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第4章---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

第4章---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

2.2. 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1)精耕农业特征
①单位土地上能量投入的增加 ②单位土地上产量的提高 ③基本上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
(2)适应机制
①不断地投入 ②高度有组织的社会 ③资源私有化 ④一个庞大、自足、少进取、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 ⑤平均主义取向的资源分配
2.3. 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研究
(1)工业化特征 ①急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 ②专业化生产 ③社会组织更复杂 ④财富的集中, 使对资源的掠夺更加贪婪 ⑤人口变迁
(2)工业化过程中的适应研究 ①农村人口城市化 ②跨国公司的作用
3.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教训
3.1. 苏美尔文明的衰落 3.2. 地中海地区的环境退化与古文明衰退 3.3. 玛雅文明的消亡 3.4. 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衰亡
这是由于人类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包括生理上 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上的适应能力
2.3 人类的意识和智力
人类是惟一具有反射性意识能力(即增强自己 智力的自觉性的能力)的物种。由于有了这种意识, 某些潜在的限制因素所造成的问题, 对人类来说只 不过是用文化手段适应环境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2. 4现代人类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
而言是负熵储存。 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若其负熵的耗散超过了来自太阳呢的负熵的补充,
将使资源走向无序和退化。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最终将以一种低品位(或无序)的“废物”的形
式耗散。
第二节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
一、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的优 势地位
1.人是自然的产物 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 人与自然界建立起密
(2)具体适应措施 专门研究农业、工业、沿海带、能源供应、林业、水资源、
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具体适应措施。例如农业对资源环境 变化的具体适应措施就包括: 改变地形、引入人为系统(如灌 溉)、改变农作方式、改变农事季节,、引入新品种、农业政 策、农业科技与教育等等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案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案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资源和海水资源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金属冶炼的原理,熟悉金属冶炼的步骤以及方法。

(2)、了解海水中主要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3)、了解海水淡化的常用方法,明确海水资源的利用形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变废为宝的意识。

(2)、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化学。

(3)、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4)、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

3、过程与方法以金属矿物的开发和利用为例,认识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体会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教学策略:实验探究、合作讨论、谈话交流教学进程【课前研读】(提示:请同学课前务必完成!)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除了等极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元素以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在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其次是。

人们日常应用的金属材料,多为合金或纯金,这就需要冶炼金属。

工业上金属的冶炼是指。

2.金属的冶炼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

冶炼的实质是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

由于不同的金属离子得电子的能力不同,所以冶炼的方法不同。

(1)热分解法(适用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以后的金属冶炼。

)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汞以后的不活泼金属可以直接用的方法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例如:氧化汞分解:氧化银分解:(2)热还原法(适用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部的金属冶炼)对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Zn-Cu段的金属的冶炼可以通过来完成,常用的还原剂有、、等。

例如: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氧化铜和氢气反应:对于一些高熔点的金属如铁、铬、锰、钨等可以用冶炼。

第四章-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第四章-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从总体上看,传统经济学家研究对环境资源稀 缺性的长期影响持乐观态度。他们将环境功能 分为生产性功能和服务性功能。 威廉姆指出,从长期来讲,人们可通过技术创 新和生产率提高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不 存在任何长期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资源稀缺 问题。
二、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
环境自然资源稀缺性的显现,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环境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是环境 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
2.凯恩斯革命:宏观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通论》(1936)
3.序数效用论和一般均衡理论:希克斯《价值与资本》(1939) 九、新的发展:20C中期至今 1.后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萨谬尔森)、新剑桥学派 2.凯恩斯反对派:新制度学派、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预期学派) 3.相对独立学派:熊彼特创新理论,等等 4.空间经济学:克鲁格曼
正相关关系,但有时会发生变化。
稀缺的相对性
稀缺的绝对性

稀缺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他存在于一切时代和资源的共同属性。
西方经济学曾有“生产资源”和“自由资源之分”
稀缺的差异性

在不同地区,作为资源总体或某种资源的 相对稀缺程度是不一样的。
2.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19C初
(1)继续发展和完善: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2)篡改和歪曲:庸俗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七、边际学派:19C中末期 1.边际学派第一代:19C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 2.边际学派第二代:1890年,马歇尔:
新古典经济学
八、完善时期(修改和补充):20C-30年代 1.垄断问题:不完全竞争市场 张伯伦等(1933)
资源总量
(二)资源稀缺物理度量的方法
但更多情况下是用资源储量与其年开采量或年利用 量的比率(储量用量比)来表示

第4章 自然资源的经济学原理

第4章 自然资源的经济学原理

需求曲线
一、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
除价格外,还有一些因素影响需求: 1)需求者对某种产 品的偏好;2)消费者的购买能力;3)替代品价格;4)附属 品的价格。 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其他因素会使需求增加或减少,表 现为需求曲线上移(Du)或需求曲线下移(Dd) 。

需求移动
二、自然资源的供给
1.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
一、价值确定的基本理论
(3)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是由超出价值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 而成的地租。例如某些稀有矿藏、特殊产品、特殊地段, 由于奇货可居,或由于不可替代且被垄断,可以按照大 大超过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垄断价格出售,由此产生的超 额利润转交给土地所有者,就是垄断地租。垄断地租中 也包含有资源的稀缺价值。

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供给,但供给弹性的大 小随接近自然供给极限的程度而不同。
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
二、自然资源的供给
影响自然资源经济供给的因素: (1)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2)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量。当适宜于某种用途的优等自 然资源相继投入使用,余下等级较低的自然资源时,要 增加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必将付出更多的边际成本。 (3)其他用途的竞争。当其他用途的供给价格提高从而供 给量增加时,对该用途的自然供给必有减少的趋势。 (4)科学技术的发展。 (5)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 (6)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
五、自然资源供需平衡实例分析

水资源供需分析
供需矛盾 双重水价 NhomakorabeaPu

城市需水量增加前:
Wdt Wdu Wda Ws

城市需水量增加后:
Wdt Wdu Wda Ws

水价提高后:

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学案

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学案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学案自然资源:我国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水资源(1)水资源的有限性:可利用淡水资源非常少,即江河湖水和浅层地下水。

(2)我国的水危机:a人口多,需求量多;b水污染严重;c水浪费现象严重;d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主要受我国降水影响特点解决方法主要工程时间分配 A夏秋多、冬春少;B年际变化大兴修水库三峡工程、葛洲坝、小浪底空间分布 A南丰北缺;B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4) 水土矛盾:北方地多水少,南方水多地少。

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5)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在了110名之后。

二、土地资源(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沙漠、戈壁(2)特点:①总量丰富、类型多样;②人均占有量小;③各类土地比例构成失调(a耕地、林地比重小;b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c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引发人与耕地矛盾(3)分布: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4)问题: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人口增加而乱占耕地。

*(5)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家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四大牧区:新疆牧区(细毛羊)、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青海牧区(牦牛)、西藏牧区(牦牛)我国南北方的差异:粮食作物:南稻北麦油料作物:黄淮花生、长江油菜糖料作物:南甘北甜耕地类型:南水田、北旱地熟制:(北)淮河地区:一年两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南)南部沿海:一年三熟;长江流域:一年两熟(6)土地资源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7)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8)对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工业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人们形象地把煤炭称为“工业的粮食”,把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

.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我国工业东部沿海、长江沿岸地区多,广大的西部地区少*(1)我国的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

高一地理上册第四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高一地理上册第四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高一地理上册第四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上册第四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希望你喜欢。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分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根据自然资源按利用分为:①土地资源、②水资源、生③物资源、④气候资源、⑤矿产资源。

(2)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可分为: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②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根据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可分为:①气候资源、②海洋资源、③陆地自然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总体特征: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人均占有资源量不足;分布不平衡,质量水平不高;浪费污染严重。

气候资源及利用(1)气候资源的特点①气候资源是可再生资源;②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③气候资源的数值;④气候资源有较大变率。

(2)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①气候资源与农业:A、气候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B、一地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区的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

②气候资源与建筑A、日照与街道方位: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以使街道两侧较好地、公平地获得光照。

B、风与城市规划。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风向的市郊。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③气候资源与交通A、公路、铁路设计要考虑暴雨及其引发的泥石流、大风出现的频率及冻土积雪的深度;B、桥涵、路基高低要考虑暴雨强度;C、机场选址,宜选少云雾和暴雨频率较少、风速较小、距城较远的地方。

④气候资源与旅游不同气候区域的气候景观的独特非凡性,如冰雕、雾凇、日光等。

高一地理上册第四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学好高一地理上册知识,更多高一地理知识点请继续关注高中频道!。

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

2.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 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 不能生存。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 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 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耐受限度的调整
3.1.2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全球净初级 生产力在沿地球 纬度分布上有三 个高峰,第一高 峰接近与赤道, 第二高峰出现在 北半球的中温带, 而最小的第三高 峰出现在南半球 的中温带。
3.2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量的一般生产过程可以概括于下面的图解中:
被更高营养级取食 净次级生产量 被同化的 食 物 种 = 群 动物吃进的 动物得到的 动物未吃进的 动物未得到的 未同化的 呼吸代谢 未被取食
3.2 趋异适应(生态型)
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 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 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趋异适应 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 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 源。 植物生态型是与生活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是指同种生物内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或区域的不 同类群,它们的差异是源于基因的差别,是可遗 传的。根据引起生态型分化的主导因素,可把生 态型划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 型等。
生物种的耐受性限度图解(据Smith,1980)
耐受性下限 不能耐受区 生理受抑制 最适区 耐受性上限 生理受抑制 不能耐受区
种 群 数 量
种群消失
数量很低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特别提醒:(1)绿色化学思想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有些治理污
染的方法不一定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如在土壤中施加石灰不 能避免酸雨,使化石燃料充分燃烧不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2)注意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①工厂将烟囱建高。,②将 有污染的工厂迁移到农村。,③将垃圾焚烧处理。④不加限制 地增加私家车数量。
产量提高
25%
4、石油结构的重整 石油在加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通过结构 的重新调整,是链状烃转化为环状烃,如苯或 甲苯等,它们也是重要的化工基本原料。
三、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天然气既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更是一 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作为化工原料,它主 要用于合成 氨 和生产 甲醇 等。天然气化 工以含一个碳原子的甲烷为原料,通过化 学变化形成含两个或多个碳原子的其他有 机化合物。实现天然气的有效转化是一项 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CO(g) + H2(g)
(3)煤的液化: 将煤转化液体燃料的过程。 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 如:
C(s) + H2O
CO +
高温
CO(g) + H2(g)
CH3OH(甲醇)
一定 2H2 条件
二、石油的综合利用
1、石油的组成元素: 主要是碳、氢元素 石油的主要成分: 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组成的混合 物。(还有水分、盐分等杂质) 2、石油的炼制(除水脱盐后) (1)石油的分馏: 利用原油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将复杂的混合物 分离成简单混合物的过程。
取约5ml汽油,滴加溴水至溴水不褪色为止, 再加入适量NaOH溶液除去剩余Br2,分液。取 油层液体,滴加酸性KMnO4稀溶液,振荡。若 KMnO4溶液褪色,则说明含有苯的同系物(甲 苯、二甲苯)。
考点2

自然资源学三四章重点内容总结

自然资源学三四章重点内容总结

第三章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1.从矿藏成因角度看,矿产大致可分为:外生、内生、变质矿产2.我国地质构造上包括三个全球性的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滨(环)太平洋成矿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3.从横向看,我国境内南北方向有三条明显的纬向构造带:⑴位于北纬40º~43º的阴山—天山构造成矿带,以盛产铁、铬、镍为特征;⑵位于北纬32º31'~34º30'的秦岭-昆仑构造成矿带,主要有钼、铁、铬、镍、铜等;⑶位于北纬23º30'~25º30'的南岭构造成矿带,有钨、锡、铜、锑等4.从纵向看,我国东西方向存在北东向的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⑴第一隆起带,主要指我国台湾省、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等地,矿产有铜、金、铅锌;第一沉降带,指黄海、东海、南海及我国广大陆棚区并包括钓鱼岛在内,石油客观⑵第二隆起带,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岭、辽东半岛,往南至胶东半岛、东南沿海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第二沉降带,包括松辽、华北、江汉三大平原和渤海及北部湾,油气和盐类矿产⑶第三隆起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湘西黔东汞、锑及钨、金矿等;第三沉降带,包括鄂尔多斯和四川两个盆地,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盐类。

5.[名]生物圈资源:指生物圈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它主要包括由地貌、土壤、植被等因素构成的土地资源,由地表水、地下水构成的水资源,由光、热、水等因素构成的气候资源和由各种动植物构成的生物资源。

6.生物圈特性:⑴整体性⑵地带性、区域性和不平衡性⑶可更新性、循环性、不可逆性和可培养性第四章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1.[名]资源评价:是根据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理和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数量、质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

2.[名]自然资源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域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定和估价。

自然资源概论(第四章)

自然资源概论(第四章)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构成
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制度、自然资源管理制度、 自然资源监督制度和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等。
3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
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需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
自然资源的保护政策
自然资源的保护政策定义
自然资源的保护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 进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定。
依赖。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03
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
生态环境的保护。
PART 03
自然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
1 2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定义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是关于自然资源所有权、管理 和监督的法律、行政和经济体系,以及相关的制 度安排。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提供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 质基础,如食物、水、能源等, 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
支撑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保障社会稳定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对于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意 义,如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自然资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 原则、共同性原则等。
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包括合理开发利用、加强 资源保护、推进科技创新 等。
PART 02
自然资源的形成与演变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

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

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第一章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学1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内涵。

资源是一切有用和价值的东西。

(经济学)资源是指环境中能为人类直接利用, 并带来物质财富的部分。

(地理学)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 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 能被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获取的以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的所有天然生成物, 以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劳动成果。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获取的初始投入, 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

2 自然资源的二元多级分类。

可更新是被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功能, 使之得到恢复和再生, 从而能够持续利用。

又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不可更新是指它的储量在人类开发利用后逐渐减少以至枯竭, 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例如:矿物资源等储量固定的资源。

3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

4 自然资源学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

概念: 是指主要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中可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与能量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 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

研究内容: 1)自然资源的基本理论2)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3)自然资源调查4)自然资源评价5)自然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规划6)自然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1)国际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2)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3)从自然评价转向注重社会经济分析, 资源管理研究逐步成为热点4)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5)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现代化第二章 5 能结合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情况, 认识学习自然资源学的重要性。

第三章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如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人口增多也要占用更多空间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和间接破坏的矛盾等), 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我国自然资源稀缺和人口众多的矛盾尤其突出, 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当前最紧迫的知识创新和素质教育内容。

2020版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件湘教版必修1

2020版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件湘教版必修1

答案:A
下图表示的是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三 种矿物能源占全国总储量的比例。读图回答 8~9 题。
8.A、B、C 代表的矿物能源分别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 B.煤、天然气和石油 C.天然气、石油和煤 D.石油、天然气和煤 解析:四川天然气资源丰富,所以 A 表示天然气;内蒙古 煤炭资源最丰富,所以 C 表示煤炭资源,则 B 表示石油资源。 答案:C
3.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能源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没有
多大变化。( × )
4.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大。( × )
5.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同。( × )
6.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
程度各不相同。( √ )
课堂对点训练
5.针对图 2 揭示的问题,最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A.修建大型水库
B.南水北调工程
C.制定耕地红线
D.植树造林
解析:图 2 显示出我国南北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不匹配, 我国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针对此问题最可能采取的
应对措施是南水北调工程,B 项正确。
答案:B
知识点二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阅读下列漫画,完成 6~7 题。
[扣点训练]
(提能增技)
知识点一 自然资源概述
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
①西北多、东南少 ②夏秋多、冬春少 ③东南多、西北
少 ④冬春多、夏秋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故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东南沿 海,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故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故 D 项正确。

自然资源学原理(4)

自然资源学原理(4)

5、理论资源
——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 为止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方法:根据已勘察地区过去的发现模式外推。
6、最终可采资源 ——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 资源的总和
二、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
——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 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其估算值是建立在天然系统自然输出的基础上,忽 略了由人类经济、社会系统所施加的局限。或根据发达 地区已实现的生产能力来推算不发达地区和未开发地区 的生产潜力。
第四讲 自然资源的性质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什么是自然资源?
环境或其某些部分,只有它们能满足人类的需要时, 才是自然资源。 ——金梅曼《世界资源与产业》 一般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 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 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辞海》
——是已查明的储量,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上,以现有 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4、远景资源
——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 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估计远景资源范围的常用方法:根据一定地质条 件下过去生产的增长率和探明储量的增长率外推,或根 据过去每钻井单位深度的发现率外推。
6、社会性
——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 发能力 ——自然资源稀缺与开发导致的生态影响约束着社会经 济的发展 ——自然资源的冲突和争夺冲击着社会
二、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
1、资源价值随人类需要和能力的发展而变化
——自然资源的价值响应于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 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动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 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 性就是稀缺性。
当然,资源的稀缺性,一般指相对稀缺,即相对于人们
现时的或潜在的需要而言是稀缺的。这就要求社会经济活动 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因此, 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决定的人们要以最少消耗取得最大经济 效果的愿望,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原 因。
第二节 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

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致 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 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第二节 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

绝对稀缺: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大于 总供给时造成的稀缺。
相对稀缺: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总需求, 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
第四章

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
主要内容:
了解自然资源稀缺产生的原因和稀缺的本质 重点: 自然资源稀缺本质。

人类利用资源的历史记录了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的 活动,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资源关系认识的发展轨迹.对人 类资源开发历史的回顾,为现代人类保护、节约、合理利 用资源提供诸多借鉴,从而有助于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 统一和谐。 从古至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概念、开发利用的范
3、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稀缺、生态退化与贫困问题相互 交缠。在理想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稀缺是通过涨价来 平抑需求,刺激新的供应来克服。发达国家(理想的市场 经济体制)有能力作出适当的调整以克服一些特殊资源的
稀缺,在贫困地区或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价格上升 使购买力下降,甚至影响基本生活。涨价不仅不能克服稀 缺,反而加重了稀缺。 对贫困地区或国家,当市场上的资源产品与免费的天 然可用之物竞争时,改善供应更加困难
铁铅金银汞石料水力
风能 海洋水产 硝石(炸药与肥料) 煤 石油 铝磷钾
20世纪中期
20世纪50年代后
人造纤维 原子技术
空间技术电子生物技术
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
更多的稀有元素、半导 体元素、遗传基因
第一节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
二、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
5、未来的挑战
A-技术是双刃剑,每种技术都有副作用,技术进步虽然跟得上人类需 求增长的步伐,但社会变革速度滞后;分配不公、文化冲突等不是技 术能解决的。
第一节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
(3)农业资源开发的社会影响 A-食物供给更多更稳定,人口增加; B-人类越来越多地清理和开垦土地,开始对地表的改造;
C-相对少量的农夫就可以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很多农民进入城 镇,城市化过程开始了,;
D-专业化的职业和远距离贸易发展起来,资源得以流通,自然 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开始扩散; E-私有制出现。约5500前,城乡居民贸易上相互依赖,使很 多以农业为基础的城市社会发展起来。财富不断积累促成了 对管理阶层的需要以调解和控制商品、土地分配
C-合成材料出现,部分替代了天然材料;
D-人均能源消耗急剧增加
第一节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
(3)环境影响
发达工业社会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使资
源环境问题更尖锐。(如污染物甚至有毒物渗入地下水; 森林破坏、土地退化;温室气体、O3耗损等,某些资源 近于耗竭)。 工业化使人类对抗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类“征服自 然”的错觉强化了,只要人类继续持有这种世界观,就会 继续滥用地球生命支持系统,资源与环境问题将会进一步 恶化。
资源利用方式。
第二节 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
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 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 资源利用不平等
首先,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平衡 其次,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不同(发达国家剥 削和掠夺其他地区的资源,发展中国家严重依赖自然资源 的开发)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造成人均资源消 耗差异(美国人均消耗能源是印度的35倍)
人地思想 发展阶段
人类文明 时期
人地关系特点
环境对人类制约作 用较强,人类对环 境的影响微弱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性减弱,对抗性增 强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 增强,试图成为自 然的主宰 寻求人地协调的道 路
后果
环境问题不严重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环境趋于恶化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矛盾迅速激化
人类技术水平 粗制石器 钻木取火 精制石器 刀耕火种
铜斧、梨、冶铜技术、 灌溉技术
新增的自然资源种类 燧石树木鱼兽果 栽培植物驯化动物
铜、锡矿石 耕地木材水 流
铁器时代
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 工业 社会 产业革命期 殖民时期 20世纪初期
铁斧、梨、冶铁技术
风车、航海 爆破技术 蒸气机 火车电力内燃机炼钢 飞机 化肥
石棉
铝矾土 铬 铜 金
3.09* 107
1.9 * 109 1 * 108 1 * 108 3.1 * 104
8.7 * 107
16 * 109 17 * 108 3.9 * 108 4 * 104
6.2 * 107
8.5 * 108 9.6 * 107 1.1 * 108 2.9 * 104
11 * 107
15 * 109 17 * 108 4 * 108 3.7 * 104
石油储量寿命的鉴别过程(1950-1988)
年份 A基于公布储量 的储量寿命 B基于评估储 量的储量寿命 C基于评估储量并假 设年使用量增加储量 寿命 19.2 17.6 27.6 消费年 增长率
1950 24.7 1951 23.8 1960 38.9
第一节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
2、农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1)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大约10000年前人类开始驯化野生动植物,用刀耕火 种方式小规模种植,对环境影响较小,处于生计农业阶段.
(2)农业的发展
随着兽力的使用和金属梨的发明,真正的农业于7000 年前出现了。靠兽力和灌溉支持的农业能生产更多的粮食 以满足日益最多的人口。
第二节 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
2、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
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行动造成全球石油危 机。
50~80年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垒,对战略资源的封 锁和禁运 局部 (古巴、伊拉克)的封锁和禁运。
但这种资源紧缺是短期和局部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
展,地缘政治的作用越来越小
第二节 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
B:A
108T 108T 108M3 矿108T 矿104T 矿104T 金属T
0.38 1.49 4.27 0.25 1.44 0.33 4.71
第二节 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
一、全球性资源稀缺的性质
2、可更新资源 就全球范围看,流动性资源的极限不是目前最严重 问题,但全球生态正受严重威胁。人类不可能不断地将环 境作为废物堆放处而不损害生命生命支持系统。 关乎人类自身的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问题才是对可更 新资源的最深切忧虑。 人类需要重新思索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消费水平和
95 91 66
5.41 6.5 7.38
1961 38
1968 30.6 1969 34
64
46 46
28.1
20.7 23.8
6.55
8.37 9.75
1970 32.4
1988 22.3
45
40
22.4
38.7
考虑过去10年的消费平均增长率
7.06
0.4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增长情况
矿产
煤 石油 天然气 铁 锰 铜 金
谋求人地 协调
后工业化 时期
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 普遍关注
第一节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
4、自然资源的演进
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对自然资源需求
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人类关于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断 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断前进
社会阶 段 狩猎采 集阶段
农业 社会
文化时期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
新发现和技术、经济变动使多数矿产资源(包括石油
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增加速度一直超过消费量增加速度 从大国尺度看也说明迄今探明储量长超过消费量增 长。美国40年里石油探明储量保持比产量大9~15倍的速 度增长;我国探明储量的增长也超过消费量的增长。
50年—74年几种矿产的累计产量和已知增加储量
矿种 50年储量 74年储量 50-74年累 50-74年增 计产量 加储量
第一节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
二、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 5、未来的挑战
D-野生动物保护应更加重视大型自然保护区。尽最大努力
恢复已经退化的森林草原土地
E- 对人口控制、环境治理、资源保护做综合研究、综合 治理
F-变革思想方式,把“与自然对抗、从自然中夺取”的态 度,转变为“与自然协调,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的 态度
B-对于环境污染,今后需要更多地注意对人类健康有潜在危害的几千 种微量化学剂;今后将面临更复杂、更隐蔽、更广泛、影响更持久的 资源环境问题。全球大气问题涉及限制使用某些资源和开发替代能源, 需要国际合作。 C-为了能持续利用不可更新资源,需要加强矿物资源的循环利用,节 约能源,加速开发利用恒定的和可更新的能源;人类必须改变生活方 式和消费习惯。
第一节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
(4)环境影响
与狩猎采集社会和生计农业相比,以农业为基础的城市 社会对环境的影响大,出现了文明中心。人口日益增加,
需要更多的食物、原材料等资源-大片森林备砍伐、草原 被开垦,许多野生动植物生境遭破坏导致某些物种灭绝。 水土流失导致河流、灌溉系统的淤塞。城市人口集聚,废 弃物累计,使得传染病、寄生虫的传播。一些地方的水源、 土地、森林、草地等重要资源基础逐渐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