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诗西方用典的美学内涵透视.
台湾现代诗美学

台湾现代诗美学【乡愁】
小时候
乡愁就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就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就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武圣的赤血写意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获赐我个号令,我还能够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大哭,去年今日割去台湾。
【送颂臣之台湾】
王气中原在,英雄识所归。
为言乡父老,须记汉官仪。
【追忆】
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
无人知晓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现代诗史写作的诗与史——以郑慧如的《台湾现代诗史》为例

南方文坛2024.1Southern Cultural Forum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新诗)诗史已经出版多部,郑慧如的《台湾现代诗史》(下简称《现代诗史》)①有鲜明特色。
它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于2019年,篇幅达七百三十余页,是一部厚重的著作。
据我所知,书的撰写用了十多年时间,其实更是郑慧如长期在大学从事现代诗教学、研究经验积累的成果。
这部诗史体现的诗歌观念,历史意识,采用的体例、架构,评述角度,资料使用方法,特别是对诗人诗作的分析解读,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显示它鲜明的个性。
它的经验和提出的问题,相信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诗史研究和诗歌批评重要问题的思考。
《现代诗史》的特色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虽然也采用“编年记事”的体例,也描述诗歌社团、派别、刊物、论争的状貌,承认它们对各个时期的诗歌风尚、潮流和诗人艺术特征发生的影响,但和既往的台湾现代诗史不同,诗社、诗刊、诗潮在这部诗史中不具有叙述引领者、结构者的地位。
书的“撰写说明”②强调,诗史的主体,或中心结构,是诗人及其文本。
郑慧如明确提出,本书“彰显诗人以诗艺为主而致的文学成就。
诗人在本书中的位置,以诗作为主要的考量”,强调“一切以诗文本作为讨论的起点、焦点和终点”,诗作是诗史的主角,不是“历史叙述的点缀或附庸”。
因而可以说,这是一部以文本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并对重要的文本作精读的著作。
特色的第二点是强烈的“典律”意识。
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命名、评语,也体现在评述的篇幅上。
除了各个时期总体价值评定的高下分明(如将1950年到1969年,1980年到1989年称为“两个高峰期”:前者是“经典形成期”,后者则是“现代诗专业化,正式学院化时期”)之外,《现代诗史》更不迟疑地为诗人在诗史上的地位,从诗艺、代表性和影响力等指标,颇费苦心地设置了“焦点诗人”“主要诗人”“学院诗人”“其他诗人”等“位阶”的名目;在各分项之中,也或有更细的区分。
台湾创世纪诗社的超现实主义诗观

台湾创世纪诗社的超现实主义诗观
王烨;王佑江
【期刊名称】《华文文学》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受西方超现实主义诗学影响,台湾创世纪诗社对潜意识与梦的世界进行了深度的探索.创世纪诗社诗人认为潜意识世界是一种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的存在,表达了潜意识,才能确立和弘扬个体的价值,才能达到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认知;同时以梦境记录来实现对外在现实的"介入",即以话语革命代替实际社会革命的反叛企图.台湾创世纪诗社在对西方超现实主义诗学的借鉴和重铸之中,尝试实现台湾诗歌的现代化.
【总页数】7页(P28-34)
【作者】王烨;王佑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台湾"创世纪"诗社的诗歌张力论 [J], 王烨
2.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创作心态 [J], 章亚昕
3.台湾创世纪诗社对超现实主义技法的修正性接受 [J], 赵小琪
4.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大中国诗观” [J], 章亚昕
5.风雨行程四十年——论台湾“创世纪”诗社 [J], 张恒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实的诗化展开:战后台湾现代诗的生活美学

现实的诗化展开:战后台湾现代诗的生活美学作者:柴高洁来源:《北方论丛》2018年第01期[摘要]台湾现实主义诗潮于1970年代再次兴起,于诗坛外部而言是对当时台湾内外交困历史的反映,于诗坛内部而言,是对佶屈聱牙的现代主义诗风的反叛与纠偏。
现实主义诗潮于台湾现代诗而言并不如现代主义诗潮“风起云涌”,但作为一种潮流,却与现代主义一起成为战后台湾现代诗发展的两个重要线索与路向,且在互相对抗与学习中绞合出台湾现代诗的诗美盛宴。
站在百年新诗发展的结点回望战后台湾现实主义诗潮的群体构成,追索与日据时期新诗的历史渊源,挖掘梳理其诗学维度、审美视域,以及在1980年代的变化等,或有助于窥探台湾现代诗在历史、政治、民族、文化等影响下生长变动的轨迹。
[关键词]战后台湾现代诗;生活美学[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8)01-0039-05中国新诗已走过百年,台湾现代诗作为中国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因其不断受特殊的历史、政治、民族、文化等影响源的缠绕,表现出多元融合又特立独行的艺术格局而备受关注。
说起台湾现代诗,扑面而来的印象总被现代、蓝星,以及创世纪等诗社的现代主义诗风所左右,而往往会忽视现实主义诗歌。
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内蕴所指却风马牛不相及。
战后台湾现代主义者为摆脱政治上白色恐怖的压制而不得不在精神领域“另辟蹊径”,希冀借意象在缪斯国度自由舒展人的生命冲动;而现实主义者,则持续关注民众、社会、土地等现世周遭,并且笃定生活的原貌实为美之根本,诗人诗写应该具体呈现现实并给予批判,要绕开“虚无缥缈”以最直接的方式进入读者内心,以情感细腻与映现典型引起社会共识。
战后台湾现实主义诗潮的崛起,可以说是继承了日据时期台湾本省人士的抗争精神,只是抗争的对象在此时变为超现实主义诗人的佶屈聱牙以及国民党的集权统治,甚至多少还隐含着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因为历史原因结下的芥蒂。
台湾现代派的构成及思想艺术特征

台湾现代派的构成及思想艺术特征第一节台湾现代派的形成兴起于50年代的台湾现代派诗歌,既是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样式,同时也弥补了同时期大陆文坛的缺憾,使当代中国文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台湾现代诗派的形成与30年代的现代派有着直接的关系。
1953年,当年曾与戴望舒一起编辑《新诗》杂志的纪弦(又名路易士)在台湾创办《现代诗》杂志。
1956年,纪弦等又成立“现代诗社”,参加者多达80余位,可谓阵容强大,对台湾现代主义诗潮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纪弦显然是要恢复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传统,他创办杂志、成立诗社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纪弦曾为“现代诗社”规定了六条创作原则,除一条为反共呓语外,其余五条则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主要美学思想的概述。
他们主张继承和发扬自波特莱尔以来西方的“一切新兴诗派之精神和要素”;认为新诗创作应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他们非常重视创新,致力于“诗的新大陆之探险,诗处女地之开拓,新的内容之表现,新的形式之创造,新的工具之发现,新的手法之发明”;他们强调“知性”,认为它是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之一;他们追求“诗的纯粹性”,剔除“非诗的糟粕”,使诗歌纯洁、高雅。
所有这些都说明,“现代诗社”同人对新诗现代化(或叫西化)的追求,与其前辈诗人相比又有了新有发展,他们以“领导新诗的再革命,推动新诗的现代化”为己任,广泛地开展诗歌活动,积极从事现代主义诗歌的尝试与探索。
继路易士之后,又有两个著名的诗歌团体--“蓝星诗社”与“创世纪诗社”的创立。
“蓝星诗社”成立于1954年,主要成员有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周梦蝶、夏菁、罗门、叶珊等,曾出版《蓝星季刊》、《蓝星周刊》和《蓝星诗页》等刊物和报纸副刊,主编过《蓝星诗选》。
据说,“蓝星诗社”的命名,含有继承“新月”的意思,所以台湾有些评论文章称其为“新月蓝星派”。
其领袖人物余光中也认为他们是“从新月出发”的,并且声称“蓝星诗社”“开创了现代诗”(《<天国的夜市>后记》)。
台湾现代诗的美学问题

台湾现代诗的美学问题龚鹏程【期刊名称】《励耘学刊:文学卷》【年(卷),期】2006(000)002【摘要】台湾于50年代兴起的现代诗歌,波澜壮阔,影响深远。
但迄今研究者虽多,对其性质,掌握却仍不准确。
本文重新解读文献、勘究史事,提供全新的解释。
第一节,要说明它并非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实施戒严统治之产物,乃延续30年代在中国与日本之现代主义风潮而生。
第二节,接着辨明它不是为逃避现实与历史,故转而去学习西方;正是因为要正视文学传统及现代社会,所以才要发展现代主义。
第三节,再申明译介移植到台湾的现代主义,亦自有其挪用的策略目的,因此它不是虚幻的呓语,是具现实意义的运动。
第四节,认为台湾现代诗运动之主要目标,在于反对五四以来以文学为改进社会之工具的观点,进行文学再革命,故重视技巧甚于本质,不只要谈写什么,更要强调怎么去写。
第五节,阐明当时现代诗之有取于现代主义者,主要不在哲学思想、意识内容,而在美学方面。
第六节,分析现代诗家如何因重视美学问题,而逐渐走离现代主义,重新接合中国古典诗歌之审美意识、表达方法,以及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世界观,由汉字、文言文、唐诗、老庄、禅等处去探寻现代诗的新方向。
以致原先昌言"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的现代诗,最终成为"寻找传统中国性"的运动。
【总页数】26页(P5-30)【作者】龚鹏程【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5【相关文献】1.台湾现代主义"学院诗"的兴发——论《文学杂志》之于台湾现代诗场域的建构意义 [J], 张志国2.“独步”台湾现代诗坛的一匹“狼”——纪弦在台湾现代诗“史”中的意义与地位 [J], 李树枝3.论跨世纪台湾图像诠释的意义及其脉络——从现代诗创作抽样检视台湾图像的变异 [J], 林静助4.谈当代台湾文学中的乡愁诗--兼评焦桐的《大陆的台湾现代诗评论》 [J], 王宗法5.台湾现代主义“学院诗”的兴发——论《文学杂志》之于台湾现代诗场域的建构意义 [J], 张志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台湾诗人罗门诗歌的哲思美

论台湾诗人罗门诗歌的哲思美作者:王烨刘丽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3期摘要:罗门是台湾当代诗坛极具现代意识和先锋色彩的著名诗人。
他强调诗歌是美与心灵的双重结合,诗人通过诗歌语言来展现理想化的精神世界,从而把握生命的纯境真境与深境,其作品充满了浓重的哲学性和思辨性。
关键词:罗门;诗歌;哲思台湾著名诗人罗门(1928—2017)是诗国的骄子,被诗评家冠以“重量级诗人”、“大师级诗人”及“知性派的思想型诗人”等,并担任过台湾三大诗社之一的蓝星诗社社长。
罗门的文艺创作非常丰富,他不但热爱诗歌创作,对自己的诗歌作品也乐于评析,并形成了富有创见的诗歌理论。
本文旨在将罗门的诗歌与诗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解读,从而呈现出罗门诗歌创作的哲思美特征。
罗门是一个偏于理念和知性的诗人。
他强调诗歌是美与“精神深度”的结合。
他在诗歌创作中自觉地实验着其诗歌理念和诗歌理论,不断探索诗歌语言的新异性和突破性,并经由冷静的沉思和回味得出哲理性的体悟。
如罗门的《流浪人》一诗便可看出端倪:“被海的辽阔整得好累的一条船在港里/ 他用灯栓自己的影子在咖啡桌的旁边/ 那是他随身带的一条动物/ 除了它娜娜近的比什么都远/ 把酒喝成故乡的月色/ 空酒瓶望成一座荒岛/ 他带着随身带的那条动物/ 朝自己的鞋声走去/ 一颗星也在很远很远里/ 带着天空在走/明天当第一扇百叶窗/ 将太阳拉成一把梯子他不知往上走还是往下走。
”这首现代都市诗展现出动人心魄的感染力,不仅将流浪者心中的孤独无奈描述的出神入化,而且在于诗情的升华,隐没了生活背景及个人流浪生活的经历,以冷峻犀利的语言解剖了带着病态的现代社会。
这首诗将城市流浪汉内心的痛苦无奈、萎缩颓废的共性,化作一帧帧能触动所有感官的形象画面,向都市人发出明智的呼唤和警示。
诗人的笔触,选择了流浪人小憩的生活场景:港湾里的咖啡厅,咖啡厅里头的卖笑女郎和饮不完的美酒。
在常人看来,这些意味着无忧无虑,闲适美好。
作者却借此从侧面引出对流浪者更深层次的孤独感:流浪者就好像漂泊于生活海洋的一艘小船,经历了太多风浪的冲击,几番拼搏后早已疲惫不堪,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暂歇的港湾——“被海的辽阔整得好累的一条船在港里”这一被动倒装句,表现出被生活所迫的流浪者不能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哀。
台湾现代新诗

台湾现代新诗?
答:台湾现代新诗是台湾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演变与台湾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关于台湾现代新诗的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1.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台湾现代新诗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和形式限制,更加注重诗歌的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
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不再受制于传统的诗歌规范和审美标准。
2.多元化的主题和风格:台湾现代新诗的主题和风格非常多元化,涵盖了爱情、自然、社会、历史等多个领域。
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理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诗歌风格。
3.代表性诗人和作品:台湾现代新诗的代表性诗人包括纪弦、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台湾现代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纪弦的《狼之独步》、郑愁予的《错误》、余光中的《乡愁》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品。
总之,台湾现代新诗是台湾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演变反映了台湾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变迁。
同时,它也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台湾现代诗西方用典的美学内涵透视

内容摘要:关键词:台湾现代诗西方典故历史美知性美人性美摘要:西方用典在台湾现代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丰富的美学内涵,如西方用典的历史意识及现代性阐发呈现厚重的历史美;其知性意识观照呈现的知性美和理性美;以及生命意识及人性意识观照呈现的人性美等等。
运用现代阐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从结构主义符号学和文学修辞学的角度对台湾现代诗西方用典之美学内涵的阐释,则将台湾现代诗学纳入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诗学研究视域之中,拓展了研究空间。
关键词:台湾现代诗西方典故历史美知性美人性美西方用典是台湾现代诗的一种普遍修辞手段。
现代诗的西典并不局限于地理概念的西方,而是相对于中国典故而言的异质文化典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洋典”。
探究台湾现代诗歌创作中的西方用典,可发现其表征出鲜明的历史意识、现代意识、知性意识和生命意识,这诸种意识使台湾现代诗具有厚重的历史美、深邃的知性美和丰富的人性美。
本文通过对台湾现代诗西方用典之美学内涵的阐释,将诗歌的用典研究从实践行为的概括进一步拓展到理论的描述和诗学规律的总结。
一用典往往与民族心理尚古崇经意识有密切关系。
西典大多脱胎于西方典籍和文学艺术,而西方的悠久历史与广博的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向此倾斜,形成对西方先贤智慧的普遍敬仰和尊崇。
因此,西典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西方传统文化的“原型”,隐含着深刻的民族群体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选择。
在诗歌创作中,这种历史记忆如何选择?西典作为一种构建诗歌的语言符号,从结构主义符号学来看,其构成以对等原则为基础,即通过典源语境和现实语境的相似或对照来构成。
西典有两个端点,一端联系当代现实,一端联系西方历史事件,西典在运用中或为强调今昔的类似,即历史原型(人物或事件原型)的重复,或为强调今昔的对照,即今日与往昔的差异。
于是,在两个不同历史时空语境的碰撞与交融中,西典表现出浑厚深沉的历史意识。
台湾现代诗通过西方用典自然也就渗入了这种历史意识,呈现厚重的历史美。
台湾现代诗介绍

台湾现代诗介绍
台湾现代诗是新的形式的文学种类,它以台湾独立的文化
为背景,反映独立文化在现代时代的实践。
它比较开放地接受
外来文化,有创新性地反映世界观。
台湾现代诗以多元视角成就台湾艺术表现形式,吸收传统
意涵与现代艺术语言相结合,把传统与时代精神的语汇文化理
念和贴近的当代时代文化实践相结合,通过前瞻性视角去展现
当代生活的相关艺术表现形式。
由于台湾现代诗采用多种文学
风格,如浪漫、启蒙、现代主义,讲述风格多样,写作手法可
千变万化,表现力极具栩栩如生,情叙力强,把生活中乒乓球
般情感变化实现得淋漓尽致。
台湾现代诗诗通过叙述,体现了艺术家充分释放出的丰沛
情感,具有艺术细腻、情节变化多端的特征,牵动人心。
诗歌
与当下的时尚时代的相结合,可以从多个维度唤起台湾民众的
共鸣,办法激发出多样的感性思考,带给人们丰富的文化体验。
台湾现代诗的影响之所以会如此深远,一方面可能是因为
作品以浪漫、时尚的语言,把丰富多样的当代生活方式和文化
实践完美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作者一直在探索
怎样去把台湾民族传统文化和台湾式现代文化有机地完美融合
在一起。
台湾现代诗把创作者的情感和智慧融入了作品当中,歌颂
台湾本土文化,把文化与现代实践完美结合,在表达想法的同
时赋于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把台湾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使
它的文化在台湾人的心里得以延续。
(论文)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符号诗的意义生成方式

华文文学2009.2.(总第9l期)·5·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符号诗的意义生成方式赵小琪(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r72)摘要: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
还没有一个诗社像现代诗社这样大张旗鼓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注重符号诗创作。
按照形式编配过程中意义呈现的不同方式。
这种符号诗可以分为三类,印袭象符号诗,隐哈符号诗,泉征符号诗。
借助于对语言的这种视觉性的强化,台湾现代诗社诗人得以利用汉语语言的特性,不必像西方现代主义作家那样去费尽心机地“以语造境”,另一方面。
由于受到汉语语言特性的拘圃,他们在用符号表达意义的不确定性方面。
又略逊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
关键词:现代诗社;表泉符号诗;腾喻符号诗;泉征符号诗;意义生成A bs t m ct:T he p鹊t弛cor d of N ew Poeny i n C hi na’8m ode m em h8never’Iri t l l e8∞d唧butM ode m B D et I y cl ub’s p船s i on明d e丘.o rb i n pm m ot i n g ve he m ent l y co nc他t e Pbet l y t}I e o r e ti ca l ly a ndpm ct i ca U y.A cc oI di ng t o d瀣毛弛nt m ean B蚰d f o nr Is i n conV eyi ng t he m ea ni ng,C on t I吲七Poet r y i Bdi V i ded i nto tI l弛e t),pe8:陀pm鸵n t at ive poet r y,m et8phor i cal poet r),and8),l l l bo l i c poet r y.W i t}I t l l evi8ual e川.0rc鲫ent of C h i n e8e cham ct e玛,m em be r poet s i n M ode m Poet珂C l ub出u8眦ke t l l e rT的st oft he at tr i butee of C hi ne∞l孤g I l age,饱t her t h an desper at el y w or ki ng∞c r eat i ng cont ex坞l i ke m ode m i stw r i t e墙i n山e W es L0n t he ot her I l l m d,due t o t he I i m it at i on8of C hi ne雠l angu蹭e,t I l e8e poet s眦s li ght ly be hi nd m ei r w es t em count e r pa n9i n uti l i zi ng t he sym bol8t o exp弛8s山e unce nai nt y ofm e枷ng.K e y w or ds:M od em Poet r y C h小,r epr e8ent at i ve poet r y,m et apho r i cal p∞口y,8ym b01i c poe缸.)r,t he gener at i on of m ea ni ng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09)2-0005.07台湾著名诗论家张汉良认为,台湾现代诗与传统诗及20世纪50年代前的大陆自由诗的一个重要区别,即是“现代诗与视觉艺术的趋同现象”,这种趋同现象“可分三方面来讲。
从诗评到诗学:论郑慧如的《台湾当代诗的诗艺展示》

从诗评到诗学:论郑慧如的《台湾当代诗的诗艺展示》简政珍【摘要】台湾郑慧如教授的《台湾当代诗的诗艺展示》是很重要的诗学著述.通过讨论这本著作的贡献,可进而探讨一般批评家如何跨越诗评到诗学的分水岭.诗学家应有的修为,除了宏观的视野外,更重要的是文本精读细品的能力.诗学家更要有独立于诗作之外的诗学见解,以精细缜密的哲思书写自我的存在.此外,诗学家敏锐的意象思维使诗学论述免于抽象化、概念化,使论述更深入、更动人,更具有说服力.以上这些特色都在《台湾当代诗的诗艺展示》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期刊名称】《江汉学术》【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8页(P28-35)【关键词】郑慧如;诗学;《台湾当代诗的诗艺展示》;文本细读;美学思维【作者】简政珍【作者单位】亚洲大学外文系,台湾台中413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5一、诗评、诗论、诗学一个诗评家如何超越“只是”诗作的批评者、诠释者?一个批评家如何不因为诗人的存在才得以存在?诗学来自于深度,来自于诗美学的思维。
一个诗评家只有也是诗学家的时候,他/她才能书写自我的存在。
并不是在论述中有诗学的看法,就是诗学家,他/她还需要某种视野,往往文本内视的能力更甚于所谓宏观的能力。
本来宏观显现诗评家的胸襟与历史感,但在台湾,宏观经常沦于作者的身世背景、社会情境的描述与考证;批评家经常以堆砌数据遮掩文本细读能力的不足,经常以概括论述粉饰洞视力的欠缺。
不过,一个诗学家的确要有宏观的视野。
那是文本细读之后,超越个别文本的美学思维。
诗学的观照来自文本,而文本透过深化的阅读使文学趋向哲学。
诗学指陈一种现象,又跨越某一个既定印象与现象。
因为另一次诗学的探索,不论创作或是诠释,诗开展了另一个面向。
所谓诗的面向,不是发现诗人隐藏的嗜好与僻性乃至风格,而是跨越个相的通相里,诗语言展示的乾坤。
诗学家必然通晓当代的文学理论,但诗论家不一定是诗学家或是诗评家。
诗论家的诗评有时是一场灾难。
台湾短诗鉴赏

台湾短诗鉴赏台湾的抒情诗中,不乏像王禄松气壮山河般的《长城颂》,像罗门深沉悲戚的《梦坚利堡》,像痖弦和洛夫迷幻奇诡式的《深渊》和《石室之死亡》等长篇优秀之作。
它们像一座座高山,峰峦叠翠,云雾缭绕。
但是台湾抒情诗中更多,更迷人,更能抓住读者视线的是精品短诗。
它们是沙中明珠,石中宝玉,浩瀚长天上的闪电,辽阔夜空中的灯光,以一点亮全局,以一光照天下。
它们积小容大,形弱实强,高墙挡不住,语言装不下,含蓄无比,优美绝伦。
这种短诗有几个特点:其一,庙小神多,不分主次。
文学是文化中的精品,诗是文学的王冠。
因而诗,这里说的是真正的诗,而非伪品,就必须具有内容大于形式的特质。
即在一个形式中含有数种可供想象分析的内容,亦即形式的恒定性和内容的异变性。
古语说:诗含二意,不精而自精。
而诗中精品,优秀的短诗,更是如此。
现举例分析。
如台湾诗人罗智成的《观音》:柔美的观音已沉睡稀落的烛群里她的睡姿是梦的黑屏风我偷偷到她发下垂钓每颗远方的星都大雪纷飞首先是诗中的主角就具有文字的确定性和想象空间的不确定性两种。
文字上的确定性是观音菩萨。
她是专门做好事的,为人添子加孙的大善神,这是一个神话了的美好的形象。
而烛群使人想象到无数善男信女到观音菩萨面前烧香祈祷,求子祈福的情景。
但是从想象的空间看,我们可以把这个至美的观世音,看作一个绝色美女,把她从神降格成人,于是小伙子们就有了盼头,成了他们渴求和追慕的对象。
“她的睡姿是梦的黑屏风”,这里面暗藏着一个不可知的世界。
睡姿和梦是紧密相连的,那黑屏风掩盖的是什么东西呢?这个美女的梦是什么呢?她在想什么呢?我是不是她的梦中情人呢?主人公在思索之后,便不失时机地下手了。
如不“该出手时就出手”,很可能错过时机。
但只能偷偷地进行,不可太张扬。
否则犯了忌,很可能把事情弄糟。
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发下垂钓”。
就是要顺着她的梦下钩。
“垂钓”二字极准确而鲜活,因为还不知道对方是否上钩。
这首诗最妙的是第四句:“每颗远方的星都大雪纷飞”,该诗句意象开阔博大,内容横竖百出,语意变幻不定,诗意张力无穷。
台湾後现代主义诗学的评议和演练──评简政珍《台湾现代诗美学》

台湾后现代主义诗学的评议和演练──评简政珍《台湾现代诗美学》陈大为(台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论文摘要《台湾现代诗美学》一书,无论在后现代诗学的理论分析、导读、诠释,都超过国内的相关学术著作,更修正了读者对后现代理论的若干误解,可说是后现代主义诗学最完整、最深刻的论述。
原因如下:第一个原因是简政珍直接阅读,并充份掌握了许多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原典;其次,简政珍对后现代始终抱持着超然的批判省思的态度,因此更能够发现台湾批评家的缺失;其三,他能够兼顾文学理论和诗歌美学之间的平衡;最后,也是本书最重要的一项主张──「后现代的双重视野」,让上一代曾经受困于「卷标化」或「表列化」的读者,以及新一代对后现代依旧陌生的读者,更能把握住后现代的「精神」──一个充满批判性和自我反省的双向辩证。
「双重视野」的独到见解,也让这部《台湾现代诗美学》成为台湾现代诗(和后现代诗)美学,最重要的学术专着。
关键词:《台湾现代诗美学》《台湾后现代诗的理论与实际》双重视野嬉戏后现代1.「后现代」一词,对台湾文学史的最大意义在:断代。
以一九八六年罗青发表〈七○年代新诗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和〈诗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状况」出现了〉,作为台湾当代文学进入后现代时期的里程碑,是很片面的断代角度,因为这两篇文章只是一支起义的号角,影响有限。
真正构成理论的传播与导读效应的,是在一九八七年六月号开始在《当代》(第14期)分章刊载的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在北大的后现代演讲稿──《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一年哈山(Ihab Hassan)和詹明信先后来台讲学,更引发一股锐不可挡的「后现代思潮」。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台湾版中译本在一九八八年出版,加上哈山制作的「现代主义v.s.后现代主义的简表」,让有志此道的新锐作家有了很好的读本。
此后数年间,部分新诗和小说新锐作家及评论家,奋力高举后现代的旌旗,企图引领文坛之风骚,当然也诱发较保守的主流论述的反弹。
现实的诗化展开:战后台湾现代诗的生活美学

现 实 ,也 就 是 以心 灵观 照 的真 取代 肉眼所 见 的实 ,诗 要 源 于 生 活 ,但不 仅 仅是 反 映现 实 ,而 是诗 人对 现 实 的反 映 。在 台湾 “现代 化 ”初 具规 模 的 1960年 代 后期 ,城 乡 差距及其 矛盾开始进 入诗 人的视野 。
中外
研 究
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
诗 的 生 活 美 学
柴高洁
中 国 新 诗 已走 过 百 年 , 台湾 现 代 诗 作 为 中 国新 诗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且 因其 不 断受特 殊 的历史 、政 治 、 民 族 、文 化等 影 响源 的 缠绕 ,表 现 出 多元 融合 又特 立 独 行 的艺 术格 局 而备 受 关注 。现代 主 义和 现 实主 义 虽然仅 有 一 字 之差 ,但 内蕴 所指 却 风马 牛不 相 及 。战 后 台湾现 代 主义 者为 摆 脱政 治 上 白色 恐怖 的压 制 而不 得 不在 精神 领 域 “另辟 蹊 径 ” ,希 冀 借 意象 在缪 斯 国度 自 由舒 展人 的 生 命冲 动 : 而现 实主 义 者 ,则 持续 关 注 民众 、社 会 、土 地 等现 世 周 遭 ,并且 笃 定生 活 的原 貌 实为 美 之根 本 ,诗 人 诗写 应 该 具体 呈现 现 实并 给 予批 判 ,要 绕开 “虚无 缥 缈 ”以最 直接 的 方式 进入 读 者 内心 , 以情 感细 腻 与映 现 典 型引起社会 共识 。
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
中外
研 究
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
性 ,更 有 甚 者 , 几近 情 绪 宣 泄 的 感 叹 与 抵 抗 现 实 的 呐 喊 ,毫 无 诗 昧 。
现实的诗化展开:r战后台湾现代诗的生活美学

现实的诗化展开:r战后台湾现代诗的生活美学
柴高洁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台湾现实主义诗潮于1970年代再次兴起,于诗坛外部而言是对当时台湾
内外交困历史的反映,于诗坛内部而言,是对佶屈聱牙的现代主义诗风的反叛与纠偏.现实主义诗潮于台湾现代诗而言并不如现代主义诗潮"风起云涌",但作为一种潮流,
却与现代主义一起成为战后台湾现代诗发展的两个重要线索与路向,且在互相对抗
与学习中绞合出台湾现代诗的诗美盛宴.站在百年新诗发展的结点回望战后台湾现
实主义诗潮的群体构成,追索与日据时期新诗的历史渊源,挖掘梳理其诗学维度、审美视域,以及在1980年代的变化等,或有助于窥探台湾现代诗在历史、政治、民族、文化等影响下生长变动的轨迹.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柴高洁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近现代诗歌变革中“非诗化”与“诗化”的矛盾 [J], 张慎
2.物象的内心灵视:战后台湾现代诗的超现实经验 [J], 柴高洁
3.近现代诗歌变革中“非诗化”与“诗化”的矛盾 [J], 张慎;
4.现实的诗化展开:战后台湾现代诗的生活美学 [J], 柴高洁;
5.诗化的美学和美学的诗化——读林同华《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 [J], 喜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符号诗的意义生成方式

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符号诗的意义生成方式
赵小琪
【期刊名称】《华文文学》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还没有一个诗社像现代诗社这样大张旗鼓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注重符号诗创作.按照形式编配过程中意义呈现的不同方式,这种符号诗可以分为三类,印表象符号诗,隐哈符号诗,泉征符号诗.借助于对语言的这种视觉性的强化,台湾现代诗社诗人得以利用汉语语言的特性,不必像西方现代主义作家那样去费尽心机地"以语造境",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汉语语言特性的拘囿,他们在用符号表达意义的不确定性方面,又略逊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赵小琪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纯诗话语的自我诠释 [J], 赵小琪
2.台湾现代主义"学院诗"的兴发——论《文学杂志》之于台湾现代诗场域的建构意义 [J], 张志国
3.台湾现代主义“学院诗”的兴发——论《文学杂志》之于台湾现代诗场域的建构意义 [J], 张志国
4.阅读实质与阅读教学意义之我见(下)——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阅读教学意义 [J], 徐同
5.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唐诗艺术风貌——以杜诗为例浅析唐诗中的情景、意象与声律[J], 包庆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现代诗西方用典的美学内涵透视
[ 09-07-04 15:46:00 ] 作者:邱冬梅编辑:studa090420
关键词:台湾现代诗西方典故历史美知性美人性美摘要:西方用典在台湾现代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丰富的美学内涵,如西方用典的历史意识及现代性阐发呈现厚重的历史美;其知性意识观照呈现的知性美和理性美;以及生命意识及人性意识观照呈现的人性美等等。
运用现代阐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从结构主义符号学和文学修辞学的角度对台湾现代诗西方用典之美学内涵的阐释,则将台湾现代诗学纳入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诗学研究视域之中,拓展了研究空间。
西方用典是台湾现代诗的一种普遍修辞手段。
现代诗的西典并不局限于地理概念的西方,而是相对于中国典故而言的异质文化典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洋典”。
探究台湾现代诗歌创作中的西方用典,可发现其表征出鲜明的历史意识、现代意识、知性意识和生命意识,这诸种意识使台湾现代诗具有厚重的历史美、深邃的知性美和丰富的人性美。
本文通过对台湾现代诗西方用典之美学内涵的阐释,将诗歌的用典研究从实践行为的概括进一步拓展到理论的描述和诗学规律的总结。
一
用典往往与民族心理尚古崇经意识有密切关系。
西典大多脱胎于西方典籍和文学艺术,而西方的悠久历史与广博的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向此倾斜,形成对西方先贤智慧的普遍敬仰和尊崇。
因此,西典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西方传统文化的“原型”,隐含着深刻的民族群体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选择。
在诗歌创作中,这种历史记忆如何选择?西典作为一种构建诗歌的语言符号,从结构主义符号学来看,其构成以对等原则为基础,即通过典源语境和现实语境的相似或对照来构成。
西典有两个端点,一端联系当代现实,一端联系西方历史事件,西典在运用中或为强调今昔的类似,即历史原型(人物或事件原型)的重复,或为强调今昔的对照,即今日与往昔的差异。
于是,在两个不同历史时空语境的碰撞与交融中,西典表现出浑厚深沉的历史意识。
台湾现代诗通过西方用典自然也就渗入了这种历史意识,呈现厚重的历史美。
席慕蓉的诗细腻柔婉,纯粹澄澈,诗中颇喜欢用庞贝古城的典故。
如:“庞贝城里十六岁的女子/在发间细细插上鲜花/就在镜前就在一瞬间/灰飞烟灭了千年堆砌的繁华”(《夏夜的传说》),又如:“如庞贝的命运/将一切最美的在瞬间浇铸”(《夏日午后》),诗人藉古城陷落的历史典故,感慨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命运的沧桑变化,这种怀古情愫缠绵悱恻,深沉细腻。
陈黎诗中的西典具有深沉曲折的历史意识:“华浦兰语传道书,西底雅语马太福音/让上帝的灵入福尔摩莎的肉”(《福尔摩莎一六六一》),用史实典故追忆17世纪西方殖民者对台湾的精神奴役,饱含着对屈辱历史的愤慨和痛苦思索。
朵思的诗则借史实典故回忆战争如《(湖岩礁)湖下地行船》:“其实,最纯粹的黑暗/更纯粹的,则是忘掉它正划行在想象 /的拆卸和拼装”,通过对二战时期德国武器运装地遗址的缅怀,思索人类乖戾多舛的命运,这种历史意识具有深刻的反思色彩。
西典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原型”,其蕴涵的文化内涵在移植过程中,包含着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超越自身存在的当下视域去收览彼时彼地的典源语境的意义,将之与现实语境互比互证,这形成一种“视域融合”;也包含着西典作为此在空间的“他者”对台湾现代诗歌自我的观照,这也形成另一种“视域融合”;此外还包含着作为阐释主体的读者的“前理解”与诗歌用典语境的观照,这亦可视为一种“视域融合”。
西典独特的“视域融合” 形成了多元对话、开放性的台湾现代诗歌语境。
因此,通过西方用典,台湾现代诗人通过对比或相似的时空联想以今会古,以古衬今,阐发了新的现代性思想。
痖弦的诗用典新奇独特,如:“更恨祈祷/因耶稣也是男子”(《弃妇》),圣经中的救世主成为不愿祈祷的对象,传统文化“原型”完全被颠覆。
这种用典方式是对西方文化另辟蹊径的摄取与吸纳,典故的古今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而这种现代性阐发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思维。
痖弦的另一首诗则藉耶稣为救赎世人而献身的典故,表达一种现代生存状态:“所有的灵魂蛇立起来,扑向一个垂在十字架上的/憔悴的额头。
/穿过从肋骨的牢狱里释放的灵魂,/哈里路亚!我们活着。
走路、咳嗽、辩论,/厚着脸皮占地球的一部分。
”(《深渊》)以耶稣受难的“古”映衬被救赎者荒诞堕落的“今”,表达对现实的深切失望,具有现代主义的荒诞意识。
对现代都市罪恶蔓延、道德堕落的强烈忧思,余光中的诗也用典予以揭示:“罪恶在成熟,夜总会里有蛇和夏娃”(《芝加哥》),诗人抓住《圣经》典故原型与现实语境的相似性,跨越时空进行联想,以今会古,在异质文化中找到情感内蕴的触媒点并加以阐发,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思想。
季广茂在《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一书中指出:“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典故对构成隐喻的彼类事物和此类事物作出限制:隐喻中的彼类事物在典故中变成了神话或历史事件,隐喻中的此类事物在典故中变成了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
因此,典故能够借助于历史与现实在相似性基础上相互映照表现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并能达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①因此,西典体现了西方传统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而台湾现代诗人通过对西典故实的情感注入及创造性运用达到了“以故为新”,袭故而弥新的境地,使西典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二
上世纪50年代,台湾现代诗派的摇旗呐喊者纪弦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知性之强调”的号召。
研读台湾现代诗,就会发现大多意象繁复稠密,讲究思想知觉化,主题多元化。
西典作为台湾现代诗的语言构件和意义生成符号,也成为其知性意识的表征。
这里的“知性”概念有别于西方古典哲学的理解。
斯宾诺莎定义的知性是从方法论角度论述,即“知性凭借天赋的力量,自己制造理智的工具,再凭借这种工具获得新的力量来从事别的新的理智的作品,再由这种理智的作品又获
得新的工具或新的力量向前探究,……直至达到智慧的顶峰为止”②。
这种知性是逻辑学研究所指向的认知理性。
西典的“知性”则接近于康德的“审美知性”,即“想象力在它的自由中唤醒着悟性,而悟性没有概念地把想象力置于一个合规则的游动之中,这时表象传达着自己不作为思想,而作为心意的一个合目的状态的内里的情感”③。
这里的“悟性”即“知性”,是诗人、艺术家精神内里的,与想象力、情感、意象融为一体,处在自由协调运动中的“审美知性”。
台湾现代诗人和诗论家对现代诗及西典的“知性”特质历来颇为重视。
杜国清先生在1989年提交给“台湾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的《新诗的再革命与现代化:论台湾现代诗的特质》一文中,指出台湾现代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在诗质上以主知的诗想取代感伤的诗情。
”④在1991年提交的《宋诗与台湾现代诗》一文中认为“在中国的诗传统中,台湾现代诗的特质,也可以追溯到宋诗”⑤,即台湾现代诗的知性意识与宋诗的讲求理趣是一脉相承的。
洛夫先生则说:“我们所谓的知性或思想性,……是对生命本性的体认,生命真谛的探索,这种本性与真谛唯有在残败的生命情境中发现。
”⑥他站在寻求诗人主体的生存意义与生存价值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点上来界定现代诗的知性内涵,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
覃子豪先生也提出自己的见解:“近代诗有强调古典主义的理性和知性的倾向。
因为理性和知性可以提高诗质,使诗质趋于醇化,达于炉火纯青的清明之境……最理想的诗,是知性和抒情的混合产物。
”⑦他认为知性在诗艺的运作中,必须和情感、意象、哲理三者互相渗透,达致象中有理,理中有情、情中有象。
因而,台湾现代诗人在创作中充分而敏锐地感应到这种“审美知性”的召引,并通过西典运用明晰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