT)传输到云服务器,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和共享。

3. 数据处理层:在云服务器上进行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和预测,为城市水务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4. 决策支持层:将处理后的数据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水务管理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5. 应用层:将决策支持层的数据结果应用到实际水务管理和服务中,包括水资源调度、供水管网优化、应急预警等。

二、功能设计:1. 实时监测功能: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水质、水位、水压等指标的实时监测。

2. 数据分析功能: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如水质异常预警、供水网络漏损等。

3. 预测模型功能:基于历史数据和监测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对未来的水资源状况进行预测,为城市的水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决策支持功能:将处理后的数据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水务管理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5. 智能控制功能:根据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结果,对供水网络进行智能控制,包括调整水源、控制水压、优化供水管网等。

三、系统实施步骤:1. 系统需求分析:与相关部门合作,明确系统实施的需求和目标。

2. 设备采购和安装: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购买并安装传感器、监测设备等采集和监测设备。

3. 数据传输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无线传输技术,搭建数据传输网络,将数据传输到云服务器进行存储和处理。

4. 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等功能。

水务信息化建设方案

水务信息化建设方案

水务信息化建设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水务行业亦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为了提高水务行业的管理效率、服务水平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展水务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

本方案旨在为水务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关指导,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成功实施。

二、项目概述1. 项目名称:水务信息化建设项目2. 项目目标:提升水务行业管理效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改善服务质量。

3. 项目时间框架:预计项目周期为2年。

4. 项目范围:a. 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水资源管理、供水管理、排水管理、水环境监测、水质安全管理等;b. 优化现有的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交互;c. 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d. 组建专业的维护团队,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持续支持。

三、关键任务1. 水资源管理:a. 建立水资源数据库,实时监测和管理水资源的供应情况;b. 制定精细化水资源调度方案,提高供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2. 供水管理:a. 建立供水管网监控系统,实现对供水管网的全面监测和故障预警;b. 推广智能水表,实现远程抄表和用户用水行为分析,提供个性化用水服务。

3. 排水管理:a. 建设智能排水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排水管网的运行状况;b. 制定排水调度方案,提高排水效率和水环境质量。

4. 水环境监测:a. 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监测水质、水量、水位等要素;b. 发布实时水环境监测数据,提高对水环境的实时管控。

5. 水质安全管理:a. 建立水质安全监测体系,对供水水源、水厂出水进行监测;b. 开展水质事件应急管理,提高水质安全保障能力。

四、资源需求1. 人力资源:a. 组建信息化建设组和维护团队,设立专职岗位进行相关工作;b. 培训现有员工以提升他们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2. 资金资源:a. 编制详细的项目预算,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利用;b. 寻求政府支持、资助以及合作伙伴的资金帮助。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计划策划方案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计划策划方案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计划策划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利行业也面临着信息化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水利行业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水利工作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本项目的目标是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全面覆盖的水利信息化系统,实现水利管理、水资源监测、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分析,提升水利行业的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项目内容和实施步骤:1. 制定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关键的信息化系统和技术,制定项目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2. 建立水利信息化系统:建立水利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坝安全监测系统、水情监测系统等,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

3. 推进水利行业信息化应用:在水利行业各个领域推广信息化应用,包括水利工程设计、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信息化工具和平台,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4. 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流机制:建立水利行业的数据共享和交流机制,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提高工作的协同性和效率。

5. 进行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开展水利信息化人才培训,提高水利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项目预算和资源安排:项目预算为XXX万元,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投资和其他合作方的资助。

项目实施需要人员、设备和技术支持等资源的投入,按照计划安排和合理评估,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项目评估和风险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汇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要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确保项目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五、项目推广和效果评估:项目完成后,要进行推广和宣传,分享项目经验和成果。

同时,要对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六、项目的时间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时间表,确保项目的按时完成。

以上是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施计划策划方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智慧水利- 水雨情信息查询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水利- 水雨情信息查询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水利-水雨情信息查询系统设计方案XXX科技有限公司20XX年XX月XX日目录一系统描述 (2)二系统特点 (2)三系统功能 (2)3.1 实时信息监测 (2)3.2 水情信息查询 (3)3.3 雨情信息查询 (3)3.4 水雨情报表制作 (4)3.5 流域径流预报 (4)3.6 其余实时信息 (5)一系统描述水雨情查询分析子系统主要提供实时汛情监视、信息查询、气象监测报表统计分析等功能,以完全自动、直观醒目的方式向使用人员提供单点和区域的实时水雨情信息。

二系统特点➢基于WebGIS的电子地图快速浏览功能;➢对各个监测对象及其背景电子地图实现全图、放大、缩小、平移地图、区域选择、属性维护等功能;➢实时信息即时显示功能,系统GIS界面上能够以标签的形式显示出采集到的实时信息;➢实现实时数据的查询与统计分析;➢制作水雨情信息的标准报表;➢水情预报分析;➢具有卫星云图、热带气旋系统接口,能提取并显示实时气象信息;三系统功能3.1实时信息监测可查询实时水位信息、降雨量信息等,支持雨量、水位、流量等不同类别信息的统一查询,也可提供全区多站同一类别信息的统一查询,还可提供全区多站多类别数据的综合查询。

实时信息在地图上直观展示并允许用户基于地图直接进行常用的操作。

3.2水情信息查询通过具体测站选择,查询该站的当前数据和水情变化过程,了解信息的时间演变特点和发展趋势。

包括水情信息的过程线,相关测站过程比较,历史资料比较等。

查询的测站和水情项目可以选择,查询内容的显示方式为图表结合。

直观、方便,既能掌握全局、也可以了解到系统所管辖到的每一个细节的数据。

水情查询3.3雨情信息查询通过具体测站选择,查询该站的当前数据和雨情变化过程,了解信息的时间演变特点和发展趋势。

包括雨情信息的柱状图,相关测站过程比较,历史资料比较等。

查询内容的显示方式为图表结合。

直观、方便,既能掌握全局、也可以了解到系统所管辖到的每一个细节的数据。

水务信息化建设方案

水务信息化建设方案

水务信息化建设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水资源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水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水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水务信息化建设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提高水务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保障城市水安全。

本文将从水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需求分析、总体架构、技术方案、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一套完整的水务信息化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水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集水资源监测、供水管理、排水管理、污水处理、防洪减灾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水务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和决策支持,提高水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具体目标包括:1、实现水务信息的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测,包括水位、流量、水质、水压等关键指标。

2、建立水务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优化水务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水务管理的一体化和协同化。

4、加强水务决策支持能力,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为水务规划、调度和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5、提升公众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水务信息查询和服务渠道。

二、需求分析1、业务需求水资源管理:需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进行全面监测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供水管理:包括水源地监测、水厂运行管理、供水管网监测和调度等,保障供水安全和稳定。

排水管理:对排水管网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实现污水的收集和处理,防止内涝和水污染。

污水处理:监测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达标排放率。

防洪减灾:实时监测雨情、水情和工情,实现洪水预报预警和防洪调度。

2、数据需求基础地理数据:包括地形、地貌、水系等。

水务设施数据:如水库、水厂、泵站、管网等的位置、属性和运行参数。

监测数据:水位、流量、水质、水压等实时监测数据。

业务数据:包括水务工程建设、管理、维护等方面的业务数据。

3、功能需求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够实时采集各类水务数据,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传输。

水利工程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实施方案

水利工程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实施方案

水利工程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实施方案1背景与现状分析1.1背景南京市防汛防旱指挥系统自2008年开始运行以来,其工情信息服务系统为防汛相关人员提供基于Web GIS的工情信息查询,在防汛防旱工作中发挥了明显作用。

随着《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江苏省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

南京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宁委发2011年19号)的出台进一步细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步骤。

结合南京市局对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原有的工情信息服务系统急需更新改造以适应市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1.2现状分析(1)数据库表需要更新现有工情信息服务系统基本涵盖对河流、水闸、水库等22类工程的基本信息查询。

(具体见表1.1 水利工程类数据表清单)但依据《江苏省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江苏省水利基础数据库系统总体设计报告》、《江苏省水利基础信息库水利工程分册》等省厅对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的要求,原有的数据库表需要新增字段以达到对水利工程细化信息的查询和检索。

表1.1 水利工程类数据表清单序号表标识表名称所属库备注1 PR_PRNMSR 工程名称分类数据表BGQDB2 PR_DSCDNM 行政区划代码名称表BGQDB3 PR_PRGL 工程图库数据表BGQDB4 PR_RLPRTB 关联工程数据表BGQDB5 PR_SNIMDT 音像资料数据表BGQDB6 PR_DSANEN 行政区划与工程数据表BGQDB7 PR_ENSUPCMT 工程与音像资料数据表BGQDB8 PR_CSHCT 控制站水文特征表BGQDB9 PR_CHBSIN 河道基本情况表BGQDB10 PR_RSBSIN 水库基本情况义表BGQDB11 PR_LKBSIN 湖泊基本情况表BGQDB12 PR_DKBSIN 堤防基本情况表BGQDB13 PR_EDBSIN 塘坝基本情况义表BGQDB14 PR_USER 用户表BGQDB15 PR_PDBSIN 圩区基本情况表BGQDB16 PR_IRSCBSIN 灌区基本情况义表BGQDB17 PR_MEIDBSIN 排灌站基本情况表BGQDB18 PR_CWLBSIN 翻水线基本情况表BGQDB19 PR_CWS 翻水站基本情况表BGQDB20 PR_CUBGBSIN 涵闸基本情况表BGQDB21 PR_BRBSIN 桥梁基本情况表BGQDB22 PR_DWGBSIN 排水口基本情况表BGQDB23 PR_OWGBSIN 取水口基本情况表BGQDB24 PR_SFDBSIN 撇洪沟基本情况表BGQDB25 PR_DOCBSIN 码头基本情况表BGQDB26 PR_WFABSIN 水功能区基本情况表BGQDB27 PR_CNST 控制站基本情况表BGQDB28 PR_HSGFS 蓄滞洪区基本情况表BGQDB29 PR_DBBSIN 流域基本情况表BGQDB30 PR_DNPNDNSC 险工、险段数据表BGQDB(2)地图需要更新现有工情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基于2008年市局提供的1:10000比例尺的地图上的工情信息查询。

水务信息化建设方案

水务信息化建设方案

水务信息化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与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传统的水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水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水务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和处理,提高水务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务服务的高效便捷。

二、系统架构与功能模块(一)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利用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对水源地、水厂、供水管网、排水管网等关键部位的水质、水量、水压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测。

(二)数据传输与通信网络建立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网络,确保采集到的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输到数据中心。

(三)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构建大容量、高可靠的数据存储系统,对采集到的海量水务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并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四)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水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水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水务业务管理系统涵盖水资源管理、供水管理、排水管理、污水处理管理等业务模块,实现水务业务的信息化、流程化和规范化管理。

(六)公众服务平台通过网站、移动应用等渠道,为公众提供水务信息查询、水费缴纳、报修投诉等服务,提高公众满意度。

三、技术选型与实施策略(一)技术选型原则1、先进性:选择具有领先水平的技术和产品,确保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扩展性。

2、兼容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能够与现有水务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进行有效集成。

3、安全性:采用严格的安全措施,保障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4、经济性: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技术方案的成本效益。

(二)实施策略1、分期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和资金情况,分阶段逐步推进水务信息化建设。

2、试点先行:选择部分区域或业务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3、培训与推广:加强对水务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业务水平。

四、数据管理与安全保障(一)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预警与调度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供预警和调度决策支 持,保障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进行。
数据分析与挖掘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提供决 策支持。
移动应用
开发移动应用,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进行信息 查询和业务处理。
非功能需求分析
系统性能
要求系统具备高可用性、高并发性、 低延迟等特点,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 准确性。
01
02
数据采集层
负责从各种水利设施和传感器中收集 数据,包括水位、流量、水质等。
03
数据处理层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分 析和挖掘,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持。
展示层
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应用层的数据和 结果呈现给用户,方便用户进行决策 和监控。
05
04
应用层
根据业务需求,开发各种水利信息化 应用,如洪水预警、水资源调度、水 利工程管理等。
培训与知识分享
定期组织培训和知识分享活动,提高用户对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平 台的使用技能和知识水平。
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决策支持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水利数据的智能分析和预测 ,为决策者提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决策依据。
物联网与传感器集成
将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集成到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平台中,实现对 水利设施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05
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平台部署 与运维
部署方案设计
01
02
03
硬件设备选择
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 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存 储设备等硬件设施,确保 系统稳定运行。
软件环境配置
安装和配置操作系统、数 据库、中间件等软件环境 ,确保系统软件正常运行 。
网络架构规划
设计合理的网络架构,包 括内网、外网、专网等, 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 稳定性。

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精选)

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精选)

引言: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工作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改造和提升。

它能够有效地提高水利工作的科学性、精细化和效益性,为水利管理与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制定、实施和应用。

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利部门迫切需要将传统的水利工作方式转变为信息化工作模式。

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过程。

该方案包括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的建立、信息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水利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正文:1.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制定1.1情况分析:详细梳理当前水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信息不对称、工作流程低效、数据质量差等。

1.2目标确定:明确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如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

1.3技术需求:根据水利工作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所需的信息技术平台和软硬件设备。

1.4方案设计:综合考虑水利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信息系统框架和技术解决方案。

1.5组织实施:确立责任主体和配套措施,提供项目管理和资源支持,以推动方案的落地实施。

2.水利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2.1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可靠的硬件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确保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2.2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建立统一的水利数据中心,整合和管理各类水利数据,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3应用系统开发:根据实际需求,开发各类水利应用系统,如水文信息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

2.4用户接口设计: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设计友好易用的用户界面,提供丰富的功能和服务。

2.5系统运维和维护:建立完善的系统运维和维护机制,确保信息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3.水利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的建立3.1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水利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数据查询、和共享服务。

3.2信息发布与传递机制:建立及时有效的水利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与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

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方案模板

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方案模板

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方案模板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方案模板1.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用水需求不断增长,水资源的供给形势逐渐严峻,如何保障城市用水质量及供水安全是当前城市面临的紧迫问题。

为此,提升城市用水管理能力,引入智能化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水务系统是当前水务行业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建设目标本次智慧水务系统的建设目标如下:1)通过建设智慧水务系统,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全面提高城市供水管理水平;2)提高水质监测难度,保障供水食品安全;3)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水质管理,提高供水效率;4)有效预警和快速应对突发水供应事件,保障供水持续性;5)建设互联网智慧水务平台,让用户更好、更全面地掌握水务信息,提供水质保障保障,增强民生福祉。

3.系统架构智慧水务系统包含三个主要部分:上位管理系统(SCADA)、中间层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下位控制单元。

上位管理系统:负责整个系统的规划、控制、管理和优化。

在该系统中,实现湖水资源、水厂、管网、用户以及积水系统的实时监测、运行状态评估和相应的管理基于其现场的信息,通过各种现有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将实时监测信息传输到中间层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

中间层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负责处理实时监测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实现实时监控、故障快速定位和处理。

另外,该系统由各种通信设备和传感器连接而成,数据源来自于各个水处理厂、管网和用户系统。

下位控制单元:是整个系统的执行单位,包括水处理设备、监测仪器、流量计等系统控制硬件,负责实际的控制工作,将控制信息传递至中间层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

4.系统功能智慧水务系统实现五个主要功能:1)水质森林体现模型。

基于离散块体水和物理水化学参数,生成准确的水质行为、预测和控制。

通过数据分析学习客户用水行为,实现客户用水的智能消费需求的反馈机制;2)智能化水质治理。

结合实时水质与水质污染发展趋势,智能识别废水和企业的污染源,针对性进行监管和排放限定;3)水资源监测。

水利信息化智慧水利建设方案

水利信息化智慧水利建设方案

水利信息化智慧水利建设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水利行业也逐步开始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水利信息化智慧水利建设方案是指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利用水文、水资源、水文气象等领域的相关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预测模型等方法,实现水利工程的数据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利工程运行效益的一种综合性方案。

一、建设目标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智慧水利建设,建设智慧水利工程平台,基于智能传感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水利工程运行数据化、精细化、自动化管理,保障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水利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利保障能力。

二、建设内容1.建设智慧水库通过传感器、监控系统等手段,实现对水库水位、水质、沉积物、水文气象等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优化水库蓄水运行,提高水库运行效率和蓄水效益。

2.建设智慧防汛建立防汛大数据平台,通过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流域内水文、雨情等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形成灾害风险预警系统,进行灾害信息发布和指挥调度。

3.建设智慧排涝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防洪、农村排涝等管网的远程监测和控制,提高排涝效率和防洪水平。

4.建设智慧供水利用物联网感知技术,实现对城市供水管网、水池水塔以及居民家庭用水等的实时监测和自动化管理,将水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程度。

三、建设措施1.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水利智能化相关技术的创新研发工作,整合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智慧水利建设。

2.加强建设平台建设建设零售手持终端设备、信息采集系统、智能计算平台等,构建包含水资源管理、工程运行、灾害预警等的全方位智慧水利管理平台。

3.广泛推广应用推广应用智能水利系统,实现水利科技、水利管理、水利服务和水利防灾等领域的全面提升,推动水利信息化智慧水利建设的快速普及。

四、建设效益1.提高水利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水利工程的数据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水利资源利用效率。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变得愈发重要。

为了提高水务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建设一个合理、高效的水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旨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和管理手段,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二、系统概述水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以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分析为核心,为水务管理部门提供全面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其主要功能包括水资源监测、水质监测、供水管网管理、用水量分析、应急响应等。

1. 水资源监测该功能主要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水库、河流、湖泊等各类水源的水位、水质、流量等重要指标,并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数据库。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实时的水资源数据,并根据数据的变化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2. 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保证供水质量的关键环节。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自动化的监测装置对供水源、水处理设施、供水管网等进行全面的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供水水质的安全和稳定。

3. 供水管网管理供水管网是水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监测管网运行状态、管道漏损、压力变化等数据,并进行分析和预测。

该功能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发现管网问题,提前采取措施,有效减少供水故障和管网漏损。

4. 用水量分析用水量分析是水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记录并分析用户的用水情况,包括用水量、用水时间、用水途径等。

通过分析用户的用水行为,可以制定合理的用水政策,降低用水浪费,提高用水效率。

5. 应急响应当出现突发水务事件时,水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迅速响应,并提供相应的应急措施。

系统可以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将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相关责任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紧急措施,保障公众的生活用水和安全。

三、系统实施方案为了确保水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的实施方案:1. 系统需求分析在系统建设之前,首先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确定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明确系统的技术架构和组成,以适应实际的管理需求。

智慧水务gis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水务gis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水务gis平台建设方案一、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水资源管理的需求,水务行业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智慧水务GIS平台是水务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也是水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智慧水务GIS平台有助于实现水资源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务管理水平。

本文将针对智慧水务GIS 平台的建设方案进行介绍。

二、建设目标1. 实现水资源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通过平台的数据和信息支持,实现水务行业高效、精准、可持续的发展。

2. 构建全面、系统的水务信息资源库,为水务政策制定、规划决策等提供数据支撑。

3. 通过智慧水务GIS平台的建设,提升水务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4. 加强数据共享,避免信息孤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水资源科学管理,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需求。

三、建设步骤智慧水务GIS平台的建设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 前期工作进行规划设计,包括确定平台的用途、应用范围、数据需求等,为后期建设打下基础。

在此基础上,确定平台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拟定实施方案,明确整个工程的投资、时间、资源等方面的需求。

2. 系统设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确定平台的规模、架构、数据标准和传输协议、应用与功能模块等。

此外,还需要对现有的水务系统进行调研和分析,梳理出水资源数据和信息的来源、格式和规范,以便在平台上进行集成和统一管理。

3. 建设实施在确定了系统设计和方案后,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流程,完成平台的建设实施,包括数据采集和整合、系统联调和运维等。

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数据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运行管理完成智慧水务GIS平台的建设后,需要进行日常的运行和管理,包括维护、升级、安全保障等。

同时,为了提高水务管理效率,平台应该将数据和信息共享出来,便于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分析和使用。

四、建设内容1. 数据采集和整合包括数据来源的采集和整合,数据的清洗、标准化、统计和分析。

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

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

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1. 引言水利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和运行的过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处理、数据共享与传输等。

水利信息化的目标是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率、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加强应急响应能力等。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帮助相关部门进行水利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和实施。

2. 目标与需求分析2.1 目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提升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率,并实现以下具体目标:•实现水利工程的数据自动采集和实时监测;•提供水利工程的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支持水利工程数据的共享和传输;•建立水利工程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辅助功能;•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水平,并支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并加强应急响应能力。

2.2 需求基于上述目标,我们对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具体需求进行了分析,包括以下方面:•数据采集需求:实时采集水利工程的水位、流量、雨量等数据;•数据存储需求:建立数据存储系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索引和备份;•数据管理需求:提供数据管理界面,支持数据的查询、删除、修改等操作;•数据共享需求: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传输,便于相关部门共同调度水资源;•决策支持需求:建立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分析、统计报表和预测模型等功能;•水资源管理需求:实现对水资源的全面管理,包括水量统计、水资源调度等;•运行管理需求:提供运行管理系统,包括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功能;•应急响应需求:建立应急响应系统,能够及时响应突发事件,并采取相应措施;•安全保障需求:建立安全机制,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3. 水利信息化系统架构基于目标和需求分析,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中,我们提出了以下系统架构:3.1 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层负责实时采集水利工程的各项数据,包括水位、流量、雨量等。

采集设备可以通过传感器或监测仪器等实现,数据通过通信网络传输至数据存储层。

3.2 数据存储层数据存储层负责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水务行业智慧水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水务行业智慧水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水务行业智慧水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4)1.1 水务行业现状分析 (4)1.2 智慧水务建设意义 (4)1.3 项目目标与预期效果 (4)第2章智慧水务管理与服务平台架构设计 (5)2.1 总体架构 (5)2.2 技术架构 (5)2.3 应用架构 (6)2.4 安全架构 (6)第3章数据采集与传输 (6)3.1 传感器选型与部署 (6)3.1.1 传感器选型 (6)3.1.2 传感器部署 (7)3.2 数据传输网络 (7)3.2.1 传输技术 (7)3.2.2 网络架构 (7)3.3 数据预处理与清洗 (7)3.3.1 数据预处理 (7)3.3.2 数据清洗 (8)3.4 数据存储与管理 (8)3.4.1 数据存储 (8)3.4.2 数据管理 (8)3.4.3 数据安全 (8)第4章水质监测与管理 (8)4.1 水质监测指标体系 (8)4.2 水质监测设备布局 (8)4.3 水质数据分析与预测 (9)4.4 水质异常报警与应急处理 (9)第5章水资源调度与优化 (9)5.1 水资源供需分析 (9)5.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9)5.1.2 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 (10)5.1.3 供需风险识别 (10)5.2 水资源调度模型与方法 (10)5.2.1 调度目标 (10)5.2.2 调度模型构建 (10)5.2.3 调度方法 (10)5.3 智能优化算法应用 (10)5.3.1 算法选择 (10)5.3.2 算法改进 (10)5.3.3 算法应用与验证 (10)5.4 调度结果评估与反馈 (10)5.4.1 评估指标体系 (10)5.4.2 评估方法 (11)5.4.3 反馈与调整 (11)第6章设备运行监控与维护 (11)6.1 设备运行状态监测 (11)6.1.1 监测系统构建 (11)6.1.2 数据传输与处理 (11)6.1.3 设备状态评估 (11)6.2 设备故障诊断与分析 (11)6.2.1 故障诊断方法 (11)6.2.2 故障原因分析 (11)6.2.3 故障预测 (11)6.3 预防性维护策略 (12)6.3.1 维护策略制定 (12)6.3.2 维护计划实施 (12)6.3.3 维护效果评估 (12)6.4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12)6.4.1 设备档案管理 (12)6.4.2 设备功能分析 (12)6.4.3 设备更新与淘汰 (12)第7章智能决策支持 (12)7.1 决策支持系统框架 (12)7.2 数据挖掘与分析 (12)7.2.1 数据挖掘 (12)7.2.2 数据分析 (13)7.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应用 (13)7.3.1 机器学习 (13)7.3.2 人工智能 (13)7.4 决策模型构建与优化 (13)7.4.1 决策模型构建 (13)7.4.2 决策模型优化 (13)第8章用户服务与互动 (13)8.1 用户需求分析 (13)8.1.1 基本用水需求:用户对水质、水压、供水稳定性等方面的需求。

水情监测系统施工方案

水情监测系统施工方案

水情监测系统施工方案1. 引言水情监测系统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水情信息的系统。

通过采集、传输和处理水情数据,该系统可以准确地监测水位、水质、流量等水情指标,并及时报警、分析和预测水情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洪、排涝和供水措施。

本文将介绍水情监测系统的施工方案,包括系统的组成、施工流程和技术要点等内容。

2. 系统组成水情监测系统由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2.1 传感器设备传感器设备是水情监测系统的核心,用于感知水文信息。

常用的传感器设备包括水位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等。

水位传感器用于测量水位高度,水质传感器用于监测水质指标,流量传感器则用于测量水流速度和流量大小等参数。

2.2 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负责将传感器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采集、压缩和传输等操作。

常用的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包括数据采集器、通信模块和网络传输设备等。

2.3 数据处理和存储设备数据处理和存储设备用于接收、处理、存储和管理从传感器设备和数据采集传输设备传来的水情数据。

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设备包括数据处理服务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存储设备等。

2.4 系统控制和管理设备系统控制和管理设备用于对水情监测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包括报警、分析和预测等功能。

常用的系统控制和管理设备包括控制终端、监控软件和报警系统等。

3. 施工流程水情监测系统的施工流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3.1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设备根据实际需求和监测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设备,包括水位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等。

考虑到水情监测的精度和稳定性,应选择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传感器设备。

3.2 设计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根据水情监测系统的布设情况和无线通信条件,设计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器、通信模块和网络传输设备等。

确保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传输水情数据。

3.3 安装传感器设备和数据采集传输设备根据设计方案和安装要求,安装传感器设备和数据采集传输设备。

智慧供水信息化建设方案

智慧供水信息化建设方案

智慧供水信息化建设方案智慧供水是一项重要的水务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智慧供水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就智慧供水信息化建设自上而下的技术架构、应用场景、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技术架构智慧供水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架构应该构建于现有水务基础设施上,并利用已有的技术手段进行再优化和再利用。

技术架构如下:1、物联网技术。

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连接监测设备、管网、水厂、售水服务系统、用水设备等各个环节,实时采集水务运行和管理数据。

2、云计算技术。

通过云平台将海量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处理,实现数据的快速、高效、安全的传输、分析、挖掘和应用。

3、移动互联网技术。

通过物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供水管理工作的远程监控、指挥、调度和审批等。

4、大数据技术。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建立数据仓库,构建可视化数据展示平台,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管理。

5、人工智能技术。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智慧供水的分析、预测和优化能力,增强对供水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故障的自动诊断和处理能力。

二、应用场景智慧供水信息化建设在水务管理各个环节都有应用场景,下面列举几个主要应用场景:1、资源管理。

基于GIS系统,实时监控水源地、取水口、调水池、水库等供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2、管网监测。

建立管网监测系统,设计智能巡检路线和频次,实时监控管网运行情况,提醒异常信息并生成二维码进行维修,并实现管网调度、运营管理和优化。

3、水厂运营。

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水厂生产自动化系统,实现水厂生产自动化、运营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提升水厂生产效率和品质。

4、售水服务。

建立售水服务平台,实现用户抄表、收费、服务报修等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三、建设思路智慧供水信息化建设需要遵循科学、系统、先进、可持续的原则进行建设,具体建设思路如下:1、规划建设中长期智慧供水信息化发展战略。

在规划建设中长期智慧供水信息化发展战略基础上,分步实施,一步步逐步提升智慧供水的覆盖、深度和广度。

建设智慧供水系统的方案

建设智慧供水系统的方案

建设智慧供水系统的方案智慧供水系统的方案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了许多地方的发展目标。

而智慧供水系统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城市供水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设智慧供水系统的方案,从传感器网络、数据分析与管理、智能用水设备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传感器网络的建设智慧供水系统的核心是传感器网络的建设。

通过在水源、水质、水压等关键节点上布置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资源的状况,可以有效地提高供水系统的运行效率。

传感器网络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连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监测。

在传感器网络的建设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设备。

这些设备应具备高精度、低功耗、长寿命等特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应合理布置传感器节点,覆盖供水系统的关键节点,如水源、水厂、水管网等。

最后,需要建立传感器网络的通信系统,将传感器节点与中心数据管理平台进行连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监测。

二、数据分析与管理传感器网络所收集到的大量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管理,以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供水系统的运行。

数据分析与管理主要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可视化等方面。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存储系统,对传感器网络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存储和管理。

这可以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次,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了解供水系统的运行状况、预测未来的供水需求,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用水习惯,以便合理调整供水计划,提高供水效率。

最后,数据可视化是数据分析与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将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可以直观地了解供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同时,数据可视化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参考,帮助其做出合理的决策。

三、智能用水设备的应用智慧供水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用水设备的应用。

智能用水设备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的组合,实现对用水行为的监测和控制,以提高用水效率和节约水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情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方案2010-3目录1.项目定义 (3)1.1项目开发背景 (3)1.2系统建设目标 (3)1.3系统建设思想 (3)2.技术策略 (4)2.1系统建设原则 (4)2.1.1实用性 (4)2.1.2整体性 (4)2.1.3高效性 (4)2.1.4友好性 (4)2.1.5可管理性 (4)2.1.6可靠性 (5)2.1.7安全性 (5)2.2技术标准 (5)3.系统总体结构 (5)3.1系统建设内容 (5)3.1.1表现层设计 (6)3.1.2逻辑层设计 (6)3.1.3数据层设计 (6)3.2系统工作内容 (6)3.2.1信息收集汇总部分 (6)3.2.2数据分析管理部分 (6)3.2.3结果输出显示部分 (7)3.3系统功能组成 (7)3.3.1数据自动汇总 (7)3.3.2数据查询 (7)3.3.3自动比对 (7)3.3.4数据更新 (7)3.3.5网络传输与数据共享 (7)3.3.6用户管理 (8)4.系统应用模块 (8)4.1雨情信息 (8)4.2水情信息 (8)4.3气象信息 (9)4.4简报发布 (9)4.5上报文件 (9)4.6短信系统 (9)5.费用预算 (10)6.进程安排 (10)1.项目定义1.1项目开发背景河北省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41mm。

由于自然条件和气候的差异,导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全年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

河北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史上,洪、涝等自然灾害十分严重,是全国水旱灾害最频繁的省份之一。

为了减少水旱灾害的损失,加强防汛抗旱指挥的科学性,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必须建设快速雨水情信息服务系统,以满足水情工作的需要。

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将大大简化实时雨水情基础数据的处理工作,为提高水情信息服务质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水情信息服务系统以实时水情计算机网络、实时水情数据库和历史水文数据库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为导向,以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的需求为重点,达到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标准化、水情分析科学化的目的,为实现水情工作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2系统建设目标建设一个高效、便捷、全面集成化信息服务系统,为迅速、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省及相关地区雨情、水情信息等各种防汛抗旱基础资料,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具体内容包括:(1)充分利用现有水情数据库,提高数据存储、数据共享和网络互联能力;(2)建设面向空间层次体系的数据结构,为多维信息复合奠定基础;(3)提供多种实时天气、雨情、水情信息,包括实时天气形势、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实时雨情、实时水情以及各种专业业务报表等信息;(4)功能强大的信息查询。

系统有机融合各种信息数据,可通过多种方式查询相关信息,浏览对象包括图形、图表、图像、单/多记录、文字等以信息可视化方式显现各种防汛抗旱信息;(5)综合全面的信息分析处理,对实时雨情、水情等各种信息从空间上和时间上进行多维的对比分析处理;(6)使用Web方式,为水情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平台;(7)方便灵活的输出功能,可打印部分查询和分析结果;(8)完善的数据库维护功能,提供通用的数据库维护功能和安全机制。

1.3系统建设思想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充分吸收利用多年来防汛抗旱相关系统开发应用的成果基础,并按以下要求进行:(1)系统建设必须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以使用为第一要求,力求通过本系统的开发,能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在实际工作中能迅速准确的处理水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断进行完善。

系统建设过程中,系统开发人员之间、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鼻息不断加强交流,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系统风格的统一性。

(2)各种模块必须针对系统自身特点,以先进、成熟、行之有效的技术为开发技术,确保整个开发工作在高水准而又切实可行的基础上进行;(3)设计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是系统先进性得到保证;(4)明确各部分的关键点和难点,使整个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能顺利进行和按时完成。

2.技术策略2.1系统建设原则2.1.1实用性针对目前防汛工作的不足之处开发的系统,充分为数据上报、管理和指挥工作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操作平台。

2.1.2整体性系统整体设计能有效的实现后台一体化管理,前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系统标准化程度高。

2.1.3高效性系统提供对各类事务处理的高效性。

使对大容量数据的查询和更新等操作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

对于大数据量的处理,也能高效地完成。

从当前的系统开发任务来看,要保证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处理高效性。

2.1.4友好性面临系统用户的层次的多样性,对于用户界面的友好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对于用户来说,一个新系统是否友好,是否满足他们以前的工作习惯是非常关键的。

在水情信息服务系统中对于用户的界面友好性要更加多的体现。

2.1.5可管理性为满足防汛抗旱任务的整体需求,必须将系统的可管理性提高到一个非常高的层次。

在系统中会提供各种各样的管理手段来提高系统的可管理性。

2.1.6可靠性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部门的高效工作。

因此提供整个系统的可靠运行是系统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

如何保障本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在该项目中对于整个系统采用备份冗余设计,保证了系统在面临复杂环境下仍旧具有高可靠性。

2.1.7安全性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也是系统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数据库采用分布式管理,充分保护了数据的安全性。

2.2技术标准水情信息服务系统采用B/S方式进行查询,应用ASP技术有效、快捷地开发水情查询网页。

ASP是微软公司的新一代开发动态网页的技术,具有以下特征:(1)完全和HTML(超文本链接语言)集成;(2)易于生成,无须手工编译和链接;(3)面向对象,可扩展ActiveServer组件;(4)可使用任何脚本语言,只要提供相应的脚本驱动即可,ASP自身提供了VBScript和JavaScript的驱动,VBScript为其缺省的Script语言。

ASP属于Active技术中的Server端技术,与常见的Client端实现动态主页的技术不同,ASP中的命令和脚本语句都是由服务器端来解释执行的,执行的结果动态生成Web页面,并送给浏览器,因此不必考虑浏览器是否支持ASP。

通过将ASP脚本命令、HTML文本及数据库技术组合在一起构成动态网页,创建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应用程序,对实时水情数据库进行访问,从而实现水情信息的查询。

由于脚本语言是在服务器端运行的,运行结果以HTML 文件形式返回用户浏览器,用户在客户端浏览器看到的仅仅是脚本语言的执行结果所生成的页面,而脚本语句本身用户在客户端浏览器是看不到的,增加了系统的安全保密性。

同时客户端不需要安装查询程序,用户通过浏览器浏览相关的水情网页即可查询实时水情信息,对客户端机器配置的要求较低。

若需改动检索程序只需在Web服务器上改动即可,大大方便了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3.系统总体结构3.1系统建设内容水情信息服务系统使用Internet网络,与目前使用的几乎所有局域网都可以做到无缝连接,从而解决了异构系统间的连接问题;系统具有彻底的开放性,访问用户数不受限制;系统相对集中于几个服务器上,对系统的维护和扩展都十分容易。

系统自底向上划分为数据层、逻辑层和表现层。

数据层和逻辑层以技术为核心,建立应急信息集成与共享的应用平台;表现层则以业务为核心,分别实现不同的业务系统。

3.1.1表现层设计水情信息服务系统使用浏览器/服务器的三层结构。

系统根据用户不同的权限,定义用户可以访问的资源。

包括以下几部分:(1)公共平台:面向水利及相关行业技术人员、关心水情信息的各级领导开放,这部分信息不设任何权限,可以自由浏览;(2)业务平台:面向水情工作人员开放的业务平台;(3)管理平台:信息管理人员对数据库及发布系统的维护平台。

3.1.2逻辑层设计逻辑层在数据层和表现层之间,利用数据层进行数据相关的访问调用并提供上层的应用服务给表现层使用。

3.1.3数据层设计数据层是整个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

该层优化并封装了所有可能的数据访问操作,并在此之上提供高层的数据操作相关的功能实现和接口定义。

3.2系统工作内容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工作内容大体分为三大部分:信息收集汇总部分、数据分析管理部分和信息输出显示部分。

3.2.1信息收集汇总部分除各地市报送雨水情信息,还要对相关气象信息收录到数据库中,工作人员能够从系统中可以直观的看到各地市有关雨水情信息的统计上报情况,网络及信息预警状况等,若某一地市数据未上报或上报不完整,系统会出现提示信息,以便采取督促措施保障雨水情信息采集汇总的及时性和完备性。

3.2.2数据分析管理部分在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后台,将各地市上报的数据自动统计汇总并加以分析,形成全局的雨水情信息统计表,该表格可以按照防汛人员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显示不同的内容,需求不同,表格显示内容不同,可形成若干或详尽或简略的数据表格,实现表格形式的信息显示。

主要分析内容包括:(1)雨情信息各类汇总、雨量等值线;(2)水情信息各类汇总、水位流量过程线、水库调洪信息计算、各类报表;(3)重点河道水库进行前期影响雨量(Pa)的计算、累计降水量比较、水库蓄水量及来水量比较等。

3.2.3结果输出显示部分可以根据需求将查询数据以表格形式输出或打印;逐步实现各类信息图形化显示方式,使数据变得更直观。

3.3系统功能组成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3.3.1数据自动汇总依据防汛工作需求,将输入的数据进行自动汇总并规范成上报表格,以便向上一级报告。

生成通用格式报表便于分发,可以在WEB上发布,以达到资源共享。

3.3.2数据查询(1)按照固定的报表格式显示雨水情数据内容。

(2)按照给定的条件查询。

设定查询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实现以上各种情况下任意时段的雨水情查询、统计和计算,提高办公效率和工作质量。

(3)模糊查询。

如果对目标事物不是很清楚,用户可以使用模糊查询功能,只要用户输入要查找的关键字,所有包含此关键字的数据名称及其相关属性的链接都会列在查询结果栏目里面,以供用户进一步操作。

3.3.3自动比对当一组雨水情数据输入后,自动与系统中已有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数据重复时发出提示信息,供使用者校核、对比,决定取舍。

3.3.4数据更新当发现项目中数据出现错误需要变更时,用来修正数据。

3.3.5网络传输与数据共享开发出的系统要求能够在网络上运行,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与共享,提高办公效率和工作质量。

3.3.6用户管理根据用户不同的权限,定义用户可以访问的资源。

4.系统应用模块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由雨情信息、水情信息、气象信息、报表信息、简报发布、历史洪水六大模块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