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的美学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建筑自跨入 20 世纪后 , 曾经历过两次大的转折 : 第一次 是新建筑运动的崛起 , 大约发 生在本世纪初叶 , 作为这一运动的 结果 , 便是国际现代建筑风格 的普遍流行 ; 再 一次大的转折便是 崭露头角于本世纪中叶的后现代 建筑 , 对它尽管 褒贬不一 , 但迄 今为止 , 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 : 它对现代建筑的冲击是巨大的 , 经过这一冲击 , 在要使现代建筑恢复到以往的那种纯净几乎是不 可能的。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后现代建筑对 于现代建筑的冲击 如此之大乃至到否定呢 ? 主要是人们的审美 观念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例如 : 后现代一反现代 建筑的初衷 , 推 崇商业化与俚俗化 的设计观念 , 追求含混与复杂 的美学思想 , 晚 期现代则把现代主 义创作理论推向极端 , 借助当 代高科技成就 , 用极端逻辑性和高 度夸张的手法, 追求新颖的审美效果 ; 随着解构主义的异军突起 , 传统的西方美学再次受到叛逆者的挑战 , 他们摈弃和谐统一的美 学法则 , 肯定非逻辑性的偶然机遇, 追求冲突与破碎之美。 一、 解构主义 从字义 来看 , 解构主义是指对 于正统 原则与 正统标 准的否 定和批判。这里 的所 谓 正统 原 则 与正 统 标准 , 指的 是 现 代主 义、 国际主义的标 准与 原则。 因此 , 如 果要 对解 构主 义有 一个 真正的认识 , 其实应该是从对 现代主义 、 国 际主义 , 或者 现代主 义的具体组 成部分 之一 的构成 主义 有一 个研 究开 始。和 对后 现代主义的研究与认识一样 , 如果 没有一 个对现 代主义 的真正 了解和透彻认识 , 是没有可能对解构主义有真 正的了解的。 乔治 格鲁斯柏 格在 他的 解 构主 义导 论 一 文中 说 : 解构 主义不是一 个学派 , 也不 是一 个符 号 , 它不 过是 一个 激进 的方 面 , 目的是发现 , 和对于我们自身的发现。 从实质 上来讲 , 有人说 : 解构主 义虽然一 时先声 夺人 , 但是 它从来没有能够像 20 年代俄国的结 构主义、 1918 1928 年的荷 兰风格派 , 或者 1919 1933 年德国包豪 斯设计学 院那样 成为一 个运动的根源 , 更 没有现 代主 义、 国际 主义 设计 那种 控制 世界 设计几十年之久的力量。在很大程 度上来 讲 , 它 依然是 一种十 分个人的、 学究味的尝试 , 一种小范 围的试 验 , 具 有很大 的随意 性、 个人性、 表现性特点。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色是反中心、 反 权威、 反二元 对抗、 反非 黑即白的理论。德里达本人对于建 筑非常 感兴趣 , 他视 建筑的 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 交流 , 从广 义来看 , 建筑 的目的 是要控 制经济。因此 , 他认 为新 的建 筑、 后现 代的 建筑 应该 是要 反对 现代主义的 垄断控制 , 反 对现 代主 义的 权威 地位 , 反 对把 现代 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另一个 解构主义哲学 家和 文学 批评 家罗 兰 巴尔 特 , 攻击 清晰的理性概念 , 把含糊、 费解和松 散的结 构视作 写作的本 质 , 他认为清晰性是纯洁的修辞属性 , 并 非语言 的性质。如 果使用 简单、 直率、 清晰的写作方式 , 他将 意味着 企图把 自己平 庸的的 概念 , 强行塞入他 人的脑 海里 , 在 S/ Z 中 , 他故 意用 晦涩 的文 笔 , 令读者在读解过程中产生 新的岐 义。这种审 美追求 也出现 在德里达的文章中。同时 , 解构主 义还极 力反对 建立在 传统思 维方式上的概念对立 , 在这种 观念指导 下 , 存在着 一系列精 神 /
解构主义的美学内涵
霍海鹰, 侯
[摘
玮, 武
wenku.baidu.com

( 河北工程大学 建 筑学院 , 河北 邯郸 056038) 要] 解构主义的异军突起 , 使传 统的西 方美学 思想受 到叛逆者 的挑 战 , 他 们摒 弃和 谐统一 的美 学原
则 , 肯 定非逻辑性的偶然机遇 , 追求冲突与破碎之美 , 使传统的美学内涵逐渐软化 。 [ 关键词] 后现代建筑 ; 解构主义 ; 美学内涵 ; 软化 [ 中图分类号 ] J5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8- 9896( 2006) 03- 0114- 02 物质、 主 体 / 客 体、 能 指 / 所指、 本 质 / 现 象 等 二元 对 立 的 概 念。 在这些对立的概念中 , 存在着 粗暴的 等级制 度。为了消 解这种 对立 , 解构主义认 为必 须首先 颠倒 这种 等级 制度 , 试 图首 先颠 倒对立的矛盾双方 , 突 出被 压抑 的另 一方。 在谈 到建 筑时 , 强 调解构建筑发生在 消 解了 一些建 筑哲 学、 建筑 的假 定性 前提 例如美 学霸权 、 美 的霸 权 ; 实用性 、 功 能性 及生 活、 居 住的 霸权的构成的时候。 这些解构主义思想在建筑领 域已得到反响 , 埃森曼强调 结 构和装饰、 抽象和具体、 图和底、 形式和功能间的传统对立可以解 除 , 建筑可以开始从这些范畴之间 进行探索。因此 , 传统的美 学 概念被弄得面目全非 , 把机器美学的 概念清晰 这一理性要求抛 在一边。于是 , 明晰被混乱代替 , 统一被破碎所取代 , 只需概念被 颠倒并受到质疑 , 他们把现代建筑所推崇的在概念上易于把握的 方块、 圆柱、 球体等简单明晰的几何体 , 代之于爆炸式的碎片和复 杂的几何拼凑体, 并以此向纯洁与明晰的美学概念挑战。同时用 所谓解构的 缺陷 向千百年来所推崇的 结构稳定性的价值观 挑 战 , 表现出建筑文化上的虚无主义态度。 由此可见 , 现代主义所崇尚 的概念 清晰的 理性要求 正逐渐 被一些建筑师冷落 , 从而在哲 学深层出现了 变异 。 因此 , 可以 总 结解 构 主义 建 筑的 特 征 : 无 绝 对权 威 , 个人 的、 非中心的 ; 恒变的、 没 有预 定设 计的 ; 没 有次 序没 有固 定形 态 , 流动的、 自然表现 的 ; 没有 正确 与否 的二 元对 抗标 准 , 随心 所欲的 ; 多元的、 非 统一 化的 , 破 碎的、 凌乱 的。解构 主义 的主 要代表人物有弗兰克 盖里 , 伯纳德 屈 米 , 彼得 艾森 曼 , 扎 哈 哈迪德 , 丹尼 雷柏斯金 , 库柏 辛门布劳。 二、 美学内涵的软化 审美软化 意指美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的概念模糊化、 标准情 感化、 观念多元化、 情趣大众化等审美倾向。在建筑审美领域 , 审 美软化包 括 : 审美 价值 观的 软化 多元 化 ; 审 美情 趣的 软 化 个性化与俚俗化 ; 审美信息的软化 模糊化与虚幻化。 软化的哲学特征是非理性因素 的渗透 , 其 基本目的 是在建 筑创作中 , 实现人 性的 复归 , 即摒 弃概 念化 人 作为 建筑 创作 的核 心、 出发点与 归宿。 在建 筑美 学的 本体 论、 认识 论和 方法 论三个层次上 , 都从 物 回归倒 人 本身。 ( 一 ) 审美价值观的软化 : 审美软化的核心 , 是审美价 值观念 的软化 , 而 多 元化 , 则 是 软化 的重要标志。在西方传统 理性主 义哲学 家眼中 , 宇宙 是一个理性的整体 , 万 物都被 置于 必然 性的 链条 中 , 他们 否定 特殊性、 多样性与偶然性 , 重视逻辑 与因果 律 , 把一切都 归结于 一个统一的本源 , 并认为所有 事物都趋向同一个目标。 在这种模式影响下 , 现 代建 筑以 表现 出 重 统一 、 轻多 样 的审美价值取向 , 在文 化价值 观、 历史 观以 及技 术价 值观 等方 面的集中反映。 在当代 , 随着建 筑审 美观 念体 系中 理性 的失 落 , 现代 主义 那种机械、 刻板、 僵硬的剪纸标 准 , 代 之于柔 软、 灵 活、 多 元的审 美观念 ; 兼容 而非 排 斥 的审 美态 度 , 发 散 而非 线性 的
第 23 卷 第 3 期 2006 年 9 月
河 北 建 筑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 社 科 版) 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23 No 3 Sep 2006
[ 收稿日期 ] 2006- 06- 11 [ 作者简介 ] 霍海鹰 ( 1977- ) , 女 , 河北邯郸人 , 讲 师 , 研究方向 : 城市设计。
第3期
霍海鹰等 : 解构主义的美学 内涵
115
思维模式 , 表现出价值观的多元趋向。 1. 审美价值观的多元取向 2. 历史观的多元取向 3. 技术观的多元取向 ( 二 ) 审美情趣的软化 : 审美情趣的软化 , 包括个性化与俚俗化两 种审美倾向。 1. 个性化倾向 在当代西方建 筑审 美 领域 中 , 重普 遍、 轻个 体的 审美 趋向 遭到批评。人们认识到 , 面对 复杂 多元 的社 会 , 艺术 形式 应有 千差万别、 难以约 同的 独特 个性。 因此 , 在 创作 中出 现弘 扬个 性 , 追求怪异的倾向。 在追求 革新的历程 中 , 60 年 代前 后 , 西方建 筑是 以功 能为 依据 , 运用现代结构 与材 料 , 以 几何、 抽 象象 征、 具象 象征 三种 方式表达建筑个性。这种表达并 没有脱 离功能 内容。因此 , 可 视为建筑客 体的个 性表 达。建筑 设计 打破 了从 功能 出发 的单 一模式 , 在创作中 , 或强调偶然性和 主观随 意性 , 或玩弄 形式游 戏 , 使建筑作品脱离社会 , 并失去统一的客观依据。 2. 俚俗化倾向 俚俗化 , 是审美 变异 的基 本内 容 , 也是 审美 情趣 软化 的友 谊标志。意指建筑作品中出现的推 崇 幽默 、 诙 谐 、 滑稽 、 不完美 等非 高 雅 的美 学效果 , 以 及追 求 丑 、 怪 诞 、 破 落 等否定性美学效果的审美倾向。 现代建筑专注崇 高、 典雅、 纯洁 之美 , 激励迎 合上层 社会的 审美心理。但在该建 筑的审美概 念中 , 却极力 扩展俚 俗、 滑 稽、 幽默等满足 大众心理 的审 美领 域 , 表现 出追 求冲 突、 不完 美等 审美倾向。同时 , 致力开拓 丑 、 怪诞 、 破 落 等否定 性美学 范畴 , 表现出以 俚俗 化 为特 征的审 美情趣。这 是对千 百年来 所确定 的 美 、 崇 高 、 高贵 、 秀 雅 等 正 统美 学观 念 的反 叛 , 也是对美学 登记制度 的 软化 。 3. 审美信息的软化 审美信息的软 化 , 包 括多 义性 与模 糊化、 虚 幻化 与非 物质 化等内容。 ( 1) 多义化与模糊化 多义化与模糊化 是审 美信 息软 化的 第一 个标 志。所 谓模 糊化 , 就是指事物呈现类属边界不 清晰和 性态不 确定的 发展趋 向。而审美 信息 的模 糊 化 , 则 是 指艺 术 品含 义 与构 成 的 不清 晰、 不确定的发展 状态。 在当 代建 筑审 美领 域 , 它是 一个 重要 内容。后现 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 , 就是 企图用 含混多 元的信 息构成 ,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审 美交流。现 代主义 设计观 念的主 要弱点 , 就是过份强调功能的 单一性 和信息 构成的纯 洁性。这
种审美价值 取 向 , 和 现 代主 义 排斥 性 的审 美 态 度 排 斥俚 俗、 装饰、 幽默和象征性手法 , 将 文化与 情感至 于与功能 对立的 另一极 , 全然缺乏模糊性 , 结果导致了情感的疏离。 因此 , 后现代建筑极力反 对精确、 清晰 的空间 组合关 系 , 用 模糊化审美信息 , 创造 多义的 建筑 形象 , 是 传统 的 硬 美学 在 信息构成方面得以软化。 ( 2) 虚幻性与非物质性 审美信息软化的第二个表现 , 是信 息含义 的虚幻性 和追求 建筑作品非物质化的审美倾向。 现代建筑为了取得纪念性的美 学效果 , 极 力夸张建 筑的物 质性与真实感 , 用沉重的构件与 粗糙的 表面来 创造建筑 的纪念 性气氛。用高科技手段来创造建筑 虚幻的 效果 , 是当代 建筑各 流派喜爱的手法之一。如晚期现代 借助轻 质材料、 抛光 铝质面 和镜面玻璃 , 后现代运用舞台灯 光布景 使得建 筑处理达 到这一 目的。 三、 结束语 : 多元化、 俚 俗化、 模糊 化、 短暂 化与过 程化、 情 感化与 艺术 化 , 这是当代解构 主义 建筑审 美变 化的 基本 特征 , 也 是其 总体 趋势。多元化 , 表明 了审 美价 值取 向上 的软 化 , 正因 为他 抛弃 了非此即彼、 单一 僵硬 的审美 模式 , 采 取更 为灵 活兼 容的 审美 态度 , 体现了一种 共生 精 神 ; 俚 俗化 是价 值取 向多 元化 在审 美情 趣上的直接反 映 , 体现 了高 雅与 俚俗 共生、 宽 容、 平等、 取 消等级 的 精神 ; 模 糊 其 本身 就 与 软 基 本 含义 相 符 , 而 短 暂 、 情感 等又与 软 的引伸 义完全 相吻合。一 句话 , 理性手 段犹在 , 理性的目的与追求已 模糊 , 而恰恰 在目的 的追求 上 , 我 们将理性与非理性划了一道 硬 与 软 的分 水岭。故此 , 解构 主义审美变异的基本美学内涵是软化。 [ 参考文献 ] [ 1] 曾坚 . 当代 世界先 锋建 筑的 设计理 念 [ M ] . 天 津 : 天津 大学 出版社 , 2001. [ 2] 凯 文 林奇 , 项 秉仁 译 . 城市意 象 [ M ] . 北 京 : 中国 建筑 工业 出 版社 , 1990. [ 3] 王路 . 世界建筑 20 年 [ M] . 天津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1. [ 4] 渊上正幸 [ 日 ] . 世界建 筑师 的思 想和作 品 [ M ] . 北 京 : 建筑 工业出版社 , 2001. [ 5] 王受之 . 世界现代建筑史 [ M] . 北 京 : 中 国建筑 工业出 版社 , 2000. [6] 杨 盖尔 . 交往 与 空 间 [ M] . 北 京 : 中 国 建筑 工 业 出版 社 , 1992. [ 责任编辑 : 王云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