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全重点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绪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又称为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是研究生产劳动过程中,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危害及其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综合性医学学科,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职业卫生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职业医学则以个体为主要对象。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后面章节中会详解讲解)▲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良的劳动条件下存在的、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有害作用的各种因素。
(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如毒物中的金属与类金属、有机溶剂、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农药等;粉尘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硅酸盐粉尘等;2.物理因素:如高温高湿、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3.生物因素:细菌、生物毒素、有害动植物等。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不合理的制度与管理;2.不良的体位;3.劳动强度过大;4.职业性紧张;5.局部器官过度疲劳。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从新的医学模式视角来看,职业性有害因素也可分为:1.职业性有害环境因素:如重金属、有机溶剂、农药等化学毒物,高温、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布氏杆菌、霉菌等生物因素。
2.职业性有害心理因素:如恐惧、紧张、孤独、亢奋、消沉等,导致劳动者身心健康危害和工作能力与效率的下降。
3.职业性有害社会因素:由于国家法律制度不完善(如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够)、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不力(如职业卫生标准的执行不力)、劳动组织和管理不当(如“三班倒”作业、末位淘汰管理制度)以及职业歧视、职业不良文化等等职业性社会因素的大量存在,它们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4.职业性有害行为方式因素:如视频终端工作者长期的键盘操作工作方式、计算机软件程序员持续的脑力劳动方式、教师和歌唱演员不良的发声方式等等二、职业性健康危害职业性损害(occupational adverse effect):又称为职业性病损,在一定的作用条件下(如一定的接触途径、时间、方式和强度等),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就可致健康危害。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1、健康工人效应:是指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人,由于职业选择要求的影响,他们的身体素质原本明显优于未就业者。
2、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影响。
3、劳动条件:①生产工艺过程。
②劳动过程。
③生产环境。
4、职业性有害因素按来源分类: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⒈化学因素。
⒉物理因素。
⒊生物因素。
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⒈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
⒉精神性职业紧张。
⒊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⒋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⒌使用不合理工具。
⒍不良的生活方式。
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⒈自然环境中的因素。
⒉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
⒊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或不当管理所致环境污染。
5、职业性病损:①工伤②职业病③工作有关疾病④早期健康损害6、职业病的发病条件:⑴有害因素的性质。
⑵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
⑶个体的健康状况。
7、职业病的特点:⑴病因有特异性。
⑵病因大多可以检测。
⑶不同接触人群的发病特征不同。
⑷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
⑸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
8、新颁布的职业病名单分10类115种。
职业病的诊断:⑴职业史⑵现场调查⑶症状与体征⑷实验室检查9、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①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
②第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③第三级预防:康复疗法。
10、我国职业病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㈠职业病有害因素分布广、种类多、职业危害转嫁严重。
㈡“进城务工人员”和一些特殊人群职业卫生问题严重。
㈢职业紧张和心理障碍发生频率上升。
㈣职业伤害与职业卫生突发事件频发。
㈤职业安全、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融合。
㈥新理论和新技术在职业卫生中的应用。
11、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噪声不应超过45dB;照明亮度一般应为500lx;温度夏季24~28℃,冬季19~22℃12、传统上用能消耗量或心率来划分劳动强度,一般分为三级:①中等强度作业。
医学营养学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练习题
1. 医院膳食分为:A. 基本膳食B. 诊断膳食C. 试验膳食D. 普通膳食E. 软食2. 下列疾病应采用低蛋白质膳食的有:A. 肾病综合征B. 烧伤C. 急性肾炎D. 肝昏迷E.结核3. 潜血试验期3天内应禁用的食物是:A. 牛乳B. 豆腐C. 肉类D. 苹果E.菠菜4. 下列关于肌酐试验饮食的叙述正确的有:A. 限制蔬菜、水果B. 限制碳水化合物C. 避免食用肉类D. 主食量不限E. 忌饮咖啡二、填空题1. 营养调查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四部分组成。
2. 膳食调查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四种。
3. 膳食调查方法中的询问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种方式。
4. BMI(体质指数)=5. 膳食适用于痛风病人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者。
6. 膳食主要用于协助了解消化道出血情况。
7.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
1. ABC 2. ABE 3. CE 4. CE1. 膳食调查人体测量临床体征检查临床生化检测2. 称重法查帐法询问法化学分析法3. 饮食24小时回顾法饮食史法化学分析法:4. 体重(kg)/身高(m)25. 低嘌呤6. 潜血试验7. 胃肠道并发症代谢并发症感染并发症置管并发症四、问答题(一)试述葡萄糖耐量试验膳食?(一)葡萄糖耐量试验膳食主要用于协助诊断糖尿病。
试验前数日,病人进正常饮食,每日进食碳水化合物250~300g。
试验前一天晚餐后禁食,忌喝咖啡和茶。
试验当日清晨空腹采血,同时留尿标本,然后取葡萄糖100g (或1.75g/kg)溶于300~400ml水中口服,服后0.5、1、2和3小时各抽血一次,同时留尿样本,测定血糖和尿糖。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知识点汇总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概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在控制职业有害因素,保护促进职业人群健康,治疗疾病方面一有机结合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执业从事者的健康。
1、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 ):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下限度,人体不能代偿而导致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关系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主要发生于职业人群多数发生在普通人群有特异的病因多病因疾病职业暴露是最基本因素职业暴露是多种病因之一有立法意义,享受职业病待遇无③工伤(occupational injuries):是指工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职业有害因素,操作技术原因,设备原因,管理原因和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等所造成的工人的身体伤害,残疾甚至死亡。
2、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有特异性:只有在接触职业有害因素之后才可能发病,若控制这些因素后可以降低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
(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
(4)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但只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人的健康。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加强预防。
3、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早期健康损害(1)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即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合理利用防护措施及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立法和有关标准、法规制定,以减少或消除工人接触的机会。
(2)二级预防:是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健康损害。
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
(3)三级预防:对已经出现职业病或工伤的工人,给予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总结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总结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领域,都致力于保护和促进工作场所的健康与安全。
本文将重点总结这两个领域的关键内容,并探讨它们的重要性和应用。
职业卫生是研究和应用科学原理,以预防和控制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病和职业伤害为目标。
它关注的是工作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职业卫生的核心任务包括职业病的诊断、监测和预防、工作场所的环境监测和评估、职业健康管理和职业卫生培训等。
在职业卫生中,职业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的特定因素导致的疾病,如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职业应激等。
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等有关。
通过对职业病的研究和监测,可以了解职业病的发病机制和危害程度,为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与职业卫生相伴而生的是职业医学,它是以医学为基础,应用医学知识和技术,研究和解决工作环境中的健康问题。
职业医学的任务是提供职业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并关注工人的健康评估和职业病的职业病鉴定。
职业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职业病的评估和职业病的康复等。
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首先,它们对维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病和职业伤害是威胁工人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降低这些风险,保障工人的权益。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对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减少工伤和职业病对生产力的影响。
此外,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职业病和职业伤害对企业的经济负担。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们不仅适用于工业生产领域,也适用于各个行业和工种。
无论是农业、建筑、医疗、矿业还是服务行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职业医学和职业卫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工人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卫生综合353考研必背大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卫生综合353必背简答题(2023年版)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1.简述职业病的诊断原则。
(1)职业史(重要前提):应详细询问病人的职业史,包括现职工种、工龄、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生产工艺、操作方法、防护措施;既往工作经历,包括部队服役史、再就业史、兼职史等,以初步判断病人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2)现场调查(重要依据):应深入作业现场,进一步了解病人所在岗位的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强度、预防措施;同一或相似接触条件下的其他作业人员有无类似发病情况等,进一步判断病人在该条件下,引起职业病的可能性。
(3)症状与体征:①在临床资料收集与分析时既要注意不同职业病的共同点,又要考虑到各种特殊的和非典型的临床表现;不仅要排除其他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类似疾病,还要考虑职业病与非职业病的鉴别诊断。
②一般来说,急性职业中毒因果关系较明确;而慢性职业中毒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确立。
③诊断分析应注意其临床表现与所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毒作用性质是否相符,职业病的程度与其接触强度是否相符,尤应注意各种症状体征发生的时间顺序及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关系。
(4)实验室检查:对职业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接触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①接触生物标志物:指机体内可测定的外源性物质、其代谢产物、外源性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与靶分子或靶细胞相互作用的产物。
②效应生物标志物:a.反映毒作用的指标:如铅中毒者检测尿6-氨基-γ-酮戊酸、有机磷农药中毒者检测血液胆碱酯酶活性等;b.反映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组织器官病损的指标:包括血、尿常规检测及肝、肾功能试验等,如镉致肾小管损伤可测定尿低分子蛋白以及其他相关指标。
③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指能使个体易受职业性有害因素影响的个体特征。
*上述各项诊断原则,要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切合实际的诊断。
【历年考察】考察频次Top 12.简述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有特异性,在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后,可以降低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超全面知识点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概论1.主要对象:职业环境与职业人群对不良的劳动条件——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其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影响第一个认识到铅是腹绞痛原因的人——希波拉底。
意大利的Ramazzini也因《论手工业者疾病》被2.职业流行病学意义:①可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②可阐明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发生和发展规律。
③为职业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提供依据。
④评价防治工作质量和效果。
调查方法横断面调查(Cross-sectional study)/现况调查/劳动卫生学调查,在某一较短的特定时间内一次性调查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者的健康情况,并与不接触组进行比较,以研究接触与健康损害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回顾性调查,指根据现有的资料,选定一组已发生某种职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前瞻性研究,是选择接触和非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两组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其差异,从而判断接触与发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的一种观察研究方法。
4.职业毒理学内容:☐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环境中的基本特性毒物自身的毒性☐作业环境对职业危害的影响环境对毒性的影响☐个体易感性与职业危害程度的关系个体因素对毒物的不同反应研究方法:☐离体试验:三致试验;微核试验,彗星试验等☐动物试验:动物染毒试验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自愿受试者试验:赫尔辛基宣言(自主有益公正无害的原则)5.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的统称(2)生产工艺过程的有害因素化学因素: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电磁辐射(X射线γ射线)、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致病寄生虫(煤矿井下钩虫)(3)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①劳动组织制度,作息时间不合理;②精神性职业紧张:如机动车驾驶;③劳动强度不合理或生产定额过高;④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⑤不良体位或工具不合理;⑥不良的生活方式。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1、职业中毒:在劳动过程中,人体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了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2、生产性粉尘:是指在工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并能够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长期吸入主要引起肺部病变。
3、永久性听阈位移:是指噪声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
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伤及噪声性耳聋。
4、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5、热适应:人体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的适应反应。
表现为体温调节能力增强;皮肤温度和机体中心温度降低;心血管紧张性下降;合成热应激蛋白。
6、肢端溶骨症:多发生于工龄较长的清釜工,发病工龄最短者仅1年。
早期表现为雷诺综合症:手指麻木、疼痛、肿胀、变白或发绀等。
随后逐渐出现末节指骨骨质溶解性损害。
X线常见一指或多指末节指骨粗隆边缘呈半月状缺损,伴有骨质硬化,最后发展至指骨变粗,外形似鼓槌(杵状指)。
局部皮肤(手及前臂)局限性增厚、僵硬,呈硬皮样损害,活动受限。
7、最高容许浓度:车间内工人工作地点的空气中某种化学物质不可超越的浓度。
在此浓度下,工人长期从事生产劳动,不致引起任何急性或慢性的职业危害。
8、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
9、工作有关疾病: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特定疾病。
10、预防性卫生监督:又称设计卫生审查。
卫生部门依据法规对城乡规划、工矿企业、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包括任务书和图纸资料)进行卫生学审核,作出了卫生学评价,竣工后进行验收,发现卫生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通过设计卫生审查,督促各有关单位在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时切实贯彻国家的有关卫生标准、条例和法规,从而防止工程建成后污染环境,影响居民健康;保证各项工程建设符合卫生学要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
二、职业性病损 (二)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s) 工作有关疾病具有三层含义: ①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 但不是唯一的病因,一般也不是直接病因; ②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 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 ③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 缓解。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有矿工的消化性溃疡、建 筑工的肌肉骨骼疾病(如腰背痛)等。
例如,高血脂增加机体对二硫化碳诱发心血管病 损的易感性;吸烟极大地提高石棉接触诱发肺癌的危 险性。
因此,除三级预防原则外,WHO又提出了旨在控制 相关潜在因素的“初始级预防”或称“原生级预防” (primordial prevention),丰富和补充了综合预防 措施。
24
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准则
不良的工作条件,不但能影响劳动者的生活质量, 进而危及健康、导致职业性病损,严重者可危及生 命。
2
二、职业环境
第一节 职业与健康概论
指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时所处的职业环境或工作环境或劳动环 境或生产环境——可以是一特定环境,也可以是自然环境。
生产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生产环境是由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各种环境因素所 组成,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
3. 职业医Leabharlann (Occupational Medicine) 4. 工业卫生学(Industrial Health)
5
第一节 职业与健康概论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定义:
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 的影响,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 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 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
2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考试重点
职业病的诊断、预防、治疗都基本差不多,所以这里分述的时候描述很少。
职业有害因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毒力机制之类的也描述不多。
重点在铅、汞、一氧化碳、矽肺、生产性粉尘,其他的大多记一下概念,比如中暑、高压病、局部振动病等,还有一些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征性表现,如铅线汞线,一氧化碳中毒的樱桃红色表现,苯胺的化学性发绀,苯氨基硝基化合物的中毒性白内障等。
此资料来自丁当泉。
健康工人效应: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人,由于职业选择要求的影响,他们的身体素质原本明显优于未就业者。
从而造成调查研究的偏倚。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
工伤:工作中的意外事故引起的伤害,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生产者的健康损害。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法律定义为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生物标志物:包括接触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接触生物标志物指机体内可测量的外源性物质、其代谢产物、外源性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与靶分子或靶细胞相互作用的产物。
效应生物标志物指机体内可测量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这些改变可引起确定的或潜在的健康损害或疾病。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指能使个体易受职业性有害因素影响的个体特征,主要与基因有关。
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能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已患的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
高危人群:某些人在接触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时,由于本身内在或外在因素的作用出现的反应比一般人群强,这些敏感性强的人成为高危人群。
心身疾病又称心身障碍或心理生理障碍,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
2023年劳动卫生学之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基础知识解读
(一)工伤
1921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公约中对“工伤”的定义是: “由于工作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事故为工伤。”
1964年第48届国际劳工大会也规定了工伤补偿应将职业病 和上下班交通事故包括在内。
当前国际上的“工伤”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由工作 引起并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伤害和职业病伤害。
公伤: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在履行国家、政府、法律赋予的公务 过程中受到意外的伤害。
第二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
涉及: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领域的其他学科
环境卫生学 毒理学 流行病学 营养学等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
(一)职业流行病学
➢横断面调查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二)职业毒理学
➢体外细胞培养实验 ➢动物实验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和志愿受试者的实验研究
➢ 广义: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 狭义:** 法定职业病
狭义的职业病概念 职业病防治法中的定义:“是指企业、事业单
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 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 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范围
★1957年规定的职业病名单中包括14种。 ★1987年11月修订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处理办法 的规定》中列为法定职业病名单有9类99种。 ★2002年又修订为10类115种。 2013征求意见稿:调整后的《目录》包括130种职业病(含 4项开放性条款)。其中新增职业病17种,删除职业病1种, 2项开放性条款进行整合,另外有16种病种名称进行了调 整。
5
具体工作内容
1.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 2.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检查: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 及应急的健康检查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资料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部分)名词解释1.职业生命质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指劳动者对工作的感受和职业对劳动者的身心效应,如满意度、身心健康和安全。
包括:工作、生活环境、补偿系统、个体权益、自主权。
2.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力的不良因素的统称。
可分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和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3.职业性病损:由于预防工作的疏忽及技术局限性,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各种职业性损伤。
包括: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早期健康损害。
4.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5.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6.蓄积(accumulation):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未能完全排出而逐渐在体内积累的现象,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7.刺激性气体(irritant gases):指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
多具有腐蚀性。
8.中毒性肺水肿(toxic pulmonary edema):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肺泡内及肺间质过量的体液潴留为特征得病理过程,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刺激性气体所致的最严重的危害和职业病常见的急症之一。
9.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 gases):指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
10.赫恩小体(Heinz body):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代谢产物可作用于珠蛋白的巯基,使珠蛋白变性而沉积在红细胞内形成赫恩小体。
职业卫生及职业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概论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安康的影响。
2、劳动条件包括: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
生产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生产定额不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精神〔心理〕性职业紧*。
3、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病症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职业病的五个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剂量-反响〕关系;3〕常有一度数量发病;4〕预后较好;5〕是可以预防性疾病4、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根本准则:1〕第一级预防〔安康人〕,又称病因预防〔最关键〕是从根本上杜绝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即改良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时机和程度;2〕第二级预防〔有病症但未发病者,临床前期预防,是重要手段〕,主要针对高危人群,"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早期检测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展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病损,及时预防、处理。
3〕第三级预防〔临床期预防〕,是在得病以后,予以积极治疗和合理的促进康复处理。
三级预防原则包括:对已受损害的接触者应调离原有工作岗位,并予以合理的治疗;根据接触者受到损害的原因,对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进展改良,既治病人,又治理环境;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
5、劳动卫生监视分为预防性卫生监视和经常性卫生监视。
安康监护:着重于早期检测在特定生产环境中劳动者的安康状况,并通过就业前和定期安康检查。
6、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1〕肌肉活动的能量代谢:①ATP-CP系列:供给肌肉收缩与松弛活动的能量,首先由肌细胞中的三磷酸腺苷〔ATP〕迅速分解提供,并由磷酸肌酸〔CP〕及时分解补充〔肌肉中CP的浓度约为ATP的5倍,但其贮量甚微,只能供肌肉活动几秒甚至1分钟之用;②需氧系列:也称有氧代谢,在活动开场阶段,利用的糖类较多,但随着时间延长,脂肪即成为主要的能源〔1L氧在呼吸链氧化葡萄糖可产生6.5mmol ATP,而氧化脂肪则仅产生5.6mmol ATP,故糖类作为肌肉活动的能源比脂肪更经济〕;③乳酸系列:也称无氧代谢,1mol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只能生成2mol ATP,但其速度较需氧系列快32倍,故能迅速地提供肌肉活动所需的能量;其缺点是需大量葡萄糖,产生的乳酸有致疲劳性,故部经济,也不能持久。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总结
概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职业卫生:人群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健康潜在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1)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2)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使其尽早康复;(3)提出控制和消除职业有害因素的方法和措施。
研究方法:职业流行病学,职业毒理学。
职业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各种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
分类(按来源):生产工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组织制度作息不合理,精神,强度过大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产房建筑布局不合理、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健康工人效应:由于职业人群多处于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业体验价已筛选,故较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工作开始实施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低于总体人群。
职业损害类型:工伤(时间地点原因,急诊范围内)、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
职业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发生条件:⑴有害因素的性质⑵作用于人体的量⑶人体的健康状况职业病的特点:⑴病因有特异性(病因明确),控制接触后可控制或消除发病;⑵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关系;⑶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从;⑷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⑸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点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2013年12月31日,10类132种。
(新增加18种)职业病诊断原则:职业史(前提条件)、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
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⑴一级预防:病因预防①改进工艺、设备;②合理利用防护设施;③个人防护用品;⑵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定期检测,体格检查;⑶三级预防:积极治疗,促进康复,①调岗、治疗;②环境、工艺改进;③促康复,防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一章绪论1.职业卫生学(occupational health):是以职业人群的作业环境为主要对从质和量两方面阐明职业场所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与职业从事者健康水平的关系,为保护职业从事者健康、提高作业能力、改善工作条件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卫生要求提供科学依据2.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ine):以职业从事者个体为主要对象,旨通过临床检查和诊断方法,联系职业暴露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综合研究职业从事者健康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损害的程度及其与职业性有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发生的职业病与职业相关疾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3.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4.健康工人效应(healthy worker effect)是指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5.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 or occupational harmful factors):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6.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①基础医学②临床医学③预防医学领域的其他学科:环境卫生学,毒理学,流行病学,营养学等7.职业流行病学特点与应用(重点)②职业暴露明确,有利于发现和确定职业暴露的剂量反应关系③职业人群的健康监护,包括就业前体检,定期体检,退休体检等,可提供连贯的健康状况资料。
应用:①可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②阐明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③为修订职业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④评价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质量及其预防措施的效果8.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类型(相关案例分析看旧课本P49)9.职业毒理学研究内容及方法内容:①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环境中的基本特性②作业环境对职业危害的影响③从业人员个体易感性与职业危害程度的关系研究方法:①体外细胞培养实验②动物实验③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和志愿受试者的实验研究10.职业毒理学研究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①种属差异:实验动物与人在基因数量和结构上不同,导致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反应敏感性不同②毒物作用方式不同:包括剂量、接触方式与进入机体途径的不用,可进一步导致外推的不确定性③暴露数量的差异:职业毒理学实验所用的动物数量有限,那些发生率很低的反应在少量动物中很难被发现,但接触人群数量往往会很大,这就存在小数量实验动物到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定性④人群与实验动物在年龄、体质上的差异。
实验动物一般都是单一品系,而职业人却可以是不同人种,在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和耐受上存在很大差异11.劳动条件:①生产工艺过程②劳动过程③生产环境12.职业性病损: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早期健康损伤13.职业病三个发病条件、五个特点、诊断及报告方法职业病发病取决于三个条件: ①有害因素的性质②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③个体健康状况职业病五个特点:(选择或者判断题)②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剂量反应关系③在不同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发病集丛④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但仅能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的人群的健康⑤大多数职业病,目前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点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诊断:①职业史②职业卫生现场调查③症状和体征④实验室检查报告方法:急性职业中毒和急性职业病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慢性职业中毒和慢性职业病应在15天内报告14.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县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15.职业损伤的三级预防原则并举例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即三早预防,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在患病以后,给予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
三级预防原则包括:①对已有的健康损害的接触者应该调离原来工作岗位,并合理治疗。
②根据损害原因,改进环境和过程,治理环境治疗病人。
③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三级预防间的关系:第一级预防针对整个人群,最重要。
第二和第三级是一级预防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病人的弥补,措施。
所以三个水平的预防相辅相成16.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在职业毒理学中的应用①在职业人群中,评价有动物实验所得的可接受暴露水平的可信性和可行性②在接触人群中早期发现毒效应并迅速采取干预措施,使毒效应的可逆变化不发展为显著的损伤阶段③研究工作场所中暴露水平和效应的关系,阐明外接触剂量、内接触剂量及效应剂量间的相互关系④研究职业毒物引起的特异性疾病(职业中毒)与职业相关疾病在毒物接触人群中的分布特征第二章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一、职业生理学(Work physiology):研究一定劳动条件下人的器官和系统功能的变化与适应,及其对预防疲劳和提高作业能力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一)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1)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① ATP-CP(肌酸磷酸)系列:ATP+H2O→ADP+Pi+29.3KJ/mo l/L CP+ADP←→Cr+ATP②乳酸系列:无氧糖酵解→乳酸+能量③需氧系列:糖、蛋白质、脂肪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同样消耗1L O2的情况下,糖能产生6.5mmol 而氧化脂肪只有5.6mmol ATP,所以糖比脂肪更经济,但糖消耗殆尽时脂肪为主)(2)作业时氧消耗的动态:氧需(oxygen demand):劳动一分钟所需的氧量,取决于劳动强度氧债(oxygen debt):氧需和实际供需不足的量。
(最终偿还得更多,涉及到体温代谢等;作业开始2-3min时,因呼吸和循环还没调动起来,此时需要借一部分氧债;其后进入稳定状态;最后停止时,代谢还未停止,继续消耗氧来偿还氧债)。
最大摄氧量(maximum oxygen uptake):血液(因为通常呼吸所提供的氧量70-84L/MIN 远远高于血液所能承载的氧 4.2L/MIN)在一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3)作业时的能量消耗与劳动强度分级:①中等强度作业:氧需不超过最大摄氧量,属稳定状态下的作业②大强度作业:氧需超过最大摄氧量,氧债大量蓄积(爬坡,搬运重物)。
③极大强度作业:完全无氧条件下作业,氧债约等于氧需(100米短跑游泳等,不超过2MIN)。
劳动强度级别劳动强度指数Ⅰ≤15Ⅱ~20Ⅲ~25Ⅳ>25表1-2 用于评价体力劳动强度的指标和分级标准(P13):耗氧量,能耗量,心率,直肠温度,排汗率◇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当长期在同一劳动环境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作业的动力定型。
作业时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更为迅速,效率更高,作业更轻松。
长期脱离,动力定型会消退导致反应迟钝。
二、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一)脑力劳动(信息性劳动)的特点(重点)1、脑的氧代谢高,为肌肉的15-20倍,能耗少,不超过基础代谢的10%。
2、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最重要的能源(90%)。
3、脑组织对缺氧、缺血很敏感。
4、评价脑力劳动负荷强度的指标无特异性。
(二)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①◆工作场所保持安静:<45dB(A)②◆光线明亮:500Lx(一般情况)1000Lx(精细工作)③◆墙壁的颜色:明亮柔和(减少眩光)④◆室内温度:夏季24-28℃;冬季19-22 ℃⑤◆工作空间、桌椅符合工效学要求⑥◆提供的信息应该明确,量要适中,信号的区分度要高⑦◆应该注意改进记忆和思考的方式方法三、劳动负荷的评价:(一)劳动作业类型(重点)⑴静力作业(static work):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
特点1)物理学:未做工2)由于持续收缩压迫血管,肌肉供血不足。
3)作业的能量消耗水平不高,氧需不超过1L/min。
但很容易疲劳。
4)作业不能持久,作业持续时间取决于肌肉收缩力占最大随意收缩力的百分比。
5)容易引起肌肉关节的过度紧张和损伤6)工作效率低⑵动态作业(dynamic work):在保持肌肉张力不变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的舒张,运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特点①从物理学观点看,它是做功的劳动。
②肌肉交替的收缩和舒张。
③血液灌流充分。
④作业的能消耗水平高,不易疲劳。
⑤做功效率高,较少引起肌肉关节的损伤静力作业Static work动力作业Dynamic work 肌肉等长性收缩肌肉等张性收缩躯体和四肢关节不动关节活动能耗少能耗多易疲劳不易疲劳(二)劳动符合评价(1) 劳动系统(work system):系统指交互作用的一些要素构成的整体。
劳动系统指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2) 负荷(紧张stress):指劳动系统对人总的需求和压力,它强调外界的因素和情形,即外界对劳动者的压力。
(3) 应激(紧张反应strain):指负荷对劳动者的影响,即机体对负荷的反应。
它强调在负荷作用下机体内部的生物过程和反应。
★应激高低取决于负荷和个体特征劳动负荷的适宜水平:该负荷下能够连继劳动8小时不至于疲劳,长期劳动时也不损害健康的卫生限值。
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工作条件和性质、疲劳和休息、锻炼和练习四、作业能力(一)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重点)1、工作入门期:工作开始时,工作效率低,其后逐渐适应工作并加快,准确率提高、效率提高、持续1~2小时。
特点:产量逐渐增加、活动所需时间逐渐缩短、废次品较少2、稳定期:作业能力达到最高水平,维持1小时左右3、疲劳期:出现疲劳感,操作活动的速度和准确度下降,产量较少、废弃品增多4、终末激发:工作日快结束时,工作效率一度增高,与情绪激发有关,不能持久(二)疲劳:体力和功能性效率暂时减弱,取决于工作负荷强度和持续时间,经休息可恢复,是正常生理反应,是机体过劳的警告疲劳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轻微疲倦感,仍可维持工作效率第二阶段:作业能力明显下降,对产品质量有些影响,对产量影响不大第三阶段:强烈疲倦感,作业能力明显下降(三)体力劳动负荷评价的方法与指标:①劳动能量代谢率:(传统方法)②心率;③肌电图;④中心体温;⑤血乳酸;⑥其它: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激素、白细胞等。
脑力劳动负荷评价指标:①瞳孔测量术;②心率:主要用于体力劳动负荷的评价;③心率变异性;④脑诱发电位;⑤信息通量:单位时间内大脑处理多少比特(bit)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