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地区域地质

合集下载

四川若尔盖阿西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四川若尔盖阿西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t h e g o l d d e p o s i t o c c u r i n c a r b o n a t e r o c k a n d f r a g me n t a l r o c k o f me mb e r No . 3 nd a me mb e r No . 4 Z h a g a f o r ma t i o n , mi d d l e T r i a s s i c s e ie r s , n a me l y : e n d o c o n t a c t a n d e x o c o n t a c t o f d i o r i t e b o d y, wh i c h i s c o n t r o l l e d b y NW s t r i ke f r a c t u r e z o n e . Go l d d e p o s i t mi n e r a l i z a t i o n b e l t s h a v e 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 wi h t he t io d r i t e b o d y , Ax i g o l d o r e b o d y O C C r u i n he t s t r u c t u r a l f r a c t u r e
L I L i a n g . c i , L V He - j i a n 2 , Z H ANG C a i . s e n, J I NG Xi a o . y a n 2 , Z HA NG Y u n . ml ’

B e n f e n m i n i n gc o m p a n yo f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 C h e n g d u 6 1 0 0 4 1 S i c h u a n , C h i n a ;

松潘-若尔盖地区中-上三叠统沉积相组合特征

松潘-若尔盖地区中-上三叠统沉积相组合特征
维普资讯
1 96
自礁科荸j展 第1卷 第2 2 7 月 . 焦 , 7 期 0 年2 0
松潘一 若尔盖地 区中一 上三叠统沉积相组合特征 *
闫 臻 俞 良军 李 继 亮 边 千 韬 王 宗起 杨 永 成。 一
1 中 国 地 质科 学 院地 质研 究 所 ,北 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0 3 ; . 0 0 7
*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重 点 项 目( 准 号 :4 34 4 ) 地 质 调 查项 目( 目编 号 : 1 10 0 18 7 资 助 批 0 3 04 和 项 22 1 6 10 )
** E- i:y n h n@ m aligcs a . n mal a z e i.g a . c c
统E] ¨ 。中三叠 统 可分 为下 、 中、上 三个 岩性段 : ( )下岩 性段 ( ;图 2 a ) 部 为 深 灰 色 薄 1 T () 下 层泥 岩 与薄层 粉 砂 岩互 层 ,底 部 夹 薄层 灰 岩 ;上 部 为灰 、深灰 色 中厚层 状 细 砂 岩 、长 石 砂 岩 、岩 屑 杂 砂 岩 、泥岩 及泥 质 粉 砂 岩.泥岩 中发 育 波 纹 和 透 镜
转换 区 ,形成 于特 提斯 造 山 带及 环 太 平 洋造 山带 的 交汇 部位 ,其北 侧 以阿尼 玛 卿缝 合 带 与 劳 亚古 陆 相 隔 ,东 南缘 以龙 门 山与扬 子 板 块 相连 ,西 南侧 以金
沙 江 缝 合 带 与 冈瓦 纳古 陆 外 缘 的 羌 塘一 昌都 地 块 毗
究 松潘一 孜构 造带 的演化研 究 提供一 些地 质依 据. 甘
状层 理 ,砂 岩 中可 见 大 型 板 状斜 层 理 .该 套 岩 石 组 合 在 区 内分 布相 对 稳定 ,主要 出露 于 若 尔盖 县 南 侧

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黄土的成因_盛海洋

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黄土的成因_盛海洋

化煜 和 安 芷 生 , 1998 ;M aher , 1999 ; 王书兵等 , 1999 , 2000 ; 吴 锡 浩 等 , 1999 ; 邓清禄和王学平 , 2000 ; Qiao et al . , 2006a ; 乔彦松等 , 2006b ; 曾方明 等 , 2007) , 包括川西高原在内的青藏高原东部的黄 土研究十分薄弱 . 对于工作区的黄土堆积 ,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进行的 1 ∶ 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已经引 起了人们的注意 , 但未对其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 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对甘孜盆地黄土的地层 学及其古气候环境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 引起了人们 对川西高原黄土研究的重视( 田代沂 , 1966 ; 柴宗新 , 1982 ; 陈富斌等 , 1990 ; 王建民和潘保田 , 1997 ; 潘保 田和王建民 , 1999 ; 汪阳春等 , 1999 ; 乔彦松等 , 2006 ; 陈松等 , 2008) . 本次通过野外详细调查黄土的产状和 物质组 成 , 从宏观上肯定了分布于工作区的黄土堆积属于 冰缘风成黄土 , 其间夹有被水流改造的次生黄土 . 另 外 , 对黄土堆积物中的粒度 、 孢粉分别进行了测试和 鉴定分析 , 并对黄土堆积物中的石英颗粒表面形态 特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 从而获得了黄土成因的 微观证据 .
图 2 黄土 -古土壤堆积序列 Fig . 2 Pile up or der pic ture o f the loess and fo ssil soil
1. 黄土 ; 2. 古土壤 ; 3. 角砾石层 ; 4. 细砂层 ; 5. 含砾粘土 ; 6. 砂砾石层
散、 富含钙质结核 、 宏观层理不显 、 垂直节理发育 , 并 具有很强的湿陷性 . 在重力滑塌等外营力作用下 , 时 常含有花岗岩漂砾 、尖棱角状变质砂岩岩块等混入 物. 古土壤层厚 0 . 1 ~ 0. 4 m , 呈浅土黄色 , 含有密 的钙质淋漓脉及丰富的介壳层 . 古土壤 -黄土互层 , 还出现了明显的多次水流改造成因的次生黄土 . 早期风成黄土( N3

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近期土地覆被变化

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近期土地覆被变化
区域 的土 地覆 被研 究 还 缺 乏 整 个 区 域上 的成 果 , 或
等具有 重要 的参 考价 值 。 若 尔 盖 区域 位 于 四川 、 肃 、 海 的 交接 地 带 , I甘 青 属于黄河流域。由于它高海拔的位置和相对宽阔的 低 平 面积 , 黄河 在流 经过 程 中形 成 了大 面积 的沼泽 , 成 为世界 上 面 积 最 大 的高 寒 湿 地 之 一 。地 质 历 史 上 , 尔 盖 的气 候 变化 和欧洲 同步 , 若 较好 地指 示 了全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 。 2 14 5 x 2 文献 标 识 码 :A
土地 利用/ 被研 究 有 助 于 揭 示 大 尺度 区域 内 覆
“ 黄河 之 肾” 在 可 行 性 论 证 中所 占 的分 量 越 来 越 ,
地 表格 局及其 变 化 , 地 表 过 程 中因子 一格 局 一过 是 程 一效 应 范 畴 研 究 的 主要 对 象 和 重 要 内 容 ¨ 。土 地 利用/ 覆被研 究 不 仅 是 区域 环 境 变 化 研究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 是 区域环 境质 量退 化整 治 的必 要 依据 , 也
00 , .5 表明若尔盖近期土地覆被的分布属于随机类 型 的。在 降水 没有 明显增加 的背景 下 , 气温渐 次升 高是若 尔盖 土地覆被 变化的主要 自然 因子 。研究结果揭示 了整个若尔盖地 区的土地覆被类型及其 变化 ; 讨论 了沙化现 象及其
防治 , 对全球变化 的区域 响应 和区域环境保 护具有积极意义 。 关键词 :若尔盖 ; 土地覆被 ; 变化 ; 驱动力 ; 退化 防治
的土地 覆 被变 化 , 区域 研 究 奠 定 基 础 及 为 环 境 问 为
工程 越来 越 受 到 关 注 , 尔 盖 以位 于 “ 河 第 一 大 若 黄 拐 弯 ” 置 上 独 特 的水 源 涵 养 和 补 给( ee e a ):0 7~1 3 改 回 日期 ( cetd 2 0 0 2 。 R ci ddt 2 0 v e 1— 0; A cpe ): 0 8— 4— 8

若尔盖-松潘前陆盆地的沉积与构造特点

若尔盖-松潘前陆盆地的沉积与构造特点

4 0 3 3 4 0 4 4 ) 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李继亮, 1 9 3 9年生,研究员,从事大地构造、 沉积学和岩石学研究.
9 2 0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岩石学报 2 0 0 7 , 2 3 ( 5 )
图中 a , b , c , d , e , f , h 和i 为剖面位置:a 和b 达拉;c 迭部;d 青峪沟;e 巴西;f 巴西南;g 松潘;h 安宏;i 阿坝。
F i g . 1 S i m p l i f i e dg e o l o g i c a l m a po f t h eS o n g p a n R u o e r g a i a r e a( A f t e r f r o mC h e n g d uI n s t i t u t eo f G e o l o g ya n dM 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1 9 9 1 )
若尔盖 松潘盆地内部, 主要出露了中—上三叠统地层, 下面将阐述其沉积特征。
1 若尔盖 松潘盆地的地质概况
若尔盖 松潘盆地的北部边界是迭部 舟曲前陆褶皱冲断 带。此带主要由古生代地层组成, 经受了强烈的冲断褶皱 变形。 盆地东部边缘是龙门山走滑挤压断裂。由于走滑挤压 作用, 前寒武纪基底和古生界在断裂两侧隆升, 形成龙门山 松潘盆地分割开来。若尔盖 构造带, 把四川盆地和若尔盖 松潘盆地的西界和南界, 依据现在的资料还难以确定。南界 推断为邛崃山北缘沿杂谷脑河的断裂带。西界推断为玛曲 红原 刷经寺一带。南界和西界需要在三叠系内部划分出盆 地界线, 因此要求改变传统概念, 进行详细的构造与沉积观 察与分析, 才能确定边界的确切位置。 2 . 1 北部 在北部的迭部 文县一带, 测制了四条剖面, 包括迭部达 拉乡的三条和文县青峪沟一条。

若尔盖盆地第四纪地层特征及其演变

若尔盖盆地第四纪地层特征及其演变

向南 突 出 的弧 形 , 水 岭 以 北 属 黄 河 水 系 , 入 口为 九 曲 黄 河 分 其
8 .0m以上。从下部 的颗粒形 态和表面特征来看 , 因类 型可 6 8 成
能属 冰 水 湖 相 沉 积 , 部 则 为 一 般 湖 相 沉 积 。 岩 性 主 要 是 富 含 上 有 机 质 的 浅 灰 色 、 绿 灰 色 亚 砂 士 、 粘 土 , 有 泥 炭 层 , 时 含 浅 亚 夹 有 砾。在主河谷 中( 别是 黄河 、 特 白河 )钻 探 、 探 发 现 有 河 相 冲 , 物
若 尔 盖 盆 地 第 四 纪 地 层 特 征 及 其 演 变
盛 海 洋 陶 永 霞2
(. 1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 学院 , 苏 南京 2 18 ; 2 黄河水利职 业技 术学院 ,河南 开封 4 50 ) 江 118 . 70 0 摘要 : 据野外地质调查 、 图与遥 感解译 , 根 填 结合 前人研究成果 , 在全 面系统分析 、 整理 第四纪地层 资料基础上 ,
结合 岩 相 、 性 和 地 层 之 间接 触 关 系及 地 貌 特 征 , 岩 以新 构 造 运 动 为 背 景 , 以岩 石 地 层 特 征 为基 础 , 以测 年 资 料 为
依据 , 立和完善 了若 尔盖盆地 第四纪地层层序 , 建 探讨 了盆地 沉积环境及 沉积相 的演变。
关 键 词 : 四 纪 ; 层 特 征 ;沉 积 环 境 演 变 ;若 尔盖 盆 地 第 地 文献标识码 : A 中 图 分 类 号 : 54 6 P 3 .3
从钻孔所见岩性有 一定变 化 , 部红 原一 带为灰绿 色含砾 南 粘 土 、 砂 质粘 土 ; 北 至 嘎 尔 玛 则 相 变 为 砂 及 粉 砂 。热 尔 大 坝 粉 往

若尔盖嫩哇火山岩地质特征

若尔盖嫩哇火山岩地质特征

图 1 嫩哇火山岩地质略 图
Q 全 新统 沼泽 堆积 , h 全新 统风 积 , p 一 新统 冲积 , h一 Q 一 Q 更 E ~ 近 系热鲁 组 ,J1侏 罗 系郎木 寺组 ,Tz三 叠系 杂谷 r古 t一 。 一 脑组 ,Tz 一 zg 三叠 系扎 尕山组
山碎屑 岩 和碎屑 岩地 层 。下 与尕海 组 、上 与东 河群 均 为整 合接 触 。根据 嫩 哇火 山岩 岩石 组合 特征 ,参 照 《四川 省岩石 地层 》 ,将 嫩 哇火 山岩划 归为早 侏罗 世 郎木寺 组 ( 1。 图 )
摘要 :通过 对若尔盖嫩 哇火山岩产 出层位、岩石学特征 、地球化 学特征及 火山活动构造环境 、火山岩形成 年 代 的讨 论 ,认 为嫩 哇 火 山岩 受 玛 曲一 安 大 断 裂 之 次 级 断 层控 制 ,属 于 造 山 带 末期 滞 后 的 火 山喷 发 构 造 环 境 , 然 喷发 时代属 于早侏 罗世 ,并厘 定为下侏 罗统 郎木 寺组 。 关键词 :火 山岩 ;造山带 ;郎木 寺组;若尔盖嫩 哇 中 图 分 类 号 :P 8 . 文 献标 识 码 :A 5 81 4 文 章 编 号 :10 — 95( 00)0 — 25 0 06 09 21 3 06— 6
1 产 出层位特征
1 5万若 尔盖 县幅 区域地 质调 查 中 ,实 测 的 / 2
嫩 哇火 山岩剖 面为 ( 2) 图 : 上覆层 : 上三 叠统 杂谷脑 组(, T :
9一 黄灰 色 中细粒 长石石 英砂 岩 , 度> .6 厚 9 m。 9 断 层 == = ==
= = : = =
下侏罗 统 郎木寺组 ( : J 。 7 ~8一 至深 灰色英 安 质来自砾 岩 屑凝灰 岩 。 灰 含

气象地质灾害降水阈值分析

气象地质灾害降水阈值分析

气象地质灾害降水阈值分析——以若尔盖地区为例王坤1宛晨露2阮迪陈2胡涛1*(1.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气象局四川阿坝624500;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摘要:自然或人为因素都将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降水是诱发地质灾害的自然因素之一,为减少若尔盖地区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的威胁,该文选取2007—2020年四川若尔盖地面常规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24个自动观测逐时的降水资料、若尔盖地区地质灾害灾情信息统计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若尔盖地区地质灾害降水阈值。

关键词:若尔盖地质灾害降水阈值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4(a)-0103-03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Threshold of Meteorological andGeological Disasters—A Case Study of Zoige AreaWANG Kun1WAN Chenlu2RUAN Chendi2HU Tao1*(1.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Zoige County,Aba Prefecture,Sichuan Province,624500China;2.School ofAtmospheric Sciences,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engdu,Sichuan Province,610225China)Abstract:Both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will induce geological disasters,among which precipitation is one of the natural factors.In order to reduce the threa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o people's life,health and property safety in Zoige area,this paper selects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Zoige surface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 in Sichuan from2007to2020and the hourly precipitation data of24automatic observations.According tothe statistical data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formation in Zoige area,the precipitation threshold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 Zoige area is analyzed by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Key Words:Zoige;Geological hazards;Precipitation;Threshold自然或人为因素都将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降水是诱发地质灾害的自然因素之一,在山地、高原地区,常有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其具有突发性、超强破坏力等特点[1-4]。

若尔盖高原及其周围山地的冻土和环境-冰川冻土

若尔盖高原及其周围山地的冻土和环境-冰川冻土

若尔盖高原及其周围山地的冻土和环境¹王 绍 令(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研究站,730000) 摘 要 若尔盖高原内部年平均气温0.6~3.3℃,气温年较差19.1~21.2℃,已不具备多年冻土形成和保存的气候条件。

据1992 年7月间试坑和钻孔测温,在1.0~2.2m 深处地温为5~8.4℃,浅层地下水温6.0~7.8℃,由此判断不存在多年冻土,季节冻结深度为1.0~2.0m 。

据冻土现象和试坑资料判断,周围山地海拔4150~4200m 以上发育山地岛状多年冻土。

区内沼泽演化表明,部分沼泽已疏干或向疏干趋势发展,草场退化和草原沙化已成为本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并已影响畜牧业发展。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 冻土 环境变化若尔盖高原内部是否发育着现代多年冻土?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

笔者通过本次考察,搜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地面调查、钻探、坑探,确证高原内部现已无多年冻土存在,而在周围山地海拔4150~4200m 以上发育着山地岛状多年冻土。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32°20′~34°10′N,101°30′~103°20′E),是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的断块山和相对沉降区,高原面均在海拔3400m 以上,为一四周环山的高原沼泽区。

四周为海拔4000m 的高山峡谷环抱,而高原内部主要是平缓的丘陵与宽谷相间分布。

宽谷、高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沼泽密布,山前洼地积水造成过湿地带,具备了形成和积累厚层泥炭的环境和条件。

研究区为高原亚寒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以寒冷、日温差大、霜冻期长、四季变化不明显为主要特征。

据玛曲等气象站资料(表1),区内多年平均气温为0.6~3.3℃,气温年较差19.1~21.2℃,年平均降水量622.5~827.0mm 。

降水量、相对湿度由南向北随地势的降低而递减。

高原亚寒带湿润季风气候提供了本区优越的光照和水分条件,植被发育良好,是理想的天然牧场。

若尔盖概括

若尔盖概括

若尔盖概括若尔盖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和阿坝州北部,是四川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

幅员面积10620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2°08′至103°39′、北纬32°56′至34°19′之间,分别与甘肃省玛曲、碌曲、卓尼、迭部4县和四川省阿坝、红原、松潘、九寨沟4县接壤。

县城达扎寺镇距成都498公里,距兰州513公里。

县城被长江、黄河两大水系自东南向西北的分水岭分为西部丘状高原区和东部高山峡谷区两大地貌类型。

全县平均海拔3500米,气候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因地貌特征又分为大陆性山地中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农林区)和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区(牧区)。

农区冬季晴日多,日照强,温差大,夏季雨热同季。

牧区气候寒冷干燥,长冬无夏,日照强烈,温差大,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气温1.1℃,年降水量648.5毫米。

辖达扎寺镇1个镇,冻列、崇尔、热尔、占哇、降扎、巴西、阿西茸、求吉、包座、班佑、阿西、唐克、辖曼、红星、麦溪、嫩哇16个乡,1个国有牧场,1个省属牧场,96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

居住有藏、汉、回、羌、彝等12个民族,总人口75791人,其中农牧业人口65871人,占86.9%:藏族69104人,占91.1%。

2011年,全县上下以“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为工作主线,奋力推进“四个示范区”建设进程,着力改善基础设施,着力壮大产业支撑,着力强化投资拉动,着力改善群众生活,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在发展环境优化、产业振兴、民生改善、生态治理、城乡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新成绩。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942万元,较上年增长8.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769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26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5913万元。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368万元,同比增长22.4%。

实现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82万元,同比增长32.5%。

若尔盖地区区域构造与油气地球化学场的关系

若尔盖地区区域构造与油气地球化学场的关系
荣发准 , 长青 , 孙 张彦 霞, 吴传芝
( 中国石化 石油勘 探开发 研 究院 无锡 石 油地 质研 究所 , 江苏 无锡 245 ) 15 1
摘 要: 盆地或地区的油气地质条件是形成油气地球化学场特征 的物质基础 , 构造运动是烃类离开油气源区, 向储集
层运移和纵 向运移的主要 动力 , 而近地表沉积物性质和地形地貌景观条件是影 响油 气化探效果 的重要因素。若 尔
带) 以及龙 门山褶皱 . 冲断带所 围限的三 角地 区。该
区具有 扬子 陆块共 同的 基底 , 盆地 实 际上 是 在 稳定 变质 基底上发 育 起 来 的沉 积 盆 地 , 非 造 山带 。 盆 并
酸 解 烃 甲烷 04 5 0 2 3 .0 .0 6 .5 4 0 重烃 O0 4 .6 .H 0 7 3 35 .3 热 释 烃 甲烷 07 14 9 3 .0 .4 6 .9 37 重 烃 O 0 15 2 1.6 .0 0 .6 17
2 8n 2 m 30 4
nm
16 .4 16 .3 0 6 .9 1O .3
O. 2 6
地演 化大致 可分为 : 基底形 成 阶段 ; 生代 为被 动 早古
大陆边 缘盆地 发育 阶段 ; 泥盆纪 前 陆盆地发展 阶段 ;
荧 光


00 H
3 4. 0 4 0 5 .5 3O
发 展 为 碳 酸 盐 台 地 , 为 海 相 三 叠 系 大 面 积 覆 并
盖_ , 】 为一具有 油气 前 景 的 重要 地 区 。但 该 区块地 J 质研究 程度较 低 、 石油地 质研究 尚未 系统进行 , 尤其 是对 前陆盆地 的构 造特征 及其 与油气关 系 的研 究相 对薄 弱 , 而勘 实践 表 明多 组 构造 的叠 加部 位 常 常是 大油 气 田发 育 的地 区 。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是一个地势较为平坦的高原盆地。

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过程。

以下将详细描述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与地壳构造密切相关。

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是由青藏高原东北向西南推移的构造力量所形成的。

在大约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

而在此过程中,青藏高原的东缘受到了较大的挤压和抬升,导致了地壳的断裂和变形,进而形成了若尔盖盆地。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还与河流的侵蚀作用有关。

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若尔盖盆地的地势逐渐抬高,同时河流不断侵蚀地表,加速了盆地的形成。

特别是在盆地的边缘地区,河流的侵蚀作用更加明显,形成了深切的河谷和陡峭的河岸。

若尔盖盆地的地质过程还包括了冰川的作用。

在青藏高原的冰川时期,冰川的运动加速了地表的侵蚀和剥蚀,进一步塑造了若尔盖盆地的地貌。

冰川带走了大量的石块和碎石,使盆地的地表变得更为平坦,形成了一个较为典型的高原盆地。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还与构造断裂有关。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构造断裂是不可避免的。

若尔盖盆地周围存在多条主要的构造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对盆地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断裂带的存在导致了
地壳的破裂和变形,进而加速了盆地的形成。

总结起来,若尔盖盆地的形成是多种地质过程的结果。

地壳构造的挤压和抬升、河流的侵蚀作用、冰川的剥蚀以及构造断裂的存在,共同塑造了若尔盖盆地独特的地貌。

这些地质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若尔盖盆地。

若尔盖的简介

若尔盖的简介

若尔盖的简介若尔盖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草甸,也是全球生态环境最好、最原始的地区之一。

它是中国西南高原上的珍珠,因其绚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而闻名遐迩。

若尔盖县的面积达到了6,334.79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超过90%,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香格里拉”。

它的平均海拔在3,500米至4,000米之间,属于高寒地质类型。

若尔盖地区的气候严寒干燥,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相对较低。

这里的夏季短暂,冬季漫长,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

尽管如此,若尔盖的生态环境依然得到了良好的保护,物种多样性丰富。

若尔盖草原是中国和世界上最重要的高原草地之一,其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

在春夏季节,若尔盖草原一片苍翠,绵延无垠。

漫山遍野的野花开放,与蓝天和白云相映成趣。

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还有大量的高山湖泊,如若尔盖湖、红原湖、原古海等,它们澄澈的湖水在草原上形成了别样的美景。

若尔盖县还是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如藏羚羊、雪豹、灰狼、高山鸟类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藏羚羊,被誉为“草原之王”。

若尔盖县是中国藏羚羊最集中的地方,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重点保护物种。

每年的藏羚羊迁徙路线上,都吸引了大量的摄影师和野生动物观察者。

除了草原和动物,若尔盖还有一些其他的著名景点。

比如若尔盖寺和雅拉寺,都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寺庙。

若尔盖寺建于1709年,是西藏、青海和四川交汇处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是藏族民间信仰的中心。

雅拉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也是当地藏民最重要的宗教场所。

这些寺庙不仅有着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还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

与此同时,若尔盖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藏族文化和民俗。

藏民们在这片草原上居住了几百年,他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每年的藏族赛马节就是一个体现当地文化的盛大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师前来参观和记录。

总的来说,若尔盖是一个令人惊叹和神秘的地方,它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若尔盖地块三叠系泥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背景

若尔盖地块三叠系泥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背景
泥 质岩微量 元 素地球 化学组 成来研 究其 物源 区与大地 构造背 景 , 并探 讨 三叠 系不 同地 层 的沉积环 境 。
l 地质背景与样品分 析
松 潘一 甘孜造 山带位 于 四川西北部 。其 西界 为甘孜一 理塘 蛇绿混杂 岩带 , 北界 为阿 尼玛 卿混杂 岩带 , 东
界及南界为龙 门山一盐源前陆逆冲带 , 呈倒三角几何形态…。区域地质研究认为 , 本区存在一个相对稳定 的
7. 0 3
14 .9
5. 6 0
10 .6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 明本 区三叠 系物源为大陆岛弧 。
关键词 : 元素地球化 学; 泥质岩 ; 三叠 系; 尔盖地 块 若 中图分类号 :15 P 9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6 95 20 )l 02 5 10 —09 (0r o 一00 —0 7
松潘一甘孜造山带有诸多地块和不同类型造山带在此会聚 , 具有“ 中国地质百幕大” 的称号…。本 区发 育有巨厚的三叠系浊积岩 , 对该 区沉积物源和构造环境的研究是热点, 目前 尚持有不同意见L 。杜德勋 2 j (99利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了巴颜喀拉盆地 的岩相和古地理环境 , 1 ) 9 曾宜君(06 研究 了西康群沉积地球 20 ) 化学特征与大地构造背景。这些学者多采用浊积岩中的砂岩进行研究 。而在泥质岩 中成分相对均一 , 刮 且微量元素相对富集 , 故泥质岩中的微量元素也可以用于判定物源与构造背景_。本文探讨采用 浊积岩中 3 j
3 . 18
54 . 10 .4 4. 0 O7 .
3 . 88
6. 1 8 1 1 .4 63 . 1 o .5
3 . 99
7. 5 2 13 .6 5. 9 0. 9 9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个大型高原盆地,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之间。

该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可以追溯到新生代晚期,大致
可分为三个阶段: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和后期断裂构造的活
动。

1.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约4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开始发生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巨大的岩石块被抬升到地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质景观。

同时,由于板块运动的平台板块被折弯和压缩,在其东北侧形成了一个叠合带和一系列狭长
的盆地。

2. 青藏高原的隆升
约3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隆升,引起了不同地层之间的深层侵蚀和剥蚀。

这一过程既加剧了盆地内的边坡侵蚀,同时也导致了盆地内大量沉积层被侵蚀,形成了广泛的崖
壁地形和坡形地貌。

3. 后期断裂构造活动
约1000万年前至今,断裂活动是盆地形态演化中最重要的成因之一。

这些断裂产生于青藏高原隆升和地震活动的过程中,引起了狭窄而深刻的峡谷和山体崩塌。

在若尔盖盆地,断裂构造活动加速了盆地内的剥蚀过程,促使河流和溪流形成扇状沉积物。

同时,岩屑和
砾块向河谷内滑落,形成峡谷地貌和狭隘的河流床。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是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的一个地质地貌单位,也是中国最高原级的盆地之一。

它是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和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青藏高原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而形成的。

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表面出现了剧烈的抬升和断裂,形成了高原和山脉。

而若尔盖盆地就位于这个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相对平坦的盆地。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与地质作用密不可分。

地质作用是指地壳内部岩石的变化和运动,包括火山活动、地震、地壳变形等。

在若尔盖盆地的形成过程中,地壳发生了断裂和下沉,形成了一个相对低洼的地形,然后在后期的地壳抬升作用下,形成了一个相对平坦的盆地。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还与气候变化有关。

在过去的数百万年中,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

冰期时期,若尔盖盆地处于冰川的作用下,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塑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

而在间冰期时期,盆地的地表逐渐恢复平坦,形成了现在的盆地地貌。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还与河流的侵蚀作用有关。

在盆地的边缘,有许多河流穿过,河水的侵蚀作用会改变盆地的地貌特征。

河流的冲刷
和沉积作用形成了盆地周边的河谷地貌,同时也在盆地内部形成了一些湖泊和河流的沉积平原。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是多种地质过程的综合结果。

地壳的构造运动和地质作用使盆地形成了一个相对平坦的地貌,气候变化和河流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塑造了这个地区的地貌特征。

对于了解地球地质演化和地貌形成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浅析若尔盖沙化区地形特征

浅析若尔盖沙化区地形特征

若 尔 盖 湿地 位 于 青 藏 高原 东 北 部 ,地 理 坐 标 为
1 1 3  ̄ 0 。 3 E, 3 。 2 ~ 4 0 N,西 0 。 6 13 0 2 0 3 。O
1 特 定的地质条件为 沙化 区提供 了沙源
若尔盖地 区海拔 3 5 0 03 0 4 6 m,地势西南 高东北 低 ,地貌 以宽 谷缓 丘 为基本 特 征 ,主要类 型 为低 山 、 丘 陵 、阶地 、河漫滩 、宽谷 和湖群洼地 等 。低 山 、丘 陵相对 高度 5~ 0 0 10m,其地层岩性 为新生代喜 山运动
收 稿 日期 :20 — 10 090— 7 基 金项 目:国 家林业局 林业科技 支撑计划 (0 6 A 2 l0 — ) 20 B D 6 【 3 3 ; ) 科技 部 国际合 作项 目 (0 7 F 9 5 O 2 0 D A 0 7 )资助
细水平层理发育的粉砂质粘土层。泥质细砂本身不显
间 ,草 地 沙 化 面 积增 加 3 7 %,达 到 3 6 . h 0. 7 67 0 m , 9
物 。该 区域 内主要 的河 道堆积 区特有 的地质地貌 、气
候特点使该区域具有沙化的潜 。
1 黄河干流 的地质条件 . 1
占区域 总 面积 的 7 5 . %,草地 沙化 面积 平均 每年扩 大 2 86 m ,年 均 递增 率 达 42 % j 止 20 年 ,区 1. h 。 0 . 。截 2 00 域 内有沙地 5 8.h 3 m ,沙化 草地 3 7 .h 0 9 1 70 m。动态 6 监测 及 实 地 考察 发 现 ,沙化 区域 主要 分 布 于 黄河 首 曲 、黑 河 中下游 、白河 下游及其 故 旧河 床 、湿地 边缘 及高 山垭 口 ,呈 带状分 布 。本 文从沙化 区域 的地 质构

若尔盖地块震旦系-志留系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

若尔盖地块震旦系-志留系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
关 键 词 : 土矿 物 ; 利 石 结 晶度 ; 低 级 变质 作 用 ; 尔盖 地 块 黏 伊 极 若
中图分 类号 :583 P8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6 95 20 )3 0 5 —0 10 —09 (070 — 13 4
分 布于若 尔盖 地块上 的震 旦系一 三叠 系普遍 具有 板状一 千枚 状构 造 , 分岩 石具有 变余层 理 构造 , 留 部 保
2 样 品及 分 析 测试
分析测试样品主要来 自若尔盖地块北部地区的震旦系、 寒武系和志留系。常见的岩石类型主要为泥岩、
泥板 岩 、 千枚岩 。泥 质岩 的主要 矿物成 分为 黏土矿 物 , 含少量 石英 和方解 石或 长石 。
黏土矿物的制备在成都理工大学矿物教研室完成 。首先用手工粉碎样品, 将粉碎样品浸泡 2 后, 4h 用 1 0 筛子去除长石 、 0目 石英等大颗粒矿物。过滤后利用脱水机进行脱水处理 , 去水后 留下 30 L 0 左右。接着 m
了沉积岩特征。本文通过震旦系一志留系与三叠系西康群中的黏土矿物 的对 比研究 , 分析震旦系一志留系 成岩演化程度 , 为该地块上 的油气勘探、 评价提供依据 。
1 区域地质概况
若尔盖地块位于松潘一甘孜褶皱带的北东部 , 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重、 电和地震层析成像表 明, 磁、 它是
松潘一甘孜褶皱带 内一个相对独立、 相对稳定的地块。地块北与西秦岭造山带相接 , 南西 以黑水断裂带为 界 , 以南北向的岷江断裂与碧 口地块相分隔。北东向的龙 门山造 山带从地块南东侧外缘通过。早古生代 东 为被动大陆边缘相沉积 ; 晚古生代发展为碳酸盐台地相沉积 , 其上被海相三叠系复理石大面积覆盖。印支一 喜 马拉雅期 的改造 十分强 烈 , 过 了从 盆地 到造 山带 , 到高 原 的演 化过 程 。 经 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区域地质2.1 大地构造位置若尔盖铀矿田位于秦—祁—昆活动带西秦岭—南秦岭华力西—印支褶皱带,南秦岭铀成矿带西端。

其南缘以玛沁—略阳深大断裂为界,南邻前震旦纪若尔盖古陆(图2-1-1)。

图2-1-1 祁连-秦岭铀成矿省构造区划略图1-前长城系;2-长城-青白口系;3-新生界;4-古生界、早中生代褶皱区;5-断裂; 6-华力西-印支期俯冲断裂;7-加里东期俯冲断裂;8-晋宁期板块结合带。

9-铀成矿带;10-若尔盖铀矿田A-祁连-龙首山铀成矿带;B-北秦岭铀成矿带;C-南秦岭铀成矿带。

构造单元名称:Ⅰ-祁连北秦岭褶皱系;Ⅰ1-走廊过渡带;Ⅰ2-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Ⅰ3 -中祁连隆起;Ⅰ4 -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Ⅰ5 -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Ⅱ-东昆仑-南秦岭褶皱带;Ⅱ1-武当山隆起;Ⅱ2-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Ⅱ3-礼县-柞水华力西前陆褶皱带;Ⅱ4-南秦岭华力西-印支褶皱带。

①龙首山断裂;②八渡-洛南断裂;③北祁连北缘断裂;④油房沟-皇台断裂;⑤北祁连南缘断裂;⑥中祁连南缘断裂;⑦武山-天水断裂;⑧宗务隆山-青海湖南山断裂;⑨临潭-山阳断裂;⑩玛沁-略阳断裂;○11洋县-城口-房县断裂。

2.2 地层若尔盖铀矿田内出露震旦系至白垩系及第四系详见表2-2-1、附图1。

表2-2-1 若尔盖铀矿田区域地层简表界系统组代号岩性简述备注新生界第四系Q冲积、洪积砾石层、洪水沉积砂、砾石层和黄土、粘土、亚粘土层。

厚度0~500m。

中生界白垩系上统热当坝群K2zd紫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及砾岩透镜体、泥岩透镜体。

厚度1078~2825m。

下统财宝山组K1c溢流相英安质流纹岩或流纹英安岩及爆发相英安流纹质火山角砾岩。

厚2140m(K-Ar)。

侏罗系中上统郎木寺组J2-3l上部中-基性熔岩,为玄武岩及安山岩。

厚1253m。

185~199Ma(K-Ar)。

下部为喷发相安山质火山角砾岩。

厚>206m。

下统甲秀组J1j岩屑砂岩、凝灰质砂岩、砾岩与黑灰色粉砂岩、泥岩互层夹煤层。

厚27~302m。

三叠系中统咀朗组T2j砂岩与板岩组成多韵律类复理式互层,夹灰岩。

厚1190m。

光盖山组T2g砂岩、粉砂岩、板岩夹灰岩。

厚1184m。

郭家山组T2gj(鲕状)白云质灰岩、灰岩、白云岩。

厚1981m。

下统马热松多组T1m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

厚834m。

扎里山组T1z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

厚566m。

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延古组P2y含燧石生物碎屑灰岩,顶部白云岩及鲕粒灰岩。

厚257m。

巴裂卜组P2b上部为角砾状灰岩;下部为砾岩或砂岩。

厚301m。

下统热让沟组P1r上部为硅质岩或生物碎屑灰岩夹板岩,厚104.7~278.1m;下部为生物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厚67.2m。

山神滩组P1s含燧石生物碎屑灰岩,厚276m。

石炭系上统尕海组C2g灰白色生物碎屑灰岩夹鲕粒灰岩、燧石灰岩。

厚584.9m。

泯河组C2m生物灰岩夹鲕粒灰岩、白云岩。

厚552.5m。

下统略阳组C1l生物碎屑灰岩夹燧石灰岩及板岩、泥质灰岩。

厚382.5m。

益哇组C1y生物碎屑灰岩夹燧石灰岩、板岩。

厚1119m。

泥盆系上统陡石山组D3d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燧石灰岩、板岩。

厚0~1210m。

擦阔合组D3c砂屑、砾屑灰岩夹板岩,厚782.7m。

中统扎尕那组D2z黑色板岩夹生物灰岩。

厚244.1m.。

下吾那组D2x生物灰岩及砂岩及其互层。

厚322.9m。

鲁热组D2l生物礁灰岩及板岩。

厚511.0m。

续表2-2-1界系统组代号岩性简述备注上古生界泥盆系下统当多组D1d介壳灰岩、礁灰岩与砂岩,具赤铁矿层,底部为砾岩。

厚180m。

尕拉组D1g上段为砂岩、板岩及白云岩,厚79.5m。

中段为砂、砾屑白云岩夹板岩,厚608m。

下段为白云岩夹灰岩及板岩,厚302.2m。

普通沟组D1p上段为板岩夹白云质灰岩、介壳砂岩,含煤层,厚820.4m。

下段以砂、板岩为主夹生物灰岩、灰岩,厚833.2m。

下古生界志留系上统卓乌阔组S3z上段:生物碎屑灰岩、板岩夹礁灰岩、粉砂岩及生物碎屑鲕状灰岩,厚330.6m。

下段:板岩、绢云母板岩夹粉砂岩、泥晶灰岩、石英粉砂岩,厚456.1m。

中统马尔组S2m变质细-粉砂岩夹板岩、生物碎屑灰岩。

厚575m。

下统下地组S1x黑色板岩夹粉砂岩及硅质岩透镜体。

厚>500m。

拉拢组S1l上段为含炭硅质岩及硅质板岩。

下段为炭质板岩夹变质细-粉砂岩。

总厚408~1138m。

铀丰度值4.1×10-6塔尔组S1t上段为含藻硅质岩、硅质灰岩夹板岩。

厚271m。

下段为变质细-粉砂岩夹板岩。

厚411m。

铀丰度值10.7×10-6羊肠沟组S1y上段为含炭硅质岩与富藻灰岩夹板岩。

厚308m,为主要含矿层。

下段为变质砂岩与板岩韵律互层。

厚338~1653m。

铀丰度值(8.1~11.5)×10-6奥陶系上统苏里木塘组O2s上段为硅质岩、白云岩夹板岩。

厚84.9m。

下段为灰黑色千枚状板岩夹砂岩,厚514.3m。

铀丰度值8.5×10-69.5×10-6下统?O1黑色板岩,厚>116m寒武系太阳顶组t上段:下部为黑色板岩,上部为含炭硅质岩,厚365.7m。

中段:下部为黑色板岩夹粉砂岩,上部为厚层硅质岩,厚376m。

下段:含炭硅质岩。

底部夹石煤,厚222m。

535Ma(Rb—Sr)铀丰度值10.1×10-613.5×10-6元古界震旦系下统相龙卡组Z1x上段:变质粉砂岩与绢云母板岩,厚479m。

下段:变质砾岩与砂岩韵律互层,厚548m。

铀丰度值(8.2~12.5)×10-6赛伊阔组Z1s上段:变质细—粉砂岩与板岩互层,顶部夹紫红色板岩,厚568m。

640Ma。

(U—Pb)下段:变质粗—细砂岩夹板岩,西部夹砾岩(未见底)。

厚502m。

737Ma。

(Rb—Sr)震旦系为一套富含以近源为主的中酸性火山岩、远源的花岗岩及白色石英砾石组成的粗碎屑岩和细碎屑岩组合,细碎屑岩铀背景值(8.2~12.5)×10-6,沉积厚度大于2097m;寒武系—志留系为活动型障壁海湾环境下形成的巨厚复理石与炭硅泥岩建造,平均铀丰度值11.6×10-6,志留系炭硅泥岩建造为区域性富铀层,厚达4600m,同时也是区内最重要的成矿层位;泥盆系—中三叠统转为稳定型浅海陆棚环境下的砂、泥、碳酸盐建造。

其间缺失上震旦统、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中石炭统等,常构成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印支运动使三叠纪及以前地层遭受区域变质,变质程度达低绿片岩相;侏罗纪开始进入陆相山间断陷盆地沉积,形成含煤建造、火山岩和红色碎屑岩沉积。

第四系为残坡积、冲积、碎屑堆积。

2.3 构造),其上盘包括白龙江复背斜在内是一区域南缘为玛沁—略阳深大断裂(F2大的推覆体。

铀矿田地处白龙江复背斜北翼西段。

区内断裂发育,区域构造线以北西西向为主,北东向次之。

2.3.1褶皱构造区域褶皱以白依背斜为中心构成白龙江复背斜,北侧有斑周向斜和帕热背斜,南侧有迭部背斜和当额向斜。

下面仅述白龙江复背斜的白依背斜。

白依背斜:核部出露下震旦统白依沟群,两翼分别出露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局部残留白垩系。

白依背斜轴线走向北西西280°,北翼岩层倾角60°~80°,局部直立;南翼岩层倾角50°~70°,局部直立,甚至倒转,总的为不对称背斜,并被一系列北西西向、北东向断裂切割,沿断层多有温泉出露,铀矿化主要分布于白依背斜北翼。

2.3.2断裂构造区内断裂十分发育,在展布上可分为与区域褶皱轴线相一致(近东西向)的走向断裂(玛沁-略阳深大断裂等),斜切区域主体构造线的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及南北向断裂等。

并由郎木寺-热尔茸断裂带(F2)—扎尔盖山-迭山断裂带(F5)构成控制矿田的南北边界断裂(图2-3-1)。

下面将分别叙述:2.3.2.1东西向断裂a)郎木寺-热尔茸断裂带(F2):近东西延伸,在区域上属玛沁-略阳深大断裂的一部分,南邻松潘-甘孜古地块。

是西秦岭南段加里东裂陷海槽的南侧边界的控槽断裂,在早古生代时期大体控制志留系沉积。

早三叠世末期,此断裂北侧的秦岭地区褶皱成陆,而南侧松潘-甘孜地块则大幅度沉陷。

资料表明:玛卿山地带沿此断裂带发现有蛇绿岩分布,反映该断裂是切壳的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

b)扎尔盖山-迭山断裂带(F5):北西西向延伸,是白龙江复背斜北界,与洮河复向斜分隔。

迭山北侧,上古生界—中生界下三叠统灰岩逆冲于上三叠统砂板岩之上,是印支运动的产物。

北西西向走向断裂带与北东向断裂组成菱形格状构造格架,结点北西侧往往控制着铀矿床的定位,而走向断裂带则控制着铀矿体的产出。

2.3.2.2北西西向断裂带:该断裂带出现在白龙江复背斜的中心部位,较大程度上控制了岩浆活动。

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中均表现出较大的活动特征。

在区内最为发育,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

从拉尔玛梁向东经占哇至益哇,有大小断层200余条,组成三个基本平行的北西西向走向断裂带,从南到北依次为温泉-益哇断裂带、塞尔隆-白云断裂带、团拉拢-加隆断裂带。

铀矿化沿后二条断裂带间的密集、平行的次级走向断裂展布。

2.3.2.3北东向断裂带分布较广,数量及规模仅次于走向断裂带,呈北东-南西或北东东至南西西舒缓波状延伸。

断层规模,长600m~4000m,最长15000m,短者不足50m,倾向300°~340°,少数反倾向,倾角60°~80°,个别20°~60°,断层性质为左旋压扭,少数右旋扭动,后期为张扭至平移,多错断地层及走向断裂带。

北东向断裂带在区内组合成7个断裂带,以6km~8km的等间距平行排列,并控制其矿床的展布格局(图2-3-1)。

由西向东依次分述如下:a)贡巴-割瓦隆断裂带(F13)分布在区内最西侧贡巴一带,斜切白龙江复背斜,向北东穿过扎尔盖山进入洮河复背斜,在卫片上具有较清晰的影像特征。

断裂面向北倾,断裂北侧(北盘)下降,导致寒武系和志留系下统含铀硅灰岩、硅岩在断裂以北全部消失。

北侧地表出露中、晚志留统及上古生界;南东侧(下盘)抬升,出露下、中志留统。

区域物化探异常大体上亦集中在断裂南东侧,沿断裂带有燕山期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产出。

b)垭口-毕冈断裂带(F14)断裂特征在垭口表现为下志留统硅灰岩明显错位,并有宽十余米的石墨化破碎带,断面倾向北西,倾角60°~70°;在毕冈造成了志留纪和泥盆纪地层的较大错位,水平错距达2km;断裂带向南延至温泉一带,错距明显减少;在羊肠沟仍具宽大于30m的破碎带,并有燕山期脉岩侵入。

该断裂带上盘控制了降扎矿床的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