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安全生产法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共15页文档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我国最早的劳动安全和安全生产相关的法规,应该是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
1931年11月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进展。
历史实践证明,安全生产立法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建时期(1949-1958年)建国初期,为改变旧中国工人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生命安全与健康没有保障的状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保护青工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
在1954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中也明文规定:“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同时明确规定了改善劳动条件和建立工时休假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废除旧的劳动法的同时,开始制定新的、真正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安全生产法规。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中央产业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各种安全生产法规就有119种。
1956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即有名的“三大规程”,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编制安全技术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通知》、《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等法规和规章,使对安全生产一些基本问题的处理,初步有了法律依据。
这些法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的安全生产和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调整时期(1958-1966年)虽然在“一五”期间,安全生产法规刚刚取得好的效果,许多事故隐患被排除,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安全生产法规发展历程
安全生产法规发展历程安全生产法规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法律保障,其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出台的有关劳动法规中就包含一定的安全生产内容。
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安全生产问题长期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
于是,1972年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工人群众开展的“安全生产运动”成为安全生产法规发展的重要契机。
随后,国务院成立了全国劳动保护监察总局,开始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法》等。
这些法规为促进安全生产确立了基本原则、规范劳动管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对安全生产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高危行业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事故频发。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安全生产,2002年国务院副总理曾庆红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从‘要做到’变为‘必须做到’”的口号。
为此,200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这部法律对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和监督等。
此外,为了增强安全生产法律的可操作性,各地也陆续制定了许多配套法规,使法律具体化、细化。
近年来,我国对安全生产的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强,逐步完善了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
中国共产党和国务院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决定和文件,强调了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和重要部署。
2014年,印发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总结》的文件,明确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总之,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通过逐步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我们为促进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然而,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强化安全生产法规,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我国最早的劳动安全和安全生产相关的法规,应该是1922 年5 月1 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
1931 年11月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新中国成立60 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进展。
历史实践证明,安全生产立法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初建时期2、调整时期3、文革时期4、恢复发展时期5、逐步完善时期6、加速发展期第一阶段:初建时期(1949-1958 年)建国初期,为改变旧中国工人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生命安全与健康没有保障的状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保护青工女工的特殊利益” ,“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
在1954 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中也明文规定:“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
同时明确规定了改善劳动条件和建立工时休假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废除旧的劳动法的同时,开始制定新的、真正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安全生产法规。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中央产业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各种安全生产法规就有119 种。
1956 年5 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即有名的“三大规程” ,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编制安全技术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通知》、《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等法规和规章,使对安全生产一些基本问题的处理,初步有了法律依据。
这些法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的安全生产和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调整时期(1958-1966 年)虽然在“一五”期间,安全生产法规刚刚取得好的效果,许多事故隐患被排除,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我国最早的劳动安全和安全生产相关的法规,应该是1922 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
1931年11月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进展。
历史实践证明,安全生产立法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初建时期2、调整时期3、文革时期4、恢复发展时期5、逐步完善时期6、加速发展期第一阶段:初建时期(1949-1958年)建国初期,为改变旧中国工人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生命安全与健康没有保障的状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保护青工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
在1954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中也明文规定:“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同时明确规定了改善劳动条件和建立工时休假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废除旧的劳动法的同时,开始制定新的、真正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安全生产法规。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中央产业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各种安全生产法规就有119种。
1956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即有名的“三大规程”,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编制安全技术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通知》、《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等法规和规章,使对安全生产一些基本问题的处理,初步有了法律依据。
这些法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的安全生产和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调整时期(1958-1966年)虽然在“一五”期间,安全生产法规刚刚取得好的效果,许多事故隐患被排除,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我国安全生产法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资料
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国营企业职工个人防护用
品发放标准》等一系列安全生产法规、规章和标准,使安全生
产立法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安全生产检
查从一般性检查发展为专业性
和季节性的
检查,推动了安全生产工作向 度化前进,机械防护、防尘防 全、防暑降温、女工保护等立 发展。
经常化和制 毒、锅炉安 法工作显著
六、我国安全生产法制、体制建设取
得的进展
• (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 目前已有一部主体法即《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煤炭法》、 《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海上交通安全法》、《道路 交通安全法》、《消防法》、《铁路法》、《民航法》、《电力法》 、《建筑法》等十余部专门法律中,都有安全生产方面的规定。有《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 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 别规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 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50多部行政法规,上百个部 门规章。此外,各省(区、市)都制定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安全生产各个方面大致上都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四、恢复发展时期(1978—1990年)
•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
方针。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生产秩序的逐步恢复,安全生产立法
开始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
非常重视,先后发出了中
央[78]76号文件和国务院[79]100
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
五、逐步完善时期(1991年以后)
• 进入“八五”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也加快了进程。
安全生产法各版本变化
安全生产法各版本变化安全生产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旨在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安全生产法也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需要。
以下是安全生产法各个版本的变化的一些主要内容:《安全生产法》(1982年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安全生产的法律,主要目的是明确企业和劳动者的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该法规定了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和安全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安全生产法》(2002年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安全生产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2002年版的安全生产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
该法增加了对危险化学品、建设工程、矿山安全等领域的监管和管理,明确了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加强了对安全生产技术和设施的要求。
《安全生产法》(2014年版):这是我国安全生产法的最新修订版本,也是对前两个版本的一次全面修订和完善。
该法增加了对安全生产信息公开、安全生产培训、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等内容的规定,强调了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增加了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此外,该法还完善了对安全生产主体的分类管理,加强了危险化学品和矿山等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
通过对以上各个版本的安全生产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安全生产法方面的立法思路和重点逐渐发生了变化。
由最初的简单强调责任分明和技术管理,到后来逐步增加对特定行业和特定要素的监管和管理,再到最新修订版的强调信息公开和责任落实,我国在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规范逐渐趋于完善和细化。
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我国法治建设的进步和完善,也可以看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安全生产问题逐步凸显。
我国安全生产法的变化,既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安全生产法律的需求,也为促进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法律保障。
安全生产法的变迁历史
安全生产法的变迁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安全生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法规。
本文将以安全生产法的变迁历史为主题,介绍安全生产法的发展和变化。
一、安全生产法的起源安全生产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由于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工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
为了保护工人的权益和安全,英国在1833年通过了第一部工厂法。
这部法律规定了工厂的劳动时间、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生产安全。
二、安全生产法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法。
这些法律规定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安全标准和要求,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例如,美国通过了《安全法》、《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加强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
英国也通过了《安全与健康法》、《工厂法》等法律,保障了工人的生产安全。
三、安全生产法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安全生产法也在不断变迁和完善。
首先,安全生产法的范围不断扩大。
过去,安全生产法主要关注工业领域,而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建筑、交通、矿业等各个领域。
其次,安全生产法的内容也日益丰富。
除了规定企业的安全责任和安全标准之外,还涉及到对事故的调查处理、事故救援等方面的内容。
再次,安全生产法的执行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政府加大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以提高企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
四、中国安全生产法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安全生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的安全生产法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的第一部安全生产法是在1950年颁布的《劳动保护法》,这部法律主要关注工人的劳动权益和工作环境安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国相继出台了《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建筑法》等一系列法律,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五、安全生产法的意义和挑战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生产法历次变化
安全生产法历次变化安全生产法是我国最重要的安全生产法律之一,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起到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安全生产法经历了多次重要的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以下将就安全生产法历次变化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次修改:1981年安全生产法的首次修改主要涉及到对现行法律的修改和补充。
这次修改主要针对国家提出的从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改革开放政策需求,增加了很多关于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安全生产法的适用范围、责任追究等内容。
第二次修改:1992年安全生产法的第二次修改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安全生产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
修改的重点包括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增加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人的权力和责任,同时增加了对安全生产事故责任的追究力度。
第三次修改:2002年安全生产法的第三次修改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安全生产事故形势的变化。
在这次修改中,进一步增加了法律对生产经营单位职工安全和责任的规定,明确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护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通过增加惩罚力度,提高了安全生产法的执行力度。
第四次修改:2014年安全生产法的第四次修改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日益严峻的问题,增强安全生产法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这次修改主要以预防为主导,通过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的法律责任,规定了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加大了对重大安全事故的惩罚力度。
第五次修改:2019年安全生产法的第五次修改是一次全面修订,对安全生产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
这次修改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时效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市场秩序和预防安全事故的能力。
此次修改包括加大对危险化学品、矿山、冶金等高风险行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完善了安全生产法规的法律责任体系和追责机制,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督执法力量的建设和日常监管力度。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历史演变
第一节安全生产法概述一、安全生产法的概念1.生产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安全生产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成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向自然界索取财富,而自然界也给人类以报复。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多、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类型的事故也相应发生,直接威胁人类安全和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灾害面前,人类不断的摸索和探讨,寻找方法以提高抵御和控制灾害的能力。
人类为了使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规模中又不断的出现新的灾害,再次需要人们不断的摸索和探讨,不断认识和提高安全生产能力,减少和消除灾害。
这样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推动了生产和安全生产的逐步提高和发展。
2.安全生产与安全生产法的关系安全生产问题是在机器大工业出现后才为人类所重视。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在人类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缺乏对机器的控制驾驭能力,致使蒸汽锅炉不断发生爆炸,尤其在开发矿产资源时大量使用机械设备的同时事故频发,伤亡不断,使人们感到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19世纪初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的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由于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在化工、水运、煤矿、土建等工程中,常常发生一次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重大伤亡事故,造成重大损失,引起社会极大不安。
因此,安全生产已不再是企业及业主们私权范围的问题,它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由于企业的能力和安全道德所限,出于稳定社会关系、发展经济的需要政府必须对安全生产问题进行积极的干预和监督。
为此,当时的工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有关安全生产法令,依法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和事故处理,制定安全规范、强制推行安全技术,以保证生产的安全。
例如1802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1864年又通过了《工厂及工作场所法》和《职业病条例》;法国在1806年就制定了《工厂法》,1841年颁发了《童工、未成年工保护法》;美国在1844年颁发了《工厂法》,1890年颁发了《工作时间限制法》;日本1911年通过了《工厂法》,1972年制定《劳动安全法》。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发展史课件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发展史
6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我国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和健全了劳动管理机构, 小型企业一般也配备了职业安全卫生专职人员。
工作成效:是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史上的黄 金时期。
教训及问题:1958年“大跃进”以后,由于强 调了大搞群众运动,生产中冒险、蛮干、瞎指挥风 逐渐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受到破坏,工 伤事故开始大幅度上升,1960年出现了建国以来的 第一次事故高峰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发展史
11
进入新世纪(2001年以来)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卫生事业将随着政治 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党的 “十六大” 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00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组建了副部级的国 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5 年2月又升格为正部级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发展史
4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劳动保护(1949年-1952年)
以劳动立法为主体的劳动保护工作方向得以确立, 职业安全卫生事业迅速地得到发展。1950年中华 全国总工会成立了劳动保护部;政府部门、产业 部门和工会组织三个系统中分别建立了劳动保护 机构 。1951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劳动保护会议。 这一时期的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在前苏联模式影 响的基础上,已开始迈出了我国特色的步子。
8
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改革开放时期(1976年-1991年)
1978年及1982年修定的《宪法》,1979年制定的 《刑法》,也都列入了劳动保护方面的专门条款 ;1983 年成立了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2004年改为中国 职业安全健康协会(COSHA)China Occupational Safety &Health Association是我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领域的最高 权威机构);1985年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 了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1985年国家教委把“安全工程” 列为高校试办本科专业。
我国安全生产法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五、逐步完善时期(1991年以后)
• 进入“八五”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也加快了进程。
• 1991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第75号令),严格规范了对各类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
• 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八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劳动法》,它的颁 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劳动保护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立法 宗旨,不仅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同时规定了用人 单位的义务和对劳动者保护的相应措施,为保护劳动者 安全健康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加强事 故多发行业的管理方面,国家还陆续制定了《矿山安全 法》、《煤炭法》、《乡镇企业法》、《消防法》等法 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推动我国 的安全生产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四、恢复发展时期(1978—1990年)
•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
方针。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生产秩序的逐步恢复,安全生产立法
开始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Βιβλιοθήκη 产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发出了中
央[78]76号文件和国务院[79]100
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
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和骨干应急救援队伍为核心的安
全生产应急体系框架正在成。
• (三)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开始建立
•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包括《国家生
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在内的25个专项预案、以及81个部门预案 ,其中安全生产占31%。各省区市都制定发布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高危行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应急预案基本编制完成。矿山、消防、道路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
我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我国最早的劳动安全和安全生产相关的法规,应该是1922 年5月1日在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
1931年11月20日,中华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维埃国劳动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进展。
历史实践证明,安全生产立法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初建时期2、调整时期3、文革时期4、恢复发展时期5、逐步完善时期6、加速发展期第一阶段:初建时期(1949-1958年)建国初期,为改变旧中国工人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生命安全与健康没有保障的状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保护青工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
在1954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中也明文规定:“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同时明确规定了改善劳动条件和建立工时休假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废除旧的劳动法的同时,开始制定新的、真正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安全生产法规。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中央产业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各种安全生产法规就有119种。
1956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即有名的“三大规程”,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编制安全技术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通知》、《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等法规和规章,使对安全生产一些基本问题的处理,初步有了法律依据。
这些法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的安全生产和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调整时期(1958-1966年)虽然在“一五”期间,安全生产法规刚刚取得好的效果,许多事故隐患被排除,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安全生产法历次版本
安全生产法历次版本安全生产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基本法律,旨在保障国家、社会、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下面将历次版本的安全生产法进行简要介绍,并总结各个版本的主要特点。
第一次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新法)》(1981年)该版本的安全生产法是中国大陆自1950年代起第一部明确规定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的法律法规。
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管理、事故预防、安全教育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
这一版本的法律框架为后续版本的修订提供了基础。
第二次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正案)》(1993年)1993年的修正案首次对安全生产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并增加了事故处理措施。
修订后的法律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对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并规定了安全事故的报告和处理程序。
第三次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正案)》(2002年)2002年的修正案进一步强调了企事业单位的安全责任,明确规定了安全生产责任的层级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施。
同时,修订案还增加了对危险化学品、爆炸物品和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
第四次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正案)》(2014年)2014年的修正案在对第三次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完善。
修订后的法律重点关注重特大事故的防范和处置,更加注重对行政执法和监管力度的强化,同时增加了对工伤保险和职业病防治的规定。
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正案)》(2018年)2018年的修正案对之前版本的安全生产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修订后的法律进一步加大了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了对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要求,增加了对互联网、新能源等领域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的安全生产法逐步完善和发展。
各个版本的修订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事故预防、责任追究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法律不断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和效果。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我国最早的劳动安全和安全生产相关的法规,应该是1922 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 1931年11月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进展。
历史实践证明,安全生产立法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初建时期2、调整时期3、文革时期4、恢复发展时期5、逐步完善时期6、加速发展期第一阶段:初建时期(1949—1958年)建国初期,为改变旧中国工人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生命安全与健康没有保障的状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保护青工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在1954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中也明文规定:“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同时明确规定了改善劳动条件和建立工时休假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废除旧的劳动法的同时,开始制定新的、真正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安全生产法规。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中央产业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各种安全生产法规就有119种。
1956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即有名的“三大规程",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编制安全技术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通知》、《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等法规和规章,使对安全生产一些基本问题的处理,初步有了法律依据。
这些法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的安全生产和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调整时期(1958-1966年)虽然在“一五”期间,安全生产法规刚刚取得好的效果,许多事故隐患被排除,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安全生产法规发展历程
安全生产法规发展历程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意识到生产活动的危险性以及对人员和环境的潜在伤害。
以下是关于安全生产法规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工业革命前期: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对于工作场所安全的意识相对较低。
在这个时期,工人常常面临着极端危险的工作环境,事故和伤亡率较高,但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
2. 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劳工法规,用于约束工业企业的行为,提高工人的安全保障。
3. 20世纪初:在发达国家,工人关注工作条件的意识越来越高,工会成员开始对安全问题进行组织行动,推动立法工作。
相关的安全法律开始在法律体系中出现。
4. 20世纪20年代:在各个发达国家,安全和健康立法逐渐成为一项重要议程。
例如,1921年的美国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确立了对雇主立法的制约,以保护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5. 1948年: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通过了第89号公约,旨在确保雇主为工人提供安全工作环境。
这是对全球安全法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
6. 20世纪50和60年代:在发达国家,一系列针对工作场所安全的法律和法规出台。
这些法律和法规鼓励企业采取预防性措施,以减少隐患和风险,并确保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7. 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职业安全与健康法》(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OSHA),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项明确的对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进行管理的立法。
此法律鼓励企业采取措施确保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并设立了一个独立机构负责监管实施。
8.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职业安全与健康公约》(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Convention),为成员国提供了一套国际标准,以保护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安全生产法历届
安全生产法历届安全生产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法规,其制定和修订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密切相关。
下面,我将从不同历届安全生产法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来简要阐述。
第一部安全生产法是我国于200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这部法律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明确了国家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和责任分工,规定了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了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
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安全生产的立法,对于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安全生产法是我国于2014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订)》。
该部法律对原有法律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完善,强调了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地方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以及公众参与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
该修订法强调了事故预防,加大了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明确了安全生产责任追究的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安全生产管理。
从历届安全生产法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来看,我国的安全生产法是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安全生产形势变化来进行的,不断不断修订和完善。
通过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加强各方责任,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然而,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问题仍然时有发生。
因此,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加强监管和责任追究,提高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
总之,历届安全生产法的制定和修订是我国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的体现,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安全生产法,我们可以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安全生产法简述
第三章 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义务
16
第五十三条 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 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 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第五十四条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 ,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26
第七章 附 则
27
第一百一十二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危险物品,是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 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 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 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第一百一十三条 本法规定的生产安全一般事故、较大事 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制定相关行 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 第一百一十四条 本法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 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 禁止锁闭、封堵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 的出口。
14
第四十五条 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 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危及对方生产安全的,应当签订安全 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 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 与协调。 第四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单位的主 要负责人应当立即组织抢救,并不得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 擅离职守。 第四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 人员缴纳保险费。
28
谢谢
29
第八十三条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 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 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 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事故调查报告应当依法及时向社会 公布。事故调查和处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及时全面落实整改措施,负有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背景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背景资料一、立法简要经过我国《安全生产法》的立法工作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198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国家劳动总局牵头起草《劳动保护法(草案)》,于1987年5月由当时的劳动部上报国务院。
后在修改《劳动保护法(草案)》过程中,改名为《劳动安全卫生条例》。
1994年,原劳动部决定组织起草《安全生产法》,并做了许多具体工作。
1996年4月,原劳动部与原国务院法制局共同商定,将正在制定的《安全生产法》、《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和《职业病防治条例》3个法律、法规草案合并为《劳动安全卫生法(草案)》。
此后,原劳动部成立了起草小组,并完成了草案的起草工作。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经贸委承担了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并在原劳动部工作的基础上,起草了《职业安全法(草案)》,于1999年12月21日报国务院法制办。
2000年底,根据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务院法制办将法名由《职业安全法》改为《安全生产法》,并在国务院2001年立法计划中明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起草单位。
2001年初,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十分重视《安全生产法》的起草工作。
成立了《安全生产法》起草领导小组。
下设起草工作小组,并聘请6位知名法律专家和安全专家。
此后,进一步明确了立法的指导原则、调整范围和总体框架,并对原《职业安全法(草案)》按照《安全生产法》的思路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安全生产法(起草大纲)》。
国务院法制办多次会同经贸委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安全生产法》进行研讨和修改,经过近20次反复推敲和修改,并征求和吸收了部分地方政府部门、企业以及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中编办、国家计委、公安部、监察部、教育部、铁道部、建设部、水利部、民航总局、质监总局、工商总局等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修改意见,形成了《安全生产法(草案)》,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2001年11月21日,《安全生产法(草案)》经第48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