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自然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它流派 十九世纪文坛:主流——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非主流—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前期象征主义 一、自然主义(19th60 法国) “自然主义文学三块基石”: 1、自然科学:达尔文《物种起源》
2、哲学:孔德“实证主义哲学” 3、方法论:泰纳 “决定论” “实证主义哲学”:所谓实证,就是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排斥想象,强调真实和精确。认为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 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3 个阶段。目前所处的时代,神学思想已属过去,支配现代人的将是科学思想。 封建君主制度也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学思想为指引的工业社会。它把人的生物性当作认识社会发展的基点,提倡将自 然科学的“观察、实证和比较”作为社会的研究方法。 泰纳 “决定论”:推崇实证哲学,把文学批评看成“文学的科学”,提出著名的“文学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的理论, 为自然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种族”——人的“天性”、“遗传性”; “环境”——气候和地理位置; “时代”——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 文学传统:现实主义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特征: 1、以人道主义为武器 2、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达到繁荣 自然主义文学特征: 1、凸显人的生物属性 2、初步显示物对人的异化 3、执着追求真实反映时代与生活 4、强调客观、冷静地反映生活 5、提倡情节的简洁和故事的日常生活化 自然主义的发展 福楼拜—开自然主义先河 “不要妖怪,不要英雄” 龚古尔兄弟(埃德蒙·德·龚古尔、茹尔·德·龚古尔)龚古尔文学奖 《杰米妮·拉赛朵》:自然主义的开山之作 取材于龚古尔兄弟对女仆罗丝的观察笔记,于 1862 年罗丝死后将其改写成了小说。 杰米妮是个农村姑娘, 到大城市后被人强奸,怀孕后生了个死婴。几经周折,她成了老处女瓦朗德依的女佣,变得非常虔 诚。但不幸爱上了邻居乳品商的儿子于皮永。从此她白天虔诚地服侍女主人,夜里沉溺于狂热的情欲,变得歇斯底里,最后死 于肺痨。 《德伯家的苔丝》:农村女子苔丝为了帮助家庭摆脱经济困难外出做工而遭遇的不幸与悲剧。 真实反映了 19 世纪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造成小农经济解题,个体农民走向贫困破产后试图寻找新出路的痛苦过程。 左拉:自然主义文学巨擘和理论体系的建构者 “梅糖集团”标志着自然主义流派形成 论文—《实验小说论》《自然主义小说家》 家族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 写小说就像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一样,不应受到社会规律的支配,小说家的领域是生理学领域,主张着重写人的生理本能。 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主张用纯客观的态度把生活中的一切细微末节准确而毫无遗漏的摄取下来,反对典型概 括。 主张作家对社会也持有客观而科学的超党派、超政治的态度,反对作家在作品中表露思想感情和对事物作结论。 《卢贡·马卡尔家族》 1868 《卢贡家的发迹》 1893 《巴斯加医生》 《小酒店》:将劳动者的堕落归因为酒精中毒 《娜娜》从性的角度展示贵族和资产阶级道德沦丧 《萌芽》:斗争导源于阶级的生存竞争 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不满但无力反抗 社会主义:不理解但无比恐怖 幻灭、苦闷、彷徨、悲观、颓废
主观、幻觉、神秘、怪异 唯美主义+前期象征主义 二、唯美主义(19th60 英国) 19 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它的 兴起是对社会功利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 美学纲领——“为艺术而艺术” 哲学基础——主观唯心主义 特征:1、强调艺术纯粹性,认为艺术“旨在求美”;
1、横向——羊脂球 VS 众旅客 2、纵向——众旅客前后嘴脸 “公众的耻辱”→“像一位神甫在倾听他的信徒颂扬天主,一直带着传教士的那种亲切嘉许的微笑” →“全都不约而同地掉转 头去,好像没有看见她一样”、“神色凛然地挽起妻子的胳膊走向一边,对这个不干净的女人避得远远的” →“没有一个人看她 一眼,也没有一个人想到她” (三)细节精湛,生动传神 “女人呢,所谓尤物之一,她是以妙年发胖著名的,得了个和实际相符的诨名叫做羊脂球,矮矮的身材,满身各部分全是滚圆 的,胖得像是肥膘,手指头儿全是丰满之至的,丰满得在每一节小骨和另一节接合的地方都箍出了一个圈,简直像是一串短短 儿的香肠似的;皮肤是光润而且绷紧了的,胸脯丰满得在裙袍里突出来。然而她始终被人垂涎又被人追逐,她的鲜润气色教人 看了多么顺眼。她的脸蛋儿像一个发红的苹果,一朵将要开花的芍药;脸蛋儿上半段,睁着一双活溜溜的黑眼睛,四周深而密 的睫毛向内部映出一圈阴影;下半段,一张妩媚的嘴,窄窄儿的和润泽得使人想去亲吻,内部露出一排闪光而且非常纤细的牙 齿。” “所有的目光都向她射去。随着香气四溢,大家的鼻孔都张大了。嘴里涌出大量的口水,耳朵下面的领骨紧张得发痛。几位太 太对这个妓女的僧恨简直到了极点,恨不得杀了她,或者把她连同她的酒杯、提篮以及那些吃的东西统统扔到车下雪地里去。” “没有一个人望她,没有一个人惦记她。她觉得自己被这些顾爱名誉的混帐东西的轻视淹没了,……她的愤慨如同一根过度紧 张的琴弦中断了似的忽然下降了,她觉得自己快要哭了。她使出了惊人的努力,镇定了自己,如同孩子一般吞住自己的呜咽, 但是眼泪出来了,润湿了她的眼睑边缘,不久两点热泪从眼睛里往外流,慢慢地从颊部往下落,好些流得更迅速一些的眼泪又 跟着来了,像一滴滴从岩石当中滤出的水,有规则地落到了她胸脯突出部分的曲线上。她直挺挺地坐着,眼光是定着不动的, 脸色是严肃而且苍白的,她一心希望不至于有人看见她。 ” 《项链》:资产阶级世俗生活 《我的叔叔于勒》:下层人民生活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美)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俄)契诃夫——《变色龙》、《套中人》 (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古代、想象中的未来、乃至梦幻中的事物为题材; 3、追求艺术的形式美,认为形式本身是自足的。 发展:戈蒂耶—法国唯美主义首倡者 《莫班小姐·序言》—唯美主义纲领 王尔德:英国唯美主义的最大代表 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认为只有“美”才具有永恒价值,主张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应超脱人生,不受道德约束;认为 “艺术不是人生的镜子,而人生才是艺术的镜子”。 《道林·格雷的画像》(又译《画中人》):道林格雷是一名长在伦敦的贵族少年,相貌极其俊美,心地纯真,一位画家为道林画了 一幅画像,而道林在画家的朋友亨利勋爵的蛊惑下,向画像许下心愿:美少年青春永葆,所有岁月的沧桑和少年的罪恶则由画 像来承担。 道林开始不以为然,没想到自己玩弄了一位纯情的女演员的感情后,女孩自杀,此后竟然真的发现画像上道林的样子发生 了邪恶的变化。此后恐惧的道林反而更加放纵自己的欲望,而画像一日日变得丑恶不堪,道林仍然青春永葆。十八年后,那位 画家又见到道林,道林出于对画家作品的憎恨和对自己丑恶灵魂厌恶,谋杀了画家。当年那位女演员的弟弟也前来寻仇,被道 林巧言欺骗,不久也死于意外。道林因为女演员弟弟的意外死亡而良心发现,举刀刺向丑恶的画像,结果自己离奇 地死去,面 容变得丑恶苍老,而画像反而年轻如初。 三、前期象征主义(19th50 法国) 反对描写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视为主观世界的象征,主张诗歌应表现超现实的“理想世界”。这世界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下意 识之间,非人们的理性可以感知,唯有默悟才能达到,通过象征才能暗示。因而,象征主义重视主观幻觉而轻视客观描写,重 艺术想象而轻现实再现,采用象征、暗示、启发等手法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 特征:化丑为美,丑中见美、心灵隐秘的捕捉、暗示手法、语言革新、音乐效果 波德莱尔——象征主义奠基人 《恶之花》 “诗歌三王”——魏尔伦、马拉梅、兰波 莫雷亚斯——《短歌集》序言中首次提出“象征主义” 莫泊桑(1850—1893) 350 篇短篇小说、6 部长篇小说、3 部游记 福楼拜 “你所谈到的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来标志它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 寻求到迄今还没有找到的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绝不应满足于近似的、绝不应利用蒙混,甚至是高明的蒙混的 手法,不要利用语言戏法来逃避困难。 ”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哟?那富丽堂皇的马车一回事,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 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 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短篇小说:《羊脂球》:普法战争(1870—1871) 人物:鸟先生——商人 卡雷拉玛东——资产阶级 布雷维尔伯爵——政界人物 贵族太太们——统治集团附属及帮凶 修女——虚伪阴险的教派 高尼岱——政客,高唱爱国调子而实际上对祖国毫无感情的人 羊脂球——下层社会小人物。 行程:里昂→多特→勒阿弗尔 情节:Tue:厌恶→亲热 Wed:义愤填膺→冷淡、要求 Thu: 憎恨 Fri:劝说 Sat:厌恶 艺术:(一)以小见大,紧扣主题 “不在公共场所跟外国兵表示亲近,在自己家里客客气气原是允许的。于是到了外面,彼此变成了不相识,可到了家里,却很 高兴谈谈说说,而住在家里的德国军官呢,每晚待在壁炉旁边跟大家一起烤火取暖的时间就更长了。” “克鲁瓦塞、第厄普达尔或比普沙尔附近,船夫和渔人常常从水底捞上德国人的尸体来。” (二)对比鲜明、效果强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