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8讲 【高三一轮复习系列2021版步步高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001)
第三单元 第7讲 【高三一轮复习系列2021版步步高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001)

第7讲 ATP 和酶[考纲要求] 1.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3.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ATP 的结构(1)图中各部分名称:A 代表腺嘌呤,P 代表磷酸基团,①代表腺苷,②代表AMP ,③代表ADP ,④代表ATP ,⑤代表高能磷酸键。
(2)特点①A TP 分子中远离A 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ATP 就转化为ADP 。
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 也可以接受能量而重新形成ATP 。
②高能磷酸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30.54 kJ/mol ,所以说ATP 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ATP 与ADP 的相互转化 项目ATP 的合成 ATP 的水解 反应式ADP +Pi +能量――→酶ATP ATP ――→酶ADP +Pi +能量 所需酶ATP 合成酶 ATP 水解酶 能量来源 光能(光合作用)、化学能(细胞呼吸) 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能量去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生物体的需能部位3.ATP的功能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代谢(1)植物细胞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形成ATP,而动物细胞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形成ATP。
(2)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主动运输、发光发电、肌肉收缩、物质合成、大脑思考等。
归纳总结细胞内产生与消耗ATP的常见生理过程转化场所常见的生理过程细胞膜消耗ATP: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细胞质基质产生ATP: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叶绿体产生ATP:光反应消耗ATP:暗反应和自身DNA复制、转录、翻译等线粒体产生ATP: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消耗ATP:自身DNA复制、转录、翻译等核糖体消耗ATP:蛋白质的合成细胞核消耗ATP:DNA复制、转录等(1)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2)线粒体内膜、内质网膜和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膜结构中都能合成ATP(×)(3)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4)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叶肉细胞产生A TP的唯一来源(×)(5)在诱导离体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中,不会同时发生ATP的合成与水解(×)(6)“能量”就是指A TP,ATP就是“能量”(×)易错警示(1)ATP是与能量有关的一种物质,不可等同于能量。
第三单元 热点题型一 【高三一轮复习系列2021版步步高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001)

一、鉴定酶的本质某科研小组经研究得知X酶存在于人的肝细胞中,能将糖原分解为还原糖。
酶必须保持正常的结构才能发挥催化作用,请利用这一原理设计实验,探究X酶的化学本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RNA。
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组)。
审题关键(1)据题干可知,X酶的功能是能将糖原分解为还原糖。
(2)联想到蛋白酶可以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而使其失去功能。
(3)RNA酶可以催化RNA发生水解从而使其失去功能。
(4)若X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被蛋白酶处理后,则不能将糖原分解为还原糖。
(5)若X酶的化学本质是RNA,被RNA酶处理后,则不能将糖原分解为还原糖。
(6)题干中要求设计甲、乙两组实验,二者之间要能相互印证,因此联想相互对照。
答案(1)实验思路:甲组:将X酶用蛋白酶处理,再与糖原溶液混合,在适宜条件下保持一段时间后,检测是否有还原糖的产生。
乙组:将X酶用RNA酶处理,再与糖原溶液混合,在适宜条件下保持一段时间后,检测是否有还原糖的产生。
(2)预期结果及结论:①若甲组有还原糖生成,乙组没有还原糖生成,则说明X酶的化学本质是RNA;②若甲组没有还原糖生成,乙组有还原糖生成,则说明X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鉴定酶本质的两种常用方法(1)试剂检测法从酶的化学本质上来讲,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极少数的酶是RNA。
在高中教材中常见的一些酶,如淀粉酶、蛋白酶等,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所以对酶本质的鉴定常常是变相地考查蛋白质的鉴定方法。
设计鉴定方案:项目实验组对照组材料待测酶溶液已知蛋白液(等量)试剂分别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现象是否呈现紫色呈现紫色结论呈现紫色说明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否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2)酶解法酶必须保持正常的结构才能发挥催化作用,因此可以分别利用蛋白酶和RNA酶处理某酶,再观察其功能是否受影响来确定该酶的本质。
设计鉴定方案:1.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溶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各一瓶,可用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和淀粉溶液将它们鉴定出来。
第三单元 第10讲 【高三一轮复习系列2021版步步高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001)

第10讲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应用[考纲要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应用。
1.物质名称:b :O 2,c :ATP ,d :ADP ,e :NADPH([H]),f :C 5,g :CO 2,h :C 3。
2.生理过程及场所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生理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场所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考向一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基本过程的判断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中物质及能量的转化 (1)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中各种元素的去向 C :CO 2――→暗反应有机物――→呼吸Ⅰ丙酮酸――→呼吸ⅡCO 2H :H 2O ――→光反应[H]――→暗反应(CH 2O)――――――→有氧呼吸Ⅰ、Ⅱ[H]――――→有氧呼吸ⅢH 2O O :H 2O ――→光反应O 2――――→有氧呼吸ⅢH 2O ――――→有氧呼吸ⅡCO 2――→暗反应有机物 (2)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中[H]和ATP 的来源、去路比较项目来源去路[H]光合作用产生于光反应中水的光解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有氧呼吸产生于第一、二阶段消耗于第三阶段,与O2结合生成H2O ATP光合作用产生于光反应阶段,其中的能量来自光能主要用于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能产生,但第三阶段相对较多用于各项生命活动(3)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中的能量转化1.(2019·徐州考前模拟)下图表示菠菜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转移途径,其中①~⑥代表有关生理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①、②、③不在生物膜上进行B.参与过程②、③、⑤的酶种类不同C.过程②、③、④、⑤都有A TP产生D.过程③产生的[H]全部来自丙酮酸答案 D解析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都不在生物膜上进行,A正确;②、③为有氧呼吸的过程,其催化酶都为呼吸酶,⑤为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它们的酶种类不相同,B正确;过程②、③、④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有ATP产生,⑤为水的光解,有ATP产生,C正确;过程③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产生的[H]部分来自丙酮酸,部分来自水,D错误。
步步高 一轮复习生物第三单元 第8讲

行的场所 能量方面来看是 (2)ATP 是 能量 关的 种物质
键水解时能够释放出高达 30.54kJ/mol 的能量 (3) 迅 误认 细胞中含 大量 ATP 及时 无论是饱食 是饥饿 ATP ATP 转 ADP 实 细胞中 ATP 含量很少 ATP ADP 含量都保持 态 衡 ADP 又 ATP 的水解 过 ADP 转 非常
(4)误认
消耗水 ATP 转
程需 ATP 水解 的催
同时也需要消耗水 蛋白质 脂肪 淀粉等的水解也都需要消耗水
考点二
的本质
特性及相
实验探究
1.酶的本质与作用 (1) 本质的探索历程
(2) 的本质和作用
思维辨析 目 产生场所 学 质 作用场所
确理解 关 的 质和作用 错误说法 泌 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蛋白质 只在细胞内起催 作用 确理解 活细胞( 考虑哺乳 物 熟的红细胞等) 机物(大多 蛋白质 少 RNA)
入 A的
B的 率随
率和无 条件 的
率相
说明 有
B对 性
无催化作
物浓度的增大明显 快 说明
(3)影响 活性因素的相 曲线
曲线分析
在
定温度(pH)范围内
随温度(pH)的升高
的催化作用增强
超过
范围
的催
化作用逐渐 弱 过酸 过碱 高温都会使 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 乙曲线分析 纵 标 物剩余 剩余 越多 生 物越少 率越慢 图示 pH=7 时 影响 物 性失活 而 温只是抑制 的活性 分子的结构未被破
个 苷酸和 个磷酸 ADP 的比值在 定范围内 化
酸(AMP)和两个磷酸 C
ADP
停地发生着相互转
衡状态 两者的比值在 定 围内
3.如图是人体 胞代谢部分简图 图中 表示 ATP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 第1讲 走近细胞 新人教版

第1讲走近细胞考点一细胞在生命活动和生命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原因(1)病毒:无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最基本的生命系统:[①]细胞。
(2)最大的生命系统:[⑦]生物圈。
(3)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单细胞生物。
1.病毒的探究(1)完善病毒相关知识整合图解(2)病毒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病毒营寄生生活,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具有生命活动,所以在培养病毒时必须利用活细胞作为培养基,而不能利用配制的普通培养基。
(3)如何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病毒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病毒时,应先用含有放射性的普通培养基培养寄主细胞,再用寄主细胞培养病毒。
2.细胞的探究(1)人体中参与了血糖平衡的调节的细胞,如胰岛细胞、肾上腺细胞、肝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等。
(2)人体中参与了消灭病毒的免疫反应的细胞,如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等。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探究(1)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系统层次。
(2)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故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由“细胞→个体”体现了高等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历程,同时也体现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即由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多细胞生物。
1.判断下列关于病毒、细胞及生命系统的叙述:(1)烟草花叶病毒可以不依赖宿主细胞而增殖(2008·全国Ⅱ,4A)( ×)提示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进行生长和增殖。
(2)H7N9(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是由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组成的( ×)提示因为病毒的核酸只有DNA或RNA,所以其核酸的碱基只有4种,核苷酸只有4种。
(3)病毒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提示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遗传才可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病毒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步步高 高考生物(北师大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文档)第一

[考纲要求] 1.水和无机盐的作用(Ⅰ)。
2.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考点一组成细胞的元素1.化学元素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构成细胞和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1)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进一步形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
(2)调节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化学元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的元素;另一类是以离子形式调节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元素。
2.细胞中的元素(1)元素的来源、分类和存在形式(2)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在元素种类和含量上的关系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Ca、Mg、Fe、Mn、Cu是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2)细胞中的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3)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4)因为C是细胞干重中最多的元素,所以其是最基本的元素(×)(5)活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而不是C(√)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如图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请分析:(1)若如图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b、c依次是O、C、H。
(2)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既然在元素组成上具有统一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元素含量的差异性?提示因为组成细胞的元素是细胞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吸收获得。
(3)请给不同状态的细胞(鲜重、干重)前四种元素的含量排序,并尝试分析两种状态下O元素排序差异的原因。
提示细胞鲜重时元素含量:O>C>H>N。
细胞干重时元素含量:C>O>N>H。
鲜重中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而水分子中O的含量远大于H,因此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O元素占细胞鲜重百分比最多。
命题点一分析细胞中元素含量、种类及作用1.我们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荣获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发现大脑里的神经细胞——“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位置细胞”鲜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CB.“网格细胞”干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OC.上述两种细胞鲜重中原子数量最多的元素均是HD.P和S分别是“位置细胞”中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答案 C解析“位置细胞”鲜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O,A错误;“网格细胞”干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C,B错误;上述两种细胞鲜重中原子数量最多的元素均是H,C正确;P和S均属于大量元素,D错误。
【新步步高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讲种群与群落讲义浙科版-课件

第29讲种群与群落[考试标准]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知识梳理夯实基础突破要点i •种群的特征(1) 出生率和死亡率①出生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地位及作用:决定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 年龄结构①年龄结构: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②种群的年龄组: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
③年龄金字塔④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⑶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4)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M- n②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其中M=标志个体数,m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
2 •种群的增长方式(1) 指数增长①理想条件是指资源和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②特点: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卫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又称“ J”形增长曲线。
(2) 逻辑斯谛增长①概念: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 又称为“ S”形增长曲线。
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是会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
②特点: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K2_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3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 种群数量波动类型及变化原因①波动类型:非周期波动。
变化原因:气候变化。
②波动类型:周期波动。
以雪兔和猞猁为例分析变化原因:食料植物、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三者之间的数量互动关系。
(2) 对种群数量波动起调节作用的因素①外源性因素:主要指气候、食物」病、寄生和捕食等。
②内源性因素:主要有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
[诊断与思考]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V )(2)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 :1,则出生率越高(V )(3)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x )(4)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x )(5) 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V )(6) 依据年龄结构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V )(7) 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X )(8)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9) 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x )(10) 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V )(11)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V )(12) 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指数增长(X ) 2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步步高】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第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新人教版DOC

第17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考纲要求]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重要程度:★★☆☆☆]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1)过程(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1)过程(2)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1.培养基中的R型和S型细菌的区分(1)制作装片,显微观察是否有荚膜结构。
(2)培养形成菌落——培养基中两种细菌不断增殖形成菌落,肉眼观察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的为S 型细菌,表面粗糙的为R 型细菌。
2. 利用下表区分两个转化实验3. 体内转化实验说明S 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
易错警示 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4个误区(1)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 型细菌的DNA 可使小鼠致死,而是具有毒性的S 型细菌使小鼠致死。
(2)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 型细菌均转化成S 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3)在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不要认为DNA 也变性失活。
DNA 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4)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突变,而是S 型细菌的DNA 片段整合到了R 型细菌的DNA 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1. 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四组实验必须相互对照B.实验说明活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C.该实验结论为“DNA是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D.获得该实验结论的关键步骤是第四组小鼠死亡并分离出S型活细菌答案 C解析四组实验必须相互对照,说明活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该实验结论为加热杀的S型细菌必然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而获得该实验结论的关键步骤是第四组实验结果,即小鼠死亡并分离出S型活细菌。
【步步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温习 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给和利用单元检测 苏教版 (1)

【步步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温习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给和利用单元检测苏教版(时刻: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此题包括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1.以下有关酶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②有的从食物中取得,有的从体内转化而来③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⑨酶只在细胞内发挥作用A.①②⑤ B.③⑦⑨ C.③④⑧ D.④⑤⑥2.图中a、b、c曲线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置条件下,催化某反映进程中生成物的量和反映时刻的关系。
解读此图可取得的信息是( )A.b曲线的处置条件是此酶催化反映的最适条件B.三条曲线的不同不可能是由于pH不同造成的C.三条曲线的不同可能是反映底物的量不同造成的D.三条曲线的不同可能是处置温度的不同造成的3.甲、乙、丙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按时,反映速度和反映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
据图判定以下表达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甲图说明当反映物浓度超过某一浓度时,反映速度受酶浓度的制约将再也不上升B.乙图中a点以后,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C.丙图能够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映的速度曲线D.三图说明反映物浓度、温度、pH对应速度均有阻碍4.(2020·九江模拟)酶在酶促反映中能催化特定的底物反映,与酶的活性中心有关。
酶的活性中心往往与底物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具有特殊的匹配关系,当酶与底物结合时,启动化学反映的发生。
以下与图示反映类型相符的生理进程是( )A.核糖体上多肽链的合成B.叶绿体内二氧化碳的固定C.线粒体内[H]的氧化D.肝细胞内过氧化氢的分解5.(2020·海淀期末)以下图中的新鲜马铃薯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及推测错误的选项是( ) A.假设有气体大量产生,可推测新鲜马铃薯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B.假设增加新鲜马铃薯片的数量,量筒中产动气体的速度加速C.一段时刻后气体量再也不增加是因为马铃薯片的数量有限D.为保证明验的严谨性,需要操纵温度等无关变量6.以下关于ATP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ATP分子中的“A”指腺嘌呤B.A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C.有氧呼吸的三个时期都能产生ATPD.ATP转化为ADP时要消耗水7.(2020·上海卷,18)如图为线粒体的结构示用意,其中不可发生的反映是( )A.②处发生三羧酸循环B.①处产生ATPC.②处产生二氧化碳D.③处发生H+与O2的结合反映8.下述内容为叶绿体和线粒体所共有的是( )①具有双层膜结构②都含少量DNA和RNA,相同种类和数量的酶③都增大了膜面积,有利于代谢反映的顺利进行④生命活动都在生物膜上进行⑤生命活动中能产生ATP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C.①④⑤ D.①②⑤9.利用酵母菌酿酒时,若是发酵容器中存在氧气,会致使酒精产生停止,这确实是所谓的“巴斯德效应”。
《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 生物》 易混易错合集

《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生物》易混易错合集第一单元细胞的概述及其分子组成1.病毒无细胞结构,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2.病毒被认作生物的主要是因为病毒能进行繁殖,病毒单独存在时不具备生物活性,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碱基和核苷酸也只有4种。
4.有关生物的两个“不一定”(1)生物名称中带“藻”字的不一定都是原核生物:如绿藻、黑藻、红藻等都是真核藻类,常见的只有蓝藻类(念珠藻、鱼腥藻、颤藻、螺旋藻、发菜等)属于原核生物。
(2)生物名称中带“菌”字的不一定都是细菌:如酵母菌、霉菌(青霉、毛霉等)都是真核生物,但“菌”字前带有“杆”“球”“螺旋”以及“弧”字的都是细菌。
5.走出元素与化合物的三个误区(1)误区一:易混淆元素与化合物的干重和鲜重。
①在组成细胞的元素中,占鲜重百分比:O>C>H>N;占干重百分比:C>O>N>H。
②在组成细胞化合物中,占鲜重百分比:水>蛋白质>脂质>糖类;但在占干重百分比中,蛋白质最多。
(2)误区二:误以为生物体内大量元素重要,微量元素不重要。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根据元素的含量划分的。
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
(3)误区三:易混淆“数量”和“含量”。
人体活细胞中氧的含量最多,但氢原子的数量最多。
6.氨基酸数目≠氨基酸种类;蛋白质分子含有多个氨基酸。
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7.R基团中不一定有C原子,如甘氨酸中R基因为H原子;S元素一定在R基团中。
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的运输8.关于细胞核结构的五个易错点(1)核膜、核仁在细胞周期中表现为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
(2)核膜和核孔都具有选择透过性,核孔虽然可以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但仍然具有选择透过性,如细胞核的DNA就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
(3)核孔的数量。
核仁的大小与细胞代谢有关,如代谢旺盛。
蛋白质合成量大的细胞中,核孔数量多,核仁较大。
(2021年整理)【新步步高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讲克隆技术浙科版选修-课件

课件(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步步高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讲克隆技术浙科版选修-课件(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步步高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讲克隆技术浙科版选修-课件(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版选修—课件(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新步步高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讲克隆技术浙科版选修-课件(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新步步高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讲克隆技术浙科版选修—课件(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第2讲克隆技术1.对细胞全能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A.没有离体的植物细胞也能表现出全能性B.动物细胞融合标志着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实现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是依据细胞的全能性D.花粉可培育成单倍体是细胞全能性的体现解析只有离体的植物细胞才能表现出全能性,A错误;细胞全能性是指一个细胞形成一个生物个体,动物细胞融合仅仅是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并未形成一个个体,B错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是细胞分裂(细胞培养)和膜的流动性(动物细胞融合),C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讲 细胞呼吸
[考纲要求] 1.细胞呼吸(Ⅱ)。
2.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细胞呼吸
概念: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 的过程。
2.有氧呼吸
(1)概念: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 TP 的过程。
(2)过程
(3)写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标出氧元素的来源与去向)。
3.无氧呼吸
(1)场所:全过程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2)过程
第一阶段
葡萄糖――→酶
丙酮酸+[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酒精发酵
丙酮酸――→酶
酒精+CO 2 乳酸发酵
丙酮酸――→酶乳酸
教材拾遗(1)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燃烧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不同的是:有氧呼吸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
(P91问题探讨)
(2)细胞呼吸的放能:1 mol葡萄糖经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中有1 161 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 中,其余能量则以热能形式散失。
1 mol葡萄糖生成乳酸释放196.65 kJ的能量,其中有61.08 kJ 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P94相关信息)
(3)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是还原型辅酶Ⅰ的简化表示方法。
(P94相关信息)
1.判断关于有氧呼吸说法的正误
(1)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只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2)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都能产生大量ATP(×)
(3)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4)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2.判断关于无氧呼吸说法的正误
(1)细胞内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的反应,不能发生在细胞无氧时(×)
(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3)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4)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易错警示关于细胞呼吸的5点说明
(1)有氧呼吸的场所并非只是线粒体: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原核细胞无线粒体,有氧呼吸在细胞质中和细胞膜上进行。
(2)葡萄糖分子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被分解,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被分解。
(3)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第二阶段不产生A TP,还要消耗第一阶段产生的[H]。
(4)人体内产生的CO2只能是有氧呼吸的产物,因为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CO2。
(5)无氧呼吸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彻底,还有大量能量储存在乳酸或者酒精中。
考向一
细胞呼吸过程的综合分析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图解
2.细胞呼吸中[H]和ATP的来源与去向
项目来源去向
[H] 有氧呼吸:C6H12O6和H2O;
无氧呼吸:C6H12O6
有氧呼吸:与O2结合生成水;
无氧呼吸:还原丙酮酸
ATP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产生;
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
用于各项生命活动(除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3.细胞呼吸过程中有关物质参与的阶段及场所总结
(1)水:生成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内膜;以反应物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无氧呼吸中不存在水的生成与消耗。
(2)二氧化碳:生成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基质,或生成于无氧呼吸的第二阶
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动物与植物体内均可产生二氧化碳。
(3)酒精或乳酸:生成于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4)葡萄糖:只以反应物的形式参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5)丙酮酸:作为中间产物,生成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以反应物形式参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前者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后者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6)氧气:只以反应物的形式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内膜。
4.判断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
1.(2019·甘肃张掖质检)细胞呼吸是细胞内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 TP等一系列代谢活动的总称。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外的葡萄糖分子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过程,至少要穿过3层生物膜
B.用14C-葡萄糖研究肝细胞的糖代谢,可在线粒体等结构中检测到放射性
C.进行无氧呼吸的细胞一定不含线粒体
D.人体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因此人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
答案 B
解析葡萄糖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错误;用14C-葡萄糖研究肝细胞的糖代谢,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产生丙酮酸,然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继续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因此在线粒体等结构中可以检测到放射性,B正确;酵母菌细胞含有线粒体,但是在无氧条件下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人体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但是人只能在有氧条件下存活,因此人不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