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华[芒种]浅析狄更斯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浅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浅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讽刺是在真实的基础上,用比喻、夸张等方式揭露腐朽落后现象,批判愚昧蠢笨的行为,使人发笑而予以否定的一种创作方法。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就是讽刺小说的写作高手,他为世界文坛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题。
选入初中课本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是这一写法的大成者。
下面,我们就以这篇小说为例,谈一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就我看来,它的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漫画式的夸张,达到讽刺效果。
夸张是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某一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的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很离奇,可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又是可信的。
当时的人热衷于科举,科举能改变许多读书人的命运,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中举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后受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二、运用典型细节,做实讽刺文章。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对细微事物所作的描写,它能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
如《范进中举》、中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在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把报录的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是泥,淋淋漓漓一身水……”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跑,跑到集上。
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丑态百出,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三、运用对比映衬,强化讽刺效用。
对比即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个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aa浅析_傲慢与偏见
一、引言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近40年间,英国的小说创作处于一个过渡期,没有特别重要的作品问世。
在此之前风靡一时的是带有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的小说,然而由于其内容过于感伤、风格矫揉造作而逐渐失去其在文学领域的地位。
生活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的简·奥斯汀(1775~1817),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主义小说在内容上过于追求感伤的的效果以及写作手法上的矫揉造作,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幽默风趣、细腻明快的文笔向读者展现了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乡村生活。
由于受其生活环境所限,奥斯汀的作品中没有宏大的社会场景和精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但是却以轻松诙谐的格调和理性的光芒照出了感伤、哥特式小说的矫揉造作,使之失去容身之地。
她的创作开启了30年代现实主义的高潮”。
[1](P.118)她的主要作品包括《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和《艾玛》(1815)等小说,其中,《傲慢与偏见》是她最为重要的作品,确立了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至今仍受到普遍欢迎,位列英语畅销书行列。
在写作手法上,奥斯汀深谙讽刺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她将讽刺艺术运用得酣畅淋漓,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达西、贝奈特夫妇、伊丽莎白和她的姐妹们、柯林斯以及凯瑟琳夫人等,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真实面貌。
在整部作品中,各种各样的讽刺随处可见,如主题的讽刺、人物形象的讽刺和情节的讽刺等。
在各种讽刺中,对人物的语言讽刺最引人注目,幽默诙谐,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作者似乎藏在人物背后,让人物自由对话,在对话中又暗藏讽刺,通过对话将无尽的讽刺传达出来,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她运用讽刺的笔调是为了向读者展示她的理性思考,是要为她自己的批判态度找到某种形式。
二、运用于刻画主要人物上的语言讽刺1.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是奥斯汀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她聪明任性,代表着“偏见”。
“百花时代”的讽刺艺术-8页精选文档
“百花时代”的讽刺艺术“百花时代”的文学诞生于特殊的时代文化氛围之中,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一大批赞歌式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文学发展逐渐趋向于机械化、模式化。
与此同时,在文坛上也存在部分眼光敏锐、敢于揭露社会弊端的作家,他们打破窠臼正视现实社会,创作出许多颇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譬如李国文的《改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虽然这些作品曾一度被掩埋,甚至遭到诋毁和封杀,但它们所创造的文学价值不应被忽视。
莫里哀说,“对付畸形事物和邪恶势力的最好武器莫过于讽刺”,讽刺便成为作家们反映社会矛盾的主要形式。
通过对“百花时代”作品的讽刺艺术浅析,能够对作家深刻的思想内涵有所体味,也能窥见他们秉笔直书的宝贵品质。
一、语言是最有利的讽刺工具“语言往往是思想最直接也是最迅速的一种表现形式”。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没有真实也不能称之为讽刺,所以表现真实成为讽刺小说语言的主要目的。
这时期的小说主要是采用质朴精准的语言和调侃式的反语来达到讽刺效果。
质朴精准的语言最容易展现真实情况。
《改选》和《组织部》这两部作品将讽刺隐含于简练质朴的语言中,简单几笔便将真实呈现在众人眼前。
在《改选》中,当车间的老吴头死的时候,主席正在火急火燎地找“样板”,他心想“得罪了死者倒不用怕的,反正他也不会提意见了,冒犯了群众那可是划不来的”。
作者只是运用最平常最简洁的语言对小说人物进行描绘,全篇甚至没有半句外貌上的描写,却将工会主席虚伪的嘴脸展现得栩栩如生。
“版……版……版”是形容主席在改选会上演讲的声音。
取字“版”其实是有深刻寓意的,一个“版”字就抓住了主席模式化的特点,而且运用单字加隔音“版……版……版”来概括主席演讲的全部内容,既描绘出主席口若悬河演讲的滑稽样子,也从侧面表现群众对其演讲是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
这样质朴精准又富有深意的语言在《组织部》中也有。
生活、工作经历十分丰富的刘世吾常常把“把党的生活建立在……上”挂在嘴边,而这段话在林震听来是“把生活建在登登登上”,重复的“登”字加快了这句话的节奏感,也正是在“登登登”中我们便能看出青年林震对党工作的满腔热情。
文学作品中的讽刺效果赏析
文学作品中的讽刺效果赏析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达到讽刺效果之作不少,它的妙处在于读者能在轻松愉悦之时,讥笑谩骂之后,了解人物性格,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它的成功往往在人们笑过之后,引起人们深深的沉思,给人物或同情,或痛恨,或鄙夷,或憎恶的态度。
这一类作品最典型的有被选入初中课本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
1运用“对比”达到讽刺效果1.1语言变化。
语言是心理的一面镜子,三句话不离本行,我们可从语言窥见其人本质,这一类人物语言都有一个共性,言为心声。
鲁迅说过:“如果删除不必要之点,至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要么甜言蜜语,要么恶语中伤及其可笑可鄙,收到寓庄于谐的效果,反映问题也更深刻,读者能辨别孰是孰非,立场观点更鲜明。
《儒林外史》中,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一系列人物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范进岳丈是最值得一提的人物。
先前范进回家被岳丈骂得摸门不着。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一顿夹七夹八,待到范进果真中了举,他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高,品貌好,把范进真的捧上了天,说“他”是天上的星宿。
范进语言也今非昔比,先前低头哈腰,低三下四,唯唯诺诺,“岳丈见教的是”后来是称呼,由“岳丈”改称“老爹”了。
反映了他扬眉吐气,圆滑世故。
范进中举后,众乡邻也都是跑前跑后,拿米的,捉鸡的,拿蛋的,拿酒的。
可先前都是见死不救,唯恐躲而不及呢。
种种态度的变化勾勒了一幅百态图,人世间地位有了,就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
人们会丑态百露,趋之若鹜,揭露了世态炎凉。
又如《变色龙》中,语言描写也非常淋漓尽致,警官奥楚蔑洛夫及巡警叶儿德林在街上处理狗咬人事件,态度变化之快,可称绝妙,在不知狗主人是谁的时候,俨然一派很公正的样子,“我不能不管”。
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到处乱跑的人看看,“用不着白费工夫谈空话了。
文学作品中的讽刺效果赏析
文学作品中的讽刺效果赏析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达到讽刺效果之作不少,它的妙处在于读者能在轻松愉悦之时,讥笑谩骂之后,了解人物性格,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它的成功往往在人们笑过之后,引起人们深深的沉思,给人物或同情,或痛恨,或鄙夷,或憎恶的态度。
这一类作品最典型的有被选入初中课本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
1运用“对比”达到讽刺效果1.1语言变化。
语言是心理的一面镜子,三句话不离本行,我们可从语言窥见其人本质,这一类人物语言都有一个共性,言为心声。
鲁迅说过:“如果删除不必要之点,至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要么甜言蜜语,要么恶语中伤及其可笑可鄙,收到寓庄于谐的效果,反映问题也更深刻,读者能辨别孰是孰非,立场观点更鲜明。
《儒林外史》中,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一系列人物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范进岳丈是最值得一提的人物。
先前范进回家被岳丈骂得摸门不着。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一顿夹七夹八,待到范进果真中了举,他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高,品貌好,把范进真的捧上了天,说“他”是天上的星宿。
范进语言也今非昔比,先前低头哈腰,低三下四,唯唯诺诺,“岳丈见教的是”后来是称呼,由“岳丈”改称“老爹”了。
反映了他扬眉吐气,圆滑世故。
范进中举后,众乡邻也都是跑前跑后,拿米的,捉鸡的,拿蛋的,拿酒的。
可先前都是见死不救,唯恐躲而不及呢。
种种态度的变化勾勒了一幅百态图,人世间地位有了,就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
人们会丑态百露,趋之若鹜,揭露了世态炎凉。
又如《变色龙》中,语言描写也非常淋漓尽致,警官奥楚蔑洛夫及巡警叶儿德林在街上处理狗咬人事件,态度变化之快,可称绝妙,在不知狗主人是谁的时候,俨然一派很公正的样子,“我不能不管”。
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到处乱跑的人看看,“用不着白费工夫谈空话了。
河南高三高中语文开学考试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语文开学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二生肖是东亚地区历经数千年活态传承的文化现象。
近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随州孔家坡汉简等都发现了记载十二生肖的《日书》。
《日书》作为民间传统的民俗日历,蕴含着择吉择时、日常起居、天人和合的丰富文化内涵。
到东汉,与今天十二生肖种类相同的生肖体系基本定型。
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时间体系中,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搭配,一共有癸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五巡酉年。
酉年的生肖是鸡,通常称为“酉鸡”。
在今天的社会文化中,鸡生肖的形象大多为驯养的家鸡,呼应了中国农业民俗文化中的“六畜”。
但事实上,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酉鸡的文化史内涵还与同为雉科动物的原鸡、雉、鹑等禽类密切相关。
生肖鸡的核心民俗内涵,大都和鸡的习性与外形相关,也即羽毛艳丽、公鸡打鸣、母鸡育雏、啄食毒虫等。
在雉科动物中,鸡、雉、孔雀都有异常艳丽舒展的羽毛,因此雉科动物成为百鸟之王“凤”的主要原型。
民间也常把鸡唤作“凤”。
公鸡打鸣是中国文化标记时间的重要生活现象。
鸡鸣过后,日出东方,昼夜更替。
鸡成为光明、晨昏、时间的重要象征,并衍生出勤奋、秩序、责任的意涵。
闻鸡起舞、鸡犬相闻、鸡鸣戒旦等成语就源于“鸣禽”的生活文化。
《周礼·春官》中记载司掌鸡牲礼仪的人同时也报时、警夜,被称为“鸡人”。
王安石有诗云:“宫楼唱罢鸡人远,门阙朝归虎士闲。
”啼晨司夜、金鸡报晓,鸡作为“知时畜”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生活作息中。
鸡在古代被称为“德禽”。
《韩诗外传》归纳了鸡的“文武勇仁信”五德,释曰:戴冠为文、趾突为武、好斗为勇、呼食为仁、守时为信。
《幽明录》载,晋人宋处宗养一长鸣鸡于窗前,鸡开口和他谈论,极富言智,处宗因此言巧大进。
遂有“鸡窗”代指书斋的典故。
鸡勇斗的习性被饲主加以训练,遂形成斗鸡的游艺活动。
生态角度下解析狄更斯文学伦敦
生态角度下解析狄更斯文学伦敦作者:李洒洒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4期摘要: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查尔斯狄更斯把写作重点更多地放在下层阶级的生活描写上,以反映现实社会中的假恶丑,表述他对维多利亚社会的态度。
然而,他的作品在反映社会状况的同时,也披露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
小说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及生态恶化的根源进行了批判。
其生态批评思想对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思考生态与人、生态与文学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狄更斯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并随着对“真实”伦敦的介绍,试图将真实的伦敦与真实的伦敦联系起来并加以区分。
Abstract:As a realistic novelist, Dickens laid more emphasis on the lives of the lower class workers to reflect the odiousness of real society and to voice his attitude towards Victorian society. Therefore, His works reflect not only the Victorian social conditions but also a series of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On one hand,Charles Dickens’s depiction of London’s environment can be viewed as eco-literature,and this thesis analyzes and appreciates Dickens’s work 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On the other hand,Dickens’s rhetorical depiction exaggerated the ugliness that existed in the societ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real” London, in the end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alternates between fact and fiction and attempts to connect and distinguish literal London and real London.一、引言作為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巨匠,狄更斯在作品中从各方面再现了伦敦的面貌。
论狄更斯小说的狂欢化特征及狂欢精神
第16卷第4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6No.4 2010年8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Aug. 2010论狄更斯小说的狂欢化特征及狂欢精神刘白(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狄更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消解精英意识、颠覆既成叙述模式和传统审美原则,其小说打破了等级制度对人们行为、语言、姿态、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束缚,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
狂欢式场景、狂欢化语言风格、狂欢化人物形象等狂欢要素在其作品中屡见不鲜。
通过狂欢化的描写和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狄更斯全面讽刺、揶揄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实,艺术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阴暗面,同时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寄托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关键词:19世纪欧洲文学;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荒凉山庄》;巴赫金;狂欢化;狂欢精神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0)04−0132−05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
多年来,学术界多关注其作品对社会的揭露与批判,或者研究其小说对人性的关注和探索,或者研究其作品的人物特点和类型,或者研究作者创作的艺术特点等等。
批评方法的多样性,切入角度的多元化凸显了狄更斯小说自身的文本张力和艺术内涵。
20世纪兴起的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在西方文论界产生了重大反响,也为我们重新解读狄更斯小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在狄更斯的文本中也渗透着浓烈的狂欢化色彩,体现出“狂欢式的世界感受”。
美国学者伯高·帕特里奇认为狂欢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是自然性与文化性、兽性与人性之间的彼此消长。
弗洛伊德的本能宣泄理论,美国“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也从不同侧面触及狂欢的相关特征,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巴赫金的狂欢理论。
_大卫_科波菲尔_中的幽默语言特色分析_闻建兰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科技·探索·争鸣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中维多利亚时代举足轻重的作家之一,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背景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有着强烈的冲突,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压榨工人为其创造剩余价值,与此同时,工人的工作条件糟糕,薪水报酬低廉,与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形成巨大的反差。
在英国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体系中,出身于底层的查尔斯·狄更斯幼年时期挑起家庭的重担,为父母分忧,在一家皮鞋厂做童工,深刻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纵观整个维多利亚文学,这个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查尔斯狄更斯与萨克雷齐名,萨克雷在他的代表作《名利场》中极尽所能勾勒出上层社会不可见人的虚伪与做作,狄更斯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了底层人民的种种悲哀,并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但是与其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的是,狄更斯更善于用幽默的语言作为工具,讽刺种种社会丑相,让人们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也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尽管狄更斯的作品在不同时期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态度,从乐观到悲观,从期望到彻底失望,但是体现中在作品中都是用轻松诙谐的语言鞭挞了种种社会不公平现象,讽刺了没有社会道德的人。
可以说,幽默的语言是始终贯穿在狄更斯的所有作品中的。
在《匹克威克外传》中,查尔斯用简单的几笔形容匹克威克体态肥胖,他戴着圆圆的眼镜,眼睛是圆圆的,身体也是圆圆的,让匹克威克这个滑稽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在《大卫·科波菲尔》这部作品中同样体现了狄更斯幽默讽刺的文笔风格,狄更斯更是直言不讳的告诉读者,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他最喜欢的就是这部,在这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中,清晰的反应了作者的创作艺术与语言风格,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运用了口语化的语法词汇等表达方式,甚至是不规范的发音,听起来让人贻笑大方,却也让底层人民不能受到良好教育的一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狄更斯作品中回归自然的主题_周子琪
葵。小保罗也曾经幻想着能够拥有一艘张着银色大帆的大 船,他在皎洁的月光下驾着这它驶往无人的远方。
然而,繁重的学习使他身心俱疲,最终无药可救而早 早离开人世。在弥留之际,他渴望见到给予他自然式教育 的奶妈波丽,渴望一直依偎在大地一般温柔慈爱的姐姐弗 洛伦丝的身边。在生命的最后,他告诉姐姐,自己真的坐 在一条小船之上,两岸碧草青青,湍急的河水带他来到大 海,海浪声在他的耳畔越来越清晰。小船摇啊摇,马上就 要把他摇着了,“两岸是那么绿,岸上的花儿是那么鲜艳, 灯芯草是那么高!现在船已经到了大海上,但是依旧平稳 地向前漂去……”
参考文献: [1] 陈颖,李潇颖 .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狄更斯作品中 回归自然的主题 [J]. 名作欣赏,2010,21:61-63+66. [2] 殷企平,杨世真 . 新中国 60 年狄更斯研究之考察与 分析 [J]. 外国文学研究,20然而在他死后, 却真正地回归大海,回归自然。
三、斯蒂福 与耐儿、小保罗不同的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斯 蒂福被狄更斯描写成了一个平行不端、始乱终弃的纨绔子 弟。然而狄更斯并没有在文中对其大加批判,反而表现出 了深深的同情。斯蒂福与小保罗有着同样的人生经历,其 从小便受到所谓的文明教育的摧残。然而斯蒂天资聪颖、 风流倜傥,深深向往着无拘无束的自然,向往着紧张刺激 的生活,背离了他从小接受的教育理念。这因为如此,在 伦萨学堂学习开始,他便开始以各种荒唐的手段来进行反 抗。长达之后,他更是很好待在家里,天天在外游荡,真 正变成了一个放荡不羁的公子哥。 然而他的内心并没有被阴暗吞噬,当他想到和艾米丽 私奔会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之后,变得十分懊悔,他悔恨自 己一生没有得到良好的教导,宁愿变得一贫如洗也不愿意 自己是现在这个样子。 斯蒂福对艾米丽并非绝情绝义。他之所以带她私奔, 都是因为艾米丽身上散发出的迷人的自然气息。在国外, 斯蒂福和艾米丽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他相当 安定。连他的仆人黎提摩都曾说过:“詹姆斯先生特别喜 欢那个年轻女人……从我伺候他以来,从没见过他这样 安定过。”斯蒂福之所以选择离开,也与艾米丽思乡心切 与其成日争吵不无关系。斯蒂福在离开之前和特意嘱咐黎 提摩为艾米丽找一个体面的结婚对象。当他知道艾米丽跳 海,生死未卜之后,不但与黎提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还 和发对他艾米丽蒋王的整个家族彻底决裂。最终,斯蒂福 藏身海难,也实现了他与自然的完全融合。 四、结语 狄更斯一生的创作都是以伦敦为背景的。在工业革命 时期,伦敦环境污染严重,面对满目苍夷的城市,狄更斯 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多表达了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
《荒凉山庄》中狄更斯文学叙事写作手法解读
《荒凉山庄》中狄更斯文学叙事写作手法解读引言《荒凉山庄》作为狄更斯最长的作品之一,在文章的创作中,以错综复杂的情节展示了在当时英国社会中法制与司法的黑暗,这部小说也是狄更斯艺术创作成就的一种体现,虽然不能算作是狄更斯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但这部小说中体现的社会背景和狄更斯的艺术创作手法却是十分明显的,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荒凉山庄》中,狄更斯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以及繁复的故事情节,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铺展情节,实现了将作品中所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有效糅合的目的,去看他时,恰好落入了图金霍恩设下的圈套,也证明了他的猜疑,图金霍恩利用各种手段收集了相关的证据,并且还告知德洛克夫人不要试图毁坏德洛克爵士的名声,但是曾经被图金霍恩收买的家庭女仆由于和他发生了矛盾,将法律顾问暗杀了而且女仆还将整件事情都嫁祸给德洛克夫人,夫人最后选择离家出走,在心力交瘁的时候,她最终在霍顿的墓旁去世。
警探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找到了杀死法律顾问的凶手,也找到了德洛克夫人的尸体,夫人的往事也浮出水面,但是爵士对夫人仍然深爱着,最终也得了疾病,从此,这个切尼斯山庄也开始凋零。
另外一个荒凉山庄的主要线索就是贾迪斯案。
这个山庄的主人是贾迪斯,他和他的两个监护人是一件遗产案的当事人,由于当时社会中司法制度的不完善,贾迪斯案迟迟没有了结,贾迪斯对大法官的腐败深有了解,所以他对案件几乎是不抱希望的。
理查德和婀达是贾迪斯的监护人,两个人是彼此相爱的,贾迪斯也想撮合他们两个,但是由于理查德被案件牵绊,投身于案件的陷阱和泥沼中,最后由于财产被诉讼耗光,无奈之下,理查德去世,留下了婀达和一个没有出生的孩子。
埃丝特,也就是德洛克夫人的私生女,也是贾迪斯的监护人,埃丝特的姨妈在临死之前将她托付给贾迪斯,埃丝特生活在荒凉山庄中,是山庄的管家,跟婀达十分要好,她是位热心的姑娘,时常帮助周围的人做好事,阿伦伍德科特出现的时候,埃丝特渐渐喜欢上这个人,但是在一次帮助人的时候,埃丝特染上了天花,而且加上对自己身份的了解,最后她决定忘记阿伦,所以当贾迪斯向埃丝特求婚的时候,她无奈地答应了。
讽刺手法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表现
挖苦手法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表现挖苦手法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表现【摘要】?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众所周知的优秀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是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经典代表作,译为中文后,其浪漫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语言艺术吸引了大量中国读者。
本文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和人物分析等角度探讨了该小说中作者简・奥斯汀所使用的局部挖苦手法。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语言;简・奥斯汀;挖苦;人物形象引言?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
小说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保守,闭塞的英国乡村生活为背景。
通过几个中产阶级少女对终身大事的处理,表达了这一社会阶层的婚姻恋爱观为了财产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
但结婚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生于平民阶层却为富家子弟达西所心仪。
服了当时的门第观念、向伊丽莎白求婚,却遭到拒绝。
原来伊丽莎白误信了谗言。
最后误会涣然冰释,达西又帮助伊丽莎白的一个私奔的妹妹完婚,挽回家庭的声终于赢得了她的爱情。
同时,小说中还描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以此与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
作品语言清新洗练。
幽默机智,情节曲折有致,极富戏剧色彩,是奥斯了一生创作的六部小说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一部。
假设把世界文学名著宝库比作熠熠生辉的银河,?傲慢与偏见?一定是其中一颗虽不十分光荣夺目但却坚决持久地散发着柔和光辉的璀璨星星,照亮我们在文学创作上前行的道路,鼓励我们在提高文学修养的云层里渐行渐远。
这部小说笔调清新明快,俏皮幽默,仿佛作者就坐在读者身边,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
使读者时而露出狡黠的眼神,时而淘气地扮个鬼脸,时而展开会心的笑容。
但假设我们透过故事的现象探寻其中的本质,会惊奇地发现作者轻松的语体中悄悄隐藏着一种我们早已熟悉的写作手法-挖苦。
一、作者生平假设想真正地读懂一本书,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该书作者的生平经历,通过她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受教育水平等揣度此人的性格特征、个人喜好、文化水平等,从而更好地从多方面了解与掌握作品的外表和深层含义。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三、利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我们 知道,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 本质是形象的强化。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 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 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范进对 名利的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 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 物性格的本质。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 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这样 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 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讽刺意味的细节楮慎钱钟书还善于抓住讽刺意味的细节楮慎明自称一生最恨女人眼睛近视不配眼镜是明自称一生最恨女人眼睛近视不配眼镜是因为怕看清女人的脸同时声称自己人性因为怕看清女人的脸同时声称自己人性里只有天性没有兽性但一和苏文纨交谈里只有天性没有兽性但一和苏文纨交谈却激动得却激动得夹鼻眼镜泼刺一声直掉在牛奶夹鼻眼镜泼刺一声直掉在牛奶杯里这一细节的生动描绘无疑传神这一细节的生动描绘无疑传神地描绘出楮慎明那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地描绘出楮慎明那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用你所学的讽刺手法写一段文字讽刺你用你所学的讽刺手法写一段文字讽刺你身边或你见到的生活中的不良或不好的现身边或你见到的生活中的不良或不好的现象达到批评或贬斥的目的
《围城》内容简介:
。方鸿渐出生于江南小县的封建世家,父亲系前 清举人,县里的乡绅,无论是乡间豪绅,还是在 外经商衣锦还乡的商人,无不攀附。他先进北平 读大学,后留学国外。作为接受了东西方高等教 育的封建世家的长子,方鸿渐身上集中体现了某 些中西文化碰撞中知识分子玩世不恭、懦弱幼稚 的特性。然而,在此后的历程中导致方鸿渐演绎 人生悲剧的,恰恰是他的玩世不恭、怯懦幼稚。 一部《围城》就是方鸿渐所代表的那部分知识分 子四处碰壁,走向沉沦的历史。
狄更斯作品赏评文学评论论文
狄更斯作品赏评文学评论论文一查理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19世纪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小职员家庭。
在他年仅12岁时,父亲不幸负债入狱,生活陷于贫困无着之中。
于是幼小的狄更斯被迫去一家皮鞋油作坊当学徒。
在几年悲惨的学徒生活中,狄更斯饱尝了挨饿、受冻、殴打等种种痛苦和屈辱。
也正是在这里,狄更斯接触和了解了社会底层最穷苦的人们,对他们的贫困生活和身心所遭受的凌辱有了切身的感受,从而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同情,而对富人、对统治阶级则开始怀有强烈的愤慨。
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当时为穷孩子创办的学校和孤儿院之类的资本主义社会所谓慈善事业的虚伪本质。
不久,由于家庭生活的转机,狄更斯相继在律师事务所和报社工作。
围绕着1832年的议会改革,当时英国社会正处在严酷的斗争中,这使他有机会了解资产阶级法院、议会以及在那里揭露出来的无数罪恶和黑暗现象,目睹议会肮脏的政治内幕,广泛熟悉资本主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
这一切极大地影响了狄更斯思想的形成,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自1836年到1937年,狄更斯分期陆续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皮克威克外传》(ThePickwickPa-pers)。
它叙述商人皮克威克先生和其朋友的游历故事,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勾画了英国社会的众生像。
广大读者争相传阅,爱不释手。
这部小说的成功不仅极大地鼓舞了狄更斯,而且也使他一举成名。
从此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文学创作,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作品,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资产阶级的伪善和残酷。
1842年,狄更斯访问美国,但美国社会纸醉金迷、荒谬离奇的现实生活使狄更斯倍感失望。
回国后他创作了《美国札记》(AmericanNotes,1842)和《马丁朱述尔维特》(MartinChuzzlewit,1843~1845),对美国的假民主、竞选丑剧、惨无人道的监狱制度和奴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
狄更斯在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讽刺,不朽的艺术手法——《都市风流》读后感[学习资料]
讽刺,不朽的艺术手法——《都市风流》读后感讽刺,不朽的艺术手法——《都市风流》读后感文/铃子恕我孤陋寡闻,以前读书,只知道在杂文中,讽刺的艺术手法被奉为上宾。
古往今来,小说中用讽刺的手法也不乏其例。
这些时日,对于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孙力和余小惠合著的《都市风流》中的讽刺手法的运用,如此巧妙得体,如此润物无痕,遂诞生了想写写自己想法的念头。
此书,如现代版的《红楼梦》,出场人物鳞次栉比,分别在自己的生活中画着大小不一、规模不等的圆。
改革开放的初期,百废待兴,从城市的规划建设到领导的思想观念,都需要进行除旧扬新、凤凰涅槃。
作者从市里的庙堂高僧写到小街道里的市井小民,他们本不是一条道上的跑的船,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切不断理还乱。
小说中,最先出场的是高伯年,我们不妨先来认识认识他。
在解放前,他是有过赫赫战功的英雄人物,现在,他是某沿海开放城市的市委书记。
高伯年是对国家对城市,有过巨大贡献的人,在他的思维意识里,城市是他家,任何的措施和方案的实施,都必须经过的他的应允或者赞同,这样才不至于偏了航向。
这是工作,再说个人私生活。
高伯年本来有一个敢徒手从敌人手里夺枪的勇敢妻子杨元珍,并有了儿子高原还有他曾来没有见过的二儿子。
进入城市生活后,他爱上了美丽的小护士沈萍并抛弃发妻和沈萍结婚。
杨元珍在与高伯年离婚后,将高原留在了城里,放在了沈萍的身边。
自己在高伯年战友杨德和的暗中帮助下,也来到了城里谋生。
只不过,她将自己后来出生的二儿子起名杨建华。
杨元珍的后来境况,高伯年浑然不知。
围绕这曾经一家人,现在的一家人,牵扯出了与之相关的四五十个小说的人物角色来。
有排除阻力、大刀阔斧进行城市建设的市长阎鸿唤,有想通过攀龙附凤想在仕途青云直上的小公务员张义民,有想通过金钱的作用来在生活中叱咤风云的万家福,有情丝难断痴心未改的原市委书记的女儿徐力里,有崇洋媚外抛夫别子的资本家之女柳若菲,有淡泊仕途心系科研事业的副市长柳若晨……形形色色的人物,必将发生悲欢离合的故事。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分类号 学号 密题目 (中、英文)作者姓名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提交论文日期专业名称 学校代码成绩评定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中叶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为我国讽刺文学树立了典范。
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与封建礼教的毒害为中心,讽刺了因追求功名富贵而迷失本性,造成极端虚伪的形形色色的儒生,及世态炎凉,道德败坏的社会风气。
讽刺艺术精湛、高超。
其讽刺内容客观真实、情节“喜中含悲”、讽刺风格五味成杂、角度粗中有细、讽刺手法丰富典范、语言独创新颖。
也因以上种种方面,才使得《儒林外史》成为一部文学史上罕见的成熟的讽刺巨作。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讽刺手法AbstractThe scholars is China's Qing Dynasty a famous satirical novels, its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istic skills and set an example for our satire.This paper descrikes ironically the last nature due to pussuit of rank,succes and fame in thebackground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feudal poison,which leacls to various scholars and the fickleness world,moral corruption and bad social atmossphere. The objective reality, the plot Satire "the joy with sorrow", ironic style of five flavor into complex, angle, satire, abundant rough model language original novel. Wu Jingzi on the satirical art to explore the full range of "scholars", which become the rare a literary masterpiece mature satire.Key words: The Sholars; artistry of satire; artirical techniques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一、讽刺内容之客观真实 (1)二、讽刺情节之“喜中含悲” (2)三、讽刺风格之五味杂陈 (5)四、讽刺角度之粗中有细 (7)五、讽刺手法之丰富典范 (9)(一)白描式 (9)(二)细节夸张式 (10)(三)对比式 (11)(四)自相矛盾式 (11)(五)跌宕式 (12)(六)错位式 (12)六、讽刺语言之独创新颖 (13)参考文献 (15)谢辞 (16)咸阳师范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以高超的讽刺艺术名垂青史。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1
摘要 (2)一、讽刺语言幽默、贴切,含义深远 (3)(一)、妙趣横生的比喻 (3)(二)、含意深远的象征 (4)二、讽刺手法入木三分、切中肯綮 (4)(一)、俏皮动漫的笔法 (5)(二)、半讽半悲调侃式行文 (5)(三)、精微犀利的心理讽刺 (6)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师,他的《围城》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它以令人拍案叫绝、忍俊不住的精妙比喻,动漫的笔法,细微的心理刻画,描摹人情世态,调侃芸芸众生,讽刺时弊,采用独特的象征,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在幽默外表下露出辛辣犀利的笔锋,予人妙趣横生、入木三分之感,散发着让人惊叹不已的文字力量,发人深思。
关键词:比喻;象征;动漫;心理刻画;讽刺创作于1946年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代表作,它所体现的进步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不仅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树立起作者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不可小视的地位。
引用评论人士的话:“如果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文学的典范,那么《围城》可谓是中国新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杰出代表。
”①它继承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宝贵传统,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崭新的创造。
如杨绛女士所言:“他的…痴气‟,使《围城》更富于真实性和戏剧性。
他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都包涵在《围城》之中。
”②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世态人情,调侃众生,于嬉笔中淋漓尽致地嘲讽,用“乍看之下,对患部没什么用的尖锐长针,针灸似地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乍看之下,对患部没什么用的尖锐长针,针灸似地对准医疗部位刺下。
”③依靠着这喜剧色彩表现悲剧效果,读后,一股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使人联想、思索、探究,给读者智慧上的享受,毫无厌倦之感。
下面就《围城》的讽刺艺术作一分析:一、讽刺语言幽默、贴切,含义深远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有这样一段名言:“艺术之所以存在,是为了重新感觉生活,感觉事物,是为了石头保持石头的模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的讽刺手法林丽华(赣南师范学院,江西赣州,341000)作者:林丽华,性别女,出生年月1979/7/7,籍贯江西赣州,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邮编341000。
【摘要】在探讨课题时,文章主要从讽刺手法的运用角度出发,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的塑造、场景的刻画和人际关系的交往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表达资本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主题,讽刺手法的运用也较好的融入到了这两大主题当中。
【关键词】狄更斯;《艰难时世》;讽刺《艰难时世》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查尔斯·狄更斯创作黄金时期的重要作品[1]。
19世纪英国文坛上一位著名的作家-扎尔斯.狄更斯,在世界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
其创作的小说《艰难时世》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评价。
小说在创作中巧妙的运用了讽刺手法,更好的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呈现了出来。
讽刺手法有两种分类:一种是言语的讽刺,另外一种是情景的讽刺。
小说《艰难时事》巧妙的运用了讽刺的创作技法,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应用例子。
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讽刺手法的运用进行了描写,其中包括: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场景的刻画和人际关系的交往。
这四个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较好的彰显了资本主义和功利主义,从而更好的表达了小说主题。
在具体探讨小说《艰难时世》时,主要从讽刺角度出发,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突出了这四个方面在突出小说主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揭示了资本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小说主题,彰显了小说特有的文化魅力,具有较大文学价值,有助于读者对小说的把握。
一、讽刺手法下的故事情节推动小说《艰难时光》借助讽刺手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主要贯穿了两条故事线索:在功利主义影响下,汤玛士.葛雷硬崇拜功利主义,这是小说的第一条线索;小说中的资本主义者庞得贝对小说形象的展现起到了一定作用,这是小说的第二条线索。
这两条线索自始至终都穿插在小说内容当中。
为了实现对小说内容较好的把握,有必要对小说中的这两条线索进行深入性探讨分析。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小说中的功利主义色彩的成分借助讽刺手段在这种人物形象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在小说内容开始的部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汤玛士.葛雷硬对功利主义的定义做出了解释,他也是典型的功利主义的代表,给人的印象是经常将尺子、天平和乘法表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似乎对人性中的每一部分都要称上一称,并且相信能够告诉你每一部分的重量。
总之,功利主义体现在小说中的四个人物身上,这些人物形象有汤玛士的女儿路意莎,汤玛士的儿子小汤玛士,汤玛士认为比较出色的学生比周,马戏团演员的女儿西丝。
在教育过程中,汤玛士用一种压制性的教育理念指引教学,想遏制孩子们的想象力,不让这些孩子进行室外娱乐活动,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像自己一样忠诚于功利主义,成为虔诚的功利主义教徒。
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最终我们发现,汤玛士的做出的这些努力都失败了。
从中,我们发现讽刺手法在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这种情况,有一本书《韦氏文学大百科全书》对其做了解释:当观众或读者在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远远超过了故事中人物停留的层面,这时戏剧性的讽刺就会出现。
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汤玛士坚守的功利主义是对人性的束缚,所以,其为此做出的一切将是失败的。
然而,可悲的是汤玛士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其一生都在为这样的目标做着实践性的努力。
就这样,戏剧性的讽刺也紧跟着出现了。
汤玛士苦口婆心的劝说自己的女儿嫁给比其大好几岁的资本家庞贝,让自己的女儿忍受无情的痛楚,其宣城的人生哲学最终遭到了女儿的强烈反对,女儿路易莎对其进行了怀疑和强烈的抨击。
汤玛士信奉功利主义,在其教育的孩子身上也施加了这种消极的思想,功利主义思想在其模范学生比周和小儿子小汤玛士身上得到验证。
汤玛士的小儿子并没有像父亲汤玛士期望的那样长大之后能够有所作为,反而喜欢上了赌博,一发不可收,可悲的是最终成为了一名潜逃中的盗窃犯。
最令汤玛士失望的是,汤玛士的模范学生比周差点儿出卖了他,想将其儿子小汤玛士的盗窃潜逃的事情揭露出来。
产生强烈反差的是西丝的经历。
充满想象的西丝子在汤玛士认为就是教育的不合格品,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不被汤玛士看好的一个女孩在汤玛士一家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却伸出了援助之手,无私的提供帮助,被汤玛士一家人认为是保护他们的守护神。
从中我们能够窥见到戏剧性的讽刺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小说作者查尔斯.狄更斯成功的实现了对功利主义的讽刺,向读者表明,任何带有功利主义的事物或者是人最后都会走向失败。
二、讽刺手法下的人物形象塑造小说《艰难时事》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在小说创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讽刺手法的运用为作者狄更斯揭示英国资本主义和功利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说中的汤玛士.葛雷硬是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的代表,可以看成一个讽刺手法成功运用的人物形象。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中呆板的人物形象顿时鲜活起来。
在小说第十五章中,汤玛士葛雷硬劝说自己的女儿露意莎嫁给庞贝时,露意莎说了这样的话:“一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上多存有天真烂漫的童真,但是这种单纯的感觉自始至终都没有在我身上得到体现。
您是那种细心的呵护我,以至于让我的天真般的童真缺失了。
在您良好的教育之下,我从没做过一个孩子应该有的梦,让我丧失了一个孩子应该有的心。
现在,我真想对你说,正是您关怀备至的教育,让我内心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我再也没有了人生的信仰。
”当听到女儿这些话的时,汤玛士反而表现的非常高兴,为女儿取得的这些成绩而感动。
这个时候的汤玛士还认为自己的教育奏效了,成功的让女儿信奉功利主义,完全沉醉在洋洋自得当中。
当读到小说第十二张章时,功利主义下的教育受到了女儿的怀疑。
婚姻失败后的露意莎遇到自己的父亲汤玛士时,说道:“你怎么可以这样给我生命,让我成为了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夺走了我生命中那些有价值的成分?我的灵魂中再也没有这些美好的东西了,它们都去了哪?在我辽阔草原般的心目中,本应该出现百花齐放的情景,然而,你做的这一切,让这种情况变成了什么样子?我的父亲啊,你都做了什么?”从这时,汤玛士对自己以前的教育方式开始了深刻的思考。
认识上的改变在小说结尾的内容中得到体现。
汤玛士一向瞧不起史里锐先生,但当听到女儿这番话的时,也开始耐心的思索史里锐先生的话:“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人生中的快乐,不能总停留在工作或者学习上。
”不可否认,两种对比体现汤玛士处于一种讽刺的情景模式中。
读者也就更加容易把握小说中的汤玛士形象。
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汤玛士推崇的功利主义最终将会走向灭亡。
三、讽刺手法下的场景刻画小说《艰难时空》中有一个环节反复性出现,值得我们注意。
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小说中的第一章和第十一章,反复刻画了斯梯芬工作的童话宫殿。
通过仔细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刻画性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讽刺语言的运用,是对斯梯芬和其他工作人员工作场景的刻画。
另外在第二卷第一章中就有刻画工人们在炎炎夏日下工作的场景,具体的文字是这样的:“童话般的宫殿如同阿拉伯世界优美的风光,使当地的居民变得消瘦,劳动时没有一丝生气。
然而,即使温度再高,也不会给沙漠中的大象带来兴奋,也不能让大象更加精神。
大象的脑袋按照相同的速度上下摆动着,无论天气炎热也好,阴暗也罢,这种情况总是循环发生。
从中,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童话般宫殿其实质就如同地狱一般,是资本家对工人压榨的一种表现。
为了生存,工人不得不在恶劣的环境中拼命工作,无论怎样努力工作,始终摆脱不了被剥削的命运,摆脱不了阴暗的身影。
在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大前提下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格弱点,最终造就了主人公的艰难一世[2]。
小说中的斯梯芬就是这样一种人物形象,为了生存,不得不努力的工作,然而得到的报酬却只是一丁点的面包,这是少的可怜的可供午餐食用的东西,然而他的老板无庞贝忧无虑的过着美滋滋的生活,穿戴也很时髦。
不可否认,童话般的宫殿是虚幻的,是作者狄更斯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为读者呈现了工人辛苦工作的场景,也表达了作者对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剥削行为的不满,也是作者对工人的一种同情。
小说《艰难时世》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代表作品,其对当时英国社会底层人物的遭遇进行了深刻描写,抨击了当时社会中资本主义的黑暗,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3]。
四、讽刺手法下的人际关系揭示讽刺手法体现在文章中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场景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的体现中,也体现在当时生活现状中的人际中,为读者呈现了英国人生活的真实场景。
小说中的斯巴塞太太出身高贵,在庞贝家中担当的职务是女管家。
庞贝对斯巴塞太太大力颂扬,对自己则进行贬低,主要目的是为了编制“自我成才”的神话,用来嘲弄百姓。
斯巴塞太太对庞贝表面上非常客气,然而背地里非常反感他。
在小说第二卷第九章中,其中一段文字的描述是这样的:“当斯巴塞太太听到庞贝要外出几天时,表面上表现的非常忧伤,当当庞贝一走,就对着庞贝的肖像指指点点,说其是一个傻瓜,罪有因得,感到无比高兴。
”事实上,庞贝对斯巴塞太太表现出来的友善也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是一种伪善。
当斯巴塞太太将庞贝的母亲当做盗贼时,这时的庞贝表现的十分恐慌,非常生气,最终揭下了伪装的面具,将斯巴塞太太解雇了。
斯巴塞太太和庞贝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转变性的表现更是一种讽刺手法的运用,从中,我们看到当时英国上层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这也难怪,汤玛士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钱。
”可以承认,作者借助戏剧性的讽刺手法,揭示了资本主义丑陋的本质,是一种对功利主义的无言批评。
结束语:小说《艰难时世》中以功利主义作为生活的原则,不仅唯利是图而且对工人群众带来了无尽的剥削与压迫,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劳资关系的矛盾,批判资产阶级在“宪章运动”之后对英国资产阶级的黑暗[4]。
从以上文章的分析中得出,小说《艰难时世》主要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人物想象塑造、小说场景刻画和人际关系交往四个部分探讨当时英国资本主义中对功利主义的崇拜,表达了作者对丑类资本主义本质的强烈不满,也是狄更斯对工人阶级的无限同情。
从中得出,小说《艰难时世》不仅具有较高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笔者认为,小说《艰难时世》是一部成功运用讽刺手法将功利主义和资本主义深刻揭示出来,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
参考文献:[1]杨柳.论《艰难时世》中的环境描写[D].湘潭大学,2013.[2]史敏.小说《艰难时世》的人物心理分析[J].芒种,2014,(18):171-172.[3]蒲娟.《艰难时世》中对现实的讽刺和仁爱追求[J].芒种,2014,(20):137-138.[4]赵艳.从《艰难时世》看狄更斯的改良主义思想[J].作家,2015,(02):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