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

合集下载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

B、被证实,有证据、“事实”支持(实 证主义) 观测渗透理论,证据对理论不保持中 立,不能证实\证伪一个理论.
C、可检验性,可以被证伪(波普尔) D、预见新的事实(拉卡托斯)。
2、真理的真理性是其客观性
• 1、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符合论: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致.
2、理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 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
—其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 B、感性认识有待上升、深化为理性 认识 •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 透。
(观测渗透理论:理论决定人摄取怎样的 感性材料。)
培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 重;要象蜜蜂.
2、为什么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 实践和认识多次反复?
A、客观事实的无限发展 B、人类认识的无限发展 C、一定历史阶段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 历史的统一
⑴所谓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在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相一致。 ⑵所谓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 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二)价值和真理的统一
•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 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 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 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 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 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 的程度; 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 ,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价值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 价值绝对主义:绝对主义一般认为善恶根 源于自然\人性\上帝等,是永恒地、普遍地正 确. 一些行为准则 ,如“不许撒谎”、“遵 守诺言”、“不得杀害无辜”等等,不论 它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绝不能合理地被侵 犯或放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把哲学划分为两大不同的基本派别。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

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

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

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47~148页)。

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

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2、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3、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

4、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同意识的产生相一致,意识是潜能,认识是意识的体现和发展。

)1、认识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2、认识论和本体论3、认识和认识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是人的属性,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实践是使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锻炼了人的体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但并不否认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知识的方式。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开拓新领域,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需要。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接触新领域,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校正认识,再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同“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一起理解)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主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

b、性质和特点: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肉体、大脑都是自然分化的物质的事物)社会历史性(个体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认识受到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能动性(突出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c、结构:个体、群体和整体人类2、认识客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所指的对象b、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对“对象性”的理解: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能构成认识客体。

)c、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基本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而我们对这些事物的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认识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它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解读和行为的选择。

那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面。

感性认识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现象和特性,它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把握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思考,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还包括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统一。

主观性是指认识是一个主体的活动,是从主体的角度对客体进行认识,反映主体的思维和意识活动。

客观性则是指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独立于主体的存在。

认识的本质就是通过主观的认识去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本质。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认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阶段。

认识的发展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与客观世界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和把握,它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抽象概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逐渐上升到对一般规律性的认识。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般规律,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其他具体事物中去。

4. 从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深化过程。

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性,而通过理性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对对象的理解和把握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活动和意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认识的特点1.主观性: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动思维和意识活动,是人类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外部事物的过程。

2.社会性: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语言、符号、概念还是科学理论,都是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产生和演变的。

3.目的性: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的,通过认识来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实现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4.过程性: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人类在实践中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推进的。

认识的要素认识的要素主要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观察和描述。

感性认识具有直观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特点。

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理性认识的源泉和依据。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和推理活动。

它通过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形成抽象概念、法则和理论。

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落脚点,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真实认识。

实践有助于人们主动积累和更新认识内容,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起点,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升华。

感性认识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观察和描述,在经验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直观印象和具体认识。

但感性认识的局限在于只能揭示事物的现象和特殊情况,无法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理性认识通过概括、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将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具体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抽象概念、规律和理论。

认识的本质名词解释

认识的本质名词解释

认识的本质名词解释
认识的本质是指人类在感知、思考、理解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和本质所在。

认识的本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性认识:指人类通过感官器官直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过程,是认识的起点。

2. 理性认识:指人类通过思维、推理、归纳等方式对感性认识加以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形成概念、判断和理论等理性认识。

3. 实践认识: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

4. 认识的本质规律:指人类认识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包括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认识的辩证性和相对性等。

认识的本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对于人类认识活动的深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1 认识的本质

5.1 认识的本质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 是在社会中发展的。离开社会的联系,人 不能作为真正的人存在,也没有意识,就 不能成为认识的主体。社会性是人的本质 属性。
鲁滨逊
狼孩卡玛拉
意识性,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有意 识的存在物是不同于动物的有理性、能 思 维 的自觉的人。没有主体的意识性,就没有主体 的能动性。
a、客观性 b、对象性 c、社会历史性
客观性,就是说认识的客体都是 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 转移的。
客观世界
客体
对象性,就是说认识的客体不是 自在的东西,只是在它与主体联系 起来成为认识对象时,才是客体。
潜在的客体
现实的客体
社会历史性,就是认识客体是随着 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主体实践和认 识的发展不断扩大和深化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件
哲学教研室:王辉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辨证过程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辨证过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 第三节 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 第四节 真理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二、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一)认识的主体
——谁在认识
(二)认识的客体
——认识什么
(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怎样认识
(一)、认识主体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 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1、认识主体的属性
A、自然的属性 B、社会的属性 C、意识的属性
认识主体是自然的存在物,作为认识主体的人, 首先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客观存在物,这是人 能 够成为认识主体的自然前提。
2
4、审美关系 --主体和客体最高形态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1、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2、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的本质是: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3、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自始自终伴随着信息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相互作用是以信息为媒介的。

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也离不开建构。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同时认识又是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

第一、实践离不开认识的指导;第二、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第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马克思原理 认识本质与过程

马克思原理 认识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 的思想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认为认识 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 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中有理性; 理性中有感性。
(四)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1.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 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 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制作加工。
(四)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2.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 感和意志,广义上看还包括联想、想象、 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 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 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

第十三章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第十三章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第十三章认识的本质和特征认识论是人对认识的认识,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即对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个问题的回答,它要研究认识的本质、性质及其前提基础、认识的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及其检验和评价标准等,就是研究人类观念的把握世界是否可能、如何可能、为何可能等问题。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认识的本质(一)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根据恩格斯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分析,结合整个哲学的发展历史,存在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1、唯物主义认识论: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认为客观事物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承认认识的客观来源,肯定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反映论有不同形态,旧唯物主义坚持直观反映论。

2、唯心主义认识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把物质世界看作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实践)的东西,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分为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休谟、康德、陆九渊、王守仁等)和客观唯心主义(柏拉图的“回忆说”、黑格尔、程朱理学),前者认为认识是对自己感觉和观念的认识,后者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客观精神自己认识自己◆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优点是强调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但由于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把人理解为自我意识,因而这种能动性的强调就是抽象的、不真实的。

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的原则运用于考察人类的认识现象,认为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活动,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能动的反映论。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原则,肯定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奉行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坚决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3、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 具备的条件
•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二,要把理性认识转化为具体的规划、 方案、措施等实践观念; • 第三,要使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并转 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关系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2.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 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F=GM1M2
2 /R
G=6.67×10-11N·m2/kg2
理性认识有 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使 错误认识得以修正。比如: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黄鼠狼是偷鸡的“专家”吗?
16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无畏的宇宙人
18
• 思考: • 材料: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 生给一位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 地挽救了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 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 血医疗热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 北美洲一名医生给一位濒死的产妇输 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 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死亡。直 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人 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 门。
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的认识路线(“头脑自生”、“客观精神”,
其错误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内, 否认认识的的客观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辨证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辨证发展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的本质 1、西方认识论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
恩培多克勒(约前495—前435)是古希腊唯 物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连续不断的、 细微不可见的元素粒子放射出来,不仅动物、植 物,而且石头、铜、铁都不断放射出许多粒子流; 与此相应,人的感觉器官有一种“孔道结构”。 当事物的粒子流进入人的孔道时,如果刚好与孔 道合适,就产生感觉,否则就不会产生感觉。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最早的不可知论者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智
者学派的高尔吉亚(公元前5世纪),高尔吉亚在 反对爱利亚学派否定感觉的唯理主义思想时,提 出了他的不可知论的三条原则:
1、无物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
3、即使有物存在而又可知,也不可能把这样的 知识传授给别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知与行的辩证关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庄子的“不可知论”:
庄子是中国古代相对主义哲学家,相对主义 是他的哲学基础。他从从相对主义出发,走向不 可知论。在《齐物论》中他说:“天下莫大于秋 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 夭”。 在《德充符》又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 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第一 认识的本质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这样的认识论理论有两个根本缺陷:①只从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作出了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截然不同的科学的解释。

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从而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整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价值等方面的关系,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因而能全面地揭示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的本质
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人的认识活动,必须厘清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需要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就明确指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而”非天性也”。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
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

人的知识就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认识和回忆,故而提出了“认识即回忆”的观点。

各派唯心主义哲学对此的说法和表现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使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这种认识论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它把认识的主体只是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把认识的客体只是看作人们静观的对象,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只是看作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认识就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

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

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它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又克服其离开实践、离开辩
证法考察认识问题的缺陷,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作出了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完全不同的科学解释。

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它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价值等方面的关系,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能动反映论,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也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所认为的人的认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是无法证明的这一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
属性和本质。

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人们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人类思维探寻把握本质的抽象活动,鲜明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这种认识,人类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创新出新客体的理想形态和功能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如众多人类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都彰显了人的认识活动的创造性意义。

总之,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尤为重要。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

反映和创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其一,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其二,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所以,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只坚持认识的反映性,看不到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相反,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实际的认识活动,而且也会给实践带来危害。

只有以科学
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弄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