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

合集下载

鲁教版地理必修三会考提纲

鲁教版地理必修三会考提纲

鲁教版地理必修三会考提纲鲁教版地理必修三会考提纲一、能源的分类1、根据能源的性质分类(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自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根据能量的来源分类(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自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①储量丰富②分布范围广③煤种齐全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宽阔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三、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我国的煤炭资源占肯定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自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肯定优势,煤炭、自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肯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晋煤外运力量:神黄铁路、大秦铁路、焦——兖——日铁路。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力量明显提高,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另一方面,进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进展供应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图3.5)。

五、能源的综合利用:1、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2、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中心的多元结构。

六.环境爱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①推动以干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进展。

②加强炼焦、电力、化工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环境爱护。

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与规律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三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下面将介绍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的主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动态特征地球是属于行星类天体的一种,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而公转则决定了四季的交替。

此外,地球还拥有赤道、南北极等特征。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最外层,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由岩石构成。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三、板块构造与地质现象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认为地球表层被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会发生相互碰撞、远离或滑移等运动,从而造成地壳的变动和地质现象的发生,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四、地球的水资源地球表面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水、淡水和冰川水等。

淡水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地下水和地表水是淡水资源的两大主要来源。

冰川是地球上的巨大淡水资源储备,对维持地球气候和区域水文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五、气候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被称为“世界的屋脊”。

它对亚洲和全球的气候产生着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大气环流和季风系统使得该地区呈现出极端的气候特征,如高寒、干旱等。

六、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人类活动形式和经济结构各不相同。

例如,临海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比内陆地区更为集中,这与海洋资源和交通便利性密切相关。

七、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有序设计和管理。

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规划提出了挑战,例如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居民配套设施等问题都需要考虑。

八、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应对环境问题的关键,它要求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影响后代子孙的发展需求。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考前必备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考前必备

考前必背
一、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二、环境问题成因及分类
三、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包括常规国家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以及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科技安全等非常规国家安全。

四、保障能源安全的措施
五、耕地资源保护
六、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
七、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八、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的途径
有效管控战略资源的开发;加强战略资源储备;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九、资源、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的途径
资金援助;签署公约及履约;签署多边、双边合作协议;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技术援助和科技合作。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会考复习提纲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会考复习提纲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1.自然环境比较(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地伙伴论)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3.可持续发展图示: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必修三的地理知识是比较系统地,记忆的时候比较方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三地理知识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能源的分类(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2)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二、资源开发条件1、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1)储量丰富(2)分布范围广,40%的土地下都有煤田分布(3)煤种齐全,十大煤种都有分布(4)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5)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2、市场——广阔(1)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2)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1、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2、采取的措施——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建设,构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三条产业链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2)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3)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1)废渣:回收再利用(2)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3)废水:沉淀净化高中地理基础知识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⒈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地理学是广阔的科学领域,是研究地球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自然、人文现象的综合性学科。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修三是探究自然地理及其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地理资源方面的利益纷争和合作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的内容以及复习要点。

一、必修三知识点1. 自然地理类型自然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条件,因此,必修三主要涉及我国自然地理类型,包括高山、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和沿海海岸带等自然地理要素。

这些要素是地球表面地貌的形态展现,反映了长时间的地质构造运动、风化侵蚀作用等自然过程的影响。

2. 资源类型和利用资源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资源类型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文化资源。

其中,必修三重点关注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

同时,探讨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维护和自然保护的原则。

3. 务实产业与地理特点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是地理学特别重要的内容,必修三涉及我国主要的工业和农业经济地带,了解其地理特点和相关的产业分布,还有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

单纯地了解产业分布的区域差异性是不够的,需要探讨相关的因素,如人口、政治文化、自然环境、资源、交通和技术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特点。

二、复习要点1. 建立知识框架复习时,要建立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

理清学科内部复杂的名词术语网络,梳理出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观点和知识点,使这些知识点之间形成信息流,形成逻辑框架结构,为高效复习和记忆打下基础。

2. 掌握名词术语地理学涉及大量的地理名词术语,而这些术语在考试时会出现大量的抉择题和填空题型,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要理解和记忆各种专业术语的含义,以便快速准确地答题。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公转示意图)(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推荐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e.层次性(国家—省—市—区)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生物多样性缺失,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温差最大。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 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 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ft-祁连ft-阿尔金ft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ft--贺兰ft--巴颜喀拉ft--冈底斯ft脉二、区域的空间结构: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区域要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地域——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城市、工厂——点状,城市群、工业区——岛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 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2. 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3. 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工业区域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一产业比重较小(比重小产值不一定小,例如美国)4.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 5 个阶段:a :一 > 三 > 二 b. 一 > 二 > 三 c. 二 > 一 > 三 d 二 > 三 > 一 e. 三 >二 > 一(一、二、三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A 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ft —祁连ft —横断ft 脉B 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ft —巫ft —雪峰ftC 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ft --贺兰ft --巴颜喀拉ft --冈底斯ft 脉D 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人均GNP、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将区域划分为发展中地区(亚非拉美)和发达地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二、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获得区域在短时间内高速发展。

高一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三是地理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讨论了全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全球资源与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高一地理必修三的会考知识点。

一、地球与环境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环境对我们认识和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在高一地理必修三中,我们将学习到地球的成因与结构、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陆地等基本知识。

1. 地球的成因与结构了解地球的成因与结构有助于我们认识地球的构成和特点。

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由内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球内部核心的高温高压状态对地球的磁场和地壳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陆地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陆地是地球环境研究的重点。

大气圈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它们在调节地球温度、保护生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水圈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蓄水等。

陆地包括陆壳、地形和地貌等,对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二、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高一地理必修三会考的内容中,涉及到了一些全球环境问题,并且对应的解决方案也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

1.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目前最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发全球气温上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解决方案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展清洁能源研发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2. 全球水资源紧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全球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矛盾尖锐。

解决方案包括进行水资源管理、加强节水意识和发展水资源利用技术等。

3. 全球土地退化全球土地退化是由于过度利用、土地污染和自然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的土地质量下降。

解决方案包括加强土地保护、推行可持续土地利用政策和开展生态修复等。

三、全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全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是我们要加强关注的焦点。

在高一地理必修三的学习中,我们将了解到全球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方法。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1东北地区的位置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的地区,对其位置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经纬度位置。

该区的最北部是我国纬度的地方,最东部也是我国位置的最东部(135°E多)。

②海陆位置。

东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地区,位置显著地向海洋突出,它的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

③政治地理位置。

它的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与俄罗斯有漫长的边境线。

④地缘经济区位。

东北地区已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地缘中心,与周边国家贸易活跃。

图4.2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该图揭示了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基本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温凉品种,如甜菜等。

(2)地形、土壤条件:①形一型一营: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关系到农业多种经营。

②壤一养一量: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肥沃的土壤上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高。

2、东北地区的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所环绕,山地有着丰富的森林,成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

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3)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重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和木材基地,其区域内工业、商业、交通和人口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图解如下: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4、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该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地理必考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考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考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必考必修三通常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部分: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自转和公转。

- 地图的类型和比例尺:地形图、政区图等,以及比例尺的概念。

2. 气候与天气:- 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 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地形、洋流等。

- 天气现象:风、雨、雪、雷等。

3. 水文地理:- 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系统:河流的类型、流域、水文特征。

4. 地貌学:-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如地震、火山)、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

5. 生物地理:- 生物分布: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下的生物分布规律。

-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人文地理部分:1. 人口地理:-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迁移。

- 人口结构:年龄、性别、种族、宗教等。

2. 城市地理:-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定义、阶段和影响。

- 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3.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区位、农业政策。

- 工业地理:工业类型、工业布局、产业集群。

- 服务业地理:服务业的类型和空间分布。

4. 交通地理:- 交通网络: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 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 政治地理:- 国界和领土:国界的定义、类型和争议。

- 政治区划:行政区划、政治中心。

6.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语言、宗教、风俗等文化特征的空间分布。

- 文化扩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影响。

结尾: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还要理解人类活动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进。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大全--非常详细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大全--非常详细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大全--非常详细总结1. 自然地理知识点
- 地球的结构和成因
- 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经纬度
- 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 地理坐标和地理定位技术
- 地形地貌及其形成原因
- 地球资源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2. 人文地理知识点
- 人口与人口分布
- 城市化进程及城市规划
- 农业与农业区划
- 工业与工业区位分析
- 交通运输与交通发展
- 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联系
-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3. 区域地理知识点
3.1 中国地理
-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
- 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及相关政策- 中国的区域合作与经济联系
3.2 世界地理
- 世界自然地理概况
-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 世界主要经济区的分布和联系- 世界的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
- 国际间的区域合作与经济联系
4. 地理技能知识点
- 使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地理问题
- 应用地理工具和方法进行地理实证研究
-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 运用地理思维分析复杂的地理问题
- 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
以上是高中地理会考的知识点大全,详细总结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XX

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XX

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XX高中地理必修3会考必备资料20XX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①位置差异:略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农业差异: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遥感有哪些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农业方面: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调查及调查,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有哪些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3、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哪些?1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少雨;②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推荐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e.层次性(国家—省—市—区)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区域要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地域——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城市、工厂——点状,城市群、工业区——岛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2.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3.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工业区域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一产业比重较小(比重小产值不一定小,例如美国)4.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a:一> 三> 二 b. 一> 二> 三 c. 二> 一> 三 d 二> 三> 一 e. 三>二> 一(一、二、三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人均GNP、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将区域划分为发展中地区(亚非拉美)和发达地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二、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获得区域在短时间内高速发展。

高三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三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三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也是整个太阳系中最特殊和独特的行星。

地球的构造有三个主要层次,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其中地壳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沉积岩构成,海洋地壳是由玄武岩组成。

地壳的主要特征是厚度不均匀,地质构造复杂,包括地震、火山和地形变化等自然现象。

二、自然环境1.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气象的平均状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力等方面。

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的科学,包括天气预报、气象灾害和天气变化规律等方面。

气候和气象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具有深远影响,需要了解其基本知识和气候变化规律。

2.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是研究地表水、地下水和冰雪资源的科学。

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冰川等自然水体的地理特征,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重视水文地理知识。

3. 地貌与地形地貌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不同地貌类型。

地形是指地表的高程和坡度等特征,包括地形图、地形概念和地形分析等方面。

地貌和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需要掌握其基本知识和地理现象。

三、人口与城市1. 人口地理人口地理是研究人口分布、人口数量、人口构成和人口增长等方面的科学。

包括人口密度、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政策等内容。

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需要理解人口地理的基本知识和人口变化趋势。

2. 城市地理城市地理是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科学。

包括城市规划、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和城市问题等内容。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中心和重要载体,需要了解城市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城市发展规律。

四、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地域经济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包括资源分布、产业结构、交通运输、区域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经济地理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需要了解经济地理的基本知识和经济发展规律。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3知识点清理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3知识点清理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3知识点清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大地、气候、生态环境等多个主题。

下面是对必修三知识点的详细总结和解释。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1.地球的内部构造: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2.地球的岩石圈: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的部分组成,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

3.地质构造:主要包括构造、地貌、岩石和矿产等四个方面。

二、大气圈和水圈1.大气圈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间歇层。

2.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量等。

3.气候区划:按照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特点,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区域。

三、地球的水资源1.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与地理因素有着紧密的关系,主要受制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因素。

2.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主要储存在地下岩石层中。

3.水循环:水在地球上由地面蒸发成气态水蒸汽,然后升华到大气中,形成云层并降水到地面,形成径流或渗入地下。

4.地球的主要湖泊和河流:主要有五大洲的湖泊和河流。

四、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1.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反映着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态平衡的稳定性。

3.研究技术:主要包括生态学调查方法、生态普查技术、生态监测方法等。

4.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介绍了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时应注意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

五、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指全球变暖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

2.陆地退化与荒漠化:主要指因为人类的不当利用,引起土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现象。

3.环境污染问题:污染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

4.生物多样性丧失: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的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退化。

以上是对必修三地理学知识点的详细总结和解释,希望对你备考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有所帮助。

高二会考必修三知识点地理

高二会考必修三知识点地理

高二会考必修三知识点地理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在高二会考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地理学科的三个方面,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对高二会考必修三地理知识点进行阐述。

一、自然地理1.地理景观的形成与演变地球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地理景观系统,包括陆地景观和水域景观。

地理景观的形成与演变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例如,山地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而河流的形成与水文循环、地表侵蚀有关。

学生在学习中要了解各种地理景观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2.气候与气象气候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某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而气象则研究短期的天气现象。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应掌握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和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

3.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是地理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并且了解其开发与利用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煤炭资源时,学生需要了解煤炭的形成条件、储量分布以及其在能源方面的作用。

二、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了解人口的数量、分布以及人口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学生还要理解城市化过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例如,学生在学习城市化过程时,需要了解城市化的定义、特征以及城市化对农村人口和资源利用的影响。

2.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各国和地区经济活动和生产关系的地理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各国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和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并了解其发展现状和趋势。

例如,在学习农业时,学生需要了解农业类型、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和路径,以及农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文化与旅游地理文化与旅游地理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不同地区的文化形态和旅游资源。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并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3会考必备资料2016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①位置差异:略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农业差异: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RS)有哪些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农业方面: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调查及调查,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有哪些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高度)、速度和时间。

3、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哪些?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少雨;②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3、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有哪些?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

4、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有哪些?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有哪些?①地球之肺: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地球生物进化史中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2、如何理解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雨林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土壤中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

地上植被最容易破坏,但原始雨林恢复很难。

3、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有哪些?(1)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2)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4、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亚马孙雨林?(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2)加强雨林管理和宝华,建立自然保护区(3)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4)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5)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6)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有哪些?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有哪些?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3、山西省如何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①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4、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①做好矿区土地复垦;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2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河流开发如何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山地: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重点是植被生态保护河流: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重点是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3、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出现哪些后果?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4、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请分析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自然条件:A.气候: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B.地形: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有利于多种经营。

C、土壤:黑土和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2)社会、经济条件:①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地区;(了解即可的内容: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小麦(以春小麦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林省北部地区,这里已经形成了我国最著名的“玉米带”。

)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了解即可的内容: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

(了解即可的内容:这些地区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如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的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①平原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化开发特色农产品。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学工不忘学地理,考试结果见分晓§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一般发展中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良好的区位条件;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主要优势: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正处于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原因:①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主要优势: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原因: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一方面,许多乡村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及对策: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原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及机械制造业;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如“城中村”现象,即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是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设施简陋,治安状况差,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对策:加强城市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质性缺水)、噪声污染、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对策: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