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x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精准翻译句子(二)课件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解析 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三、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法主要是认准标志,辨清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是:①有否定词“未”“不”“莫”等; ②作宾语的必须是代词,如“之”“余”“尔”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标志是:①疑问句式;②作 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 (3)用“之”“是”“唯……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四、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 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 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 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教材助解4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句子中有“是”字不一定是判断句,因为“是”不是判断句标志词。如“是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
教材助解1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 ②刘备天下枭雄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 ②妪,先大母婢也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精准翻译句子二讲义
核心突破六 精准翻译句子(二)——符合“直”“信”“境”,落实得分点一、判断句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有“……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
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
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句子中有“是”字不一定是判断句,因为“是”不是判断句标志词。
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②刘备天下枭雄C.⎩⎨⎧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②妪,先大母婢也 D.⎩⎨⎧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答案 D解析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其他几组均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且相如素贱人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 C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二、被动句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 专题十一 高分方案3 文中信息、要点和观点、写法的准确辨析教案-人教
高分方案3 文某某息、要点和观点、写法的准确辨析文言文不仅是语言的符号,还是文化的载体,甚至是文学的经典。
阅读文言文须注重言与文的结合,关注言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也就是着眼于文章的思想内容、思路结构、写作手法、表达特色等,从更深层次上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某某考纲明确要求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文言文。
对于“分析鉴赏”,高考中往往把它集中于一道选择题里综合考查,题干往往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或“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此题信息量大,涉及的具体内容主要有:1.筛选文中的信息该考点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该考点是考查考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要求考生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地判断或推理,分析某一个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做出客观的剖析、评价。
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该考点要求考生能够鉴赏以下具体内容:形象的特点,塑造形象的方法,形象在文章中的地位和意义;语言的特点、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表达方式、选材剪裁、表现手法、结构安排等。
解答此类题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做阅读训练时要注重积累有关鉴赏方面的理论知识,要熟练使用准确的鉴赏术语。
例再读高分方案1中的《上池州李使君书》(2017年高考某某卷),完成下面的题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对非议X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一 理解实词含义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
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勤于积累,善于推断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
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才可迎刃而解。
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
当然,掌握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
结合课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1.一级核心实词:120个。
它们为广大师生所公认。
(见《高考必背》)2.二级核心实词:80个。
按拔拜报暴备比币辟薄裁操策曾差长朝陈称出处传垂次存错贷德独多夺发伐方分奉负赋苟购果过假将矜景竟居课类名命逆披趣让稍舍身审师释视疏图委闻务息系向延夷引游责直置志中上面的实词是从教材出现频率,尤其是从近十年各地高考频率梳理、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需要理解、积累的知识点:五类实词(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庞大,掌握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力。
除了要通过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注意两点:1.追源溯流,寻找义项联系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弄清其词义演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
(1)词义演变规律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浙江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二(含解析)
限时综合训练二(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20分)游大慧寺记余客居京师无事,间从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环城之四野,往往有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可胜计。
询之,皆阉人之葬地也。
阉人既葬于此,乃更创立大寺于其旁,使浮屠①者居之,以为其守冢之人。
而其内又必请于.中朝之贵人,自公辅以上有名.当世者为文,而刻石以记之。
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
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
寺后积土成阜.,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殆.数仞。
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
山石嵌空玲珑,登其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
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②为文,立石祠门之外。
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
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寺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侍于前,大抵雄族亲之冢也。
夫使中朝之贵人为文,固若挟之以不得不作之势;而彼贵人者,亦逆俯首下气,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
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挟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贵人与宦寺有相知之旧。
夫以中朝之贵人而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则彼其所以为贵人者,未必不出于宦寺之推引。
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于宦寺而甚良宦寺,则是惟恐宦寺之能为祸福于我,此孔子之.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
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选自清代大櫆《海峰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①浮屠:僧人。
②李东阳:明朝诗人,官至吏部尚书。
宦官刘谨专权时,李依附周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公辅以上有名.当世者为文名:命名B.寺后积土成阜.阜:小山C.下视平地殆.数仞殆:大概D.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舆致:车载而至答案 A解析名:名望。
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复习讲义:专题十一 高分方案3 文中信息、要点和观点、写法的准确辨析 Word版
高分方案3 文中信息、要点和观点、写法的准确辨析文言文不仅是语言的符号,还是文化的载体,甚至是文学的经典。
阅读文言文须注重言与文的结合,关注言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也就是着眼于文章的思想内容、思路结构、写作手法、表达特色等,从更深层次上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浙江考纲明确要求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文言文。
对于“分析鉴赏”,高考中往往把它集中于一道选择题里综合考查,题干往往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或“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此题信息量大,涉及的具体内容主要有:1.筛选文中的信息该考点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该考点是考查考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要求考生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地判断或推理,分析某一个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做出客观的剖析、评价。
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该考点要求考生能够鉴赏以下具体内容:形象的特点,塑造形象的方法,形象在文章中的地位和意义;语言的特点、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表达方式、选材剪裁、表现手法、结构安排等。
解答此类题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做阅读训练时要注重积累有关鉴赏方面的理论知识,要熟练使用准确的鉴赏术语。
例再读高分方案1中的《上池州李使君书》(2017年高考浙江卷),完成下面的题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ⅱ讲义不分版本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讲义不分版本文言文阅读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简释:所谓“浅易〞是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能读懂的。
分项考点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简释:①“理解〞一词表达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意谓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
②“常见〞意谓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
③“文中〞说明这些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表达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解释,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假设、所、为、焉、也、以、因、于、与、那么、者、之。
简释:“常见虚词〞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个,这是考查的范围。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意义〞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用法〞指的是该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简释:“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考查的重点。
而且重点放在运用中,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与区分,且能在翻译中译出。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简释:所谓“文中句子的理解〞,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所谓“文中句子的翻译〞,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标准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标准简明,通顺畅达。
这一考点实际上把上面的四个考点全都包容进去了。
5.文中信息的筛选。
简释:它要求在根本读懂文章的根底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点、思想感情、道理启示等相关信息。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简释:它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准确归纳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开展导致的结果等。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Ⅲ 核心突破三 Word版含答案
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紧抓标志,巧破难点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
《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标点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古代有些文献呈现出不同的解释,造成不少混乱,就是因为后人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
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不过,首先要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据语境,顾前后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考生对文意理解的正确与否,而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因此要正确断句,一定要建立在对文章全面理解、透彻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理解,通读全文,熟读精思;然后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最后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知识运用1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
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
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课件
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
2016
18
3分 6、8
1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4
正确 断句
20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
3分
1
《上池州李 2017 使君书》 (杜牧)
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答题提示 C项张冠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不是颜太初。
值得注意的是B项,它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官职知识,虽说有点意外,但根
据原文完全可以推导出来。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 答案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侧重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
该考点要求很高,在实际考查中很少涉及。
考情表览
年份 文题 文本类型 试题 题号 16 题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 分值 3分 3分 3分 考点 1
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发表意见”,和前文的“不尚儒”的轻视态度,会产生矛盾。只有“一开口(就随
意地)自称为儒”较为符合前后句的内在逻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课件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 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 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人情上就过不去, 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 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 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 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 不正确的缘故。
二、针对“概括”与“赏析”部分,分别突破 (一)用“比对法”识破内容概括部分的设误陷阱 1.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题者对原文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因为设误点极其细小,故要认真、 细心比对。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资善堂翊善朱震疾亟,荐焞(指传主尹焞)自代。上指奏牍曰:“震亦荐焞 代资善之职,但焞微聩,恐教儿费力尔。”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 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 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 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Ⅲ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第二部分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核心突破四 概括内容,赏析艺术
——仔细比对,关注赏析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掌握关键能力 概括多比对,赏析五关注 练就学科素养 概括内容,赏析艺术
掌握关键能力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精准翻译句子二讲义
核心突破六 精准翻译句子(二)——符合“直”“信”“境”,落实得分点一、判断句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有“……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
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
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句子中有“是”字不一定是判断句,因为“是”不是判断句标志词。
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②刘备天下枭雄C.⎩⎨⎧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②妪,先大母婢也 D.⎩⎨⎧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答案 D解析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其他几组均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且相如素贱人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 C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二、被动句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讲义
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勤于积累,善于推断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
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才可迎刃而解。
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
当然,掌握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
结合课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1.一级核心实词:120个。
它们为广大师生所公认。
(见《高考必背》)2.二级核心实词:80个。
上面的实词是从教材出现频率,尤其是从近十年各地高考频率梳理、总结出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需要理解、积累的知识点:五类实词(一)多义实词:追溯流,语境敲定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庞大,掌握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力。
除了要通过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注意两点:1.追溯流,寻找义项联系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弄清其词义演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
(1)词义演变规律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助解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 A.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
欲速则不达
解析 A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B项介词,用,拿/连词,表并列。
C项连词,表递进,况且/连词,表让步,尚且。 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
教材助解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A.
去今之墓而葬焉
家祭无忘告乃翁 B.
今君乃亡赵走燕
豫州今欲何至 C.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 秦王恐其破璧
解析 D项均为代词。 A项人称代词,同“尔”,你的/连词,表承接。
B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
教材助解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A.
B.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D.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理解必备知识
五类虚词:重点虚词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 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 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 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 会作实词的。
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
2.副词 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 等的词。主要种类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 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 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 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 且、行将,终、卒、竟。
一、分清五类虚词的词性 1.代词 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共 有三类: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吾、余、予。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 若。第三人称: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远指代词:彼、夫、其。 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 (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Ⅲ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第二部分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核心突破二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理解,灵活辨析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理解必备知识 五类虚词:重点虚词 掌握关键能力 准确辨析八个虚词的易混用法 练就科学素养(一) 实词推断方法专练 练就科学素养(二) 六个高频虚词专练 练就科学素养(三) 文言实词和虚词专练
4.介词 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 方式、对象的词。主要有于、以、为、与等。
教材助解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A.
因拔刀斫前奏案
√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B.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
3.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它可以帮助我们 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主要有: (1)表并列关系:与、及、而、且、则、以等。 (2)表递进关系:而、且、况、尚……况……、非独……亦……,等等。 (3)表承接关系:而、以、因、则、遂、即、乃等。 (4)表选择关系:如、抑、其……其……、或等。 (5)表转折关系:而、然、但、则、虽、顾等。 (6)表假设关系:若、苟、如、设、今、而、即、使、纵、诚、令、假令等。 (7)表因果、目的关系:以、因、为、而、则、故、是故、是以等。
解析 C项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
A项句末语气词,呢/介词,给,向。
B项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义。 D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
复言虚词和文言兼词 1.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 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 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 的,必须牢牢掌握。 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 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其孰能讥之乎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不出,火且尽
D. 户口逃亡且尽
解析 D项均为副词,将要。 A项副词,竟然/副词,才。 B项语气词,难道/语气词,一定。 C项连词,却/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相”字的用法 “相”字有三种用法:①表示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 的支配或影响,译为“互相”。这是最基本的用法。②表示动作、行为一 “相”,意 为“一个接一个地”。③表示偏指,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偏 指“我”还是“你”或“他”,要视语境而定。如“吴之民方痛心焉…… 则噪而相逐”中的“相”就是偏指他(毛一鹭)。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 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教材助解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而耻学于师
为击破沛公军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析 B项均为介词,凭借……的身份。
A项介词,通过/副词,于是。
C项介词,比/介词,向。
D项介词,替/介词,跟。
5.助词 助词是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 作用的词。主要有: (1)结构助词:之、者、所。 (2)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也、矣、焉、耳。表疑问语气:哉、乎、邪。句首 语气词:夫、唯、盖。 另有音节助词,如之、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