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中”丁香“的象征意义

合集下载

单纯浪漫到“现代”的过渡——戴望舒《雨巷》简析

单纯浪漫到“现代”的过渡——戴望舒《雨巷》简析

课例研究新教师教学戴望舒早期的诗歌以单纯的浪漫主义为风格,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系列灰暗、阴郁、枯槁的形象。

在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中,自怨自艾,无痛呻吟。

戴望舒认为“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

它重在自我表现,但不应直泻无余,“它的动机是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所以他“差不多把诗当作另外一种人生,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

”他的诗作的起点不是关注社会现实,而是侧重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写。

初期的作品多数是情诗,抒发一种低沉、伤感、愁苦的情绪,如“怀着热望来相见,希翼一诉旧衷情,偏你冷冷无片言,我只合踏着残英,远去了,自家悲怨。

”(《自家悲怨》)“泪珠儿已抛残,只剩下悲思。

”(《生涯》)这类作品充满了多愁善感和自怨自艾,预示着诗人诗作情绪的基本走向。

但戴望舒是一个自觉跋涉者,在后来的创作中,他既自然地汲取了西方象征主义主诡计朦胧的意象和阴郁的情调,又在诗作中力求表现潜意识的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同时“新月派”倡导的格律,那回肠荡气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与他产生共鸣。

1927年,他终于走进了“雨巷”时代,完成了由单纯的浪漫主义向“现代”诗派的过渡。

所谓现代,是现代人“用现代诗形”抒写“现代情绪”的园地,他们顽强的保持“自我尊严”,表现形式上追求“纯美”,也力求创新。

我们解读《雨巷》,就知作者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理论的影响,也接受了中国传经诗作的滋养,着重追求个人的精神境界与外部自然的暗合,《雨巷子》表面上是描绘一片风景,但作者绝不是纯粹地在写景,诗中出现的景是当时作者心灵的象征。

“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心中理想的象征。

这理想是美好的,又是难以实现的。

诗人希望过、追求过,姑娘也确实走近他,而最终不免像“梦一样飘过了”,这又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幻灭。

即“雨巷”中的“姑娘”是虚幻的,是现实不存在的东西。

在“雨巷”中,“姑娘”是那样的朦胧而不确定,似乎又确定存在过,固而引起读者深深的惆怅,诗人的情感,在诗中不是通过直接方式袒露出来的,而是靠象征,暗示的手法,使读者透过象征体的暗示,去体味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的心灵而产生共鸣。

《雨巷》意象浅析

《雨巷》意象浅析

《雨巷》意象浅析一在中国现代诗坛上里,戴望舒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现代派诗人,其凭借《雨巷》而蜚声20年代现代诗坛。

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他享有“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现代新诗单元的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也是本单元的难点篇目。

由于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诗歌意象的模糊性从而导致诗歌主题解读的多元。

作为一首经典的象征诗歌,那么诗歌的主题到底有几种解读呢?诗中主要有“雨巷”和“丁香花”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很美。

从而营造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

一是雨巷,细雨迷蒙的江南小巷,经历雨水侵袭的青石地板路,颓圮的篱墙,青色的屋瓦,“我”撑着油纸伞,带着惆怅与彷徨追寻“我”渴盼的“丁香姑娘”。

雨巷是潮湿的,是狭窄的,是悠长的。

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雨巷不失为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苦苦求索追寻,让人不禁发问,我在苦苦追寻求索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的常见意象。

因其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极容易凋谢,花色为淡紫色或纯白色,颜色高洁、冷艳,文人墨客往往把它作为哀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愁”等诗句中的丁香意象都是愁闷的象征,丁香是愁品的化身,但是,丁香又是高洁、美丽的,在宋代诗人王十朋看来,连傲视严寒的梅花也休能与丁香相媲美,因为丁香独具幽香。

在《雨巷》中诗人将丁香所具有的品质赋予一位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是丁香,丁香即是姑娘。

这个姑娘具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可以象征惆怅、高洁、美丽的事物,让人感到无限的怅惘。

而“丁香姑娘”是解读本诗的一把钥匙,历来见仁见智,备受争议。

笔者从课文的理解出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本诗歌的主题主要可以解读为以下四种。

(一)政治诗(姑娘=“我”)结合整个诗歌来看,“雨巷”象征着黑暗的现实,“我”象征着苦苦追求理想的青年,而“丁香姑娘”象征着“我”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姑娘的“走近,飘过,最终走尽雨巷”就象征着美好理想的幻灭。

《雨巷》:戴望舒的那个丁香姑娘

《雨巷》:戴望舒的那个丁香姑娘

《雨巷》:戴望舒的那个丁香姑娘那个丁香姑娘,曾温暖了少年的心猪先生丨文说起戴望舒,脑海里不免想起那首《雨巷》,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在那个江南的雨季,犹如一朵莲花,淡然的盛开,每个少年的心里,都有一个丁香似的姑娘,戴望舒也不例外,他生命里的那个姑娘,叫施绛年。

戴望舒,一九零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生性浪漫之人,当年徐志摩在大洋彼岸的剑桥爱上了一个叫林徽因的女子,从此为之倾倒欲罢不能,而戴望舒则是遇到了一位丁香般的姑娘—施绛年。

时间回到一九二七年,戴望舒受好友施蛰存邀请到位于松江的家里小住,说是小住,其实是避难,因为当时大革命失败,戴望舒受到牵连。

施蛰存很欣赏戴望舒的诗,但当时的诗坛并不接受戴望舒这种轻柔的笔风,施蛰存就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推了不少戴望舒的诗,还给出了甚高的评价,这让戴望舒受宠若惊颇为感慨,于是两人的关系算是至交。

戴望舒在施家住下的时候,看到了一位女子。

她活泼的倩影、姣好的面容,一切都让这位诗人心动。

深深地吸引他的这位女子,不是别人,正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施绛年比戴望舒小五岁,正好在上海念书,恰是青春灿烂的年纪。

这一切,犹如四月的风,拂过戴望舒这位诗人早已泛滥成湖的内心。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戴望舒拿出自己的绝活,把施绛年写进了他的诗中,用诗来表达自己满满的爱意。

嗯,是的,曾近有一个人也是这么做的,然并卵,那个人是卞之琳,那个装饰了他梦境的张充和最终也没有选择他。

同样,戴望舒诗写得再好,施绛年也不感冒。

原因很简单,戴望舒不帅。

是的,戴望舒小时候得过天花,导致脸上留下了不少坑坑洼洼的痕迹。

此外,施绛年觉得读书人难免沉迷文字,不懂生活,不见得能生活到一起,所以无动于衷。

我的小恋人,今天我不对你说草木的恋爱,却让我们的眼睛静静地说我们自己的。

而且我要用我的舌头封住你的小嘴唇了,如果你再说:我已闻到你的愿望的气味。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希望能帮到大家!《雨巷》课文解读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

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

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

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

“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你看,接下来的第2节,诗人写道,他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果然梦幻般地飘然迎面而来了。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这一节里,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

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

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雨巷》名师解读

《雨巷》名师解读

《雨巷》名师解读《雨巷》名师解读《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巷》名师解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读懂三个意象,就能解读整篇《雨巷》哪三个意象呢?油纸伞、雨巷、丁香!油纸伞有古雅、怀旧、朦胧的韵味,不难理解。

雨巷和丁香是《雨巷》中最美的意象。

雨巷,是诗人的一条追求之路;江南人(浙江上海江苏温州绍兴人等)最能深切体味雨巷之美!丁香,常见的花有白和紫色两种,古人在诗词文章中往往是清高、美丽和哀愁的代名词。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即姑娘。

也可以说丁香是高洁、美丽和忧愁的象征。

(2)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今杭州市余杭人。

中国"现代派"主要代表诗人。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7年,《雨巷》是他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代表作之一。

(3)《雨巷》中,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象征愁心。

《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

这样就把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美好理想的化身。

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的痛苦。

(4)《雨巷》是一首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所展开的诗,因而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寻梦的凄婉迷离的意境。

(5)诗人所渴望逢着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可以说是一种想象中的创造,一种人生理想和希望的象征,也可以说是诗人孤独、苦闷时的一个“心造的幻影”,一个心境的对应物,一个似真似幻的“白日梦”。

(6)比如第四小节中“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这句诗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感受,似乎连眼光也忧郁、惆怅得发出了叹息声。

这样写,不仅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也写出了忧郁之深。

2016戴望舒:《雨巷》

2016戴望舒:《雨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 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 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 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 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 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 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 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景 简 介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 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 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 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 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 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 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 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 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 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 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 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 《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
雪花 雪花 是谁 是谁 把这纯洁的 梦撕碎 把这纯洁的梦撕碎 抛落我脸上 抛落我脸上 化作 化作 伤心的泪 伤心的泪
导语:绵绵的细雨,幽幽的小巷;芬芳的 丁香,丁香样的姑娘;缠绵的音节,悠 悠的乐章;“雨巷”成就了戴望舒,戴 望舒成就了雨巷。这雨巷,着丁香,这 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的心境,是诗 人的追求,是诗人的理想。儒家说,达 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处在穷地 的戴望舒却仍在追寻着自己前进的方向。 人生路上,难免有风雨,难免遭遇坎坷 波浪,但心中要勇敢,要有信念,心中 要有“幽幽雨巷中的,那丁香一样的姑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 节,易凋谢。 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雨巷》美学分析

《雨巷》美学分析

像雾像雨又像风——浅析《雨巷》的朦胧美《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的代表作,使他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叶圣陶曾给予这首诗高度的评价,称赞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其中,朦胧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朦胧美,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率直明快的抒发、宣示出来,而是通过创造出具有象征色彩与迷离惝恍的气氛的抒情意境来表达,因而既使诗人的主观情意表达得含蓄蕴藉、隐约微妙;又使读者在进行艺术欣赏时产生一种既确定又飘忽、似明朗又迷离、可意会而难言传的感受,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快感。

‛《雨巷》的朦胧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诗人在创作中通过哪些艺术手段营造出那种如梦如幻的朦胧氛围。

一、意境的虚实相生之美:‚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其中之一为‚设想的未来之境‛,‚即还没有发生或不知其实际情况如何,是诗人自己设想出来的情景。

‛《雨巷》中,一个踽踽独行的年轻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位姑娘,然而这姑娘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这是作者设想之境,是为虚。

作者为了说明这种情景,又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

‚因为要唤起这种境界的艺术美,必须俟诸读者的审美想象,而审美想象又是通过意象运动来达成的。

‛宗白华先生说:‚凭虚构象,象乃生生不穷‛。

这就是虚实相生。

戴望舒正是通过几个具体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所想之景:1、油纸伞。

诗中‚唯一真实具体的东西‛。

翻阅古诗词,油纸伞总是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置于暮春之季,雨巷之中,自然营造出一种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出撑一伞于风雨中独立黯然销魂的形象。

2、雨巷。

江南的长长的青石板路,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总之。

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

《雨巷》诗中重点问题解读

《雨巷》诗中重点问题解读

《雨巷》诗中重点问题解读《雨巷》诗中重点问题解读1 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明确:忧愁的,哀伤的。

2 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忧愁、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小姐'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小姐'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画了一幅孤寂、凄清的'雨巷'图过度:大伙儿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受。

的确,我们感受到这首诗专门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什么缘故会如此哀怨?什么缘故会产生如此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

3、《雨巷》诗中要紧意象的象征意义是甚么?明确:(1)雨巷:阴冷、灰暗的社会现实。

(2)丁香一样的小姐:《雨巷》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小姐。

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漂亮和芬芳。

如此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

那个虚拟的人物形象包含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楚。

4、《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如何样的表达成效?《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尽管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专门有规律。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样的,/像梦一样的凄婉迷茫”。

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亮的音乐成效。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的美在于其朦胧的意境。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创新。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创新摘要: 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这一意象常常被用来象征理想,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继承了这一传统,但是又有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从香草和美人的结合、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结合以及忧郁而不沉沦的意境之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力图揭示出“丁香姑娘”带给人的古典和现代结合的独特心理体验。

关键词:美人丁香姑娘继承创新中国古代讲究含蓄之美,一般很少直接的、大段的抒情,抒情议论往往借助于“意象”,古人对“意象”的理解,是一种象征,一种“表意之象”。

中国的古代诗歌中,很多意象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柳枝”、“长亭”象征离别,“月亮”象征团圆,“莲花”象征品质高洁等等,中国的古代诗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喜欢用美人的形象来作为抒情言志的载体,表达对贤君的渴求和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赋予“美人”以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用“美人”象征理想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文学史上举例最多的就是国风中的《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关于这首诗的旨意,历来说法纷纭,但笔者更认同清朝姚际恒《诗经通论》中的说法:“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诗中通过主人公对“伊人”苦苦追求而又不得的惆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诗中的“伊人”可以看做是美好理想的一个象征。

此后爱国诗人屈原将“美人”的意象大量用于自己的作品,在《》中诗人多处用美人来象征自己眷恋的楚王,并用“美人迟暮”暗喻人才凋谢、理想落空,更在《思美人》一篇中借着对心中美人的深深思念,表达了对美好情操和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

戴望舒雨巷的意象赏析

戴望舒雨巷的意象赏析

戴望舒雨巷的意象赏析一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诗歌描绘了梅雨时节江南的雨中小巷,通过雨巷、油纸伞、丁香花等意象,组构成一个富有浓郁象征意味的抒情意境。

在诗中,诗人描绘了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抒情主人公我在这样的雨巷中ㄔ亍、彷徨,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充满了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所有情绪的集结点,是诗歌所言之志。

雨巷: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

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

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

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

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忧郁、苦闷、怀旧。

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

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

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

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

油纸伞:这是雨季的常见之物。

因了雨,油纸伞为诗人遮了一方天地,也因了油纸伞,诗人又多了一份无法远望地惆怅。

伞外的雨空,是心雨的天空。

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这是寻常之物,但又鲜见于传统诗词。

唯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

丁香姑娘: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花白色或紫色,清新淡雅,香气浓郁。

《雨巷》的艺术特色

《雨巷》的艺术特色

《雨巷》的艺术特色《雨巷》的艺术特色《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雨巷》的艺术特色1、《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

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

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

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

他译过这一派的诗。

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

“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

《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

《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雨巷》中,那位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一直是诗文中最亮眼的一抹色彩,这里的“丁香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那么,《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好在哪里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欢迎大家分享。

《雨巷》的“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戴望舒(1905――1950),现代象征派诗人,主要作品有《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等。

《雨巷》是其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

戴望舒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短诗,却在当时的诗坛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意蕴。

就如同这雨中逢着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样,神秘、哀婉又凄凉。

《雨巷》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底蕴,又不忘收集西方现代派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诗歌界的一朵奇葩,其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诗体上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散文美。

一、回味悠长、声态和谐的音乐美例如:“雨巷、姑娘、芬芳、彷徨、惆怅、眼光、迷茫、丁香姑娘”等,以“ang”作为韵尾,用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样韵脚和音节的统一,给诗歌增添了一层别具一格的音乐畅想,朗朗上口,卓而不华,是新诗流派的一种体现。

还有诗体的重唱、叠句和节奏,是音乐美的最好体现。

以第三节为例:“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还有第四节“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上下连贯,整齐和谐。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在《雨巷》的彷徨中,融入到了烟雨朦胧的乐曲里。

还有“悠长,悠长”、“哀怨,哀怨又彷徨”,都体现了诗歌“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循环往复”的艺术特色。

闭上眼,仿佛置身其中,节奏也随之而来,诗歌整体的韵律足以使人翩然起舞,又平增愁怨。

“诗人追求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可吟的东西”。

音乐美是这首诗歌的突出成就,韵脚韵律的和谐变化,让全诗回荡着一种传神优美低沉的旋律,从而体现了诗人通过诗歌传达出来的独特意境。

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情结

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情结

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情结“丁香姑娘”是戴望舒《雨巷》中的核心意象,是诗人在雨巷中欲意相逢的姑娘的称号,在诗人心中,她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一样的芬芳”“一样的忧愁”。

而正是这样一位“姑娘”的塑造,使得“丁香”这个意象充满了凄迷朦胧而带有深深忧郁忧愁的文学意韵。

丁香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

因其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因此,成为古代诗人笔下传统的意象。

但是,丁香花娇美却容易凋谢,古代诗人对着丁香常常生发出伤春之情,因此,丁香成为了诗人们笔下的引愁之物。

如杜甫的《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浣溪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其娇弱柔美与忧郁愁闷流于诗人笔下。

自唐代开始,以丁香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多,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如陆龟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贺铸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宋代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明代李珣的《河传》“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无不是将丁香的惆怅郁结在千千情结中,纠缠于密织的情网中,愁心永远守候的模样。

虽然古典诗词中对丁香的“愁怨”之情情有独钟,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也似乎没有跳出了这一传统意象的“樊篱”。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这里的“愁怨”“忧愁”“哀怨”无不体现出一个像“丁香姑娘”一样“忧郁”“哀怨”的“我”。

但是,在此诗中,丁香的形象又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不仅有愁怨,也有芬芳与颜色,成为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雨巷》课文解读

《雨巷》课文解读

《雨巷》课文解读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

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

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

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

“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你看,接下来的第2节,诗人写道,他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果然梦幻般地飘然迎面而来了。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这一节里,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

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

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1)着,冷漠,凄清,又惆怅(2)。

戴望舒《雨巷》全文赏读

戴望舒《雨巷》全文赏读

戴望舒《雨巷》全文赏读戴望舒《雨巷》全文赏读引导语: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

而在戴望舒的《雨巷》中,诗人又给丁香花赋予了另外的意义,将它扮作结着愁怨的姑娘。

全文赏读《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雨巷》写作特色及全诗解读

《雨巷》写作特色及全诗解读

《雨巷》写作特色及全诗解读《雨巷》写作特色及全诗解读引导语:在《雨巷》中,戴望舒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就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

《雨巷》这首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雨巷》写作方面的特色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

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

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

至于“雨巷” 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

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

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

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出现),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

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

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用思维导图梳理出《雨巷》中的意象及象Biblioteka 征意义,并概括姑娘的形象特点。
丁 香 的 象 征 意 义
请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丁香花的形象特征。
教学目标:
在观看丁香花图片及 了解古诗中“丁香花” 意象的常规含义后, 能够分析出《雨巷》 中“丁香”的象征意 义。
关于“丁香”的诗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璟 《 浣溪沙》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独自愁。 诗人借丁香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商隐《代赠》
小组代表分享观点 呈现“丁香”知识卡片 思考:用“丁香”修饰姑娘,表明姑娘有何特点?
“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那么,“油纸伞”和 “雨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请完成以下两道选择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