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建 置
第一节 位置区域
肥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省会合肥西南,地跨江淮流域之间,临肥水之南,滨巢湖西岸。地理座标:东经116°40′52″—117°21′39″,北纬31°30′22″—32°00′21″;东连合肥市郊区,隔巢湖与肥东县、巢湖市相望;西与六安县接壤;南沿丰乐河与舒城县、庐江县为邻;北抵寿县、长丰县。县境西宽东窄,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64公里;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流域1583平方公里,淮河流域585平方公里;另有巢湖水面100平方公里。
第二节 建置隶属
肥西县是1948年12月析合肥县西、南乡建立的新县,以位于合肥之西得名。
肥西境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考古部门发掘鉴定,共发现新石器晚期人类居住遗址4处,商、周时期人类遗址100多处。
商、周时期,肥西为“淮夷”之地。西周时,县境北边有“虎方”,南面有“群舒”部落,西边有“六”国。春秋时期,肥西为吴、楚交争。战国时属楚国。
秦代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肥西属九江郡。
汉初,肥西先后属英布的九江王国(都六,今六安),刘长、刘安的淮南王国(都寿春,今寿县)。公元前122年(武帝元狩元年),分天下为十三州,淮河以南属扬州;淮南王国废,
“合肥设九江郡;郡下设县,肥西东南部属合肥县、西北部属成德县。《史记・货殖列传》:
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合肥”之名,首见于此。此名因境内肥水而得(详见《附录》中《肥水发源及合肥得名辨考》一文)。
东汉,刘秀封坚镡为合肥侯,肥西分属合肥侯国和成德县。
三国时,合肥、成德二县属魏国淮南郡,魏扬州刺史驻合肥。
西晋,合肥、成德县皆属扬州淮南郡。
东晋,成德县废,其地分入寿县、合肥县,肥西全属合肥县。
地。太清三年,合州为东魏所占。
陈:573年(宣帝太建五年),合州入陈。郡县仍旧。后废汝阴郡,汝阴县属合州北陈郡(治合肥)。579年,合州为北周所占。
“庐州“之名,是由汉、晋时“庐江郡”(南朝梁、陈时入隋代,改合州为庐州(仍治合肥),
合州)而来。北陈郡及汝阴县皆废,恢复合肥县,属庐州。大业三年,改庐州为庐江郡(治合肥)。
唐初,改庐江郡为庐州;627年(贞观元年),全国分十道,庐州属淮南道;742年(天宝元年),又改庐州为庐江郡;758年(乾元初年),复改郡为州。合肥县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合肥先后属吴、南唐、后周。
宋代,庐州隶淮南道,后改为淮南路。1072年(熙宁五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庐州属淮南西路,隶于保信军节度使(驻合肥)。肥西有段寨、山南、新仓三镇。南宋时,淮西制置使驻庐州,合肥县属之。
元代,初置淮西总管府于合肥,不久改为庐州路,隶属于淮西江北道。后创行省,庐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肥西有长城镇(今长镇)巡检司,至明代裁撤。
明代,梁县(在今肥东县境内)并入合肥县。合肥初置江淮行省,后撤,领于南直隶(南京)。
清初,庐州府合肥县隶于江南省(驻南京),1667年(康熙六年),分置安徽省。合肥县隶之。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肥西设官亭巡检司辖西乡,青阳巡检司辖南乡。
中华民国:1912年(民国元年),撤庐州府,合肥县直属安徽省(驻安庆)。1915年设道,合肥属安庆道,1929年撤道。1933年设行政专员督察区(简称专区),合肥县属三专区。1938年6月,合肥县城被日军侵占,县政府迁至肥西潜山乡鸽子笼圩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迁回合肥城内。安徽省政府也从大别山迁驻合肥。
1948年12月底,肥西民主县政府在杨新圩(今江夏乡境)成立,肥西建县,属中共皖西三地委领导。1949年1月初,肥西民主县政府移驻农兴乡小梁岗、周新圩。1949年4月,成立皖北行署(省级)驻合肥市。肥西民主县政府改称肥西县民主政府,直属皖北行署。6月,县民主政府移驻上派河镇。另外,三河镇自1949年1月解放后设市(县级),属巢湖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肥西县民主政府改称肥西县人民政府。1950年,肥西县隶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4月,三河撤市设区,并入肥西县。1952年2月,肥西县改属皖北行署六安专区。1952年8月,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肥西县隶属安徽省六安专区。1958年9月,肥西县划属合肥市。1961年4月,肥西县又划归六安专区。1983年7月,肥西县复属合肥市辖。
第三节 境域 区划
一、境域变更
1949年,肥西县辖境为原合肥县西乡、南乡(三河镇独立设市),及北乡的部分地域,共76个乡镇。县界与合肥以护城河为界。从北、西、南三面环绕城区,东抵南肥河及巢湖,南至丰乐河南,西至金桥乡,北至长岗店、吴山、高塘等乡,以后屡有变更,县境不断缩小。现以实际交接时间记述如下:
1950年4月,三河撤市设区,划归肥西县。(原合肥县三河区辖的新河、北闸、施婆、黄道等乡、村,于1949年初划属湖西县,1949年7月随同湖西县并入庐江县,未划回三河区)。
1950年3月,肥西、六安两县调整边界部分插花地。六安县太平乡属王集及位于肥西金桥附近的徐楼、陈岗、大房郢等村庄划归肥西县;原两县共辖的马集及街南6个小庄划归六安县。
1951年1月,北外、金斗、卫岗、德胜、城南(3个行政村)乡划归合肥市郊区,共划出行政村34个,耕地43455亩。
1954年9月,郑楼乡郑楼选区划归寿县三义区,共划出自然村12个,耕地1214亩。
1955年3月,山北乡、小埔乡、山西乡、双墩乡划归合肥市郊区,划出面积18.5平方公里,耕地24199亩。
1955年7月,肥西、舒城两县调整边界。肥西县沿丰乐河南岸乡村划归舒城。计有:河南乡5个选区,汪圩乡8个选区,丰乐镇1个选区,黄城乡7个选区、城圩乡2个选区,太平乡6个选区、五星乡7个选区、黄西乡林家拐村,袁店乡廖渡选区,界河乡5个选区;共划出耕地19737亩。舒城县划给肥西县的桃溪镇以北沿丰乐河北岸乡村,计有:合圩乡老郢、山圩、花园、井墩4个选区,谢河乡小街、胜利、油坊3个选区,长郢乡毛墩、利兴、解郢、人店、樊庄、张潭、桥头、土当口、三里、长郢10个选区,共划入耕地13060亩。
1955年12月20日,大蜀山划归合肥市园林管理处,周围长7.5公里,耕地8817亩。
1958年2月,高桥乡优胜农业社,岗集乡远景农业社和共耕农业社的谢岗、茶庵2个生产队划属合肥郊区,成立水库乡;高桥乡淮西农业社(108个自然村、14339亩土地)划归合肥郊区北外乡。
1963年7月,合肥郊区井岗、园林、优胜3个公社划归本县。
1964年9月,井岗、园林、优胜3个公社和肥光人民公社的大井、瓦屋、十八岗等7个生产大队划归合肥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