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战——红军作战原则
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决议〔1〕(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甲战略方针在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形势之下,在中国红军及其他革命武装力量现状之下,党军事策略即战略方针应有如下各项:(一)在以坚决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总任务之下,首先须在一切政治军事号召上与实际行动上,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方针。
这即是“抗日联军”,“红军是中国人民抗日先锋队”,“一切不愿当亡国奴士兵及军队同红军联合起来打日本去”,“全国同胞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武装保卫中国”,“打倒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打中国人汉奸卖国贼”,“打倒帮助日本灭中国卖国头子──蒋介石”,“打倒侵入抗日根据地汉奸卖国贼”,“反对汉奸卖国贼扰乱抗日后方”,“巩固抗日后方”,“扩大抗日根据地”,“红军白军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没收汉奸卖国贼财产做抗日军经费”,“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财产做抗日军经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战到最后一滴血”,“民族革命战争万岁”等等口号及行动。
(二)正确地估计敌我力量,党在一九三六年军事部署方面总方针,应该是“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
因此,一九三六年主力红军作战主要目标还应该是汉奸卖国贼军队,但在日本占领区域及自治区〔2〕,应尽量组织、扩大及联合一切抗日武装力量──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等,同日本军队进行直接有力游击战争。
同时还应估计到,在一九三六年下半年,第一方面军有可能和有必要同日本军队发生部分战斗(晋绥察〔3〕方面)。
(三)猛烈扩大红军,一九三六年全国主力红军应有二十万人,第一方面军应有五万。
(四)为坚决而有力执行(一)(二)(三)项所述之方针(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力量,扩大红军),第一方面军行动部署之基础,应确定地放在“打通苏联”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两个任务之上,并把“打通苏联”作为中心任务,拿“巩固扩大现有苏区”同它密切地联系起来,具体步骤即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主要方向放到东边山西和北边绥远等省去。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第五章战略防御这个题目中,我想说明下列各问题:(一)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二)反“围剿”的准备;(三)战略退却;(四)战略反攻;(五)反攻开始问题;(六)集中兵力问题;(七)运动战;(八)速决战;(九)歼灭战。
为什么从防御说起呢?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国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失败后,革命成了极深刻极残酷的阶级战争。
敌人是全国的统治者,我们只有一点小部队,因此,我们一开始就是和敌人的“围剿”奋斗。
我们的进攻是密切地联系于打破“围剿”的,我们发展的命运全看我们能不能打破“围剿”。
打破“围剿”的过程往往是迂回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
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
所以,战略防御问题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
在我们的十年战争中,对于战略防御问题,常常发生两种偏向,一种是轻视敌人,又一种是为敌人所吓倒。
由于轻视敌人,许多游击队失败了,红军对若干次敌人的“围剿”不能打破。
革命的游击队初起,领导者对于敌我形势往往看得不正确。
他们看见自己在一个地方用突然的武装起义胜利了,或从白军中哗变出来了,一时的环境很顺利,或者虽有严重的环境而看不到,因此往往轻视敌人。
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弱点(没有经验,力量弱小),也不了解。
敌强我弱,原是客观地存在的现象,可是人们不愿意想一想,一味只讲进攻,不讲防御和退却,在精神上解除了防御的武装,因而把行动引到错误的方向。
许多游击队因此失败了。
红军因为和这同样的原因不能打破“围剿”的例子,则有一九二八年广东海陆丰区域的红军的失败,以及一九三二年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在所谓国民党偏师说的指导之下,使得反对第四次“围剿”丧失了措置裕如的能力的事实。
为敌人吓倒而受挫折的例子,是很多的。
和轻敌者相反,人们太看重了敌人,太看轻了自己,因而采取了非必要的退却方针,精神上同样地解除了防御的武装。
其结果或者是游击队失败,或者是红军的某些战役失败,或者是根据地丧失。
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1〕(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甲战略方针在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形势之下,在中国红军及其他革命武装力量的现状之下,党的军事策略即战略方针应有如下各项:(一)在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总任务之下,首先须在一切政治的军事的号召上与实际行动上,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的方针。
这即是“抗日联军”,“红军是中国人民抗日的先锋队”,“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士兵及军队同红军联合起来打日本去”,“全国同胞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武装保卫中国”,“打倒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打中国人的汉奸卖国贼”,“打倒帮助日本灭中国的卖国头子──蒋介石”,“打倒侵入抗日根据地的汉奸卖国贼”,“反对汉奸卖国贼扰乱抗日后方”,“巩固抗日后方”,“扩大抗日根据地”,“红军白军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没收汉奸卖国贼的财产做抗日军经费”,“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财产做抗日军的经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战到最后一滴血”,“民族革命战争万岁”等等的口号及行动。
(二)正确地估计敌我力量,党在一九三六年军事部署方面的总方针,应该是“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
因此,一九三六年主力红军作战的主要目标还应该是汉奸卖国贼的军队,但在日本占领区域及自治区〔2〕,应尽量组织、扩大及联合一切的抗日武装力量──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等,同日本军队进行直接的有力的游击战争。
同时还应估计到,在一九三六年下半年,第一方面军有可能和有必要同日本军队发生部分的战斗(晋绥察〔3〕方面)。
(三)猛烈扩大红军,一九三六年全国主力红军应有二十万人,第一方面军应有五万。
(四)为坚决而有力的执行(一)(二)(三)项所述之方针(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力量,扩大红军),第一方面军行动部署之基础,应确定地放在“打通苏联”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两个任务之上,并把“打通苏联”作为中心任务,拿“巩固扩大现有苏区”同它密切地联系起来,具体步骤即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到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去。
兵法十六字诀
兵法十六字诀?兵法十六字诀1题名: 十六字诀2基本精神是3游击战争中言简意赅十六字诀充…4气功术语“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简称。
它是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战争作战指导原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包括着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的作战行动在内。
十六字诀是从中国工农红军初期的游击作战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于1927年10月转战到江西省西部的井冈山地区,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经验。
1928年1月,毛泽东在遂川县城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前敌委员会、遂川县委员会和万安县委员会联席会议,总结了几个月来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和教训,研究了进一步开展游击战争的问题。
不久,敌人进攻遂川时,毛泽东避开强敌,率领部队返回井冈山。
敌人进攻万安时,中共万安县委员会采用了“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的原则,同敌人进行斗争。
同年4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又指挥部队,在游击活动和反对敌人“进剿”、“会剿”的作战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游击战争作战指导原则的内容。
现已查到的历史文献中,完整地提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原则的,以1929年4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前身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为最早。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第一次将其归纳为“十六字诀”。
基本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基本特点出发,利用农村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等有利条件,扬长避短,灵活机动,以求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夺取游击战争的胜利。
十六字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体系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
十六字诀的提出,正确地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以后在作战指导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战争战略战术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对当时的和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游击战争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精品:复习提纲7第二十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1、时间:1945年4月;2、地点:延安;3、内容:(1)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人民战争路线(3(4)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4、历史意义:(1)使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2)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1、加速日本投降的事件:①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两枚原子弹;②苏联出兵中国东北;③毛泽东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④八路军、新四军等展开大反攻。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3、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①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②雪洗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百年国耻,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4、抗日战争的胜利(1)原因: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战争路线②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非正义,失道寡助;中国的抗日是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③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和解放区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④美苏的配合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2)从抗日战争得到的启示:反对战争,珍惜和平;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等5、甲午战争为何会失败而抗日战争中国会取得胜利?(1)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军备空虚,部分军事指挥人员贪生怕死。
(2)同第4题第1小点。
第五单元解放战争的胜利(1946年6月—1949年9月)第22课全面内战爆发一、重庆谈判(1)时间:1945.8 (2)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3)目的:国民党: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4)结果:1945.10.10,签订《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但二、全面内战爆发1、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独立自主:毛泽东坚守的抗战原则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人们对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记述,却往往忽略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亮点,这就是坚持独立自主。
回顾历史我们会看到,中国能够长期抗击大量日军,为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中发挥重大作用,与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和中国的独立自主分不开。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必须独立自主西安事变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共产党与国民党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多次谈判并初步达成协议,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改编问题。
蒋介石千方百计要限制甚至取消共产党,他采取的关键步骤是取消共产党独立领导自己军队的权力。
1937年3月20日,周恩来应蒋介石之邀前往杭州与蒋谈判。
这次谈判中,蒋介石同意红军改编为三个师,师以上设总部,各级指挥军官由延安委派,总司令由蒋委派。
但蒋介石为了取消共产党的独立性,出尔反尔,于1937年6月再次请周恩来赴庐山谈判,蒋介石提出红军改编为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后,不设总指挥部;各师副职由国民政府委派;可以在团以上部队设政训处,负责政治工作,师上面的政训处,由蒋介石提名康泽任主任;朱德、毛泽东必须离开部队。
非常清楚,蒋介石这样做,实质是想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红军控制在自己手上,取消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周恩来电告中央后,毛泽东坚决拒绝蒋介石提出的这些无理要求,周恩来即在与蒋介石会谈中驳回蒋的这一方案,坚决不同意国民党派人到红军部队中任职。
但蒋介石固执己见,红军改编之事随之搁浅。
为坚持共产党独立自主,毛泽东不怕红军改编之事搁浅,决心不理蒋介石那一套,如果蒋介石坚持他原来的主张,在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后,红军就自行改编;如果蒋介石连国共合作宣言也不发表,红军也于当年8月1日自行改编。
毛泽东此举表明了他的坚决态度: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也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决不能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任凭国民党控制;为了抗日救国,共产党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如果蒋介石想借此吃掉共产党,共产党决不答应。
关于作战指挥和战术原则
关于作战指挥和战术原则林彪他非常看重时间,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时力”。
他说,时间是一种力量。
①实行战略防御,战役战斗上必须采取积极进攻的方针。
战略上的防御是积极防御而不是消极防御,是攻势防御而不是单纯防守,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是单纯为了“守土”,是有重点的防御而不是到处设防,是战场上主动进攻而不是被动挨打。
战役战斗上的一切防守、退却都要围绕着进攻,配合进攻,造成进攻的条件。
针对解放战争中的作战情况,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形式应以进攻的运动战为主,以袭击的游击战和阵地的反击战为辅。
运动战是战略上攻势防御的主要体现。
要把大部分兵力分配打运动战,包括村落攻坚战和城镇攻坚战;以小部分兵力打阵地防御战和游击战,以牵制敌人。
②实施战役战斗指挥,必须掌握好正确定下作战决心、选择攻击目标和作战时机三个重要环节。
有七分胜利把握就下决心打,如果再加上勇敢和正确的指挥,就可以克服那三分冒险,争取十分胜利。
两种仗应该打:能胜必胜的仗;虽无充分把握,但所获胜利大、即使不胜亦无妨大局的仗。
四种仗不能打:完全没有把握的仗;虽胜但得不偿失的仗;情况不明的仗;虽第一步战斗能胜,但对下一步战斗不利以至妨碍整个战役计划的仗。
对敌实施攻击时,应首先割裂并歼灭敌之一路或一部,然后逐次转移兵力各个击破。
对运动之敌,一般应选孤立或较弱的一路,在特殊情况下亦可选较强的一路予以歼灭。
在同时需要攻坚和打援时,一般应先顾一头,再顾另一头。
通常是佯攻据点,实打援兵,亦可先克据点,再歼援兵。
对坚固防守之敌的进攻战,不仅要解决扫清外围和突破前沿的问题,还要解决好纵深战斗的问题。
实施攻坚战斗,要注意不要打急,攻击队形不要太密,要大胆插到敌人后面切断分割敌人,切实组织好火力。
阵地防御战,要准备随时实施反突击、反冲击,以少数精兵固守纵深要点,集中主要兵力隐蔽控制于待机位置,待敌攻我阵地不下或在我阵地侧后绕过时迅猛攻击之。
③在战役战斗上形成兵力对比的绝对优势,才能保证进攻作战的胜利。
我军由正规军和运动战转变为游击队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
关于军事问题,报告指出红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已经发展为能够进行运动战的正规军。
但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变为分散使用的游击军和游击战。
他提出红军的基本任务是:
(1)创建根据地。
(2)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
(3)配合友军作战(主要是战略配合)。
(4)保存与扩大红军。
(5)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
他指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兵团,以及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山地战要达到建立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的目的,小游击队可到平原区发展。
扩展资料:
洛川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定》,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对会议作了总结,回答了讨论中提出的问题。
他指出,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一定要实行党对抗战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
实行全面抗战,反对片面抗战、反对妥协退让、民族革命战争才能获得彻底胜利。
与会同志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总结。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为此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党史军史知识题库
解放军史知识题第一章填空:1、八七会议确定了的方针。
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2、南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3、南昌起义由周恩来等组成委员会。
中共中央前敌4、南昌起义是起点。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5、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军一部退入坚持斗争。
海陆丰地区6、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率起义军一部由赣入湘,智取宜章,部队编为。
工农革命军第一师7、1927年8月,中央颁布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关于湘鄂赣粤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8、1927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决议,党领导的起义武装称为。
工农革命军9、湘赣秋收起义组成由任书记的前敌委员会。
毛泽东10、湘赣秋收起义部队编为。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11、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由任总指挥。
卢德铭12、1927年9月,前委在召开会议,决定秋收起义部队放弃攻打长沙,南下湘南。
13、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前委决定部队向井冈山进军。
宁冈古城14、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不仅有军队参加,而且有众多的参加。
工农武装15、广州起义部队主力是。
军队16、广州起义成立了以张太雷为委员长的。
革命军事委员会17、广州起义失败后,一部撤到北江,最终上了。
井冈山18、广州起义军的主力编为。
工农革命军第4师19、广州起义军工农革命军第4师以为师长。
叶镛20、广州起义失败后,主力转移到。
海陆丰21、广州起义是以工人和军队一次大胆尝试。
在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22、广州起义后成立的广州苏维埃政府,当时被誉为。
东方的巴黎公社。
23、黄麻起义部队改编为以吴光浩为军长,戴克敏为党代表。
工农革命军第七军24、海南岛农民民起义成立的工农革命军,以为总指挥。
冯平25、1928年的桑植起义部队改编为军。
工农革命军第4军26、桑植起义建立的工农革命军第4军以为军长,贺龙27、秋收起义部队上山前,井冈山地区存在着两支农民武装。
袁文才、王佐28、到1928年2月,井冈山根据地形成。
毛泽东《论游击战》之二:论游击战与运动战--刘伯承
论游击战与运动战(一九三八年三月)刘伯承2010-12-04 00:39:4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一对于游击战与运动战的一般了解一般说来,运动战和阵地战,都属于“正规的作战”,游击战就属于“非正规的作战”。
这是在军事上就兵力的大小及其指挥的方式来说的。
所谓游击战,是使用小的队伍,少至几人,多至几百人的队伍,在敌军后方活动的。
这些队伍的组成,无论是正规军派出的或者是由民众政治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或者是由这两种混合组成的,通常是在敌人的后方,特别是在广大民众拥护掩护之中,袭击或伏击敌军,破坏其交通与辎重。
其动作方式是机敏灵动,出没无常,尤其小队伍在敌军后方活动紧张情况之下,要求游击队长机断专行,独立自主地决定行动。
它没有战线与后方的组成,所以说它是“非正规的作战”。
所谓运动战,就它在军事上的精义说来,应该是叫“机动战”。
一般是使用相当大的数量的正规军队来进行的。
因为军队数量比较大,就必须有协调各部在单一意志之下行动的统一指挥。
正规军队进行的机动战,就是指挥军队在战斗之前、战斗之中和战斗之后的移动,求得造成便于使用武器的地位,并且利用已得的战果,发展到完全消灭敌人。
假使敌人在动作中造成不利于我的战斗条件时,那我们就引退到适当的地点,以求避免其突击,且就此抓到有利的条件。
运动战与阵地战,时常是互为变换的。
如遭遇战,就是标本的运动战,但它一转到固着一地时,就变成了阵地战。
如阵地战的阵地一被突破时,又变为运动战了。
无论运动战和阵地战,都是具有相当大的数量的正规军来进行的。
因为它们的一般行动都须有严整的纪律,统一的指挥,所以说它是“正规的作战”。
总而言之,游击队因兵力少而突击力弱,不如正规军的兵力强大,特别是不如它能够严密组织各兵种的协同动作,在统一指挥之下执行艰巨的任务。
所以游击队在军事上不能解决战略任务而是起一种辅助的作用。
有个军事家说:“‘游击战是手工业,正规战是机器工业。
”这就是从军队组织上来说明它们作战的威力,然并不能因此就轻视游击队在保卫祖国战争中的伟大作用。
运动战——红军作战原则
运动战——红军作战原则工农红军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反"围剿"斗争,取得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毛泽东在原来进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红军作战原则。
毛泽东在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红一方面军三次反"围剿"的作战指导时指出:"到了江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诱敌深入'的方针提出来了,而且应用成功了。
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
这时是军事原则的新发展阶段,内容大大丰富起来,形式也有了许多改变"。
红军的作战原则,概括地说主要是:对付敌人的"围剿",一般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
在这个方针指导下,首先做好反"围剿"的准备,在军事上准备退却的同时,动员和组织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整体力量,准备参加和支援反"围剿"作战;在强敌"围剿"开始时,红军主力应向根据地内退却,保存军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同时以一部主力在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的配合下,不断地袭扰、迟滞和削弱敌人,以保障红军主力的隐蔽集中,适时转入反攻;在实行反攻时,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贯彻歼灭战的指导思想,在战役战斗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速战速决;在打破敌人"围剿"以后,红军应乘胜开展进攻作战,拔除根据地内敌人的据点和消灭根据地附近的分散孤立之敌,发展自己的力量,缩小敌人的力量,并准备打破敌人新的"围剿"。
这些作战原则,是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以劣势兵力战胜优势敌人的积极防御的作战原则。
在总结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经验教训后,针对红军战争的战略指导问题,毛泽东指出,敌人是全国的统治者,我们只有一点小部队,因此人民武装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付敌人的"围剿",防御敌人的进攻。
运动战的十六字方针
运动战的十六字方针
运动战的十六字方针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一方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总结出来的作战指导原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在战争中要灵活运用兵力,根据敌人的行动变化,采取相应的作战策略,以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
这十六字方针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智慧和作战经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现代战争中,这一方针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军队的作战提供参考和借鉴。
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
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形式,在中学历史教材中这些军事名词经常出现,正确理解这些军事名词,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在各个时期所运用的战略战术很有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
所谓游击战,是使用小的队伍,少至几人,多至几百人的队伍(队伍的组成比较杂),在敌军后方活动的。
它是分散游动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速决性和流动性。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游击战理论和原则。
这主要包括:①当革命力量弱小时,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是最好的斗争形式;②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③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形式是以袭击为主的进攻;④在一定条件下,游击战可以作为某个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②根据地是长期坚持和发展游击战必不可少的条件;③游击战很难独立解决整个战争问题,必须向正规战发展。
所谓运动战,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进行战役和战斗的外线快速进攻的作战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所进行的运动战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①以运动战为基本作战形式时,须结合其他的作战形式;②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③主力兵团在广阔的战场上,实行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一切的走都是为了打,既反对“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也反对“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
阵地战有一个固定的阵地,阵地战中,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守住自己的阵地,抢夺对方的阵地。
由上所述,游击战投入兵力少,队伍组成比较杂,规模小;阵地战和运动战则是正规兵团的大规模的战斗。
所以,一般来说:在军事上就兵力的大小及其指挥的方式来说,运动战和阵地战,都属于“正规的作战”,游击战就属于“非正规的作战”。
游击战和运动战最大的相同点就是以“动”制胜,而阵地战是以“静”制胜。
运动战与阵地战,时常是互为变换的。
如遭遇战,就是标本的运动战,但它一转到固着一地时,就变成了阵地战。
如阵地战的阵地一被突破时,又变为运动战了。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执行的路线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执行的路线:中国抗日三大阶段:(这个是概括)1、防御(1937-1938)共产党方针:配合正面战场(即国民党主战场);建立敌后根据地;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2、相持阶段(1938-1944)共产党方针:a.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共产党制定三三制原则,开展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减轻农民负担;b.黄土岭之战,百团大战;eg.百团大战————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
为打击日军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八路军总部决定破袭华北日军交通线。
战役发起第3天,参战部队已达104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3、反攻阶段(1944-1945)共产党全线反攻,中共七大召开。
(具体的情况分析):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的通电中,即提出“立即动员全国海陆空军,准备应战”,“立即开放全国民众爱国运动,发扬抗战的民气”;15日在为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中指出,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21日在关于目前形势的指示中再次提出,实行“全国海陆空军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进行“全面的抵抗”,进行“统一的积极的抵抗,立刻集中抗战的军事领导,建立各个战线上的统一指挥,决定采用攻势防御的战略方针,大规模地在日寇周围及后方发动抗日的游击战争,以配合主力军作战”。
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提出全面抗战的八大纲领,指出“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
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爆发后提出的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是一条人民战争的路线,是弱国打败强国的唯一正确的指导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战——红军作战原则工农红军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反"围剿"斗争,取得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毛泽东在原来进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红军作战原则。
毛泽东在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红一方面军三次反"围剿"的作战指导时指出:"到了江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诱敌深入'的方针提出来了,而且应用成功了。
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
这时是军事原则的新发展阶段,内容大大丰富起来,形式也有了许多改变"。
红军的作战原则,概括地说主要是:对付敌人的"围剿",一般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
在这个方针指导下,首先做好反"围剿"的准备,在军事上准备退却的同时,动员和组织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整体力量,准备参加和支援反"围剿"作战;在强敌"围剿"开始时,红军主力应向根据地内退却,保存军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同时以一部主力在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的配合下,不断地袭扰、迟滞和削弱敌人,以保障红军主力的隐蔽集中,适时转入反攻;在实行反攻时,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贯彻歼灭战的指导思想,在战役战斗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速战速决;在打破敌人"围剿"以后,红军应乘胜开展进攻作战,拔除根据地内敌人的据点和消灭根据地附近的分散孤立之敌,发展自己的力量,缩小敌人的力量,并准备打破敌人新的"围剿"。
这些作战原则,是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以劣势兵力战胜优势敌人的积极防御的作战原则。
在总结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经验教训后,针对红军战争的战略指导问题,毛泽东指出,敌人是全国的统治者,我们只有一点小部队,因此人民武装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付敌人的"围剿",防御敌人的进攻。
他认为:"革命和革命战争从发生到发展,从小到大,从没有政权到夺取政权,从没有红军到创造红军,从没有革命根据地到创造革命根据地,总是要进攻的,是不能保守的,保守主义的倾向是应该反对的。
"但革命和革命战争也有防御和后退,"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
他还指出"一切正义战争的防御战,不但有麻痹政治上异已分子的作用,而目可以动员落后的人民群众加入到战争中来。
""在保卫革命根据地和保卫中国的口号下,我们能够团结最大多数人民万众一心地作战,因为我们是被压迫者和被侵略者。
"1927年,毛泽东在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遭受挫折之后,根据当时敌强我弱和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率领起义武装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把退却和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红军反对敌人"围剿"的作战中,他正确处理进攻和防御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指导红军取得了反"围剿"的重大胜利。
与此相反,"左"倾军事冒险主义者,否认敌强我弱的前提,割裂进攻和防御的辩证关系,或者采取进攻战略,只讲进攻,不讲防御和退却;或者实行消极防御,只讲防御,不要反攻和进攻。
这两种错误偏向,都给革命战争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红军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经验教训,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及其一整套作战原则,指出在反"围剿"战争中,红军的战略路线应该是决战防御(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中有把握的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各个击破敌人,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
1935年12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在《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中,重申和强调红军作战指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战略防御时,要反对单纯防御,执行积极防御,反对先发制人,执行后发制人(一般的),后发制人即诱敌深入;战略进攻时,既要为扩大战果,夺取先机而奋斗,又要反对冒险主义和冒进政策;不论防御或进攻,基本的是打运动战,主力红军大踏步的进退,反对只打不走、不让寸土的阵地战;要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实行战略上的一个拳头打人,反对两个拳头主义,反对战略的及一般战役的击溃战和拼消耗;实行战略内线中的战役战斗外线作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战斗速决战;部队要有充分的休息、训练和战斗准备;作战指挥要依情况决定指挥方法,要有通盘计划,反对走一步看一步,并容许在统一决心下的分割指挥等。
1936年12月,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经验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批判了在进攻和防御问题上的两种偏向,创造性地发展了古今中外著名军事家的积极防御思想,创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理论和作战原则。
毛泽东的积极防御理论,深刻地阐明了进攻和防御的辩证关系。
它告诉我们,一切被压迫的阶级和民族,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所进行的战争,在本质上是自卫的防御性的战争,通常采取后发制人的防御战略。
实行后发制人,并不排斥在敌人首先挑起战争的情况下,我军采取先机制敌的进攻行动。
只要敌人发起战争,我们就有采取任何方式给予还击的权利。
根据战争情况的不同,可以是先防后攻,也可以直接采取攻势行动。
在敌强我弱时,我军必须首先进行战略防御,但在战略上实行防御的同时,在战役战斗上则必须积极地进行有利条件下的进攻战。
当敌强我弱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适时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或战略进攻,由战略上的内线发展为战略上的外线,由战役战斗上的进攻发展为战略上的进攻,并在有利的条件下,同敌人的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彻底消灭敌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毛泽东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总结红军反"围剿"战争的经验教训,不仅创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理论,而且为贯彻积极防御,提出了一整套作战原则。
他指出:土地革命战争有着四个主要特点,即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这些特点,不仅规定了红军反"围剿"战争的指导路线,而且规定了作战的指导原则。
其主要之点是:第一,作好反"围剿"的战争准备。
这是反对敌人有计划"围剿"的一个必要步骤,是避免被动,争取主动的重要条件。
如果没有必要和充分的准备,临时仓促应战,就不会有胜利的把握。
开始准备的时机的选择是一个重要问题。
断定这种时机,要从敌我双方情况和二者间的关系着眼。
一般地说来,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
准备的内容,大体上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根据当时的情况,主要是红军准备退却,政治动员,征集新兵,财政和粮食的准备,政治异己分子的处置等。
反"围剿"斗争胜利的程度,是和准备阶段中任务完成的程度密切相联的,既要反对由轻敌而发生的对于准备的放松,又要反对由被敌人进攻所吓倒而发生的惊慌失措两种不良倾向。
第二,诱敌深入。
所谓诱敌深入,就是实行战略退却。
这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
毛泽东指出:"对于我们,当敌举行大规模'围剿'时,一般的原则是诱敌深入,是退却到根据地作战,因为这是使我们最有把握地打破敌人进攻的办法。
"当时,在中央苏区叫"诱敌深入",在川陕苏区叫"收紧阵地"。
诱敌深入的全部作用,在于转入反攻。
因此,要通过诱敌深入,造成有利反攻的条件。
这些条件就是:(一)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二)有利作战的阵地;(三)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四)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五)使敌人疲劳沮丧;(六)使敌人发生过失。
对于红军来说,人民这个条件,也就是根据地的条件,是最重要的条件。
把握退却开始的时机是很重要的,及时退却,可使自己完全立于主动地位。
退却终点的选择,要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到反攻的开始,又要考虑到以后的发展变化。
在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时,必须正确解决丧失与不丧失、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对此作了生动而又深刻的论述。
他说:"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
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
革命运动所造成的丧失是破坏,而其取得是进步的建设。
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
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
"王明"左"倾军事冒险主义,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结果丧失了整个中央根据地。
这是由于他们缺乏战略头脑,没有正确解决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所造成的结果。
第三,进行带决战性的战略反攻。
战略反攻是在敌人战略进攻时应用的原则,一般地说,是在战略防御的最后阶段,通过战略反攻粉碎敌人的"围剿"。
毛泽东指出:"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
这就是战略反攻阶段的全任务。
反攻是一个长过程,是防御战的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也就是防御战的最后阶段。
所谓积极防御,主要地就是指的这种带决战性的战略的反攻。
"为取得战略反攻的胜利,必须慎重初战,要确有把握才能动手,初战的计划必须对全战役有利,同时还要照顾到下一战略阶段。
在兵力的使用上,要集中兵力。
这是改变敌我形势,争取和保持主动,打歼灭战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这样,我军就能在战略上实行内线持久的防御战的同时,在战役战斗上实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
集中兵力,就是要集中主力于主要作战方面,反对军事上的平均主义。
至于集中兵力的程度,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以有把握地歼灭敌人为原则。
一般来说,对于强敌或关系紧要的战场作战,应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对于弱敌或不关紧要的战场作战,则集中相对优势的兵力即可;在某种情况下,如对溃敌或失掉指挥之敌,或在人民、地形、天候等条件能给以大的援助时,也可以用劣势的兵力出现于战场。
在作战形式上,要以打运动战为主。
实行运动战,要求正确处理"走"和"打"的关系,一切的走都是为着打,承认必须的走是以承认必须的打为条件的。
为调动敌人,陷敌于不利地位而有利于我之作战;敌人不好打时;我军被迫处于不利地位,为保存军力,待机破敌等情况下,都需要走,但走是手段,打是目的,既要反对"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也要反对"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在战争的进程上,要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