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阿q正传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阿q正传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创作的小说,通过对中
国旧社会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其中,鲁迅运
用了多种讽刺手法,使作品充满了讽刺和讥讽的意味。
首先,鲁迅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塑造,运用了讽刺的人物刻画
手法。
阿Q是一个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的人物,他自命不凡的表现
和自欺欺人的行为使他成为了一个荒谬可笑的形象。
通过对阿Q的
塑造,鲁迅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上一些人的无知和愚昧。
其次,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讽刺的情节安排。
例如,阿Q在小
说中经历了一系列荒诞可笑的事件,比如被打败后仍然自欺欺人地
高呼“我是中国人”、参加庙会时被人当成神明膜拜等等。
这些情
节的安排旨在揭露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和愚昧,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此外,鲁迅还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进行讽刺。
他运用夸张、反讽、讥讽等手法,通过对话语的处理让人产生一种讽刺的效果。
比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阿Q精神”、“马大哈精神”等用语,实
际上是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的讽刺。
总的来说,鲁迅在《阿Q正传》中通过人物刻画、情节安排和
语言运用等多种手法进行讽刺,以此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上的种种
丑恶现象,使作品充满了讽刺和讥讽的意味。
这种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得《阿Q正传》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经典
之作。
讽刺手法

讽刺手法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有哪些
• 一、漫画式的外形描写
• 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 感情 ,又超脱幽默那样一种境界。作者在作品中 往往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而主要是通过日常 生活情节的提炼和典型化,把讽刺的现象本身的 矛盾与荒谬或明或暗显示出来。作者将是非观念 与爱憎,寄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
• 范进中举发疯,一出门就让他摔了一跤,故意出 这个新中举人的洋相:“走出大门不对路,一脚 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一直走到集 上去了。”
• 三、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 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 效果。
•
• 写范进进考场时,“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 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 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衣服,冻得乞乞缩 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粗粗几笔,就勾勒 出了范进落魄是的一副可怜相,充满了作者深切 的同情。
• 二、 运用夸张进行讽刺
• 作者善于对人物的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 写,即把某种需要否家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 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
•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就由为鲜明。中 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 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 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 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 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 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 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 笑咪咪地去了”。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 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
修辞手法解析讽刺

修辞手法解析讽刺讽刺是一种通过嘲笑、挖苦或讥讽来表达批评、嘲笑或讽刺的修辞手法。
它通常使用凌厉而具有挖苦意味的语言,让读者产生一种明显的讽刺效果。
讽刺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用来抨击社会不公、揭示人性弱点,以及暗示道德道义。
本文将解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以揭示讽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夸张手法夸张是一种常见的讽刺手法,通过夸大和放大事物的特点,突出其荒谬和荒唐之处。
这种手法常常用于嘲笑人们的愚蠢和虚伪。
例如,在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道林·格雷因为他珍爱不老青春的画像而过上了放荡不羁的生活,而他的画像却承载着他日益堕落的罪过,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这部作品通过夸张手法嘲笑了社会上许多追求虚荣享乐的人。
二、对比手法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讽刺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这种手法常常用于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公。
例如,在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中,他描述了一个虚构的国家——小人国。
小人国的居民身材矮小,却以高大为荣;他们对一些微小的细节非常关注,却忽视了一些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比,斯威夫特揭示了人们常常以自己的利益和虚荣为中心,而忽视了更重要的事物。
三、反讽手法反讽是一种常见的讽刺手法,通过用与事实相反的言辞来讽刺、嘲笑或批评。
这种手法常常用于揭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例如,在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关于吃婴儿的建议》一书中,他以一种戏谑的语气提出了将穷人的孩子作为食物的提议,来嘲笑英国统治阶级对待穷人的态度。
通过反讽手法,斯威夫特揭示了社会对穷人的冷漠和残忍。
四、嘲笑手法嘲笑是一种直接而不客气的讽刺手法,通过批评、嘲弄或嘲笑,以揭露人们的愚蠢和虚伪。
这种手法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演讲中,来批评社会上的不公和人们的愚昧。
例如,在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他嘲笑了南方人对奴隶制度的支持和宣扬。
朝花夕拾中反讽的例子

朝花夕拾中反讽的例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有一些文章运用了反讽手法,来讽刺和批判社会的现象和个人的行为。
下面是一些《朝花夕拾》中的反讽例子和拓展论述。
1. 文章《阿Q正传》中的反讽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懦弱的小人物阿Q,并对他的虚伪、自欺欺人的行为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阿Q自命不凡,却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失败,最终沦为社会的弃儿。
通过这个形象,鲁迅暗示了当时社会上的许多人也像阿Q一样,自我膨胀、自以为是,却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
2. 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反讽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讲述了他参观中国古代文化遗址时的感受,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思考。
他通过对古代文人墓碑、字画等艺术品的描述,揭示了那些声称自己传承了古代文化的人,却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这些文化的内涵。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一些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表面追求和假大空的态度。
3. 文章《我的母亲》中的反讽在《我的母亲》一文中,鲁迅以幽默的笔调讲述了自己和母亲的亲情故事。
通过描述母亲不懂外语、不了解现代科技的情况,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知识程度低下的普通老百姓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受到的歧视和压迫。
通过母亲的形象,鲁迅呼吁社会关注和尊重这些不起眼的人,不要以自己的高人一等来嘲笑和伤害他们。
以上是《朝花夕拾》中一些反讽的例子。
鲁迅先生通过反讽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们的虚伪行为,批判了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盲从和功利追求。
他以幽默的笔调和生动的形象塑造,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和反思社会现象,体悟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公。
这些反讽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研究

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研究幽默与讽刺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它们能够通过夸张、嘲笑、对比等方式,有效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在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手法被广泛运用,不仅能增加作品的趣味性,还能凸显人物形象,向读者传达深刻的思考。
一、幽默手法的运用作者通过幽默手法能够让作品更具趣味,并给读者以轻松的阅读体验。
比如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运用幽默的笔调,将孙悟空塑造成一个滑稽而机智的形象。
他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描写孙悟空的外貌,比如他的头上长着一根火眼金睛、千里眼、顺风耳等神奇的变身能力。
这些形象的刻画无疑增添了作品的幽默感,也为读者带来了欢乐。
二、讽刺手法的运用讽刺手法可以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的弱点。
在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作者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来表达自己对维多利亚社会道德的拷问。
他以道林·格雷这个被赋予了长生不老的超凡魔力的主角为切入点,通过他那张不会老去的画像来暗示人性的堕落和虚伪。
同时,他也讽刺了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的维多利亚上流社会。
三、幽默与讽刺的结合运用在一些作品中,幽默与讽刺的手法往往同时运用,从而达到更加生动有趣的效果。
比如在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作者以一个13岁的孩子哈克贝里·费恩为叙事者,通过他的口吻和观点,嘲笑了南北战争前美国南方那种虚伪又封建的社会风气,批判了种族歧视。
同时,作者让哈克贝里在一些情节中表现得相当幽默,使作品更加有趣。
例如哈克贝里背着酒鬼爸爸逃走时,为了掩人耳目,他巧妙地将死猪的血涂在屁股上,模仿样貌一举摆脱了追捕。
四、幽默与讽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幽默与讽刺并不仅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它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广泛使用。
比如,在娱乐节目中常常通过幽默的台词和情节来博得观众的笑声。
而一些喜剧演员则通过讽刺的手法,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社会问题。
这些幽默与讽刺的应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还能通过轻松的方式传达信息和启发思考。
分析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分析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幽默和讽刺是常见的手法,它们能够给读者带来欢乐和思考。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也经常运用幽默和讽刺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人性弱点等的观察和批判。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首先,小说中的幽默手法常常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
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作者丹尼尔·笛福通过描写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生活的种种搞笑经历,展现了他的机智和聪明才智。
鲁滨逊在孤岛上制作工具、建造住所,甚至驯服了一只野猫,这些情节都带有一定的幽默成分,让读者忍俊不禁。
通过这些幽默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乐观向上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其次,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常常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揭示来实现。
讽刺是一种批判性的幽默,它通过夸张、反讽等手法来表达对某些事物的不满或嘲笑。
例如,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为视角,对当时的美国社会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小说中描绘了霍尔顿在学校中的各种遭遇和对周围人的评价,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虚伪、功利和浮躁的社会风气的批判。
此外,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也常常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实现。
作家们巧妙地运用文字游戏、双关语、夸张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作者通过对南方美国口音和方言的模仿,以及对社会习俗的嘲笑,营造出一种幽默而讽刺的氛围。
这种语言上的幽默和讽刺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中所传达的信息。
此外,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还可以通过对情节的安排和对话的描写来实现。
作者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或者刻画一些滑稽可笑的对话来制造笑点。
例如,在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作者通过让主人公道林·格雷永远保持年轻貌美,而他的肖像画承担了他的罪恶和衰老,这种情节的设计既有幽默的成分,又带有深刻的哲理。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文学作品是作者用语言表达思想、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其中幽默和讽刺是常见的手法。
幽默是指通过滑稽、搞笑的方式使读者发笑或感到愉悦;讽刺则是指以嘲笑、讥讽的方式对社会现象或人物进行揭示和批判。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幽默与讽刺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一、幽默手法1.夸张与反差夸张和反差是幽默手法中常用的手段。
通过夸张描述而达到增强效果、制造笑料的目的。
例如,《红楼梦》中,作者以宝钗“一手遮天”的美丽描述,夸张了她的美貌,引起读者的笑声,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喜剧效果。
反差则是通过对比,凸显出事物的不同之处,进而产生幽默效果。
例如,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一方面他是个顽皮调皮的猴子,另一方面又展现出他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反差使得他的形象更具幽默感。
2.语言游戏和谐音语言游戏和谐音是一种常见的幽默手法。
通过文字或语言的巧妙运用,使得读者在细品之后产生笑声。
例如,《论语》中有一句“食色,性也”,其中食和色谐音,引起读者的幽默感。
另外,《封神演义》中的“太乙真人”和“太乙真人”谐音,以及“哪吒”与“捏他”谐音等的运用都是幽默的例子。
二、讽刺手法1.人物角色的讽刺文学作品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表达对社会现象或人性弊端的讽刺。
例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贾府的描写,暗讽了封建王朝的腐败和虚伪。
而在《活着》中,余华通过讽刺性描写主人公的命运,批判了历史的荒诞和残酷。
2.社会现象的讽刺作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嘲讽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例如,《1984》中,乔治·奥威尔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写和讽刺,对当时苏联社会进行了隐晦的批评和讽刺。
另外,在鲁迅的作品中,他以冷峻的笔调讽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愚昧。
总结幽默与讽刺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手法,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态度。
幽默可以令读者开怀大笑,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讽刺则通过调侃和批判社会现象和人物,令读者深思。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中的讽刺手法》课件

• 契诃夫《套中人》运用了哪些手法形成讽刺性?
• 1.漫画式人物勾勒:作者用创作漫画的手法,抓住人物外貌特征 简笔勾勒,让人物变形,性格扭曲,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典型。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至于错在 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这段话中幽默夹杂着诙谐,调侃中蕴含着批判,对国人趋炎附势的奴性心理进行了辛 辣的讽刺,揭示了这种性格的可笑可怜。 3.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 比如小说写阿Q被假洋鬼子打时“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 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抽紧筋骨,耸了肩膀”这一系列动作 ,既说明阿Q地位的低下,也展现出他性格的卑微,含义十分丰富。
• 老包和他儿子包国维身上展现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感情。都说 慈母多败儿,“慈父”也一样。包国维之所以变成那样,与老包的溺爱脱不 了干系。作品通过老包“望子成龙”的悲剧,写出小市民阶层幻想与现实的 矛盾,鞭挞了愚蠢无知与空想虚荣以及“向上爬”心理。老包希望通过对儿 子的“投资”换得地位改变,以便有朝一日真正过上“老太爷”的生活。他 的生活经验告诉他,单靠自己的辛勤和忠诚,再也无法得到发展,唯一的指 望是儿子,只要儿子上了洋学堂就能做大官,他就是大官的老太爷了。于是, 儿子成了他生活的主宰,他由此形成了“望子成龙”的牢固观念,并成为支 配他一切行动的内在动力。因此,他甘愿过俭朴的生活,低声下气到处求援 借债,暂时放弃做父亲的尊严。在“望子成龙”的背后隐藏着“现在他吃你 的,往后你吃他的”的心理。在张天翼塑造的所有具有“向上爬”心理的形 象中,老包的愿望最卑微,而作者仍没有让它实现,说明作者对“向上爬” 思想否定之彻底。
小说语言幽默讽刺特点答题技巧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小说语言幽默讽刺特点答题技巧讽刺手法的答题技巧如下:(1)漫画法借用漫画手法,用简笔描写人物肖像,以形传神,表现人物个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采用漫画式的笔法,围绕“怪”字描写别里科夫的外形特征:在晴朗的日子里,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大衣,将表、铅笔刀放在套子里……戴墨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
从别里科夫这奇怪的肖像画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要给自己制造物质的、精神的套子,将自己装起来,如躲避瘟疫一样躲避一切超出庸俗生活的新鲜事物,这张漫画式的肖像,让人觉得,别里科夫不仅仅是古怪,他简止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中,隐含着作者对别里科夫保守思想的辛辣讽刺。
(2)夸张法《装在套子里的人》夸张手法的运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频率“重播”别里科夫荒谬言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是担心会闹出什么乱子,总是凡是不合常规的事,他都会担心出乱子。
二是夸大别里科夫的畸形心态,晚间厨房里微小的声响,都会使他心惊胆颤,他怕小贼溜进卧室,通宵做些噩梦。
三是放大别里科夫对社会的影响,他使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至十五年,人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看书写字……作者用夸张的笔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可恶、可怜的形象,他的守旧意识,给民众心里投下了阴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使自己惶惶不可终日。
(3)对比法。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是将人物荒谬绝伦的思想与一本正经的姿态和语言表达进行对比,显示讽刺意味。
柯瓦连科姐弟俩骑车本是正常的事,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别里科夫却是那般的惶惑,还竟然说:“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本身就是对愚蠢荒唐的别里科夫辛辣的嘲讽。
二是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对比,表达出讽刺效果。
当别里科夫的婚事“差点”成功时,一张漫画却把他弄得惶恐不安。
文学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文学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文学作品是人们情感和思想的抒发,幽默与讽刺手法则是使作品更具趣味和批判性的一种手段。
在文学作品中,幽默和讽刺既可以被用来娱乐读者,也能够通过戏谑或批评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幽默手法幽默是一种使人发笑或感到愉快的技巧,它常用于文学作品中,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幽默手法:1. 双关语:双关语是一种运用词语的多义性或相似音的语音相似性,产生双重意义的幽默表达方式。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有一句经典的双关语:“我不开心总在雨天,因为那是云淡风轻的日子。
”这里的“云淡风轻”既可以解读为天气状况,也可以理解为情绪状态,表达了主人公的矛盾情绪。
2. 揭示矛盾:通过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和荒谬之处,创造一种幽默的效果。
比如,许地山的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一句描述:“他打开门,站在风蚀而疼痛的沙坡上,呼吸着浓稠的咸风,仿佛没有鼻孔一样。
”这里通过夸张的表达方式,揭示了主人公身上的矛盾感受,产生了幽默效果。
3. 幽默对话:通过对话中的言辞交锋和巧妙的反应,营造出幽默的氛围。
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对王室顾问波洛尼斯的回答:“你这么问实在太个人化了。
就像问我,太阳是圆的,还是扁的?”这种对话的幽默巧妙地嘲笑了波洛尼斯的愚蠢。
二、讽刺手法讽刺是一种通过嘲笑、揭露或批评的方式来暴露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手法。
它常用于文学作品中,以让读者警醒并思考。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讽刺手法:1. 夸张手法:通过夸张对被讽刺对象的描写,暴露其荒谬和可笑之处。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的讽刺描写:“我的箩筐里什么都有:从驳壳枪到狗皮膏药;从弹子裤箩到轮椅箩。
”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暴露了社会上的虚伪和愚昧。
2. 反讽手法:通过与读者的预期相反的描述或结构,来讽刺一种理念或社会现象。
比如,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庄园》就运用了反讽手法来揭示社会主义理念的堕落。
如何运用讽刺手法

如何运用讽刺手法讽刺是一种常用于文学和修辞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夸张、比喻或黑色幽默等方式,对社会、人物或思想进行批评与嘲笑。
在当代社会,讽刺也渗透到了各种媒体和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讽刺手法,以及它的作用和效果。
一、讽刺手法的定义和分类讽刺是一种表现和抨击社会弊病的手法,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达到嘲笑和批判的效果。
讽刺可以分为直接讽刺和间接讽刺两种形式。
直接讽刺指的是作者直接通过文字或言辞对某个人或事物进行嘲笑和批判。
例如,当代讽刺作家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的直接描写和批评,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荒诞现象。
间接讽刺则是通过隐喻、比喻和夸张等手法,暗示对某个人或事物的讽刺。
间接讽刺常常运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虚构的人物和事件,传达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看法。
二、讽刺手法的应用场景讽刺手法可以运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应用于各种媒体和日常生活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讽刺应用场景:1. 文学作品:讽刺经常被应用于小说、戏剧和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讽刺和批评,作家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2. 广告宣传:现代广告行业经常使用讽刺手法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一些广告会夸张或反讽地描述产品的特点,以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销量。
3. 新闻媒体:讽刺也经常出现在新闻和评论报道中。
记者和评论员可以通过讽刺手法对政府、企业或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4. 社交媒体和网络短视频: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短视频的兴起,讽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网民可以通过创意十足的讽刺短视频或网络段子,传递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娱乐和引发共鸣。
三、讽刺手法的作用和效果1. 打破沉闷和呆板:讽刺手法可以通过幽默和夸张的表达方式,打破沉闷和呆板的局面,使读者或观众更加轻松和愉快。
2. 批判社会弊病:讽刺常常被用来揭示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和弊病。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评,作者可以引起读者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用

《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杰出之作。
小说通过对儒家文化和封建社会的讽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以下是《儒林外史》中讽刺手法的一些运用:
1. **夸张和讽刺的描写:** 小说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夸张描写,突显了社会问题的荒谬和荒唐。
通过夸张,作者使读者更容易看到社会弊病的荒谬之处,进而引发对社会的反思。
2. **对官僚制度的嘲讽:** 《儒林外史》通过对官场的描写,讽刺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败和虚伪。
官场的斗争、官员的贪污腐化成为小说的主要题材之一,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露,作者表达了对官场腐败的不满和批判。
3. **人物形象的刻画:** 通过对各类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阴暗面。
作者通过塑造一些丑恶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对社会现象产生深刻的反思,从而引发对封建社会弊病的批判。
4. **对儒家思想的讽刺:** 小说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嘲讽,揭示了其在当时社会中的虚伪和堕落。
通过对儒家士人的讽刺,作者表达了对当时士人阶层的不满,批判了他们为了个人私利而背离
儒家道德的行为。
5. **讽刺对女性的歧视:** 《儒林外史》中也涉及对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现象,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总体而言,《儒林外史》通过讽刺手法深刻地揭示了清代封建社会的弊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
这些讽刺手法使小说既成为文学作品,又成为社会批判的一种工具。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赏析是如下:
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就尤为鲜明。
2、运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比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
3、吴敬梓用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写出了当时人们的趋炎附势。
同时也抨击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反映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作品主旨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儒林外史中讽刺手法举例

儒林外史中讽刺手法举例
《儒林外史》是曹雪芹所著的一部以讽刺为主要手法的小说。
在
小说中,曹雪芹巧妙地利用讽刺来揭示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弊病和阴暗面,使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能够受到启示和警醒。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讽刺来揭露官场上的腐败和贪污。
在
小说中,官员经常假公济私,以自己的私利为第一考虑。
曹雪芹通过
讽刺,揭露了这些官员的丑恶行径,让读者深刻认识到这种行为对于
政治生态的破坏。
此外,小说中也揭示了文化的虚伪和浅薄。
在小说中,许多儒者
们却只注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学问,而不重视实践和个人品德的发展。
曹雪芹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判,指出只有掌握实际技能和
丰富的经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总之,曹雪芹在《儒林外史》中运用讽刺为创作手法,巧妙地揭
示了社会中的种种弊病和阴暗面。
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不仅可以
欣赏小说的艺术魅力,更能够通过小说所呈现的故事,从中汲取启示
和警醒,对社会的种种不良现象保持警觉,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阿q正传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阿q正传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揭露社会问题、讽刺人性的文学巨著。
作品中使用了许多讽刺手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阿Q正传》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作者通过对阿Q的塑造,巧妙地运用了讽刺手法。
阿Q是一个卑微、自卑、自负的小人物,他总是自诩为“英雄”,自我膨胀,自以为是。
作者通过对阿Q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他的虚伪和无知,揭露了他的虚伪和无能。
阿Q的种种言行举止都充满了讽刺的色彩,让人忍俊不禁。
当阿Q被打了一顿还得意洋洋地说:“这是我自己要打的……先打娘家的,再来打老子。
”这种滑稽可笑的言行举止,让人不禁捧腹大笑。
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用了讽刺手法来揭露和批判社会的弊病。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阿Q与其他村民的关系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阶级分化和人们心态的现象。
阿Q虽然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但他却对自己有着过高的评价,自视甚高,对他人却心生嫉妒之情。
这种讽刺方式,使得读者对社会的现状产生深深的反思。
作者也通过对阿Q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自私。
作者在作品中还通过对阿Q的性格特点的描写,用讽刺手法来揭露社会问题。
阿Q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复杂的人物,他贪图小利,喜欢占便宜,却又自负、自以为是。
他总是自欺欺人,逃避现实,无视他人的感受,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作者通过对阿Q的性格特点的描写,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阴暗面。
通过对《阿Q正传》中讽刺手法的运用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通过对一个小人物的描写,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丑恶。
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充满了讽刺和幽默的色彩,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阿Q正传》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揭露和批判社会问题的巨著,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同样具有着深刻的启示。
【本文2000字左右,流畅明了,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第二篇示例:《阿Q正传》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描写,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负面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装在套子里的人幽默讽刺手法

装在套子里的人幽默讽刺手法:小说幽默讽刺笔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
如写“套中人”晴天带雨伞、穿雨鞋、穿暖和的棉大衣,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等。
再如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也不敢干:不敢办家庭戏剧晚会,不敢大声说话、写信、交朋友、看书、教人念书写字。
这些有悖常理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故意将其夸大,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揭示别里科夫悖谬扭曲的思维逻辑。
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本来任何人恋爱和结婚都是正常的,但这样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竟然“差点结了婚”,这幽默讽刺的笔法,使读者看到此处,发出笑声。
他看到漫画后“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他看到柯瓦连科的姐姐骑自行车“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
作者以轻松的戏谑和讽刺叙写他的理论、他的忠告和威胁。
柯瓦连科愤怒地使劲一推,他跌落下来,却安然无恙。
他在失败面前撤去华连卡的照片,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上了床,再也没起过床,就结束了人间生活。
作者让别里科夫的死和柯瓦连科姐弟的一推一笑连在一起,既点明了主题,又令人深思,真是余味无穷。
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这些描写达到了揭示人物的可恶、嘲笑人物的极端虚弱、表达作者的蓄意鞭挞之目的。
总之,小说艺术地运用了幽默讽刺的语言,将主人公别里科夫保守、落后、卑鄙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浅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浅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讽刺是在真实的基础上,用比喻、夸张等方式揭露腐朽落后现象,批判愚昧蠢笨的行为,使人发笑而予以否定的一种创作方法。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XXX就是讽刺小说的写作高手,他为世界文坛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题。
选入初中课本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是这一写法的大成者。
下面,我们就以这篇小说为例,谈一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就我看来,它的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漫画式的夸张,达到讽刺效果。
夸张是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某一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范进中举》中的XXX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的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很离奇,可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又是可信的。
当时的人热衷于科举,科举能改变许多读书人的命运,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XXX20岁开始应试至中举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发疯呢?中举,对XXX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XXX 受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二、运用典型细节,做实讽刺文章。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对细微事物所作的描写,它能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
如《范进中举》、中写XXX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动手在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把报录的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未几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是泥,淋淋漓漓一身水……”这些细节活泼地揭示了XXX内心和外形的冲突:就内心而言他是个成功者,他感触扬眉吐气,因此拍动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希望已经实现,以是往门外跑,跑到集上。
但在外形上,他倒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丑态百出,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三、运用对比映衬,强化讽刺效用。
对比即把被讽刺的工具,在对待同一个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工具的愚蠢可笑。
文学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幽默和讽刺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可以为作品增添趣味和深度。
幽默常用于逗笑读者,而讽刺则通过嘲讽和批评来揭示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并分析其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方式。
一、幽默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1.夸张与滑稽夸张和滑稽是常见的幽默手法,通过夸大或扭曲形象、故事情节或对话,使作品中的情境变得荒诞可笑。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讲述了他与医生的对话,医生开玩笑说他“脑子进水”,虽然医生的话体现了讽刺意味,但夸张和滑稽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忍不住发笑。
2.反讽与自嘲反讽是一种讽刺的幽默手法,通过以一种与实际情况相反的方式来表达观点,揭示人们的虚伪和荒谬。
自嘲则是作者自己嘲笑自己,展示出自己的幽默感。
例如,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道林·格雷通过不断自嘲来表现他那不老不死的形象,这种自嘲给人一种讽刺和幽默的感觉。
3.双关与谐音双关和谐音是一种常见的幽默手法,通过利用词语的多重意义或音韵相似来制造笑料。
例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主角令狐冲和蓝凤凰的对话经常充满了双关和谐音的幽默效果,令读者忍俊不禁。
二、讽刺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1.社会讽刺社会讽刺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讽刺手法,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揭示社会的弊端和问题。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他用邪恶的超级国家来讽刺极权主义社会,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荒诞和压迫的世界。
2.人物讽刺人物讽刺是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和塑造来讽刺个人的弱点和错误。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常运用人物讽刺,比如《哈姆雷特》中的波洛尼斯以及《李尔王》中的角色们。
通过对这些角色的言行进行讽刺,莎士比亚揭示了人类的愚蠢和虚伪。
3.文化讽刺文化讽刺是一种通过对文化现象进行讽刺来揭示问题的手法。
例如,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他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揭露了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种族歧视和道德腐败,让人们重新审视并反思这些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装在套子里的人》怎样运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
三万元的遗产马克·吐温湖滨镇是一个居住着五六千人的可爱的西部小镇。
这个镇上的教堂很多,因为镇上的人个个都是虔诚的教徒,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
赛拉丁·福斯脱是镇上最大商店里的簿记员,他一天到晚勤勤恳恳。
在湖滨镇干他这一行的人,他是唯一领高薪的——800元。
这个数字实在是可观的,人人都承认他应得这样的报酬。
他的妻子爱勒克是个能干的内助,她一天到晚当一个贤妻良母,好好地操持家务。
有一天,来了一个了不起的消息!这个消息真是使人吃惊、使人欢喜!那是从邻近的一个州来的,塞拉丁唯一的一个活着的亲属住在那里,名叫提尔贝利·福斯脱。
他是个独身老汉,已经70岁了,据说家境相当富裕,性情也相当古怪和执拗。
提尔贝利给塞拉丁写信来,说他不久就会死了,打算把3万元现款的遗产给他;他说这并不是为了表示感情,而是因为他一生的晦气和懊恼多半都是由金钱而来的,现在他希望把这笔钱转让给一个适当的对象,使它继续干那害人的勾当,满足他的心愿。
这笔遗产将在他的遗嘱里交代清楚,如数照付。
但是有一个条件:塞拉丁必须能向遗嘱执行人证明三件事:一是他没有在口头上或是书信里表示关心这笔遗产,二是他没有探听过这位将死的人向地狱前进的过程,三是他没有参加葬礼。
“3——万——块钱!”这几个令人神往的字像美妙的音乐似的,在这两个人的脑子里响个不停。
这一天,塞拉丁记账记得一塌糊涂、错误百出;爱勒克也不能专心干她的事情,甚至拿起一个花盆却忘记她打算干什么。
当晚,两支铅笔一直在忙个不停——各人拟订各人的计划:爱勒克盘算着如何把这笔钱投资,塞拉丁则考虑怎样把它花掉。
最后还是塞拉丁打破了沉寂。
他兴高采烈地说:“啊,爱勒克!我们首先开支1000块钱,买一匹马和一辆轻便马车为夏天用,买一架雪橇和一件皮子的膝围为冬天用。
”爱勒克果断而沉着地回答说:“动用本钱吗那可不行。
我们千万不能动用这笔本钱,那么做是不妥当的。
我们要赚大钱!”“赚大钱。
那太好了。
往下说吧,爱勒克。
什么办法”“煤,新开的矿。
我打算投资1万元买煤矿优先股。
他们半年付一次利息,1万元钱变成3万——只要一年!”“哇喔——”塞拉丁拿起杂记本子来,开始核算购置东西的钱数,这次所要买的是他希望尽早弄到手的那些享乐用品。
“马——马车——雪橇——膝围——漆皮——高筒礼帽——转柄表——镶新牙。
”“别忙!我还得给煤矿上赚来的那3万元找出路,是不是我把它派了两次用场:一次做油生意,一次做麦子生意。
”“爱勒克,这太妙了!总共赚了多少”“我想——,算得稳当一点,大约可以净赚18万,也许还可以再多一些。
”“哎呀呀!这岂不太妙谢天谢地!我们拼命苦干了多年,终于交上好运了。
爱勒克!”“塞拉丁,我打算给教堂整整捐300元——到那时,我们还有什么道理怕花钱!”“你这一着做得再漂亮不过了,亲爱的;你这毫无私心的人,这种举动正合你那慷慨的性格。
”然后他们就上楼去睡觉,可是因为高兴得昏头昏脑,竟至忘记了熄掉蜡烛,让它在客厅里点着。
塞拉丁主张让它点着算了,他说即令是值1000元,他们也不在乎。
可是爱勒克还是下去把它吹熄了。
这一着倒是做得正好,因为她往回走的时候,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趁着那18万元还没有冷掉的时候,把它变成了50万元。
当然,在兴奋的情绪中,他们没忘第二天就写信到这位本家居住的地方去,订了一份当地的报纸——《萨格摩尔周刊》——那上面有最及时的讣告消息。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
星期六终于来到了,他们收到了报纸。
爱勒克迫不及待地把报纸外面包的纸撕开,她和赛拉丁的两双眼睛立刻就扫视着讣告栏。
结果却大失所望!哪儿也没有提到提尔贝利。
“也许距离太远,也许下个星期就有消息了。
”塞拉丁告诉妻子。
然而,5个星期闷沉沉地过去了,《萨格摩尔周刊》每星期六都按时来到,可人的消息却从未降临。
这时候塞拉丁的耐性再也支持不住了,他痛恨地说:“这个该死的家伙,他大概是永远不死了!”就这样,4年过去了,那个盖空中楼阁的习惯、做白日梦的习惯发展得多快啊!美梦没有到来,倒是等来了《萨格摩尔周刊》的编辑,因为他们在过去4年中,一心一意地忙于别的事情,居然把报费忘却了,欠款共计6元。
对福斯脱夫妇而言,再没有比这位客人更受欢迎的了。
他对提尔贝利伯父的情况一定很熟悉,想必知道他什么时候有进坟墓的希望。
当然不能正面提出问题来,因为那就会使那笔遗产落空。
塞拉丁抑制住他那火热的渴望,极力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气问道:“我——,我在贵地有一个远房本家,名叫提尔贝利。
他——他——身体还好吗”“他身体还好天哪,他到阴间去已经4年了!”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
塞拉丁不动声色地——以试验的口吻说:“啊!真是,人生就是这样,谁也不免一死——连阔人也免不了这一关。
”“阔人”那位编辑哈哈大笑起来,“那可不恰当。
他是一钱莫名的,镇上的人最后不得不凑钱来埋了他。
”(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发生的湖滨镇是个美丽的西部小镇,这里“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人人都有虔诚的信仰,人人都勤恳工作、幸福生活,简直就是自由伊甸园式美国梦的典范。
B.穷困潦倒的提尔贝利·福斯脱虽未直接出场,却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他一生为钱所困,却在临死前设局愚弄福斯脱夫妇,可见他洞悉了福斯脱夫妇深藏不露的人性本质。
C.本文的对话描写精彩。
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读者可以看到:福斯脱夫妇同时做着发横财的白日梦,分别代表了当时美国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和投机主义。
D.选文戛然而止的结局令情节“断崖”,福斯脱夫妇数年的美梦归于破灭——那笔遗产不过是黄粱一梦,残酷的现实和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令人唏嘘不已。
8.请概括分析福斯脱夫妇的主要形象特点。
(6分)答:9.幽默讽刺是马克·吐温小说的主要特点,请从文中举出三处具体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分)答: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
有声电影老舍二姐还没有看过有声电影。
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
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
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
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
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
她才想开开眼。
恰巧打牌嬴了钱,于是大请客。
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
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
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
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
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
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
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
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
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
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字不给。
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
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
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
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
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
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也不能进去。
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
谁不知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
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
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
事情便这样解决了。
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
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
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
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的“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
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
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
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
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又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
好容易一齐坐下。
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
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
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
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
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
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
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
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
”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
“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出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 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 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 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2)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