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护理 心理学第三章 -PPT课件

护理  心理学第三章 -PPT课件

保持心理健康的原则
• • • • • 1、遗传、教育与认知并重的原则 2、人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原则 3、心身统一原则 4、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 5、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
• 1、生理方面 • 2、心理方面 • 3、社会方面
谢谢聆听
• 1、0-3 • 2、保证营养 • 充足的睡眠 • 断奶 • 训练:感觉动作、言语、大小便
幼儿期心理健康
• 1、3-7 • 2、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 锻炼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 在游戏中成长 • 锻炼言语,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 • 培养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 促进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儿童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
• 概念: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即
• • • • • • • • • 具有正常人的认识能力,适宜的情绪体验、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 识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含义: 1、一般的安宁状态,可以过正常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 2、自我感觉良好 3、个体对环境和社会各种因素的适应能力 4、从事各项工作的效率高 智力正常、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人际关 系、保持人格的完整与稳定、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活动特点应符 合年龄性别特点
护理 心理学第三章 -
第二单元----健康心理 • • • •
第一节:健康及其标准 第二节: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 第三节: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四节:保持心理健康的原则和途径
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
概念: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健康八大标准: 五快:食得快、便的快、睡的快、说得快、走的快 三良好:个性、处事能力、人际关系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断

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人格

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人格

二、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
1.气质的概念 是指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 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不以人的活动目 的和内容为转移。
二、气质
(二)气质的意义
1.气质与成就 2.气质与职业 3.气质与健康
三、性格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格的概念与特征
1.性格的概念: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 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人 格心理特征。
三、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与特征
2.性格的特征
(1)态度特征 (2)理智特征 (3)情绪特征 (4)意志特征
三、性格
(二)性格的类型
1.根据心理功能分类 2.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类 3.根据独立性的程度分类 4.根据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分类 5.根据对心身疾病的易罹患性分类
第四节 人格的形成与培养
1.丰富科学文化知识 2.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面向社会,勇于实践 4.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习惯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
(1)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2)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三、兴趣
(二)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泛性 3.兴趣的持久性 4.兴趣的效能性
第三节 人格心理特征
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 和,而这些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能力、 气质、性格等方面。习惯上将这些内容 称为人格心理特征。
一、能力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二、 人格的结构与理论
(二)人格的理论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2.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3.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第二节 人格倾向性
人格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 等,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在个体 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人格倾向性的 各个成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

09护本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09护本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中专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根据不同学历层次,提出明确、具体、 有针对性 的标准,避免过高、过低两种倾向, 才更能有效地发挥引导、激励作用
会临床
会教学
会科研
会管理
(三)成就动机与择业动机的匹配
成就动机——个体对自己所认为 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去从事、 去完成、去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善 状态的动力源泉。 择业动机——个人成就动机在职 业选择方面的具体体现。是满足个人 成就需要的最直接途径。

护士角色人格 (role personality of nurse)
从事护士职业的群体,共同具备并 形成相似的角色适应性行为的心理特 征总和。
护士角色人格
护士职业 心理素质
设问1
“无私奉献的职业境界、善良、崇高、坦 诚、人道”等术语属于哪个范畴的概念?”
结论
属于道德判断的概念, 没有职业特异性
1.重合匹配模式
指个体人格特质与角色人格特质彼此重合, 是最协调的匹配模式
特点:符合该模式的个体,大多可在护士角 色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获得满足体验和较大 乐趣,可通过职业行为最充分发挥其才智和 天赋。约占护士群体的5%。 问题:角色适应范围较窄。 应用:使用、培养该模式的护士,重在恰当 的“对号入座”,以充分发挥其个体积极性。
外交家和自然科学家社会智能 可存在显著差异
护士的职业智能,应在社会人 群的平均水平之上。
指导意义:
避免社会智能低下的个体入围护士职业; 对社会智能偏低的护士个体实施强化性职 业行为训练,促其职业角色人格的发展; 依据护士个体的社会智能差异,科学实施 “人-岗匹配”
护士角色人格的匹配模式
2.基本匹配模式
指个体人格特质与角色人格特质 彼此接近,是较协调的匹配模式

护理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护理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护理心理学各章节重点护理心理学是指将心理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帮助护士了解和应对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绪问题。

以下是护理心理学各章节的重点概述:第一章:护理心理学概述- 介绍了护理心理学的定义、历史和发展。

- 强调了护理心理学对于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提供全面护理的重要性。

第二章:人类发展与护理- 探讨了人类的生命周期,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人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

- 强调了护士如何根据不同阶段的患者需求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

第三章:应对与适应- 研究了个体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的应对机制和适应能力。

- 介绍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应激反应等。

- 教导护士如何识别和应对患者在应对和适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境。

第四章:情绪与心理健康- 探索了情绪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

- 强调了护士对患者情绪的敏感度和理解,以及如何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

第五章:文化与健康- 研究了文化对健康和疾病概念的影响。

- 强调了护士在跨文化环境中提供全面护理和考虑患者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第六章:社会影响与家庭- 探讨了社会支持、家庭关系和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 提供了护士在支持患者家庭和社交网络方面的指导和技巧。

- 强调了护士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

第七章:患者教育与心理护理- 强调了患者教育对于患者自我管理和康复的重要性。

- 提供了护士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方面的指导和技巧。

第八章:临终关怀与终身关怀- 探讨了临终关怀和终身关怀对于患者和其家人的心理影响。

- 提供了护士在提供临终关怀和终身关怀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包括沟通、痛苦管理和心理支持。

第九章:心理障碍与护理- 研究不同心理障碍的定义、症状和诊断。

- 强调了护士在评估、支持和协助患者的心理障碍治疗方面的角色和责任。

护理心理学的各章节重点主要涉及心理发展、应对、情绪、文化、家庭关系、患者教育、临终关怀、心理障碍等方面。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护士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回应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护理心理学教案 第3章 第1、2节

护理心理学教案 第3章 第1、2节
4、幻想作用:在一个人面对困难时,会采取幻想的方法来加以化解,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5、移置作用:当一个人无法面对某一位比自己更有权势的人时,会将其烦恼转移到另一位较安全或较为弱的人身上。
6、合理化作用:是指当一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实现追求目标时,用貌似合理但实际上不正确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11、升华作用:是将受挫的情绪以一种积极的、可被社会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12、幽默作用:是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13、理智化:是指个人竭力通过思想与情感之间的分离达到避免无法忍受痛苦的过程。
1、压抑作用:通常指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情感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里去,是精神防御机制最基本的方式。
2、否定作用:是把引入精神痛苦的事实予以否定,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
3、退化作用:就是当人们面对问题时,选择困难较少、阻力较弱的儿童应对方式,无意中恢复儿童期对他人或他物的依赖,以逃避责任。
3、固着
4、冷漠
二、心理防御机制
(一)概述
1、概念
2、特征
(1)减弱、回避或消除消极的情绪状态
(2)通常是无意中运用的
(3)通过自我肯定支持自尊,保护并防护自己免于伤害
(4)可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
(二)分类
佛洛伊德把逃避心理机制作为防御的主要手段,逃避的心理机制是有自己不安全所产生,摆脱这一软弱无力和孤独的状态有两条途径:一是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工作和爱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是向后倒退、即逃避自由,放弃自己,但这注定是要失败的。
(一)健康的概念
1、健康的微观概念
2、健康的宏观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Nursing Psyc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234057适用专业:护理学总学分:2学分总学时:3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先修课程:基础心理学后续课程:行为科学、神经心理、异常心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学,系统介绍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如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讲解,理解哪些因素导致心理健康或异常的发生、如何诊断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心理问题后怎样干预、学习了不同病人年龄、性别、病种的不同具有的心理特点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最后还分析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怎么维护护士本人健康。

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解决临床护理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

选用教材:杨艳杰主编《护理心理学》(第三版)、新华书店、1999年。

必读书目:《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蒋继国主编《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沈郁秋主编选读书目:《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10月第6版姚树桥孙学礼主编《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12年6月第3版杨艳杰主编二、课程总目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康复过程中的地位日渐明显,学习护理心理学的目的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运用于临床护理,指导护理工作,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的全面康复。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护理心理学的理论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解决护理过程中病人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实现对病人的最佳护理。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发展史、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向。

2、熟悉各类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以及如何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

3、掌握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疾病的病因分析、心理诊断、心理护理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节 应激反应
3.1 应激的生理反应 3.2 应激的心理反应 3.3 应激的行为反应 3.4 应激的综合反应 3.5 应激反应的评定 3.6 心理应激与健康
3.1 应激的生理反应
1、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2、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3、心理-神经-免疫中介机制
3.2 应激的心理反应
2、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及人群特征
国外的患病率为10~60%,国内门诊 与住院调查的结果约为1/3。
人群特征 ①性别特征 ②年龄特征
③社会环境特征
④人格特征
4.2 心身疾病的范围
1、内科心身疾病 2、外科心身疾病 3、妇科心身疾病 4、儿科心身疾病 5、眼科心身疾病 6、口腔科心身疾病 7、耳鼻喉科心身疾病 8、皮肤科心身疾病 9、其他
2、社会支持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机制的假说
1)独立作用假说 也称为主效应模型(the main-effect model)。该 理论认为,无论生活事件存在与否,个体是否处 在压力状态下,社会支持始终具有一种潜在的维 护身心健康的作用。由于此结论源自研究的统计 结果,即统计结果仅发现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反 应症状的主效应,而未出现社会支持与不良生活 事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故称作主效应模型。

1.3 应激源
1、应激源的概念 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 种刺激。
2、应激源的分类
1)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分:内部和外 部 2)根据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属 性分: 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 文化性 3)根据应激源的可控制性分:控制 性和不可控制性
第二节
3)Lazarus和Folkman根据应对的指向性 将应对分为两类 A、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是通过获取如何 行动的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或采取行动, 以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努力。 B、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是调节自己由外 界的伤害、威胁引起的不良情绪的努力。

《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
2.1 优生
7.妊娠期禁止酗酒 孕妇酗酒,会使胎儿得胎儿酒精中毒综合征,引起胎儿畸形。
8.妊娠期防止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孕妇过多地接触化学农药、铅、X射线等会使胎儿畸形,也可能会使胎
儿患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2.1 优生
除此之外,孕妇要保证足够、合理的营养, 注意保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尤其是在妊娠早期。并且,孕妇要保持情 绪的乐观稳定,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 要排除一切干扰和精神刺激,创造一个良 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1.2 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与社会因素
〔二〕家庭因素
1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由于家庭规模和组成家庭的成员不尽相同,家庭又 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由一夫一妻,或由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由祖父 母、父母和子女三代同堂组成的主干家庭;除了主干家庭成员之外,还有其他家庭成 员的扩大家庭。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 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开展有 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1.2 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与社会因素
3
教师因素
师生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是在师生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开展起来的。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认知和行为对学生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年龄段 的心理健康
第三节
3.1 儿童期心理健康〔0~11岁〕
〔一〕乳儿期心理健康〔0~1岁〕
1.爱抚
母亲的爱抚对婴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母乳喂养在供给婴儿各种营养物 质的同时可给予婴儿无限的母爱。
婴儿躺在母亲的怀中,听到母亲的心跳,看到母亲的微笑,感受到母亲的 抚摸,和母亲进行情感的沟通,可获得心理上的开展,有助于心理健康。

护理心理学PPT课件护心第三章

护理心理学PPT课件护心第三章

第二节




一、概念 1、应激:个体对环境刺激所引起的非特异性的 生理反应 2、心理应激: 来自体内外和社会的刺激源作用于机体所产 生的机体内部突发的紧张状态
二、应激原 ●躯体性 ●心理性 ●社会性 ●文化性
三、心理应激反应 1、认知能力降低: 表现:思维迟钝、注意力分散、自知力下降、 对客观认知的歪曲 2、不良情绪反应: 表现:焦虑、愤怒、恐惧、抑郁
二、心身疾病的中介机制
自主神经系统(活动过度或不足)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应激源)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改变) 神经递质(分泌水平发生变化)
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三、心身疾病的分类
四、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1、冠心病(A型性格) 2、原发性高血压(精神紧张或情绪因素、 A型 性格) [A型性格特征] 性情急躁、进取心和竞争性强、对工作专心、 不善于放松休息、能强制自己为成功而奋斗 A型性格的个性特性,影响了血液中甘油三酯的 浓度,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生心脑血管 疾病 精神高度紧张职业+内心矛盾突出=患病
五、心身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1、治疗: ♠躯体:药物、手术、物理 ♠心理上:个别治疗、集体治疗、催眠治疗 ♠生物反馈疗法: ♠环境治疗:家庭、单位 ♠精神药物治疗:抗焦虑 2、护理: ♠心理支持:关心的是身患疾病的病人 ♠提高认知水平:正视和接受所面临的不利处境 ♠运动锻炼:增强个体躯体机能、减轻紧张
3、支气管哮喘(过分依赖、敏感) 由于强烈依赖欲望未能达到满足,而使这种情 感 受到压抑,而又不能从哭泣或叫喊向外表达, 于 是便转换为哮喘的发作 精神紧张、内心冲突 焦虑、沮丧、抑郁 哮喘发作 过分注意自己的疾病 家属的过分担心和焦虑 病人的心理评价特征:内向型、情绪表达缺 乏、期待被他人接受、

(完整版)《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120031课程名称:护理心理学学分:1。

0总学时:24学时理论学时:18学时实验学时: 6学时先修课程要求:生理学、普通心理学、基础护理学适应专业:护理学教材:1。

护理心理学,周郁秋主编,第二版,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7月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将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运用于现代护理领域所形成了一门新的应用学科.该课程是现代护士必备的专业知识,同时对学生知识结构、创造能力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护理心理学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会在护理实践中应用,提高护理质量;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新进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通过实验教学,学会临床心理评估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

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1)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2)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熟悉心理挫折与心理应激,心身障碍与心理治疗;(3)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熟悉儿童病人、老年病人、手术病人、问题病人、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4)了解心理学知识在现代护理中的作用,心理问题的干预理论与技术,心理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2.基本技能(1)掌握气质类型调查、艾森克个性问卷、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操作方法;(2)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四、实验要求实验课采取老师指导,学生操作练习的方法,掌握相关量表及调查问卷的使用方法。

五、考核考核方式:理论考核(笔试)成绩构成:理论考核占70%、平时成绩占30%(含讨论、作业、考勤).六、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心理与精神护理学 第三章心理应激ppt课件

心理与精神护理学 第三章心理应激ppt课件
然而这不是简单的勇敢不勇敢的问题他的表现是一种典型的战斗应激反应或者说战时应激障碍这是一类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不良反应严重腹泻或痢疾时大便每天超过4次者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第一节 心理应激
学习目标:
1.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换位思考能力。 2.掌握心理应激的过程、常见心理危机和心理危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②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心某些不能为社会规范或自我良心
所接受的感觉、态度、欲望、意念等转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 用来掩饰、逃避或减轻内心的焦虑与痛苦。如:“以小人之心度 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 等就是投 射作用的写照。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通常又是无意识的。
应激源 分类
事件的内 外环境刺 激因素
(2)心理应激源:是指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恐惧和抑 郁等情绪反应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这种冲突 也许是确实存在,也许只是主观想象。
①挫折。 ②动机冲突(三类)。
应激源 分类
事件的内 外环境刺 激因素
(3)社会性应激源: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刺激因素, 如社会动荡、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变化、天灾人祸、 战争等,甚至是一些家庭琐事。我们日常的应激源可 归纳为家庭支出、工作、职业、心身健康、时间分配、 生活环境、生活保障六类。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①压抑:如:“我真希望这事没有发生过,我不要再想它了” 。压抑是
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压抑的正面作用是: 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 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 如果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 就 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 压抑能保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 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运用压抑 作用的人。 但是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 只不过是在意志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 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活跃起来,引 起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 同时,如果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 把自 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 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应。如强迫型 人格异常者, 就与他们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护理心理学课件3(心理过程)

护理心理学课件3(心理过程)
体验。
区别:
需要:情绪(个体生理需要);情感(人的社会需要)
发生:情绪(较早,动物人类共有);情感(较晚,特有) 反映:情绪(情境性、不稳定性、易变性、明显外部表现);情感(持 久性、稳定性、外部表现不明显)
二、情绪、情感的作用:
情绪情感可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情绪情感可以影响人的智力活动
情绪情感是人的行为的动力系统之一 情绪情感可影响人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四)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分为三种 1.无意注意:
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 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门外突然来人.
2.有意注意:
也叫随意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一 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受到人的意识的自觉支配和调 节,不仅指向人乐意去做的事,也指向人不乐意去做 的事。
(二)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 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等思维操作方法,对事物和信息进行 加工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不同可分为三类: 动作思维 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其方式是 一边动手操作一边思考。 形象思维 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其方式 是想象活动。 逻辑思维 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方式是运用概 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证明。
1.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
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客体的数量。据研究, 成人在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只能注意到8~9个黑色 圆点,或4~6个互不联系的外文字母。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
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

护理心理学作业题(共四章)

护理心理学作业题(共四章)

第三章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及其优化一、选择题1.“护士角色人格”区别于“角色人格”概念的关键词是A.相似性B.特异性C.职业性D.灵活性E.适应性2.护士最黯淡的历史形象主要发生在A.15-19世纪B.16-19世纪C.16-18世纪D.15-18世纪E.15-16世纪3.将特质区分为3个交叉重叠层次的心理学家是A.霍莱B.卡特尔C.奥尔波特D.艾森克E.弗洛伊德4.属于护士角色人格内涵的词汇是A.忠于职守B.崇高C.坦诚D.无私奉献E.善良5.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的人际能力及其A.权威性B.主动性C.变通性D.主导性E.灵活性6.个体的成就机动与其成正比的内容包括知识结构、文化结构和A.工作能力B.价值观念C.社会期望D.他人嘉许E.气质类型7.个体人格特质于角色特质彼此重合的匹配模式是A.最少见的B.最理想的C.最协调的D.最常见的E.最灵活的8.职业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可称为A.道德教育B.主旨教育C.特色教育D.优势教育E.符合教育9.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特色教育需遵循A.高效原则B.强化原则C.随机原则D.同步原则E.补缺原则10.可操作性系统模拟训练不适用于A.言谈举止B.人格特质C.职业仪容D.情绪调控E.情景模拟11.“形成专业共识”的举措属于A.优势教育B.模拟教育C.特色教育D.分层教育E.符合教育12.以下人群中精神状态最好的是A.精神科医生B.护士C.儿科医生D.外科医生E.妇产科医生13.护士身心健康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是其A.个体特质B.职业心态C.嘈杂环境D.工作压力E.成就动机。

14. 考虑护生的知识面、成就动机等差异的教育是A .优势教育B .模拟教育C .特色教育D .分层教育E .符合教育15. 护士的合乎理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情感活动体现其A .情绪调控能力B .同情心C .职业道德D .忠于职守E .爱心16. 一位年轻的心肌炎女患者,即将出院的一次服药中,骤听护士惊呼其 所属床号的药发错了,随即倒地抽搐,继而发生室颤,终因抢救无效而死 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1 . 学校的管理和教学
首先,教育体制、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和管理制度等会对学生心 理健康产生影响。它们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教学 和学生学习的状况。
15
2 . 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从学校的物理环境来说,宽 敞明亮、优美整洁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熏陶的作用,使学生 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够 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团结互助,人际关系和谐。这样的学 校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提高。
期是一个人生理与心理诸方面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其
.
主要特征是性的成熟、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过程的
乳儿期是儿童时期身心发展最快的时 期。在这一时期,感觉和知觉已经产生和 发展。由于定向条件反射的形成,婴儿从 第3个月起能较集中地注意新鲜事物, 5~6个月已出现较稳定的注意,同时表 现出初步的记忆能力,可以认识母亲和熟 悉的人,已具有表情和情绪。
28
1. 爱抚
母亲的爱抚对婴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母乳喂养在供 给婴儿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可给予婴儿无限的母爱。婴儿躺 在母亲的怀中,听到母亲的心跳,看到母亲的微笑,感受到 母亲的抚摸,和母亲进行情感的沟通,可获得心理上的发展, 有助于心理健康。据报道,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的孩子,大 多性格抑郁、胆怯、自卑、缺乏信心、适应能力差。
16
3 . 教师因素
师生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是在师生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认知和行为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17
(四)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
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 道德观等,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们 的观念,反映在人们的价值观、信念、世 界观、动机、需要、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 质上。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个体的心理 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对个 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43
3.发展成熟的自我意识
成人感和独立性使得少年期的孩子极想摆脱对父母的依 赖,同时,也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把他们当做 成年人来看待。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对他 们的评价要恰当,帮助其用客观、全面的观点来看待自己和 他人。
44
三、青年期心理健康(19~44岁)
青年期分为青年早期、青年中期和青年晚期。青年
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
至精神失常。
10
(二)家庭因素
1 .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多数研 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 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 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 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 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31
(二)婴儿期心理健康(1~3岁)
乳儿期是儿童时期身心发展最快的时 期。在这一时期,感觉和知觉已经产生和 发展。由于定向条件反射的形成,婴儿从 第3个月起能较集中地注意新鲜事物, 5~6个月已出现较稳定的注意,同时表 现出初步的记忆能力,可以认识母亲和熟 悉的人,已具有表情和情绪。
32
1. 训练口语交际,协调动作发育
护理心理学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第三章 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优生与胎教 第三节 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健康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4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基本 标准
5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适应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 状态下,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人体内、外环 境平衡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 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 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配偶的选择 婚前体检 适龄妊娠 怀孕期禁止滥用药物
23
忌怀孕期病毒感染 怀孕期间禁止吸烟 妊娠期禁止酗酒 妊娠期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24
二、胎教
胎教是对胎儿进行的教育,它是优生的一个重要内容。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受过胎教的婴儿,智商高于未受过胎 教的婴儿。经过胎教训练的婴儿朦胧期短、智力发育快、 语言能力强、动作协调敏捷。
18
2.学习工作环境
个体所处的学习工作环境不同,其心 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不同。研究发现,城 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对 人的心理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
19
(五)个体因素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个体某些方面的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也 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外貌较好、能力较强的个体,往往在生活中会 更多地获得别人的喜爱,会感到更多的满意、愉快,这有助于其心理健 康;反之,外貌较差的个体,特别是当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往往容易感 到自卑、焦虑、挫折,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婴儿期语言中枢已发育成熟,具备了语言发展的生理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激发婴儿说话 的兴趣,提高他们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并进行动作的协调训练,可促进其大脑的发育。
2. 培养生活习惯,纠正不良行为
生活习惯包括睡眠习惯、饮食习惯、大小便习惯等。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赖于正确的教育。在婴 儿教育过程中,应本着赞扬、鼓励的原则,而不是批评、斥责。
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从生理上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正处在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最典型的
表现就是性成熟;从心理上看,他们则处于半幼稚、半
.
成熟、半依赖、半独立、既像小孩又似成人的状态。身
心发展的突出特点给少年期学生的教育带来诸多的问题,
如逃学、出走、性罪错、代际冲突。青春期精神病在这Biblioteka 一年龄段都易出现。6
(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智力正常 情绪健康 意志健全 人格完整 自我评价正确 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适应正常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7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与社会因素
生理因素
家庭因素
学校因素
社会因素
个体因素
8
(一)心理因素
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分的生理条件,
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 遗
41
1. 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青春期是个体性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间,也是青少 年对性的迷茫时期。所以,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性生理、性 心理、性道德与性法制的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正常的生理 及心理现象,消除性紧张和性困惑,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性 心理。
42
2.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
由于成人感和自我闭锁性心理特征的出现,少年期孩子 在人际交往上会出现一些困难,如与成年人之间的代沟,与 老师的对立,与同学的不合群等。所以,要教会他们处理各 种人际关系的技巧,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33
(三)幼儿期心理健康(3~6岁)
幼儿期是智力、情感、意志、性格发 展的重要时期。此时,幼儿的大脑发育已 接近成年人,言语表达由情境性言语发展 为连贯性言语,并能较好地用言语控制自 己的行为。幼儿的情绪体验丰富,但缺乏 控制。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出现 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想象力丰富。
36
3.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并养成 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同时,还要学会独立处理 一些简单的人际关系。
37
4. 实施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
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将对其成人后的性 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幼儿的爱护,应该是平 等、民主和尊重的,要多表扬、少批评,不要 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和评价孩子的行为。当然, 也不能溺爱孩子,否则会令其养成任性、无礼、 自私等不良性格。
29
2. 营养
营养与孩子的体质、智力发育关系密切。早期营养 不良,对孩子的体力活动和智力发育都会造成一定的影 响,因此,应给婴儿补充丰富的营养。6个月以内的婴 儿应以母乳喂养为宜。对于缺乏母乳的婴儿,应选用营 养丰富的代乳品。婴儿6个月开始需添加辅助食品,以 保证充足的营养,得以健康发育。
30
3. 刺激
38
(四)儿童期心理健康(6~11岁)
儿童期的孩子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 因此,他们的生活内容、生活环境和交往 范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心理发展也 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一时期,心理健康 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39
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
培养儿童能够自主学习的途径, 就是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对于 儿童来说,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就是 表扬。老师也要安排好儿童的学习 活动,使孩子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使 其从原本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过渡 到以学习为主的生活,难免会出 现适应困难。老师要创造机会, 使孩子尽早地融入集体之中。家 长也应提前改变儿童的起居、饮 食规律,使之与学校一致。
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中,家族中有
癔症、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人所占的比
例明显偏大些。
9
有研究发现,与正常个体相比,有心理健康问题
的个体,早期患有高热惊厥、头颅外伤和其他严重疾

病的所占比例更大些,且差异明显。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
一般来说,从胎龄5个月开始可对胎儿实施定期定时的 声音和触摸刺激。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三节
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健康
26
一、儿童期心理健康(0~11岁)
乳儿期心理健康 (0~1岁)
婴儿期心理健康 (1~3岁)
幼儿期心理健康 (3~6岁)
儿童期心理健康 (6~11岁)
27
(一)乳儿期心理健康(0~1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