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是指我市在“十一五”时期(2006年至2010年)制定的关于发展工业经济的规划。
这个规划的目标是在该时期内,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具体的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并发展新兴产业,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工业技术的进步。
3.加强环境保护。
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加强对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推动绿色工业发展,实现工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强企业管理能力培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注重发展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工业经济,加强城乡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总之,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旨在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沙坪坝区工业发展规划报告

市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工业专项规划沙坪坝区是科技、教育、文化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城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工业基地在21世纪初期最具发展潜质的地区之一。
为了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全区工业“十一五”及到2015年的发展,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现根据市委及区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结合“市‘十一五’工业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围绕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依托企业,面向市场,以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领跑先进制造业为努力方向,研究和制定区域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本规划体现近期,突出中期,展望长期,设置2007年、2010年、2015年三个时段目标。
一、规划的背景和依据(一)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我区作为的传统工业大区,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曲折起伏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区工业形成了区、街多层面蓬勃发展态势,同时由于嘉陵等企业成功军转民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一度位居全市区县首位。
9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工业由于种种因素,整体实力有所减弱、发展速度相对减缓。
“十五”期末,我区全部工业增加值跨上70亿台阶,居全市区县的第二位。
从我区目前工业整体规模和水平衡量,区域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其主要标志:一是形成了较为雄厚的传统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先进制造业也具有相当规模,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二是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2005年达到44%,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主导力量;三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产品开发层次不断提升,开始由单纯数量扩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
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全面上升的转折点。
(二)区域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1、新型工业化推进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未来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质的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促进了高科技蓬勃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现代工业趋向文明生产,在现存的工业结构和技术条件下,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将出现一些新的矛盾。
贵阳市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序言世纪之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极其重要的五年规划。
制定一个积极进取、切实可行、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十一五”规划,作为全市人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共同行动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纲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根据《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综合性、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宏伟蓝图。
本《纲要》由序言和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个方面内容组成,《纲要》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及发展环境做出了分析判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等。
整个纲要始终贯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的长远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
本《纲要》的编制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体现时代精神,从贵阳市情出发,突出贵阳特色。
《纲要》主要阐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政府将运用经济政策等手段和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切实履行职责,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编制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全区现代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五”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按照“一带两区”发展布局,实施“农业稳区、工业强区、三产旺区、开放兴区”发展战略,强化“四个突出”工作重点,全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开创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91.7亿元,是2000年的2.14 倍,年均增长16.5 %。
其中第一产业18.3亿元,是2000年的1.32倍,年均增长5.6 %;第二产业269.9亿元,是2000年的2.19倍,年均增长16.9%;第三产业103.5亿元,是2000年的2.46倍,年均增长19.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是2000年的2.41倍,年均增长19.2%。
“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5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8倍。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8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80元,年均分别增长10.9%和11.2%,城乡居民吃穿用住行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
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7.8:68.8:23.4调整为4.7:68.9:26.4。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都市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全区经济作物面积达47.5万亩,粮经作物比例由“九五”末的6:4调整为5.5:4.5。
设施农业、花木、林果、奶牛四大产业规模膨胀,效益提高。
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十一五”是昆山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
本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昆山市委《关于制定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编制的,是“十一五”时期昆山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十五”期间,昆山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昆山之路”精神,全面实施“经济国际化、科教兴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和富民强市”五大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率先实现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十五”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
五年来,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民营赶超战略和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全市经济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十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30亿元,与期初相比增长2.6倍,年均递增29.5%;全口径财政收入116.8亿元,增长4.8倍,年均递增42.1%;工业总产值2333.2亿元,增长4.6倍,年均递增41.1%;进出口总额330亿美元,与期初相比增长7.8倍,年均递增54.4%;累计吸收合同外资超过110亿美元,到帐外资52亿美元,比期初分别增长6.3倍和6.4倍;民营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民企数接近15000家,注册资本超过220亿元,分别比期初增长4倍和13倍;启动实施服务业三年跨越计划,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由期初的70亿元上升到期末的220亿元,增长2倍多。
——“十五”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五年。
五年来,全市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重要目标取向,按照“四个巩固发展和提升”的要求,注重招商选资,强化精细招商,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连接农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重要产业,对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快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特制定本“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逐步提高,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不高;二是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二、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标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强技术创新和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具体目标包括:到 2010 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 15:1;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 50 亿元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加工产品质量安全。
三、发展重点1、粮食加工重点发展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玉米深加工等。
推广应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装备,提高粮食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2、油脂加工加强油料品种改良和种植基地建设,提高油料品质和产量。
发展大豆、油菜籽、花生等油料的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的油脂产品。
3、果蔬加工大力发展果蔬保鲜、速冻、脱水、罐头、果汁饮料等加工产品。
加强果蔬加工技术研发,提高果蔬加工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Have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November 2, 2021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目录一、序言“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十一五”,我市将向工业化中后期迈进,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水平与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增大;“三农”问题仍是难点;与此同时,还面临国内发达城市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有优势的巨大压力;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通过实施“成都·高科技行动计划纲要”,我市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显着成效;在集成电路设计、磁悬浮列车、红外线毫米波、肿瘤生物治疗、新型航空器、核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技竞争力显着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发明专利数量偏少,研究开发水平有待提高;科技资源整合利用欠佳,体制机制尚待完善;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财政引导作用有待加强;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同时也具备良好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既对科技发展产生巨大需求,也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我市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一些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具备科技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三是开创对内对外开放新局面,使我们能够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分享世界科技进步成果,加速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四是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五是深厚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和谐包容、务实创新、智慧诚信”的城市精神,为科技进步与创新聚集浓厚的文化氛围;“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加强自主创新,深入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为构建和谐成都、实现“新三最”目标努力奋斗;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高科技成都建设为主线,加强自主创新,以重大专项为抓手,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科技竞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科技强市;二基本原则1.衔接国家战略,突出成都发展需求我市科技发展要服从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对接国家和省确定的战略重点及重大专项,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中争取更大发展空间;同时,突出我市经济社会对科技进步的迫切需求,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重点突破;凝炼出促进产业发展的科技重大专项和优先主题,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注重科技创新,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我市市情出发,注重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提供有利于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充分发挥效能的制度安排,克服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中央与地方、市内与市外、军工与民用科技资源有效集成以及创新要素的有效结合;3.注重面上引导,突出重点跨越在科技工作的安排上,注重前瞻性,体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抓住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关键性的重大环节,开展攻关,力求突破,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跨越,提高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院校地合作、军民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全国一流的研发水平、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初步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地,科技竞争力领先中西部地区,进入全国前列;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以上,全市专利年申请量突破12000件,继续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经过5年努力,我市科学技术的若干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掌握一批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网络通信等行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以及行业竞争力进入全国领先水平;二是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能力和中药现代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三是在精密机械、成套装备制造以及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四是石化、建材、冶金等基础原材料、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稀土与磁性材料等特色材料研究开发技术进入全国先进水平;五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先进适用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得以应用,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六是核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和节能技术取得突破;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初步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七是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八是地方性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着提高,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诊疗技术取得突破;九是有关城市管理的先进适用和智能化技术得到有效利用,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等公共安全能力以及城市道路管理智能化水平得到提高;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点领域是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有一定技术基础、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确立优先主题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掌握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问题,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一电子信息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在成都及其周边地区,聚集了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IT企业和高水平研发机构,但是产业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高端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核心产品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与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跟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提高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化应用水平迫在眉睫;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思路:1突破自主发展信息产业和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提高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大型应用软件、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应用水平;2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3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发支持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发展的信息技术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优先主题:1.面向应用的软件开发重点开发行业应用软件;安全中间件技术;以数字家电、网络通信、航天及航空电子、汽车电子为重点应用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家庭娱乐终端游戏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数字娱乐软件;2.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研究开发专用、通用集成电路芯片,在基础芯片、高端系统芯片SOC、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芯片、CMOS电路新技术及应用等实现产业化突破;在新一代网络通信、网络电视IPTV、数字视听、信息安全专用产品和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实现IC设计制造与产业化应用的紧密结合;3.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重点支持开发高性能网络宽带接入技术;核心网络的光交换与接入技术;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各种应用系统;智能终端与家庭网络设备和系统;基于下一代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的相关产品研发;网络电视IPTV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4.先进光电设备技术、数字显示技术与应用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投影显示光学部件、微显数字投影产品、平面电视关键部件等产品;发展空间探测、遥感、遥测民用领域的先进光电设备技术;5.信息安全技术与应用重点研究开发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内容监控管理、主动实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二生物与医药生物与医药产业是我市主导产业之一,但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品种匮乏,技术储备不足; 研发力量分散,层次重叠;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优势不明显的问题还非常突出,影响了我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生物与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促进我市生物与医药产业集聚和优势产业链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客观需求,是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发展思路:1通过技术创新、多学科融合及产学研结合等多层次的合作,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一批疗效显着的现代中药新产品,提高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促进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中药行业整体水平;2积极发展医药生物技术,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医药化工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新药创制中的应用,攻克新药创制关键技术,推进新型生物技术药物和化学药物的自主创制与产业化;3攻克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先进释药系统医药新制剂的创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推进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的自主创制和产业化;优先主题:6.中药现代化重点开展创新中药和中药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川产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特色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植物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的研究开发;现代提取、分离、纯化和制剂技术在中药材开发中的推广应用;川产道地药材及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及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国际化合作研究;7.生物制药重点研究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关键技术,开发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小分子药物、重大原料药及新型抗生素药物、血液制品、生化制剂、快速诊断试剂盒等制剂和产品;8.生物医学材料重点研究组织诱导生物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等设计、制备和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开发生物活性骨及关节材料,组织工程软、硬组织修复材料,血液相容性材料和血液净化材料,先进释药系统及材料等生物医学材料和制品;开展仿生材料及可降解智能材料研究,推进传统中药与生物医学材料的结合研究;三制造业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重要基础;成都制造业门类齐全,具备一定的信息优势和科技优势;但是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能耗过大,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整体水平是“十一五”制造业的重要任务;发展思路:1提高装备设计与制造能力,建立一批共性技术平台,着力解决行业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2用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制造;促进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优先主题:9.精密机械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制造技术与应用研究开发数控装备、工程机械、发电设备等制造技术,重点对能源电力装备技术、新型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军民两用航空产品设计制造研发及其维修技术、先进特色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以及高速轨道交通装备配套技术等进行攻关;10.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开发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面向航空航天、机械含汽车、光电等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开发面向鞋业、家具等特色产业信息化共性技术;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等;推广应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和管理集成技术等;四新材料我市是国内重要的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2004年涉及材料及相关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190家,工业总产值130亿元;新材料是我市未来发展的重点高技术领域,有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发展思路:1在石化、建材、冶金等基础原材料行业中,促进技术集成与创新,推广新技术,完善产业链,为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2重点围绕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稀土与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特色新材料,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纳米技术的开发应用,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优先主题:11.石化、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基础原材料的技术开发及应用在石化、建材、冶金等我市重要基础原材料行业中,研究开发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性能材料及新型结构材料;解决石油化工以及产业链中的相关技术;精细石油化工产品及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开发、推广轻质高强度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中的重大新技术、新工艺;12. 光电信息、磁性、纳米等功能材料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重点开发光电信息材料、稀土及磁性材料、纳米功能材料、光通讯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等功能材料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五农业农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由于自然资源的硬约束明显,人地矛盾尖锐,产业化发展水平及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农业生产要素流失严重等制约因素,决定了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思路:1以高新技术带动农业技术升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技术集成配套,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选育、快繁和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等;2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农产品加工安全监测技术等;3开发农林生态技术,确保农林生态安全;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开发高效环保肥料、新型安全饲料、生物农药、植物生长保鲜调节剂创制及利用关键技术,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优先主题:13.农业新品种引选育及配套技术重点开展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业新品种和粮油新品种引选育;研究开发对环境友好、节本高效的动植物新品种配套的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技术、快速繁育技术和检测技术;1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应用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林竹、畜禽、奶类等优势特色农产品;重点开展农产品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安全生产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绿色储运技术,鲜活农产品保鲜与冷链运输系统技术、农产品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15.农业生态与安全重点发展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农林重大灾害、病虫害等生态灾害及气象灾害的检测与防治技术,综合、高效、持久、安全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开发新型安全饲料、生物农药创制关键技术,专用复混合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及科学施药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土壤修复技术,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快速检测及去除技术;六能源与资源成都人口众多,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相对匮乏,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于全省或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全市能源与资源约束矛盾将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节能降耗,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并对科技提出了重大需求;发展思路:1加大对现代核技术应用、天然气综合利用技术等重大能源配套技术的科技攻关;2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3坚持节约优先,降低能耗;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优先主题:16.现代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开发第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技术,形成核电系统技术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建成我国重要的核电站关键部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应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技术产业,包括辐照加工、环保应用等;17.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及应用重点针对生物质能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开发能适应多种品质原料的生物柴油新型加工工艺、可移动式生物柴油生产装置及配套工艺,解决淀粉质原料为基础的燃料乙醇生产关键技术等;积极开展新型太阳能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研究,加大新型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研究;18.节能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七环境我市中心城区空气污染依然存在,酸雨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的问题突出,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尚需努力,环境保护还处于污染的末端自理阶段,全过程控制污染与清洁生产还处于开发阶段;潜在的、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的隐患不容忽视,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思路:1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污染综合治理技术;2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城市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显着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特色环保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环境微生物制剂与高效废水处理设备,烟气脱硫脱硝成套技术与设备;开展污染治理技术在不同尺度的应用集成示范;优先主题:19.清洁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重点研究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钢铁、煤炭、电力、建材、有色、化工、造纸、纺织等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与工业零排放清洁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20.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研究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八人口与健康目前,我市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尚未健全,重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预防技术比较滞后,新发疾病预防技术不能适应新的疾病谱的变化;重大疾病医疗技术不能满足市民健康要求;医疗卫生安全监控技术需要加强;职业病、精神病、老年病诊疗技术落后;现代医疗技术发展不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发展思路:1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水平监测、优生优育等关键技术及产品,为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身缺陷提供有效的科技保障;2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加强重大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研究,显着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优先主题:21.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重点研究安全、有效避孕节育新技术,重大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治疗技术及生殖健康疾病防治技术;22.重大及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重点研究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防治技术;神经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控制技术;地方病、职业病、精神病、老年病诊疗技术,建立急救医疗卫生体系;23.城乡社区卫生医疗适用技术重点研究城乡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监测、预防、诊疗和康复技术,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积极开展农村和社区卫生适用技术的推广示范;九城市管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和财富的大量集中,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等造成的各种重大事故及灾害事件不断增多,致使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市在生态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火灾、地震、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城市道路的管理、监控、诱导、发布等智能化水平还很低;对人为造成的食品中毒事。
江西省工业园区十一五专项规划

江西省工业园区十一五专项规划
江西省工业园区是推动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
为了进一步发展和规划江西省工业园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江西省政府制定了十一五专项规划。
本文将从规划目标、发展方向和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规划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2.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3.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二、发展方向
1.建设创新型园区
2.打造国际化园区
3.加强环境保护
三、实施措施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江西省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
鼓励工业园区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园区的自主创新和创业创新,增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2.引进优质项目和企业
江西省工业园区将积极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优质企业,提高园区
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
转化。
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困难,提供创业孵化和
技术转让等服务。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总之,江西省工业园区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优质
项目、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人才引进培养等措施,加快推
进工业园区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铁岭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铁岭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铁岭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3.27•【字号】铁政办发[2006]28号•【施行日期】2006.03.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铁岭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铁政办发[2006]2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铁岭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00六年三月二十七日铁岭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五”期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中心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加大执法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为铁岭经济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由于我市产业结构层次低,对外开放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滞后,环境污染仍然较重。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突出,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低,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当年产生量的25.9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土地退化、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环保工作任务仍然很繁重。
为切实加强“十一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铁岭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铁岭,推进新铁岭大铁岭建设步伐,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为全面建设沈铁工业走廊和各类工业园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全市逐步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月保定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进一步“打基础、提实力、增后劲”的紧要关口。
《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和《中共保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各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十五”发展回顾进入新世纪的头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付出心血最多、推进工作力度最大的时期。
2000年以来,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和突如其来的疫情灾害,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十五”计划各项任务目标均超额完成,综合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89.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4%,超过年均增长10%的预期目标。
人均生产总值2003年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后,2005年达到9990元,是2000年的1.5倍;财政收入达到101.4亿元,是2000年(42.53)的2.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897亿元,比“九五”翻了一番多。
投资不断加大的同时,投资效率逐渐提高。
2004年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百强评比中,我市列第51位。
结构调整进展加快,新兴经济增长极初现端倪。
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7.8:49.3:32.9,同“九五”比,一产下降了2.7个百分点,二产提高了4.8个百分点。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昆山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二〇〇五年十二月“十五”期间开发区发展回顾概述 (4)一、开发区发展的总体概况 (4)二、开发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4)1.资源的挑战 (5)2.“候鸟经济”的挑战 (5)3.信息化的挑战 (5)4.环境的挑战 (5)“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发展指导思想与目标要求 (6)一、指导思想 (6)二、发展目标 (6)“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发展主要措施 (7)一、主攻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7)1.打造光电产业基地 (7)2.做强电子信息产业 (7)3.做大精密机械产业 (8)4.做优民生用品产业 (8)5.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8)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总部经济和研发机构登陆 (8)1.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实现与制造业配套互动 (8)2.以五大功能区为组团,构建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平台 (8)三、进一步深化服务内涵,促进老企业增资扩股 (9)1.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9)2.牢固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理念,积极推进契约式服务 . 9 3.组织集群化生产,降低商务成本,增强综合竞争力 (10)四、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效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0)1.提高土地投资强度 (10)2.优化项目用地结构 (10)3.挖掘内涵增长潜力 (10)4.推广建造多层厂房 (11)5.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11)6.提高市场化配臵程度 (11)五、积极推进园区开发,努力发挥载体功能作用 (11)1.延伸出口加工区功能 (11)2.办好留学人员创业园 (12)“十一五”期间开发区机制体制创新 (12)一.强化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 (12)二.完善精简高效的管理机制 (12)三.营造充满活力的人力机制 (13)四、构筑市场化运作的服务机制 (13)“十五”期间开发区发展回顾概述一、开发区发展的总体概况从2001年至2005年的“十五”期间,是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淮安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淮安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发布时间:2010-03-23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我市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特制定《淮安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一、“十五”工业发展情况回顾“十五”以来,淮安工业坚持扩总量、打基础、增后劲,工业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主要表现在:1、壮大了工业总量。
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
全市列统企业达到111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81亿元,实现利税亿元。
“十五”全部工业增加值、列统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8%、%、 %和%,全部实现了“十五”翻番的目标。
2、提高了竞争能力。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
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烟草五大支柱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
2005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30亿元,占全部列统工业销售收入的74%,其中冶金行业“十五”发展速度最快,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销售收入占列统工业的比重比“九五”末提高了7个百分点。
重点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到2005年底,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7户,比2000年净增了75户,其中淮钢集团销售收入超70亿元、淮阴卷烟厂、清江石化超30亿元、韩泰轮胎超20亿元、华能电厂超10亿元。
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产品。
全市销售超亿元的品牌产品近40个,省级名牌产品23个,省着名商标30个。
“辉煌”牌太阳能热水器获国家名牌产品。
铁路弹条扣件特种钢、采油树、元明粉、硝基甲苯、乙烯利、六氯环戊二烯、低硫低芳烃特种溶剂油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全市形成了200万吨钢材、40万大箱卷烟、120万吨原油加工、15万吨烧碱、30万吨纯碱、850万套轮胎、120万吨元明粉、100万吨精制盐、300万千瓦中小电机、1万台中拖、9000万米布、6400万米印染面料、10万吨化纤、20亿支水针剂、4000万瓶大输液、30亿片(粒、袋)固体制剂的生产能力。
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

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提高全县工业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华容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大力提升纺织、蔬菜食品、矿产建材等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果蔬汁、洋酒饮料、新型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通过扩规、提质、创新等手段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成为我县工业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具体发展目标是:---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24%,到20XX年达到2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平均递增25,到20XX年达到60亿元,在三次产业中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5,到20XX年达到150亿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0家,创省级著名品牌20个,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完成50亿元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实现新增产值100亿元,新增利税4亿元。
三、主要建设内容一是要做强纺织产业。
对现有的纺织企业要不断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繁荣产品品种,争创驰名品牌。
同时,大力引进彩色棉新品种,不断吸收外来资本投入,逐步将纺纱规模扩大到30万锭以上;整合现有的坯巾织造企业并新建8-10家,发展坯巾联合生产,使生产规模达到织机1800台(套),年产坯巾2万吨;新上1至2个印花染整或电脑绣花项目,不断扩大印花、绣花和染整生产能力,年印、染、绣巾被达到2万吨;大力发展床上用品、服装等下游产品,新建2-3家成品衣加工企业,年生产成衣达到150万件;力争用5年的时间,纺织产业实现新增产值20亿元,安置就业2万人以上。
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强市富民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的基本方针,努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商贸中心建设、科技教育等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坚持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大兰州"思路。继续支持在兰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和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搞好配套服务。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大兰州"与"小兰州"之间的经济融合与渗透,加快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成长壮大,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六、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推进。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以德治市,依法治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鼓舞人、教育人,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节 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
第四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时期后,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动,"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挑战将与机遇并存。随着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加入WTO后,中国将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将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国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对政府职能转变也会提出紧迫要求。兰州地处祖国内陆,城市空间局促,城区人口众多,后续发展面临土地奇缺,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能源的外在依存度在50%以上,随未来能源及原材料需求加大,资源需求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仍、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比较严重,造成较大的生态与环境压力;地处内陆及产业、产品的协作、配套、集聚与扩散不具备明显优势,造成资本流动成本高,生产要素回报率低,市场配置资源方面处于弱势。同时,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和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矛盾与新问题,需要在"十一五"时期认真研究、着力解决。
北京市顺义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顺义区“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送审稿)北京国际工程咨询公司2006年5月目录前言 .........................................................................................................一、“十五”时期发展状况基本评价.................................................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机遇.............................................................................................(二)挑战.............................................................................................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原则....................................................................................(三)发展目标....................................................................................四、工业发展任务....................................................................................(一)发展思路....................................................................................(二)发展重点....................................................................................(三)主要任务....................................................................................五、布局调整任务....................................................................................(一)布局原则....................................................................................(二)布局思路....................................................................................(三)布局重点....................................................................................六、实施措施 ............................................................................................(一)建立顺义区工业服务平台,以高端服务创造新的生产力 ...........................................................................................................................(二)制定相应配套机制,集中力量进行扶持 .........................(四)通过引进与自主培育相结合,构筑顺义工业多点支撑体系 ..................................................................................................................(五)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顺义工业发展后劲 .......(六)全面推进顺义工业人才队伍建设....................................... 附图1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图附图2 顺义区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构想图附图3 顺义区道路交通图附图4 顺义区公路网附图5 顺义区“十五”末工业布局现状图附图6 顺义区“十一五”工业布局构架图附图7 顺义区“十一五”工业布局构架图——产业布局图附图8 顺义区“十一五”工业布局构架图——区域辐射示意图附件一顺义区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报告附件二顺义区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分析报告附件三顺义区“十一五”期间名牌培育名单附件四顺义区“十一五”期间工业重点项目前言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顺义工业形成了一批在北京乃至全国具有优势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衡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衡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一、奋进,是“十五”发展的旋律。
我们团结一心,攻坚克难,赢得了“三步走,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开端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衡水市委的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积极应对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圆满完成“十五”各项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成为我市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过去的五年,是衡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
我们牢牢把握衡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全市生产总值由298.6亿元增加到518.1亿元,年均增长12.1%。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5万元。
全部财政收入由13.9亿元增加到31.2亿元,年均增长19.2%。
三次产业结构由19.7:52.7:27.6调整到17.4:53.4:29.2。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工作实现新突破。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总产由2000年的61.7亿斤增加到62亿斤。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销售收入超千万元龙头企业达到134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家,比2000年增加13家。
瘦肉型猪、蔬菜、奶(肉)牛、林果四大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9%提高到6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由26%提高到47%。
连续开展植树造林大会战,累计植树造林224万亩,是“九五”的10倍。
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战略产业来抓,实施“三统筹、八整合”,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突破40万,离土离村在市域内就业人员达到41万。
县域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80%提高到82%。
强力实施“以工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6.5亿元,是2000年的2.1倍。
食品工业十一五规划

——注重食品包装材料的更新换代,开发无公害无污染、易回收利用、易被环境降解材料的包装,倡导节约型包装。
5.努力发展营养保健食品产业:
——发展婴幼及儿童食品,根据其不同年龄段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开发具有促进营养平衡、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产品。
2.大力发展奶品、畜禽、水产品加工产业:
——重点发展液体奶,开发多样品种,大力推广学生奶,积极发展婴幼儿、老年人及特殊人群需要的配方奶和高质量、高营养乳制品。为满足不断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要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和奶畜品种质量提高以及畜群结构调整,提高奶源产量、质量。
——肉类食品加工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促进企业将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的现代化向畜禽屠宰领域延伸,全面提升我国肉类食品加工水平和质量水平。
6.持续发展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工业:
——调味品制造业要提高创新水平,在推进我国传统技术产业化进程基础上,推广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促进产品更新换代。重点发展名牌特色调味品、复合调味品、新型调味品,开发天然保健调味品和方便调料。
——食品添加剂工业重点加强对天然资源的研究开发,发展有助于提高食品产量,改良质量的产品,如营养强化剂、天然防腐剂、品质改良剂、乳化增稠剂、甜味剂等产品,加强产品标准化生产,扩大出口贸易。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食品工业经济发展全局,落实“五个统筹”,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坚持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支撑、农业为基础,创新发展模式,深化经济结构改革、调整。
2.我国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先进加工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科研体制深入改革,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为食品工业优化结构、自主开发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动力。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4.30•【字号】郑政[2006]10号•【施行日期】2006.04.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郑政〔2006〕1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2006年3月2日经郑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四月三十日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2006-2010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
为阐明全市发展的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根据《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编制《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目标和任务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经验,客观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任务、实现更快更好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前提。
第一节规划背景一、“十五”发展成就“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抢抓发展机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突出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的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正>济南市人民政府济政字[2006]1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济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总页数】8页(P3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7
【相关文献】
1.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 [J], ;;
2.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J], ;
3.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的通知 [J], ;
4.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一五”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J], ;
5.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目录前言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全面实施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
当前,首都社会步入了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新阶段,首都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的关键阶段,北京工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工业现代化是首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首都的现代化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
为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北京工业必须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十一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工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适用范围和领域为北京市工业,实施期限为2006年-2010年。
一、“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状况(一)工业总量增长显着“十五”期间,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工业的发展,统一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了“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了北京市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为北京工业“十五”期间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增长显着,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亿元增至2005年6775亿元,年均递增%,增速大大超过“十五”规划%的目标。
“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比“九五”时期提高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达到%,提高了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外贸出口和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发挥首都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在集成电路、软件、消费类电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初步形成若干在国内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有效提升了北京工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通过振兴现代制造业,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汽车、装备制造业等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迅猛。
2000年至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亿元增至亿元,实现年均递增%,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9%,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市场开拓能力、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现代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
(三)加速退出落后产业“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大了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实施污染扰民企业搬迁,清理整顿“五小”企业,关停了一批小水泥企业、小煤矿及各类小型矿山。
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全部淘汰了全市行政区内工商注册的水泥立窑生产线和平板玻璃平拉生产线。
整治重点污染企业,关停了造纸一厂、北京木材防腐厂等一批重点污染企业。
启动了首钢搬迁工作,围绕压缩钢产量,截至2005年底,首钢已陆续关停一些工厂和设备的生产,包括第一炼钢厂、特钢公司17座电炉、初轧厂、冷轧带钢厂、铁合金厂、重型机器厂3座电炉和2座平炉、焦化厂洗煤工序、特钢白灰窑、五号高炉等。
(四)布局调整初见成效为适应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快布局调整,实施了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向郊区县转移战略;有效促进了北方微电子、汽车、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医药四大产业基地和工业开发区的建设,工业布局日趋合理,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搬迁企业142户,腾退工业用地面积万平方米。
2005年全市城区、近郊、远郊三类区域工业总量比重,已由2001年的12∶51∶37,变化为目前的10∶34∶56。
与此同时,工业呈现向开发区聚集的明显趋势,工业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已逐步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2005年,全市工业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374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其中电子、机电、汽车、生物医药四大产业聚集度均在4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已接近90%。
(五)工业投资增长快,发展后劲增强“十五”期间,北京工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和投资方向,吸引社会多方资金投入,着力建设一批高端项目和重大项目,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逐步实现产业集聚,强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长。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2001年的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096亿元,是“九五”时期完成总额的倍,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后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增速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实际利用外资摆脱了多年徘徊的局面,五年累计达到42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94%,其中2005年比2000年净增倍。
北京现代汽车、中芯国际、京东方TFT-LCD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投产,已成为北京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现代汽车三期技改、奔驰汽车等一批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首钢150万吨冷轧、燕化1000万吨炼油系统及乙烯装置第三轮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的推进,将为“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六)工业节能、节水、节地工作全面开展“十五”期间,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北京工业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能源、土地、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单位产出能耗、水耗的持续大幅下降。
与2000年比,在能耗、水耗总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倍,增加值增长倍。
与2000年相比,2005年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万元增加值水耗下降68%。
为加强节能降耗的政策引导,市工业促进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国家整顿土地市场的精神,对全市工业开发区土地和资源使用情况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并进行认真测算。
2005年初,颁布实施了《关于北京工业开发区(基地)建设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工业开发区在土地利用和资源消耗方面的控制指标,制订了电子、汽车、机电、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的水耗、能耗更严格的准入标准。
这些指标为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项目筛选机制提供了可操作的评判依据,对促进引导开发区规范、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据调查,通过实施《意见》,2005年全市开发区累计节约土地共计公顷,占当期全市新增工业用地的%;开发区万元产值能耗比上一年下降%,万元产值水耗比上一年下降%。
(七)推动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强了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视企业与科技资源的对接。
到2005年底,全市共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9家,其中国家级24家,全市工业企业年专利批准量3135项。
北京工业先后与中科院等单位搭建并启动了“北京工业技术支撑与产业促进平台”、“北京工业发展智力支撑平台”,探索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鼓励以合作并购实现技术跨越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加大对集成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形成了“闪联”工程、数字电视平台转换工程、手机电视、以TD—SCDMA标准为核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艾滋病毒重组抗原及抗体诊断试剂盒等一批产业化技术成果。
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加大品牌战略实施力度,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扶持名优企业,积极推进中国名牌的申报和北京名牌的评价工作,加大北京品牌产品的市场和宣传推广。
到2005年末,北京工业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6个。
然而,在北京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产业配套能力弱;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耗能、高耗水行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电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五大行业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市工业的28%,却消耗了全市工业总能耗的84%,消耗了全市工业总取水量的77%。
二、“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环境(一)首都功能定位明确工业发展方向按照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北京的产业发展要突出首都的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
首都功能定位要求北京工业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优先并着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和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首都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总体规划推进工业加快布局调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发展方向和区县功能定位,有利于引导北京工业加快布局调整,推动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基地和工业开发区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速推进郊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
(三)产业融合为工业发展提供新途径根据国际大都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北京市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推进的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
国际大都市发展内在规律要求北京工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当前,新型工业化道路出现的二、三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有利于充分发挥北京的比较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将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重要的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提供新途径。
(四)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工业发展空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加快,有利于北京合理配置区域资源供给、产品市场,消除部分资源和市场约束,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产业;有利于北京利用产业链的新型分工关系掌握高端,在周边地区实现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辐射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仍然任重道远北京自然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能源基本依靠外埠供给,土地资源供求矛盾加大。
虽然北京工业的万元产值、增加值取水量和能耗在逐年递减,但是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仍然要求北京工业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水、节能、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