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复兴与文化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后撤点并校”时代乡村教育 复兴与文化传承实践
• 昔日:
家庭内部秉承家规言传身教,使晚辈知孝悌、明事理 宗族内部乡绅设立私塾传道授业解惑 村落内部乡风民俗教化村民守望相助
• 当今:
“撤点并校”运动,“文字上移”以及乡村学校教育“终结”。 农村大量人口进城打工,家庭“碎片化”和村落“空心化”, 家庭教育功能逐渐弱化,村落共同体道德教化价值日渐式微。
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教师队伍配置,提高了办学效益和 办学质量。
►负面影响: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幅减少,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 远、交通安全隐患增 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并带来农 村寄宿制学校不足、一些城镇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从而影响 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以及农村教育受现代化、城镇化思想 所主导,导致学校教育隐性功能逐步消失,物质化问题日益严 重,以及教育的不公平性进一步增长。
☻一些地方因无序撤并学校削弱了乡村学校所具有的文化 中心地位以及“文字下乡”的教化功能。
☻农村教育的城市化使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脱离,不能传 承农村文化。
问题的提出
►近百年来乡村教育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 究竟对乡村文化传承及村落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乡村教育的本质何在?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教育该何去何从?
“后撤点并校时代”乡村教育 复兴与文化传承之路?
鲁可荣 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
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乡村学校的现状?
教育部:坚决制止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盲目撤并.docx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902万.docx
►城镇建设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那么, “美丽乡村”建设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和 “系得住乡愁”,如何才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 具有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 景观( “二里十廊桥”,国保 文物如龙桥,省保文物吴氏宗祠 等。
• 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延续传承。 尤其是被誉为“中国最山寨的春 晚”——月山春晚(1981至今)
昔日合力的“文字下乡”延续了村落的发展
►“文字下乡”传承了村落文脉,延续了 村落文化
• 学校教育的普及,培养了文化精英;乡村 文化代代传承;以“月山春晚”为主体的 村民自发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自知之明: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 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国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软实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 觉和文化 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美丽乡村建设”、
加 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docx
►社会:“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及“记得住乡愁”开启了 “留住乡村”的寻根之旅。
之根——乡村文化?
主要内容
►新世纪初“撤点并校”的背景、成效及 问题
►一个百年乡校的嬗变与村落发展 ►“后撤点并校”时代乡村复兴与文化传
承实践 ►总结与反思:乡村复兴与文化传承之路
一、新世纪初“撤点并校”的 背景、成效及问题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知识分子:新乡村建设实验。
►“新农人”和新乡贤:“再造故乡”、“把根留住”。
如何在文化自觉视野下形成多元主体的文化自觉,促进乡村教 育复兴,传承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构建有机的乡村复兴 体系?
(二)新时期乡村教育复兴与文化传承实践探索 ——以浙江四村为例
►文化自觉背景下,这些村落如何实现“文字留村” 与乡村文化传承?
►乡村教育发展如何与乡村文化传承及村落可持续发 展实现良性互动及协调Hale Waihona Puke Baidu展?
二、百年乡校的嬗变与村落发展
— 以浙江月山村举水学校为例
千年古村—月山
• 月山建村于宋景德元年(公元 1004年),距今已有1009年的历史, 是庆元县建村最早的古村落之 一。
• 全国特色旅游名村、中国最美休 闲乡村——特色民俗村。
后撤点并校时代,乡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乡村文化该何去何从?
(一)“文化自觉”背景下乡村教育复兴 与乡村文化传承
费孝通:文化自觉(文化自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 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 “文字上移”加速了村落经济的萎缩及“过疏化”
香菇产业的萎缩,村民外出进城打工(学龄子女外出就 学);从繁华的“中心村”到 “空心村”。
·“文字上移”加速了乡村文脉的断根及乡土文化的 消亡
没有了年轻人和儿童的村落缺少了人气和活力,传统的农 耕生活不再延续;
村落文化活动无法继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活动已经无法 开展 ,“月山春晚”失去乡土特色。)
►文化农民何为?农民的发展与乡村文化与村落的 可持续发展关系何在?
►如何在文化自觉视野下形成多元主体的文化自觉, 充分整合协同,构建有机的乡村复兴体系?
案例村:何斯路
• 何斯路村是距于义乌城区15公里 处的一个宁静朴素的传统小山村。
• 如今拥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浪 漫的薰衣草庄园、多样的建筑风 格、深厚的乡村文化底蕴。
•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 学校及教师在村落文化的传承中始终是发
起者、策划者以及导演者。学校作为村内 的主要公共活动空间,长期以来一直成为 村落文化活动的主要场地。
►“文字下乡”集聚了村落人脉,繁荣了 村落经济
• 学校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村民文化素质和劳 动技能,外出经商,发展副业,促进村落 经济发展。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调整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努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社会背景和动因:
基于农村人口流动与学龄人口减少,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及减轻地方财政压力等诱因的共同推动下, “撤点并校”在全国农村迅速开展。
►积极政策效应:
• 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村内人气很旺, 商铺林立,经济繁荣。
“共谋”的“文字上移”与村落衰败的加速
• 社会谋发展、政府重效益、村民求实惠的“共谋”的“文字上移”潮流中 举水学校的由盛及衰
· “无奈”的“文字上移”加速了村落的衰败
村民的无奈:国家政策的刚性、村落产业结构调整乏力、 村民“再穷不能穷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