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五个一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五个一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07.05•【字号】南政办〔2016〕85号•【施行日期】2016.07.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五个一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南政办〔2016〕8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常态化管理工作机制的意见》(闽政〔2016〕14号)、《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意见》(南委〔2016〕35号)和《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五个一批”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南政综〔2016〕79号)精神,进一步突出加强项目策划、招商工作,确保项目接续和落地实施,以“五个一批”项目管理为抓手,扎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全力推动发展提速进位,特制定“五个一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
一、加强领导成立“五个一批”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市长担任,市政府各位副市长及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五个一批”项目牵头管理部门、市直行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兼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三产办、市重点办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副主任。
办公室挂靠市发改委,从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及市直有关部门抽调一批工作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的人员集中办公。
二、职责分工(一)领导小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市“五个一批”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及时协调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措施。
各位副市长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所分管领域内的“五个一批”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推进实施。
(二)办公室职责1、负责制定、组织实施全市项目策划生成、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和具体办法;2、负责制定、推进全市项目策划、招商引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定期召开全市“五个一批” 项目推进工作协调会,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落实会议决定事项;3、负责全市“五个一批” 项目推进和招商引资工作的跟踪、汇总、分析、通报等工作,组织编发工作信息简报;实行“月通报,季公布”,每月通报各分级、分行业进展情况,并向市四套班子、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通报推进结果,同时在市政府网站予以公布;每季度在《闽北日报》公布项目进展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5.11•【字号】南政规〔2024〕8号•【施行日期】2024.05.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正文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南政规〔2024〕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大中专院校:《南平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南平市人民政府2024年5月11日南平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南平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标准引领、有序提升的工作原则,着力提升重点领域设备水平,畅通消费品更新换代链条,扩大有潜能的消费和有效益的投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全市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范迈上新台阶。
到2027年,全市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5%;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持续提升。
二、重点任务(一)实施设备更新行动1. 推动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
围绕新型工业化,聚焦竹、肉鸡加工及食品、氟新材料、生物医药(制造)、建材(水泥、钢铁)、精密铸造、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扶优汰劣,引导更新替换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分行业确定设备更新重点,全面摸排设备更新需求,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
南平江南新区产业区总体规划简介

南平江南新区产业区总体规划简介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为加快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和引导工业开发区的建设管理,推进工业开发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江南新区的规划建设,顺应新时期南平城市发展要求,疏解南平旧城压力,拓展南平城市的发展空间,增强南平作为闽北中心城市的地位。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受南平市城乡规划局及江南新区管委会委托,市规划院展开了“江南产业区”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工作,并提出初步规划框架方案。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了南平市江南新区产业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2条规划依据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9.1);⑵《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年第146号令发布)(2006.4.1);⑶《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⑷《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⑸《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⑹《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7.1);⑺《福建省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试行)》(闽国土资综[2005]58号);⑻《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综合报告》(1997-2010);⑼《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目标》(2005.12);⑽《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1995-2010)》(1999.8);⑾《南平市江南产业区总体规划》( 2002.6 );⑿《南平高产业区罗源产业区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4);⒀《南平市江南产业区夏道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2004.12);⒁《南平市江南产业区文田互通口产业区控制性规划》(2005.9);⒂《南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5修订版);⒃南平市各有关部门对本区开发建设的规划建议。
第3条规划范围南起夏道镇鸠上村路下,北至夏道镇水井窠村、横坑;西起水南街道办事处罗源、岭炳洋村,东至炉下镇下岚村、瓦口库湾。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4.02•【字号】•【施行日期】2024.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知识产权综合规定正文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大中专院校:《南平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4—2026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平市人民政府2024年4月2日南平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4—2026年)为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开创我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新格局,结合南平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福建省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的实施方案》等部署要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先行先试作用,推进南平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服务,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创新的作用,服务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我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法治保障,为全方位推进南平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26年,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全社会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和法治环境基本形成。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专项全国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福建省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福建省南平市环境保护局二○○七年六月目录1总论1.1规划背景1.2规划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1.3规划编制依据1.4规划范围1.5规划期限1.6规划目标2行政区社会与经济2.1自然地理概况2.2 社会经济概况3饮用水源地3.1 饮用水水源地基本状况3.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状况3.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分析3.4 社会经济发展对饮用水水源地的影响4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4.1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4.2 入河(库)水体水质现状评价4.3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分析4.4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评价结论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源调查分析5.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章建筑物调查分析5.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点源污染调查6 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容量6.1 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域范围及功能区类别6.2 计算单元6.3 控制因子6.4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6.5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6.6水环境容量分析7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规划7.1基本要求和工程内容7.2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污染防治工程7.3二级及准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7.4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7.5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7.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建设7.7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建设8项目可达性分析8.1项目投资及预期效果8.2一级保护区整治方案可达性分析8.3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目标可达性分析8.4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9规划投资及效益评估9.1规划项目投资与实施计划9.2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及分期投资情况10规划实施保障10.1项目资金保障10.2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保障10.3政策制度保障10.4 组织管理保障第一章总论1.1规划背景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及《国务院研究饮用水安全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中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工作的精神,2006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环发〔2006〕67号文)。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3]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十三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发展理念第五章发展主线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第十三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第五十六章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五十七章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第五十八章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第十五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第六十一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第六十二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六十三章缩小收入差距第六十四章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六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第六十六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六十七章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第六十九章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七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七十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25日市三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前言“十二五”时期,是南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确保我市比全国提前三年、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变化,妥善应对新挑战,牢牢抓住新机遇,全面落实新要求,加快促进南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编制,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南平市委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南平市委关于制定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依据,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南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开创南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十一五”是南平市发展进程中不寻常、不平凡的五年。
随着“十一五”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我市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海西战略在全国的地位更加凸显;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加快南平中心城市发展,加强产业和人口集聚,提升带动辐射周边城镇发展能力”,“加快开发建设武夷新区”,对南平发展寄予新的期望,提出新的要求。
面对重大历史机遇,南平发展和海西绿色腹地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我市紧紧抓住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主动融入海西发展大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克服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南京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公共基础知识(主推版)

江苏南京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公共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择正确答案)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2.下列关于股份公司的论述正确的是()。
A.股东只能是法人B.股份公司的总资本一般划分为不均等的股份C.公司债权人不能向股东讨债D.股票可以退股3.我国《行政复议条例》第五条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行政复议实行()制度。
”A.二级复议B.一级复议C.多级复议D.层级复议4.李某在帮邻居王某修理房屋时,从房上滑下摔伤。
二人均对摔伤一事无过错。
法院却令王某承担了一定损失。
此案处理运用的是()。
A.无过错责任B.过错推定责任C.公平责任D.过错责任5.甲是H国公民,某年夏天乘坐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班来我国旅游,在飞行途中因琐事与邻座乙(我国公民)发生争吵,甲将乙打成重伤,对甲应按()处理。
A.H国刑法B.我国刑法C.飞机最终降落国刑法D.国际法院6.国家功能一般分为()。
A.立法功能、司法功能和行政功能B.领导功能、监督功能和仲裁功能C.立法功能、司法功能和监督功能D.领导功能、司法功能和行政功能7.现代公共政策制定技术方法的发展趋势是应用()。
A.硬技术B.软技术C.“韧”技术D.高新技术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范围是()。
A.企业的人事管理B.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C.企业的注册登记D.企业的财务管理9.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之间的关系是()。
A.流动性与安全性成反比,与收益性成正比B.流动性与安全性成反比,与收益性成反比C.流动性与安全性成正比,与收益性成正比D.流动性与安全性成正比,与收益性成反比10.在现代技术领域中()。
A.“种子型”技术越来越多B.大众型技术越来越多C.“需求型”技术不断涌现D.民用型技术所占比重增多1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福建省南平市城市规划管理方案技术标准及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南平市城市规划管理,确保城市建设有序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南平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文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关联法规:全国人大法律 (1)条第二条在南平市城市规划区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均应按本规定执行。
城市规划区用地分为新区开发及旧区改建。
新区开发是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部署,在城市现有建成区以外的一定地段进行集中成片、综合配套的开发建设活动。
旧区指城市在长期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进行各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居民集聚区。
第三条本规定尚未包括的内容,均以国家法律和福建省、南平市现行有关规定为准。
第四条本规定的解释权属南平市城乡规划局。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第五条南平市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
第六条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应编制分 (片)区规划。
第七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编制相应的各专业系统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
此规划应由业务隶属单位完成。
第八条城市土地的地块开发利用,均应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并视建设的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由地块开发单位完成。
第九条城市重点地段、大型公建及周围地段,应单独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特别重要的地区,还应编制城市设计。
第十条城市规划和设计,必须使用南平市城乡规划局统一的地形图及高程、座标系统。
第三章建筑间距控制与建筑退让第十一条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第十二条至第十五条的规定。
第十二条多层及多层以下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包括两建筑夹角≤ 30°)1.朝向为南北向 (建筑走向与东西向夹角≤45°,下同 )其间距在新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1.0 倍,旧区不小于 0.8 倍。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10.08•【字号】南政办〔2016〕126号•【施行日期】2016.10.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南政办〔2016〕12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大中专院校:《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10月8日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南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年9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1一、基本思路 1二、发展目标 2第二章建设任务 5一、完善防洪保障体系 5二、强化山洪与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7三、加强气象预警体系建设8四、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10五、加强林业防灾体系建设11六、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12七、强化综合减灾保障体系13第三章保障措施14一、加强组织领导15二、完善应急会商机制15三、强化应急指挥救援体系16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项目总体情况17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项目表18前言《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突出项目,即围绕“十三五”发展目标,针对性地策划了220个防灾减灾项目,总投资166.54亿元,其中,十三五投资123.91亿元。
这些项目主要涉及气象、水文、山洪、地质、地震、有害生物防治、水利防灾减灾等8大领域。
对其中比较成熟的项目,按照“五个一批”工作要求,明确地域和分类,分步推进实施。
同时,为进一步突出本《规划》的指导性,根据今后发展趋势,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了一些设想性的项目,虽不成熟,但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这些项目也一并列入本《规划》,此类项目不作为检查和督促进度的对象。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南政综〔2017〕412号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南政综〔2017〕41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大中专院校:经研究,现将《南平市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平市人民政府2017年8月23日南平市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意见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我市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根据《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1号)和《福建省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实施方案》(闽政〔2016〕5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我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紧紧围绕“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制品、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产业,以加快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主线,把握知识产权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提升服务五大关键环节,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显示度,为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南平提供强力支撑,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十三五”期间,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全民知识产权素养大幅提高。
南平市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公示(新颖)

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公示区位分析图规划区布局结构图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图规划区综合交通系统图《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具体工作由武夷新区规划工作组和市城乡规划局承担。
2011年2月,市城市规划研究院完成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并通过省住建厅审查,2012年3月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成果。
为了使城市总体规划更具科学性、前瞻性,符合武夷新区发展的实际,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现将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成果草案的主要容在闽北日报、市城乡规划局()和市城乡规划宣传公开栏(地点:文化广场)予以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意见和建议。
公示时间为2012年3月28日至4月28日。
公示期间请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规划成果草案提出意见和建议。
公示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1、通过市规划局公共留言;2、传真可发至0,请注明“规划公示意见”字样,并留下相应联系方式;3、信件寄往市城乡规划局办公室,邮编:353000,信封上请注明“规划公示意见”。
4、咨询:8858702,8835381,联系人:吴倩。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响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发挥闽北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与先行先试作用,引导武夷新区城乡统筹发展,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从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出发,妥善处理自然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开发的关系,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符合实际、面对未来需求、凸显地域特色的武夷新区,发挥新兴中心城市的集聚带动作用。
第三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10年~2030年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第四条规划围及重点本规划按照地域围,划分为“武夷新区——中心城区(规划区)——新城区”三个空间层次:(1)武夷新区用地面积——4132平方公里;涉及区域——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建阳市的潭城、童游、将口、崇雒、莒口、黄坑等乡镇、街道,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涉及的邵武市水北街道、光泽县寨里镇、司前乡和鸾凤乡等。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十二五”节能工作方案的通知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十二五”节能工作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节能管理【发文字号】南政综[2012]215号【发布部门】南平市政府【发布日期】2012.10.18【实施日期】2012.10.1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十二五”节能工作方案的通知(南政综〔2012〕21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闽政〔2011〕95号)精神,为落实节能目标责任,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制定了《南平市“十二五”节能工作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平市人民政府2012年10月18日南平市“十二五”节能工作方案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把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落实责任、强化监督,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加强宣传,着力推进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等工作,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1.03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9%,下降到0.8405吨标准煤/万元(按2010年可比价计算)。
各县(市、区)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分解如下表:南平市“十二五”节能指标分解表(略)三、工作措施(一)持续抓好节能工作1、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认真落实《福建省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继续组织开展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
各县(市、区)也要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并将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到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明确目标责任,层层抓落实。
2、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结构优化、产品生产。
南平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南平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7 —2025 年)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南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2017 年 11 月149 / 63一、前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按照福建省、南平市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南平市也正在通过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完善、加快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加速旅游服务全面优化等着力推动产业转型。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南平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中确立了武夷山和武夷新区作为全省三大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核心城市之一,明确了其在全省绿色休闲生态旅游带、闽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区的领军地位,强调了打造“大武夷旅游圈”的战略部署。
南平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打好现代服务业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并被列为南平市七大重点产业的第二位,旅游业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在此背景下,以《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7 —2025)为引领,编制《南平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5E2RGbCAP二、规划总则(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南平市行政区划范围,包含二区三市五县,即延平区、建阳区、邵武市、建瓯市、武夷山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总面积 2.63 万平方公里。
p1EanqFDPw150 / 63其中含一个武夷新区,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建阳区的潭城、童游、将口、崇雒、营口、黄坑等乡镇、街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涉及邵武市、光泽县的部分乡镇,土地面积约4132 平方公里。
DXDiTa9E3d(二)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7 —2025 年,主要分为近、远二期,近期为 2017—2020 年,远期为 2021 —2025年。
RTCrpUDGiT(三)规划性质《南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市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属于综合性宏观战略规划,是指导南平市未来旅游发展的总体部署与行动纲领。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迎接高铁时代旅游工作行动方案的通知-南政综[2014]29号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迎接高铁时代旅游工作行动方案的通知-南政综[2014]29号](https://img.taocdn.com/s3/m/2e88ce0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a.png)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迎接高铁时代旅游工作行动方案的通知正文:----------------------------------------------------------------------------------------------------------------------------------------------------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迎接高铁时代旅游工作行动方案的通知(南政综〔2014〕2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南平市迎接高铁时代旅游工作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南平市人民政府2014年3月8日南平市迎接高铁时代旅游工作行动方案合福高铁将于2014年底-2015年上半年实现全线通车,我市旅游业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市委、市政府从2012年就开始进行部署,成立了做好高铁时代有关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推进相关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随着高铁通车的临近,我市特别是武夷山的旅游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游客量的剧增,将会对各种接待设施和旅游服务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应做好充分准备,围绕让游客“进得来、行得畅、容得下、留得住、玩得好、能消费”,做足做好旅游发展这篇文章,倒计时安排各项工作,全面打响培育千亿旅游产业的攻坚战。
为此,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委四届三次、六次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做好高铁时代到来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主线,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武夷山的龙头带动作用,突出“吃、住、行、游、购、娱、学、养”八大要素,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体系、旅游产品体系、旅游宣传促销体系、旅游品质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探索组建市县两级共同出资的旅游发展股份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联手打造旅游线路,加快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圈,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南平五增内容 -回复

南平五增内容-回复南平五增,即指南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五个方面,包括增加收入、增加就业、增加投资、增加产量和增加效益。
这五个方面是南平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主攻方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逐步回答南平五增的内容。
首先,增加收入。
南平市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社和农村电商发展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非农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
其次,增加就业。
南平市将就业作为最基本、最大的民生工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进驻南平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就业规模。
同时,通过培训创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扶持政策,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第三,增加投资。
南平市将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大力引进外资、国有资本、民间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加大对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
同时,加强对投资环境的优化和服务,提高投资效益,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南平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增加产量。
南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提高农业产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通过发展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产量和效益。
最后,增加效益。
南平市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效益。
同时,南平市要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生态效益。
综上所述,南平五增内容包括增加收入、增加就业、增加投资、增加产量和增加效益。
南平市将通过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大产业发展、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农业产量、推进科技创新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五增目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月18日市二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目录前言 (1)一、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关键时期 (2)(一)“十五”发展成就 (2)1、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2、产业特色更加明显 (3)3、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4)4、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有所缓解 (4)5、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5)6、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 (5)7、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果 (6)8、人民生活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6)(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7)1、面临的发展机遇 (7)2、面临的发展困难 (8)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9)(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 (9)(二)基本原则 (9)1、坚持持续较快发展 (9)2、坚持推进统筹协调 (9)3、坚持构建和谐社会 (10)4、坚持不断改革创新 (10)5、坚持扩大对外开放 (10)6、坚持注重以人为本 (11)(三)发展布局 (11)(四)发展目标 (12)1、经济发展目标 (12)2、统筹协调目标 (12)3、生活水平目标 (13)4、生态环境目标 (13)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3)(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4)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4)2、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 (14)3、积极培植特色农产品 (17)4、建设林业四大基地 (17)5、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18)6、加强与台湾的农业合作 (19)(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19)(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20)(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1)(五)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2)(六)搞好乡村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 (22)(七)积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库区发展 (23)(八)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23)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24)(一)建设海峡西岸重要工业基地 (24)1、突出培育产业集群 (24)2、提升做强优势产业 (28)3、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28)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9)5、拓展产业发展平台 (30)6、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31)(二)发挥海峡西岸旅游经济的龙头作用 (31)1、做大做强武夷山旅游业 (31)2、加快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 (32)3、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33)4、全面提升旅游业经营管理水平 (33)(三)加快发展服务业 (34)1、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34)2、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 (35)3、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35)4、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 (36)5、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 (36)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37)(一)建设快速便捷的交通体系 (37)1、公路 (37)2、铁路 (38)3、航空 (38)4、内河航运 (39)(二)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体系 (39)1、电网建设 (39)2、电源点建设 (39)3、新能源开发 (40)(三)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40)1、防洪(旱)减灾体系 (40)2、防范地质灾害体系 (41)3、防火减灾体系 (42)4、防疫减灾体系 (42)5、防震减灾体系 (43)(四)加快“数字福建.闽北工程”建设 (43)六、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44)(一)加快建设闽北城镇群 (44)1、科学规划城镇布局 (44)2、加快城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 (45)3、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45)(二)做大做强南平中心城市 (46)1、增强南平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力 (46)2、加快新区建设步伐 (47)3、完善中心城区功能 (48)(三)加快发展县域中心城市 (48)(四)择优发展中心城镇 (49)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0)(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50)(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51)1、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 (52)2、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 (52)3、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53)4、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53)(三)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 (53)1、抓好水环境污染治理 (53)2、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水平 (54)3、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55)(四)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矿产资源 (55)1、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55)2、严格土地利用管理 (55)3、全面推行节约和集约用地 (56)4、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 (56)八、加快科技和社会事业发展 (57)(一)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57)1、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57)2、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58)3、加强科学普及、交流与合作 (58)(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59)1、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59)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60)3、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 (60)4、重视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 (61)(三)加快实施人才兴市战略 (61)(四)努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62)1、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 (62)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63)3、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64)(五)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64)1、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64)2、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65)3、加强卫生服务与管理 (65)4、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66)(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66)(七)重视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事业发展 (67)九、深化体制改革 (67)(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67)(二)发展和提升民营经济 (68)(三)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69)(四)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69)(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70)(六)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70)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71)(一)大力实施南接北联战略 (71)(二)积极有效利用外资 (72)(三)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73)(四)加强与台港澳经贸合作 (73)(五)鼓励境外劳务输出 (74)十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74)(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75)(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75)(三)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76)(四)深入推进“平安南平”建设 (77)(五)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警救援体系 (77)(六)切实加强安全生产 (78)(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78)十二、组织动员全市人民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努力奋斗 (79)(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79)(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79)(三)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0)(四)以项目带动促进发展合力的形成 (80)(五)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81)(六)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 (81)附: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主要目标一览表 (83)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设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前言本世纪前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这一时期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市委作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决策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编制和实施《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下同),对于我市抓住中央支持海峡西岸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纲要》的编制,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南平市委关于制定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依据,主要阐述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年度计划、专项规划、行业规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努力保证“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一、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关键时期新世纪的头五年,是南平市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
随着“十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我市进入“十一五”新的发展时期,这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和小康社会建设至为关键的时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的概念和福建在全国的定位。
省委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福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福州、三明、莆田、南平、宁德的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紧密对接、联动发展”,明确了南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省委对南平发展的关心、支持和期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指明了南平新时期发展的前进方向,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市人民的信心和斗志,指导我们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一)“十五”发展成就“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激活经济细胞、夯实发展基础、营造创业环境、构筑起飞平台”的工作思路,抓基层、打基础、创机制,扎实开展创业竞赛活动,推出了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育产业集群等重大举措,努力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积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1、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速度与全省基本同步,有效遏制了经济总量连续四个五年计划在全省所占比重直线下滑的趋势。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9.86亿元,年均增长10.5%,比预期目标高1.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169元,年均增长10.1%,比预期目标高1.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25.59亿元,年均增长11.98%,比预期目标高3.88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0.1亿元,高于建国至2000年的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5.2%,比预期目标高15.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1.4:28.2:40.4调整为2005年的26.2:34.5:39.3,与2000年对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1个百分点。
2、产业特色更加明显。
“十五”期间,我市以绿色食品为主要标志的名优特新产品发展迅速,“绿、旅、新”产业特色更加明显。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机制成效显著,农村基层发展活力增强,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