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系统

合集下载

自然资源学PPT课件

自然资源学PPT课件
• 二、一反过去单纯或侧重就自然资源论述自然资源的做法, 而是突出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将自然资源研 究与人类活动及人类生态学研究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并将 生态伦理学的思想和观点引入自然资源研究,这赋予自然 资源研究以新的内涵,也拓展了传统人地关系研究的领域;
特点
• 三、充分应用资源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 法,将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分析其市 场供求关系和价值价格在自然资源利用中 的经济杠杆作用,使得对自然资源问题的 分析和论述更有深度;
• 四、自始至终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从而将自然资源研 究升华到一个新高度。。
绪论
0.1 自然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
• 一、自然资源学的前科学时期 • 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与前沿
一、自然资源学的前科学时期
• 1、史前时期的人与自然资源
– 10000年前--旧石器时期 人口少 以兽鱼果为食物 – 旧石器后期 -新石器早期 出现原始农业
课程的主要内容
• 第四部分14~16章:从自然资源使用者的角度,
探讨自然资源评价及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问题
• 结论:从社会角度,阐述了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 目标和可持续性管理途径
特点
• 一、彻底摆脱了分门别类论述自然资源的传统做法,而从 整体高度和从自然、经济、生态紧密结合的角度,将自然 资源及其利用作为统一的大系统,按理论问题进行论述和 分析,从而构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自然资源学理论体系,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考和综 合分析能力;
• 1690-1782年,蒸汽机的发明 ,引发了工 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利用和开采可更新 资源,而且引入了不可更新的地下资源;
• 从此,地下资源成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核心 资源;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绪论: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自然资源学: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现代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五大趋势:全球化、战略化、管理化、定量化、现代化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自然资源概念的基本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辟利用能力。

(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远景资源: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辟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者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实用产品或者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实用产品或者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伤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者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者人口)数量。

承载能力的进一步划分: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限承载能力。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稀缺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演变的。

这说明自然资源具有社会性。

可更新资源:当使用不超过其繁殖或者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中国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一、人均资源量少(二)矿产资源:(三)耕地资源:(四)水资源:资源开辟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

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自然 资源系列 海洋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动物资源 微生物资源
金属矿资源、非金属矿资源 能源资源 海洋植物资源、海洋动物资源、海洋浮 游生物资源
海水资源(或海水化学资源)
海洋气候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 海底资源
(摘自«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
深海海底矿产资源、滨海砂矿资源 海洋能源资源
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形 成一个整体 地域性 多用性 社会性 密度、数量、质 量上不均衡
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 多种功能和用途
自然资源通过人类的 加工成为物质财富
河流具有供水、发电、 灌溉、航运、旅游
树木经过加工成为家具 充分利用 石油通过加工形成各种燃料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全球性自然资源的短缺目前总体上只是一个警告。 但是,具体到某个国家某种资源则可能已经是现实。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表 几种矿物的元素资源基础及其期望寿命
矿物
资源基础 /t① 2.0×1018 1.5×1015 84×109
0%
2%
5%
10%
实际年均消耗增 长率 /1947~1974, %
铝 铜 金
166×109 216×106 62.8×106
1 107 772 709
468 332 307

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
有似乎独立于人类活动的可更新资源,有利用不超过其繁 殖或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二者有差别。
资源基础及其子集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二、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的 理论潜力。 持续潜力——流动性资源有时间分配问题,在考虑 到留给后代同等利用机会的情况下的潜力。 环境潜力——利用资源时必然向环境排放废物,在 考虑到环境对废物的吸收能力的情况下的潜力。 承载潜力——在同时考虑后代和环境问题的情况下 的潜力。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学考要求1.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2.理解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1)能源矿产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燃料。

(2)石油作为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

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1)对石油资源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2)我国石油利用的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节油潜力很大。

因此,要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

(3)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重要补充。

(4)加强资源勘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还有很大潜力。

石油资源危机与应对措施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石油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并逐渐因消费而耗竭;二是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的高度依赖,石油消费日益增加。

两者结合,将使石油供应出现短缺,价格上扬,冲击石化工业,甚至阻碍经济增长,这些均构成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

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来理解和识记。

(1)“开源”方面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石油资源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对其开发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加强资源勘探,发掘潜力,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重要补充。

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保证国内石油的正常供应。

③加速研究开发石油替代产品。

(2)“节流”方面①节约使用,提高效率。

我国石油利用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节约潜力很大。

要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以达到节约使用石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②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平衡表”(Mt:百万吨)。

资源系统及其分类

资源系统及其分类

资源系统及其分类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

每一种资源内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统。

资源系统可从性质、用途等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按资源性质分类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农产品。

再生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和水能、潮汐能等;一类是生物资源。

非再生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这类资源的储量、体积可以测算出来,其质量也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百分比来反映,如矿产资源。

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区分是相对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资源,但它们却是古生物(古代动、植物)遗赅在地层中物理、化学的长期作用变化的结果,这又说明二者之间可以转化,是物质不灭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表现。

从资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划分为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

专有资源:如国家控制、管辖内的资源。

共享资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资源等。

2.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通常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类资源。

社会经济资源又称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

其中人口、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技术资源广义上也属于社会人文资源,其在经济发展中愈益起着重大作用。

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

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同时代生产力的标尺是不同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由科学技术来决定的。

在当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集中表现在邓小平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按资源用途分类1.农业资源2.工业资源3.信息资源(含服务性资源)(三)按资源可利用状况分类A、现实资源:即已经被认识和开发的资源。

自然资源系统特征

自然资源系统特征

自然资源系统特征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自然存在的、人类利用的材料、能源和生态系统。

自然资源系统是自然资源与其相关环境因素和人类利用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自然资源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多样性:自然资源系统包含了大量种类繁多的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类型和组成具有多样性,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2、互动性:自然资源系统中的各个资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例如,土地资源可以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质量,矿产资源的开采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同时,人类的利用活动也会对资源系统产生影响,进一步改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循环性:自然资源系统中,资源的产生、利用和再生是通过一系列的循环过程实现的。

例如,森林资源通过植物的生长、逐渐成熟,再到被人类利用后逐渐恢复生态系统的过程实现循环。

这种循环性使得自然资源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和再生的能力。

4、有限性: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总量是有限的。

尽管自然资源系统具有循环性和再生能力,但是人类的利用活动却存在一定的速率和强度,使得资源的消耗速度快于资源的再生速度,导致资源供应的紧张和竞争。

5、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具有一定地域性的,即资源的类型和数量在不同地方具有差异。

例如,水资源在河流丰水期比较充足,而在干旱地区较为紧缺;矿产资源的分布也具有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矿产类型和储量不同。

这种地域性使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地方特点和局限性。

6、可持续性:自然资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指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要与系统的再生和修复相协调,以保证资源供应的持续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加强资源管理和保护,以实现资源的长期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系统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循环性、有限性、地域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

了解和把握这些特征,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资源规划和管理的实践。

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

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

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第一章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学1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内涵。

资源是一切有用和价值的东西。

(经济学)资源是指环境中能为人类直接利用,并带来物质财富的部分。

(地理学)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获取的以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的所有天然生成物,以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劳动成果。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获取的初始投入,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

2 自然资源的二元多级分类。

可更新是被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功能,使之得到恢复和再生,从而能够持续利用。

又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不可更新是指它的储量在人类开发利用后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例如:矿物资源等储量固定的资源。

3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

4 自然资源学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

概念:是指主要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中可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与能量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

研究内容:1)自然资源的基本理论2)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3)自然资源调查4)自然资源评价5)自然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规划6)自然资源管理发展趋势:1)国际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2)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3)从自然评价转向注重社会经济分析,资源管理研究逐步成为热点4)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5)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现代化5 能结合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情况,认识学习自然资源学的重要性。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人口增多也要占用更多空间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和间接破坏的矛盾等),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我国自然资源稀缺和人口众多的矛盾尤其突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当前最紧迫的知识创新和素质教育内容。

资源与自然资源

资源与自然资源

一、资源与自然资源(一)资源(resources )“资源”的概念源于经济学科,是作为生产实践自然条件的物质基础提出来的,具有实体性。

《辞海》把资源解释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资源”是由资与源两字联合组成,“资”是指财物、费用,是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价值的东西;“源”就是来源、源泉,是一切事物之本。

由此可见,资源是指可以获得物质财富的源泉。

狭义的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一切能为人类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利用的自然物。

近年来,资源一词已泛出现在各个研究领域,其内涵和外延已有明显变化,不同学科领域各取其是,资源已包括人力及其劳动成果的有形和无形积累,如资金设备、技术和知识等等。

广义而言,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均可称之为资源(图1-1 -1)。

广义资源的划分系统(二)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1.定义《辞海》中把自然资源定义为:一般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这个定义强调了自然资源的天然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自然资源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可见这个定义是非常概括和抽象的。

大英百科全书中自然资源定义的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

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积聚的森林、草场、矿床、陆地和海洋等;后者为太阳能、地球物理的循环机能(气象、海洋现象、水文、地理现象)、生态学的循环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败分解作用等)、地球化学的循环机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燃料矿物生成作用等)。

这个定义明确指出环境功能也是自然资源。

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作为生产、生活原材料的物质、能量的来源。

第01讲 自然资源学范式(2010版)

第01讲 自然资源学范式(2010版)

➢ 水和矿产资源的优先主题:
•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 • 综合节水 • 海水淡化 • 资源勘探增储 • 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 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 综合资源区划
➢ 环境的优先主题:
• 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 • 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 • 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 • 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
自然资源的稀缺和冲突在当代更成为与人口 、环境和发展相联系的世界性关注 “社会一旦有……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 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 斯
范式(paradigm)是科学性质的标志
范式是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的科学成就:①能 够把一些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②为一批 组织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 问题
•INSTITUTIONS (Banking, judicial, Education)
•POLICY (Incentives, Conservation, Land tenure)
•CULTURE (Perception, values, Ethics)
•ECONOMY (valuation, costprofit, discounting)

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描述
➢ 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经验记录 ➢ 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朴素思想:例如,“顺天
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自然资源学的萌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 涉及自然资源研究的学科发展:如生物学、地学、 经济学
➢ 涉及资源利用技术的学科发展:如农学、森林学、 土壤学、矿物学
➢ 生态学的出现和发展为自然资源学的形成提供了 重要的概念基础
➢ 作为人类生态学的地理学,自然资源的综合研究是 核心论题

2-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2-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二元多级分类--哈格特分类系统
二元多级分类--固有属性分类法
自然资源
耗竭性资源
表1-1自然资源的分类表
可更新性(再生) 资源
非耗竭性资源
不可更新性 (不可再生)资源
恒定性资源
亚恒定性资源 易误用及污染资源
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水资源 作物资源 牧场及饲料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 渔业资源 遗传资源 矿产资源 化石燃料资源
粗制石器、钻木取火 精制石器、刀耕火种
燧石、树木、鱼、兽、果 栽培植物、驯化动物
青铜器时代
青铜斧、犁、冶铜技术、轮轴机 铜、锡矿石、耕地、木材、水
械、灌溉技术、木结构建筑

农业社会
铁器时代
铁斧、犁、刀、冶铁技术、齿轮 铁、铅、金、银、汞、石料、
传动机械、石结构建筑、水磨
水力
中世纪
风车、航海
风能、海洋水产
2 探明储量
指已经查明并在当前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 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要预测资源寿命,需假设
地质勘探不再有新的发现; 生产目标、产品价格、技术等方面不变
只反映当前消费水平和企业在勘探上的政策
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生产者利润要求和勘探政策:因国家、经济类型、企业 类型而不同 技术、知识和工艺水平; 需求水平, 取决于人口、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政府政 策,以及可替代资源的相对价格; 开采成本, 取决于采藏条件和区位,更取决于生产要素 (劳动、投资、基础设施)费用和政府税收政策。 资源产品价格, 取决于需求与供给关系,也受生产者价 格政策和政府干预影响。 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 包括某些资源循环利用的费用 上述因素具有空间变异性,探明储量在各区域不同
因为对未来估计无章可循,远景资源预测不一定可靠

自然资源学原理(第二版)课件

自然资源学原理(第二版)课件

2009年8月云台山红石峡
2011年8月云台山小寨沟
第二节 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人口数量过剩
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 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 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 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这些均被称为人口数量过剩。 如非洲的饥荒问题。
对同一种自然资源,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所 得的结论可能不尽相同。
不同的资源类型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度量。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可更新资源的估算:
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由 于观测手段的丰富,观测精度的提高,观测网点的加密,以及数据 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全球性和区域性可更新资源的估算日益准 确。比如全球太阳辐射能的收支、全球水量平衡、全球气候资源、 全球土地资源、全球生物资源等,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 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提高精度,发展更先进的数学模型和方 法,并逐步向动态监测、动态度量发展。 不可更新资源的估算: 由于它们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其分布规律远比可更新资源复杂,目 前度量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联
上述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内容,也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 1、环境科学
广义理解的环境与自然资源学、生态学、地理学等有了广泛的交叉。 2、国土经济学
国土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的联系:其结合点在“国土资源”。自然资 源是国土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国土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也有区别:国土经济学比资源经济学范围 更广,属宏观(总量)经济学范畴;而后者属微观(个量)经济学范 畴。 3、人类生态学 王发曾(1991)先生关于人类生态学的定义(P18),说明了人类生态 学与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密切相关。

自然资源学原理 蔡运龙 自然资源的性质PPT课件

自然资源学原理 蔡运龙 自然资源的性质PPT课件

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如:太阳辐射、水量平衡、土地
等。
第16页/共45页
一、不可更新资源度量
1、资源基础:
【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潜在的最大数量。资源基础是 理论上的最终极限,不能实际用来预测未来资源的 可得性。
• 估算方法(矿物): 资源基础=元素丰度×地壳的总质量
➢ 未来自然资源的可得性估算:采用“探明储量”、“条件储 量”、“假设储量(远景储量)”、“理论资源” 等概念。
第11页/共45页
(1)哈格特分类系统
第12页/共45页
(2)自然资源固有属性分类法
第13页/共45页
• 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分类 • 就涉及气候分类、生物分类、土地分类、矿产分类等问题了。 • 其中生物分类在方法和理论上最为成熟。
第14页/共45页
(3) 矿物资源的用途分类:
第15页/共45页
第31页/共45页
关于可更新资源利用的程度观点
• 从费用—收益的角度:在某些情况下把某种可更新资源利用到耗竭程度是 可以接受的。
• 人类道义——保护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利:上述思想是受诅咒的。 • 生态学角度:长远来看,遗传基因和物种多样性的损失,对于人类的支持
系统是的威胁。
第32页/共45页
2、吸收能力
第10页/共45页
3、分类多样性
有关自然资源,目前尙无统一分类系统,分类系统之间 有交叉。如:从地球圈层的分布;从用途;从经济学等方面 分类。 有学者主张:流动性或者收入性来代替可更新性,用储藏性或 资本性来代替不可更新性;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存性资 源) (如化石属矿物燃料);可更新资源 (收人性或流动性资源) 还有其他自然资源(如风景、空间等) 如:哈哥特分类系统(图1-1) 还有以固有属性分类法(图1-2)。

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

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

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第一章:绪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在全球资源日益日趋紧张的情况下,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最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之一。

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2.1 保护地球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是保护地球环境的关键之一。

自然资源的破坏和过度利用会给地球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气候变化等。

2.2 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还能维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系到物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

2.3 经济效益自然资源保护也能带来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第三章:自然资源保护的现状目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比如,水土流失、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等。

同时,一些不良的开发利用方式也加重了资源的损耗和浪费。

第四章:自然资源开发的必要性4.1 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开发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能够为国家经济提供巨大的支撑。

4.2 营造人类良好生活环境自然资源也是优质生活的保障之一。

人们需要自然资源来满足他们的生活和需求,如食品、住所、交通、能源等。

4.3 科学研究和探索自然资源的开发也需要科学的研究和探索,这对于人类的文明发展和科技进步至关重要。

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需要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探索科学新知,推动人类科技的发展。

第五章: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对策5.1 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国家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制定更加科学的环保法律法规,明确自然资源的管理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5.2 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管国家应该加强自然资源的监测和监管,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开发利用过度等问题。

5.3 开展宣传和普及教育国家应该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观念,树立起社会对于自然保护的共识。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2章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1节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学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2章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1节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学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重点)3.正确分析能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重点)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1.矿产资源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吗?【提示】 矿产资源并不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时间太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

二、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日趋减少的耕地(2)土地退化①原因⎩⎪⎨⎪⎧农业开垦植被破坏过度放牧不合理农业活动有毒物质排放②表现形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③结果:土地质量下降2.能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能源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需求的增长,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猛增,这将造成能源供应紧张。

(2)产生原因 ①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储量有限; ②能源的地理分布与实际消费量不平衡; ③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提示】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如何划分非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提示】 按照自然资源是否能够更新或恢复。

2.如何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非可再生性?【提示】 其再生周期远远长于人类历史;再生速度慢于人类对它的消耗速度。

3.可再生资源一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提示】 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只有利用合理、保护得当,才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如果它们的资源环境遭破坏,或者利用速度超过了更新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1.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区别和联系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的部分,因此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如图)2.自然资源的判断标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

第2章自然资源学的有关理论

第2章自然资源学的有关理论

第2章⾃然资源学的有关理论第⼆章⾃然资源学的有关理论第⼀节资源问题产⽣的原因⼀、⼈⼝过剩→当代⾃然资源问题的直接原因资源问题=⼈⼝数量×⼈均资源消费×单位资源利⽤的环境后果⼈⼝过剩:⼈⼝数量过剩:是指⼀个地区(或国家)的⼈⼝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物、⽔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持这些⼈⽣存的程度;当⼈⼝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部分⼈贫穷到⽆⼒⽣产或购买⾜够的粮⾷、燃料等⽣活必需资料时。

⼈⼝消费过剩:是指⼈⼝数量虽然不多,但⼈均资源消费过⾼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其他因素1、⼈⼝的分布2、战争3、科学技术的某些发展4、经济、政治、道德伦理诸要素第⼆节⾃然资源学的研究内容⼀、⾃然资源学的框架结构与时空尺度1.⾃然资源学的框架结构⾃然资源学:主要是研究⼈类与⾃然界中可转化为⽣产、⽣活资料的物质与能量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以单项和整体的⾃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然资源学研究的时空尺度1、空间尺度:要区分全球、区域、地⽅、地点等尺度。

对不同的尺度要研究不同的论题。

我国把区域⾃然资源的可持续利⽤作为研究重点。

2、时间尺度区分未来近、中、远期的不同任务(1)近期规划⽬标主要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当地⾃然资源,打破资源、环境退化与发展受阻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实施可⾏的开发项⽬,起步措施还必须有政策保证;(2)中期规划则是从发展的可靠性着⼿,使当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步⼊良性循环;(3)远期规划着眼于前瞻性预测,⾛向⾃然资源的可持续利⽤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其他学科1.环境科学2.国⼟经济学3.⼈类⽣态学第三节⾃然资源学的发展⼀、关于⼈类史前时期的⾃然资源问题研究——⾃然资源学的史前时期⼈类对其环境和⾃然资源的影响是局部的、微⼩的。

积累了⼀些极为原始的经验,但根本谈不上记载,更不⽤说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义:(1)自然资源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物质与能量; (2)自然资源为相对概念; (3)自然环境(Surroundings)和自然资源是有联系不可
分割的。
自然资源 的综合特征分类:可更新性(renewability)、耗
竭性(exhaustibility)、可变性(multability)和重新使用性 (reusability)。
第二章 自然资源学与自然资源系统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 二、自然资源与资源系统的特征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1. 1972,UNEP: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 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2. 英国大百科全书:对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及生成这些成 份的源泉的环境的功能。 3. 牛文元:对自然系统而言,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 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包括这些要素相互作用 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它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系、生命延 续中不可缺少;只要它们在经济系统中构成必需的“投入”并产生 积极效益; 只要它们在社会系统中带来合理的福祉、愉悦和文明, 即称为自然资源。 4. 总之: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 要素。或: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 的总称。
第一类硬资源
可更新资源
硬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承载性资源

第二类硬资源
条件性资源
源 信息技术类
软资源
文化类
区位市场类
自然资源的特征
1.整体性 2.区域性(地域性) 3.成的复杂性 2、内涵的动态性 3、结构的层次性 4、功能的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