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唐代音乐机构发展历程
唐代音乐机构发展历程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音乐机构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唐朝,音乐机构分为宫廷乐队和私家乐团两种类型。
在宫廷乐队中,最著名的是"乐府",它是唐代官方设置的专门
负责音乐的机构。
乐府下设多个分部,每个分部都有专门的职能。
其中,最重要的是太乐署,负责皇帝、太子等高级官员的重大礼仪音乐。
太乐署有严格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由一个官员掌管,下设多个官员和乐师。
乐师们分为大小官员和乐人两类,乐人主要负责演奏乐器,大小官员则负责组织和指挥演奏。
在太乐署的管理下,乐师们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考核,才能获得乐官的资格。
除了太乐署,乐府还包括各种分部,如雅乐、俭典等,每个分部都有自己的特定职能。
雅乐主要负责陪乐,即为皇帝陪乐歌唱;俭典则主要负责庆典活动的音乐演奏。
这些乐团由专门的乐官和乐师组成,演奏的音乐种类繁多,包括雅乐、宫廷舞乐等。
私家乐团是指民间的音乐团体,流行于唐代的社会。
私家乐团主要由私人或地方政府出资设立,一般由音乐家和演奏者组成。
私家乐团的演奏形式多样,有舞蹈歌曲、器乐演奏等,内容也涉及广泛,如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
唐代音乐机构的发展推动了音乐艺术的繁荣。
乐师们技艺纯熟,往往能够演奏出高度复杂、精细的音乐作品。
同时,乐府收集
整理了大量的乐谱和音乐文献,为后世音乐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总之,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机构发展的鼎盛时期。
宫廷乐队和私家乐团共同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繁荣和创新,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唐代的音乐教育
浅谈唐代的音乐教育【摘要】唐代,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空前发达,文化民风空前开放的一个朝代,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唐朝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比较快,加上商业方面的发展规模也慢慢扩大,民风又非常的开放,人民生活很是丰富多彩。
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他们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
在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之中,唐代音乐的发展无疑是众多突出的亮点之一。
【关键词】音乐发展教育机构教育特点教育影响一、唐代音乐方面的发展(一)政治经济稳定发展首先,在所有发展中政治经济无疑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唐朝前期,农业方面的发展慢慢强盛,商品经济也呈现出繁荣之态,当时唐代各大城市的生活完全可以用繁华似锦来形容。
唐朝后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处处都是歌舞升平的繁荣之像。
当时的唐代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强盛的发达国家之一。
(二)李世民的音乐思想最后重要的一点是唐朝之所以会有如此繁荣的音乐文化,单单是君主偏爱也是不行的,与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也是分不开的。
唐朝建国初始,有人因为南朝的《玉树后庭花》和元朝《伴侣曲》是前朝的音乐因此觉得这是“亡国之音” ,希望唐太宗把它废了。
而李世民却说:音乐的情感体验是和听音乐人的感情有关,与音乐本身的表现没什么关系。
二、唐代的音乐教育机构唐朝音乐之所以能如此辉煌的发展,肯定也离不开承载音乐发展的枢纽:音乐教育机构。
唐代历来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音乐教育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当时的唐朝已经有了比较浓厚的音乐教育的社会风气,这对于音乐发展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环境基础。
(一)太常寺提到唐朝音乐教育机构,首先要谈的就是:太常寺。
太常寺是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比如古书《隋书·百官志》中说过:“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
” 唐朝官制森严,内部等级也极其复杂。
太常寺属于行政机构,但由于内部设有博士,所以也招收一些学生来学习或者进行一些职业性的培训,学生在里面可以一方面学习一方面工作,如此来讲,其实太常寺并不单单是一个森严的行政机关,它也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教育行政机构。
第二编 第三章 隋唐五代音乐
第二编第三章隋唐五代音乐10级音乐学1班王程20103114530一、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唐代的音乐机构建立了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的两个不同体系。
唐代,细致的劳动分工,成千上万的数千名音乐家。
规模宏大,技艺高超。
唐初,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都设有太常寺和大乐署等中央音乐机构。
开放两年来,大量的音乐,总务处规模改组,建立了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
1、太常寺唐代掌管礼乐的最好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
《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常卿之职,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太乐署”和“鼓吹署”是隶属于其中的两个音乐方面的机构。
“太乐署”主管“雅乐”和“燕乐”及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2、“教坊”和“梨园”直接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教坊”是宫廷中训练、培养乐工,传习、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
为唐高祖李渊设置。
全盛时期集中了唐代歌舞乐坊方面的人才精华两千余人。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
因地点设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名。
内廷的梨园,由宫廷派中官主管,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
长安有“梨园别教园”,洛阳有“梨园新院”。
梨园的人员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常由唐玄宗亲自指挥排练。
梨园艺人被皇帝称为“梨园弟子”后世的吸取艺人亦统称为“梨园弟子”。
唐梨园由开元二年(714年)创立,至大历十四年(799年)解散,存65年。
二、隋唐时期的器乐发展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
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
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
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三、隋唐时期宫廷音乐1、宫廷燕乐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又称宴乐。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唐代音乐教习场所研究
唐代音乐教习场所研究唐代音乐教习场所研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音乐艺术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其音乐教习场所在唐代音乐学习和演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唐代音乐教习场所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在唐代音乐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习场所的类型唐代的音乐教习场所可以分为宫廷、道教、佛教、民间四种类型。
1.宫廷唐代宫廷是全国最重要的音乐教习场所之一,宫廷内设有乐舞班、歌舞班、御乐署等专门机构,以及乐队、舞蹈团等组织。
乐舞班是宫廷内最高级的乐队,由宫廷近侍和专门的音乐家组成,演奏规模盛大,音乐艺术水平高超。
其次是歌舞班,由宫女和宫廷歌舞家组成,演出内容以歌舞表演为主。
御乐署则是负责音乐教育的专门机构,庙号隋乐,负责编写音乐教材,组织乐队演奏,也是当时培养宫廷乐师的重要机构。
2.道教唐代道家音乐艺术的代表人物是李适之(公元610年-699年),而大成至宝等道教音乐,为当时道教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是唐代道教音乐的代表之一。
3.佛教唐代佛教音乐以法音为主,国内各大佛教寺庙对其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寺庙内学习佛教法音的僧侣们被称为“端门诸尼”,他们通过研习佛经,灵通佛教法音,深入领会佛学和佛教音乐艺术的精髓。
在唐代,佛教寺庙都设有读经场、和尚堂、禅房、法堂、砖殿等场所。
4.民间唐代的民间音乐场所丰富多彩,取材广泛。
其表示形式多样,如“胡琴”,“丝竹”,“西洋乐器”等等,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宴席上的娱乐表演。
唐代民间音乐表演在其时代是具有相当规定的种类和形式,比如说宴会时表演的“清瑟吹笙”,武林比赛时的“琵琶和乐”,帝王巡游时的“锣鼓呈奏”等等。
二、教习场所对音乐艺术的影响唐代音乐教习场所对于唐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宫廷唐朝的宫廷文化是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是优秀的音乐艺术家们寻求发展和成就的一个重要场所。
唐朝时期,宫廷内的音乐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宫廷内厉行素食的风气让音乐艺术家们得到了珍贵的机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唐代音乐
唐代音乐一、唐代音乐发展的历史概况公元618年,贵族李渊夺取政权,建立了唐朝。
唐初,对外进行了数次战争,并在边境少数民族中进行友好活动,加强了边防;对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公元627~741年)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
那时不但和日本、高丽、天竺等近邻保持紧密联系,而且与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开展了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当时的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里经常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商旅、僧人、艺术家和留学生,唐朝的丝织品、瓷器等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波斯等地。
唐朝统治着在文化艺术方面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再加上国内各民族的团聚,国外经济文化的往来,以及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音乐文化得到了高度发展。
尤其对南北朝以来传入中原的个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和融合,至中唐时期,出现了以传统音乐为主体,融合个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大型歌舞音乐——大曲。
开元后期,由于节度使势力的强大,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控制能力。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变乱蜂起,在延续十年之久的农民大起义中,不少藩镇先后称帝。
继唐朝之后统治北方的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南方则出现了前蜀、后蜀、吴、闽等十个国家,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五十多年。
在这段时间里,代表唐代音乐发展水平的歌曲大曲衰落了,而各地民间音乐尤其是民间曲子却得到了较大发展。
本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是宫廷歌舞音乐和民间曲子以及文人诗歌均得到了高速发展,社会音乐活动频繁,举国上下崇尚音乐蔚然成风。
二、唐代的音乐机构和乐工唐代的音乐机构大致可分为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前二者属太常寺,后二者隶属宫廷。
大乐署既管雅乐也管燕乐,并负责考选乐师和训练音声人。
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乐。
教坊始设于隋。
唐初在宫廷内设教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改组大乐署,把大乐署里搞燕乐的乐工分出来成立了四处教坊和三处梨园。
简述唐代音乐机构的分类及功能
简述唐代音乐机构的分类及功能唐代音乐机构是唐朝时期间用于表演音乐的官方机构。
这些政府机构主要鼓励官员训练演奏官方音乐,并通过唱歌宴会(ci-ci) 和游览仪式等仪式来礼赞皇室。
它们也有助于将公众圆桌演出融入宫廷文化之中,并培养出许多高超的演奏技巧、创作原创音乐,从而奠定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基础。
一般来说,唐代音乐机构分为三个机构,分别是宫廷乐府、宫廷乐舞队和护帐勇将团。
在宫廷乐府里,主要由固定的乐手组成,乐手们被要求掌握精湛的演奏技巧,能够向皇室展示受宠若惊的表演。
它们的职责主要集中于在下诏令顿宴期间为皇室作曲、表演或编排固定的音乐形式,以示尊敬。
此外,它们也被赋予了帮助皇室举办婚宴、火祭等重要仪式的任务。
宫廷乐舞队则属于宫廷对外交际类型的乐队,它们经常受邀参与外国客人的敬酒仪式,伴奏乡试、宴会、迎宾会等,帮助皇室营造精致、贴心的气氛,以达到宣传宫廷文化意义。
它们也参与大型唱歌宴会,并参与到乐曲表演、吟诵诗歌等活动中,担当现场音乐的角色,为不同的仪式作出娱乐表演,使人们在活动当中感受到宫廷音乐的美。
最后,护帐勇将团是负责外交事务的宫廷乐队,乐队中有少数标准乐器,这些乐器会在礼典、宴会及特定场合演奏。
与宫廷乐舞队不同,它们的曲目更多地向中外曲调兼收,以传达对外事务的装点,以及对外国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代音乐机构在唐朝的重要作用,这些机构不但是皇室行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曾参与到国家的外交使命当中,伴随着朝代的变化,它们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唐代音乐机构的发展,也奠定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基础,历史上所有力图演绎古典音乐的艺术家都是从唐代音乐机构获益良多的。
唐玄宗对唐代音乐的贡献及影响
浅谈唐玄宗对唐代音乐的贡献及影响摘要:唐朝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它既是封建时代的鼎盛阶段,也是音乐文化空前绝后的高度发展时期。
唐朝封建的一统局面和统治者奉行开明的、广泛吸收各国文化的方针,为促进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
唐朝的帝王在政治方面建树卓越的有很多,其中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得极为突出,在音乐方面,他也当之无愧为中国历史上的“音乐皇帝”。
关键词:唐玄宗;唐代音乐;贡献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80-01一、唐玄宗与唐代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是唐朝两个最重要的音乐机构,这两个结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娱乐性歌舞表演的,它的性质决定了它有别与前代的太常寺。
它为皇帝供奉新曲,这就使得它的设立大大促进了俗乐的发展。
开元二年,唐玄宗创置“梨园”,这是一种设立在禁苑梨园中的宫廷音乐机构,它以专门学习(教习)法曲为主。
玄宗十分看重梨园,一有机会就到梨园指挥乐人排练。
值得推崇的是,玄宗还在梨园法部中设一个“小部音声”。
这种重视早期音乐技艺训练的做法,反映了统治者对于发展唐代音乐的远见卓识,而且这种音乐教育也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唐初的燕乐有“九部乐”和“十部乐”,坐部伎和立部伎则是唐代宫廷燕乐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唐代燕乐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由十部乐演变而成的。
坐、立部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相传这种燕乐由唐玄宗改制而成,这也是唐玄宗在宫廷音乐方面的一大贡献。
二、唐玄宗在音乐方面的才能(一)善于音乐表演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的唐玄宗“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他能演奏多种乐器,如横笛、琴、拍板、羯鼓、琵琶等等,其中最擅长演奏羯鼓。
这种乐器节奏急促,演奏起来扣人心弦,因此被唐玄宗称为八音的领袖,其它乐器都比不上它。
羯鼓又叫“两杖鼓”,最早流行于西域地区,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传入中原。
唐玄宗演奏羯鼓的技术非常精湛,演奏起来旁若无人,鼓点密集而不乱,节奏准确且表现力丰富。
解释唐“教坊”“梨园“的基本功能
梨园子弟分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 部。坐部一般是优秀演员,乐工坐在堂上演 奏,舞者大抵为3至12人,舞姿文雅,用丝 竹细乐伴奏;立部是一般演员,乐工立在堂 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壮威 武,伴奏的乐器有鼓和锣(即金钲)等,音 量宏大;小部为儿童演出队。此外,还设有 舞部,他又分为文舞和健舞。像这样庞大的 编剧,男女兼有的皇家音乐、舞蹈、戏曲学 院,出现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说是世界罕 见的。
教坊初期,其目的是为皇帝提供娱乐性的 歌舞表演,属内延管理的音乐机构。唐玄 宗即位不久,因其喜爱音乐歌舞,非常重 视教坊这一宫廷乐舞机构,大大扩展机构。 玄宗时,教坊虽具相当的独立性,但与太 常寺在宫廷音乐机构的体制舞, 也有《散乐》,是比较广的;其成员有男、 有女。教坊的女艺人中间,依着色艺的高低, 还分有等级。
梨园是唐玄宗在宫廷中亲自组建的一个 音乐团体。唐玄宗能作曲,而且所做的曲子 大多数都属于法曲类的,他所做的新曲,常 交给梨园演奏,所以梨园艺人又要担任演奏 新作品的人任务。从音乐的范围来说,梨园 比教坊要狭窄的多,但从法曲的专业训练来 说,梨园的技艺比较精深,艺术性较高。
唐代的梨园组织约有三个:其中主要 的是宫廷中的一个梨园;另外两个分别设 在两京太常寺的属下,西京长安太常寺属 下的“梨园别教院”和东京洛阳太常寺属 下的“梨园新院”。
宫廷中的梨园,包括男艺人三百人,女艺人几 百人,男艺人是从坐部伎子弟中选出来的,其 教练地点是在长安西北禁苑里面的梨园,女艺 人是从宫女中选出来的,其教练地点,是在宜 春北苑。因为唐玄宗非常懂音乐,梨园中的男 女艺人,有时在演奏中间发生错误,玄 宗常给 他们指出,并且校整他们,所以他们被成为 “皇帝梨园子弟”,可以算是皇帝的音乐学生。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 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 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唐代教坊对音乐文化的影响作用
经明白,所谓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原来是包含这许多内容的。
这还没有结束,我们让学生再通观全文,学会进一步地思考。
第一,李清照对“以诗入词”的反对,是从什么方面说的?词律比诗律要精细得多,李清照最强调的就是协律,包括首段的入乐,也是协律的要求。
李清照认为这是词的传统,不可打破。
故“以诗为词”是不可行的。
也就是说,李清照对“以诗为词”的反对,是从协律的角度来说的。
第二,李清照在文章中提升了词的地位。
由于她反对“以诗为词”,那么,她真的完全将词与诗划清界限,保持词的独立性吗?我们要注意的是:铺叙、浑成、故实等都是诗文的写作手法。
所谓“有秀句无整体”,是诗歌所不赞成的。
就是说,李清照并不注重划清诗和词的界限,只是在协律上要求词保持自身的特点,而用诗的一些方式和评价标准来谈词,这是为了提升词的地位,甚至与诗并列。
我们对文本细读并总结完成以后,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论词》是以词的发展历史为线索的,我们已经把这个过程整理了一遍,那么,我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就是李清照竟然没有提到作为第一部词集的《花间集》。
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我们总结的李清照的词论来看。
首先,《花间集序》提出“词为艳科”,“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乃浮艳之作,而与李清照强调的“典雅”相悖。
其次,《花间集序》体现出来的词体观,让词甘居于“艳科小道”,而李清照的目的是要将词的地位提升,二者又不合。
所以《论词》没有提到《花间集》是有原因的。
于是我们就完成了对李清照《论词》的解读,并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思考训练。
这样进行思考训练,是要让学生知道,对原始文本,应该怎样提出问题。
我们不是一味地接受作者所说的话,而是要去分析她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对不对。
然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分析问题。
在对学生的思考方式的示范和思维训练中,我们要把握难易程度。
但有些地方可以稍微偏难,所谓“取乎其上而得其中”。
当然,这不是要学生得出深刻新颖的结论,而只是要训练学生的能力和主动性,最主要的是要告诉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试着自己动手找答案。
浅谈唐代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教坊”和“梨园”学号:2009480064欧亚09级学生张玉莹授课老师文琳2012. 1月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教坊”和“梨园”编写摘要: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与历代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相适应,与宫廷、民间社会音乐活动的繁荣昌盛相适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完善其体制,促进了音乐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了诸多的音乐人才,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方面,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一、首谈燕乐起源及其发展。
如上所述,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燕乐即宫廷燕乐,燕乐专指天子以及诸侯宴请宾客时用的音乐,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大规模的输入,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沉淀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宫廷燕乐沿用隋朝九部乐,到了唐太宗时增为十部。
“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
”[1]隋炀帝时,又增加了康国、疏勒两个乐部,这就是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
唐代宫廷燕乐起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高太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
”[2]至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礼毕”,十四年,又将“燕乐”列为首部,于是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
唐代“九部乐”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宫廷燕乐的含义,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
贞观年间,“景云现,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手机制作了《景云河清歌》,名为“燕乐”。
这是一部宣扬帝王的功绩,歌颂太平盛世的乐舞,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演。
哲学上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如果连饭都吃不上,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大家想想还会有人创造音乐、从事音乐教育吗?所以说呢,唐代音乐首先也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的,因为社会发展的好,所以音乐才能有很好的发展。
唐代的音乐机构及其职能
唐代的音乐机构及其职能如下是有关唐代的音乐机构及其职能:隋唐音乐机构的设立与宫廷燕乐关系密切,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对于音乐的喜爱促进了官廷音乐活动的发展,音乐机构的壮大不但为当时的宫廷音乐提供了众多人才,其制度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外音乐交流的不断加深,促使音乐交流成为时尚,也使得唐时期的宫廷音乐形成了融合雅乐、胡乐、俗乐等于一体的繁盛局面。
唐代的音乐机构规模空前,太常寺是唐代的最高礼乐行政机构,大乐署隶属于太常寺,教坊梨园也是唐代重要的音乐机构。
1、太常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管理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隋朝时期兼管俗乐雅乐,发展至盛唐规模更是空前,人数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几,其中包含大乐署与鼓吹署两个下属机构。
(1)大乐署是隋唐宫廷音乐机构太常寺的下属部门之一,也是其主体部分,人数上万,主要功能为分管艺人并兼管燕乐和雅乐,严格培养出了大批技法高超的音乐艺人,这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质量较高和规模较大的音乐教育机构,隶属政府管辖,区别于宫廷管辖的教坊、梨园。
(2)鼓吹署是隋唐太常寺下属部门,重要组成,人数百至千,主要功能是分管仪仗音乐与鼓吹乐(即军乐)。
2、梨园唐代玄宗皇帝所设音乐机构,因设于禁苑附近梨园得名,其中有乐工数百人以演习法曲和器乐演奏为主,而因为唐玄宗亲自教习其中的乐工,所以梨园艺人也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梨园的“丝竹之戏”规模庞大,为我国古代大型民族器乐演奏形式之先河。
其中还包含30 多位15 岁以下儿童组成的“小部音声”,献唱于唐玄宗。
3、教坊隋唐宫廷音乐机构,创于隋兴于唐玄宗,管理上独立于政府机构,玄宗时有5处之多,功能为管理、培训、教习乐工,并聚集大批技艺高超的艺人,以女乐工居多,其中的女乐工按技艺水平由高到低:内人、工人、杂妇女等,教坊形成与发展客观反映出隋唐时期官廷音乐的繁荣,也促进了宫廷燕乐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立具有以下历史意义:①体现了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完备,太常寺、大乐署、鼓吹署因被赋予了统治因素而缺少了娱乐性,但却为教坊、梨园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教坊和梨园娱乐性强,形式多样,不但为宫廷培养人才还进一步推动俗乐的发展。
唐代的乐舞机构
唐代的乐舞机构从唐初到安史之乱的一百多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社会安定。
国内外和地区相互交流频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为统治者的享乐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当时宫廷的乐舞机构相当庞大,人数众多。
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音乐舞蹈家和民间艺人。
还设有专门培养乐舞人才的机构,为皇室贵族服务。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
建国之初,其宫廷的一切乐舞制度“皆依前代之法”,依照隋制,连同宫廷御用的乐工也一起接收下来,象隋炀帝宠信的龟兹乐工白明达等人,仍在唐宫廷任职,唐代的统治者也很器重他们。
由于统治者对乐舞的酷爱,把乐舞作为重要的娱乐工具,大力提倡。
为此宫廷设置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太常寺”、“教坊”、“梨园”,集中了大批有才能的艺人。
并专门负责训练、培养乐舞人才,并创作及表演音乐舞蹈和百戏等。
唐代皇帝观看乐舞及散乐百戏,一般都在大明宫的“麟德殿”,这里也作为皇帝宴饮群臣和做佛事的地方。
位于大明宫西北,由前、中、后三座殿阁组成,面宽十一间,进深十七间,面积约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三倍。
殿后侧东西各有一楼,楼前有亭,衬托中央的大殿。
现将各种乐舞机构分述如下:一、太常寺:太常并不始于唐代,秦置奉常,汉更名太常,北齐叫太常寺,隋、唐以至明清,历代封建王朝均承袭此制。
清末废除太常寺。
唐代的太常寺的组织结构承隋末旧制,置卿一员(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主要统管宫廷礼仪祭祀、宴享娱乐、散乐等排练、演出事宜。
下设八署,分别管理,即:一、郊社,二、太庙,三、诸陵,四、太乐,五、鼓吹,六、太医,七、太卜,八、癝牺。
又设协律郎二人(正八品上),掌管六吕六律,“变四时之气、八风五音之节”。
掌管“邦国之祭祀享宴”乐舞的太乐署,是国家音乐设施的中枢。
设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府三人,史六人,乐正八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从九品下),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散乐三百八十二人,仗内散乐一千人,“音声人”(乐舞人)一万二十七人。
浅谈唐代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浅谈唐代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高源(哈尔滨市艺术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要:唐代的音乐机构是与历代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相适应,与宫廷、民间社会音乐活动的繁荣昌盛相适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完善其体制,促进了音乐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了诸多的音乐人才,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方面,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太常寺;梨园;教坊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进步、交通的便利使其音乐具有普及性、民族多样性等特点。
唐朝统治者的重视也是其音乐能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中唐朝的音乐机构在此时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其音乐教育的管理与制度的完善也达到一定的规模,此时太乐署、教坊、梨园等机构的发展壮大也为唐代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载体,培养提供大量的音乐人才,对唐代的音乐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唐代音乐机构类别(一)太乐署太乐署主要管理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且管理制度十分严格。
在《旧唐书·职官志三》就记载着太乐署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教习、考核制度。
由此记载可以看出,太乐署中,与教育相关的考核,不仅包括学习音乐的乐人,同时也包括了教导学生的乐师,对于承担教学任务的乐师,据其专业业务每年都要考核一次,其考核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申报太常寺“礼部”,每过10年,对任教的乐师还要进行一次大考,根据其成绩的优劣,决定其职务是降级、罢黜还是晋升、提拔。
这种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当时官学教育机构国子学中完善的考试制度的建立,是相一致的。
(二)鼓吹署鼓吹署的职责则为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乃是卤薄与军乐的官署。
所谓卤薄,即古代皇帝、皇后、太子、亲王等外出在其前后的仪仗队,其规模也在数百人至千余人不等。
鼓吹署中乐人音乐技艺的教习,估计不如太乐署难度大。
太乐府中不能按规定完成学业的经四遍而成,易学的经三遍而成,若达不到这个要求,就是博士也要贬谪。
(三)教坊唐初教坊,其目的是为皇帝提供娱乐性歌舞表演,属内廷管理的音乐机构,没有专职的教坊使,在编制上仍隶属于太常,这是唐初的情况。
唐朝的音乐与舞蹈宫廷乐队与舞台艺术
唐朝的音乐与舞蹈宫廷乐队与舞台艺术唐朝的音乐与舞蹈:宫廷乐队与舞台艺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之一,音乐与舞蹈作为其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推广。
本文将介绍唐朝宫廷乐队和舞台艺术,探讨其特点和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唐朝宫廷乐队唐朝宫廷乐队是一支由乐工组成的官方音乐团体,承担着在宫廷和国家重大仪式上演奏音乐的任务。
宫廷乐队由乐官、乐工和舞姬组成,乐器种类繁多,包括琴、瑟、筝、笙、箫、鼓等。
1.音乐风格丰富多样唐代音乐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并存,宫廷乐队演奏的音乐主要以雅乐为主,雅乐是一种祭祀音乐,具有庄重和神圣的气氛。
此外,宫廷乐队还演奏宴会音乐和娱乐音乐,为宫廷生活增色不少。
而民间音乐则更加通俗易懂,反映了普通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2.乐队团结协作唐代宫廷乐队强调和谐和团队精神,乐器之间的配合和合奏技巧非常重要。
乐官和乐工通过长时间的排练和演奏,形成了默契的合作关系,使得整个乐队的表演更加精彩动人。
3.文化交流与传承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随着唐朝乐官的出使和外国使节的来华,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也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吸收。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对于唐朝宫廷乐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其音乐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唐代舞台艺术唐代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舞台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娱乐民众,还表达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1.形式多样的舞蹈剧目唐代舞台艺术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剧目,分为宫廷舞剧和民间舞剧两大类。
宫廷舞剧通常是根据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精美的服饰和华丽的舞台布景使得宫廷舞剧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而民间舞剧则更加贴近普通人民的生活,以婚宴、庙会等场景为背景,展现了平民百姓的欢乐与悲伤。
2.技巧独特的舞蹈表演唐代舞蹈注重舞姿和动作的协调与表现力,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舞蹈技巧和动作设计,展示了舞台艺术的魅力。
例如,“回文舞”是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舞者需要在特定的舞台和舞姿下完成各种书写、读诵和舞蹈的动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唐宋时期的音乐艺术及其发展历程分析
唐宋时期的音乐艺术及其发展历程分析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文化艺术也是非常繁荣的。
在这个时期里,音乐艺术也是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和影响,对整个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后来的音乐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宋时期的音乐发展历程:在唐宋时期,宫廷乐团成为了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的中心,音乐成为了统治阶层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象征,达到了极其繁荣的状态。
唐代的宫廷乐团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大的乐团,有5,000名音乐家,规模之大堪称史无前例。
而在宋代,宫廷乐团虽然规模没有唐朝那么大,但是在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更为完美和细致。
唐代的音乐以雅乐和俗乐为主,雅乐是特别针对皇室和贵族的演奏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庄重优雅的气质。
而俗乐则是针对一般市民群众演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生动活跃的气息。
唐代的音乐以乐舞形式出现,乐伴舞蹈,在演奏和舞蹈方面都非常注重和重视。
到了宋代,音乐更加注重创作和艺术性表现。
宋代音乐注重五音之美,十分注重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的安排。
宋臣欧阳修在他的《醉翁亭记》中曾经评价称:“唐音之雅,五伦备矣。
夫所谓乐者,下和上德。
”宋代的音乐作品普遍比唐代的作品更为简洁、清新,更符合宋代的审美与风格。
唐宋时期音乐的特点和风格:唐代和宋代的音乐虽然在表现方式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是注重旋律和和声的安排。
无论是唐代还是宋代,在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奏时,都非常注重旋律和和声的安排,要求旋律要优美、和声要和谐,突出主旋律。
同时还要求节奏要准确,演奏要稳定,以保证整个作品的顺畅和和谐。
其次是注重情感表达。
唐宋时期的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都非常尽力,无论是宫廷雅乐还是民间俗乐都能表达出歌颂祖国、颂扬英雄、慰问哀伤等多种情感。
在表达上更加注重细节刻画和情感深入,作品中常常有着非常深刻的人情、江湖气息和传奇色彩。
最后是音乐与文学相互融合。
在唐宋时期,音乐艺术与文学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音乐机构发展历程
唐代音乐机构发展历程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其音乐机构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壮大。
下面将就唐代音乐机构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唐初,有“文武”之分,音乐也有相应的机构分工,其中“文”指的是乐舞、礼仪等,而“武”则是指战争、军事的乐曲。
因此在唐初出现了两个独立的音乐机构,一个是文职官府的乐舞署,负责宴会、祭祀等文化活动的音乐演奏;另一个则是武职官府的军乐署,负责军乐和武士训练时的音乐演奏。
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正式将文职和武职音乐机构合并为一个机构,称为礼部乐署。
礼部乐署在形式上是以礼制为基础的,负责宴会、祭祀、宫廷音乐等场合的演奏。
同时,礼部乐署也开始培养音乐人才,选拔出一些具有才华的音乐家,并编纂整理了一批音乐曲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体系。
在唐中期,礼部乐署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音乐机构。
它不仅有专职的音乐演奏员,还有一些负责管理和组织的官员。
礼部乐署的规模也逐渐壮大,乐舞人员的数量达到了数百人,并且开始有了专门的乐队和乐器。
唐代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音乐机构,如兵部乐署、禁军乐署等。
兵部乐署主要负责军乐,培养和选拔出有音乐才华的军官,强化军队的音乐文化氛围。
禁军乐署则是专门为皇宫的宴会和游乐活动提供音乐演奏,它的地位和规模虽然没有礼部乐署高,但在宫廷的音乐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音乐机构逐渐开始沉寂下来。
唐玄宗晚年沉迷于声乐和舞蹈,不再重视音乐机构的发展和壮大。
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动荡,音乐机构更是受到了冲击。
到了唐朝末年,礼部乐署失去了原有的规模和地位,音乐机构的声望和影响力也大大减弱。
总的来说,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机构发展的一个辉煌时代。
从文职和武职的分离到合并,从音乐家的选拔培养到乐谱的编纂整理,唐代音乐机构在组织架构、人员选拔、乐曲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唐代音乐机构的发展为后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内教坊、梨园在唐代音乐中扮演的角色与历史作用
星 海 音 乐 学 院 学 报
J OURN F X NGHAICON E AL O I S RVAT Y F MUS C OR O I
N0 2 2 .1 01 S m .1 6 u NO 2
・
中 国音 乐 史 ・
内教坊 、梨园在 唐代音 乐中扮演 的角色与历史作用
当时的人们酷爱俗乐却又甘受礼仪 的限制 ,难 以将音 乐作为一种文化获得享受 。中国历史 上在儒家思 想笼
罩 下的宫廷音乐往往是政治 的附庸 ,为统治 阶级 服务 是 其基本属性 。因此 ,周礼 中春官 的大司 乐 ,秦 以来 的奉 常 ( 汉为太 常 ) ,太 常寺下属 的太乐 署 、鼓 吹署
色?同时 ,盛唐时期雅 、俗 、胡三 乐全 面走向融合的 同时 又如何 消化 、吸收胡乐与旧俗 乐产生新唐 乐,使 太常 乐 工制为核心 的礼仪 乐逐 渐向着教 坊 、梨 园为 中心 的艺术乐转化的呢?上述 问题便是 文章 阐述的核心 内容。
关 键 词 : 内教 坊 ; 梨 园 ;俗 乐 ;法 曲 ;胡 乐
为太常 、光禄 、卫尉 、宗正 、太仆 、大理 、鸿 胪 、司 农 、大府 。其 中太 常寺 所 辖 八 署 ,它们 是 郊 社 、太 庙 、诸 陵 、太 乐 、鼓 吹 、太医 、大 卜、廪牺 (《 唐六 典》 。与音乐相 关 的太 乐署 和鼓 吹署 在宫 廷 中担负 )
着郊祀 、庙祭 、仪仗等仪式音乐 的职责 ,直属 太常寺 管辖 。这种严密 、成熟 的音乐制度体 系不仅一 直延续
在 《 礼记 ・ 记》 魏 文侯 篇 中,魏 文侯 与乐 官 乐 子夏 之间有一段著名 的对话 :魏文侯 问子夏说 “ 吾端
的焦 点 。
论唐代音乐的历史价值
论唐代音乐的历史价值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其中音乐文化更是其代表之一。
唐代音乐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唐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的文化巅峰,这也同时体现在唐代音乐上。
唐朝时期,乐舞文化达到了一个黄金年代。
这些音乐种类非常丰富,涉及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类型。
唐代开创了音乐文化的先河,奠定了中国音乐的基础。
二、唐代音乐的类型唐代音乐包括舞乐和器乐两大类。
1.舞乐:唐代的舞乐有非常丰富的种类,如官方舞乐、少儿舞、山野花鼓、水乐等,每一个细分类别都各具特色。
繁华富丽的宫廷舞乐,富有大气的演奏方式,以及热闹欢快的民间舞乐,呈现了唐代音乐应有的风貌。
2.器乐:唐代的器乐非常重要,它包含多种乐器如筝、琵琶、笛子、箜篌等,而且早期的管乐器也逐渐兴盛起来。
器乐在唐代的音乐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丰富了乐器的种类和表现方式,也成为了后来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唐代音乐的历史价值唐代音乐之所以有如此宽广的历史价值,是因为它在音乐技术、音乐理论和音乐文化方面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
1.音乐技术的发展:唐代音乐的技术在其时期是非常先进的。
在这个时期,音乐家们创造了非常多的新乐器,并对已有的乐器进行改进完善。
这些乐器不仅能够表现唐代的音乐理论,还促进了音乐技术的进步,成为了后来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2.音乐理论的开拓:唐代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对音律发明方面跳跃了贡献。
唐代音乐丰富的艺术风格,也为后来不同风格的音乐表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3.音乐文化的传承:唐代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成为了中国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唐代音乐在文化上融合了许多不同的文明元素,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唐代音乐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其重要的技术和理论创新,以及音乐文化的传承,为后来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走出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音乐
唐代音乐一、唐代音乐发展的历史概况公元618年,贵族李渊夺取政权,建立了唐朝。
唐初,对外进行了数次战争,并在边境少数民族中进行友好活动,加强了边防;对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公元627~741年)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
那时不但和日本、高丽、天竺等近邻保持紧密联系,而且与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开展了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当时的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里经常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商旅、僧人、艺术家和留学生,唐朝的丝织品、瓷器等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波斯等地。
唐朝统治着在文化艺术方面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再加上国内各民族的团聚,国外经济文化的往来,以及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音乐文化得到了高度发展。
尤其对南北朝以来传入中原的个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和融合,至中唐时期,出现了以传统音乐为主体,融合个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大型歌舞音乐——大曲。
开元后期,由于节度使势力的强大,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控制能力。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变乱蜂起,在延续十年之久的农民大起义中,不少藩镇先后称帝。
继唐朝之后统治北方的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南方则出现了前蜀、后蜀、吴、闽等十个国家,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五十多年。
在这段时间里,代表唐代音乐发展水平的歌曲大曲衰落了,而各地民间音乐尤其是民间曲子却得到了较大发展。
本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是宫廷歌舞音乐和民间曲子以及文人诗歌均得到了高速发展,社会音乐活动频繁,举国上下崇尚音乐蔚然成风。
二、唐代的音乐机构和乐工唐代的音乐机构大致可分为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前二者属太常寺,后二者隶属宫廷。
大乐署既管雅乐也管燕乐,并负责考选乐师和训练音声人。
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乐。
教坊始设于隋。
唐初在宫廷内设教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改组大乐署,把大乐署里搞燕乐的乐工分出来成立了四处教坊和三处梨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教坊”和“梨园”学号:2009480064欧亚09级学生张玉莹授课老师文琳2012. 1月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教坊”和“梨园”编写摘要: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与历代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相适应,与宫廷、民间社会音乐活动的繁荣昌盛相适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完善其体制,促进了音乐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了诸多的音乐人才,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方面,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一、首谈燕乐起源及其发展。
如上所述,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燕乐即宫廷燕乐,燕乐专指天子以及诸侯宴请宾客时用的音乐,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大规模的输入,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沉淀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宫廷燕乐沿用隋朝九部乐,到了唐太宗时增为十部。
“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
”[1]隋炀帝时,又增加了康国、疏勒两个乐部,这就是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
唐代宫廷燕乐起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高太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
”[2]至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礼毕”,十四年,又将“燕乐”列为首部,于是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
唐代“九部乐”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宫廷燕乐的含义,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
贞观年间,“景云现,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手机制作了《景云河清歌》,名为“燕乐”。
这是一部宣扬帝王的功绩,歌颂太平盛世的乐舞,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演。
哲学上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如果连饭都吃不上,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大家想想还会有人创造音乐、从事音乐教育吗?所以说呢,唐代音乐首先也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的,因为社会发展的好,所以音乐才能有很好的发展。
二、隋唐音乐机构的发展和建立。
提到唐代的音乐机构,不得不首先提起太常寺,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规模甚为庞大。
古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暑,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当时唐朝全国人口也只有5000万人,光太长寺就有数万人,可以想想,这样的比例在封建社会绝对是空前的。
太常寺下面有两个机构,第一是大乐署。
大乐署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它既管《雅乐》,又管《燕乐》,内部有若干位乐师担任教学。
当时政府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与成绩考核有着相当严格的制度。
第二个鼓吹署,顾名思义,鼓吹署即管理鼓吹乐的单位,主管用在仪仗活动与宫廷礼仪活动中的鼓吹乐,兼管百戏(古代对诸种戏、乐舞的总称),因此,“鼓吹署”属于音乐的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
所谓卤簿,指古代皇氏要员外出时,前呼后拥的仪仗队(包括吹奏乐队),人数不等,少的时候有百余人,多的时候能有千余人,唐代的鼓吹署是由以前的清商署和鼓吹署合并而成的机构。
“凡习乐,立师以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
十年大校,未成,则十五年而校,以番上下”[3]学习音乐标准极高,“得难曲五十以上任供奉着为业成。
”[4]大乐署、鼓吹署是属于太常寺管辖,下面两个音乐机构是属于宫廷管辖的,第一个是教坊,教坊是管理乐工、领导艺人演出的机构。
唐高祖建国之初,便设立了内教坊,教坊是归太常寺管辖,属于宫廷内部专门设计的音乐教育部门,目的是为皇帝提供娱乐性歌舞表演。
据《教坊记》上记载,教坊的成员有男有女,还有儿童,总人数能达一万人以上。
唐玄宗时,特别重视教坊这一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大大拓展了教坊的规模。
共设五处教坊,其音乐教育形式是口传心教的方式。
教坊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建立的音乐机构。
“武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
武后如意二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使。
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5]唐朝教坊已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成为宫廷教习,管理音乐的场所,并由皇帝直接委派人员兼任领导职务。
唐代教坊集中了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
唐玄宗时,教坊已有无处。
唐代扩大教坊的结果,使宫廷音乐的发展具备了极为优越的条件,从而满足了统治阶级的声色之娱,客观上促进了唐代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
教坊的设立,客观上为俗乐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促进了音乐分工,培养了一大批宫廷音乐家,音乐技能逐渐流传入民间,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第二个是梨园,梨园因设于禁苑附近之梨园而得名。
“开元二年,以上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皇帝梨园弟子。
”[6]梨园是宫廷中培养歌、舞人才和器乐表演人才的地方。
由皇帝亲自组建并经常由皇帝亲自组织排练,梨园中音乐教育内容多数是法曲,也有一些器乐的合奏,唐玄宗的创作也多半交给梨园表演。
可以说,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从总体来看,梨园的学习内容比较窄,主要任务是演出和排练,梨园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永新(女)等皆为梨园艺人。
这些人成为全国音乐界的精华,为唐代音乐的高度兴盛及其音乐分工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梨园弟子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的,有三百人之多,由唐玄宗亲自组织排练,“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
”[7]由是观之,梨园可能是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它与教坊的区别在于,教坊专习歌舞,掫弹家处于从属的低位,均有女性入选,梨园则以“丝竹之戏”的器乐演奏为主,多有男性担任,唐代教坊的扩展和梨园的建立均在开元二年(714年),正直唐玄宗即位之初的“开元盛世”也是唐代宫廷燕乐的黄金时代。
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使唐代燕乐由盛转衰,梨园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宣告解散,从此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再也没有出现过唐代那样高质量的音乐机构了。
总体看,较完善的音乐形式与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的音乐人才;高度繁荣的音乐文化是音乐人才培养成果显著的标志和最好的说明。
因此,音乐教育为唐代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不仅推动唐代的音乐繁荣,并对以后的音乐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浅析隋唐时期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隋唐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 “丝绸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汉时期张赛两次出使西域, 打通了横贯亚洲的中西陆路交通, 开辟了一条被中外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线, 从魏晋到隋唐, “丝绸之路”从陆路逐渐扩展到海路, 到唐时期, 已经有了多条畅通的国际交通线。
陆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朝鲜半岛等地海路可达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印度, 可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 还有三条线路可达日本另外, 还初步开辟了到达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
陆、海“丝绸之路”延续了千年之久的兴旺岁月, 成为沟通了古代人类之间文明交的纽带, 使当时中国和外国、外族的音乐, 畅通无阻的沿着这重要渠道, 进行中外音乐文化的广阔交流。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崩离析、动荡不安的时代, “礼崩乐坏, 其来自久” , 不惟古乐失传, 就连兴盛一世的汉乐府也凋零不堪。
正当中原音乐处于衰微之时, 各种“胡乐”涌人中原, 至隋唐形成了“七部乐”、“九部乐”和“十步乐” , 呈现出繁荣的景况。
这是中国古典音乐的辉煌时期, 考其因由, 很大程度上与其周边外来文化的交流有关。
由于外来音乐的传人, 给中国古典音乐注人了新的血液, 使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隋唐是我国封建政治、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的历史时期。
由于政治相对稳定、各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加深与融合,统治阶级在音乐上开明的政策,促使了国内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融合。
同时丝绸之路为中国与各国文化的交流开启了方便之门,唐代的中国更是成为亚洲各国音乐文化交流的中心。
从三、四世纪起, 中国人喜欢上从库车、喀什、撒马乐罕等西部地区和印度所传人的异国音乐”。
相沿至隋, 多元的“胡乐”渐被纳人一体, 致有隋初的“七部乐”。
《隋书·音乐志略》载“始开皇初定令, 置七部乐一曰国伎, 二日清商伎, 三曰高丽伎, 四日天竺伎, 五曰安国伎, 六曰龟兹伎, 七曰文康伎。
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楼国等伎。
及大业中, 场帝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
器工依创造, 既成, 大备于兹矣”唐高祖即位, 大体沿用隋代的“九部乐”。
《旧唐书·音乐志》说“武德初未暇改作, 每燕享因隋旧制, 奏九部乐“一日燕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扶南、五日高丽、六日龟兹、七是曰安国、八曰疏勒、九曰康国”。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 增加高昌乐, 乃成“十部乐”。
从北魏至唐初极盛的“胡乐” , 来源相当广泛。
有来自朝鲜半岛的高丽乐、新罗乐和百济乐, 有来自日本诸岛的楼乐, 有来自印度的天竺乐, 有来自柬埔寨的扶南乐, 有来自中亚一带的安国乐、康国乐、突厥乐, 还有通过“西域”及河西走廊与当地民族音乐交融而成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西凉乐。
值得注意的是, 经过一段流传之后, 隋代盛行的天竺乐在唐初消失了, 而代之以扶南乐。
其实, 天竺乐并未消失, 而是融人了龟兹、疏勒、商昌、西凉诸乐, 唐代这一地区佛教盛行。
朝鲜半岛原先分为高丽、新罗、百济三国, 隋唐时渐归统一, 故此三国音乐均纳人高丽乐中。
从南北朝的“胡乐”到隋唐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 中国音乐的发展与外来音乐有着密切关系。
正是因为从四面八方传人了域外音乐, 才打破了中国音律的沉寂, 丰富了中国音乐内容及表现形式, 出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音乐也同样影响着外国。
由于隋唐国力的强盛,各个国家先后派遣“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中国文化,并把这些文化带回本国。
在这些国家之中,受影响最大的当属日本。
从隋高祖开皇二十年(600)至唐昭宗乾宁元年(894) 近300 年间,日本派来中国的“遣隋使”、“遣唐使”一共有二十二次,每次来华人数不等。
中唐时期,遣唐使的组织规模特别盛大。
许多留学生从中国带回了珍贵的乐谱,乐器。
至今还在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尺八四管、紫檀琵琶、紫檀五弦琵琶、紫檀阮咸都是在唐朝时期和别的乐器一同传到日本的。
还有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海上交通不便,使得很多去日本的中国音乐家无法回国,这些人对日本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唐朝的燕乐传入日本后备受重视,成为了日本的“雅乐”。
如今这种音乐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并成为日本国乐的象征。
我国的琴也是于唐朝时期传入日本,琴在日本宫廷十分盛行,几乎每次音乐演出都要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