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三家诗概说-《鲁诗》

合集下载

汉代今文经学三家诗

汉代今文经学三家诗

汉代今文经学三家诗
汉代今文经学三家诗是指《鲁诗》、《齐诗》、《韩诗》。

《鲁诗》是今文经学中最早设立博士的。

据说为鲁人申培所传,他的弟子有公孙弘、王吉等,因此《鲁诗》在西汉时盛极一时。

《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他在汉景帝时为《诗》博士。

辕固传给夏侯始昌,夏侯始昌传给后苍,后苍传给翼奉,几经传承,到了西汉末年,《齐诗》也有很大影响。

《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文帝时立为博士,到西汉末年,传《韩诗》的有薛汉、赵子玄、蔡谊等。

三家诗在西汉时都立于学官,兴盛一时,呈现出三家并立的局面。

但在西汉末年,王莽当政时,为了政治需要,托古改制,大力推崇古文经学,于是《毛诗》渐渐兴盛起来,而三家诗则逐渐衰落。

到东汉时,《鲁诗》已亡佚,《齐诗》、《韩诗》也仅存《诗经》的部分佚文,至三国魏时完全亡佚。

虽然三家诗后来都失传了,但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对《诗经》的传播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四家名词解释

《诗》四家名词解释

《诗》四家名词解释1、风骚: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2、政治美刺诗:是指《诗经》中由周朝贵族卿大夫所创作的,对统治阶级进行颂美赞誉和讽喻怨刺的诗歌。

如《假乐》、《板》等。

3、《九歌》:就是屈原汲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译成的一组风格清爽迷人的抒诗,共十一篇。

4、采诗说: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根据相关的记载,可以推断采诗制度是存在的。

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

5、孔子删帖诗说道: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述,孔子将和古《诗》三千篇删至篇。

这种观点影响非常大,但是我们已经存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健全、传播和留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诗经》的最后古颚编订者必须就是周朝的乐官。

6、四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即四家诗。

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创始人是鲁人申培,特点是以诗训诂,将《诗》作为《礼》的说明;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特点是断章取义,割裂诗句作自己论文的脚注;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7、今文三家(三家诗):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家,在汉代公存有博士,沦为官学,故称“今文三家“或“三家诗”。

8、《毛诗传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毛诗传笺》,及集古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诗的《诗故训传》作注。

9、《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承继汉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集前代汉学之昌明,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策划Roadste《毛诗正义》70卷,就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低水平,在当时具备绝对的权威地位。

先秦文学题库

先秦文学题库

先秦古代文学题库一、先秦文学的特征:1、文史哲不分2、诗乐舞合一3、文体由浑融走向分别4、作者和作品时代难以确定二、原始歌谣文学是怎样产生的?1、关于文学起源的主要观点(1)游戏说:认为文学起源于游戏,是剩余精力发泄的需要。

(2)心灵表现说:以为文学是人类心灵表现的需要,是先天具有的。

(3)模仿说:文学艺术是人类对自然美或理式美的模仿。

2、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起源于劳动说三、上古神话1、上古神话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上古神话分类:⑴ 解释人类和自然本源的神话——创世神话 始祖神话⑵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神话——洪水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⑶反映原始社会关系——战争神话3、上古神话思维特征:⑴ 以己观物 以己感物 ⑵具体性形象的思维 ⑶情感体验性⑷隐喻和象征4、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楚辞》《列子》《庄子》《淮南子》5、上古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⑴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⑵中国古代神话具有厚生爱民意识 ⑶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四 《诗经》1、名称: 《诗》或“诗三百”2、篇数:共有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词《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其中《风》160篇 ;《雅》中大雅31篇 小雅74篇;《颂》中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

《诗经》风、雅、颂的含义及分类的根据3、结集:A、“采诗说”。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B、“献诗说”。

《国语·周语上》:“故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C、“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纲要一、填空。

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山海经》中。

2、《诗经》原名诗,到汉朝才定名为《诗经》。

3、按音乐特点划分,《诗经》中的作品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4、《诗经》中的三颂指,周颂、鲁颂、商颂。

5、《诗经》中诗的来源和编订,有采诗、献诗、删诗三说。

6、《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自《小雅·采薇》。

7、战国纵横家的言行集中载录在刘向所编的《战国策》一书中。

8、《春秋》三传指《公羊传》《穀梁传》和《春秋左氏传》。

9、《史记》中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

10《国殇》是《九歌》中祭祀阵亡将士的作品。

11、《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悲秋”主题。

12、邵公是《国语》中《周语上》篇中的人物。

13、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李斯,其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

14、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5、汉代大赋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司马相如,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16、锲而不舍出自荀子的劝学篇。

17、《楚辞》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18、标志汉代大赋形成的枚乘的《七发》。

由于该赋的影响,后世形成一种专门的文体叫“七体”。

19、《橘颂》是我们文学史中最早的一首咏物诗。

20、“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诗经》中的《黍离》。

2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

22、汉初政论文的主要作家是贾谊、晁错等人。

23、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收录在《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23、建安之杰指曹植。

沈约是新体诗歌理论的代表者。

24、被刘勰的《文心雕龙》誉为“魏晋之赋首”的作品是王粲的《登楼赋》。

25、正始诗人的代表作家有:阮籍和嵇康。

26、元嘉三大家指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27、被誉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的文人指庾信。

28、大、小谢指谢灵运、谢朓。

29、《芜城赋》的作者是鲍照,《小园赋》的作者是庾信,《洛神赋》的作者是曹植。

《国学概论》试卷A答案

《国学概论》试卷A答案

国学概论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1、国学: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称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学术。

国学的内容异常广泛,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文学、礼俗、考据、伦理、中医、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以及书画、建筑、音乐等诸方面。

2、三家诗:汉代最初传《诗》的有三家,它们是齐国辕固传的《齐诗》,鲁国申培传的《鲁诗》,燕国人韩婴传的《韩诗》。

三家诗都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隶书在汉代被称作今文。

三家诗属于今文经学。

3、春秋三传:《春秋》因为断烂朝报、微言大义、叙事简易等原因难以理解,《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春秋》的解释著作。

《左传》侧重史事的补充,《公羊》《谷梁》侧重字词和文言大义的阐释。

因为它们都是传《春秋》的,后人称之为春秋三传。

4、四书五经:五经指的是《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五经记载了我国早期的思想文化,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5、《史记》五体:《史记》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分为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兴衰沿革。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展开,犹如二十八宿环绕北斗。

至于七十列传,那就是历史的天空上北斗、二十八宿以外的群星了。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汉字的发展变化过程?参考答案:汉字是我国古代先民发明的记载工具,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字之一,殷商中期已经相当成熟。

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的变化。

2、比较《史记》《汉书》的异同。

参考答案:《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班昭和马续补成,纪、传有班彪的《后传》为底本,而高祖到武帝更多用《史记》中的文字。

《史记》、《汉书》,可以说各自成家。

三家诗

三家诗

三家诗: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四声: 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上声、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

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边塞诗派: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诗三百: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与楚辞的不同:《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

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721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721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71.[单选题]“思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

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这两句诗出自哪首诗?()。

A)《赠妇诗》B)《北方有佳人》C)《同声歌》D)《见志诗》答案:C解析:2.[单选题]浙派代表诗人厉鹗在诗歌创作上工于( )A)四言B)五言C)七言D)杂言答案:B解析:厉鹗,号樊榭,樊榭诗工于短章、拙于长篇;工于五言,拙于七言。

3.[单选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出自李商隐的A)《锦瑟》B)《无题》C)《花下醉》D)《春雨》答案:A解析:4.[单选题](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诗经)收集所持的说法量( )A)采诗说B)作诗说C)删诗说D)献诗说答案:C解析:5.[单选题]b\'c1-l$Wf:?/A)fB)GK解析:6.[单选题]孟浩然的诗风可概括为A)质朴刚健B)绮丽华艳C)平淡自然D)凝炼精深答案:C解析:7.[单选题]《莺莺传》的作者是( )。

A)元稹B)李白C)白居易D)白行简答案:A解析:8.[单选题]隋炀帝杨广身边文士的诗风特点是( )A)重文采B)重气质C)重格律D)重理致答案:A解析:9.[单选题]“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出自李璟的A)《摊破浣溪沙》B)《乌夜啼》C)《浪淘沙》D)《虞美人》答案:A解析:10.[单选题]以下哪一句诗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A)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D)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11.[单选题]下列属于贾谊作品的是( )。

A)《吊屈原赋》B)《蜀都赋》C)《九怀》D)《九叹》答案:A解析:12.[单选题]《咏怀诗》八十首和《拟咏怀》廿七首的作者分别是( )A)王粲和嵇康B)曹植和左思C)潘岳和陆机D)阮籍和庾信答案:D解析:13.[单选题]下列对“神话”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神话初创大多产生在尚无文字记载的原始时代B)神话具有超现实、人格化、神力化的艺术特征C)神话的产生,就思维而言,最初多应是基于“万物有灵”观D)上古神话自产生之初就被专门的著作收录答案:D解析:14.[单选题]隋代聚集在炀帝身边的南朝文士的诗风特点是A)重气质.B)重骨力C)重文采.D)重思理答案:C解析:15.[单选题]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的是( )A)地理B)寺庙C)怪异D)轶事答案:D解析:A)平淡自然.B)婉媚工整C)清丽秀逸.D)音韵清亮答案:A解析:17.[单选题]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表述“招隐”主题的基本表现方法是A)通篇直接倾诉“招隐”的强烈愿望B)讲述盛世隐居实为不明智的道理C)以描述仕途环境的美好来表达主题.D)以铺叙隐居环境的恶劣来表现主题答案:D解析:18.[单选题]元代的讲史话本- -般称为()A)平话B)诗话C)小说D)传奇答案:A解析:元代的讲史话本一般称为平话。

先秦文学思考题

先秦文学思考题

先秦文学思考题绪论一、填空1. 传说时期的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2. 诗、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简答1.简述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情况。

答: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的巫觋。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二、名词解释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神话的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的发展谱系。

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四、简答1.《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体现在什么方面?答:《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及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2.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答: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也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3.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项复习:《诗经》知识归纳 巩固练习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项复习:《诗经》知识归纳 巩固练习

高考语文备考专项复习:《诗经》知识归纳+巩固练习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总共包括305篇作品。

《诗》在战国时已经成为儒家经典,如《荀子·劝学》说到“始乎诵经”,其中就包括了《诗》。

汉代《诗》学盛行,不同的传授家都有自己的传流行,于是《诗》有经、传之别,《史记·儒林传》载:“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则知当时诗多有传,为和《诗》传分别,故有《诗经》之名出现。

《汉书·艺文志》载《诗经》28卷,可见“诗经”一名最早见于西汉时期,并沿用至今。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这些作品是由周王朝乐官在古代献诗、采诗制度基础上搜集、整理、选编而成。

2.风雅颂《诗经》按照风、雅、颂分为三类。

最早见于《周礼·春官》:“教六诗,曰风、日赋、日比、曰兴、曰雅、曰颂。

”对于风、雅、颂的解释和区别,有“义别”和“音别”两说。

《毛诗序》说:风是用于教化、讽刺的作品;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所以兴废的作品;政事有大有小,故有大雅、小雅之分;颂是祭神祀祖时用以赞美“盛德”的舞歌。

由此看,它是从三类诗的内容和作用方面来立论的。

这被称之为“义别”。

宋代时,有人对风、雅、颂从乐调上来区分,像南宋著名的经学家程大昌、郑樵、朱熹等。

郑樵就说过:“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这就是“音别”。

古代的诗、乐、舞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风土之音就是各地民歌,内容多写爱情和民情土俗;大雅、小雅是朝廷里演奏的官乐,内容多和政治有关;颂是宗庙祭祀之歌,内容多是祭神祀祖的颂歌。

不同音乐,不同场合,就有不同的歌辞。

由此看,“音别”之说应该更合理一些。

3.三家诗秦焚书后,汉兴而有三家《诗》,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

又毛亨、毛苌传《毛诗》,是为四家《诗》之传授者。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淮南子》等文献中。

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在《淮南子》中。

神话可以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等。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春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纲,它本为鲁国国史,按照鲁国十二个国君的顺序提纲挈领地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14年(前722——前481)共242年发生在鲁国和春秋各国的历史大事。

其记事特点谨严简约,被看作是我国的记事文之祖。

春秋笔法《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春秋三传一般认为是三部解释《春秋》的著作的合称,它包括齐人公羊高的《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谷梁传》和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作的《左氏传》。

三传中,《公羊传》和《谷梁传》是解释《春秋》的,而独有《左传》只是依照《春秋》的编年来记录历史大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旨在解说春秋的微言大义,历史和文学价值不高。

《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又名《左氏春秋》。

它是《春秋》后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事同样用鲁国纪元。

起自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68年(鲁隐公元年——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55年的历史。

“四家诗”是如何争得官学地位的

“四家诗”是如何争得官学地位的

文苑漫步582018年·第6期在《诗经》学上,有所谓“三家诗”或“四家诗”之说。

据说“三家诗”在汉代还被列为官学,可是终究敌不过《毛诗》。

而作为“四家诗”之一的《毛诗》虽长期一枝独秀,但谁个是它的开创者——却至今难以道明。

大家知道,《诗经》主要是西周至春秋前期的配乐作品;由于又有“讽诵”(口头背诵)的渠道,所以得免于秦燹之难入汉而独全。

(其他以竹帛形式传播的先秦经典,如《尚书》等则有不同程度的缺失。

)一、昙花一现的“三家诗”西汉前期即已形成传授《诗经》的高潮。

当时《诗经》的传本主要有四种。

其中三种是以通行的隶书即今文抄写,人们将它们称作“三家诗”,属今文学派。

另一种即《毛诗》,是以战国时代六国通行的大篆即古文抄写,属古文学派。

这一种加上“三家诗”,后人又称作“四家诗”。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还认为:“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今文。

可见“三家诗”“四家诗”是以今、古文学派来划分的。

“三家诗”指《鲁诗》《齐诗》与《韩诗》,西汉时皆立为学官(博士),得到官方承认和支持,尤以宣帝至元帝时期(公元前73—公元前33年)最盛,拥有很多学生。

有汉一代的学者如孔安国、司马迁、刘向、班彪、班固、扬雄、张衡等,都尊奉“三家诗”。

“三家诗”或以地或以姓命名,《史记》《汉书》皆有记。

其中《鲁诗》为汉初鲁人申公所传,文帝时立为博士,在“三家诗”中最先跻身官学。

申公名培,或称申培公,今山东曲阜人。

申公受《诗》于齐人浮邱伯(为荀子弟子)。

他又以诗诂训传授弟子,时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达千余人之众。

自他立做博士起,弟子孔安国、周霸、夏宽、鲁赐等十余人,也先后为博士,因《诗》而显贵。

申公本人在武帝时则以80余岁的高龄,享受朝廷束帛加璧、安车蒲轮、驷马大驾的礼遇,封为太中大夫。

此后传《鲁诗》的有瑕丘江公、刘向等,中经韦氏学派(以韦贤、韦玄成父子为代表)、王式学派(以王式为代表)两大流派,至西晋而断嗣。

清代阮元的三家《诗》研究

清代阮元的三家《诗》研究

清代阮元的三家《诗》研究作者:刘伟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年第01期摘要:阮元的《三家诗补遗》是清代较早的三家《诗》学著作,其主要贡献有两点,一是在王应麟《诗考》的基础上多有补充,二是提供了关于三家《诗》派别划分的诸多方法,尽管这些方法多存在着逻辑上的漏洞,但给后来的三家《诗》研究提供了诸多借鉴。

关键词:阮元;三家《诗》;《诗考》;诗派;《鲁诗》;《韩诗》;《齐诗》;《三家诗补遗》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1-0022-05阮元是清代中期扬州学派的领袖,他一生亦官亦学,为乾嘉学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治学以开明通达著称,无门户之见,治学范围涉及经、史、历算、哲学、舆地等多个领域。

目前学界对阮元学术成就的研究呈现出许多新的趋向,产生了许多新的成果,然对于其今文经学方面研究却少有论及,本文即以其《三家诗补遗》为研究对象,对其三家《诗》学思想略作探讨,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一、成书与体例《三家诗补遗》在阮元生前并未刊行,卒后手稿散出,流落于北京琉璃厂书肆中,后为湘潭藏书家叶德辉所得,原稿朱墨鉤已,间附纸签,大题下无结衔,有“阮元伯元父印”六字。

仪征李智俦见而爱之,欲收入其所刊《崇惠堂丛书》中,嘱叶氏对其进行了校勘、排比和誊录。

此后叶德辉再次刊印,收入《观古堂汇刊书》中,从此该书才大显于世。

关于阮元撰写此书的时间,叶德辉据稿本中“朱文记以平日所见题跋”推测,当在阮元六十岁以后,而李智俦则依据书中所引《列女传》版本与文选楼绘图本相符推断,此书当撰于阮元57岁以后,因阮部郾跋《列女传》云:“嘉庆庚辰转入吾家,是时文达年57。

”二说虽异,但此书为阮元晚年之作当不误。

书中提到的学者有惠士奇、惠定宇、范家相,于清代其他三家《诗》学者未有提及,可见此书虽晚于范家相《三家诗拾遗》,亦为清代三家《诗》研究的早期之作。

《三家诗补遗》共三卷,首为《鲁诗》,再为《齐诗》,最后为《韩诗》。

汉代的三家诗

汉代的三家诗

1、三家诗——汉族《诗》学名词。

《齐诗》、《鲁诗》、《韩诗》的合称。

因为三家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文字书写,又称今文诗。

2、三家诗是指汉朝时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

分别是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

因这三家诗有共同性,又合称三家诗。

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这三家诗又称为“今文学派”、“今文经学”。

西汉时曾为三家设学官(博士)。

今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一个流派。

经过秦朝“焚书”的浩劫,儒家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从习经生们记录下来。

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

三家诗现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汉时,研究《诗经》的还有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毛诗属于古文经。

毛诗与三家诗一起构成四家诗。

今本《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

《诗经》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经孔子删定,并教习弟子,后大行天下,流传于世。

自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学毛诗者渐盛,其他三家先后失传,现在读到的《诗经》,即是由毛亨、毛苌流传下来的。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答案解析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答案解析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答案解析题库第1章先秦文学第2章秦汉文学第3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第4章隋唐五代文学第5章宋代文学第6章元代文学第7章明代文学第8章清代文学第9章近代文学内容简介为了帮助参加2022年考研科目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考生复习备考,我们参考了多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教材的知识体系,重新规划章目,并按章目精选名校考研真题和典型常考题,并提供详尽的答案解析。

第1章先秦文学一、名词解释1神羿射日[山东大学2011年研]答:神羿射日是中国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羿”有两人,“神羿”与“后羿”并不相同,前者是帝尧时人物,后者是夏太康时期人物。

《天问》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山海经》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即《淮南子》所谓:“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不得食。

……尧乃使羿诛鑿齿于畴华之野,……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

据此推断,射日神羿指的是尧时天帝帝俊命其下凡为民除害的人物。

2高唐神女[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高唐神女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女性形象。

高唐神女的故事由《山海经·中次七经》所记炎帝女死为草之事演变而来。

宋玉以丰美奇诡的神话为源头,在《高唐》《神女》中塑造了一位光耀千古的女神,其为寓言托兴甚明。

作品既从写男女之情出发,又不越过礼教的界限,宋玉真正领会了《诗经》作者“有益风化”的精髓。

两千多年来,它以浓郁浪漫的色彩、似真似幻的情节、美丽多情的形象,成为我国古代诗赋中长盛不衰的文学母题。

3诗有六义[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

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

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

分大雅和小雅。

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

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傅刚:汉代《鲁诗》与《毛诗》略说

傅刚:汉代《鲁诗》与《毛诗》略说

傅刚:汉代《鲁诗》与《毛诗》略说汉代传《诗》之家,《汉书·艺文志》著录为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著录为二十八卷,《毛诗》著录为二十九卷,又著录《毛诗诂训传》三十卷。

《汉书·艺文志》于“诗经二十八卷”下注谓鲁、齐、韩三家,是以三家为一种,而将《毛诗》著录在三家后,则是以《毛诗》与三家诗区别。

《汉书·艺文志》说:“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

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

三家皆列于学官。

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

”区别的根据是三家诗立于学官,《毛诗》则是河间王所献,未得立于学官。

立于学官,当时称为今文经学,《毛诗》未得立,被视为古文经学。

这四家诗的缘起和特征如何呢?今略以《鲁诗》和《毛诗》为例,梳理其材料加以说明①。

《鲁诗》汉代经学发达,尤以《诗》学显著。

申培公在汉文帝时已经立为博士,据《汉书·楚元王传》:“楚元王既至楚,以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

文帝时,闻申公为诗最精,以为博士。

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

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经学》曰:“后汉翟酺曰:'文帝始置一经博士。

’考之汉史,文帝时,申公、韩婴以《诗》为博士。

《五经》列于学官者,唯《诗》而已。

景帝以辕固为博士,而余经未立。

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春,初置《五经》博士。

”据此,三家诗以鲁、韩最早立,齐诗至景帝始立。

故《鲁诗》是汉代经学最早昌达者,又据《汉书·艺文志》说三家诗“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

这皆说明《鲁诗》在西汉时的影响。

《鲁诗》兴于鲁国,申培与楚元王刘交同学,共事浮丘伯,而申公又为刘交之子刘郢客太子刘戊的老师,故汉时楚地的《诗》学深受《鲁诗》的影响。

《鲁诗》亡于西晋,后人多有辑佚,著名者为清陈寿祺、陈乔枞父子的《三家诗遗说考》以及后出转精的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使《鲁诗》特征略可窥一二。

陈寿祺、陈乔枞《鲁诗遗说考》研究文献综述

陈寿祺、陈乔枞《鲁诗遗说考》研究文献综述

陈寿祺、陈乔枞《鲁诗遗说考》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张早霞金倩来源:《大观》2019年第03期摘要:清代可谓经学发展的又一个复盛的时代,三家《诗》在清代的学术思潮中也蓬勃发展起来。

陈氏父子在三家《诗》辑佚方面的成就显著,以《三家诗遗说考》为辑佚鼎盛之作,王先谦评价期“穷经之士讨论三家遗说者,不一其人,而侯官陈氏最为详洽”。

文章分析对陈氏父子《鲁诗遗说考》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以助三家《诗》之研究。

关键词:陈寿祺;陈乔枞;《鲁诗遗说考》;文献综述陈国安在《清代诗经学研究综述》中称:“清代诗经学之研究,除清人诗经学著述称引清人诗经学论说予以评判外,大略可厘为六端:清代学术史研究、清代经学史研究、诗经学通史(即诗经学史)、清代诗经学史研究、清代诗经学家研究、清代诗经学者述研究。

”[1]陈寿祺、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是在清代学术思潮下产生的,与整个清代的学术思想不可剥离。

有关陈氏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的整理与研究,以成果形态论,主要有著作、单篇及学位论文等形式,专事讨论陈氏父子及其《三家诗遗说考》的专著迄未见到,相关内容主要散见于清代学术史、经学史、《诗经》学史等论著及福建地方志中。

一、《鲁诗遗说考》的整理对陈寿祺、陈乔枞《鲁诗遗说考》的整理,迄未见到相关专门著作呈现,只有个别论文引用了书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

如俞艳庭论文《清代三家<诗>辑佚的得与失》中引用了《鲁诗遗说考》自序部分,对原书进行了部分梳理。

房瑞丽《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考论》引用《鲁诗遗说考》卷三的《鹤鸣》一诗,并对原书中的考述内容进行了拾掇。

其他学者对《鲁诗遗说考》内容的整理也形同此类。

二、《鲁诗遗说考》的研究(一)相关著作《三家诗遗说考》作为三家《诗》辑佚史与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著作,许多清代学术史專著均有论及,如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高度评价陈寿祺整理的《尚书大传》《五经异义》,论及辑佚书时曰:“有陈左海辑《三家诗遗说考》十五卷,其子朴园辑《四家诗异文考》五卷,著《齐诗翼氏学疏证》二卷。

三家诗的名词解释

三家诗的名词解释

三家诗的名词解释一、“三家诗”的定义“三家诗”是指鲁诗、齐诗、韩诗这三家对诗经的阐释流派。

在汉代,诗经的传授有不同的学派,鲁人申培所传为鲁诗,齐人辕固所传为齐诗,燕人韩婴所传为韩诗。

这三家诗在西汉时期都被立为博士,成为官方认可的学说,在当时的学术和政治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三家诗的特点(一)鲁诗1. 起源与传承•鲁诗的创始人申培,他对诗经的阐释有着鲜明的鲁地文化特色。

鲁诗的传授在鲁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鲁地是周公旦的封邑,有着悠久的礼乐文化传统。

例如,鲁诗在对诗经中涉及礼仪制度的诗篇解释时,会更多地参照鲁地传承的古老礼仪规范。

2. 思想内涵•鲁诗在思想上较为注重诗的教化作用,强调诗歌对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

它常常从儒家的道德观念出发来解读诗经中的诗句,如在解释关雎时,认为这首诗体现了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过程中的美好品德,是一种道德典范的展现。

(二)齐诗1. 起源与传承•齐诗由辕固所传。

齐地在文化上有其独特之处,齐诗的形成与齐地的文化氛围和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齐地在战国时期就有稷下学宫这样的学术交流中心,思想活跃。

齐诗在传承过程中可能吸收了齐地多元的思想文化元素。

2. 思想内涵•齐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喜欢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诗经。

例如,它会把诗经中的一些篇章与阴阳变化、五行相生相克等概念相联系,这种解释方式体现了当时齐地学术思想中阴阳五行学说盛行的影响。

齐诗在对政治现象的解读上,也常常借助诗经,通过阴阳五行的框架来阐释朝代的兴衰更替与诗歌的关联。

(三)韩诗1. 起源与传承•韩诗由韩婴所传。

韩婴为燕人,燕地处于北方,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交流融合。

韩诗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了这种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

韩诗在传播过程中,也有着自己的传承体系,有众多弟子学习和传播韩诗的学说。

2. 思想内涵•韩诗在阐释诗经时注重故事性和史实性。

韩诗往往会给诗经中的诗篇补充很多历史故事或者传说,来解释诗句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班固《漢書·楚元王傳》:“文帝時,聞申公 為《詩》最精,以為博士。元王好《詩》,諸 子皆讀《詩》,申公始為《詩》傳,號《魯 詩》。元王亦次之《詩》傳,號曰《元王詩》, 世或有之。”
– 清代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序》:“孔安 国从申公受《诗》为博士,太史公尝从 孔安国受业,所习当为鲁《诗》。刘向 父子世习鲁《诗》,著《说苑》、《新 序》、《列女传》诸书,其所称述必出 于鲁《诗》无疑矣。”
–皮锡瑞《经学历史》指出:“三家传自何 人,授受已不能详。三家所以各成一家,异 同亦无可考。鲁齐韩三家《诗》大同小异, 惟其小异,故须分立三家;惟其大同,故可 并立三家。”
晚出的《毛诗》是古文《诗》
– 班固《漢書·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徳以 孝景前二年立,脩學好古,實事求是。……獻 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其學舉六藝,立 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
– 班固《漢書·景十三王傳》载:“恭王初好 治宫室,壊孔子舊宅以廣其宫,聞鐘磬琴瑟 之聲,遂不敢復壊,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
– 《隋書·經籍志》曰:“漢初,又有趙人毛萇 善《詩》,自云子夏所傳,作《詁訓傳》,是 為毛《詩》古學,而未得立。”
– 眀代陳第《尚書疏衍》曰:“漢初,《詩》有 齊魯毛韓四家,而毛最後出。”
–《鲁诗》在西晋失传,仅有石经《鲁 诗》残碑一块流传于世,然不足二百 字。
《鲁诗》的特点:学风朴实严谨
– 《史記·儒林列傳》:“(汉初)申公獨以 《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者則闕不傳。”
– 《漢書·藝文志》曰:“魯申公為《詩》訓故, 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 采雜説,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 之。”
《关雎》何以要刺处于盛世的康王?
《史記·周本紀》:“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 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太 子釗遂立,是為康王。康王即位,徧告諸侯,宣 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作《康誥》。故成康之際, 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康王命作策畢公 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東漢馮衍《顯志賦》 曰 : “ 美 《 關 雎 》 之 識 微 兮,愍王道之將崩。”
《史記·吳太伯世家》曰:“太史公曰:孔子 言‘太伯可謂至徳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 稱焉’。余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 荆蠻句吳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 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 也!”
– 《史記·儒林列傳》曰:“太皇竇太后好《老 子》言,不説儒術,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 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後皆自殺。 申公亦疾免以歸,數年卒。”
– 《史記·儒林列傳》:“弟子為博士者十餘 人……其治官民皆有亷節,稱其好學。學官 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中、掌故以 百數。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
《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 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 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申培及《鲁诗》
– 《史記·儒林列傳》:“申公者,魯人也。髙祖 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髙祖于魯南宫。吕太 后時,申公游學長安,與劉郢同師。已而郢為楚 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學,疾申公。及 王郢卒,戊立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恥之,歸 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絶賔客,獨王 命召之乃往。”
– 清人皮锡瑞《经学历史》谓:“古文者,今所 谓籀书。……籀书汉已不通行,故当时谓之古 文。许慎谓孔子写定六经,皆用古文。……至 刘歆始增置古文《尚书》、《毛诗》、《周 官》、《左氏春秋》。既立学官,必创说解, 后汉卫宏、贾逵、马融,又递为增补以行于世, 遂与今文分道扬镳。”
《鲁诗》相关情况
《鲁诗》的传授谱系。据称,孔子传《诗》于 子夏(卜商),五传于荀子,荀子传于齐人浮 丘伯,浮丘伯传于鲁人申培。
《鲁诗》的“四始”揭示了四大主题
– 《关雎》是对帝王婚姻伦理的规诫 《鲁诗》认为《关雎》是刺诗。《史記·十二
諸侯年表序》:“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 《關雎》作。”《儒林列傳》曰:“夫周室衰 而《關雎》作,幽、厲㣲而禮樂壊。”
《关雎》所刺者谁?劉向《列女傳》:“周
之康王夫人晏出朝,《關雎》起興,思得淑 女以配 君子 。 ” 王充《論衡·謝短篇 》: “周衰而《詩》作,蓋康王時也,康王德缺 於房,大臣刺晏,故《詩》作。”
《鲁诗》的“四始”概念
– 《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 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扵禮義,上采契、后 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扵衽席, 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 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太史公所习之《诗》即为《鲁诗》。清代
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序》:“孔安国从申 公受《诗》为博士,太史公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孔安国受 业,所习当为鲁《诗》。刘向父子世习鲁 《诗》,著《说苑》、《新序》、《列女 传》诸书,其所称述必出于鲁《诗》无疑 矣。”
– 《史記·儒林列傳》:“弟子自遠方至受業 者百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 傳,疑者則闕不傳。”
– 《史記·儒林列傳》:“蘭陵王臧既受《詩》, 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 臧乃上書宿衛上,累遷,一嵗中為郎中令。及 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綰為御史大夫。”
– 《史記·儒林列傳》曰:“綰、臧請天子,欲 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 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 二人乘軺傳從。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 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 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 申公對,黙然。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 舍魯邸,議明堂事。”
《诗经》导读
——
今文“三家诗”概说
三家诗基本情况简介
今文三家诗在西汉立于学官
– 《史記·儒林列傳》曰:“及今上即位,趙 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 方正賢良文學之士。自是之後,言《詩》於 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 傅。”
– 唐人魏征等《隋書·經籍志》曰:“漢初,有 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作《詁訓》,是 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 《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 詩》。……三家並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