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精选教育文档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载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应该注重文化传承,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语言技能,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文言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难以入门,甚至会觉得枯燥乏味。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通过讲解古代诗词的背景故事、赏析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感、讲解古代典籍中的哲理道理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乐趣。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融入国学教育元素。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言文正是国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融入国学教育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也能够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
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经典的内涵,学习古代圣贤的思想,领悟中国传统礼仪的意义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国学的热爱和尊重。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扩大学生的视野。
古代文言文中,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这些都是学生平时所接触不到的。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讲解古代历史事件、介绍古代文化名人、演示古代艺术表演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言文教学,学生将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初中阶段,教育者要注重文言文教学的文化传承,让学生了解并尊重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本文将从文言文教学的意义、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如何注重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言文教学的意义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经典性、深邃性和严谨性决定了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在中文课上,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体会古人思想的博大和哲理的深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文言文的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字品味和修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因此文言文教学应当注重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我们有责任传承、弘扬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是对社会发展、国家繁荣和个人成长的一种促进。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精深的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承是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如何注重文化传承为了更好地注重文化传承,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投入。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化进行情感投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古代文化产生共鸣和连接。
可以通过吟诵古诗文、讲述古人的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文化的魅力,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可以利用多媒体、多种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结合
教学·策略初中文言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结合文|司建兰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初中文言文教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生兴趣缺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等问题。
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效果,还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策略,将初中文言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深刻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一)教学内容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主要围绕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历史文献、名家散文和诗歌等。
这些内容不仅涵盖了丰富的文学艺术价值,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教学特点上,教师重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古汉语词汇、句式结构等,同时强调对经典文化的解读和传承,详见表1。
表1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特点特点描述基础知识教学强调教授学生古代汉字、古代语法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古代词汇和句式文言文的语法侧重于文言文的句法结构、虚词用法、语序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规则古代文学作品教授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续表特点描述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文本的意义、背景和文化内涵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包括书写古诗文以及进行古文翻译和创作文化传承与启发通过文言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思考能力(二)教学方法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解释文本、讲解背景,学生通过记忆和模仿来学习文言文。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教师能够系统地传授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经典文化,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第一,它较少考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机会。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
文言文教学既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方式,也是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途径。
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学工作。
要使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文言文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通过选取经典的文言文篇章,让学生能够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进而体会到古代文化的价值和独特之处。
只有真正理解了文言文的内涵,学生才能够对其产生兴趣并进行有效的传承。
要加强文言文与现代文化的联系。
尽管文言文是古代的语言形式,但它与现代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与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相关的文言文作为教材,引导学生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联接和比较。
可以让学生阅读《孟子》中的《梁惠王下》一文,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伦理问题进行对比和讨论,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的智慧。
要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创作。
文言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但它并不仅仅限制于古代文化的传承,也可以与现代文学相结合,进行创新性的运用。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创作,让他们能够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体验到文言文的魅力和创造力。
通过创作,可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厚热爱。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文化传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的内涵理解、与现代文化的联系、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作能力的发展。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文言文的魅力,培养出一批懂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新一代。
文言文教学计划传承经典文化
文言文教学计划传承经典文化一、引言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本文拟就文言文教学计划进行探讨。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学习文言文,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学习文言文,使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内容1. 选取经典文言文作为教材:选择《论语》、《孟子》、《史记》等经典文言文作为教学材料,通过梳理情节,解析语言,提供详细注释,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涵。
2. 教学重点:重点突出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词语用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和独立运用。
3. 阅读课堂:设置针对经典文言文的阅读课堂,通过分析文言文的结构、篇章和修辞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经典文化的奥妙之处。
4.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训练,让他们在学习经典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文言文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 方法多样化:采用讲授、问答、分组讨论、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 啮实理论联系实际: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结合,引导他们理解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的继承和传承价值。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定期测验、作业评分、小组合作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语文能力、知识掌握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表现。
2. 评价标准:依据学科标准和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观察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解读文言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
集中以后,教师巧妙地引入了北宋才子苏 东 坡 在 游 览 石 钟 山 时的“三笑”,通 过 对 秋 香 “三 笑 ”和 苏 东 坡 “三 笑 ”的 对 比 分 析,让学生找一找苏 东 坡 “三 笑 ”主 要 体 现 在 哪 些 地 方? “三 笑”有什么具体含义? 继而在问题导向 下 令 学 生 真 正 感 知 到 苏轼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将其优良 品 质 继 承 下 去. 即 在 高 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深化学生 对 其 中 传 统 文 化 的 理解,应改变“灌输式 ”教 学 模 式,从 人 物 身 上 文 化 精 神 入 手 带领学生分析文言文中传统文化.
(一 )在 课 堂 预 习 中 了 解 传 统 文 化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传承 传 统 文 化,既 有 利 于 发展学生博 大 的 仁 者 胸 怀,又 有 利 于 激 起 学 生 强 烈 爱 国 热 情,让学生形成奋发进取品质.为了取 得 更 好 的 课 堂 教 学 效 果,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 预 读 文 章,初 步 体 会 传 统文化.例如,某 教 师 在 讲 授 «廉 颇 蔺 相 如 列 传 »文 言 文 之 前,提前几天开始安 排 学 生 预 读 课 文,并 将 课 文 内 容 分 割 为 被荐、对策、献壁、取壁、斥秦王五个部 分,要 求 学 生 利 用 五 天 时间分天分段进行预读,在这个预读环节 中 学 生 们 将 初 步 体 会到蔺相如智与勇 的 品 质,感 受 文 言 文 所 蕴 藏 的 传 统 文 化. 再如,某教师在讲授«赤 壁 赋 »文 言 文 时,要 求 学 生 利 用 课 前 预习时间搜集一些与苏轼一生经历相关 的 资 料,在 资 料 搜 集 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苏轼在45岁时创 作 了«赤 壁 赋». 在 此 之 前,苏轼经历了三位亲人的去世,任职 过 七 个 地 方,且 曾 经 坐 牢103天,命运 十 分 坎 坷. 通 过 对 文 言 文 创 作 背 景 的 了 解, 学生们开始与作者达成了情感层面的共 鸣,更 加 理 解 文 言 文 中所传递的传统文化. (二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理 解 传 统 文 化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也应把握每 一 个 教 学 环 节 向 学 生灌输文言 文 中 传 统 文 化,帮 助 学 生 建 立 起 一 个 健 全 的 人 格.例如,某教师在讲 授 «石 钟 山 记 »文 言 文 时,为 了 活 跃 课 堂氛围,令学生在欢 快 的 学 习 氛 围 下 理 解 传 统 文 化,为 学 生 讲了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秋香的“三 笑”������������ 在 学 生 注 意 力
解读文言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
解读文言经典传承传统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
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言文逐渐被人们所忽视,但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言文的价值与意义
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文学性和历史性。
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中,高中文言文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教材的单一化、教学方法的单调化、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成绩下降,传统文化的丧失和文言文价值的忽视。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
为了解决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改革措施。
教材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兴趣的激发等都是可以有效改善教学质量的措施。
四、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除了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需要将文言文与当代社会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如课外阅读、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去感受、了
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通过以上探讨,可见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只有通过改革和传承,才能让文言文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积淀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思想精华,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文化传承,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还能够了解和体味古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教师应当通过文言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古代文言文所表达的内容多为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等,这些内容都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具有极大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内容的解读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的讲解,向学生们传递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师还应该通过文言文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
古代文人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和人情的感悟,这些情感和思想都是古代文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通过教学,教师可以解读古代文言文课文中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了解和体味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领悟他们对于世界的独特认知和表达方式。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素养。
教师还应该通过文言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精华,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通过文言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他们具有更加坚定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了解传统文化,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体味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通过文言文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中国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
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载体,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历史故事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通过讲解、阅读、讨论等方式,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味能力。
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其语言和表达具有独特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用心体味其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和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并愿意主动去学习文言文。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课外阅读、生活实践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去了解和学习文言文和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对当代社会和自身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能够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运用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思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为在当代社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解读文言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
解读文言经典传承传统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
承
本文主要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文言文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文化传承也面临严重挑战。
因此,高中文言文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既要传授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将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了解文言文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从而为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中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密不可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文化体验,从而使文言文不再成为一门尘封的古语,而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1 -。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摘要】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理解能力不足等。
为了保持文言文的传统和价值,教学应该注重文化传承。
通过加强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力,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学修养。
结合国学教育,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当注重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作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初中阶段、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古代文化、学生兴趣、国学教育、文化素养、国家社会、重要性、理解力、培养、结合、现状问题。
1. 引言1.1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文言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思想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力,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
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拓展和深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自信。
初中文言文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只有注重文言文教学,在初中阶段就能够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1.2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在我国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高,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难以理解,缺乏实用性,因此对学习文言文缺乏积极性。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注重传统的文法教学,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效果不佳。
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对文言文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缺乏认识,使得他们难以真正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文言文作为汉字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除了要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文化的传承。
因为只有了解和理解了文言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美丽与深远。
应该注重对文言文中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引导。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闻名于世,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观念,如儒家的仁义道德、孟子的人性观念等。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世界观,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欣赏能力。
应该注重对文言文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介绍。
文言文是古代汉字文化的象征,也是古代社会和历史的记录。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文言文的产生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历史事件的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通过了解文言文的历史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情节和意境。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接受与理解能力。
文言文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学生掌握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词汇用法。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举一反三、对比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还可以通过模仿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
应该注重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尽管文言文已经成为古代历史的遗产,但它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文言文中的成语和格言,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意识。
语文古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
语文古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在当今的教育领域,语文古文教学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古文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文教学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有效地在古文教学中实现文化传承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记录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反映了古人的思想智慧和生活方式。
通过学习古文,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领略他们的精神世界。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短短几句话,传达了学习的重要性、交友的乐趣以及为人处世的准则。
又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展现了古代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古文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当前的古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往往侧重于字词的解释和语法的分析,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难以体会到古文的魅力,从而对古文学习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差异,古文中的一些观念和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难。
为了在古文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文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例如,在讲解《桃花源记》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美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其次,加强对古文中文化元素的解读。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介绍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再者,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古文朗诵比赛、古文戏剧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思考讨论。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文言文教学方面,一直以来都以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目标。
通过精选和编排的文言文课文,人教版语文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本文将探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文言文教材与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相结合。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文言文课文精选人教版语文教材在选择文言文课文时,注重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
教材中涵盖了古代文化名著、历史事迹、传统文化经典等丰富多样的文言文作品,例如《论语》、《孟子》、《史记》等。
这些课文不仅是文言文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文言文作品,学生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思考方式,还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注重文言文的文化解读和批评欣赏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对于文言文的文化解读和批评欣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对文言文的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进行解读和讲解。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批评欣赏,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这种注重文化解读和批评欣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语言技巧,更能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文言文与当代生活的联系人教版语文教材还注重将文言文与当代生活相联系,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通过对文言文名句的认读和仿写训练,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汉语的词汇来源和演变,激发学生对汉字和古代文化的兴趣。
同时,教材中还设置了与课文相关的生活实践活动和学科拓展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关联性。
四、培养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与能力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文言文课文进行深入研读和探讨,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
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进一步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品味-教育文档
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品味《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际工具,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因子。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这门学科与其它物质工具相比具有其应有的特殊性。
在民族文化方面无论是传承,还是发展创新,都依赖语文才能够获得发扬光大。
正因为如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注重文言文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1 在文言文教学中蕴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讲解文言文的艺术造诣,特别是在学习一些优秀的文言文的时候,更要鼓励学生汲取古代文学以及作者的思想中一些优秀的艺术创造内容,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提升自身的各种素养,以求古为今用,使文言文的教学具有现实的意义,达到教学目标。
这些内容在很多的名篇中都存在着,比如在《岳阳楼记》和《小石潭记》中,兼具情怀和意境之美,在《论语》中更是处处都包含着哲理之美等等。
很多的古文中,不仅思想内容上乘,而且对人类灵魂的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既了解这些优秀文学传统艺术价值,又要思考作者的这种思想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对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还要学习作者的深刻塑造思想内涵的写作方法。
比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在明白了文章中渗透出来的只有勤奋刻苦方能成才的深刻道理之后,还应引导学生了解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写法和结构,以弘扬优秀的文学艺术,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2 在诗歌鉴赏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文言文的许多作品中属于古代的诗歌。
这些经典之作不仅文字优美,语言精练,集中体现了汉字的无穷魅力,而且也正是这些古汉语的文章及诗歌,以其自身的建筑美及韵律美让人类文明获得进步,境界获得提升。
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续较好学好这些优美的诗篇,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用这种文化的内涵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由于古典文学作品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较大,文字晦涩难懂,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及古典诗歌的兴趣,通过朗读体会和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引起兴趣,欣赏其中所特有的韵律美和思想内涵。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初中文言文教学必须注重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有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古文诗词、典籍等经典篇目,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优秀思想和价值观念。
教师还应该通过丰富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智慧和风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只有让学生深入了解文言文的内涵,才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体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了解文言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言文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文化传统等,使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古典诗歌、词曲、戏曲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技巧,更要让他们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重,使他们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传播者。
希望广大文言文教师能够以此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
文言文教学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新教育资料
文言文教学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教学具有培养人格精神、陶冶情操、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积淀、提高民族素质的积极作用。
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它记录着美好的山川风物,质朴的民风民俗,表现优秀人物的优良品格,具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
引导学生学好文言,对传承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夯实他们的民族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涵泳诵读品味,感受文言韵律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加上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上百篇作品都是经典之作,在教学中,必须每天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
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要发挥朗诵的优势,让学生体会到文言语言的节奏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在读准了字音与停顿之后,可让学生在多遍诵读之后,心领神会,从而喜欢上文言文。
“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于音,心同其情。
”朗读对高中生显得十分重要,每天多次反复诵读,能让学生产生对文言的审美感受,而文言本身所具有的韵律感,也让学生十分喜爱。
朗诵文言文可以把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相结合。
长期坚持,能够对学生文言文的语感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
通过品读感悟,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变得有滋有味,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也文言文的内涵熠熠生辉。
同时,学生也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汲取内化,学以致用,夯实他们的文化修养。
二、梳理文言要点,揣字词句通文理文言文教学中,既要关注文言文的“言”这个教学基点,又要关注“文”的方法与情感。
研究高考真题我们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核内容无外乎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理解及古代文化常识等。
教师在课内教学时,要指导学生主动把文言知识进行梳理,依据考点牢固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识树。
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词语以及相关文学常识等方面进行,做到分类明晰。
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探讨总结规律,让学生自觉形成对文言文知识点的不断积累与灵活运用。
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
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文言文教学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途径。
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文明。
从先秦诸子的哲学思辨,到唐宋诗词的华丽篇章,再到明清小说的丰富情节,无一不是通过文言文得以流传至今。
这些经典作品蕴含着深邃的思想、高尚的道德观念、丰富的人文精神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文言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环境的变化,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陌生而晦涩,学习难度较大。
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认为其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理解和应用。
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文言文教学往往侧重于字词解释、语法分析和背诵,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文化魅力。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文化传承。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解文言文的字词和语法,更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例如,在讲解《岳阳楼记》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文中的角色,通过对话和表演来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学习《论语》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孔子的思想观点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平台、在线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空间,拓宽他们的学习渠道。
同时,教材的编写也应该与时俱进。
在选材上,既要涵盖经典的文言文作品,也要适当增加一些贴近现代生活、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一篇: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
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
从这个方面讲,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语文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文言文教学,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
本文就文言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文言文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
文言文的教材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语文教材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选自《论语》中的篇目为例: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
笔者曾在所任教的高一年级246位同学中做过一份有关“传统文化知晓度”的调查,调查的结果让人惊讶不已。
结果显示:近86%的孩子不知道“四书”、“五经”、“六艺”这些传统的儒家经典指什么;近90%的孩子从未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任意一本,甚至不能准确地写出其作者;82%的孩子认为“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成语所反映的古代文化精神在当今社会没多大价值。
我们的孩子们大多分不清楚司马光和司马迁,不知道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佳节的来历。
与此相反,他们酷爱动漫、口袋小说、游戏杂志,喜欢日韩服饰,追逐当今各路明星,口中吟唱伤感歌曲,嘴上挂着“超女”、“宅男”等新鲜的名词,吃肯德基、麦当劳,欢庆圣诞节,崇尚金钱。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个性的张扬,但同时也为新一代青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知感到深深的担忧。
这固然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与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关,但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难逃干系。
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对传统文化的获得主要依赖于文言文的阅读。
但较长时期以来,我们没有让学生在传统文言作品中领会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感悟那辉煌的人文精神,没有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作为教师责无旁贷的重任,作为文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而是为了应付一次次的考试,把古汉语语言学、语用学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
标,将一篇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思想和情思、渗透着博大精深古代文化的文言作品当成了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对它们进行支离破碎式的讲解,从而使得学生在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中难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于漪老师曾说:“汉语文负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文化的地质层,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睿智,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我们迫切需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彰显文化的魅力,这在传统文化日渐衰败的当下,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知人论世,积累文化知识
每一位作者都是一本书,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有着独特的思想,创造了与众不同的作品。
读名人的作品,了解名人的人生经历,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做到“知人论世”,让学生们对作者有个完整的把握,放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放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去解读文本,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积累。
本人认为,要传承传统文化,首先是要帮助学生积累与其相关的必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
如:在上《病梅馆记》时,我发动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和时代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
有的学生介绍龚自珍是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出身于一个世代儒学的官僚家庭,少年时期爱好经世致用之学和诗词,38岁考取进士后在北京担任国史馆校对、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
府主事等职,48岁辞官回南方,后来他先后在杭州紫阳书院和江苏丹阳的云阳书院讲学,1841年逝世于云阳书院。
还有的学生提到龚自珍具有比较进步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善于把诗歌作为武器,大胆地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危机、统治集团的专制和腐朽,热情地歌颂理想和个性的解放,发出强烈的要求改革的声音。
有的学生关注了时代背景: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中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
还有的学生提到:清朝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在大家充分把握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之后,学生们普遍感觉到《病梅馆记》中的“梅”显然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应该有着更深刻的象征意义,那就是人才。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如果教师巧妙地在课堂中加以运用,它将转化为学生积累文化的便捷通道。
要知道,高中六册课本所选文章均是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每一位作家都有着精彩的人生经历、独特的思想情感,其生活的时代都有着丰富的故事、深厚的文化,如果教师有心,学生用心,语文课本便可拓展出丰厚的文化背景,从而转化成为学生的文化积淀。
二、挖掘细节,实施文化引领
文言文的字词句中大多散落着宗法礼俗、天文地理、历法水利、衣食住行等大量的文化知识,有人把这些承载着文化信息的字词句称之为“文化细节”。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慧眼去
发现、用慧心去寻觅这些或隐或显的文化细节,挖掘其文化内涵,引领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鸿门宴》是沪教版高三第一学期的课文,写的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斗。
课文中第三小节作者详细描述每个人的座次。
原文中这样写道:“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此处看似闲笔,实际颇有匠心。
在课堂中我抓住这一“文化细节”大做文章,发动学生查阅资料。
资料显示:在堂上,最尊的位置是座北朝南,即南向坐。
面北按官位高低从东往西排列,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
在室中,最尊的位置是坐西面东,即东向坐;其次是坐北面南,即南向坐;再其次是坐南面北,即北向坐;最下等的位置是东边面朝西的位置。
于是,项羽为什么要东向坐也就不言而喻了。
学生从位子的安排上看出了项羽的居功自傲,自矜功伐。
小小的座位,蕴含着古人的尊卑等级。
再如在讲授《苏武传》一课时,文中写道“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为什么要“持节”呢?“旄节”到底代表什么呢?这里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
学生查找资料后发现旄节是一种旗帜,是用牦牛尾做装饰的,它是汉朝使者出使他国证明其“汉使者”身份的重要凭证。
于是,学生明白了对于汉使者来讲,旄节象征着自己的国家。
苏武卧起操持,导致节旄尽落,正是忠于大汉的体现,苏武身上那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民族气节透过一个小小的“文化细节”展露无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你用心去挖掘,会发现文言文中有很多或隐或显的“文化细节”。
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解读这些文化细节,在加深文章理解的基础上,也了解了古文化知识,增加了自己的文化积淀。
三、研读文本,体悟文化精髓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可见,文言文的学习,最重要的便是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纵观我们的课本,哪一篇文言文不是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作者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刎颈之交三个故事,深情地讴歌了蔺相如时时处处以国事为先的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只身来到元军刺探虚实,寻求解决之道,结果羁縻不得还,最后九死一生,誓死南归,他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令后人敬佩不已。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用了宋代的三位宰相:李文靖公厅事仅容旋马;参政鲁公家贫,无法在家宴请客人;张文杰公职位变了,节俭作风依然不变。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生活要崇尚节俭。
这本是一个人的高贵的品质。
苏轼的《前赤壁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才高八斗,曾不可一世,而今却因政治斗争被诬陷,被贬至黄州,英雄无用武之地,本应郁郁寡欢,却旷达乐观,高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大文豪;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让我们感受到
了在文字狱盛行的时代,作者借“病梅”来表达自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以及要求改良社会、解放人性的强烈愿望,这便是文化人的社会担当啊!韩愈的《师说》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荀子的《劝学》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要重视积累,要专一;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提出成功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志、力、物等等。
这些经典的文章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引领学生认真阅读,细心体会。
便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要有意识地将文化精髓的体悟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这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帮助。
有人说,当今的中学生呈现出大面积的“文化缺氧”,长此以往,必将失去文化的民族性,失去民族的文化品位。
这种说法让人深感忧虑。
要知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必须在语文课堂上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并发
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