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

合集下载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展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展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大量研究证实,病毒持续复制而导致肝脏炎症坏死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抗病毒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控制传染性,提高生活质量的最重要手段。

我国已出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重点强调了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1]。

目前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α干扰素(常规或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近年核苷类似物研究发展迅速。

国内外已批准的用于抗乙肝病毒(hbv)治疗的核苷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

还有多种核苷类似物正在进行各期临床试验,更多新药有望在近年上市。

本文就核苷类似物药物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拉米夫定(lam)lam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hbv相关的肝脏疾病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抑制hbv复制、控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等方面效果明确,但其长期治疗所致的耐药性变异发生率高,疗程2年耐药变异达38%,5年可达65%[2],对部分患者效果不佳。

该药目前在我国仍然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尤其对失代偿性肝炎,肝硬化,预防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后乙型肝炎发作,以及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等有很好的效果[3]。

阿德福韦酯(adv)阿德福韦酯是无环嘌呤核苷类似物,adv对肝功能代偿的hbeag 阳性和阴性患者、lam耐药者等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且耐药发生率低。

在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中,144周治疗仅2例(3.1%)出现耐药;治疗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192周累计耐药发生率为18%,因此更适合用于长期治疗[4,5]。

由于延长阿德福韦酯疗程耐药率不高,病毒能持续抑制,所以阿德福韦成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首选[6]。

peters等报告[7],应用adv治疗604例lam耐药患者,平均年龄54岁,男性占81%,hbeag阴性慢乙肝占85%,49%存在肝硬化。

51%改用adv,其余49%加用adv(lam不停)。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预后效果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预后效果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预后效果
乙肝肝硬化是由乙型肝炎病毒过度慢性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表现为肝功能受损和肝组织纤维化,最终导致肝脏功能衰竭和肝癌的发生。

尽管现在有很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方法,但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依然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一类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病毒的DNA合成,从而防止病毒被传播和增殖。

在乙肝肝硬化中,这些药物通过降低乙肝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使病毒负荷减少,从而减轻病情和改善肝功能。

这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等。

研究表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改善乙肝肝硬化的预后。

在治疗中长期(6-12个月)使用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的死亡和坏死,从而改善肝功能。

此外,这些药物还可以减少肝脏内的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在一些病例中,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逆转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虽然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肝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显著,但是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这些药物治疗周期较长,需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疗效。

此外,一些慢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对这些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

此外,这些药物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头痛、恶心、腹泻等。

因此,当考虑通过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时,需要仔细评估每个患者的情况。

虽然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风险和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作为治疗乙肝肝硬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使用。

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首选哪些药物

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首选哪些药物

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首选哪些药物目前,已经在我国上市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它们分别是普通干扰素a、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

干扰素的优势在于可用于治疗儿童乙肝,用它治疗乙肝的疗程相对较短。

使用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患者一旦获得应答,维持疗效的时问较长,病情复发的几率较小。

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上市的新药,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3 种。

此类药物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均可口服),适用范围非常广。

除了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以外,核苷类似物还可以治疗重型肝炎和活动型肝硬化。

而这两类患者是不能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

那么,从抗乙肝病毒治疗的长期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考虑,乙肝患者应如何选用抗病毒药物呢?一、应首选聚乙二醇化干扰素、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进行治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阿德福韦酯和恩卡韦的抗病毒效果均较好,而且适合长期使用。

乙肝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和用药疗程结束后发生病毒变异耐药的现象较少。

1、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 的疗效。

一般来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 的用药疗程比其他抗病毒药相对短一些,约为6 个月至1 年。

该药适合年龄较小(如儿童、青少年等)和准备结婚生育的乙肝患者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肝硬化患者和出现黄疽的乙肝患者不能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进行治疗。

乙肝患者在使用该药期间会出现一过性骨髓抑制及类感冒症状等不良反应。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a 的价格较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药的推广使用。

2、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的疗效。

阿德福韦醋和恩替卡韦主要用于治疗成年人的乙肝,暂时不用于治疗儿童乙肝。

这两种药物使用起来相对安全,乙肝患者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

这两种药物抑制病毒的速度也较快,尤其在促使乙肝病毒DNA 转阴方面疗效显著。

乙肝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一年后,出现乙肝病毒DNA 转阴的几率可以达到60 %以上。

但是,该病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后,出现乙肝病毒e 抗原与e 杭体的血清学转换较为困难,在一年后出现乙肝病毒 e 抗原与 e 杭体血清学转换的几率只有20 %左右。

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比较

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比较

TAF
TAF是依赖RNA的DNA聚合酶抑制剂,是替诺福韦(TFV)的前药。 TAF通过肝摄取转运蛋白以及被动扩散进入肝细胞后,被羧酸酯酶1 (CESl)水解,转换成TFv,而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由于CESl 在肝脏中是高表达的,所以TAF对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具有一定的 靶向作用1。
1 Murakami E,et a1.Antimicrob Agents Chronicle,2015,59(6):3563—3569.
尿
2014 一线 长期用药的患者应警惕肾功能不全和低磷性骨病的发生
当核苷酸类药物引起肾功能受累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下降, 尿磷排出增多,骨磷不断释放入血,最终导致骨矿化平衡破坏, 骨密度下降
1. Wong GL,et al.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8 Mar;47(6)730-737.
餐前餐后 餐前餐后
均可
均可
餐前餐后 均可
空腹服用 (餐前或 餐后至少
2h)
进食导致 吸收延缓
Cmax AUC
与食物同 服
生物利用 度可增大
约40%
与食物同 服
随高脂肪 餐给与, 暴露量增
加65%
三、疗效比较
短期治 疗(4852周)
HBeAg阳性
HBV DNA 转阴率
LAM
36-44
LdT
60
ETV
二、药代动力学比较
LAM
LdT
ADV
ETV
TDF
TAF
体内活 拉米夫定 替比夫定 阿德福韦 恩替卡韦 替诺福韦 二磷酸替 性成分 三磷酸盐 三磷酸盐 二磷酸 三磷酸盐 双磷酸盐 诺福韦
达峰时间 (h)
1

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如何安全停药?

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如何安全停药?

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如何安全停药?核苷类药物是目前抗乙肝病毒的重要用药之一,它的优点是应用方便,每天口服一片,不良反应少,几乎没什么禁忌症,而且抑制病毒的活性很强,能较快改善病情,容易被患者接受。

不过核苷类也有突出的缺点,就是停药复发率高,需要长期用药,而长期用药又可能发生耐药,从而影响疗效。

这些年,随着我国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核苷类药物的治疗,他们正面临这类药物在使用中出现的“好上不好下”的问题。

核苷类药如何才能上得容易、下得安全,实现所谓的安全停药?实现临床治愈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权威指南已明确指出,慢乙肝治疗的理想终点是实现HBsAg清除,产生Anti-HBs抗体,即临床治愈。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实现这一终点的患者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低,疾病能够长期缓解。

其次,持久的HBeAg血清学转换也能帮助疾病获得较长期的疾病缓解,实现安全停药,甚至诱导HBsAg清除。

但核苷类药物治疗获得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与HBsAg清除率均较低,各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2-5年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不超过30%,HBsAg清除率更是接近自然清除率。

显然,对于核苷类治疗的患者,要实现安全停药就需要找其他药物来帮忙。

实际上,在实现临床治愈与HBeAg血清学转换方面,干扰素治疗更具优势。

相对于核苷类药物单一的抗病毒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不但具有抗病毒作用,而且还能够通过免疫调节帮助宿主实现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控制,能够获得持久的HBeAg血清学转换,甚至HBsAg清除。

正是基于这种优势,聚乙二醇干扰素才能够以其有限疗程实现真正的慢乙肝成功治疗――临床治愈,最终使部分人群达到安全停药的可能。

目前已经有研究显示比如OSST研究结果,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1年内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机会比继续服用核苷类治疗增加近2倍。

尤其对于HBeAg已经清除且HBsAg水平低的患者,实现HBsAg清除的机会可达到25%。

抗乙肝病毒及辅助药物汇总表

抗乙肝病毒及辅助药物汇总表

抗乙肝病毒及辅助药物汇总表一、乙肝抗病毒药物1. 核苷(酸)类药物(NAs)NAs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脱氧核糖核酸(DNA)聚合酶,阻止HBV-DNA的复制;主要有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恩替卡韦(ETV)、克拉夫定(CLV)、恩曲他滨(ETB)、阿德福韦酯(ADV)、替诺福韦酯(TDF)。

其中LAM、LDT、ETV、CLV、ETB属于核苷类药物,ADV、TDF 属于核苷酸类药物。

CLV在韩国和菲律宾批准上市,但在其他国家由于肌病不良反应已经停产。

ETB+TDF复方制剂特鲁瓦达治疗对LAM或ADV等耐药的患者,ETB属于妊娠B类。

2. 免疫调节类药物此类药物具有双重作用,即增强宿主免疫系统来防御HBV以及自身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主要有普通干扰素IFNɑ、长效干扰素PEG-IFNα、胸腺素α1(Tα–1)。

其中干扰素类药物妊娠期间禁止使用。

二、保肝类辅助药物1. 抗炎保肝类主要是甘草酸类制剂,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如异甘草酸镁、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单铵、复方甘草甜素等。

该类药物以对抗各类肝脏炎症著称,兼有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类肝炎的预防和治疗。

2. 解毒保肝类主要有谷胱甘肽(GSH)、硫普罗宁、N-乙酰半胱氨酸(NAC)、青霉胺、葡醛内酯等,N-乙酰半胱氨酸(NAC)不建议用于儿童非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药物性急性肝衰竭(ALF)的治疗,尤其是0-2岁的患儿。

3. 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主要有多烯磷脂酰胆碱、必需磷脂复方制剂、多不饱和卵磷脂制剂等。

4. 抗氧化类药物5. 利胆保肝药该类药物主要有熊去氧胆酸(UDCA)、S-腺苷蛋氨酸(SAMe)、茴三硫、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龙)等。

牛磺熊去氧胆酸是最新的第三代口服胆汁酸,是UDCA的生理活性形式,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可取代UDCA的治疗药物。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结构式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结构式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结构式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是一种抗病毒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病症。

它的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插入结构式图片]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的分子式为C13H13N5O4,相对分子质量为295.27。

该药物是一种核苷类别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它是一种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粉末,在水中不溶,但在一定的有机溶剂中有一定的溶解度。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是一种靶向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它通过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活性,阻断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从而抑制病毒的生长与繁殖。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主要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在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替诺福韦二吡呋酯通常与其他抗病毒药物一起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毒载量,减缓疾病进展,提高治疗效果。

而在艾滋病的治疗中,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其生活质量。

此外,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还可以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疾病复发,以及预防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出现病毒感染。

它在临床上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腹泻等轻度消化道反应。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的用药剂量和疗程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此外,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测,以及监测病毒载量,以确保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总的来说,替诺福韦二吡呋酯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在乙型肝炎和HIV感染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生长与复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然而,在使用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的过程中,患者与医生都应密切关注其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确保用药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核苷类药物抗乙肝病毒耐药性研究现状

核苷类药物抗乙肝病毒耐药性研究现状

为病毒核肝细胞的特殊受体结合 , 脱壳 后 病毒穿入细胞质 , 其穿透 和脱壳 的机制 尚 不清楚 , 能和细 胞膜融 合无关 , 可 或许 为 受体介导的 内吞 引作 用 。第 1个 关键 步 骤为 病 毒 基 因 松 弛 环 状 D A 转 变 为 N cc N cD A及转 录为病 毒的微 型染 色体 , 主 要依 靠 宿 主 的 酶 , 以此 为 模 版 转 录为 所 并

核 苷 类 药 物 慢 性 乙 型 肝 炎
联 合 用 药
3个 月 , H V—D A载 量 下 降后再 待 B N
d i 1 . 9 9 j sn 0 7 — 6 4 o: 0 3 6 / .i .1 0 s 1x
2 1 .7 04 0 0 2 .0
以 A V单药治疗 。L D出现基因型耐药 D V
换 用阿德福 韦或 替诺福 韦可 能是 最佳选
择。
合酶 基 因 的 点 突 变 ( 别 是 A11 和 分 8V
N 3 T , 疗 H e g阴性 慢 性 乙 型 肝 炎 26 ) 治 BA
替 比夫 定抗 H V 的联合 应 用 :07 B 2 0
年 亚太 地 区 肝病 学会 ( P S ) 出 , 比 AA L指 替 夫定 与 L D相 比, 有 更 低 的耐 药 率 。 V 具 2 4周 时 H V D A检 测 不 到 的 H e g阳 B N BA 性 或 阴性 患 者 ,0 周 时 病 毒 耐 药 率 分 别 1 4
阿德 福 韦 酯 抗 H V 的 联 合 应 用 : B A V 治疗 5年 的 基 因 型 耐 药 、 型 耐 药 D 表
和 临 床 耐 药 分 别 为 2 % 、6 、l 。 出 9 1 % 1%
抗 乙肝病毒核苷类 药物分为三类 , 即 L一 核苷 ( 拉米夫 定 、 比夫定 、 替 克拉夫定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目前公认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有两类:干扰素类和核苷类似物。

两者的优缺点核苷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口服需皮下注射副作用少副作用常见仅有抗病毒作用同时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强力抑制HBVDNA HBVDNA抑制作用较弱HBsAg血清转换率低HBsAg血清转换更常见需要长期治疗疗程确定耐药率咼无耐药风险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在病毒感染或受刺激后,体内产生的一类抗病毒的糖蛋白物质。

干扰素有三种(a,B,Y),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目前使用基因工程。

干扰素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第一个抗肝炎病毒药物,干扰素a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慢性肝炎的抗病毒药。

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防止再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染中也有一定作用。

干扰素能激活宿主细胞的某些酶,降解病毒的mRNA,抑制蛋白的合成,翻译和装配。

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较单用效果更好。

我国已批准普通IFN-a和PeglFN-a用于治疗CHB。

普通IFN-a治疗CHB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PeglFN-a相较于普通IFN-a能取得相对较高的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抑制及生物化学应答率。

基于干扰素a,目前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lFN-a)的抗HBV治疗方案广泛应用。

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相比,PegIFN治疗具有更低的HCC发生率。

但许多研究表明,干扰素在抑制HBVDNA方面效果欠佳,并且基因C型和D型的患者较A型和B型患者对干扰素反映较差。

另外,干扰素的副反应较明显,患者耐受性较差此类药物具有直接抗病毒及增强免疫双重作用。

聚乙二醇干扰素a-2a:180ug/次,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

聚乙二醇干扰素a-2b:1.0-1.5ug/kg/次,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

IFN-a治疗的禁忌证:IFN-a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妊娠或短期内有妊娠计划、精神病史(具有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等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失代偿性肝硬化、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严重感染,视网膜疾病,心力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等基础疾病。

核苷类药物抗乙肝病毒转换治疗策略ppt文档

核苷类药物抗乙肝病毒转换治疗策略ppt文档

疾病进展
心理负担
治疗相关的交 通、误工、误 餐等其他费用
多次或反复出 现病毒学或生 化学反弹,可 导致疾病进展
耐药患者产生 的心理负担增 加,超过病情 长期稳定者
缪晓辉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31(6):424-426
治疗24周时血清 HBV DNA 水平
Lai CL, et al. 57th Annual Meeting of AASLD, 2006; Abstract 期应答不佳后续耐药危险很高
Yun-Fan Liao:Antiviral Therapy.2009;14:13-22
13
某些核苷类药物的负面效果显现
某些核苷类药物治疗后应答不佳的比例较高 某些核苷类药物治疗后耐药发生的比例较高
14
用药5年后80%的极高耐药率令人担忧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LAM1
23%
46%
55%
71%
80%

ADV‡1 LdT†2,3 TDF§4
0%
3%
11%
18%
29%

8
某些核苷类药物的负面效果逐渐显现
某些核苷类药物治疗后应答不佳的比例较高 某些核苷类药物治疗后耐药发生的比例较高
9
治疗48周病毒学应答不佳率很高
Lampertico P.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09(50):644-647 10
24周HBV DNA<3log,2年耐药率依然较高
1. Locarnini S. Hepatol Int. 2008;2:147-51. 2. Lai CL, et al. N Engl J Med, 2007;357:2576-8; 3. Liaw YF, et al. Gastroenterology

乙肝抗病毒,核苷(酸)类药物怎么选

乙肝抗病毒,核苷(酸)类药物怎么选

79基层医生·互动交流乙肝抗病毒,核苷(酸)类药物怎么选□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 邓如兵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曾是引发慢性肝病的最常见原因,随着新生儿疫苗接种和母婴阻断等预防措施的广泛应用,我国HBV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但目前我国仍有HBV感染者约7000万,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约2000万~3000万。

而在我国的肝硬化与肝癌患者中,经乙肝恶化发展来的比例约为30%~45%。

可见,积极治疗乙肝是避免其发展成肝硬化与肝癌的重要途径。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推荐,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 B V -D N A )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如果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就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①年龄>30岁,且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家族史;②年龄>30岁,无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但行肝纤维化无创评估或肝组织学检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

现阶段,临床上针对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药物较为有限,主要包括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保肝类药物等。

其中,核苷(酸)类似物在进入身体后,可转化为三磷酸核苷类似物,并与机体天然的脱氧三磷酸核苷竞争性结合到H B V 聚合酶上,以发挥抗病毒作用。

该类药物具有方便、安全的特点,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风险。

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此类药物具有强效病毒抑制性及高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双特点,如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就选择本药,可获得更高HBV-DNA 抑制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从而缩短用药周期,提高远期疗效。

但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数据显示,替比夫定可引起肌肉骨骼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肌痛、肌酸激酶增高、关节痛、横纹肌溶解。

阿德福韦酯这是一种无环核苷类似物,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阿德福韦二磷酸盐,通过与HBV-DNA聚合酶自然底物脱氧腺苷三磷酸竞争,并整合到病毒DNA后引起DNA链延长终止,来达到抑制HBV-DNA复制的效果,但它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所以治疗中间不能随意停药。

乙肝抗病毒药物知多少

乙肝抗病毒药物知多少

在治疗乙肝患者时,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将乙肝病毒(HBV)清除,从而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

当前,国际上已知的有效抗HBV药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干扰素类,另一类是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

这两种药“各有千秋”,前者的药效持续时间长,耐药率低,但副作用更大,需要注射。

后者只需要口服,副作用小,但疗程不固定,耐药性较高。

干扰素类药物干扰素抗病毒无须亲自动手,只需要在细胞外充当“指挥者”就可以杀灭细胞内的HBV。

当干扰素与肝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之后,就可以把干扰素想要传达的指令传到细胞核中,激活干扰素想要激活的基因,表达出干扰素想要表达的蛋白,再由这些蛋白代替干扰素完成抗病毒的任务。

它们的作用包括: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直接降解病毒的mRNA;抑制病毒蛋白的转录;抑制病毒蛋白的组装等。

除此之外,干扰素还有一个神奇的作用,那就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帮助人体对抗病毒。

干扰素是一种注射剂,一般在一定的疗程内,有30%~50%的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如果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脱发、血小板降低、白细胞降低等副作用。

它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干扰素,另一种是聚乙二醇干扰素。

一般干扰素:成人5~10MU次,每周3次或隔日1次,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一般疗程为24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成人:180微克/1.73平方米体表面积,最大用显180微克/周,1次/周,皮下注射,疗程至少48周,但是费用远高于一般干扰素。

使用干扰素需要特别注意,有可能会发生感冒样症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痛和乏力,在睡觉之前最好打一针干扰素,或在打针的时候吃一片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如果患有抑郁、焦虑、偏执等精神疾病,就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所以禁用于妊娠、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失代偿性肝硬化等情况,同时包括未戒掉的酗酒、吸毒者。

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是一种与DNA合成原料核苷酸相似的分子,但没有核苷酸的作用。

教你认识抗乙肝病毒的核苷(酸)类药

教你认识抗乙肝病毒的核苷(酸)类药

ir
1


轻微
优点

谢 恩 替 卡韦 片 的 商 品 名 为



博路


病 毒再 感染 的 比例


是 百 时美施 贵 宝 公 司 开 发 的抗

随着 用 药 时 间 的延 长 患 者 发 生

乙 肝 病毒新药 恩 替 卡 韦是 环 戊 酰 鸟
用 的j
以下 I
1
病毒 耐 药 变 异 的 比例 会 有 所增 高 ( 第
且 HBV DN 2. × 1 U, A> 0 ml(14 等级 2 0 +或 3 。该项研究还 提示 , + 在
什么时候开始治疗 用什么药物治疗 什么时候停止治疗
慢性乙旰翰国目 } j } 湾的
口刘克 洲
教授 简 介 刘克洲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曾
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 医院传染病研 究所 所长、 卫生部病毒 }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生 曾兼任 中华 医学会肝 病学分会 常务委 员, 肝 炎学组组长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 学分 会副主任委 员。中华肝脏 病杂 志、 临床肝胆 病 杂志 、 中西 医结合 肝病 杂志 、 感染病 杂志等 杂 志编委 、 常务编委 、 副主编。
用和耐药性。长期随访研 究资料显示
H e g阳性 者肝 细胞癌 累计 发生率 BA 与人组时 HB D A水 平密切相关 , V N
与之相反 , 『 AJ T水平作为判断患者是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 , 们更关心 H e g 阳 性 患 者 : L > U N 且 否接受治疗逐 渐受 到了质疑 。 人 BA A T2x L 一项 回
好 效果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预后效果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预后效果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预后效果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目前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主要药物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延缓肝功能的恶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文将针对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的预后效果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乙肝病毒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我国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因此乙肝肝硬化的患者数量也较多。

乙肝肝硬化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一种严重后果,它会导致肝功能的进行性恶化,最终发展为肝性脑病、肝癌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及时有效地治疗乙肝肝硬化对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 延缓疾病进展: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肝脏的炎症和损伤,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

研究表明,长期应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的肝性脑病、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改善肝功能: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改善肝功能指标,减少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长期治疗可以使肝功能指标得到持续的改善,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实现肝硬化的逆转,恢复正常肝功能。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于乙肝肝硬化的治疗具有显著的预后效果,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临床实践中,应及早给予患者规范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加强长期随访和监测,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患者在接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应遵嘱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药物的不正当使用,以保证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为乙肝肝硬化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他们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治疗乙肝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缺点分析(全文)

治疗乙肝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缺点分析(全文)

治疗乙肝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缺点分析(全文)概述核苷类或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等。

由于该类药物能迅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损害,因此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预后,推迟或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这类药物的优点是每天口服1片,非常方便,其不良反应轻微,服用期间患者没有明显不适,这类药物可以较快使乙肝病毒DNA载量降低甚至转阴。

但是这类药物无法彻底清除和消灭乙肝病毒,只能起到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目的,因此这些药物需要长期服用,直至病毒被清除干净。

药物存在的共同缺点①用药周期漫长,有些患者需要终身服药。

②用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病毒变异而耐药,必须更换治疗方案,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使得日后治疗再次发生变异的概率显著增加,各种病毒变异株出现,加大了治疗难度。

③这类药物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乙肝病毒DNA转阴,但是却很难出现乙肝病毒e抗原消失、e抗体形成的有利局面,若要达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更是难上加难。

④这类药物一旦使用,不能随便停药,一旦停药,有可能引起病情反弹和复发。

有些患者停药后甚至出现了肝功衰竭,危及生命。

除了这些共性问题之外,这4种药物又有自己特有的一些缺点。

拉米夫定耐药率高拉米夫定具有较强的抑制乙肝病毒作用,疗效确实,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着一定作用。

此药病毒的耐药变异率高,应用1年的耐药率高达24%,而且平均每年增加15%~20%。

服用4~5年后,将有70%~80%的患者发生耐药。

耐药后可发生病毒学反弹,肝脏功能再次受到损伤,转氨酶升高。

目前已有拉米夫定耐药后发生病情加重的报告,一旦变异耐药发生,需要及时改用恩替卡韦,2片/d;或是加用阿德福韦,长期服用,患者的经济负担明显加重。

由于拉米夫定发生变异耐药的概率较高,如果作为治疗首选要慎重。

拉米夫定每天1片,每片15元左右。

阿德福韦早期效果好,后期效力不足该药耐药发生率较低,服用1年为0%,服用2年为3%,服用3、4、5年分别为11%、18%和29%。

乙肝抗病毒治疗,需警惕副作用

乙肝抗病毒治疗,需警惕副作用

家庭医药 2019.1240用药之道用药核苷(酸)类药物是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对改善肝功能、稳定病情具有良好作用。

目前,临床应用的核苷(酸)类药物有替诺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阿德福韦和拉米夫定。

在长期应用过程中,难免有时会出现副作用,如血清肌酸激酶升高,钙、磷代谢障碍,肾功能损害,乳酸酸中毒等,患者需要加以认识和防范。

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肌酸激酶(CK)在正常人的血液中含量很少,但当肌肉和心脏受到损害时,它就从细胞中释放出来,跑到血液中,使血中CK 水平升高。

如心肌梗死、肌炎、横纹肌溶解、甲状腺减退等疾病的患者血中的CK水平升高。

剧烈运动后、产妇和新生儿,也可出现血清CK生理性升高。

核苷(酸)类药物可引起血清CK升高,以替比夫定最为突出。

在替比夫治疗过程中出现CK升高,不要慌张,可以先观察一下。

一般认为,当血清CK水平升高在正常值上限5倍以下时,可密切观察,无须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减少运动;血清CK水平升高介于正常值上限5~10倍者,应考虑减少药物剂量;血清CK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10倍以上者,应考虑停药、更换治疗方案。

乙肝抗病毒治疗,需警惕副作用□湖北省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刘祖春钙、磷代谢障碍核苷(酸)类药物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并出现骨软化症,主要见于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

据报告,阿德福韦引起的钙、磷代谢障碍,多在用药3年后发生,80.95%在用药3~7年期间发生。

替诺福韦是最新的一种抗乙肝病毒药,上市之初并未见有钙、磷代谢障碍的报告,但随着时间推移,其相关副作用也引起了临床关注。

目前认为,核苷(酸)类药物引起钙、磷代谢障碍主要继发于药物引起的肾小管酸中毒:肾近曲小管再吸收障碍,尿磷排泄增多,致低磷血症,钙、磷沉积减少,影响骨矿化;细胞内磷不足,致1-α羟化酶活性降低,使肾内1,25-双羟维生素D3合成减少,血钙降低;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受抑制。

上述多重作用最终导致骨软化症。

因此,长期服用核苷(酸)类药物,特别是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的患者,定期检测血清钙、磷水平至关重要。

拉米夫定、替比夫定作用机制

拉米夫定、替比夫定作用机制

拉米夫定、替比夫定作用机制拉米夫定(Lamivudine)和替比夫定(Tenofovir)是两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抗病毒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拉米夫定属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病毒的逆转录酶活性,阻断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逆转录酶是乙肝病毒在感染细胞后所激活的酶,它负责将病毒的RNA基因组转录为DNA,从而使病毒能够在细胞内复制。

拉米夫定通过与逆转录酶结合,干扰其活性,阻止病毒基因组的转录,从而抑制了乙肝病毒的复制。

此外,拉米夫定还能够嵌入到病毒基因组的DNA链中,导致链的延伸终止,进一步抑制了病毒的复制。

拉米夫定对乙肝病毒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对宿主细胞的DNA链延伸活性影响较小。

替比夫定属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tRTIs),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两个途径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首先,替比夫定与病毒的逆转录酶结合,阻断了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其次,替比夫定作为核苷酸类药物,可以被细胞酶解为活性形式,嵌入到病毒DNA链中,从而阻碍其延伸。

与拉米夫定不同的是,替比夫定不仅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还能够抑制病毒的传播,因为它可以直接抑制病毒的内外壳蛋白产生。

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在治疗乙肝病毒感染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差异。

一般而言,拉米夫定常用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初期治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证实。

替比夫定则常用于乙肝病毒感染的长期治疗,尤其适用于那些对拉米夫定治疗出现耐药或疗效不佳的患者。

对于乙肝病毒耐药的患者,替比夫定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病毒变异和耐药的风险。

除了治疗乙肝病毒感染外,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还可以用于预防母婴传播乙肝病毒。

孕妇感染乙肝病毒时,存在将病毒传给胎儿的风险,这可能导致新生儿乙肝感染。

通过给予孕妇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可以有效地降低乙肝病毒在胎儿体内的传播风险,保护新生儿的健康。

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比较专家讲座

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比较专家讲座

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比较专家讲座
第16页
周围神经病及肌损伤
年起,不停相关于LdT相关周围神经病病例报道,相关研究 提醒在LdT单药治疗患者中<1%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表现,而 在LdT + pegIFN联合治疗患者中有15.7%患者出现相关表现1。所 以应该防止使用LdT与IFN制剂联合治疗方案进行抗HBV治疗。
第8页
核苷酸类药品治疗相关肾脏损伤及骨病发生机制
药品
ADV TDF
摄入

骨钙素
活性维生素(Vit D3)
甲状旁腺激素(PTH)
上市 时间
指南
血3
推荐
不良反应
(-)
Vit D3
——
PTH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长久用药患者应警觉肾(F功G效F-不23全) 和低磷性骨病,尤其是范可尼综合征
发生
尿
一线 长久用药患者应警觉肾功效不全和低磷性骨病发生
10mg 1/日
0.5-1mg 1/日
300mg 1/日
25mg 1/日
食物对口服吸 收 影响
餐前餐后 餐前餐后 餐前餐后 空腹服用(餐
均可
均可
均可
前或餐后最少 2h)
进食造成吸收 延缓 Cmax AUC
与食物同 服
生物利用 度可增大
约40%
与食物同 服
随高脂肪 餐给与, 暴露量增
加65%
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比较专家讲座
1.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J Hepatol. Aug;67(2)370-398.
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比较专家讲座
第15页

治疗乙肝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缺点分析

治疗乙肝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缺点分析

治疗乙肝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缺点分析作者:刘士敬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11期概述核苷类或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等。

由于该类药物能迅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损害,因此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预后,推迟或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这类药物的优点是每天口服1片,非常方便,其不良反应轻微,服用期间患者没有明显不适,这类药物可以较快使乙肝病毒DNA载量降低甚至转阴。

但是这类药物无法彻底清除和消灭乙肝病毒,只能起到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目的,因此这些药物需要长期服用,直至病毒被清除干净。

药物存在的共同缺点①用药周期漫长,有些患者需要终身服药。

②用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病毒变异而耐药,必须更换治疗方案,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使得日后治疗再次发生变异的概率显著增加,各种病毒变异株出现,加大了治疗难度。

③这类药物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乙肝病毒DNA 转阴,但是却很难出现乙肝病毒e抗原消失、e抗体形成的有利局面,若要达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更是难上加难。

④这类药物一旦使用,不能随便停药,一旦停药,有可能引起病情反弹和复发。

有些患者停药后甚至出现了肝功衰竭,危及生命。

除了这些共性问题之外,这4种药物又有自己特有的一些缺点。

拉米夫定耐药率高拉米夫定具有较强的抑制乙肝病毒作用,疗效确实,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着一定作用。

此药病毒的耐药变异率高,应用1年的耐药率高达24%,而且平均每年增加15%~20%。

服用4~5年后,将有70%~80%的患者发生耐药。

耐药后可发生病毒学反弹,肝脏功能再次受到损伤,转氨酶升高。

目前已有拉米夫定耐药后发生病情加重的报告,一旦变异耐药发生,需要及时改用恩替卡韦,2片/d;或是加用阿德福韦,长期服用,患者的经济负担明显加重。

由于拉米夫定发生变异耐药的概率较高,如果作为治疗首选要慎重。

拉米夫定每天1片,每片15元左右。

阿德福韦早期效果好,后期效力不足该药耐药发生率较低,服用1年为0%,服用2年为3%,服用3、4、5年分别为11%、18%和2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3
8
应答不佳者应在治疗中调整治疗方案
Yun Fan Liaw
Review Antiviral Therapy.2009
Yun-Fan Liao:Antiviral Therapy.2009;14:13-22
2020/11/3
“研究表明,核苷类药物 治疗早期应答不佳者,存在 潜在的耐药危险,需要在治 疗过程中调整治疗方案,这 对那些由于经济因素初治患 者广泛选择拉米夫定的国家 (或地区)来说尤其应如 此。”
心理负担
治疗相关的交 通、误工、误 餐等其他费用
多次或反复出 现病毒学或生 化学反弹,可 导致疾病进展
耐药患者产生 的心理负担增 加,超过病情 长期稳定者
缪晓辉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31(6):424-426
2020/11/3
48. 缪晓辉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31(6)1:1424-426
LAM n=25 50(22-62) 16(64%) 1(4%) 4(16%) 10(7-16) 22(13-38) 46(42-49) 193(54-256) <60
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 物
优选还是首选?
2020/11/3
22
EASL 的意见
2020/11/3
3
APASL与EASL的分歧
无论是LAM/LdT治疗24周时的部分应答,还是ADV治疗48周时的部分应答,EASL 2012指南推荐的A1级方案均为换用更强效的无交叉耐药位点的药物(ETV或TDF)
In patients receiving lamivudine or telbivudine (drugs with a low genetic barrier to resistance) with a partial virological response at week 24 or in patients receiving adefovir (moderately potent drug that engenders relatively late emergence of resistance) with a partial response at week 48, change to a more potent drug (entecavir or tenofovir), preferentially without cross-resistance, is recommended (A1).
EASL.2J0H2e0p/a11to/3l (2012), .
4
初治选择了高耐药或低效核苷类药物
LAM是第一个上市的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迄今 仍然有大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着LAM,中国仍 然有大量患者继续初始使用LAM,而欧美和日本肝 病学会指南均把LAM和ADV确定为非一线药物。
中国现状与发达国家有同亦有别:
2020/11/3
6
24周HBV DNA<3log,2年耐药率依然较高
发生耐药的患者比例(%)
70
HBeAg(+)
HBeAg(-)
60
60
56
50
50
45
41
40
29
30
30
25 24
20
20
9 10 4
o 4 >4
<QL QL -3 3 to 4 > 4
n= 203 146 57 63 83 79 115 175 178 157 18 20 16 24 10 23
各种核苷类药物可以互换吗?
低耐药和高耐药核苷类药物互换? 核苷类和核苷酸类互换? Or,随意互换?
2020/11/3
1212
ETV治疗有效者转换为LAM?
James Fungus,et al: Hepatology. 2011;53:1148-1153
2020/11/3
13
试验设计:病人流向 试验设计:病人特征
相同:
在没有抑制病毒更强、耐药率更低的药物时使用拉米夫定
区别:
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决定了必须继续首选拉米夫定 患者不知晓,医生主导下单用LAM或ADV 很多地区初始联合使用LAM和ADV
2020/11/3
55
治疗48周病毒学应答不佳率很高
Lampertico P.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09(50):644-647
50例患者ETV 0.5mg/d治疗>6M ALT正常&HBV DNA不可测
1:1随机
继续ETV 0.5mg/d 治疗 (n=25)
换为LAM 100mg/d (n=25)
无反跳
无反跳
反跳
继续ETV治疗 (n=25)
继续LAM治疗 (n=19)
继续LAM治疗 (n=1) 换ETV(n=4) 加ADV(n=1)
参数 年龄 性别(男性%) 肝硬化 HBeAg+ SB(umol/L) ALT(U/L) Alb(g/L) PLT(109/L) HBV DNA (cps/ml)
ETV n=25 49(23-56) 20(80%) 3(12%) 5(20%) 9(2-46) 27(12-45) 45(40-48) 187(101-466) <60
治疗24周时血清 HBV DNA 水平
Lai CL, et al. 57th Annual Meeting of AASLD, 2006; Abstract 91. 2020/11/3
替比夫定 拉米夫定
7
早期应答不佳后续耐药危险很高
Yun-Fan Liao:Antiviral Therapy.2009;14:13-22
9
耐药可抵消抗病毒治疗的长期获益
(%)
25 疾 病 进 20 展 发 生 15 率
10
安慰剂(n=215) YMDD变异 (n=209)49% 野生株(n=221)
5
0
0
6
2020/11/3
12
18

21% 13%
5%
24
30
36
1010
耐药负担不仅仅是经济负担
除直接经济成本 以外的经济负担
疾病进展
APASL: For primary treatment failure (mo 3) or suboptimal response (mo 6),
stop and switch to a more potent Nuc or add-on a Nuc without cross resistance if LAM, LdT or ADV was used (II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