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 清贫》 精美教案(统编版)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廉洁自律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清白做人。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主旨,以及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和深入挖掘文章主旨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课文主旨,联系实际生活,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3.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2.教学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课文内容;3.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随后,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课文。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难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1 教材内容简介本节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第12课,题目为《清贫》。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与富贵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引导学生反思财富与幸福的关系。

1.2 教学目标1.认识与理解故事中清贫和富贵的含义。

2.提升学生对于正直、善良等美德的认知。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1.3 学情分析本课是五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学生对于文字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已有一定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锻炼。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2.1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部分: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资料和课件。

2.学生背诵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第二部分:导入新课1.热身活动:学生对清贫和富贵做简单定义。

2.介绍本课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阅读故事,导读重点内容。

2.分小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3.分角色朗读故事剧情,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

4.分析故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第四部分:课堂互动1.学生就故事中的事件或人物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2.小组合作,设计情景剧表演,展示理解与表达能力。

第五部分:课堂总结1.整合课堂讨论内容,回顾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启示,展示个人领悟。

2.2 教学手段和技巧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采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合作和表达能力。

3.教师引导问题式探讨,促进学生思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反思与调整3.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清贫》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美德与情感表达能力。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仍需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加强学生对于故事主题的理解与领悟。

3.2 教学调整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故事情节,提升学生情感共鸣的效果;同时,结合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角色扮演和情景表演,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遭遇,通过描绘清贫的生活环境和主人公的坚韧不拔,展现了清贫中的美好品质。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一些深刻的情感和价值观还需要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没有经历过清贫,因此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环境和情感可能缺乏共鸣。

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美好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细节中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以情促知,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和体验课文。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用于课堂朗读和模仿。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用于情境营造。

3.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用于生字词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边读边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中的情感和语气。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 清贫》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 清贫》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 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12 清贫》是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要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懂得感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深刻的情感和道理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传达的珍惜生活、感恩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中一些深刻的情感和道理的理解。

3.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

2.相关生字词的卡片或课件。

3.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询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贫穷?”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贫穷的含义,进而引入课文《12 清贫》。

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

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基本理解。

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如“贫瘠、清苦”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和道理。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随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一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面对困境时,依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坚韧不拔,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品质。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适合学生朗读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

但部分学生在面对抽象的情感描写时,仍需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此外,学生对贫困生活的认识有限,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拓展他们对贫困生活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乐观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面对困境的乐观态度,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乐观精神。

2.难点:感受主人公面对困境的乐观态度,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主人公的乐观精神,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合作交流学习心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辅助教学。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课堂练习题: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情境导入:出示贫困山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贫困儿童的生活。

提问:你们觉得贫困的生活是怎样的?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小男孩的生活环境。

教师出示课件,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小男孩的乐观精神。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 教学教学设计1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 教学教学设计1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12课《清贫》。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贫穷并不可怕,人生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追求,并且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用正面的心态面对贫困,使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故事中的人物,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通过努力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清贫》这一课文的内容,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和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故事中的人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领会《清贫》这篇课文的教育内涵。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于贫困和生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人物角度深入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四、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准备好教材、课件、黑板、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清贫》,准备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贫穷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二、学习课文《清贫》(20分钟)1.教师导读课文,让学生听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分享对课文的看法和感悟。

三、深入探讨(15分钟)1.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于贫穷的看法和认识。

2.指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四、课文分析(15分钟)1.教师解释生词或生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做简单的思考和分享。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于贫穷和生活的理解,写成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主题:《清贫》•内容:勇气、坚持、奋斗•寓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八、反思本节课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贫贱不能移志和易,只有顽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清贫的书生因为生活窘迫,被迫卖掉了自己的朱文公《钗》。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清贫与富贵之间的差异,以及穷人生活的不易。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能够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3.能够写出对清贫和富贵的感悟;4.能够体会书生的感受,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表达自己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

难点: 1. 能够体会书生的感受,换位思考; 2. 能够用文字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课文《清贫》的标题,让学生谈谈对清贫这个词的理解,引出课文主题。

2. 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清贫》,并在课后进行简短的小组讨论,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课文赏析(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讨论清贫和富贵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不同境遇。

2. 读后感悟(15分钟)要求学生就清贫和富贵的话题展开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第三课时1. 朗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文章或小故事,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文笔和想象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清贫》这篇课文既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又能引发学生对清贫和富贵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珍惜现在的生活。

希望学生通过这堂课可以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同时也学会同情善待他人。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面对贫困时,依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课文通过小男孩的视角,展示了贫困生活中的美好品质,如勤劳、节约、乐观等,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生活中的贫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在面对具体案例时,可能对贫困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挑战缺乏深入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感受课文中小男孩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男孩面对贫困时的乐观态度;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活中的贫困现象,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内容的感悟,特别是小男孩面对贫困时的乐观态度。

3.换位思考,体会贫困生活中的美好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使他们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贫困生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贫困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贫困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贫困意味着什么?贫困生活中是否只有艰辛和痛苦?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感受小男孩的语音语调。

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小男孩在面对贫困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身上有哪些美好品质?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扮演文中的角色。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第【1】篇〗《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本五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清贫》是革命传统名篇。

经手款项有数百万之巨的共产党大官身边却“一个铜板都没有”,表现了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美德,“清贫”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它超越了这篇文章本身。

正因为现在社会上还存在一些*现象,有兴“死于安逸”,所以更要发扬“清贫”的革命传统。

通过学习方志敏的《清贫》,我试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在艰苦的环境里经受着种种考验,却始终矢志不移,固守清贫,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

教育学生更要牢记清贫的本色,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所在,也是廉洁教育的渗透点。

当然教学本文要有别于政治课教学,所以以品读语言文字为主,尤其加强学生绘声绘色朗读文章的能力进而深入地揣度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整体感知清晰的文章结构,学习作者立场坚定,骨力非凡的文章语言风貌。

二、教学目标:1.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对话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对话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要他们理解方志民敏所处的时代,进而理解“清贫”的价值有一定的难度。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情况大相径庭,对与2班来说,学生学习习惯还在培养中,预习的效果可能会差些,所以教学重点品读语言文字为主,尤其要加强学生绘声绘色朗读文章的能力进而深入地揣度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

6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对课文理解障碍较少,但学生对于真正理解清贫,并传承这种中华美德可能会有隔靴搔痒之感,所以可加强学生绘声绘色朗读文章的能力进而深入地揣度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整体感知清晰的文章结构,学习作者立场坚定,骨力非凡的文章语言风貌。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略读课文,体会对话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同时也能感受到动作神态描写的好处;2.懂得甘于清贫是一种良好的为人为事为官品质。

教学过程:一、回忆前文,提出目标同学们,在本单元《古诗三首》中,我们欣赏了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在诗歌里表现人物的作用;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我们感受到了动作、语言描写对于体悟毛主席内心的好处;在《军神》中,我们又感受到了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其相应的动作描写给读者带来的强烈震撼。

《清贫》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略读,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呢?(一)能读懂对话对于体现人物品质的好处;(二)能理解动作动作、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三)能读懂方志敏同志所说的“清贫”的意思。

二、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一)出示对话: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手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着我,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二)小组讨论:你对哪句话最有感受?跟小组成员作一个分享。

1.关于方志敏的语言:(1)“哼”,表达了轻蔑。

(2)“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表示识破了小兵士们的把戏。

(3)“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语气十分肯定,表现了一种清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4)“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表达了方志敏同志对国军的蔑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12 清贫》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清贫的家庭,通过描述家庭成员的生活状况,揭示了他们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学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到主人公的品质。

但部分学生对贫困生活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需要通过引导让他们深入体会课文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学会感恩,努力学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体会主人公的品质。

3.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贫困家庭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主人公的品质。

2. 呈现(5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语音、语调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语气、情感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课文中的情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课文所学内容。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拓展(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是如何努力改变命运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2《清贫》(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2《清贫》(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清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筹”“镯”等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矜持不苟”等词语的意思。

2.自主研读课文,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领悟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3.了解课文叙议结合的谋篇特点,进一步体会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揭示课题(一)回顾旧知,导入课题1.出示单元篇章页,师生回读课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从古至今,多少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

千百年前王昌龄、王维、陆游写下了动人的诗篇……《军神》中,我们见识了川东支队刘伯承将军……《丰碑》里,军需处长……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体现了毛主席……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课文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概括人物的品质。

2.揭示课题——《清贫》,走近方志敏。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方志敏生平。

方志敏,我国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组织创始人之一,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造者。

1935年1月24日,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同志被捕,他坚贞不屈,拒不投降。

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脚注和文末“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写于囚室”,初步感受方志敏视死如归、舍己奉公的形象。

(二)联系课文,正确解题1.在字典中,“清”“贫”都有多种解释,请结合预习选择正确的义项,说说“清贫”是什么意思。

出示:“清:①纯净透明;②明白,不混乱;③一点不留;④清除;⑤查点(清楚);⑥公正廉明;⑦朝代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的故事,通过故事教育学生要珍惜生活,勤俭节约,不贪图虚荣。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大意。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生僻词汇和成语理解困难,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勤俭节约的概念可能理解不深,需要通过课文故事来感受和领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俗语,并能解释其含义。

4.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成语和俗语的理解和解释。

3.课文故事所传达的勤俭节约思想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生字词和成语。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成语和俗语的含义。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成语和俗语的解释资料。

4.相关案例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标题《清贫》,引导学生朗读标题,并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清贫?清贫好不好?”让学生对课文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同时老师在课堂上巡视,对有疑问的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

阅读结束后,老师简要概括课文内容,并提问:“课文讲述了哪些关于清贫的故事?”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老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运用生字词编写一个关于清贫的小故事,并分享给大家。

4.巩固(10分钟)老师出示成语和俗语,引导学生解释其含义,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题思想。

•掌握简单的表达方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培养学生的感悟和想象力,体验人物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描述的主题思想。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心理活动,做到感同身受。

二、教学准备•课件、黑板、教学素材•教案、课堂作业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复习导入1.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帮助他们找到本节课的衔接点。

2.引导学生回忆“清贫”两个字的意义。

第二节新课讲解1.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生词及生词释义。

3.和学生一起探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第三节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讨论。

2.指导学生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做出精彩展示。

第四节课文解析1.引导学生剖析课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人物对话,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变化。

第五节课文感悟1.让学生通过课文,思考生活中的真善美。

2.引导学生表达对“清贫”主题的看法和感悟。

四、课堂作业1.以“清贫”主题为线索,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自己身边的故事。

2.阅读课外相关材料,选择一段文字进行朗读或背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清贫”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培养他们对待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开阔,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清贫》这篇课文,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教案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教案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12 清贫》是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要珍惜生活中的平凡与简单,学会感恩和满足。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寓意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贫困和清贫的概念有一定的模糊认识,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清贫的意义,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平凡与简单。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感恩和满足的心态。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写作和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次的意义。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平凡与简单,培养感恩和满足的心态。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寓意。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贫困和清贫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12 清贫》课文文本。

2.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3.贫困和清贫的案例:准备一些贫困和清贫的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写作练习纸:准备一些写作练习纸,用于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贫困和清贫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课文内容,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寓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方志敏在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时,坚定信念,保持清贫的故事。

课文通过方志敏的事迹,教育学生要学习他的坚定信念和清贫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文中一些词语和背景知识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革命先驱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志敏的坚定信念和清贫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2.难点:理解方志敏的坚定信念和清贫精神,以及课文中的相关背景知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用于学生跟读和模仿发音。

2.相关背景资料:教师准备关于方志敏的事迹和革命历程的资料,用于教学中的讲解和拓展。

3.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方志敏的事迹和革命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方志敏的精神。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语音语调和重音,纠正发音。

3.操练(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生词和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纠正和指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第1篇】清贫【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俘”等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吓”。

2.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能理解题目意思。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文认识9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矜、镯、坞”这三个字的读音。

特别是“坞”,它读“wù”,不读“wū”。

强调多音字“吓”的读音,在课文中读“hè”。

2.阅读理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

通过分角色朗读、圈画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

3.语言运用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方志敏清正廉洁,但对两个国方兵士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更多,引导学生感悟侧面描写的写法,也就是反衬法,用国方兵士的贪婪、腐败,反衬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1.我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给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写了一首诗。

课件出示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

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为革命事业付出艰苦努力的方志敏,也写出了方志敏精神对后人的影响。

那么方志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有哪些值得后人称道的品质呢?对于方志敏,大家了解多少呢?(先让学生自由谈对方志敏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方志敏的资料)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不同。

无私奉献、舍己为公、恪尽职守,这些都是生命中最闪光的亮点,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人生观,一起来学习第12课《清贫》。

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清贫)3.题目“清贫”是什么意思?(“清贫”出自唐代姚崇《冰壶诫》中的“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清贫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清贫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 清贫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了解方志敏清贫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背景和历史环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了解清贫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了解方志敏的生活态度和品质。

4. 课文讨论:讨论课文中涉及到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了解方志敏的生活态度和品质。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深入分析方志敏的生活态度和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方志敏的照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引出本课。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4.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了解方志敏的生活态度和品质。

5. 课文讨论:讨论课文中涉及到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7. 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课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清贫方志敏的生活态度安贫乐道勤俭节约方志敏的品质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加强语感。

2. 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方志敏的小作文。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的故事,通过故事教育学生要节俭、勤劳,不贪图安逸。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朴实,富有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本文节选自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通过讲述自己被捕后国民士兵搜查自己却一无所获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国民士兵的憎恨,对事业的坚定信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理解困难,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思想观念理解不深,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领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清贫的重要性,树立节俭、勤劳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中一些抽象的思想观念的理解。

3.朗读和表达的训练。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表达法: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打印或准备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抄写。

2.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

3.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辅助教学。

4.讨论题目: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课题《清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原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适时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清贫▶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俘”等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吓”。

2.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能理解题目意思。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文认识9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矜、镯、坞”这三个字的读音。

特别是“坞”,它读“wù”,不读“wū”。

强调多音字“吓”的读音,在课文中读“hè”。

2.阅读理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

通过分角色朗读、圈画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

3.语言运用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方志敏清正廉洁,但对两个国方兵士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更多,引导学生感悟侧面描写的写法,也就是反衬法,用国方兵士的贪婪、腐败,反衬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1.我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给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写了一首诗。

课件出示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

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为革命事业付出艰苦努力的方志敏,也写出了方志敏精神对后人的影响。

那么方志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有哪些值得后人称道的品质呢?对于方志敏,大家了解多少呢?(先让学生自由谈对方志敏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方志敏的资料)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不同。

无私奉献、舍己为公、恪尽职守,这些都是生命中最闪光的亮点,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人生观,一起来学习第12课《清贫》。

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清贫)3.题目“清贫”是什么意思?(“清贫”出自唐代姚崇《冰壶诫》中的“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这句话是对高尚品德的一种追求。

“清贫”是清寒贫苦的意思)【设计意图】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了解方志敏的人生经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初步理解课文题目,为深入理解课题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2.《清贫》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自学这篇文章。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

4.文章读完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5.这篇文章有哪些主要人物?(方志敏和两个国方兵士)我们既要找出描写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还要找出描写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6.全班汇报交流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

生交流,师相机点拨:从第2自然段对两个国方士兵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两个国方士兵对钱财十分贪婪。

(1)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什么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你从文中的哪个词中发现的?(热望)“热望”是什么意思?(热切希望)(2)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什么描写?(动作描写)请同学们把这句话中的动词圈出来。

(摸、捏、搜)两个国方兵士搜遍了方志敏的全身,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只搜出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这说明什么?(说明方志敏十分清贫)这句话明明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描写,却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这是什么手法?(反衬)7.根据学生自由交流的内容,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1)圈出这些句子中的动词,指名学生回答。

(拿、拉、抛掷、盯、威吓、吼、说、弓、捏、搜、低头、注目、搜寻、塞、转、抢夺、望、命令)(2)把两个国方兵士说的话画上横线。

(3)圈出描写他们神态的词语,指名学生回答。

(激怒、凶恶、企望、失望、怀疑而又惊异)(4)找出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描写,指名学生回答。

(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5)从对两个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两个兵士当时是怎么想的?(他们想:方志敏是共产党里当大官的人,肯定有很多钱,他一定是把钱藏起来了,不肯拿出来。

我们用炸弹威胁他,看他是要钱还是要命。

)(6)你觉得这两个国方兵士是什么样的人?(贪婪、卑鄙无耻之徒)(7)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他们的贪婪的?(作者通过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他们的贪婪。

)8.教师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

引导学生利用课前的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板块三品读重点,感悟精神1.我们从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两个国方兵士,在整个搜身的过程中,方志敏有怎样的表现?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方志敏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方志敏的心理活动。

2.根据学生自由交流的内容,老师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1)从对方志敏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方志敏的从容不迫和清贫,以及他为了革命付出一切的高尚品质)(2)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廉洁奉公,被俘时表现得正义凛然)3.本文主要写方志敏的清贫,可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民党兵士,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衬托方志敏的清贫。

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敏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4.我们只学习了课文中的一桩趣事,课文中还写了其他的内容来体现方志敏的清贫。

请大家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感受)5.教师小结:“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比较,突出共产党员矜持不苟和舍己为公的品德。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文章特殊的表达方法。

板块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1.快速阅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传世宝”指什么。

(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1)这一段描写中作者用了怎样的语气?(讽刺)(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3)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方志敏的清贫、朴素)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明主题和中心)3.学完课文后,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1)清贫是节俭朴素、高洁朴实、克己奉公、秉公无私,更是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信念和浩然正气。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品质。

(2)我们现代社会也需要这种清贫的美德,现代的人奢侈浪费太严重,我们要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优秀品质。

(3)清贫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学了这篇课文,我也要努力做一个朴素的人,一个有骨气的人。

5.教师小结: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清贫》成了人们反复诵读的名篇,其中极富哲理的话语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我们在《清贫》中体会方志敏的革命精神,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加以运用,成长为有骨气的新一代的中国人。

6.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富有”是指什么呢?(他们有着崇高的精神品质)7.教师总结: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方志敏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气节。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不用像革命先烈那样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也要学习方志敏同志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深入理解题目的意思。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朴素的人。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1.重情趣。

所谓的“情”,就是感情。

语文课讲得动情,学生动情其中,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

导入部分就简要介绍方志敏。

了解故事主人公和故事背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与手段。

“趣”就是尽量将课上得富有趣味,比如让学生表演读国方兵士与方志敏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探究热情。

2.重感悟。

引导学生自己通过重点词句去体味、感悟。

比如理解国方兵士的贪得无厌,理解方志敏甘于清贫的精神,老师只用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去朗读和感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领会。

3.重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生找到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读、品、议、思,明白到将人物写具体的方法是运用恰当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学习完课文,使学生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更学到写作的方法,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