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庭暴力离婚纠纷案实施人身保护裁定的探讨
家暴典型案例的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家庭暴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典型的家暴案例进行法律分析,探讨家庭暴力的法律特征、法律责任以及法律救济途径。
二、案例简介(一)案情概述李某(女)与王某(男)于2010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婚后不久,李某发现王某有家暴行为,经常殴打、辱骂她。
在忍受了多年家暴后,李某于2019年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要求解除与王某的婚姻关系,并要求王某承担家暴赔偿责任。
(二)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王某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李某实施家庭暴力,侵犯了李某的人身权利,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李某有权要求王某承担家暴赔偿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一、准予李某与王某离婚;二、王某赔偿李某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万元。
三、法律分析(一)家庭暴力的法律特征1. 主体特征: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
2. 时间特征:家庭暴力具有持续性、反复性,往往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发生。
3. 方式特征: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经济暴力等多种形式。
4. 法律特征: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五条的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行为,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罪、虐待罪、侮辱罪等,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受害人有权请求法院判决加害人承担家暴赔偿责任,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医疗费、财产损失等。
3.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情节较轻的行为,可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三)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途径1. 法律援助:受害人可以向当地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获得专业律师的帮助。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实施情况和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实施情况和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家庭暴力是近年来普遍产生并且愈演愈烈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关系着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以及家庭的稳定和谐。
因此,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实施,能够有效的防止和预防家庭暴力,切实保护家庭成员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确保民事诉讼顺利进行。
下面将对XX区法院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一、《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以来,XX区法院共受理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3件,并根据申请人的申请相应作出了3 份人身安全保护令民事裁定书。
裁定书在送达当事人双方后, 均未出现申请人据此裁定书申请执行的情况,人身安全保护令民事裁定书对被申请人能够起到较好的威慑和警示作用。
其中对应的2件离婚案件在法院的主持调解下,当事人自愿离婚,并就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问题达成了调解意见。
二、XX区法院受理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案件虽然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和处理,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1、受理申请数量少。
首先,由于相关法律知识不够健全,一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不知道用人身安全保护令这类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其次,遭受暴力的受害者由于在心理上存在对施暴者的恐惧,从而不敢向法院提出人身保护申请。
或者基于不愿意公开隐私的想法,而不愿意向法院提出申请。
2、裁定后如何执行的问题。
由于人民法院不具备执行涉及人身权利类民事裁定的职能,司法警察的职能也不同于公安警察,人民法院没有可用于监督被申请人的机制,所以一旦被申请人拒不履行人身安全保护令民事裁定书的内容,便会使得法院在执行裁定书过程中存在困难。
虽然法院可以将裁定书发送给辖区内公安部门,由公安部门协助法院执行,但在实际操作和执行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
三、对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实施及困难情况提出以下儿点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切实保护家庭成员人身权利的一项举措,通过普法宣传和以案释法进社区, 让更多的群众知晓这一措施,才能确保那些家庭暴力受害者在受害时能够及时拿起这一法律手段保护自身。
《2024年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范文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篇一一、引言家庭暴力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自实施以来,旨在为受家庭暴力之害的个体提供法律保护。
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发现该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
本文将就这些困境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二、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1. 法律宣传不足,公众认知度低《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依赖于公众的广泛认知和接受。
然而,当前的问题是该法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很多人并不了解该法的内容和意义,这直接影响了该法的执行效果。
2. 法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 司法人员培训不足:司法人员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的处理能力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实施效果。
当前的问题是部分司法人员对于家庭暴力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还有待提高。
(2) 证据收集困难:在家庭暴力案件中,证据的收集往往面临很大的困难。
由于受害者往往不愿意公开或者无法及时提供证据,导致案件难以得到有效的处理。
3. 法律制度本身的问题(1) 法律责任不明确:对于家庭暴力的行为人,法律规定的责任和处罚力度并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威慑力。
(2) 保护措施不足:当前的法律对于受害者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例如缺乏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后续跟踪机制。
三、完善对策1. 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1) 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加强《反家庭暴力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该法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2) 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1) 对司法人员进行定期的家庭暴力案件处理培训,提高其处理能力和态度。
(2) 建立严格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对处理不当或者有偏见的司法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3. 完善法律制度(1) 明确法律责任:对于家庭暴力的行为人,应明确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以提高法律的威慑力。
(2) 完善保护措施:加强受害者的保护措施,包括提供心理干预、经济支持、临时庇护等,并建立后续跟踪机制。
《2024年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以民事法律规制为中心》范文

《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以民事法律规制为中心》篇一一、引言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
我国近年来对家庭暴力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相关立法与实践不断推进。
本文旨在以民事法律规制为中心,对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二、家庭暴力的概念与特点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发生的一切暴力行为,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经济控制等。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隐蔽性、长期性、反复性和严重性。
由于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家庭暴力往往容易被忽视和隐瞒,导致受害者长期受到伤害。
三、我国家庭暴力立法的现状与不足(一)立法现状我国在家庭暴力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为打击家庭暴力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此外,相关法律法规如《婚姻法》、《刑法》等也对家庭暴力行为作出了规定。
(二)立法不足尽管我国在家庭暴力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如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对家庭暴力的界定不够清晰,法律责任追究不够严格等。
四、民事法律规制在反家庭暴力中的作用民事法律规制在反家庭暴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民事法律为受害者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如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提起离婚诉讼等。
其次,民事法律规制能够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通过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最后,民事法律规制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
五、完善民事法律规制的建议(一)完善立法体系应进一步明确家庭暴力的定义和范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家庭暴力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应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制度,如完善证据收集制度、加强司法鉴定等。
(二)加强司法实践司法机关应加强对家庭暴力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力度,确保受害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
同时,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反家庭暴力的合力。
(三)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等途径,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反对家庭暴力的氛围。
浅谈家庭暴力法律论文

浅谈家庭暴力法律论文《浅议家庭暴力及其法律规制》摘要:家庭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单位,因此家庭成员内部的和谐相处不仅关系到内部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
但随着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导致家庭中因家庭暴力出现很多问题,本文中笔者试从家庭暴力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对策,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暴力给受害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暴力; 法律规制;法律界定一、家庭暴力的现状一家庭暴力的具体界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家庭暴力的界定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理论上,我国的法律学者对于家庭暴力的界定也主要根据<婚姻法>解释一做出的,认为家庭暴力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暴力,还包括精神上的压迫。
笔者认为,关于家庭暴力的理解应对家庭和暴力两个概念分别进行广义理解。
所谓家庭,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基于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长期居住的共同体。
而且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家庭的出现,还包括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非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单亲家庭与继父母家庭等等。
所谓暴力,从受害者的角度看,暴力指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暴力、成年子女对父母的暴力。
暴力,从概念上讲包括身体的暴力、精神的暴力、性方面的暴力。
因此,我认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性方面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
二我国法律关于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家庭暴力的部门法,目前我国对家庭暴力法律规制的相关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法律或政策性文件中。
我国的现有法律对家庭暴力的规定主要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刑法》《行政法》《地方性法规》。
三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首先,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是产生家庭暴力的历史原因。
封建思想中的男尊女卑、女子必须遵守的三从四德思想,使得家庭的男人处于主导地位,促使了家庭暴力的产生。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范文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篇一一、引言《反家庭暴力法》是我国为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而制定的重要法律。
自该法实施以来,对于保障我国公民的权益,促进家庭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实践的深入,我们也必须正视《反家庭暴力法》在实践中所遭遇的困境,并寻求相应的完善对策。
二、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1. 法律宣传与普及不足《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需要社会各界对法律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地区、部分人群对法律的认知度不高,导致法律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困难。
2. 执法力量不足由于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敏感性等特点,使得在查处过程中,往往存在取证难、定罪难的问题。
加之基层执法力量不足,使得家庭暴力事件的解决往往力不从心。
3. 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反家庭暴力法》虽然已经实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制度上的不足。
如对家庭暴力的界定不够明确,对施暴者的处罚力度不够等,都影响了法律的执行效果。
三、完善对策1. 加强法律宣传与普及要提高《反家庭暴力法》的认知度,需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普及法律知识。
如通过媒体、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2. 增强执法力量针对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应建立健全举报、调查、取证、定罪等一整套工作机制,确保在查处家庭暴力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
3. 完善法律制度(1)明确家庭暴力的界定:应对家庭暴力的定义进行明确和细化,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等各类形式,以便于执法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判断和处理。
(2)加大处罚力度:对施暴者的处罚应与其行为的严重程度相匹配,以达到惩戒和预防的效果。
同时,对于多次施暴或情节严重的施暴者,应加重处罚。
(3)建立保护令制度: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如颁发保护令、提供临时住所等。
从法律角度分析包丽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家庭暴力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2020年,包丽案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案不仅暴露了家庭暴力的残酷性,也引发了人们对法律保护弱者权益的深思。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包丽案进行分析,探讨相关法律问题及对策。
二、案件概述包丽案是指发生在2019年的一起家庭暴力案件。
案发时,包丽与丈夫李某结婚不久,李某因家庭矛盾对包丽实施暴力。
在长达数年的婚姻生活中,李某多次对包丽进行殴打、辱骂、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导致包丽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2019年11月,包丽不堪忍受李某的暴力行为,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然而,在诉讼过程中,李某再次对包丽实施暴力,导致包丽死亡。
该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关注。
三、法律分析1. 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律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在包丽案中,李某对包丽实施的殴打、辱骂、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均符合家庭暴力的定义。
2. 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包丽案中,李某对包丽实施的暴力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 离婚诉讼中的家庭暴力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一)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在包丽案中,包丽因遭受家庭暴力而提起离婚诉讼,符合法律规定的离婚条件。
4. 法律保护弱者权益的不足尽管我国法律对家庭暴力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反家暴中人身保护令的适用及其改进

反家暴中人身保护令的适用及其改进作者:霍菁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1期摘要家庭暴力的预防和制止,离不开多元化的防治体系和救助网络。
人身保护令制度,作为反家暴的司法干预模式,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各国司法实践证实,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家暴受害者的人身权益。
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落后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人身保护令制度在实践中遭遇了诸多尴尬。
本文基于实证,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人身保护令”在我国适用的反思及其改进。
关键词反家暴人身保护令司法适用中图分类号:D9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193-02一、反家暴中传统救济模式的困境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其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的特点,这一普遍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从我国的社会实践上来看,家庭暴力的现象非常的普遍。
对于家暴受害者来说,寻求救济的方式往往是社会救助和法律救济。
一方面,现有的社会救助在反家暴中力量不够强大,未形成体系化,依靠道德感化,缺乏强制约束力,发挥的救济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法律救济方面,尽管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可通过人身损害赔偿、诉讼离婚、刑事自诉等方式进行救济,但是这些救济途径往往是事后的救济。
由于传统司法救济途径在反家暴中的滞后性,受害人往往是在人身、精神等方面遭受了严重伤害和巨大痛苦之后才能得到救济,而对于家庭暴力的防治,关键是要保护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免受伤害,因此反家暴中事前的预防、事中的及时制止显得尤为重要。
二、人身保护令制度在反家暴中的司法适用“人身保护令”是指“对被害人采取保护性措施,包括以裁定的形式采取民事强制措施,保护被害人的人身安全”。
具体来讲,是指曾遭受家庭暴力或正面临家庭暴力的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由法院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施暴者与受害者在一定时空内接触。
人身保护令制度作为一项事先法律救济机制,能够更为直接有效地保障家暴中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具有家暴受害者保护和施暴者行为纠错的双重作用。
家暴案例法律分析论文(3篇)

第1篇摘要:家庭暴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还破坏了家庭和谐,影响社会稳定。
本文以一起家庭暴力案件为切入点,分析家庭暴力的法律特征、法律适用及法律责任,旨在为预防和打击家庭暴力提供参考。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家庭暴力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家庭暴力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还对社会风气和家庭和谐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保障受害者权益,维护家庭和谐,有必要对家庭暴力案件进行法律分析。
二、家庭暴力的法律特征1. 主体特征: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包括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等。
2. 客体特征:家庭暴力侵犯的客体是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人格权等。
3. 主观特征:家庭暴力具有故意性,施暴者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却故意为之。
4. 行为特征:家庭暴力表现为身体伤害、精神折磨、经济控制、性侵犯等。
三、家庭暴力的法律适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第四十四条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人民法院予以保护。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明确指出:“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该法对家庭暴力的预防、制止、救助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四、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1. 施暴者的法律责任施暴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涉家暴案件法律问题研究(3篇)

第1篇摘要家庭暴力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本文旨在分析涉家暴案件的法律问题,探讨我国现行法律在预防和处理家暴案件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近年来,我国涉家暴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然而,在预防和处理涉家暴案件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法律问题亟待解决。
二、涉家暴案件法律问题分析1. 法律适用问题(1)现行法律对家暴的定义不够明确。
我国《婚姻法》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对家庭成员进行身体、精神等方面的侵害行为。
然而,这一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标准,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家暴行为的认定存在争议。
(2)家暴案件的法律适用存在交叉。
在涉家暴案件中,可能涉及《婚姻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但各法律法规之间的适用关系尚不明确,容易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
2. 证据收集与鉴定问题(1)证据收集困难。
家暴案件往往发生在家庭内部,受害者往往因恐惧、羞愧等原因不愿报警或寻求帮助,导致证据收集困难。
(2)鉴定机构不足。
我国目前鉴定机构数量有限,且部分鉴定机构缺乏专业能力,导致家暴案件鉴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 保护措施落实问题(1)临时保护令制度实施不力。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临时保护令的申请和执行存在诸多问题,如申请人难以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法院审理速度慢等。
(2)受害者庇护所不足。
我国目前受害者庇护所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导致部分受害者难以得到及时救助。
三、对策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1)明确家暴的定义和范围,提高法律适用的一致性。
(2)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法律法规之间的适用关系。
2. 加强证据收集与鉴定工作(1)完善证据收集制度,提高受害者举证能力。
(2)加强鉴定机构建设,提高鉴定质量和效率。
遭受家暴法律案例的心得(3篇)

第1篇在当今社会,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上的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下是我对一起遭受家暴法律案例的心得体会。
一、案件背景本案中,原告李某与被告王某结婚多年,婚后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
随着时间的推移,争吵逐渐升级,被告王某对原告李某实施了家庭暴力。
在遭受多次家暴后,原告李某终于鼓起勇气,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与被告王某的婚姻关系,并要求被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案件审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原告李某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包括病历、照片、录音等,证实了被告王某对其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
同时,原告李某还提供了证人证言,进一步佐证了其遭受家暴的事实。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双方的婚姻状况、家庭背景、子女抚养等问题,依法作出了判决。
三、心得体会1. 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受害者有权依法维权本案中,原告李某在遭受家庭暴力后,勇敢地站出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受害者有权依法维权。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受害者因害怕、恐惧等原因,选择忍气吞声,这只会让施暴者更加嚣张。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法律是保护受害者的有力武器本案中,法院依法审理了案件,对被告王某实施了法律制裁。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法律是保护受害者的有力武器。
在家庭暴力案件中,法院会根据案件事实,依法判决,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法律,相信法律会给我们一个公正的判决。
3. 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家庭暴力问题家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家庭暴力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公安机关应依法打击家庭暴力,严厉惩处施暴者;社会各界应关心关爱受害者,为他们提供心理、法律等方面的帮助。
4. 家庭暴力受害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家庭暴力受害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反家庭暴力法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研究

反家庭暴力法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研究反家庭暴力法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家庭暴力问题愈发严重,对于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变得越来越迫切。
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为解决家庭暴力问题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有效的法律依据。
在法律规范中,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是反家庭暴力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实际应用中,该制度不但能够有效保障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强化了对施暴者的惩罚和约束,对于反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
本篇论文将从反家庭暴力法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出发,探究其设计背景及实施效果,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设计背景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一种行政或司法命令,要求制造暴力威胁的人立即停止暴力行为及接近、骚扰、威胁、恐吓或伤害受害人,并限制制造威胁人进入受害人居住场所。
它的起始目的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基本权利,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
同时,人身安全保护令也为保障受害人获得及时救助和有效保护提供了重要保障措施。
通过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制定,不仅可以有效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限制施暴者的行为,使其具有更高的机会去反思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家庭暴力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自然需要全面而成体系地保障受害人权利。
因此,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及其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成为了一场涉及社会和家庭责任的民族工程。
从制度设计背景上看,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中包含着法律实践中产生的重大典型问题,包括如何确定家庭暴力的范围及受害人,如何准确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等。
二、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实施效果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实施,能够有效保护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该制度主要依靠司法部门进行实施,通过诉讼的方式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其实施方式类似于保护令的方式,对制造暴力威胁的人实行限制,并强化对保障受害人的依法救助。
在实际操作中,该制度具有如下特点:1、及时性强。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制定及生效速度相对较快,对于及时化解家庭暴力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家暴的法律案例分析题目(3篇)

第1篇摘要:家庭暴力是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不仅严重损害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还破坏了家庭和谐稳定。
本文以某市李某诉陈某家暴纠纷案为例,从法律角度分析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法律责任及维权途径,旨在提高社会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促进家庭和谐。
一、案件背景李某与陈某于2010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婚后不久,陈某因家庭琐事对李某实施家庭暴力,李某多次报警并寻求法律援助。
2019年,李某向某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陈某承担家暴责任,赔偿其精神损害抚慰金,并要求法院判决解除双方婚姻关系。
二、争议焦点1. 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2. 陈某是否应承担家暴责任3. 李某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如何确定4. 法院是否应判决解除双方婚姻关系三、案例分析1. 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在本案中,陈某因家庭琐事对李某实施殴打、谩骂等行为,符合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
2. 陈某是否应承担家暴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十条,当事人主张家庭暴力的,应当提供证据。
本案中,李某提供了报警记录、医院诊断证明等证据,证明陈某对其实施了家庭暴力。
同时,陈某在庭审中承认对李某实施过家庭暴力。
因此,法院认定陈某应承担家暴责任。
3. 李某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如何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陈某对李某实施家庭暴力,给李某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法院可以结合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方式、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等因素,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
综合考虑本案情况,法院判决陈某赔偿李某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万元。
4. 法院是否应判决解除双方婚姻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四)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五)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六)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制

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制【摘要】“家安则国安”,预防及惩治家庭暴力,任重道远。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在被立法者命名出台之前,该制度在反家庭暴力进程中也有一定的运用。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目前在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方面的立法与实践现状,借鉴域外的立法和实践经验,为推动家庭暴力防治系统的构建和反家暴救济体系的形成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法法律规制人身安全保护令一、反家庭暴力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简述(一)家庭暴力的界定及反家庭暴力的必要性1.家庭暴力的界定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第2条即明确了家庭暴力的含义——在家庭成员范围内,在身体上施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在精神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
同时,在第37条还指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已将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纳入法律规制的主体范围。
为使《反家庭暴力法》有更好的法律规制效果,进而更好地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应更加深入地界定家庭暴力的主体和类型:首先,受害者的范围不能过于狭隘,除家庭成员以及与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外,离异的配偶和其他具有亲密关系的人同样应纳入其中;其次,关于家庭暴力的类型应进行补充,例如精神暴力、性暴力等足以控制、侵害受害者的暴力行为。
2.反家庭暴力的必要性首先,受害者身心健康遭重创。
妇女、儿童、老人多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均会被严重摧残,甚至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
同时,往往由于受害者处于家庭中的弱势地位和高度紧张和恐惧心理,使得家庭暴力成为持续且隐蔽的社会问题;其次,破坏家庭和谐关系。
长期的家庭暴力对于家庭的和谐稳定具有严重的打击破坏作用,是催使婚姻关系崩溃瓦解的毒瘤。
无数因家庭暴力的存在而破裂的家庭,正是因施暴者对受害者长期的摧残而使受害者对婚姻心灰意冷、失去信心,家庭成员彼此离心离德、关系疏远,造成一个个不幸破裂的家庭;最后,诱发犯罪威胁社会安定。
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在家庭暴力行为侵害下的受害者在长期的压迫中会转变为不可控的反抗,心理被扭曲从而诱发报复性的犯罪。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范文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篇一一、引言中国自2016年正式实施《反家庭暴力法》以来,旨在保护家庭成员免受暴力的侵害,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然而,实施多年后,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部法律在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与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为完善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一)法律意识普及不足尽管《反家庭暴力法》已经实施多年,但部分地区和家庭对于该法的认知程度仍然较低,许多受害者因缺乏法律意识而无法及时寻求法律援助。
此外,社会对于家庭暴力的关注度也不够高,使得施暴者逍遥法外。
(二)执法难度大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家庭暴力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使得执法机关在取证、调查和审判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同时,部分地区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执法人员和有效的执法手段,导致执法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法律制度不完善《反家庭暴力法》虽然为保护家庭成员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对于施暴者的处罚力度不够、对受害者的保护措施不全面等。
此外,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和协调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部分案件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法律漏洞。
三、完善对策(一)加强法律意识普及为提高公众对《反家庭暴力法》的认知度,应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
政府、学校、社区等应积极开展反家庭暴力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该法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
同时,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受害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提高执法效率与质量针对执法难度大的问题,应加强执法机关的培训,提高其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专业能力。
同时,完善执法手段和程序,确保在取证、调查和审判过程中能够准确、高效地收集证据。
此外,还应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反家庭暴力的合力。
(三)完善法律制度针对法律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加大施暴者的处罚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完善对受害者的保护措施,包括提供心理疏导、经济援助等;三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和协调,确保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能够形成有效的法律体系。
保护自己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女,32岁,某市居民。
2019年,张某某与李某结婚,婚后李某经常对张某某实施家庭暴力。
2020年,张某某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对李某进行了行政处罚。
此后,李某家庭暴力行为并未停止,反而变本加厉。
2021年,张某某再次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请求法院判决李某支付离婚损害赔偿金,同时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二、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张某某能否获得人身安全保护令,以及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适用条件和程序。
三、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可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申请,并在72小时内作出裁定。
四、案例分析1. 申请人资格:张某某作为遭受家庭暴力的一方,符合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条件。
2. 证据材料:张某某提交了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报警记录、医院诊断证明等证据,证明其遭受了家庭暴力。
3. 现实危险:张某某在诉状中陈述,李某对其实施了多次家庭暴力,且暴力行为有升级的趋势,存在现实危险。
4. 保护措施:张某某请求法院判决李某支付离婚损害赔偿金,并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5.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查,认为张某某的申请符合法律规定,判决李某支付离婚损害赔偿金,并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李某对张某某实施家庭暴力,禁止李某进入张某某住所。
五、案例分析结果本案中,法院判决张某某获得人身安全保护令,有效保护了张某某的人身安全。
以下是本案的分析结果:1.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适用:本案中,张某某作为受害者,符合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条件。
法院在审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张某某的陈述和提供的证据,认为其遭受了家庭暴力,存在现实危险,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
2.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保护范围:本案中,法院判决禁止李某对张某某实施家庭暴力,禁止李某进入张某某住所。
这些保护措施有利于保障张某某的人身安全。
3.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人身安全保护令具有强制执行力。
《2024年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范文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篇一一、引言《反家庭暴力法》是我国为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而制定的重要法律。
自该法实施以来,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家庭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该法仍面临诸多困境,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本文旨在分析《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二、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1. 法律意识淡薄,认知度不高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人对《反家庭暴力法》的认知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
这不仅导致法律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也使得许多受害者不知道如何寻求法律保护。
2. 执法难度大,取证困难家庭暴力往往具有隐蔽性,取证困难,且执法过程中涉及到家庭内部事务,执法难度较大。
这导致许多家庭暴力案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 法律条款不够完善,适用性不强《反家庭暴力法》在具体条款上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导致法律在适用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
如法律对于家庭暴力行为的定义、处罚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法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对策1. 加强法律宣传,提高法律意识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反家庭暴力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和法律意识。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家庭暴力的危害和法律的保护措施。
2. 完善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率政府应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率。
建立专门的家庭暴力案件处理机构,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
同时,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打击家庭暴力行为。
3. 完善法律条款,增强适用性应对《反家庭暴力法》的条款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明确家庭暴力的定义、类型、处罚力度等方面的规定,增强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应增加对受害者的保护措施,如提供心理援助、经济援助等。
4.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形成共同预防和治理的格局除了法律手段外,还应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形成共同预防和治理家庭暴力的格局。
离婚案件家暴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实施身体、精神或者经济上的侵害行为。
近年来,家庭暴力案件日益增多,严重危害了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离婚案件中,家庭暴力成为影响案件处理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离婚案件家暴法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人们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家庭暴力的定义及类型1. 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或者经济上的侵害行为。
2. 类型(1)身体暴力:殴打、捆绑、残害等直接对受害者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2)精神暴力:侮辱、诽谤、恐吓、限制自由等对受害者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
(3)经济暴力:剥夺、限制受害者经济来源,使受害者生活陷入困境的行为。
(4)性暴力:强迫、威胁受害者进行性行为或者性骚扰等行为。
三、离婚案件中家暴的法律认定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一)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家庭暴力的,应当对施暴者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可以依法判决禁止施暴者接触受害者。
”2. 家暴认定标准(1)身体伤害:受害者身体有伤痕、痕迹,经医院鉴定为轻微伤、轻伤、重伤或者死亡。
(2)精神伤害:受害者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
(3)经济控制:施暴者剥夺、限制受害者经济来源,使受害者生活陷入困境。
(4)性暴力:受害者遭受性侵犯或性骚扰。
(5)其他证据:证人证言、录音录像、报警记录、法院判决等。
四、离婚案件中家暴的法律处理1. 离婚诉讼中家暴的处理(1)证据保全:在离婚诉讼中,受害者应积极收集证据,如医疗鉴定、报警记录、录音录像等,以便在法庭上证明家暴事实。
【《婚姻法中的家庭暴力研究》5300字(论文)】

浅谈婚姻法中的家庭暴力目录引言 (1)一、家庭暴力的概念 (1)二、家庭暴力的特征 (2)1、家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2)2、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是家庭成员中的弱势群体 (2)3、家庭暴力侵害的客体主要是受害者的人身权利 (2)三、家庭暴力形成的原因 (2)1、封建思想方面的原因 (2)2、家庭方面的原因 (3)3、社会方面的原因 (3)4、法律方面的原因 (3)四、对“家庭暴力”加强立法的必要性 (3)五、修订后的《婚姻法》在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规定 (4)六、修订后的《婚姻法》在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规定的意义 (4)七、关于完善家庭暴力法律救济的思考 (4)(一)完善刑事立法,增设家庭暴力罪之罪名 (5)(二)完善家庭暴力民事损害赔偿制度 (5)(三)完善家庭暴力案件证据救济规则 (5)(四九角立检察机关公诉和受害者自行起诉两种诉讼途径 (6)结束语 (6)参考文献 (7)引言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和谐稳定不仅是每个家庭幸福的前提,更是保障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目前关于家庭暴力在我国是一个比较突出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他也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家庭暴力不仅是对弱势群体人身权利的侵害,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到他们的生命安全,所以维护家庭超员的合法权益前提就是要禁止家庭暴力的行为以及保障人权的重要工作。
这个工作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关于家庭暴力应该如何定义,人们对此话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家庭暴力就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或者家庭成员中的其中一个对另一个的身体以及心理造成了严重伤害的行为,还有人认为其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为了控制和操作与之存在人身关系的另一个人而采取的任何暴力或欺辱性的行为,包括肉体的、性的、心理的、感情的、语言上的或经济上的等等。
相当人数(包括作者在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利用殴打和捆绑等方式,在家庭中,一方对另一方的身体和心理进行残忍的伤害和摧残,这样的形式属于家庭暴力,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还没有可以明确指出家庭暴力定义的条款,《婚姻法》在修订过后,有明确的规定是禁止家庭暴力的,但对于该概念的定义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法律在相关方面要尽快做出调整,进而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身保护裁定的相关问题
人身保护裁定是为了及时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受害人安全,由法院依据申请做出的禁止施暴人在一定时限内实施一定行为,或者要求施暴人给付金钱、物的裁判,为家庭暴力中的受虐者及未成年子女提供的临时性或终局性救济。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只是一种民事强制措施,是人民法院为了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而做出的裁定,是将事后惩罚施暴者转变为事前保护受害者,是国家公权力介入家庭暴力防治的新途径。这是运用司法手段保护家暴受害方的一项尝试,保护裁定以其迅速、简便、执行力强等特点在家庭暴力的防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离婚纠纷案中家庭暴力的现状
根据最高法院《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一)》第一条,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制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家庭暴力成立的主要要件有二:一是行为人了暴力行为;二是暴力行为造成了一定损害后果。任何人其行为满足了以上要件就构成家庭暴力。离婚纠纷案中的家庭暴力,很大程度上是指丈夫对妻子实施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因为,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据调查,中国家庭暴力发生率为29.7%—35.7%,其中90%受害人是女性。1993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把针对妇女的暴力定义为“任何基于性别的,导致或可能导致妇女身体、性、精神伤害或痛苦的暴力行为,其中包括这种行为的威胁、对自由的压制或任意剥夺,无论它们是发生在公共生活中还是发生在私人生活中”。
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的内容。应该包括:禁止被申请人殴打、威胁申请人及其他指定亲友;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申请人,或者与申请人或可能受到伤害的未成年子女进行不受欢迎的接触;不得擅自处理有价值的夫妻共同财产;有必要并且具备条件的,可以责令申请人搬出双方共同的住处;禁止被申请人在距离申请人住处、学校、工作单位或其他申请人经常出入的场所200米内活动等等。目前针对家庭暴力,以人民法院签发保护裁定的方式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和升级,为受害人提供救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一种做法。比如在美国,类似“人身保护令”的内容包括:丈夫规定期限必须与妻子保持50米的距离,禁止丈夫在规定期限内带枪或刀具等。如此具体的规定,无疑给被保护对象划定了安全线。
广西法院系统尚没有见诸报道有反家庭暴力领域的人身保护裁定作出。
而,2010年9月27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透露,此前被纳入《浙江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草案)》中的“人身保护令”已被全国人大叫停,原因是,依照《立法法》规定,地方性法规不宜对民事保护裁定作出规定。
尽管“地方性法规不宜对民事保护裁定作出规定”,但毕竟司法实践面对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家庭暴力要进行判断、应对,为了保障受害人的人身安全,为了更充分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如何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再度发生,人民法院和法官有必要进行探讨,为民事保护裁定的立法积累翔实的材料和经验。
人身保护裁定的申请。离婚诉讼中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受诉法院提出申请,惟应注意,如受害人不能自由表达意思或受害人的父母等直系亲属也是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该直系亲属也可以申请。申请最好以书面方式提出,情况紧急时,也可以口头申请。申请时应当有具体的事实和理由,有证据证明曾遭受家庭暴力或正面临家庭暴力威胁,还应当向法院提交存在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的证明。“有证据证明”的证据是指:伤情照片、诊疗材料、报警证明、证人证言、社会机构的相关记录或证明、被申请人保证书、被申请人带有恐吓、威胁、骚扰等内容的电话录音、信件、手机短信、网络聊天记录等。依最高法证据规则规定,这些证据可以表明曾遭受家庭暴力或正面临家庭暴力威胁,可以在离婚诉讼提起之前、诉讼过程中或者诉讼终结后的6个月裁定的探讨
作者: 傅小林 发布时间: 2011-07-18 08:54:40
离婚诉讼中,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对民事诉讼的正常运行和当事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和不利影响。如何在离婚诉讼中有效预防家庭暴力,成为人民法院需要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的课题。以人身保护裁定的方式来预防离婚诉讼中的家庭暴力,是人民法院进行能动司法的有益尝试,具有积极的探索价值和实践意义。
离婚案件中家庭暴力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侵犯了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是家庭中的弱者,女性被配偶殴打、精神伤害或性虐待,其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受到侵犯。二是诱发违法犯罪的客观条件。家庭暴力引发违法犯罪的事例并不罕见。因为长期遭受家庭暴力,久而久之形成压抑和报复情绪,当某一次遭受的暴力行为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时,这些平日的受害人就有可能出于反抗和报复的心理成为加害人。如有一些妇女生活在长期的暴力阴影之下无法解脱,绝望之中选择了“以暴抗暴”的极端方式。据调查,在某省女子监狱1000多名服刑女犯中,其中100多人因为杀夫入狱,其中一部分杀夫是因不堪忍受暴力的虐待而选择铤而走险的犯罪方式。且家庭暴力严重危害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在耳闻目睹下,子女的心理和生理上必然受到很大伤害,患上恐惧、焦虑、自卑、不相信任何人的心理障碍。长大后极可能因心理的不正常而形成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甚至仇视、报复社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三是危害婚姻家庭稳定。家庭暴力在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的同时极易导致婚姻破裂和家庭解散。家庭本应是一个温馨的港湾,然而家庭暴力无论是身体暴力、性暴力还是冷暴力都会使家庭失去其应有的属性,使家庭处于恐怖、紧张的气氛中,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家庭的破裂。四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不和谐,会影响社会安定。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基本的身心健康都无法保障,必然严重损伤这部分人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直接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人身保护裁定的执行。一是给予必要的释明和警告。人身保护裁定发生效力后,人民法院在送达当事人时应对其进行必要的释明和警告,使施暴当事人在观念上认识到家庭暴力的违法性以及实施家庭暴力的法律后果。人身保护裁定一旦做出,人民法院将监督执行。如果家庭暴力的加害方在裁定生效期间,继续骚扰受害人、殴打或者威胁受害人及其亲属,威逼受害人撤诉或放弃正当权益,或者有其他拒不履行生效裁定行为的,法院可以视其情节轻重处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或者告知受害人可以自己提出刑事诉讼。最重要的,根据人身保护裁定,受害人可以直接找警察,要求警察保护自己。法院会将裁定抄送辖区公安机关,同时并函告辖区的公安机关保持警觉,履行保护义务。假如加害人进入规定的范围内,警察不理不睬,结果造成受害人又受伤害,受害人可以以公安机关不作为为由提起行政诉讼,追究警察的责任。二是需要有关机关和部门协助执行。在执行当事人履行人身保护裁定方面,人民法院的力量毕竟有限,需要有关部门的协助执行。实践中,人身保护裁定的难点之一,就是缺乏有关部门的协助执行态度和力度。当前,我们要在协助执行单位中建立相对固定的部门和制度,切实协助人民法院执行人身保护裁定,加强互动,形成合力,构建起预防家庭暴力的网络。在我国,首先要与受害人所在的村(街、居)委会进行沟通、同时密切关注事态,在暴力发生时及时救驾、上报;最重要的是加强法院与公安机关之间的相互配合,及时互通信息,以保证案件的及时审理和执行。其次,应加强法院与妇联、民政、司法矫治机关、法律援助机构等多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联合执行机制,形成协调联动、有序衔接、反馈及时、联合化解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及时干预家庭暴力,及时救助当事人,使人身保护裁定充分发挥作用。并且,应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网络。针对存在病态心理的人员及时开展心理咨询、治疗服务,让紧张、压抑的心理得到宣泄和化解,避免心理失衡,走向极端。
二、当前人身保护裁定在我国实施的现状
向法院申请作出人身保护裁定是法院落实司法为民的有关新类型问题的尝试。
人身保护裁定在我国的提出始于200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研究制定并下发的《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审理指南》催生了“人身保护裁定”,并供全国各基层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参照,还在全国9个基层人民法院进行试点,据报道和调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基层人民法院在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可以依据现有法律规定,开展人身安全保护裁定试点工作。2008年8月6日,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法院签发我国第一份“人身保护令”, 2008年10月,重庆市渝中区法院签发了首批“保护令”,2008年10月8日,湖南省首份“人身保护令”由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签发。2009年6月26日,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法院向某女士发出浙江省第一份反家庭暴力领域的人身保护裁定,禁止某女士的丈夫对其进行殴打、威胁和骚扰。2009年7月2日,湖南省高院和湖南省妇联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出台了《关于加强对家庭暴力受害妇女司法保护的指导意见(试行)》。该意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为进一步有效保护家庭暴力受害妇女及其子女的人身安全,确保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经受害人申请,人民法院经审查确认存在家庭暴力危险,如果不采取人身安全保护措施将使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在取得当地公安机关和社区的协助下,可以对申请人的人身安全保护请求依法作出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