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人生发言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人生发言稿

——沿着心的足迹寻找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沿着心的足迹寻找。

拜读梁小斌先生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么两个句子“我在这广大的原野上行走,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

作者在思考着什么?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主题,让我们一起沿着心的足迹,来寻找属于作者,也属于我们各自的答案。

诗中选择了孩子脖子上的钥匙这一常见的物品,这是家与温暖的体现。它可通向孩子纯洁的心灵之门。诗人借这一生活用品意象化、精神化,使它的物质功能延伸、扩展到精神世界,这钥匙便成了打开心灵、精神乃至历史之门的象征。而现在,这一切都失去了。

更为重要的是,诗人把“钥匙”这一象征意象与“中国”并列,把“丢失钥匙”与“十多年前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相连,使得诗的内涵一下扩展到一个广阔深远的历史背景之中,这便是“文革”。有了这份象征内涵,我们不难想象,这首诗正是诗人对使人精神蒙昧、心灵野蛮的历史的控诉,对历史真实的寻找与思索,对健康的精神、彩色的理想、甜蜜的爱情、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似乎,诗人的追寻和思考都已经有了结果,那么今天我们所讨论的是不是该结束了呢?我想不是,一把钥匙,一个中国,这无关乎历史,无关乎诗人本身,我们要关注的,是每一个人,在一片历史中的姿态,是每一个国民,在一段往事中的归宿。而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俸守的。

诗中所提到的红色岁月,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回忆中,就是那般的噩梦,没有人想过第二次。但仅仅畏惧就能避免问题的发生吗?我们要做的,是彻头彻尾的反省,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全新的,能够避免历史和社会悲剧的普适价值,我们称之为“信仰”。

其实上述便是信仰在我心中的定义,个人感觉,只要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支撑人的价值观念,保持人的思维方式,指导人的行为动作的动机,都可以称之为“信仰”,在我心里,信仰无关乎好坏,只是有的人,用对了地方,有的人,选错了方式。信仰更加没有固定的外在呈现,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无法用任何机械或客观的定义去描述“信仰”,但他确确实实存在,确确实实对我们自身,产生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首先,信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呈现形态,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学派景象,

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竟然可以迸发出这样多的思想价值和处事准则,而它们背后,都有着促使它们产生的信仰。包括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到奴隶,到封建,到如今,都是人类不同阶段的信仰导致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分工的变迁。就像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中所表现的那样,对于主人公李淮平来说,父亲是担任要职的共产党高级将领,家庭意味着幸福、光荣与自豪;而对于南珊来说,父母都客居国外,外祖父又是曾经有过那种经历的国民党将领,因此家庭带给她许多自卑与屈辱,成为她心灵的重负。在那段历史中,不同的信仰,让这两个人的感情甚至命运发生了如此骇人的变化,而这,也只有在文革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才会发生如此扭曲的事情。信仰在那段时期,似乎变味了。作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信仰,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呈现出的是各种各样不同的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导,激励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所幸,中华民族的信仰总体是优秀的,呈现好的发展状态,即使是略微的变化,也没有影响到整体的精华。

其次,信仰是对每个人而言的,那些所谓的民族信仰,只是当一定程度的人群具有了共同或者说基本相似的信仰后,才能迸发出民族的凝聚力。为什么说,信仰是对每个人而言的呢?举个例子,先秦时中国的思想潮流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许许多多的哲人总是希望通过游历讲学来使别人接受他们形形色色的思想和价值引导。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反映在以《论语》为主要代表的儒家经典之中,那么《论语》是什么?它是纪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希望通过《论语》让别人来了解自己的思维,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只是孔子成功了,当越来越多的人信奉了孔子的观点,自然,也就有了统一的信仰。因此,我说,信仰是每个人自身的,它所能指导的,只是我们自身的行为,并不能左右我们身边的人,而当我们做出一致的行为时,才有可能形成社会性的成就或者是危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它就是一种精神支柱,它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

最后,信仰无所谓对错,无所谓真假,只是有人在合适的时间,选到了合适的信仰,这边是社会之福,而在不合适的时间,做出了不合适的选择,这又是个人之哀了。比如“仁义”,若是我们在面对不可调和的敌人面前,还死守着“仁义”不放,那不免有些顽固了,又比如“战争”,主战派或者主和派没有固定的对错,当我们的领土受到侵犯,当我们的国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我们当然要痛下杀手,敢于消灭一切来犯之敌,而当我们处于和平发展时期,我们自然不应主动挑起战争,造成无谓的伤亡。而信仰纠结的集中体现,便是《红楼梦》中黛玉的遭遇,人们往往看到黛玉秉承优秀传统而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她深具传统文化性格而死的一面。骨子最深处对于传统文化的信仰,使得黛玉不敢反抗,或者说,她骨子里,虽

然深受折磨,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原因。传统文化使这样优秀的女子缺乏了个性,缺乏了果敢与坚强。中国人骨血里的懦弱,不是一个黛玉可以改变的,更加不是宝黛之间那看似堪比金坚的感情可以弥补的。这一形象的毁灭过程,我们看到封建文化深层意识是如何蚕食人的灵魂与消磨人的个性。但是,有人能说,封建社会和人们对于封建思想的信仰毫无价值吗?必然不是,不然哪来的几千年熠熠生辉的古中国灿烂文明,只是,它没有给每个人正确的引导,更为确切的说,它已经不再适合那个时代的清王朝,那个时代的中国,因此,改革或者革命才势在必行,新的信仰才会呼之欲出。

我们一路走来,一路寻找,找到的信仰,确实这般的虚幻吗?其实不然,信仰不是我们从降临就立即存在的,它对于人的作用,也是由于后天的影响慢慢展现出来的。作为个人而言,我们应专注自己的内心,搭建好属于自己的信仰。这便是对生命的尊重,只有尊重自己的内心,才能尊重自己的生命,才能尊重社会,尊重他人的生命。我们缅怀,我们思念,用尽一生的时间去回想过去,可谁又曾想到,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在哪里都是在流浪。我们在生命的道路上辗转奔波,我们顾左右,思前后。挣脱不了回忆的枷锁,皓首穷经之后,还是无法将回忆打破。这才明白,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一方半亩荷塘,守住自己的信仰,生活,仍在继续,不是吗?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