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的经济学基础及其实现途径

合集下载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特殊路径与制度建设的根本任务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特殊路径与制度建设的根本任务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特殊路径与制度建设的根本任务作者:姜鲁鸣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7年第10期讨论军民融合制度构建问题,离不开观察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特殊路径,这是深入分析当前军民融合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准确把握军民融合制度建设根本任务的关键。

一、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必须从自身国情出发在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军民一体化或军民融合发展,是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框架内推进的,军民融合发展基本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

从军民融合进程看,发达国家政府部门虽然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推进军民融合的主要平台是比较成熟规范的市场经济,总体上表现为一个依托市场经济推动军民融合的自然过程。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中,各主要国家有着大致相同的军事动因、技术动因和经济动因,但也有各自的背景和条件。

可以说,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径,美国的不同于日本的,日本的不同于欧盟的。

即使在欧盟内部,各国模式也不尽相同。

总的看,各主要国家虽然都强调国防与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但对于哪些领域、哪些项目可以实现“融入”,而哪些领域、哪些项目不能“融入”,都有各自规定。

在国防科研与生产方面,各主要国家都注重竞争性采购,竭力保留武器装备科研方面的核心技术与人才,但国有经济的比重和产业结构却不尽相同,法国国有军工比重明显较大,明确规定私营部门不得进入一些核心军工领域。

实践表明,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必须从自身国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照搬别国的融合模式,“比着葫芦画个瓢”肯定不行,因为世界上压根儿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军民融合模式。

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之前重重地加了“中国特色”四个字,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遵循军民融合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内在关系的深刻认识。

坚持中国“特色”,必须深入研究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特殊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在一个经济技术落后的起点上,走了一条先计划、后市场的路。

这条路总体上是成功的,否则不会有“两弹一星”等一系列巨大成就,但也给今天的军民融合发展带来了一些特殊条件和环境。

浅谈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发展路径

浅谈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发展路径

浅谈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发展路径作者:杜庆龙来源:《中国军转民》 2020年第11期杜庆龙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将军民融合战略确立为国家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战略在国家顶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相比而言,这一战略形成的时间并不长,然而它在国家体系中却具有独特和重要的地位。

军工研究所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重要单位,为我国军队重要型号装备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军民技术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通用性不断增强。

各大军工集团不断推进军转民步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产业格局。

但在军民融合发展大背景下,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创新来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包括扩大开放程度,加强军工研究所与外部民用经济之间的融合,都是军工研究所必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高度关注,习近平履职之初就着重强调要处理好两大建设关系,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此后,在迄今为止连续六年的全国“两会”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重点强调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供给侧结构改革仍需进一步推进。

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国防工业军工单位在肩负着“保军”的政治任务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实现军工科研技术成果向其他领域的转化,更好的服务于国民经济。

在军民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完成好国家重大型号研制任务的同时,选择好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现有军民融合产业基础,并且加强与外部民用经济的合作,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是军工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外部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军工研究所军民融合发展的途径与模式需要进一步拓宽,还存在很多不足。

(1)缺少对军民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战略引领功能未能很好发挥出来,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认识不深入,把军民融合简单理解成军转民,加之由于考核激励机制的缺失,研究所侧重对任务的考核,导致军民品发展均与所外民用经济、社会资本的合作较少。

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经济学解释作者:李晓华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17期【摘要】军民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

军工产业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因此对价格不敏感,能够在前沿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开发、产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军工产品需求规模小、军工企业数量少的特点又会造成封闭的军工体系效率低、成本高。

民用产业规模大、需求多元、企业数量多、产业分工细化,因此技术创新活跃,生产效率高,具有成本优势。

通过军民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带动民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军工产业的效率,增强国防安全保障。

军民融合具有不同的层次,其深入推进需要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调整,也需要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军民融合分工技术规模经济经济学【中图分类号】 F402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17.17.003二战之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将战略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纷纷推动军转民、以军带民和军民融合。

1994年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在《军民一体化的潜力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出“军民融合”的概念,该报告将军民融合定义为:“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游光荣,2006),军民融合由此成为美国的一项国策。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融合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先后经历了“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军民融合”四个阶段(徐辉,2014)。

党的“十七大”提出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要求“建立和完善军民集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对军民融合的认识不断深化。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

军民融合式发展十项措施

军民融合式发展十项措施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的十项措施2013-12-29 23:29:37 丁锋韩璞魏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以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重要论述,指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军民融合工作。

军民融合领域军内外专家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时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

“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更加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

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专家们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

专家们深刻领会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的精神实质。

一致认为,这里讲的“二个坚持”、“一个加强”,不仅指明了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是事关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防现化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是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们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

“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而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

军民融合战略下军体融合发展的动因、条件与对策

军民融合战略下军体融合发展的动因、条件与对策

军民融合战略下军体融合发展的动因、条件与对策引言:近年来,军民融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军体融合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军队现代化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探讨军民融合战略下军体融合发展的动因、条件与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军体融合战略的实施。

一、动因军体融合发展的动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国家安全需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安全需求也变得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传统的军事安全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战争的需求,需要军民融合来实现军队现代化,提高军事力量的实战能力和战略应对能力。

2.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军体融合可以促进军事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经济社会发展。

军队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可以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军体融合还可以促进优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 军队自身发展需求:军体融合可以促进军队运行效能的提升,增强军队的现代化管理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

通过融合民用资源,军队可以更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等手段提高组织效率,实现军队建设的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二、条件要实现军民融合战略下军体融合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 法律体系: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军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需要出台一系列适应军体融合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明确军队与民用各领域的关系和职责,建立军队资源利用的合理机制和流程。

2. 人才支持:加强军队与民用领域的人才交流和对接是军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需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交流平台,加强军队和民用领域人才的培养、交流和共享。

3. 产业基础:发展军体融合需要有相应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

需要加大对军民融合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推动相关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

三、对策为了实现军民融合战略下军体融合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政策引导:加强军体融合的政策引导,明确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为军队与民用领域的融合提供合理的政策环境。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在当代中国,要真正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需要认真研究推进其发展的基本路径。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首先需要制定实施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

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和理念要变革现实,需要相应的战略平台。

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尤其需要国家通过战略规划来推进。

在历史上,我们党一直强调“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思想,并以此作为党和国家指导国防建设的重大方针。

这些战略思想虽然在某些领域和某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将其具体化为可供全局遵循的发展战略,缺乏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举措的约束和牵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解决军民分离问题的效果。

今天,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选择。

要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就不能仅仅把这一体现时代潮流的大战略束之高阁,而要尽快研究论证并制定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等,应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国防军队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国家安全环境变化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相适应,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相适应,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相适应。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需要以重点带动全局。

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

比如,将军事※※准备需求和战场建设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将国防经济布局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等等。

当前的重点是加强党的十七大强调的四大体系建设,即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体系建设。

这四大体系建设,既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建设重点,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

只有通过加强这些建设,才能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军民体制机制。

军民融合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涉及各有关部门的利益调整,需要依靠国家政策和军政部门协同推动。

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权威性的高层决策机构。

军民融合具体措施

军民融合具体措施

军民融合具体措施军民融合是指军队与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国家军事力量和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高度融合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为了有效推进军民融合,需要制定具体措施,下面将从军事科技、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军事科技方面,首先需要加强军事科研院所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通过共同研发军事科技项目,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其次,要加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军民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联合实验室,推动军事科技成果在民用领域的转化应用。

此外,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产业发展方面,要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建设。

通过政府支持和企业投资,打造集军工、民用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促进军民融合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对军民融合企业的金融支持,提供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

此外,还要加强政策引导,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军民融合企业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

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军民融合人才队伍的培养。

通过加强军事院校与高校的合作,培养具备军事科技和民用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军事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具备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人才。

此外,还要加强人才交流和流动,鼓励优秀人才在军队和民用领域之间流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军民融合具体措施的制定需要从军事科技、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考虑。

通过加强合作、推动创新和培养人才,实现军队与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军民融合的良性循环,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军民融合是指军民两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一种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逐渐成熟的漫长过程,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军民融合是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相关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一、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基础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对军民融合的高度重视以及军民融合的深入推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了军民融合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军民融合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的逐步出台,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如航空航天技术、卫星导航技术、核能技术等,这些都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技术支持。

我国的市场规模巨大,产业发展较为完善,这也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条件。

我国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在科技领域,我国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军民融合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的军民融合已经形成了一批以军民融合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例如军民融合航空航天产业、军民融合智能制造产业等,这些产业不仅为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军民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力度,进一步推动了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

尽管我国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军民融合的复杂性和前沿性,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当前我国在军民融合创新方面仍存在科技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以及一些利益诉求,军民融合的发展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不畅、协同配合不够等问题,需要加强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创新,搭建更加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军民融合发展政策解读促进军民共享

军民融合发展政策解读促进军民共享

军民融合发展政策解读促进军民共享军队和民族是一个国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出台,旨在促进军民共享,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衔接。

本文将对军民融合发展政策进行解读,探讨其对促进军民共享的意义以及实施的具体举措。

一、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背景与意义军队是国家的坚强后盾,为国家安全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军民融合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出台,是在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军事现代化的背景下,为促进军队和民族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国家安全水平:军民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整合国家资源,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和装备优化升级。

通过加强军民科技创新合作,提升国家的军事科技实力,进一步提高国家安全水平。

2.促进经济发展:军队具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创新潜力,与民族的合作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军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同时,通过军民融合发展,还能够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提档升级。

3.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军民融合发展政策能够在法律层面为军队和民族的合作提供支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军队可以借助民族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提升自身建设水平;而民族则能够从军事科技的发展中受益,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二、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具体举措为了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包括:1.加强军民科技创新合作:政府鼓励军队企业与民族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军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通过成立军民科技创新联盟,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

2.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基金:政府设立军民融合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军民融合项目的研发、投资和产业化。

通过资金的支持,促进军民融合项目的落地,推动军民共享发展。

3.打造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政府在一些重要地区设立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军队和民族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创新平台。

军民融合对接实施方案

军民融合对接实施方案

军民融合对接实施方案军民融合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军民融合对接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军民融合对接实施方案进行探讨,旨在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一、加强政策引导,建立政策支持体系。

政策引导是推动军民融合对接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军民融合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还应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军民融合的认知和支持度。

二、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科技创新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军民融合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支持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军民融合相关科研项目,促进军民融合在科技领域的深度发展。

三、加强产业对接,促进资源共享。

产业对接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加强对军民融合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军民融合产业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推动军民融合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军民融合人才储备。

人才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加大对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军民融合背景的专业人才,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五、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军民融合发展空间。

国际合作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吸引和引导国际优质资源参与军民融合,拓展军民融合发展空间,推动军民融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六、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军民融合健康发展。

监督管理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军民融合发展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军民融合发展的健康有序进行。

结语。

军民融合对接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只有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希望本文提出的军民融合对接实施方案能够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军民融合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怎么走

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怎么走

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怎么走作者:王树年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01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这是我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树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新理念,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其本质内涵、实现途径和任务要求,才能使我们的融合实践实现新的飞跃。

一、军民融合的本质内涵研究军民融合的本质内涵,首先要搞清楚概念中“军”与“民”的具体涵义,对“军”与“民”的不同理解,导致了目前对军民融合基本内涵认识上的不一致。

我们应该用系统的观点,从全局而非局部、从整体而非个别来认识和把握军民融合的本质内涵。

军民融合的“军”是指国防和军队建设,“民”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军民融合的基本内涵就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大系统的有机融合,或称之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其核心要义是把国防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二者相互促进、融为一体,本质要求是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配置的效能最大化,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因此,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是军民融合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要求。

军民融合是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改革创新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方式的基本遵循,宏观上要求全要素、多层次的整体性融合,但具体到不同领域、行业和单位,其融合的内容、程度和形式是不同的,不能简单一概而论。

深刻理解军民融合的本质内涵,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最根本在于从总体上把握其规律和特点,并在具体实践中加以创造性运用。

二、军民融合的实现途径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新军事革命不断深入,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选择,但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基本国情不同,军民融合的路径也不同。

军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军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军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关键保障之一,而军民融合则是当今时代国防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

军民融合是指军队与其他社会力量相互融合,在各自优势领域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实现军民互利共赢的目标。

军民融合的理论基础军民融合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中讲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这句话说明了在战争中,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应该把军队和民众看作是一体的整体。

古代中国的战争,往往是在社会群众的全面支持下开展的,所以融合观念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存在。

在现代,军民融合的理论应运而生。

军民融合的基本思想是:在战争中,军队需要社会资源的支持,而民间也需要军队的保护。

只有军民共同合作,才能形成整体合力,保卫国家安全。

军民融合还强调了信息化条件下核心技术的互通互用,对于提高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军民融合的实践成果在社会和科技条件的不断发展下,军民融合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铁路、邮电、航空等行业都有着丰富的军民融合经验。

例如,在铁路领域,军民融合推动了国内铁路物流的发展,军队与民用铁路的互相配合极大提高了铁路运输能力,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军装装备方面,军民融合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国内某装备公司研制的特种车辆,应用于多个领域,如消防救援、航空发射、罐装石化品运输等,充分利用了军用和民用技术资源,达到了军民融合的目标。

此外,针对新冠疫情期间物流运输需求的变化,军民融合使得军队共同参与到物流运输中,既充分调度了资源,又增强了抵抗疫情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民融合的前景与挑战军民融合的前景是广阔的。

现代军事技术正在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需要来自民间的技术创新和资本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也迫切需要各行各业借鉴军队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先进经验。

军民融合不仅可以提高中国国防的科技水平,还可以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但军民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的模式与路径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的模式与路径

军民融合是指军队和民用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旨在实现国家军事需求与民用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建设,是加速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推动国防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了有效评台。

本文将从模式与路径两方面探讨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建设。

一、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的模式1.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地方政府在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通过政府资金、土地资源和政策扶持,引导民间资本和企业参与基地建设。

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地方综合实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军方主导模式军方主导模式下,由部队直接组织、管理和运营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这种模式下,军方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资源,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建设,同时实现军队装备需求与民用市场需求的协同发展。

3.民间资本主导模式民间资本主导模式下,由民营企业或投资机构牵头筹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借助市场机制和创新模式推动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

这种模式在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的路径1.政策支持政策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的关键支撑,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及规划,明确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给予相关税收、融资、用地、招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科技创新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注重加强科技研发,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人才培养军民融合产业基地需要依托人才储备,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引入高端人才和技术团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资金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可以通过国家资金、政府引导基金、银行贷款、创业投资等多种渠道获取资金支持,推动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

5.市场需求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要结合市场需求,深入调查和了解市场需求,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推动军事装备产业向民用市场延伸,促进军工技术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引言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军民融合战略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发展重点之一。

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军民融合,简单来说,就是指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共同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1. 军民融合的内涵和意义军民融合的核心在于互通有无,即让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之间的资源互通有无、互相借鉴,实现资源优势整合,从而为国家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军民融合可以实现国家资源的协调发展,增强国家创新能力,促进民用产业的发展,推动国防工业转型升级。

2. 军民融合发展的模式目前,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类:政府引导型,利益驱动型和市场引导型。

政府引导型模式是由政府来主导军民融合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框架,以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度融通与协同发展。

利益驱动型模式是在市场化经济背景下发展出来的模式,企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主动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转型来实现军民融合。

市场引导型模式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来的模式,优先考虑市场和科技进展的趋势,积极引导市场,以便更好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三、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实践应用实践中,军民融合发展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1. 技术创新以军民融合技术为核心,在民用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中逐步实质化。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可根据其特殊性进行定制,例如借助民用技术,在军事系统中实现更快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为我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

2. 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是继技术创新后的重要领域。

当前,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技术,如云计算等。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军民融合模式的更加完善。

3. 人才培养为了推动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还需要大幅增加具备军民融合技术专业能力的人才。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论述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促进军事和民用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重要战略举措。

以下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1. 政策引导和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政策导向,明确军民融合的目标和任务,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以引导各方积极参与。

同时,创新军民融合的机制和体制,促进部门间合作和信息共享,消除制度性壁垒。

2. 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合作:鼓励军民科技创新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军事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联合实验室,提供资源与技术支持,促进军民科技合作的成果共享和应用推广。

3. 培育军民融合型企业:推动军工企业向民营领域延伸,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军工领域合作。

鼓励企业建立合资合作、共建研发中心等形式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优势和技术创新的互补。

4. 人才培养和交流:加强军事和民用领域人才的交流与培养。

鼓励双向流动的人才机制,为军事领域引进民营企业的优秀人才,同时为民用领域提供军队技术人才的支持和培养。

5.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共享:推进军事和民用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军民融合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

促进军民间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高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水平,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6. 加强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使用规则。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和制度,鼓励创新和技术转化,确保合法权益的保护。

以上路径需要政府、军队、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路径可能会有所差异,但共同的目标是促进军民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国家科技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军民融合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研究

军民融合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研究

军民融合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研究一、背景介绍军民融合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国策,旨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背景下,制定和实施军民融合产业政策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围绕军民融合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展开研究。

二、军民融合产业政策的制定1. 立足国家战略军民融合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国家战略。

我国目前的战略是“走自己的路”,“加快现代化进程”,“提高军民融合水平”。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在此基础上明确政策目标,明确政策方向,做好政策规划。

2. 支持重点领域军民融合是由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转移,政策制定者需要结合产业形态,完善制度建设,针对重点领域给予重点扶持。

例如,确定步兵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攻关,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装备质量。

3. 转变政府职能军民融合产业政策的制定也需要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放手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把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主体,政府则通过制定产业标准、提供金融支持等方面来引导市场进入合理的轨道。

三、军民融合产业政策的实施1. 推进示范项目政策的制定只是第一步,实施才是关键。

政策实施需要有实质性的举措,加快项目落地,推进示范项目的实施效果,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

2. 加强政策落实军民融合产业政策的实施也需要加强政策的落实。

需要把政策实施与中央任务的实现结合起来,加强对中央进度的把握,增强督查力度,确保任务的完成。

3. 加强技术攻关军民融合产业政策实施,需要加强技术的攻关,推动原有技术向高端技术转化,加快自主研发,提高技术水平,把科技与产业相结合,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四、军民融合需解决的问题军民融合产业的交叉性、复杂性使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

例如,部门之间的协调,政策落实难度大,技术创新问题等等。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积极解决这些问题。

五、军民融合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建议1. 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协调机制政策制定者需要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保障。

军民融合的经济学基础及其实现途径

军民融合的经济学基础及其实现途径

军民融合的经济学基础及其实现途径摘要:军民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对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有其深刻的经济学基础。

本文从产业技术的共通性、技术外溢性、产业基础共同性、市场互补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垄断与竞争、比较优势和分工理论、交易成本与资产专用性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军民一体化的经济学基础,并从这些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一些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军民一体化;经济学基础;实现途径0 引言为推动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军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行动起来,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组建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发布一系列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政策文件,改革各种制约军民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建军民一体化创新示范区等等。

军民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对我国长期探索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有其深刻的经济学基础。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军民一体化,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帮助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举措,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经济学视角看,军民一体化实际上是一个资源配置与使用方式的转变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学基础,认识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学本质。

一、军民一体化的经济学基础军民一体化发展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解释并论证每个领域实施军民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经济学基础也不一样。

我们这里主要论述科技产业军民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使用的最为广泛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产业技术的共通性其实每个产业都有一些通用技术,这些技术也被称为产业共性技术,这些技术既可以为生产军品所采用的,也可以为生产民品所采用。

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在多个产业之间、或一个产业内部、甚或一个企业内部被广泛采用的技术(谭晶菁,2018;李纪珍,2006),这些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或多个产业的兴衰变革,如信息传输技术对于通讯导航、广播电视、卫星监测等产业而言,就是这些产业的共性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民融合的经济学基础及其实现途径发表时间:2019-12-30T13:07:44.50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 15期作者:刘帅[导读] 军民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对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摘要:军民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对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有其深刻的经济学基础。

本文从产业技术的共通性、技术外溢性、产业基础共同性、市场互补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垄断与竞争、比较优势和分工理论、交易成本与资产专用性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军民一体化的经济学基础,并从这些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一些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军民一体化;经济学基础;实现途径0 引言为推动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军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行动起来,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组建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发布一系列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政策文件,改革各种制约军民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建军民一体化创新示范区等等。

军民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对我国长期探索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有其深刻的经济学基础。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军民一体化,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帮助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举措,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经济学视角看,军民一体化实际上是一个资源配置与使用方式的转变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学基础,认识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学本质。

一、军民一体化的经济学基础军民一体化发展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解释并论证每个领域实施军民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经济学基础也不一样。

我们这里主要论述科技产业军民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使用的最为广泛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产业技术的共通性其实每个产业都有一些通用技术,这些技术也被称为产业共性技术,这些技术既可以为生产军品所采用的,也可以为生产民品所采用。

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在多个产业之间、或一个产业内部、甚或一个企业内部被广泛采用的技术(谭晶菁,2018;李纪珍,2006),这些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或多个产业的兴衰变革,如信息传输技术对于通讯导航、广播电视、卫星监测等产业而言,就是这些产业的共性技术。

很多军工产业与民用产业的技术基础是相同的,因此可以通过“军技民用”或“民技军用”达到节约开发成本、加速技术成熟、激发科技创新、促进技术变革、探索技术的多元化应用等效果。

但在军民分割状态时,这些产业共性技术可能就无法在军民之间共享,从而导致重复研发、使用效率低下、技术进步迟缓等问题。

科技创新的过程,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导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等几个阶段。

很多科技创新在其萌芽阶段,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应用研究的初期,并无明确的军用或民用目的,只有到了后期,随着该项技术的成熟度不断提升,其应用于军事或民事部门的技术演化路径才开始出现分化。

因此,在科学研究的前期,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阶段,应坚持走军民一体化、统筹规划的路子。

也正是由于产业技术的共通性,很多技术最先也都是由军方资助研发出来并首先运用于军品研制的。

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最先都是来自于军用技术!同样,随着民用技术的发展,在一些民用技术领域,如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物流技术等,民用技术已经超过了军用技术,此时军方也当借助已经发展成熟的民用技术,避免重复研发,降低武器装备的研制成本,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技术的外溢性技术溢出是技术创新主体所创造的知识和技术,在不同组织或个人间流动共享过程中对其他创新主体产生一定的激发、激励、借鉴、模仿和学习效应,从而激发、带动其他主体创造新的技术。

如果说技术的转移、转化、共享是通过正规途径实现的话,那么技术溢出则多半是通过非正规的途径实现的,因此技术创新者一般不能获得由技术溢出而给其他主体带来的好处,这是企业或个人经济行为正向外部性的表现之一。

通过技术溢出,促进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动,从而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

技术溢出主要有两条途径:“纯知识溢出”和“物化溢出”。

“纯知识溢出”是指在技术转移转化的过程中,其他主体通过学习和模仿等途径,把现有技术应用于自己的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或者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展新的创新。

而“物化溢出”,则是指通过人才流动、产业投资、技术模仿、产业关联、商品交易等途径,使得掌握、使用该项技术的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与经济增长。

在军民一体化状态下,技术既有可能是从民用产业“溢出”到军工领域,也有可能从军工领域“溢出”到民用领域,从而提高军工产业和民用产业的生产效率与技术进步的速度。

为了增加并实现这种双向技术溢出,增加军工行业与民用行业的接触面、或者培育更多的军民一体化型企业,都是有效的途径。

(三)产业基础的共同性从产业构成来看,一个产业一般包括总装企业、分系统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与原材料供应商几个层级。

一般说来,在总装层面,由于军品和民品使用的环境、要求不同,因此对产品功能、规格、标准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军民分离的倾向较大;但是越往底层(零部件和原材料层面),军民的通用性也越强,军民一体化的可能性与机会也越多。

以航空工业为例,虽然军机和民机在机体结构、功能要求等方面差异较大,但是在发动机、航空电子、机电设备等分系统,二者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尤其是在零部件和原材料层面,二者相通之处更多。

如铝合金、不锈钢、高温合金等这些金属材料和航空陶瓷、特种橡胶、碳纤维等非金属材料,对于军机和民机而言都是必须的,只是二者对这些材料的性能要求不同。

建立一个军民一体化的科技工业基础,可以为军品的研制、生产、动员储备大量的技术、人才、设备和保障资源,降低军品研发与生产成本。

一旦发生战争,就可以实现武器装备生产的快速扩张,满足战时动员需要。

(四)市场互补性在军民分离的情况下,民品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但由于受技术进步、消费者收入与预期、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存在着商业的周期性波动;而军品市场却按计划经济运行,市场主要受国际安全环境、国防需求和军费投入等因素的影响。

当军民分割时,如果其中一个市场不景气,很难通过扩大或开拓另一个市场的销售来弥补。

在军民一体化的情况下,军民品市场打通了,企业可以根据两个市场的情况调整自己军民品的生产比例,维持企业稳定收益;同时,政府或军方也可以利用军品订单来矫正民品市场的周期波动。

当民品市场不景气时,政府或军方可以通过扩大国防支出和军品订单,拉动经济增长;当民品市场需求过旺时,政府或军方则可以通过压缩国防支出和军品订单,从而抑制经济过热。

在美国历史上就曾多次出现过,当民机市场不景气时,军方就通过扩大军机订货来帮助波音、麦道等航空工业巨头度过难关。

(五)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每单位产出的平均生产成本不断降低。

规模经济主要是由于前期巨大的投资和生产过程中的“学习效应”造成的:当产出增加时,每单位产品上分摊的固定投资额就会降低;同时随着产出增加,企业及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也在不断增加,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从而导致边际生产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企业同时生产军品和民品,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也正是由于武器装备研制与生产中巨大的规模经济的作用,一般说来,一种武器装备的市场可以容纳的企业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武器装备的市场结构一般都是独家垄断或寡头垄断的。

鼓励这些独家或寡头垄断的军工企业参与民品市场的竞争,也是促进这些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举措。

“范围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生产范围的扩大(如由原来只生产A产品扩展到同时生产A、B两种相关的产品,也就是企业生产由单一产品向多种产品扩展),此时每种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都有所降低。

“范围经济”的存在是由于同时生产多种产品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资源、设施、设备与人员等,从而使企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提升。

同时生产军品和民品,不仅可以让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而且企业可以同时借鉴学习军品与民品研制、生产的经验,积累技术,分摊设施设备的购置成本,规避单一市场风险。

(六)垄断与竞争垄断是由各种各样的市场壁垒造成的。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市场壁垒有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之分,也有人为设置的壁垒与非人为设置的壁垒之分,具体包括信息壁垒、体制壁垒、制度壁垒(如进入审查制度、保密制度、财务报告制度、利润限制、人事与人才流动制度等等)、技术壁垒(包括技术、标准的壁垒以及由规模经济导致的自然垄断等)、资本壁垒、政策壁垒等等。

推进军民一体化,就是要通过“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或降低“民参军”或“军转民”的各种壁垒,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人为设置的壁垒;对于那些非人为设置的壁垒,也要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变革和军工生产组织模式改革等方式加以破解。

由于各种壁垒的存在造成了我国军工系统长期的封闭运行、缺乏竞争、近亲繁殖、部门分割、条块分割、技术与设备封锁、创新资源流动不畅、技术转移转化难且动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军品价格虚高且技术更新速较慢,所以我们必须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扩大军工开放。

(如认为此段话较为敏感,可以删去!)要实现军民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打破现有的阻碍军民一体化发展的各种壁垒和垄断,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通过竞争来促进军品研制效率和军品质量的提升,降低军品价格。

(七)比较优势与分工理论比较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能够以比另一个生产者更低的成本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

比较优势有两种: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

由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的差异,不同的个人、企业或国家具有不同的静态比较优势;此外,比较优势还可以通过专业化学习、投资创新及经验积累等后天因素人为地创造出来,形成动态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人、企业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活动,这就产生了分工理论。

通过分工,军民两部门除了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外,还可以获得规模报酬,提升经济效益。

但由于军品市场上,很多军品的需求量是很小的,或者说某些军品的市场规模很小,如航母、潜艇等,这样就限制了分工的范围,因此在这些领域,还保持着很高的纵向一体化生产现象。

虽然这些行业领域在总装集成层面依然保持高度的一体化生产模式,但是在分系统、零部件和原材料层面,还是可以通过军民一体化扩大市场规模和社会分工,提升效率。

分工理论也告诉我们,在军工领域也当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产业分工,打破当前军工生产“高度一体化的封闭格局”,实行专业化分工,走“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的发展之路。

(八)市场交易成本与资产专用性交易成本是指为了实现商品的交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收集市场信息寻找交易对象的费用、谈判并达成合约的费用、监督并保证合约履行的费用、计量及运输的费用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