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塞下曲》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阅读练习及答案(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单调、清冷的特点。
(1分)(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2分)答: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②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③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
④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答:①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b边塞生活的艰苦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
4、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5、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
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
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6.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戍边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答:本诗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戍边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他们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爱国激情。
7、写出这首诗中工整对仗的两句话并揭示其含义: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这两句极写了军旅生活的紧张。
8、折柳在诗中有哪两重含义?答:一是反映出乐曲的名称,二是联想到折柳送别的习俗,让人不由得产生思亲思乡之情。
9、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开头写寒点明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阅读练习二:(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表现边塞寒冷之早,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中同样描写边塞寒冷的句子是: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六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塞下曲六首【题解】《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是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以边塞军旅生活为题材。
在写此诗的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当时朝中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
诗中主要描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时代,军中将士奋勇杀敌的情形,也有对闺中思夫的抒写,于温婉细腻又疏宕豪放中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怀。
【原文】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②,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③。
【注释】①折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②金鼓:金,即锣。
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③斩楼兰:《汉书》载,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引诱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五月的时候,祁连山上仍是满山积雪,没有花草,只有凛冽的寒气。
只有在《折杨柳》的笛声中才能想象得到春光无限,而现实中从未见过春天的模样。
将士们一大早就在战鼓声中殊死激战,到了夜里只能抱着马鞍睡觉。
只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像傅介子那样为国除害,斩杀敌人。
【原文】其二天兵下北荒①,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②。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③。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注释】①天兵:指汉朝军队。
②衔恩:领受皇恩。
③海:瀚海,大沙漠。
陇头:田野。
【译文】天朝的大军去往北方的边境,是因为胡人的兵马准备向南入侵。
将士们横戈走马身经百战,只是为了报效皇上恩赐的厚恩。
他们不畏艰苦,在荒凉的大沙漠中握雪成团当饭吃,晚上拂去沙土露宿在田野之上。
心里想的是什么时候才能攻破敌国平定边疆,那样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安居乐业了。
【原文】其三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②。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
【注释】①天骄:指匈奴。
②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③“功成”二句:麟阁,即麒麟阁。
霍嫖姚,即霍去病。
塞下曲六首其一译文
塞下曲六首其一译文
嘿,咱来说说《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译文啊。
这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那意思就是五月份啊,那天山上还下雪呢,连朵花儿都没有,就只有寒冷。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就是说从那笛子声里听到了《折杨柳》的曲子,可春天的景色啊,根本就没看着。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早上起来就跟着那金鼓去打仗,晚上睡觉都抱着那玉做的马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哎呀,心里就想着啊,要用我这腰下面挂着的剑,直接去把那楼兰给砍了。
你看看,这么一翻译,是不是就跟咱平常说话一样啦。
李白这诗写得那叫一个厉害,咱这翻译也得跟上不是。
这诗描写的就是边疆的那种艰苦环境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五月份天山还下雪,多冷啊,连花都不开,就更别说春天的景色了。
战士们白天打仗,晚上睡觉都不踏实,还抱着马鞍,随时准备战斗。
最后还说了,都想拿着剑去杀敌呢,多有气势!咱这翻译啊,就是要让大家都能轻松看懂这诗的意思,就像咱平常唠嗑一样,这样才有意思嘛。
咱可不能把诗翻译得让人看不懂,那就没意思了。
所以啊,以后要是再遇到古诗翻译,咱就这么干,保证翻得明明白白的。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1李白《塞下曲六首》【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注释:1、白马句:言征人戍守于边塞,白马,“骑白马的征人”的借代。
黄金塞,地名。
处所不详。
从下句推断,应指沙漠中的边塞。
2、云砂句:谓闺中人因思念丈夫,常常梦见丈夫所在的沙漠边地。
云砂,广阔如云的沙漠。
砂同沙。
此句的语序是“梦思绕云砂”,源于“云砂绕于梦思”。
3、那堪二句:谓在易动愁思的清秋时节,远忆征人,愁上加愁。
那堪,不堪;难以承受。
愁苦节,指秋天。
《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
4、萧飒句:谓秋风吹拂树木,发出萧瑟之声,格外凄凉。
萧飒,即萧瑟。
沙棠,树木名。
5、无时句:言时时思念而就是不得见。
取义乐府古题“独不见”—思而不得见也。
句解: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这两句是说,闺妇思念戍守边塞的丈夫,寒冷的秋夜通宵不眠,窗户上落满了萤火虫,似在嘲弄这孤寒之人;天边的月亮,似乎也在有意迟迟不落,夜真长啊!似在写景,实为写情,景为情使,把思妇不眠的苦情,烘托而出。
“迟”字用得妙,月并未迟落,是思妇之思情难耐,心中有事,倍觉夜长故也。
译文: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塞下曲六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塞下曲六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塞下曲六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塞下曲六首李白〔唐代〕原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译文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塞下曲六首·其一诗词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金鼓:指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
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
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符合军中的生活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此两句则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强。
塞下曲·其一原文、注释及赏析(最新)
塞下曲·其一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塞下曲·其一唐代:李益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译文: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
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注释:蕃(fán)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蕃州:泛指西北地区。
结束:装束,打扮。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sī)边草绿。
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曲。
赏析: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1.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2.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
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塞下曲六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塞下曲六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其主题是要求平定边患。
全组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
诗中有对战斗场景的描述,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丰富,意境浑成,格调昂扬,豪气充溢,表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作品原文:塞下曲六首[唐] 李白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其三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其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其六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作品注释: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其二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
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
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其三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
霍嫖姚:即霍去病。
其四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其五⒂虎竹:兵符。
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
嗟:感叹。
其六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李白诗词《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
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
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
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
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
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
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
《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唐代〕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塞下曲·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金鼓:指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李白诗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诗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此诗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渲染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已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可想而知其严寒。
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
同时,无花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言外之意指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天的象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五六句紧承前意,突出军旅生活的紧张。
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也不言而喻。
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就可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末二句却陡转。
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
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字与直为,语气慷慨激昂,足以振起全篇。
这结尾的雄劲有力,得益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
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诗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二】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⒄。
【其六】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
注释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
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
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
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
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
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李白《塞下曲》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全诗注释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诗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国情操。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⒄。
【其六】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一战净妖氛⒇。
注释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
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
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
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
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
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
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
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诗意与解释
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诗意与解释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塞上曲》这组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本首诗即是组诗的第一首。
原文:《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诗意: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鉴赏: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边塞诗: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实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创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载(743年)。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不过,他没有具体细致地实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塞下曲六首(其一)·赏析·李白
塞下曲六首(其一)·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赏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作《塞下曲》六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描写了战士们在塞外寒苦而紧张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气概。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两句点明了战士们身处的环境,“五月”,本应是繁花似锦的盛夏,但是,李白笔下的塞外五月,却是天寒地冻。
天山孤挺在塞外边疆,常年被积雪覆盖。
诗人接下来没有详细地描述边塞的寒冷之景,而是直接写感受“无花只有寒”,一个“寒”字,和上一句的“雪”相映衬,烘托了边地的寒冷艰苦,同时这句话也流露出诗人内心有丝波动。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不知道谁又吹起了凄婉的折柳曲。
接着诗人写到折柳相送的场面在边塞里是看不到的,因为这里没有一点春天的气息,人们只能从笛声中回味。
诗人借折柳曲进一步渲染了边塞凄清苍凉的气氛。
这两句话一句叙述一句议论,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接着诗人从苍凉的气氛中转移出来,开始写军中生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意思是白天在军乐雷鸣中和敌人交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睡。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呼应,概括了战士们紧张的战斗生活,语气活跃雄健。
“随”字体现了士卒们作战严守纪律,阵容整齐。
接着一个“抱”字,生动地刻画了夜间士卒们警惕防备的状态。
这两句集中展现了战士们饱满的作战状态,为最后诗人的抒情蓄势。
最后写的是士卒们的抱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里诗人引用了斩楼兰的典故,表现了边塞将士们不怕牺牲,希望能像傅介子那样征战疆场保卫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直”和“愿”语气肯定且强烈,集中突出了将士们的坚定决心,内心的豪情壮志就在这两句话中喷涌而出,让人畅快淋漓,豪迈之气笼罩全诗。
这首五律语言平实无华,气韵浑厚,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叙议结合。
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的译文
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的译文塞下曲六首·其一【作者】李白【朝代】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注释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
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这组《塞下曲》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载(743年)。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