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初级实务操作教程课标教学评价

会计信息化初级实务操作教程课标教学评价

会计信息化初级实务操作教程的课标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教学内容:评价教材内容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和教学目标,是否与实际操作相符。

2. 教学方式与方法:评价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灵活多样,是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3. 教学资源:评价教学资源是否丰富全面,包括教学软件、实训设备等教学工具是否齐全,并且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4. 教学效果评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能够熟练运用会计信息化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5. 学生评价: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学习收获、对应用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评价。

请注意,以上为一般性的教学评价指标,并不具体涉及到教材内容。该评价过程需要由专业人士或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负责进行。

会计信息化课程标准

会计信息化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财务会计类专业 学时:72 学分:4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财务会计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是会计基础和财务会计等,后续课程是财务管理、财务共享服务业务处理、财务大数据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业务与财务的内在有机联系,理解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之间的关系,掌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处理的规范操作,培养学生诚信严谨的职业品质和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为以后从事企业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精神,本课程按照“项目课程主体”的总体设计思路,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 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并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实施。本课程的课程结构以云计算环境下的企业业务财务一体化为背景,在介绍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知识基础上,设计了会计信息化基础知识、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开展、系统管理、企业应用平台、总账系统、报表管理系统、薪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收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综合实训等12个内容,重点突出培养数字化背景下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的信息化职业素养。其中项目的设计遵循任务导向原则,以学生解决任务为目标,以学生熟练掌握企业不同业务信息化处理为出发点,通过创设工作情境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考核注重全面考核和过程考核的统一,借助会计信息化考核系统,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程通过仿真情境下业务处理,以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实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并充分体现新技术环境下会计各岗位工作业务和财务相融合的时代需求。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熟悉企业业务和财务相关事项的具体操作,提升学生会计信息系统各项业务的处理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和规 则,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

《会计账务处理信息化操作》课程标准

《会计账务处理信息化操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类统计事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会计基础》《会计实务》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和会计报表编制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后续《财务数据分析》《成本会计实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54学时,3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会计账务处理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类统计事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信息化平台下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统计事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照课程目标和会计人员岗位需求,围绕会计信息化平台下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和会计报表编制等关键能力,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财务岗位的操作流程为主线,以信息化平台训练项目为载体,将相应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应用信息化手段处 1

理典型企业经济业务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理念,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 1.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掌握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原理,具备正确分析企业基本会计业务性质和内容的能力。 2.掌握会计凭证填制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具备处理企业典型经济业务的能力。 3.掌握会计信息化平台中设置账套、会计信息初始化操作的方法,具备会计信息化平台下初始企业信息的能力。 4.掌握信息化平台下会计账簿登记和会计报表编制的方法,具备使用会计信息化平台生成会计账簿和报表的能力。 5.认同会计专业,树立正确的会计专业价值观,初步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严谨务实的职业精神,逐步具有从会计人员视角观察经济社会的职业习惯和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2

《会计信息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合用专业及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会计信息化 合用专业:高职会计专业 课程代码: 0501001 二、课程定位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本课程着重于业务实践的教授,并通过各个任务考核、上机练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后,增强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使之毕业后能够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从事企业的出纳岗位、会计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会计信息化》课程其以会计核算技术和计算机操作技术为前提,将会计信息化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相融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学生必须先完成计算机基本知识和会计学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才干学好本课程。同时,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具备熟练操作软件的技能,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个整体,使学生熟悉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职业道德规范,完成从理论转向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从综合技能向岗位技能的过渡。为后续的《会计软件应用》、《会计信息化综合实训》及校外实习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本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信息化证书考试的必考科目,是学生提高信息管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四、课程目标 培养具备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培养具备熟练使用会计软件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监督和初步管理决策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材。 (一)职业知识目标 1.明确会计信息化的内容和意义,熟悉财务软件的安装流程。

2.掌握会计信息化技术中建账及基础设置,出纳岗位、总账岗位、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利润表、薪资、固定资产、应收对付管理等工作任务所需的基本知识。 3.理解和认识企业会计工作过程和会计信息处理流程。 4.了解系统管理的含义,掌握会计信息化软件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和数据传递流程。 (二)职业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运用会计软件建立财务应用环境。 2.经过工作过程下的任务教学掌握会计信息化计划、实施、检验过程,能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归纳操作规律。 3.能够运用会计信息化软件进行完整的财务处理。 4.能够运用会计信息化软件进行财务分析。 (三)职业素质目标 1.能计划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见的一些工作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参加小组活动,尝试解决同学之间在工作中浮现的各种问题以锻炼解决问题能力。 3.具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精神,通过完成小组工作任务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4.经历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体味会计工作的严谨性,以及信息化的标准化。领悟同一软件的不同内容或者不同软件的相同内容在操作程序中的相同之处。 五、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对会计信息化业务岗位分析将主要课程模块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将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工作规范融入到每一个工作任务中,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在教学中,按照“德技兼修,工学交替”人材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以及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技能训练,借助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途径加大职业技能培养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会计信息化》课程标准

《会计信息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会计信息化》是高职类会计、会计信息化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职称人员从事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具有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能力、操作能力和维护能力。 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实际工作过程的调研,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共同特点,细分其工作性质,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总结提炼属于该工作性质的相关知识内容和要求,从而确定相应的该课程应该讲授的内容及相应的技能内容和要求。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培养学生熟练的进行信息化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报表系统以及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等核算子系统的操作方法;能熟练操作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财务软件,如用友ERP软件、金蝶财务软件等财务软件,能胜任单位信息化会计核算和管理岗位,教学中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观念。 通过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专业能力 1.熟悉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 2.会计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3.掌握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技术; 4.掌握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 (二)方法能力 1.会使用总账系统处理相关业务; 2.会使用报表系统、处理各种会计报表; 3.会使用薪酬管理系统处理相关业务; 4.会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处理相关业务; 5.会使用购、销、存管理系统处理相关业务; 6.掌握财务软件应用基础知识、财务软件相关知识。

(三)社会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2.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3.具有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会计信息化课程共16个工作项目,各工作项目的工作任务如下:表4.1会计信息化系统概述工作项目内容及要求 表4.2会计信息化系统建立与管理工作项目内容及要求

会计信息化课程标准

《会计信息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模块课程。 与本课程相关的前序课程有《基础会计》和《初级会计实务》,与本课程相关的后续课程有《成本会计》等,在学生具备手工会计各岗位核心能力基础上,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职业岗位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会计信息化》课程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课程中,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为情境,在对会计岗位工作能力分析基础上,以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指导学生完成安装软件、会计软件初始化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并在做的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同时以“必需够用”为度传授相关知识给学生,在真实的会计信息化工作任务驱动下,为学生搭建会计信息化的整体框架,并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融于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会计信息化职业技能。 (二)设计思路 以会计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化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在仿真企业会计环境中,以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为逻辑顺序,通过情景模拟、任务驱动,融教学做于一体,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岗位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使用会计软件完成创建账套、对财务软件进行初始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并通过对一种财务软件的学习、操作形成对其他财务软件使用的类化经验,利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操作其他财务软件,甚至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 (一)知识教学目标

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参考

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参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评估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 一、构建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客观地反映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2、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应涵盖信息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方便地应用于实际评价中。 4、动态性原则:评价指标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而不断更新和完善。 二、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体现信

息化教学的特点。 2、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体现信息化教学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3、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4、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信息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5、教学效果:通过多种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包括学生满意度、学业成绩、社会反馈等,反映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质量。 三、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与应用 1、制定评价标准: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为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2、开展自我评价: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自我评价,分析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3、进行外部评价:教育主管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可以开展外部评价,对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提供指导和建议。

会计信息化课程评语

会计信息化课程评语 通过担任助理班主任,也了解和积累了一些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从指导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优秀稳健。通过担任助理班主任,同学们还与办公室其他老师沟通以了解各学科目前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能注意学生共同的错误。 教学实习、细心。课堂教学组织严密。该实习生实习期间认真负责。除了了解本专业课程以外,工作积极。批改作业认真,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了教学技能,讨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班级各项考核均居年级首位,备课完整,对今后从事教师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较好地掌握运用管理方法与技巧,教态自然。全身心投入班级管理,应变能力强,对现今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收放自如、丰富而恳切,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更需要这样的实践,独立妥善处理班级日常事物,讲解钜细靡遗、速度。能较快地熟悉班情,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和应用,深厚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师德,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使我们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和辛苦。批改作业仔细,并深深觉得现代教育需要不仅仅是这样的想法、内容、关心学生。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很大出动,提高了自身素质、踏实。上课秩序掌控得宜、正确,效果良好。因此深受学生爱戴,能独立处理教材,为全面了解当今中学教育状况积累了实际经验。同时也感受了高中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晚自修期间能下班辅导。被师生一致认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实习班主

任。实习态度极其认真、内容……、实习生活的感悟通过近两个月的实习,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经验,使我们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和辛苦、教学方式,能虚心接受指导,也了解和积累了一些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优秀稳健。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引发了我们对新的课程观和教学理念在高中课堂如何贯彻的思考。热爱学生该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具备了一个教师应有的素质,特别注意了学生的个别教育,评语多样:表现高度热忱

《会计学基础》教学评价方案

《会计学基础》教学评价方案 教学评价方案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的重要工作。以下是《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标: 1.评价学生对基础会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及运用能力。 2.评价学生的会计操作和分析能力。 3.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二、评价内容和方法: 1.考试评价:通过组织阶段性考试,测试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的掌握情况。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考察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 2.实践操作评价:组织会计操作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操作。评价学生的操作准确性和熟练度。 3.案例分析评价:选取实际案例,并要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解答问题,来检验他们对会计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4.小组讨论评价:在课堂中安排小组讨论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解答问题,并展示讨论成果。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三、评价标准和权重: 1.考试评价:考试按照不同章节内容设置多个题目,根据分数段分配不同的等级和权重,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2.实践操作评价:实践操作按照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操作,准确无误者成绩仅计为合格,考察操作能力的程度,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3.案例分析评价:根据对案例的分析和解答问题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5%。 4.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小组讨论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贡献度和沟通表达能力,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5.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主动参与、积极提问等,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 四、评价结果和改进措施: 1.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反馈给学生,鼓励他们在下一学期的学习中改进不足。 2.分析评价结果,总结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3.落实个性化评价,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定期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和意见,进一步改善课程的教学质量。

《会计信息化教程》(用友ERP-U8V10.1)(第二版) 课程教学标准

《会计信息化教程》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会计信息化”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现代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 本课程主要学习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知识及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软件运用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原理、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基本架构及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供销存系统及往来、存货核算等系统的操作方法,能运用软件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提供服务。 二、培养目标 本课程培养适应信息化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会计信息化系统操作技能的复合型高级应用性人才。 三、课程目标 1.能根据企业实际需要选择适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软件,建立核算单位账套,配置操作员并进行财务分工(操作员以及角色设置),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 2.能熟练应用财务管理(总账)系统进行初始设置、凭证处理、账表查询、转账凭证定义及生成、期末处理等操作。 的初始设置、工资变动、工资分摊及期末处理等操作。 4.能熟练掌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初始设置、固定资产变动、折旧计提、固定资产增加与减少、期末处理等操作。 5.能熟练掌握供应链系统及相关的应收、应付、库存、核算处理系统的操作分工、操作流程及操作方法。 6.能熟练运用财务报表系统进行报表格式定义和报表公式定义,编制出合乎规范的财务报表。 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熟练掌握各模块逆操作技能。 8.具备一定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软件的操作手册及其它相关资料,解决日后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前导课程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基础会计》《企业会计》《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五、设计思路 1.本课程标准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特征,以软件模块为单位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引导的,以业务处理流程为线索的课程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业务自始至终处理流程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技能并构建相关理论体系,形成会计信息化职业能力。案例设计以业务处理流程结合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模块为线索来进行。在完成各章节教学后,用若干课时,按附录一“实训模拟账套”的要求进行会计信息化综合实训,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学生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认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

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原则

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评价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化教学评价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原则是指在进行评价时应遵循的准则和要求。下面将介绍几个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信息化教学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评价内容应涵盖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多个方面。评价结果应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避免主观片面的评价。 2.科学性原则 信息化教学评价应建立在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基础上。评价指标应科学合理,评价方法应科学可行。评价结果应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能够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他们改进教学。 3.时效性原则 信息化教学评价应及时进行,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及时的评价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及时的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个性化原则 信息化教学评价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学评价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个性化的评价。个性化的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5.操作性原则 信息化教学评价应具有操作性,评价方法应简便易行,评价指标应具体明确。评价方法和指标的操作性可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6.灵活性原则 信息化教学评价应具有灵活性,评价方法和指标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教学的变化和发展。 7.公正性原则 信息化教学评价应公正、公平地进行,评价结果应公正客观。评价过程应遵循公正的原则,评价结果应不受任何非教育因素的干扰,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8.可持续性原则 信息化教学评价应具有可持续性,评价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

信息化教学评价

(资料来源:《信息化教育丛书》,祝智庭主编《量规集锦-信息化教学评价之实用工具》闫寒冰) 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人类的学习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一,信息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改变了学习者对于世界的感知与理解;其二,信息的广泛分布与方便获取改变了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其三,网络 的时空不限性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所有这些改变都在表明,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不可 或者缺的因素。所谓信息化教育,就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随着信息时代的加速发展,这种模式的教育正在或者已经成为泛博中小学校以及教育改革工作者的主要实践领域。 在传统形式的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控制着学生对信息的访问,其结果必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而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再也不(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 是通过匡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说,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学形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他们的角色由被动的 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并将最终被培养成为具有处理信息能力的、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为了达到信息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教学评价必须要与各种相关的教学要素相适应,从而也必然与传统的教学评价迥然不同,其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评价学习结果,以便给学生定级或者分类。评价通常包含根据外部标准对某种努力的价值、重要性、优点的判断,并依据这种标准对学生所学到的与没有学到的进行判断。为了评 价学习结果,传统的评价往往是正规的、判断性的。而在信息化教学中,评价是基于学生表现和过程的,用于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关注的重点再也不是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技能。这时的评价通常是不正规的、建议性的。

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评语(共3篇)

第 1 篇:信息化教学设计评语 信息化教学设计评语 【篇 1: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评价量表】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评价量表 【篇 2:活动一信息化教学评价特点】 活动一 信息化教学评价特点 表明:在这个活动的学习中,你将通过回顾并对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的教学评价的内容,总结信息化教学评价的特点、原那末等。 第 1 步回顾内容 请大家回顾前面两个单元介绍的评价办法,思量下面几个问题: 1、两个单元介绍了哪些教学评价办法?这些评价办法有什么不同? 2、在你的教学设计中,使用了哪些评价办法?为什么? 信息化教学评价除了关注学习结果,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第 2 步对照传统教学评价与信息化教学评价 请你再思量前面两个单元介绍的教学评价办法,然后和你的小组成员进一步研究传统教学评价与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不同,并将结果填写下表中: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变革,也须要相对应的评价方式的变革,以更好地适应素养教导的要求,推动教导信息化进程。为了到达信息化教导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处理信息能力的、自立的终身学习者,其教学评价必需要与各种相关的教学

要素相适应,从而也必然与传统的教学评价迥然不同,信息化社会中须要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自立的终身学习者,这样的培养目标对于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评价也不例外。国内比拟系统讨论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曾经系统对传统教学评价与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差异概括为五个方面: 1.评价目的不同 2.评价规范的制定者不同 3.对学习资源的关注不同 4.学生所获得的能力不同 5.评价与教学过程的整合性不同 我们可以进一步使用以下表格进行比拟: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关注对象主要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1 .对资源的关注在传统教学中,学习资源往往是相对固定的教材和辅导材料,因此对于学习资源的评价相对忽略,往往只是在教材和辅导材料等成为产品前,才有由特定学生与老师所实施的检验或者试验性质的评价浮现。而在信息化教学中,学习资源的来源十分宽泛,特殊是互联网在学习中的介入,更使学习资源展现了取之不竭之势。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遍及和发展,学习资源特别是教学软件和网上学习资源随处可见甚而到了泛滥的程度。因此面向学习资源的评价就显得尤其重要。 示例,一个优秀的教学游戏型教学软件往往具有下列一些特点〔其他类型的资源见附录 4-1〕:〔1〕为学习提供具有竞争性的氛围;〔2〕提供反应和推断;〔3〕提供评分系统;〔4〕允许学习者挑选不同的内容材料;〔5〕假如学习者在较低水平的游戏中竞争胜利,他们有时机向更高级别的游戏挑战;〔6〕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令人激动的情境; 〔7〕学习者有时机和同伴或者计算机本身竞争; [ 能力训练 ] 利用上述介绍的教学游戏型教学软件应具备的特点评价案例4-6,分析两个网络教导游戏具备了上述哪些特点?哪些方面有所欠缺? 2 .在教学中的位置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考评方式与标准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考评方式与标准 建立加强全过程监控的考核方式。考试方式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手段,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杜绝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方式,抑制学生平时放松、考试临时突击的现象,加大了对学习全过程的监控和考核。考核由“平时成绩(作业,20分)+实验报告(30分)+期末考试(50分)”构成。(1)平时成绩(作业)20分 由“上课出席情况+在问题讨论中的表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有记录)+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组成,主要是课后作业,上课出席情况和问题讨论可适当考虑。 (2)实验报告 30分 第一,每人自行设计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方案,必须各具特色,相互区别。主要包括账套规划方案、会计科目规划方案、预算控制方案、往来管理、项目管理、部门费用管控等,考察学生在实现基本“核算”功能的基础上,能否实现“管理”功能; 第二,每人编制一套完整的企业会计业务模拟数据(不得少于20笔会计业务数据,每人各不相同); 第三,强化对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岗位和会计职能的理解; 第四,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报告必须包含实验的每个步骤。 (3)期末考试 50分 开卷考试,题目多为发挥型题目,尽量做到教材中找不到完整的标准答案,强调研究背景,重点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免试通道 为了培养拔尖人才,开辟了免试通道。申请免试的学生不参加上机试验和期末考试。除平时成绩外,只需完成实际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实施报告(1万字以上),免试生被派往软件公司或具有实际需求的企业中实习,实际参加企业信息化方案设计与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 第一,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即根据企业管理需求构思多种信息化方案,进行方案评价优选并完成整体方案设计(不一定与企业实际执行的方案一致); 第二,团队协作和实际动手能力。即将优选的方案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付诸实施(若优选方案不能实施则需作方案比较); 第三,财务与业务管理能力。即结合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流程实施重组,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 报告要求:给出方案实施前后或优化方案与执行方案的具体流程,并进行深入地比较分析。报告必须按案例研究的风格撰写,不能按项目实施报告风格撰写。

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

篇一:第8章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评价 第8章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评价 学习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和课件制作技能,如何把理论和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是学习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为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桥梁。本章介绍了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含义及设计过程模式,并给出了如何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参考指标。最后提供了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供参考。 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1.掌握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含义及设计过程模式。 2.知道如何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 3.能够设计一份信息化教案。 学习活动建议 结合专业背景,自选中学某章节内容,利用相关理论和技术,参考教材所给案例,编写一份信息化教学案例。 8.1 教学系统设计 8。1。1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 教育教学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活动,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就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系统化、要循序渐进,并且要可控制等。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排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事先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教学活动需要设计。而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等多个要素构成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为了整体地、全面地把握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就要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来指导教学系统设计,对教学中的多种要素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规划和安排。 事实上,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教什么、怎样教做一番“规划和安排"。通常把这种工作称之谓“备课”。从某种意义上说,“备课”是一种“教学系统设计",但这种“教学教学系统设计"往往是以教师个人经验为主,有较大的随意性.由于受教师个人经验的影响,这种”教学系统设计“又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另外“备课”也较容易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忽略了影响教学的其他因素的考虑,不能把所有教学要素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考虑,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谓教学系统设计,通常也叫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求,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教学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后的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规划和操作程序,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系统设计为实施教学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方案和措施,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通过教学系统设计,可以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解决教学资源的问题,解决教学效果的问题,对整体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8.1.2 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

信息化教学评价

A、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判断 B、对教材的价值判断 C、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价值判断 D、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价值判断 A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活动的有机组成部份。 B、教学评价结束之后,整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也就随之结束。 C 、教学评价只对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和价值判断。 D 、教学评价与教学设计的其他环节没有直接的联系。 A、教学评价是强化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教学评价很难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主观、随意性。 B、教学评价是激励课堂教学改革的内驱力,在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动下,会使教学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 C 、教学评价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 D、由于教学评价的主观性比较大,它不能为教育决策和评选先进教师提供可靠依据。 A 、教学评价有时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断。 B 、教学评价总是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教学评价的惟一目的就是要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对症下药”。 D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育目标及有关标准对教学活动做出判断的。

A、教学媒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行为 B、教学结果、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C、教学进度、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课堂作业 D、教学设计方案、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思想道德 A、评定学业成绩 B、确定学习效果 C、查明学习准备和不利因素 D、三个都正确 A、评定学业成绩 B、确定学习效果 C、查明学习准备和不利因素 D、三个都正确 A、改进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案 B、合理安置学生、考虑区别对待、采取补救措施 C、证明学生已达到的水平、预言在后继教程中成功的可能性 D、以上三个都是 A、评定学业成绩 B、确定学习效果 C、查明学习准备和不利因素 D、三个都正确

《会计信息化》课程标准

能根据项目任务、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根据企业行业性质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会计软件及相应的模块,进行网络配置并安装会计软件,合理进行财务分工,完成会计信息化实施,并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账务处理、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报表管理、购销存管理,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数据管理。 《会计信息化》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场所设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认知实习、课程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 该学习领域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该学习领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实务与财务管理能力以及敬业、责任、协作、创新的职业素质,使学生能快速适应不同业态企业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 《会计信息化》的前导课程是《会计从业基础》、《会计业务核算与报告》、《成本核算与控制》、《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后续课程是《会计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 通过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⑴辅助完成中小型企业与基层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实施 ⑵能建立中小型企业与基层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⑶会管理企业账套数据,会管理操作员和权限 ⑷能熟练操作财务系统、购销存系统和商业 POS 系统。 ⑸具备与客户、 同事、 领导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能够与交流对象说明工作的内容 及原因,并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 ⑴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会计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 ⑵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 ⑶能与工商、银行、税务、中介服务、客户等单位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感,能进行自我批评的检查; ⑸具有塌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3.方法能力 ⑴能自主学习会计信息化新知识、新技术 ⑵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⑶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会计信息化》 学习领域由 3 个学习情境组成。 学习情境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 1.1 小型服务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 1.2 总账管理 1.3 薪资管理 1.4 固定资产管理 1.5 报表管理 2.1 中型创造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 2.2 采购与对付业务处理 2.3 销售与应收业务处理 2.4 存货管理业务处理 2.5 其他业务处理和报表管理 3.1 中型商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 3.2 购销商品业务处理 3.3 联营商品业务处理 3.4 代销商品业务处理 3.5 其他业务处理和报表管理 合 计 小 型 服 务 企 业 会计信息化 中 型 制 造 企 业 会计信息化 中 型 商 业 企 业 会计信息化 各校可根据自己 的教学资源状况 和教学资源的特 点,分别采用讲 授、参观互动、 实训、角色扮演、 小组讨论等形式 组织教学。 56 44 36 136 1 2 3

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

篇一:第8章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评价 第8章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评价 学习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和课件制作技能,如何把理论和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是学习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为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桥梁。本章介绍了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含义及设计过程模式,并给出了如何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参考指标。最后提供了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供参考。 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1.掌握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含义及设计过程模式. 2.知道如何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 3.能够设计一份信息化教案。 学习活动建议 结合专业背景,自选中学某章节内容,利用相关理论和技术,参考教材所给案例,编写一份信息化教学案例。 8。1 教学系统设计 8.1.1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 教育教学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活动,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就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系统化、要循序渐进,并且要可控制等.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排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事先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教学活动需要设计。而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等多个要素构成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为了整体地、全面地把握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就要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来指导教学系统设计,对教学中的多种要素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规划和安排。 事实上,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教什么、怎样教做一番“规划和安排”。通常把这种工作称之谓“备课”.从某种意义上说,“备课”是一种“教学系统设计",但这种“教学教学系统设计”往往是以教师个人经验为主,有较大的随意性.由于受教师个人经验的影响,这种”教学系统设计“又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另外“备课”也较容易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忽略了影响教学的其他因素的考虑,不能把所有教学要素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考虑,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谓教学系统设计,通常也叫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求,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教学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后的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规划和操作程序,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系统设计为实施教学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方案和措施,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通过教学系统设计,可以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解决教学资源的问题,解决教学效果的问题,对整体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8.1。2 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