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陶,建水紫陶,建水紫陶波本窑, 探访艺术人生 领略紫陶魅力 ——访建水波本窑”艺术总监李海亮

合集下载

建水紫陶:中国陶艺奇葩

建水紫陶:中国陶艺奇葩

建水紫陶:中国陶艺奇葩郑伟林【摘要】Jianshui purple pottery is one of the four most famous ceramic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t is one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ianshui region has a long history of making ceramics.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production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six big processes including material, pug, hand shaping, decoration, fire, and grinding. With its unique technology,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has become a handicraft with extremely high aesthetic value and collection value.%建水紫陶是当代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陶艺奇葩.建水地区的制陶历史悠久,可谓源远流长."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 建水紫陶的制作大致可概括为选料、练泥、拉坯、装饰、烧制、打磨等六大工序.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工艺,成为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品.【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3)006【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建水;紫陶;陶艺;奇葩【作者】郑伟林【作者单位】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9滇南名城建水,在现代工艺美术史中,因其紫陶工艺而声名远扬。

论建水紫陶的艺术之美

论建水紫陶的艺术之美

论建水紫陶的艺术之美作者:李海亮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建水紫陶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

建水紫陶的艺术之美,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领悟建水紫陶的艺术之美:一是建水紫陶本色天然的艺术之美;二是建水紫陶质朴陶色的之美;建水紫陶雅致的人文之美。

关键词:建水紫陶;艺术之美;美学价值一、漫谈建水紫陶自古以来便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谈及紫陶便不得不说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独特。

建水紫陶又被世人所誉为“文人陶”,这是因为制陶艺人们以陶为纸,以刀为笔,在陶身镌刻创造,通过器具透露出人文内涵。

建水紫陶将自然美与人的精神美进行了有机融合。

其选材多书画,制陶艺人们将诗书画印装饰在陶坯上,又以其独步天下的阴刻阳填工艺使装饰画面永久镶嵌,为紫陶增添了儒雅之气,并由此延伸出“断简残贴”的装饰手法,虚实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写实手法。

有人说建水紫陶是因艺而珍的,因为它拥有冰清玉洁的品质、晶莹剔透的光泽、清脆如磐的声音以及绝佳的透气性,且它无毒无害。

建水紫陶的创作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扬,同时也是绝佳的收藏品。

传统建水紫陶在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与湿润状态下的柔糯特性的同时,同时它也表现出了极为盎然的文气与古貌。

相比于其他陶瓷艺术,建水紫陶主要通过造型精美且富有创新意味的器形为目标。

而在紫陶之上则是不以斑斓色彩与视觉冲击取胜的传统书画,它给人带来的感觉是淡雅且精致的感觉。

[1]二、建水紫陶的艺术之美1.建水紫陶本色天然的艺术之美建水紫陶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美誉,以其独特的制陶工艺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和重庆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建水紫陶工艺也在不断地完善发展,逐步形成了融绘画、书法、雕刻等各种艺术特色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

[2]建水紫陶这种制陶工艺独树一帜。

建水紫陶有八大道工序,以建水当地“七色泥土”来作为材料,它和一般制陶工艺的显著区别就是“无釉磨光”,它不以人工附加来显示陶器的亮色,而是通过自身的工艺来挖掘泥土的亮色。

建水紫陶茶具艺术风格探析

建水紫陶茶具艺术风格探析
建水紫陶茶具是从日用陶发展而来,地处云南省东部的建 水县有 3500 多年的制陶史,初期多制作实用型的生活器具,造型 古朴粗犷,并不注重装饰工艺。至清代道光年间,建水已经能制 作出相当精细的紫陶器具了。清朝末年,由于文人参与制陶,一 些建水书画名家开始以紫陶为载体,在紫陶上进行书画创作。 当地人采用“阴刻阳贴”、无釉磨光等装饰工艺制作出大量茶具、 烟斗等具有艺术品质的陶制器具,这也成为建水紫陶由日用陶 发展成为风格迥异的艺术陶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后,建水紫 陶的发展有过一段时间的停滞,但近十余年来,随着云南茶文化 的发展和茶马古道文化的传播,建水紫陶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发 展。作为紫陶的杰出代表,建水紫陶茶具的发展尤为出彩。
无釉磨光作为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对“阴刻阳贴”书画装 饰的最终展示效果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在“阴刻阳贴”过程 中,制作者必须对无釉磨光取得的书画艺术表现效果有敏感的 预见,这就使“阴刻阳贴”的工艺流程不再是单纯的复制性工序, 而无釉磨光工艺也不仅仅是一个后期精加工的扫尾工作。因 此,对于建水紫陶茶具的工艺制作而言,“阴刻阳贴”、无釉磨光 就如同书法和绘画艺术一样是整体而又有机的艺术创作过程。
精修坯,完成“阴刻阳贴”。以上技法虽然早在辽瓷、磁州窑系的 瓷器生产过程中就已开始应用,甚至后来的宜兴紫砂壶也有部 分产品沿用了这一装饰工艺,但是这种技法被建水制陶人继承、 发扬开来。“阴刻阳贴”结合后面的无釉磨光工艺,形成了建水紫 陶茶具生产工艺的特色。
无釉磨光是建水制陶中最具特色的工艺,由去火皮、打磨、 抛光三个环节组成。由于是陶器且不施釉的原因,建水紫陶茶 具烧制后表面呈细微颗粒状,相对比较粗糙,去火皮就是打磨掉 茶具陶体外面因烧结而留下的痕迹。此工艺看似简单,但也需 恰到好处的精心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划伤陶器的表面,使之沦为 次品。去火皮直到触摸感觉比较平滑后才能进入打磨环节,通 常是用厚布蘸上河里的细沙来打磨,目的是将去火皮过程中的 拉丝划痕全部磨掉。经过打磨,陶体的本色以及字画图案逐渐 清晰起来,显现出光滑温润的质感。然后需要抛光,抛光材料取 自建水当地白色而细腻的鹅卵石(光石),抛光时将鹅卵石紧压 在陶体表面,依靠人工一点一点打磨出光洁如镜的效果。最后 用油脂擦拭茶具陶体周身并使其渗透进去,用以除却陶体表皮 上细微的灰蚀。经过这些细致繁缛的过程,粗糙无神的陶体才 会呈现出上釉般的光滑亮洁,闪烁着金玉之光芒,这也正是建水 紫陶工艺独特的地方。

建水紫陶作文

建水紫陶作文

建水紫陶作文
云南建水的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我有一个爱好,就是爱到建水紫陶博物馆去看一看,到那个地方去感受一下不一样的文化氛围。

走进建水紫陶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陶缸,上面雕刻着美丽的图案。

走进展厅,第一个房间就是手工制作紫陶的地方,那里有许多紫陶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第二个房间里摆放着许多美丽的紫陶制品,有花瓶、茶杯、茶壶、茶杯等。

第三个房间里摆放着许多精美的陶瓷工艺品,有花瓶、茶壶、茶杯……第四个房间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陶瓷作品,有花瓶、杯子、茶壶……第五个房间里摆放着一些古老的陶器,有陶器、木碗等等。

走出展厅,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古老的世界:到处是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仿佛是一片神奇而又神秘的土地。

这些古老而又神秘的物品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

我喜欢到建水紫陶博物馆去看一看,喜欢在里面亲手制作一件工艺品,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我还喜欢在那里闻一闻那独特而又芬芳的紫陶香气。

—— 1 —1 —。

建水紫陶资料

建水紫陶资料

建水紫陶资料一、紫陶历史背景介绍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

清代开始,建水又烧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下,解放前即享有盛誉,市场价值颇高,其中尤以向逢春陶器制品价格最高,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称。

无论是达官巨豪,还是平民百姓,俱以得到向逢春烧制陶器摆设于家为荣。

建水紫陶采用近郊五色陶土作原料,通过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成型,集“坚如铁、明如镜、润如玉、声如磬”的特性于一身,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二、紫陶工艺简介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苗族聚居的边陲重镇,距今3500多年前就开始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约在汉唐时期,建水就开始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境内众多文物古迹都具有汉文化与边地文化相融合的特色。

1994年建水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就产于建水县碗窑村。

碗窑村制作建水紫陶的工艺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1),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0),距今约170多年的时间,在此之前,碗窑村已有千余年成规模炼制陶瓷的历史,是一个因烧制陶瓷而得名的村落,村后的红坡山上堆积着大量的宋、元以后的陶瓷残片,数座元代以后的龙窑遗址清晰可见。

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建水紫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

50年代初,建水紫陶就凭据独特的制陶工艺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江苏宜兴、广西钦州、四川荣昌陶齐名,并列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

1.紫陶的历史建水紫陶驰名中外,早在1953年就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奇妙的使用功能和独特典雅的书画装饰,是建水紫陶在四大名陶中独树一帜的原因。

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紫陶是用碗窑村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泥土,泡水后经过多次滤浆,风干后成为紫红色的陶泥,用以制成器皿坯胎烧制而成。

与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其一,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其二,用传统龙窑烧制而成,存在窑变的作品,色泽多样,窑变的作品上可能有多种色彩。

陶器烧成后用鹅卵石精工细磨抛光,使之质地细腻,光亮如镜,轻轻敲击有金属之声。

有“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之说。

在发展过程中,上个世纪初,有人创造了在成型的紫陶坯胎上书写绘画,或画梅兰竹菊山水人物,或写唐诗宋词行楷隶篆,以刀作笔再行雕刻,填以白泥刮扫的装饰手法,取得中国山水画般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之后又进一步发展,再创“断简残贴”的艺术手法,使建水紫陶艺术价值和艺术效果大增,走进辉煌的艺术殿堂。

出生于制陶世家的老艺人向逢春(1895-1965)对建水紫陶工艺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

向逢春一生刻苦好学,专攻紫陶书法、绘画及雕刻、镶填等美工装饰,熟练地掌握了配料、制泥、磨光等生产工艺。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向逢春的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其作品现在看来古朴典雅,已具文物收藏价值,成为民间陶制品收藏家心仪的珍品。

其子向福功自幼跟随向逢春,在其父亲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与向逢春齐名,其作品也存世稀少,也被众多收藏家争相收藏。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即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的汽锅。

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因而有“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的优点。

建水紫陶博物馆考察报告

建水紫陶博物馆考察报告

建水紫陶博物馆考察报告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去建水紫陶博物馆考察的那些事儿。

一到建水紫陶博物馆,就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紫陶的魔法世界。

那建筑风格就很有特色,透着一股古朴又神秘的气息。

刚进门,就被那琳琅满目的紫陶制品给惊到了。

先说说紫陶的外观吧。

紫陶的颜色那叫一个独特,深沉又内敛的紫色,就像古老传说里神秘的紫宝石一样。

每一件紫陶的形状都各有千秋,有的圆润得像个小胖子,可爱极了;有的则修长优雅,像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我看到一个紫陶花瓶,瓶身上的纹路精致得不得了,就像是大自然亲手绘制上去的。

那细细的线条,蜿蜒曲折,像是山间的小溪流,又像是仙女舞动的彩带。

再讲讲紫陶的制作工艺。

哇塞,这可真是个复杂又神奇的过程。

听讲解员说,从选料到成型,每一步都有好多讲究。

选料的时候就得精挑细选,就像找对象一样认真。

泥料要细腻又有韧性,这样才能做出好的紫陶。

然后是制作成型,这可全靠师傅们的一双手啊。

看着那些展示的工具,我都难以想象师傅们是怎么用它们把一块泥变成那么精美的紫陶的。

拉坯的时候,师傅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轻轻一拉,泥就乖乖地变成了想要的形状。

紫陶的装饰工艺也超有趣。

我看到有的紫陶上刻着漂亮的字画,那字写得龙飞凤舞的,画也是栩栩如生。

有个小茶壶,壶身上刻着一幅山水图,那山水就像真的一样。

山有棱有角,树有枝有叶,仿佛我一伸手就能摸到那山上的石头。

我好奇地问讲解员,这么细致的刻绘是怎么做出来的。

讲解员告诉我,这得是很有经验的师傅,拿着小刻刀一点一点地刻,有时候一幅图得刻上好几天呢。

这得多大的耐心啊,我对那些师傅们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啊,紫陶的烧制也不简单。

不同的温度和烧制方法会让紫陶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这就像是做菜一样,火候很重要。

有的紫陶烧制出来颜色更加深沉,有的则会带一点红调,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美。

在博物馆里,我还碰到了几个当地的陶艺师傅。

他们特别热情,跟我讲了好多关于紫陶背后的故事。

比如说,以前紫陶是怎么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又有哪些传统的紫陶样式是专门为特殊的节日或者场合制作的。

建水紫陶窑变之美

建水紫陶窑变之美

窑 变 烧 制 的 成 败 取 决 于 土 、 火 、 气 、 窑
之 间 的 关 系 ,环 环 相 扣 。 首 先 , 窑 的 选 择 很 系 列 颜 色 变 化 。不 管 白泥 或 者 红 泥 ,窑 变 效 重 要 。 目前 ,建 水 地 区 多 采 用 的 是 第 四 代 梭
式 窑 ( 窑 )。 气 窑 和 龙 窑 烧 制 原 理 一 样 , 气 果 都 是 大 块 颜 色 相 问 ,颜 色 间 有 明显 的 渐 变 过 渡 色 ,甚 至 有 五 六 个 色 彩 变化 。根 据 色 彩 的 过 渡 变 化 ,可 将 窑 变 效 果 分 为 三 类 : 一 是
后 ,在 陶 坯 上 绘 画 并 阴 刻 阳 填 以 彩 泥 , 通 体 定 的 ,但 在 陶 窑 内 点 火 燃 烧 后 , 在 窑 炉 内 部 形 成 一 个 与 外 界 不 同 的 空 气 部 /- 即 气 氛 。 ,, ) -
根 据 气 氛 中 一 氧 化 碳 和 游 离 氧 含 量 高 低 又 分 为 氧 化 气 氛 和 还 原 气 氛 ,不 同 的 气 氛 下 陶 土
烧 窑难 度相 当 高 。传 统 的 建 水 陶 窑 称 为 龙 窑 ,

般 呈 竖 卧状 依 山 由低 向高 逐 台建 在 缓 坡 上 ,
( 头 ) 在 下 ,切 龙
人 向 炳 成 从 事 制 陶 2 年 , 自 陶 庄 建 成 4 来 每 0 年

从 几 米 到 上 百 米 长 ,火 门
陶 土 中 的 呈 色 元 素 呈 现 不 同 颜 色 ,并 留 下 火 痕 ,窑 变也 就 出现 了 。 从 呈 色 来 讲 ,土 质 和 i 胎 的配 方 是 决 定
乎 氧 化 和 还 原 之 间 的 一 种 半 还 原 烧 法 。 目前 窑 变 好 坏 的 关 键 。常 用 来 做 底 胎 的 陶 土 ,红 这 一 方 法 还 处 于 探 索 试 验 阶 段 , 不 能 完 全 掌 泥 窑 变 产 生 从 浓 黑 一 淡 黑 一 橙 黄 一 老 黄 一 中 控 ,作 为 一 种 可 行 性工 艺还 有 待 时 日。 国红 一 紫 色 等 系 列 颜 色 变 化 , 白泥 窑 变 产 生 从 深 灰 一 浅 灰一 淡 灰 绿 一 雾 状 黄 一 象 牙 黄 等

建水紫陶博物馆实践体会与收获

建水紫陶博物馆实践体会与收获

建水紫陶博物馆实践体会与收获
我们深入建水逛一逛,就能发现,紫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只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或在紫陶店的高架上,让来往的客人讨价还价。

建水的紫陶是融在闹市里的,它在街头巷尾,在餐馆茶桌。

一千多年前,建水制陶业开启以来,碗窑村的窑火就从未熄灭,一代又一代的陶人也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百余年来,沧海桑田,一波又一波的艺人心口相授,传承着这古老的技艺。

有幸到过建水紫陶博物馆,那有斑驳破旧的烟斗汽锅,还有现在看依旧制作精良的花瓶茶壶。

静静穿梭于博物馆中,仿佛身临其境,那一段尘封的历史在眼前闪过。

曾经的他们也像现在,叼着紫陶烟斗,端着紫陶茶杯,吃着汽锅美食吧!建水紫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千年的文化与传承,也是现在制陶师日复一日的坚守。

现在我们见到的紫陶,茶具居多。

我想正是因为云南丰富的茶树资源,也影响了建水紫陶吧。

建水紫陶四老之一的陈xx先生,尤其擅长制造紫陶茶具,他做的茶壶造型独特,气质高雅,虏获了众多爱陶人的芳心。

有人说建水的紫陶“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建水紫陶做成的茶具,导热性好散热快,密度高,气孔也很细微。

用它泡茶,茶味甘醇,还会保持原味。

探寻云南建水陶的艺术之美

探寻云南建水陶的艺术之美

探寻云南建水陶的艺术之美作者:张馨予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建水紫陶是产于云南省建水县的地方工艺名陶,与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和坭兴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

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与其他三大名陶相比较,建水紫陶以文为魂,以字画水平和文化内涵深度来确定作品的价值。

这一特征成就了其独特的人文格调。

笔者通过多年的制陶生涯略有见识,在下文中对建水紫陶艺术之美做自我之见解。

关键词:建水紫陶;文化内涵;艺术表现从事建水紫陶的这些年我始终认为:艺术的世界,不期而遇,自然而然,最是美好!任何伟大的艺术形式,都是不循规蹈矩的。

任何标榜的完美,本身都带着缺憾。

不期而遇讲究的是一种偶然性,一种自然性,其结果并非是为了手法的完美或画面的完美,而是为了真,求事物的真,艺术的真,这也是我在建水紫陶这种艺术形式所追寻的东西。

柴烧的陶艺作品与一般窑的差别在于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产生落灰经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

若是横焰式窑,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

它散发着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真实感,是我们这些紫陶艺人为它痴迷追求的原因。

建水紫陶是文化陶的称谓,泛指刻填色泥,可磨光的陶。

紫是高贵,神秘的意思,并不仅仅指赤紫色,烧成中还有黑色、白色等。

建水紫陶有着五彩斑斓的色彩,但又有泥土的沉静与稳重,有陶器的质地,却又有着瓷器般的响声,有琉璃般的质地润泽,却显示出古朴斑驳的陶变机理,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

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

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

建水陶的独特魅力在于将书画艺术与雕刻填泥工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建水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神形兼备,美伦美奂。

清以来,建水的骚人墨客文人雅士以半干的陶坯为纸,尽情挥洒泼墨,移字画于陶坯之上。

《云南建水陶》

《云南建水陶》

云南建水陶这里是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北郊一个叫碗窑村的村子,没有人知道这里烧窑的历史应该追溯到何时,只知道这个世代以烧制陶瓷为业的村落由制陶而生,村后的红土坡由东向西绵亘数里,在这片土地里沉寂着一大片形迹清晰的古窑遗址和一堆一堆的陶瓷残片。

这些漫山遍野的龙窑遗址和散落于街头巷尾的残碎陶片,仿佛默默诉说着碗窑村悠久的制陶历史,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碗窑村对制陶的执着追求。

“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这几句话一直是长久流淌在建水陶艺人心中无比神圣和自豪的骄傲。

其中,清有紫陶中的紫陶就是指云南建水陶,由于在最初烧制的时候大部分为紫红色的,并且在建水烧制,所以,这种陶又被人们称为建水紫陶。

建水陶诞生于清朝末年,虽然它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早在3500多年前建水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自清代开始,建水又烧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下。

这时,建水的民间制陶艺人在成型的紫陶坯胎以刀作笔进行雕刻,然后填以色泥进行装饰,从而达到国画般独特的艺术效果,并最终形成了建水陶刻填和无釉磨光工艺相结合的独特技法和艺术风格,那么,这种独特技法的形成是否还有其他重要的原因吗?平凡的人往往在一念的坚持而成就不平凡的事情,袁应德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碗窑村一个普通的制陶老艺人,40多年来一直坚持着拉好坯这一件事,他告诉我们,要想做好坯,必须选好土,每一个艺人都有自己固定取土的地方,外人一般无法知晓,袁应德一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自己亲自取土的习惯。

建水陶的陶土都取自碗窑村的后山上,这里储藏着丰富的红、白、紫、青和黄色的五彩陶土。

虽然陶土就在碗窑村的后山,但是刚下过雨的山路仍然走了一个多小时,走进矿区,这里俨然一片五彩的油画,不同颜色的陶土自然分布在不同的地层中,建水陶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陶土质量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这五彩的陶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里是袁应德一直采土的地方,他告诉我们,好的陶土距地表约1至10米范围内,可见的厚度在4~6米之间,制作建水陶的陶土呈带状与当地的红壤共生,这种陶土含极少量砂粒,并且粘性极强,很适合做陶。

浅谈云南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与发展传承

浅谈云南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与发展传承

44艺术论丛浅谈云南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与发展传承徐伟杰建水县陶然紫陶工作室摘要:云南建水制陶始于新时期时代,紫陶历经汉唐宋时期,成长于元朝,出现于清朝。

本文就云南建水紫陶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演变进行追溯,从而深度感悟建水紫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再从现代审美意识出发,古今结合去感受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价值;最后从笔者多年的潜心研究讲述对于建水紫陶的创新发展,从市场行业出发,结合时代的需求略谈几点对于云南建水紫陶发展传承的拙见。

关键词:历史起源;艺术审美;发展传承一、云南建水紫陶的历史起源云南建水的制陶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云南建水紫陶是来自云南建水古城北郊——碗窑村。

这是一个陶火烧出来的村落,世世代代都以制陶为业。

关于建水紫陶的历史,最早由考古学家们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距今3500多年的陶丸、陶网坠等,由此可见建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最为原始的制陶工艺。

建水陶瓷的兴盛则是在元代时期,青花、青瓷、粗陶的烧制工艺为建水紫陶工艺的诞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清朝末年开始出现了云南建水紫陶陶器,因此在民间也广泛的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

在漫漫的历史演变之中,建水紫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53年云南建水紫陶就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古老而悠久的建水制陶历史为其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审美在中国传统陶瓷业中独树一帜,成为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云南建水紫陶的快速发展则源于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云南建水境内有一座五彩山,以硅、铝、铁含量较高的天然五色土为制陶原料,使成器的硬度更高,强度也更大,紫陶陶器的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时有清脆的金石之声。

再经过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绘画、题字、烧制、抛光等工序,就能制成一件精美细作、质地细腻、光亮如镜的紫陶器具。

建水紫陶也因此享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美誉。

建水紫陶的特点

建水紫陶的特点

建水紫陶的特点建水紫陶产自云南建水境内,陶泥有红、黄、青、白、紫五种色彩,别称五彩云陶,成品建水紫陶含铁量高,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呈现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粗细程度不同的鹅卵石,精工细磨抛光后,质地细腻,色泽光亮。

建水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一、揉泥:在制作陶器之前一定要对泥料进行炼制,也就是揉制过程。

主要目的是排出泥中的气体和杂质,使泥料更加密实。

二、拉坯:就要靠我们拉坯师神奇的双手,将每一坨泥巴塑造成各种器皿。

三、修坯:其目的主要是将不平整的表面修的平整光滑,将薄厚不均的坯体修成均匀的坯体,前者是为了美观,后者是为了防止窑裂。

四、坯体装饰:以陶为纸,将所要表达的“字”或“画”落墨于陶坯上,是制陶的点睛之笔。

这也是紫陶的魅力所在,建水陶的装饰之美是集诗文、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

绘画题材及表现形式是因人而异的。

现在紫陶装饰还有:透雕(镂空雕)、印纹、胶泥、泥绘、贴花、浮雕、镶嵌等手法,可谓集众艺于一体,聚众美为一美。

五、雕刻装饰:紫陶特色是阴刻,刻刀便是用一根小小的伞骨制作出来。

以刀代笔,在落墨的陶坯上将墨迹雕刻成模。

而现在的建水陶装饰除了阴刻,还有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微雕等雕刻装饰。

六、彩泥镶嵌:填泥是实现建水陶绘画图形和色彩渐变的重要工艺程序。

在书画家装饰完,刀客们刻完之后,再用彩泥细致的填进刻出来的凹槽中。

泥的干湿要把握好,太干不易填进去,甚至会压坏坯体,太稀又会填充不实,在烧制过程中会脱落。

另在色彩方面也要努力还原到最初的画作,所以在填泥前是一定要和作者沟通的。

七、除泥打理主要步骤是:擀、压、刮。

待彩泥干到一定程度,我们要进行擀泥,就是将多余泥擀到画面刻出凹槽区域,如泥不够要补泥;擀后便是压泥,目的是将彩泥压实,排除彩泥内气泡。

压实后便要将余泥刮掉,让画面呈现出来,之后再进行压泥,目的是让彩泥和坯体牢牢结合在一起,避免烧出后画面处出现裂痕,也就是一件瑕疵品(工具是由锯片制作而成)。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

历史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 悠久,是中国陶瓷的重要 组成部分。早在3500多年 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 ,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 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 成熟的青瓷。从元代到明 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 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 ,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自清代开始,建水又烧 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 下。建水紫陶在解放前即享有盛誉,市场价值颇高,其中尤以 向逢春陶器制品价格最高,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称。 无论是达官巨豪,还是平民百姓,俱以得到向逢春烧制陶器摆 设于家为荣。建水紫陶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 光等工艺于一身,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
简介
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始于 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制作成 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陶器 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其中胎色若羊肝者, 尤为上品。 建水紫陶品种繁多,有煮器具、茶具、花盆及案头陈 列装饰用品等。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建水紫 陶采用当地得天独厚且蕴藏量丰富的红、黄、紫、青、 白五色土配制。。生产工艺上采用无釉磨光,即坯体不 上釉,烧成后只需打磨、抛光、产品就可清新光洁。一 旦敲击铿锵有声,真可谓“体如铁、色如铜、音如磐、 亮如镜、光照鉴人”,形成了有别于陶器的独特之处, 实为“陶坛一秀”。 悠久的制陶史锻造了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同时也锤 炼和哺育了一代代民间制陶工艺师。 早在1921年,建水 艺人向逢春制作的陶器,就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 得美术奖
特点
建水陶产品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其产品主要有瓶、尊、盆、盘、 碟、碗、壶、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乐器、日常生活用品 等一百多种,深受人们喜爱。 其特点表现在: 1、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 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 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 声如磬”之誉。 2、建水陶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将书画艺术与雕刻填泥工艺有机的结 合在一起。建水紫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 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 艺术于一身,神形兼备,美轮美奂。 3、 “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能区别于其他陶品的特色,一件上 好的作品需要经过七八道工序。使用先粗后细的打磨工具才能完 成,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细砂石打磨留下的拉丝,最后用鹅 卵石抛光,细致复杂的过程后,原本暗淡粗糙的陶体被磨出了镜 光,其细润的质感和光泽的变化,会令你在反复展玩之中爱不释 手。

建水紫陶--云南陶瓷代表

建水紫陶--云南陶瓷代表

建水的碗窑村是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

没人知道这里烧窑的历史应该追溯到何时,只知道一代又一代的碗窑村人用窑火把自己的家园红红火火地建设起来了。

这里有年代悠久的古窑和满地瓷砾,撑起一段水火剥蚀的历史。

四周没有车马的喧嚣,市井的嗡嘤,只有凄凄蝉鸣,时断时续地从古瓷碎片的缝隙间溢出。

这里出产的紫“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

它虽与宜兴、、荣昌并列中国“四大名”,却鲜为人知。

遗址的发掘让这里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清有紫”之说,人们从这种极富灵性的瓷语言里,破译出唐时明月宋时风华。

因而尽管被文人誉之为“滇南琼玉”的紫工艺一百多年前才开始,但它其实早在碗窑上千年做瓷的历史过程中便已埋下了伏笔。

窑/火/炼/媚/骨碗窑村依山傍水由东向西逶迤排列,距建水城北约两千米之遥。

村前有泸江河支流绣球河汨汨流过,村后家沟后山俨然天然彩屏,蕴藏着丰富的五彩土。

碗窑村一千多年前至今,这里的居民大多以烧制瓷为生。

村后形迹可辨有名有姓的20多处古窑遗址和遗址附近方圆十数平方公里的瓷残片堆积层以及眼前景致奇特的在炊烟中仰立墙头的瓦缸瓦罐,都不容置疑地向后人证明,碗窑这本卷帙浩繁的巨著,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堆积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沉积物。

1980年中央工艺美院与建水工艺美术厂首次对建水古遗址和瓷残片进行叩访,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和清代紫的残片。

瓷都的古窑之中,亦先后发掘出建水窑的器物。

可见当时建水瓷的声名远播,但由于诸多历史原因致使建水业走向衰落,昔日的一段辉煌,掩埋进了沉寂的废墟。

直到80年代初期,才重获新生。

建水紫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林锅”,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因炖出的鸡肉味道鲜美异常,而深受外商欢迎,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一带。

1932年,建水紫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使者,远赴大洋彼岸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凭据古拙雄壮、文韵盎然的典雅气度和铿锵若磬、质明如镜的丰姿征服了世界,首次亮相便荣获了博览会美术大奖。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

其特点表现在: 1、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 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 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 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 “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 誉。
2、建水陶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将书画艺 术与雕刻填泥工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建水紫陶制作工序
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的民间传统工艺品, 始于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 制作成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 序,陶器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其中深黑 嵌白者,尤为上品。
建水陶产品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其产品主要有 瓶、尊、盆、盘、碟、碗、壶、缸、汽锅、烟斗、文 房四宝、乐器、日常生活用品等一百多种,深受人们 喜爱。
14、成品欣赏
这些作品为亚光磨工,给人以 古朴,自然,高古的感觉,耐人寻 味。
云南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 12设计学 制作人:孙若晴 林奕源 温向前
9、精修粗坯
精修就是把多 余的拱出来的泥修 掉,就像回家休媳 妇儿一样不要就不 要了。修坯可是一 道技术活,在拉坯 完成拉出大体形状 后,有一道初修, 修成陶人要的器形, 修出那股,精修之后就让他们 休息休息,晒不着太阳,不用受折磨。可别忘了 “居安思危”这句至理名言。更大的考验在后面。
6、书画点染
7、精雕细刻
装饰之后就是刀客出场,一名出色的刀客必备:稳, 准,狠。刀客日子不好过,不能像书写的那些家伙喝酒吃 烧豆腐,一名刀客,心细胆大,刀法流畅,下刀如有神。 如果你不耐心,不细致那么刻穿了的,喝酒那些写的画的 线条刻走样的陶器就是你的刀下陶。
8、彩泥填压
这幅图描绘的是我们的陶人们,在经过书画家装饰完,刀客们刻完 之后,用泥在细致的填进刀客刻出来的凹槽中,填进去还不完事,还得 反复挤压,经过5-6道的压刮,保证了烧后不能出现裂纹。 因为填泥它填的不是原来陶器本身的泥,比如常见的陶器用五色土做的 生坯时呈紫红双色,那么填泥就是填不同的如白泥,当然随着建水陶的 发展,现在又有了彩填,彩填的话比填单色泥复杂很多,需要填泥着有 绘画功底,知道什么地方用什么色,而且彩填必须刻一道填一道,很是 费工。

在建水紫陶的紫里找不同

在建水紫陶的紫里找不同

在建水紫陶的紫里找不同几小时车程到建水后,先被滚烫的烤豆腐热一下肠胃,再来一碗木瓜水冷静一下,就可以精神饱满的杀到瓦窑村去了。

背靠着几个巨大土坡的瓦窑村,入村的路也是土路,不知道当地绿化为什么那么差,反正远近所见的都是泥巴色。

倒也特有陶村味道。

从村口一直开到村尾的紫陶店,还有村外新建的漫金湾紫陶街,都是可以去直接看紫陶成品的。

什么样的紫陶店可以花些时间进去慢慢一件一件的看呢?在门口看一眼就知道。

整店都是同一种陶色的,不进;紫陶造型和隔壁店一样的,不进;笔墨纸砚、书画茶花都摆到店铺最显眼的位置来装饰的,文酸气就太重了,不进。

排除这些后,才有精彩的紫陶出现。

要不然,你看见的建水紫陶就都是一模一样的。

找不同,才是赏玩紫陶的第一乐趣。

第一个不同就可以从“建水紫陶”的“紫”这个字里去找。

在中国传统的色彩学里,紫色调是权贵且富贵的颜色,“紫气东来”是指祥瑞之气,“紫磨”是指最上等质纯的黄金。

“紫微星”、“紫禁城”、“紫霄”、“紫云”吉祥高贵处才能现紫色。

紫陶的紫,属于紫泥色。

北宋诗人梅尧臣写“紫泥新品泛春华”,紫泥色因为极具风雅悠逸,是追求内涵美,品味雅致的文人喜爱的颜色。

建水几百年来文气郁绕,也因为建水人从文房到厨房都在用着建水紫陶的器具,紫泥风雅悠逸的气质就随建水人代代生长。

建水的泥富含铜与铁为主的矿元素,不需要添加任何釉料就可以烧出来那些呈现枣红、肝紫、紫棠等不同色调的紫泥色。

紫泥色是建水陶的大色调,除了紫泥色之外,纯黑、净白、蜡黄、青灰等也是常见的紫陶色。

以“紫”命名,但不能一“紫”说尽。

形成这些建水陶颜色的主要有三个因素。

一、陶泥。

除了原生泥色之外,建水泥有拼配调色的秘籍呢。

二、烧制氛围。

简单来说就是温度高底变化,以及窑炉中氧气成分的多少。

三、打磨工艺。

粗磨细磨各种打磨工序不仅仅是技能问题,审美够讲究才知道磨成什么样,是美的。

有事没事,只要稍得空档,我就往建水跑,只为去看陶。

对着建水紫陶找不同的乐趣,已经很大了,如难断除的瘾,只会一直继续。

建水陶,建水紫陶,建水紫陶波本窑,探访艺术人生领略紫陶魅力——访建水波本窑”艺术总监李海亮

建水陶,建水紫陶,建水紫陶波本窑,探访艺术人生领略紫陶魅力——访建水波本窑”艺术总监李海亮

建水陶,建水紫陶,建水紫陶波本窑,探访艺术人生领略紫陶魅力——访建水波本窑”艺术总监李海亮探访艺术人生领略紫陶魅力——访建水波本窑”艺术总监李海亮文/祝舜刘榕杉责编/胡晓蓉图/波本窑“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驰名中外,于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荣耀背后离不开无数制陶匠人的不懈努力,他们尊崇历史人文信仰,在枯燥的岁月里坚守纯手工制作,怀揣着对这些匠人们的崇敬之心,我们特别联系了建水的紫陶名窑——“波本窑”,并有幸采访到其艺术总监李海亮,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与建水紫陶的故事,通过“波本窑”的紫陶艺术文化,感受建水紫陶的魅力。

缘起器物投身紫陶事业初遇李海亮老师,他刚处理完店内事务,便亲切地招呼我们入茶室就座,没有丝毫的距离感。

端坐在桌子另一侧的他,缓缓地沏着茶,伴着缕缕茶香从造型古雅独特的紫陶茶壶中飘散开来,我们开始了采访。

在交谈中我们得知,1971年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的他,大学毕业后起便开始在昆明从事茶叶方面的生意,而正如古语“壶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要想泡出一道好茶,壶和水二者缺一不可。

随着与茶的渊源不断加深,他也渐渐爱上了收集茶具,尤其是紫陶茶具,加上一直眷恋着家乡的紫陶文化,他便决定回建水专注紫陶事业。

投入紫陶产业以后,出于“波本窑”网罗顶尖的制陶高手和风格各异的书画名家的契机,得知消息的李海亮便加入进其中并组建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

本就擅长书法、绘画、雕塑、设计和陶艺的他,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建水紫陶的工艺精髓和在器型设计、烧制工艺等方面的勤奋钻研。

几番尝试之后,他首创了独特的”喷砂亚光”制陶技巧,一时间声名大噪。

除了李海亮的工作室以外,“波本窑”还组建了另外20个风格各异的紫陶工作室,秉承优化建水紫陶产业组合、打造专业设计师人才队伍的理念,希望在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的同时,也能为众多紫陶有志青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访艺术人生领略紫陶魅力
——访建水波本窑”艺术总监李海亮
文/祝舜刘榕杉责编/胡晓蓉图/波本窑
“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驰名中外,于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荣耀背后离不开无数制陶匠人的不懈努力,他们尊崇历史人文信仰,在枯燥的岁月里坚守纯手工制作,怀揣着对这些匠人们的崇敬之心,我们特别联系了建水的紫陶名窑——“波本窑”,并有幸采访到其艺术总监李海亮,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与建水紫陶的故事,通过“波本窑”的紫陶艺术文化,感受建水紫陶的魅力。

缘起器物投身紫陶事业
初遇李海亮老师,他刚处理完店内事务,便亲切地招呼我们入茶室就座,没有丝毫的距离感。

端坐在桌子另一侧的他,缓缓地沏着茶,伴着缕缕茶香从造型古雅独特的紫陶茶壶中飘散开来,我们开始了采访。

在交谈中我们得知,1971年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的他,大学毕业后起便开始在昆明从事茶叶方面的生意,而正如古语“壶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要想泡出一道好茶,壶和水二者缺一不可。

随着与茶的渊源不断加深,他也渐渐爱上了收集茶具,尤其是紫陶茶具,加上一直眷恋着家乡的紫陶文化,他便决定回建水专注紫陶事业。

投入紫陶产业以后,出于“波本窑”网罗顶尖的制陶高手和风格各异的书画名家的契机,得知消息的李海亮便加入进其中并组建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

本就擅长书法、绘画、雕塑、设计和陶艺的他,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建水紫陶的工艺精髓和在器型设计、烧制工艺等方面的勤奋钻研。

几番尝试之后,他首创了独特的”喷砂亚光”制陶技巧,一时间声名大噪。

除了李海亮的工作室以外,“波本窑”还组建了另外20个风格各异的紫陶工作室,秉承优化建水紫陶产业组合、打造专业设计师人才队伍的理念,希望在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的同时,也能为众多紫陶有志青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目前,“波本窑”已拥有三个实体直营店加一个网络销售平台,作品涵盖壶、杯、瓶、鼎、盆、盘、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百余种,不仅古朴典雅、工艺精湛、书
画独特,还具备耐酸、耐温、透气、防潮和保温长久等特点,兼具了实用性与珍藏性。

匠心独具融文史于艺术
根据云南建水紫陶“无釉抛光”的突出特点,李海亮老师匠心独具,在抛光好的紫陶表面利用镜面效果,在上面进行雕刻,从而达到不可思议的飘渺效果,从而形成了他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肯纳雕”。

李海亮老师表示,建水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千年的人文情怀都是它艺术创作的灵感的来源。

”比如其代表性作品《临安飞燕》,便是以建水东门城楼上的燕子为灵感,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建水标志性名片植根于陶塑设计中,并采用八年以上的陈矿泥精工制作而成,深含历史人文底蕴,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

无数次的构想、设计、再成型,通过16年的探索与沉淀,李海亮老师已将建水紫陶复杂的工艺了然于心,无一不精。

人们惊叹于他的紫陶天赋,也崇敬于他的艺术坚守,并在他那片专属于艺术的世外桃源中深深感受到了建水紫陶的文化艺术魅力。

从开创艺术风格,重视产品中独特的文化艺术思考,李海亮老师一直非常注重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他已经协助“波本窑”搭建了大数据平台,让每件出土的成品均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编码,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即可实时溯源查询,可以说这一举措为保护紫陶创作者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忘初衷传承紫陶文化
关于如何看待建水紫陶的意义,他说:“一个好的作品就像雕刻了一段怡然时光,那些浴火而生的竹子、荷花、腊梅、树桩等皆是大自然的美丽馈赠,无数新的生命通过艺术创造得到延续,这正是是紫陶的艺术魅力所在。


李海亮老师以紫陶为载体,与观者进行交流与对话,为世人传达出了他的艺术理念,让我们得以品鉴到那些个性鲜明,生趣盎然,意境悠远的紫陶作品。

纵观李海亮老师的紫陶艺术作品,不禁叹服他将“精、谨、专、恒”的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如今他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收藏界和玩家的高度认可,其作品十多年来一直保持高价位并不断处于上升阶段。

每一件作品背后都书写着太多有关岁月的故事,等待着人们来慢慢品读。

相信在他的作品中,你能感受到一位匠心人士的艺术造诣和人生追求,也能被建水紫陶散发于千年泥火传奇的魅力所折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