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乡村建设统计年鉴数据:2-1-10 全国历年县城集中供热情况
我国农村建筑能耗状况
农村建筑能耗状况我国农村目前的民用建筑面积为240亿平方米,占全国总的建筑面积的60%以上。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 由于城乡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村民用建筑商品用能总量和单位面积的商品用能耗都远低于城市建筑。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宅建设已进入了更新换代的顶峰时期。
到2010 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将到达30m2,农村需新建住宅30多亿m2。
广阔农民在进入或奔向“小康〞时代的同时,村镇住宅的能源消消耗也同时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对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国来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全面摸清农村生活用能现状,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建筑节能措施和鼓励机制,对加快我国整体建筑节能步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局部。
1.1 农村建筑能源消费总量及构造图1-31是通过对大量典型农户调研数据进展整理后得到的2006~2007年年我国农村地区单位建筑面积每年生活用能量情况,包括炊事、采暖、空调降温和照明的能耗,统计的能源种类包括:煤炭〔散装煤、蜂窝煤〕、液化石油气、电力、生物质能〔木柴、秸秆〕,其中电力是按照发电煤耗计算法折合为标煤,其他各类能源都根据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进展折算。
(a)北方地区(b) 南方地区图1-31我国农村地区单位面积生活用能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四川省由于冬季采暖需要,单位面积耗能量普遍较高〔由于河南很多地方冬季不采暖,所以能耗较低〕。
其中内蒙古、辽宁、吉林、新疆四省由于地处严寒地区,采暖负荷较大,单位面积消耗量超过30kg标准煤/年。
(a) 北方地区(b) 南方地区图1-32我国农村地区生活用能消费构造情况图1-32给出了调研的24个省〔市、自治区〕农村生活用能的消费构造。
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各省商品能占生活用能的比例普遍较高。
其中北京、天津、山西、新疆商品能的比例均已超过了90%,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由于薪柴和秸秆资源相对丰富,商品能所占比例要低于其他省份。
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Sheet Name Table NameA0101c1-1 全国行政区划(2001年底)A0102c1-2 自然状况A0103c1-3 自然资源A0104c1-4 土地状况A0105c1-5 主要山脉基本情况A0106c1-6 主要河流基本情况A0107c1-7 河流流域面积A0108c1-8 全国内陆水面面积A0109c1-9 海区海域及渔场面积A0110c1-10 浅海滩涂海湾可养殖面积A0111c1-11 主要城市平均气温(2001年)A0112c1-12 主要城市平均相对湿度 (2001年)A0113c1-13 主要城市降水量(2001年)A0114c1-14 主要城市日照时数(2001年)B0201c2-1 各部门机构数B0202c2-2 平均每天主要社会经济活动B0203c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B0204c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B0205c2-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B0206c2-6 人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B0207c2-7 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和B0208c2-8 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B0209c2-9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和人口 (2001年)B0210c2-10 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B0211c2-11 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地区C0301c3-1 国内生产总值C0302c3-2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C0303c3-3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C0304c3-4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C0305c3-5 第三产业增加值C0306c3-6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C0307c3-7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C0308c3-8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指数C0309c3-9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2001年)C0310c3-10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项目结构(2001年)C0311c3-11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C0312c3-12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C0313c3-13 各地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2001年)C0314c3-14 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2001年)C0315c3-15 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2001年)C0316c3-16 居民消费水平c0317c3-17 199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间使用部分)c0318c3-18 199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最终使用部分)c0319c3-19 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 (1997年)c0320c3-20 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 (1997年)C0321c3-21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1999年)C0322c3-22 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1999年)C0323c3-23 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年)D0401c4-1 人口数及构成D0402c4-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D0403c4-3 各地区总人口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001年)D0404c4-4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D0405c4-5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D0406c4-6 全国分性别的民族人口D0407c4-7 各地区的户数、人口数和性别比D0408c4-8 各地区分性别、户口登记状况的人口D0409c4-9 全国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分的人口D0410c4-10 各地区按家庭户类别分的户数D0411c4-11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1999.11.1-2000.10.31) D0412c4-12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6岁以上人口D0413c4-13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D0414c4-14 各地区家庭户的住房间数和面积E0501c5-1 就业基本情况E0502c5-2 按三次产业分的年底就业人员数E0503c5-3 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的年底就业人员数 (2001)E0504c5-4 按城乡分的年底就业人员数E0505c5-5 分行业年底就业人员数E0506c5-6 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07c5-7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 (2001年)E0508c5-8 国有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09c5-9 城镇集体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10c5-10 其他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11c5-11 分行业城镇单位年底女性就业人员E0512c5-12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女性年底就业人员 (2001年)E0513c5-13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年底女性就业人员E0514c5-14 分地区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年末人数(2001年)E0515c5-15 分地区分行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E0516c5-16 分地区分行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E0517c5-17 各地区私营企业年底就业人员数(2001年)E0518c5-18 各地区个体年底就业人员数(2001年)E0519c5-19 职工工资总额和指数E0520c5-20 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E0521c5-21 分行业职工工资总额E0522c5-22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3c5-23 分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2001年)E0524c5-24 国有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5c5-25 城镇集体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6c5-26 其他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7c5-27 其他单位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E0528c5-28 分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年底就业人员数和劳动报酬(2001年)E0529c5-29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2001年)E0530c5-30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失业人员行业构成(2001年)E0531c5-31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2001年)E0532c5-32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2001年)E0533c5-33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2001年)E0534c5-34 按失业原因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2001年)E0535c5-35 分地区职业介绍工作情况(2001年底)F0601c6-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0602c6-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F0603c6-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资金来源和构成分)F0604c6-4 按经济类型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F0605c6-5 国有经济按各种分组的固定资产投资F0606c6-6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F0607c6-7 按资金来源和隶属关系分的基本建设投资F0608c6-8 按构成和建设性质分的基本建设投资F0609c6-9 国民经济各行业按建设性质分的基本建设投资 (2001年)F0610c6-10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基本建设投资F0611c6-11 按项目规模分的基本建设投资及项目个数F0612c6-12 基本建设房屋建筑面积F0613c6-13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F0614c6-14 各地区基本建设施工、投产项目个数和新增固定资产F0615c6-15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2001年)F0616c6-16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F0617c6-17 基本建设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F0618c6-18 按资金来源和隶属关系分的更新改造投资F0619c6-19 按构成和建设性质分的更新改造投资F0620c6-20 国民经济各行业按建设性质分的更新改造投资 (2001年)F0621c6-21 各地区更新改造施工、投产项目个数和新增固定资产F0622c6-22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更新改造投资(2001)F0623c6-23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2001年)F0624c6-24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资产F0625c6-25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F0626c6-26 各地区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个数、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 F0627c6-27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限额以上施工、投产项目个数(2001年)F0628c6-28 更新改造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F0629c6-29 按用途分的更新改造投资和房屋建筑面积F0630c6-30 城镇集体单位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F0631c6-31 各地区城镇集体单位按构成分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屋建筑面积F0632c6-32 各地区城镇集体单位按国民经济行业分F0633c6-33 城镇和工矿区个人建房F0634c6-34 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F0635c6-35 在建大型项目基本情况F0636c6-36 房地产开发主要指标F0637c6-37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个数F0638c6-38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从业人数F0639c6-39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土地开发及其购置F0640c6-40 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总规模及完成投资F0641c6-41 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完成额F0642c6-42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资金来源F0643c6-43 房地产开发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F0644c6-44 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新开工房屋面积F0645c6-45 商品房屋销售情况F0646c6-46 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面积F0647c6-47 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F0648c6-48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资产负债F0649c6-49 房地产开发经营情况G0701c7-1 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G0702c7-2 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G0703c7-3 综合能源平衡表G0704c7-4 石油平衡表G0705c7-5 煤炭平衡表G0706c7-6 电力平衡表G0707c7-7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G0708c7-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G0709c7-9 分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 (2000年) G0710c7-10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G0711c7-11 平均每天各种能源消费量G0712c7-12 分品种生活能源年消费总量G0713c7-13 每人年平均生活用能源G0714c7-14 分地区电力消费量H0801c8-1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H0802c8-2 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H0803c8-3 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H0804c8-4 各项税收收入H0805c8-5 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收入H0806c8-6 国家财政债务发行情况H0807c8-7 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H0808c8-8 国家财政按功能性质分类的支出H0809c8-9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H0810c8-10 国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H0811c8-11 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H0812c8-12 国家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支出H0813c8-13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H0814c8-14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H0815c8-15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收入H0816c8-16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支出H0817c8-17 政策性补贴支出H0818c8-18 中央和地方预算外资金收支及比重H0819c8-19 分地区财政收入(2001年)H0820c8-20 分地区财政支出(2001年)H0821c.XLS8-21 外债余额H0822c.XLS8-22 外债风险指标I0901c9-1 全国各种价格指数I0902c9-2 全国各种价格定基指数I0903c9-3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 (2001年)I0904c9-4 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 (2001年)I0905c9-5 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I0906c9-6 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1年)I0907c9-7 各地区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I0908c9-8 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类指数I0909c9-9 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0910c9-10 工业品出厂价格分类指数I0911c9-11 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I0912c9-12 房地产价格指数J1001c10-1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情况J1002c.XLS10-2 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和年增加额J1003c10-3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J1004c10-4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J1005c10-5 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J1006cJ1007c10-7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1年)J1008c10-8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构成(2001年)J1009c10-9 西部 12 省 (区、市)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J1010c10-10 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J1011c10-1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J1012c10-12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J1013c10-13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商品数量 (2001年) J1014c10-14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J1015c10-15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2001年)J1016c10-16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1年)J1017c10-17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1年)J1018c10-18 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J1019c10-19 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J1020c10-20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J1021c10-21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J1022c10-22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按来源分的纯收入(2001年)J1023c10-23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J1024c10-24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2001年)J1025c10-25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 (2001年)J1026c10-26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 (2001年)J1027c10-27 全国和西部12省(区、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J1028c10-28 全国和西部12省(区、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J1029c10-29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2001年底)J1030c10-30 城乡新建住宅面积和居民住房情况J1031c10-31 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J1032c10-32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住房情况 (2001年)K1101c11-1 全国城市数 (2001年)K1102c11-2 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城市社会经济指标 (2001年)K1103c11-3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经济指标 (2001年)K1104c11-4 城市公用事业基本情况K1105c11-5 各地区城市房屋建筑及住房情况 (2001年)K1106c11-6 各地区城市自来水情况 (2001年)K1107c11-7 各地区城市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情况 (2001年)K1108c11-8 各地区城市集中供热情况 (2001年)K1109c11-9 各地区城市市政工程情况 (2001年)K1110c11-10 各地区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情况 (2001年)K1111c11-11 各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情况 (2001年)K1112c11-12 各地区城市公共卫生情况 (2001年)K1113c11-13 各地区城市设施水平 (2001年)L1201c12-1 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基本情况L1202c12-2 主要农牧渔业生产情况L1203c12-3 农村基层组织情况L1204c12-4 乡村劳动力 (年底数)L1205c12-5 全国耕地面积L1206c12-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指数L1207c12-7 主要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年底拥有量L1208c12-8 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水电及用电情况L1209c12-9 灌溉、水库和除涝、治水、治碱情况L1210c12-10 各地区水利设施和除涝、治碱面积 (2001年)L1211c12-11 农村居民家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L1212c12-12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L1213c12-13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情况 (2001年)L1214c12-14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L1215c12-15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L1216c12-16 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L1217c12-17 主要农产品产量L1218c12-18 主要林产品产量L1219c12-19 牲畜饲养情况L1220c12-20 畜产品产量L1221c12-21 水产品产量L1222c12-22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L1223c12-23 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量L1224c12-24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农产品L1225c12-2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牧业产品及水产品L1226c12-26 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L1227c12-27 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L1228c12-28 国营农场基本情况M1301c13-1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M1302c13-2 工业分行业职工人数M1303c13-3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M1304c13-4 各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1999-2001年)M1305c13-5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06c13-6 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M1307c13-7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08c13-8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1年) M1309c13-9 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10c13-10 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M1311c13-11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12c13-12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2001年)M1313c13-13 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14c13-14 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M1315c13-15 各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16c13-16 各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1年)M1317c13-17 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18c13-18 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M1319c13-19 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20c13-20 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1年)M1321c13-21 按主要注册登记类型分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M1322c13-2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M1323c13-23 工业产品产量M1324c13-24 重点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2000年)N1401c14-1 建筑业企业概况N1402c14-2 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1年)N1403c14-3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总产值N1404c14-4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增加值N1405c14-5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N1406c14-6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N1407c14-7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N1408c14-8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单位数(2001年)N1409c14-9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2001年)N1410c14-1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情况N1411c14-11 各地区国有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情况N1412c14-12 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 (2001年)N1413c14-13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总产值(2001年)N1414c14-14 各地区按行业分的建筑业总产值(2001年)N1415c14-15 各地区建筑业增加值(2001年)N1416c14-16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增加值(2001年)N1417c14-17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实收资本(2001年)N1418c14-18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资产(2001年)N1419c14-19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资产(2001年)N1420c14-2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负债及所有者权益(2001年)N1421c14-21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所有者权益(2001年)N1422c14-22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负债(2001年)N1423c14-23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总收入(2001年)N1424c14-24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总收入(2001年)N1425c14-25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2001年)N1426c14-26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税金总额 (2001年)N1427c14-27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2001年)N1428c14-28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工程结算利润(2001年)N1429c14-29 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2001年)N1430c14-3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工程质量N1431c14-31 各地区国有建筑业企业工程质量N1432c14-32 各地区房屋建筑面积N1433c14-33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主要建筑材料消耗 (2001年)N1434c14-34 勘察设计机构和人员数(2001年)O1501c15-1 各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职工人数(2001年底)O1502c15-2 交通运输业基本情况O1503c15-3 各地区运输线路长度(2001年底)O1504c15-4 运输线路长度O1505c15-5 运输线路质量O1506c15-6 客运量O1507c15-7 旅客周转量O1508c15-8 货运量O1509c15-9 货物周转量O1510c15-10 旅客运输平均运距O1511c15-11 货物运输平均运距O1512c15-12 各地区全社会客运量(2001年)O1513c15-13 各地区全社会旅客周转量(2001年)O1514c15-14 各地区全社会货运量(2001年)O1515c15-15 各地区全社会货物周转量 (2001年)O1516c15-16 国家营业铁路基本情况O1517c15-17 铁路机车年末数O1518c15-18 国家铁路客、货车拥有量O1519c15-19 国家铁路运输固定资产情况O1520c15-20 国家铁路货物运输量(按货类分)O1521c15-21 国家铁路平均每日装车数O1522c15-22 国家铁路货车平均静载重O1523c15-23 铁路主要干线客货运输量 (2001年)O1524c15-24 铁路主要车站旅客发送量O1525c15-25 铁路主要车站货物发送量O1526c15-26 国家铁路运输主要财务指标O1527c15-27 国家铁路运输技术经济主要指标O1528c15-28 民用车辆拥有量O1529c15-29 私人汽车拥有量O1530c15-30 全国公路运输汽车拥有量O1531c15-31 各地区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O1532c15-32 各地区私人运输船舶拥有量O1533c15-33 沿海主要港口分货类吞吐量O1534c15-34 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O1535c15-35 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 (2001年底)O1536c15-36 内河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 (2001年底)O1537c15-37 民用航空航线及飞机架数O1538c15-38 民用航空运输量及通用飞行时间O1539c15-39 输油(气)管道长度和运输量 (2001年底)O1540c15-40 邮电业务基本情况O1541c15-41 邮电业务量O1542cO1543c15-43 电信主要通信能力 (年底数)O1544c15-44 邮电通信水平P1601c16-1 国内贸易基本情况P1602c16-2 全国消费品市场交易情况P1603c16-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P1604c1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P1605c16-5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基本情况(2001年) P1606c16-6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法人企业数 (2001年)P1607c16-7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数 (2001年)P1608c16-8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数 (2001年)P1609c16-9 分行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2001年)P1610c16-10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2001年)P1611c16-11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商品分类销售额P1612c16-1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数量P1613c16-13 餐饮业营业收入P1614c16-14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P1615c16-15 分行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6c16-16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7c16-17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8c16-18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9c16-19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P1620c16-20 各地区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21c16-21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P1622c16-22 分行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P1623c16-23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2001年)P1624c16-24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P1625c16-25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P1626c16-26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P1627c16-27 各地区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 Q1701c17-1 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情况Q1702c17-2 人民币对主要外币年平均汇价(中间价)Q1703c17-3 进出口贸易总额Q1704c17-4 海关历年出口商品分类金额Q1705c17-5 海关历年进口商品分类金额Q1706c17-6 海关进出口商品分类金额Q1707c17-7 我国同各国(地区)海关进出口总额Q1708c17-8 海关出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Q1709c17-9 海关进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Q1710c17-10 各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Q1711c17-11 各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按境内目的地、货源地分)Q1712c17-12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Q1713c17-13 利用外资概况Q1714c17-14 利用外资额(按方式分)Q1715c17-15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和其他投资额 (按国别、地区分)Q1716c17-16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和其他投资额 (按地区分)Q1717c17-17 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额Q1718c17-18 按行业分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Q1719c17-19 年末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行业分布情况Q1720c17-20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年末登记情况Q1721c17-21 对外经济合作Q1722c17-22 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 (按国别、地区分)R1801c18-1 旅游事业发展情况R1802c18-2 各地区旅行社数和职工人数 (2001年底)R1803c18-3 各地区按经济类型分的星级饭店数 (2001年底)R1804c18-4 各地区按规模分的星级饭店数 (2001年底)R1805c18-5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及构成R1806c18-6 接待外国旅游人数 (按性别、年龄和事由分)R1807c18-7 接待外国旅游人数 (按国别分)R1808c18-8 各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R1809c18-9 各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R1810c18-10 各地区国际旅行社主要经济指标(2001年)R1811c18-11 国内旅游情况S1901c19-1 银行系统机构、人员数 (2001年底)S1902c19-2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来源)S1903c19-3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运用)S1904c19-4 货币供应量(年底数)S1905c19-5 金融机构现金收入S1906c19-6 金融机构现金支出S1907c19-7 金融机构现金投放回笼差额S1908c19-8 黄金和外汇储备S1909c19-9 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利率S1910c19-10 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利率表S1911c19-11 国内有价证券分类发行情况 (2001年)S1912c19-12 上市公司数量一览表S1913c19-13 股票发行筹资情况S1914c19-14 股票交易统计表S1915c19-15 保险公司业务经济技术指标(2001年)S1916c19-16 保险系统机构、人员数(2001年底)T2001c20-1 教育事业基本情况T2002c 20-2 各级各类学校数T2003c 20-3 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数T2004c 20-4 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数T2005c 20-5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T2006c 20-6 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T2007c 20-7 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T2008c20-8 研究生和留学生数T2009c20-9 高等学校分科在校学生数T2010c20-10 高等学校分科招生数T2011c20-11 高等学校分科毕业生数T2012c20-12 高等学校分科专任教师数 (2001年)T2013c20-13 中等专业学校分科学生数(2001年)T2014c20-14 中等专业学校分类别专任教师数 (2001年)T2015c20-15 技工学校数和学生数T2016c20-16 各类技工学校情况(2001年)T2017c20-17 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T2018c20-18 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和大中小学学生构成T2019c20-19 各级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T2020c20-20 各级学校女学生和女教师数T2021c20-21 各级各类成人学校基本情况 (2001年)T2022c20-22 各地区高等学校分类别学校数 (2001年)T2023c20-23 各地区高等学校教职工数 (2001年)T2024c20-24 各地区中等专业学校数 (2001年)T2025c20-25 各地区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数 (2001年)T2026c20-26 各地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数 (2001年)T2027c20-27 各地区普通中学分城乡学校和在校学生数 (2001年)T2028c20-28 各地区普通中学分城乡招生数和毕业生数 (2001年)T2029c20-29 各地区普通中学按城乡和主办部门分的教职工数 (2001年) T2030c20-30 各地区职业中学基本情况 (2001年)T2031c20-31 各地区小学分城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 (2001年)T2032c20-32 各地区小学按城乡和主办部门分的教职工数 (2001年)T2033c20-33 各地区特殊教育情况 (2001年)T2034c20-34 各地区幼儿园基本情况 (2001年)T2035c20-35 各地区教育经费情况T2036c20-36 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情况 (2000年)T2037c20-37 全国科技活动基本情况T2038c20-38 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基本情况T2039c20-39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T2040c20-40 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情况T2041c20-41 中国科协系统科技活动情况 (2001年)T2042c20-42 国有企事业单位年底专业技术人员数T2043c20-43 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T2044c20-44 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001年)T2045c20-45 测绘部门生产完成情况 (2001年)T2046c20-46 各地区测绘资料提供情况 (2001年)T2047c20-47 气象台站数和卫星云图接收、使用情况 (2001年)T2048c20-48 农业气象业务站点数 (2001年)T2049c20-49 地震监测情况 (2001年)T2050c20-50 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情况T2051c20-51 各地区产品质量情况 (2001年)T2052c20-52 全国产品、商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 (2001年)T2053c20-53 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T2054c20-54 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T2055c20-55 各地区三种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量 (2001年)T2056c20-56 按国别(地区)分的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及授权量 (2001年)T2057c20-57 按国际专利标准分类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T2058c20-58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2000年)T2059c20-59 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2000年)T2060c20-60 各地区科研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情况(2000年)T2061c20-61 各地区高等院校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2c20-62 各地区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3c20-63 各地区其他事业单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T2064c20-64 各地区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5c20-65 各地区采掘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6c20-66 各地区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7c20-67 各地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T2068c20-68 各地区建筑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9c20-69 各地区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T2070c20-70 各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T2071c20-71 各地区社会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72c20-72 各地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T2073c20-73 各地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T2074c20-74 各地区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T2075c 20-75 高技术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情况(2001)T2076c 20-76 高技术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情况(2001)U2101c21-1 文化艺术和文物事业机构、人员情况 (2001年)U2102c21-2 各地区文化艺术、文物事业单位数U2103c21-3 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情况(2001年)U2104c21-4 艺术表演团体收支情况 (2001年)U2105c21-5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 (2001年)。
需求预测分析案例
《彩电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明星电器公司》案例使用说明一、教学用途本案例适用于“市场预测”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目的是就市场预测方法的特点、预测模型的评价与选择等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提高运用市场预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讨论参考题1、市场预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2、比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的预测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进行的预测,哪种方法更为合理、更为有效?3、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在彩电需求预测分析中,定性分析应从哪几方面进行?4、利用回归分析法对彩电市场需求量进行预测时,需要有彩电需求量的历史数据,由于实际中很难得到这项数据,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5、回归分析模型应包含所有对预测对象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而不包含影响不显著的因素,对自变更的选择要依据哪些原则?6、建立了预测模型以后,如何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和选择?7、彩电需求预测除了本案例提到的方法以外,您认为还有哪些更为有效的预测方法?8、通过对全国城乡彩电市场的预测分析,您认为未来城乡彩电需求有什么特点?9、请您帮助明星电器公司规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策略。
10、请交一份分析报告,以便进行交流和研讨。
分析报告的具体要求如下:①研究目的;②所依据的数据及特征说明;③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及原因说明;④写出上机操作的计算过程和结果;⑤给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论,提出建议。
三、分析要点1、进行本案例的分析时,可按如下步骤去做:首先,审核和调整所掌握的统计资料进行初步分析。
对数据进行认真的审核,对不完整的和不适用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推算和调整,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例并未给出彩电需求量的历史数据,需要进行一定的推算。
其次,选择适当的预测分析方法。
预测分析方法有若干种,在本案例中提出了回归分析方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分析方法,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要考虑到数据资料的获取情况,预测成本等因素。
再次,建立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与选择。
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初步确定预测模型。
供热运营数据统计方法
供热运营数据统计方法征求意见稿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供热运营数据与统计方法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供热单位信息、供热设施基础信息、供热经营数据、供热运行数据和农村供热数据等。
本文件适用于民用建筑和工业用户的供热运营数据的统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1161 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 33833 城镇供热服务GB/T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多热源联网multi heat source networking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热源的集中供热方式。
3.2供热面积 heating area供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
3.3供热能力 heating capacity供热系统或供热设备所能提供的最大供热功率。
3.4供热系统 heating system由热源通过供热管网向热用户供应热能的设施总称。
3.5热电联产 cogeneration热电厂同时生产电能和可用热能的联合生产方式。
3.6热用户 heat consumers从供热系统获得热能的单位或居民用户。
3.7实际供热面积 actual heating area供热面积与暂停供热面积之差。
3.8统计周期 statistical period供热运营数据统计的时间段。
3.9暂停供热面积 suspended heating area停止向热用户供暖末端设备供给热量的供热面积。
3.10室外日平均温度 daily mean temperature outside室外一天中02时、08时、14时和20时4个时刻的气温相加后的平均值。
3.11供暖度日数 heating degree day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18℃时,将该日平均温度与18℃的差值乘以1d,所得乘积的累加值。
中国集中供热概况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概况】一、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状况城市供热是以保证人们生产生活用热为目的的。
生活用热主要包括供暖和生活用热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夏季集中供冷(空调)也划为城市供热的范围。
城市供热设施的主要特征是热源集中,并以不同规模的热网向热用户输送热能。
中国城市供热绝大多数以保证城市供暖为主,用于生活热水供应仅是很少一部分,用于夏季供冷就更少了,目前刚刚在江苏、浙江等省兴起。
城市供热发展情况,详见下表1-2-1。
表1-2-1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状况(1991-1998)1998年全国集中供热面积为86540万平方米,比1997年增加9.96%。
城市供热主要分布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还有山东、河南两省,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也开始起步。
“三北”地区城市供热普及率以达25%以上。
1998年各省市集中供热状况详见下表1-2-2。
表1-2-2集中供热状况(1998年)1、热源的发展城市供热热源的形式:热电厂、区域锅炉房、工业余热、分散锅炉房、地热、核能、太阳能、热泵、家庭用小燃煤炉和电暖气等。
中国供热所用能源包括:煤炭、燃油、天然气、电能、核能、太阳能、地热等,但是集中供热所用能源目前仍以煤炭为主,北京和有资源条件的城市开始使用天然气和燃油。
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城市供热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以热电联产为主,热电联产占62.9%,区域锅炉房占35.75%,其他占1.35%截至1998年中国区域锅炉房为辅,其他热源方式为补充的供热局面。
在中国城市供热热源供应的总热量中,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为2493.85万千瓦(单机6000千瓦及以上机组),年供热量为103599万百万千焦,供热标准煤耗40.39千克/千焦。
中国目前热电联产的主要技术特征是:(1)热电联产的建设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热力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2)热电厂建设以区域热电厂为主,企业自备热电厂为热源兼顾周围联片供热为补充;(3)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机组陈旧、耗煤高的不适应电力事业发展的部分老发电厂,纷纷改扩建为热电联产的供热机组,使老电厂恢复了生机;(4)过去供热机组小于20MW的中小型机组为主,影响热电联产综合效益的提高。
农村冬季取暖情况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村冬季取暖情况调查报告篇一:农村取暖调研报告关于沁水县电能取暖可行性的调查研究沁水县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四面环山,冬季气候寒冷,农村多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式取暖方式,且沁水地区资源种类丰富,冬季取暖方式多样化,基于各种取暖方式的成本及能源利用率有所差异,本文通过对农村地区各种取暖方式的调研,从能源利用率,经济效益、间接效益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电能取暖方式的可行性。
目前,沁水地区常用的取暖方式主要有燃烧原煤、天然气、电能取暖三种方式。
考虑到不同房屋结构、墙体材料厚度、窗户密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造成取暖效果的差异,我们假定一理想环境:供暖面积为60平方米的房间,门窗封闭良好,室内采暖温度为18℃。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XX)中严寒地区建筑围护饥饿哦股产热系数限制规定,按建筑体型系数为0.4估算,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取0.5,可计算出单位采暖面积的理论耗热量为20w/㎡。
综合考虑门、窗(密闭性)等部分的耗热量,则实际建筑单位面积耗热量应为35w/㎡。
按照室内设计温度为18℃,供热面积为为40㎡,计算可知,本项目小时最大热负荷为:Qmax=F×q=60㎡×35w/㎡=2.1kw=2.1×3600kJ/h=0.00756gJ/h式中:F-所需供热面积(㎡)q-供热热指标(w/㎡)则根据《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XX);本项目采暖全年耗热量:Qah=0.0864nQh(ti-ta)/(ti-to.h)式中:Qah-采暖全年耗热量,gJ/a;n-采暖期天数,天;Qh-采暖设计热负荷(kw)ti、ta、to.h-分别为采暖室内、平均室外、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在沁水地区,核定采暖天数=150天,室内温度ti=18℃,室外采暖最低计算温度为to.h=-18℃,室外采暖平均计算温度为ta=-5℃。
则上式为:Qah=0.0864×150×Qmax×[18-(-5)]/[18-(-18)]=0.0864×150×Qh×23/36=8.28Qh=8.28×2.1=17.388(gJ)为统一起见,将Qh的单位由kw变为gJ/h输入,通过变换,可得:8.28Qh=8.28×(1000000/3600)Qh=2300QhQ=2300Qh(gJ/a)=2300×0.00756=17.388(gJ/a)折标准煤0.6吨(1吨标煤=29.26gJ)利用率目前,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冬季取暖方式主要是以燃煤为主的分散式取暖方式。
2008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城镇采暖能耗状况
城镇采暖能耗状况我国建筑采暖据其能耗状况可分为三大类:北方城镇、长江流域城镇、农村建筑采暖。
其中农村建筑采暖能耗状况在1.6节中给出,本节讨论前两类建筑的采暖能耗状况。
由于历史沿革,我国黄河流域以北地区的城市建筑普遍提供采暖设施,而长江流域以南则不提供采暖服务,这样就形成完全不同的采暖方式,也就导致采暖能耗状况完全不同。
1.3.1 北方城镇采暖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山西、北京、天津、河北这些省市自治区的全部城镇及陕西北部、山东北部、河南北部的部分城镇。
2004年这些省份城镇建筑面积总量约64亿平米,其70%以上的建筑采用不同规模的集中供热进行采暖,剩余部分则采用各类不同的分散采暖方式。
图1-7给出构成集中供热采暖方式的各个环节和各环节的能源消耗。
如图所示,采暖能耗涉及建筑物需热量与实际供热量、集中供热系统管网效率,以及为采暖系统提供热量的热源系统效率三大因素。
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近或超过围护结构热损失。
此外欧洲采暖室内设定温度在21~24℃,对于北京的气候条件来说,这样的设定值比18℃的采暖设定值能耗高出约15%。
然而我国北方地区大多数集中供热的采暖建筑的实际供热量在很多情况下都高于为了维持18℃的室温所需要的热量,这就导致部分采暖房间温度偏高,部分采暖季节(例如供热初期和供热末期)室温普遍偏高。
为了避免过热,居住者只好开窗散热,大量的采暖热量通过外窗散掉。
图1-8给出了北京市21座围护结构相同的住宅楼05-06采暖季的能耗状况。
可以看出,各楼之间供热量差别较大,供热能耗在66-98kWh/(m2.年)不等。
如果认为能耗低的楼可以满足采暖要求的话,其他楼的超过该楼的供热量,就可以认为是过量供热了。
图中表明,目前集中供热系统的过量供热率约为20%~30%。
换言之,如果能够使集中供热末端房间温度真正维持在18℃,而不是依靠开窗散热,则采暖能耗能够在目前基础上降低20%以上。
2021 年中国热泵供暖产业发展年鉴
2021 年我国热泵供暖产业发展年鉴1. 背景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热泵供暖产业迎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推进,热泵供暖技术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供暖方式,逐渐受到了更多用户和企业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通过对2021年我国热泵供暖产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现状、趋势和前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情况。
2. 行业现状2021年,我国热泵供暖产业呈现出了多个显著特点。
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热泵供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标准规范等,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技术创新方面,热泵供暖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高效节能的产品不断涌现,满足了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舒适生活的追求,热泵供暖产品逐渐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和青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3. 产业趋势未来我国热泵供暖产业发展将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趋势。
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高效、智能的热泵供暖产品将成为市场主流。
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外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加速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
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市场化运作将更加成熟。
绿色低碳理念的普及,将成为推动热泵供暖产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4. 未来展望综合以上分析,展望未来,我国热泵供暖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热泵供暖产品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人们带来更加舒适、清洁的生活方式。
政府政策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国热泵供暖产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热泵供暖产业的发展者和从业者,我对行业未来充满信心。
我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泵供暖产品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供暖方式,热泵供暖技术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节能减排需求,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
中国2001年集中供热统计
#热电厂 供热 25270 17358 5833 2079 3750 7824 3254 5689 4753 948 848 1803 1185 80 50 93
147 6 145 38 128 12 55
56 3 54 156 31 205 21 6 26 60
54 62
205
60
99
30
14 1369 650 86 87 869 321 226 5 53 88 23
5 126 65 11 10 10 87 50 6 489 1856 90 535 77 219 18 93 215 103 178 127 201 1023
45 215
110
105 185 125 40 20 2825
951 72 5083 283 357 117 87 10 38 520 28
844 130
48 2852 1216 650 86 87 104 100
48 1483 1216
104 100
251 225
133 1200 30 176 714
63 1126 162 714
248
248
2 30 11275 391 3361
2
6357 70 3228
瓦房店 普兰店 庄河 鞍山 海城 抚顺 本溪 丹东 东港 凤城 锦州 凌海 北宁 营口 盖州 大石桥 阜新 辽阳 灯塔 盘锦 铁岭 铁法 开原 朝阳 北票 凌源 葫芦岛 兴城 吉林 长春 九台 榆树 德惠 吉林 蛟河 桦甸 舒兰 磐石 四平 公主岭 双辽 辽源 通化 梅河口 集安 白山 临江
40 3 3 18 1712 1166 263 11 259
40
1303 772 29 495
灵石县集中供热专项规划(说明书)
1.城市概况1.1. 城市概况1.1.1.地理位置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市西南端,地理坐标在东经111º20ˊ~112º00ˊ,北纬36º40ˊ~37º00ˊ之间。
北与介休市、孝义市相邻;南与霍州市、汾西县接壤;西与交口县交界;东与沁源县相望。
县域东西宽约53.5公里,南北长约39公里,总国土面积为1206平方公里。
县城位于县域的中部、汾河与静升河的交汇处,距介休市30公里,距霍州市45公里,距太原市150公里。
1.1.2.行政区划全县辖6镇6乡, 298个行政村,612个自然村。
其中,6个建制镇分别为翠峰镇、两渡镇、夏门镇、南关镇、段纯镇、静升镇, 6个乡分别为马和乡、英武乡、王禹乡、交口乡、坛镇乡、梁家焉乡。
1.1.3.环境与自然资源1)地形地貌县境地处黄土高原,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长期以来风雨洪流冲刷形成了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土石山地。
县域由东西两山向中部汾河谷地自然形成了三级阶梯。
其中,东部太岳山(霍山)诸峰尖阳山、孝文山、石膏山、绵山和西部吕梁山诸峰中华山、老虎山遥相对峙形成第一阶梯,海拔1000米以上,为中山区,面积约33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7.8%。
该地区特点为:荒山连片、气候温寒、土质较肥;东山的要西塬(马和塬)、秦树塬、正峰塬、汤村塬及穿插延伸的逍遥岭、摩天岭、韩信岭、静升北山等土石山地和西山的坛镇塬、圪针塬、寨头塬、文殊塬及穿插其中的秦王岭等土石山为第二阶梯,海拔800-1200米,其特点是塬顶平坦、土层深厚、塬边侵蚀、沟壑纵横,土石山坡,岩石裸露、土壤瘠薄、灌草稀疏、气候温凉、水源短缺。
总面积为69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7.6%;中部的汾河及其支流静升河、仁义河中下游冲积淤浸形成的河谷滩地为第三阶梯,海拔在600-800米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温暖。
面积为176.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