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考研政治复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1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备考要点-38页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备考要点(一)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3、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等)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通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的物质条件。
4、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5、经济基础: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上层建筑的基础。
6、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用这些观点指导而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7、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二、辨析题1、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人只能成为经济规律的奴隶。
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第一,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正确的。
第二,然而,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相反,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使之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就在于利用它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2、人们可以利用经济规律,所以人们可以改造它。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任何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第一、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条件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所以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者制订它。
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科技也是生产力?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10第十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十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制度1.企业(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与分工相联系的一种劳动组织形式,是指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
企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2)工场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企业含义中所说的分工是指社会的分工而不是工场内部的分工。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在工场内部分工的场合,局部工人生产的是一种中间产品,变成商品的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在社会分工场合,每个独立生产者的生产结果都是完成形态的产品。
②社会内部的分工是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买卖为媒介,而工场内部各局部劳动者之间的联系以不同劳动力受统一指挥为前提。
③工场内部分工是以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集中为前提;社会分工是以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管理权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
社会分工是市场组织存在的基础,工场内部分工则是企业组织存在的基础。
(3)企业既是生产的一种技术组织形式,又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①从技术关系看,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以生产过程内部各工序和操作的专业化为基础的劳动的技术组织。
②从经济关系看,企业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的一种社会组织,反映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2.资本主义企业制度(1)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形式和制度。
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等内容。
①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它反映了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②分配制度是支配企业收入分配的具体规则,它是企业产权制度的表现。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社会条件19世纪中叶,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尖锐,暴露了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19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活动的舞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理论来源19世纪英、法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的创立。
二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剩余价值理论提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论,进而推导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20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20世纪后半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1.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人类社会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取。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
只有劳动生产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从事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活动才有可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一章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①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客观性表现在什么地方?答: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3、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答: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
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②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③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
④可以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利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
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答:商品生产者改进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可按照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就可获得较多盈利;反之,就会收入较少,不能盈利,甚至亏本。
2011年4月自考-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概念:经济学:希腊社会出现,指对奴隶制的家庭管理。
(奴隶制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政治经济学:17世纪初出现,研究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国民经济中),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
(简称经济学) 生产关系:(狭义)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广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
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英国,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㈠、 任务: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阐述资义生产和分配的原理,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义生产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
庸俗政治经济学:(19世纪30年代) 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它竭力掩盖资义矛盾,美化资义制度,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
*总体上,是为资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西斯蒙第——从小生产者的破产和工人的贫困中发现了资义的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批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辩护理论。
普鲁东——既批判私有制,又宣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通过改良的方式予以解决。
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
资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是马经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㈢、马经的研究对象:总体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A . 社会关系:1。
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2.还包括: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亲友关系、师生关系等(受生产关系制约) ㈣、马经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为:1。
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
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6、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答: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7、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答: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8、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完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总
(完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总的全部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陈小莉简答题:一、请简要回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什么?1、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解释生产力是什么)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解释生产关系是什么)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和变化程度.(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4、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超前或者落后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总结)二、马克思从商品开始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原因是什么?1、商品是社会主义最普遍的形式,也是资本主义的细胞。
2、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商品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从分析商品开始时历史方法的需要。
3、建立在商品分析基础之上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础。
三、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最基本的矛盾?1、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虽然具有社会性,但是这种社会性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它只能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它的劳动的社会性能否实现取决于他所生产的商品能否卖的出去,若其商品不为社会所需,卖不出去,它的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就不能让渡,价值也无法实现,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其他各对矛盾的根源所在.2、小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是在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下进行的,往往容易产需脱节,那些适销对路,而且个别劳动量等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生产者,其私人劳动就实现为社会劳动,就会在竞争中发财致富,反之,私人劳动就会与社会劳动产生尖锐的对立,就会在竞争中受损变穷,甚至破产,所以这对矛盾是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根源.3、在封建社会后期,在小商品分化的基础之上,导致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这对矛盾逐渐发展成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美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美复习笔记
一、前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古今中外各种经济学学说的总结和批判。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认识和分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和把握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必备思想武器。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 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剖析和批判,其基本内容包括: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周期性经济波动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
2. 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把经济问题放在社会历史和阶级斗争的总体框架下来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经济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阐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确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
三、价值论
1.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演化)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演化1.1 复习笔记一、经济制度改革的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1)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反映着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
(2)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两三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制度、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四五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数十年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1)原始社会经济制度①原始公社制度原始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经济制度。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发展速度极为缓慢,人们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集体劳动。
②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相适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原始的互助合作关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①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②奴隶是在奴隶主或监工的暴力手段的强制下劳动;③奴隶生产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3)封建社会经济制度①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在封建社会里,封建主占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则完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
为了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农民不得不通过向封建主缴纳地租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不得不忍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奴役。
②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a.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b.封建主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c.农民不得不租种土地。
(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机器大工业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制度,雇佣劳动从对资本的“形式从属”转变为“实际从属”,不仅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切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0-12)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10.1复习笔记一、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1.市场失灵(1)市场失灵的含义市场失灵是指在存在着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方式不能对相应的资源实现有效配置。
(2)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①垄断由于生产和技术方面的特点,一些部门具有突出的规模经济效果,不适合竞争。
而只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往往就会出现低效率的资源配置。
②外部影响有些物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外部性,因而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市场价格不能准确地反映包括社会成本在内的全部成本,从而难以消除外部不经济。
③公共物品经济中存在许多不满足竞争性或排他性特点的商品,难以实行“谁付钱,谁消费”的市场原则,会出现不支付成本就得到利益的“搭便车者”。
④不完全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场合,交易双方处在不平等的竞争关系中,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效。
(3)市场失灵的影响市场失灵是导致市场经济运行出现失衡的重要原因,当市场机制不能使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时,需要政府来干预市场经济活动,改进市场效率,纠正市场失灵。
2.宏观调控的必然性(1)宏观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控制和引导,以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2)宏观调控体系的客观必然性①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②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失灵和弥补市场缺陷的内在要求;③宏观调控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3)市场存在的局限性①市场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化对局部经济利益进行调节,对未来供求关系的平衡带有较大程度的盲目性;②市场发挥作用的优势范围主要是在微观经济领域,它不能自动地引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③市场不能保证收入的平等分配,以至要为取得效率而牺牲一定的公平。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1)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政府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同期被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1考研政治背诵资料总结
一、政治经济学背诵总结1.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股息,利息,农业利润,资本主义地租。
2.揭示阶级剥削范畴有:相对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揭示单个资本家对本企业职工进行剥削的范畴有: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揭示三大阶级相互关系的范畴有:资本主义地租,3.掩盖资本主义剥削范畴的有: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表现形式。
4.高于平均利润的有: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垄断利润。
与平均利润相当的有:产业利润,商业利益,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所得的利润。
低于平均利润的有:借贷股息,资本主义地租与平均利润不可比5.商品的内在矛盾有:价值与生产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6.衡量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是货币,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毛概背诵总结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阐述;毛泽东思想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中共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的文献: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做的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系统总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把一切积极因素·····“的报告:《论十大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53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1)新民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以后的三年中广大人民群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都知道有哪些知识点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一起来学习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1】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创造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2】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1、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得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
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得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得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得地位与关系、产品得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得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得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与变化得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现实意义。
⑴认识与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⑶正确认识我国得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与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与处理问题、⑸对学好其她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
商品得二因素二因素: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有用性、由商品得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
特征有a必须对别人有用,就是社会得使用价值b必须就是劳动产品得使用价值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得使用价值,从而就是交换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得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得数量关系或比例。
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得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就是价值得表现形式、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统一体: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得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就是商品c 不就是为了交换得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就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就是商品得自然属性,价值就是商品得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得社会关系b使用价值与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c两者得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得劳动得二重性。
具体劳动就是劳动得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得关系。
抽象劳动就是无差别得人类劳动,就是劳动得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得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1章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1√1.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
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重大事件。
(1)机器大工业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生产。
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
(2)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奠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
(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暴露和激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蓬勃发展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工人斗争的实践,强烈地呼唤着属于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区别: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2√2.理论来源。
19世纪初,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它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研究的最高成就。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政治经济学,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经济运行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区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来源)(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开放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预见。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在考研政治的考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以下是一些核心考点,考生应深入理解和掌握。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它强调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价值形式则是货币。
考生应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因为它们对于理解商品交换、市场价格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揭示。
它说明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事实。
考生应理解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这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运作的关键。
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考生应理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历史使命,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对于阶级斗争的解决方式。
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它也提出了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考生应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点,包括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概念。
五、世界市场和全球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世界市场和全球化的分析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考生应理解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全球化对于各国经济的影响。
六、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考生应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这包括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运用,以及对于经济现象的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
以上就是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核心考点。
考生应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内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74个核心考点梳理一、导言在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领域。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本文将梳理74个核心考点,以提供全面的复习指导。
二、考点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背景。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第1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了解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建议】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要掌握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主要知识点】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本章小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学科,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考研政治复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10)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三章第2节)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作用
【基本内容】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⑴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②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⑵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即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原有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仅够补偿劳动力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通过上述分析,彻底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价值增殖不是在流通领域内发生的,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了价值量大于劳动力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的新商品。
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售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的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
它是以流通领域为条件,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价值增殖准备条件,并出售商品以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价值增殖则不是在流通领域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资本流通的整个过程都符合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但却最终获得了剩余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
价值增殖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它可以创造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
2.资本的涵义和资本的作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是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它们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
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共性可以概括为:①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这是资本与货币的本质区别;②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③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形式存在。
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⑵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即工资,已被工人用于个人消费而消逝了。
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新价值,它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
⑶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只是可变资本产生的。
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②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
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m'=m/v。
它也可以表示为: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前者采取了物化劳动形式,后者采取了活劳动形式。
剩余价值率正确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
【重点难点分析】
资本的本质
资本家的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等。
但是,货币、是在和商品本身并不是资本,它们只有被用来作为剥削手段时,才成为资本。
因此,资本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了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概念辨析】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①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②不变资本的物质形式是原材料、辅助材料、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厂房等;可变资本的物质形式是工人用于购买自己需要的消费品。
③不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改变其物质形态,其价值保留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存在价值转移,已被工人用于个人消费而消逝了。
但是,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并创造剩余价值,它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
④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只是可变资本产生的。
【辅助阅读】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⑴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⑵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不仅要形成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
⑷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即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和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仅够补偿劳动力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用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即剩余价值。
因此,只要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就能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
⑸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