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四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93158
老子道德经全文老子:「道德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钥乎 .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动善时 .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道德经」: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章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上一章讲去甚、去奢、去泰,这一章进一步警告人们不可以兵强天下,这就更往低层来说了。
“以道佐人主者”,“佐”是帮助、辅佐的意思。
可以看出这章是专为帝王师所写的。
(删:我参考很多其他本子以后,觉得“佐”应该是改成“做”字,因为“佐”是帮助、辅佐的意思,并不是指最高的首领,但是从这以前的文章和这以后的文章都是谈这个官长,就是说真正首领人物,所以这个佐和做在古人眼里很容易相混,所以我觉得“以道佐人主者”,应该成为“以道做人主者”,按:老子时候“做”没有“作为”的意思,)王弼注说:“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强于天下,况人主躬于道者乎。
”就是顺应自然去辅助人主,不可以用武力去挟制天下人。
以道为本才能正,人心正了的话,一切的行为就都正了。
我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梁是屋子的主要结构,君主就是国家的梁。
做君主的人正了,这个国家的人民也就正了。
做君主的不正,天下跟着就歪了。
比如说谎的人,当他说了一个谎言之后,就必须编造另一个谎言去圆它,然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谎言。
女人好瞒年龄,哪怕小几岁都是好的,可你要瞒了年龄就麻烦了,必须要遮盖,因此许多太太们,按她们说的年龄算来都是未婚生子,为什么呢?她的年龄瞒得太多了。
又比如说有一次我们去韩国开会,这个韩国主持人有43个博士头衔,头一个博士是在到中国学佛时候悟明法师给的。
但我们算一算,念博士的话最聪明的人也得两年,他要八十六年才能拿到这么多学位,那么现在应该多少岁呢?这一次人家又送他两个博士头衔,他现在已经有四十五个博士学位了。
现在法院闹得很厉害,所有重要的公案法案都不能通过,为的就是“敷衍”两个字。
这在我们外头人看来可笑极了,国家大事都摆在那儿了,你愣要这边遮盖那边遮盖的,最后弄得现在天下大乱。
不管是在执政党还是在野党,我们现在闹的一些东西都是不正的,而做官长的人不正,天下跟着就都乱了、歪了,到最后没法治就出武力。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de)一部着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de)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de)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de)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de)哲学着作.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de)道,就不是永恒不变(de)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de).但这样(de)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de)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de)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de)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de)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de)道,不是一般(de)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de)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de)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de)母亲.所以,从虚无(de)角度,可以揣摩他(de)奥妙.从实有(de)角度,可以看到他(de)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de)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 天下(de)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de),难和易是相互促成(de),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 所以,圣人从事(de)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de)事业;圣人施行(de)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de)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de)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de)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注释:[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de)宗教迷信.这种解释不确切.这句话里(de)"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说老子原文(de)"象帝"就是上帝,这是不对(de)."象"就是象,是"形象"(de)意思,不是"上" (de)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 字(de)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 不是至高无上(de),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de)"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 "之无限、永恒、自在(de)内涵相一致.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之五"老子中(de)神与帝" .翻译: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de)祖宗.放弃自以为是(de)锐气,摆脱纷纭万象(de)迷惑,和于你生命(de)光中,认同你尘土(de)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de)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翻译: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de)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de)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de)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de)稻草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de)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翻译: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de)母体.这个母体(de)门户,便是天地(de)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翻译: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de)私吗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翻译:最高(de)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de)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翻译: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千锤百炼(de)锋芒,也长不了(de).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翻译: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谁能洗净内心(de)杂念,透亮如明镜呢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de),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de)恩德啊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翻译: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de)圆木上,圆木有空(de)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de)地方,才有器皿(de)用处(能容纳).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de)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de)功用啊.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翻译:缤纷(de)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de)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de)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de)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de)愉悦.据此而取舍.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翻译: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de)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de),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为什么说最大(de)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所以,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de)人,堪为普天下(de)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de)人,堪得普天下(de)信靠.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1],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注释:[1]释德清注:"致诘,犹言思议".又马王堆甲乙本「致诘」作「致计」,均有深究之义.翻译: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de)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他是没有状态(de)状态,没有形象(de)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他(de)先头,追踪抓不着他(de)尾迹.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de)要领了.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翻译:古时候善于行道(de)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谨守好像畏惧四邻,恭敬严肃如同作客,流逸潇洒如同化冰,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谁能沉淀混浊(de),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de),使之徐徐复活呢持守此道(de)人,是不会自满自溢(de).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翻译: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de)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翻译:至高至善(de)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de),赢得人们(de)亲近赞誉.再次(de),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de),遭人们侮慢轻蔑.信实不足,才有不信.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de)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de)啊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翻译: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翻译: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de)好处.弃绝仁义(de)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de).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认识生命(de)本根,持定存在(de)本原.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拒绝人间(de)学问,保持无忧无虑(de)心.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翻译: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de),不能不畏怕啊.荒野啊,广漠无际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de)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de)舞台.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de)样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de)时候;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de)人.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de)心肠啊世俗(de)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世俗(de)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老子·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翻译:最高(de)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de).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de)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着.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从古到今,他(de)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翻译:受屈辱(de),可得成全;受冤枉(de),可得伸直;低洼(de)得充满,将残(de)得新生,缺乏(de)便获得,富有(de)便迷惑.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de)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de)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de).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de)话,岂是虚构(de)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翻译: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de)是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 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de)人就认同道,有德(de)人就认同德,失丧(de)人就认同失丧.认同道(de)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de)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de)人,失丧便拥抱他.信心不足,才有不信.老子·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翻译:翘着脚就站立不住,蹦着高就走不成路.自以为能看见(de)是瞎子,自以为聪明(de)是傻子.自我夸耀(de)徒劳无功,自高自大(de)不能为首.从道(de)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像多余(de)饭,累赘(de)事,只会让人厌恶.有道(de)人不会这样(de).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翻译: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de)存在.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天地万物(de)母亲.我不知道他(de)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所以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宇宙中四个为大(de),人是其中之一.然而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老子·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翻译:重是轻(de)根基,静是躁(de)主人.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着辎重.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然而有(de)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轻浮就会失根,骄躁就会失控.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翻译:善于行走(de)不留踪迹,善于言辞(de)没有暇疵,善于计算(de)不用器具.善于关门(de)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de)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de)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de)资财.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de)奥妙啊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翻译: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de)溪流.作为天下(de)溪流,永恒(de)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de)婴儿.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de)工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de)工具,永恒(de)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de)境界.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de)虚谷.作为天下(de)虚谷,永恒(de)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de)本原.这本原化散在不同(de)人身上,成为不同(de)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如此,至大(de)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de).老子·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翻译:想用人为(de)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de).天下是神(de)器具,不是人为努力就能得着(de).人为努力(de),必然失败;人为持守(de),必然丧失.世间是这样:有占先前行(de),就有尾追不舍(de);有哈暖气(de),就有吹冷风(de);有促其强盛(de),就有令其衰弱(de);有承载(de),就有颠覆(de).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de)、奢侈(de)和骄恣(de)东西.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翻译:用道来行使主权(de)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de).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着来到.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强夺硬取.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骄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强.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老朽,这不是出于道.不是出于道(de),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翻译:兵是不吉利(de)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de).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de)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de)人, 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de).所谓兵,是不吉利(de)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de)人不用它.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原文地址: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12.6)作者:北京大學國學社道德經介紹道德經原名老子,一如戰國時諸子,各以其本姓以為書名,至唐玄宗,取上篇之道可道,及下篇之上德不德,冠以經名,延用至今。
老子就姓老,非姓李,春秋戰國無李之姓,為周之守藏吏,見周室骨肉自相爭奪殘害,於是棄而西行。
函谷關吏令尹喜,一日晨,見紫氣東來,知有聖哲將過此,果見老子,騎青牛緩緩自東而來,迎入關中,具寫5254字,世稱五千言。
兩千餘年來,為其註釋者,兩千七百餘人,約五千萬字。
歐美各國譯傳老子之國家,僅次於Bible之譯述者。
老子西行,史稱不知所終。
有杜光廷,著《老子西行化胡經》,稱老子至印度,得釋迦為弟子。
故世稱胡亂編撰為杜撰。
老子西至秦國,留秦二十六年,死時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父。
老子深諳權術之道,老子之書,若熟思而善用之,可成為最高明、最善駕馭人之領袖,故我稱之為帝王術。
老子一書,為我國國寶,現為政府尊重提倡,老子可以無憾,國呖梢圆老子雖僅五千餘字,字字珠璣,諧韻易讀,(前後篇扣應),易於記憶。
希望好學之士、企業領袖多加體會,并哂弥P薜乐烁伸镀渲校虻眯扌兄贰U婺耸篱g及出世間兩用之良書上策。
道德經第一章研究道德經者,皆用王弼之注解。
將其分為八十一章,乃後人將其五千言分割而成,故以後諸章文字,常顯得突兀不通。
第一章為總述,其後諸章皆解釋其理、及啟用修持之道。
非常道、非常名,重在此常字。
歷來皆將常解為平常、尋常、恒常,細思之後,此“常”乃“本體”。
可道、可名者,皆形而下之事物,故皆“非”。
繼之以“常無”“常有”,此“本體”,具“有”與“無”二者,“有”與“無”二者,同出於“常”,而非“道”,亦不可“名”。
“有”“無”二者,乃老子一書之注重討論之中心,使之成為可加利用、修為之形而下事物。
故同謂之玄。
舊本有將玄字改為元,乃避康熙玄曄之諱,玄之又玄,乃成為眾妙之門。
叶曼老师讲《老子》第二十二章
叶曼⽼师讲《⽼⼦》第⼆⼗⼆章叶曼⽼师讲《⽼⼦》第⼆⼗⼆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抱⼀为天下式。
不⾃见,故明;不⾃是,故彰;不⾃伐,故有功;不⾃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哉!诚全⽽归之。
王弼注:“(不⾃见〔则〕其明(则)全也).(不⾃是则其是彰也).(不⾃伐则其功有也).(不⾃矜则其徳长也).⾃然之道亦犹树也.转多转远其根.转少转徳其本.多则远其眞故⽈惑也.少则得其本故⽈得也.⼀少之极也.式犹则(之)也.”从道的体讲道的处事的⽤,就是说⼈怎么能够处事,怎么能够⽤在现世上。
“曲则全”,普通说是委曲求全。
王弼的注“不⾃见其明则全也”,即⾃⼰不见到⾃⼰的⾼明,⾃⼰的聪明,⾃⼰⼀切的好处。
孔⼦在《易经》的戏词传中说“所谓屈成万物⽽不已”。
这个“屈”就是说,你能够圆的话,你就可以做成⼀切的东西。
所以没有⼀个东西不做成,⽽不遗是不遗失。
所以屈是圆形的,圆形是世界⼀切的物形。
地球是圆的,地球围绕太阳⾛是圆的,整个⼀切都是圆的,要不然就是抛物状。
因为只有圆才能够周全,圆满只有圆才能够满。
也只有圆才能够动转。
车轮要是⽅的,⾛不了了,⼀定得是圆的。
⼀切东西只有圆才能够周全,才能够转动,也只有圆才能够⽆碍。
像桌⼦有棱有⾓,⾛到头没有了,得拐弯了。
拐弯这个⾓就能够伤⼈,它不但伤⼈它也⾃伤。
碰碰撞撞都碰到这,什么东西最先坏?任何⼀个东西有⾓的地⽅先坏。
所以只有圆才能够⽆碍,不妨碍别⼈也不伤害⾃⼰。
做⼈处事都要说外圆内⽅,外圆就是同光和尘,内⽅我们不⼊流,不追随下流。
《四书》说“和⽽不流”,和就是外圆,不流就是外⽅。
中国古时候的铜钱象征外圆内⽅。
这样才能够少摩擦,少障碍,⽽能够圆满周全。
所以说曲则全,“枉则直”,枉是弯⼀下,直是正直。
但不要徼枉过正,好⽐说好冤枉是这个枉,做什么东西做得太过分了,我们说矫枉。
过分的把它矫枉,结果正了。
许许多多的是⾮都是常常矫枉过正,没合中庸之道。
听叶曼大师讲老子的智慧
听叶曼大师讲老子的智慧2010年12月21日晚,我应邀在国宾酒店“中外名家大讲堂”聆听了国学大师、96岁的叶曼女士关于“老子的智慧”的讲座。
可容纳三百多人的报告厅不仅座无虚席,而且过道上站了许多人,可见当今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叶曼老师的景仰。
我和朋友交流,尽管岁末诸事繁多,但叶曼大师的讲座一定要抽出时间来聆听。
我在两年前曾听叶曼老师讲授过《老子》,受益匪浅,我曾在博客上有记载。
暂且不论叶曼老师所讲内容宏大精妙,就凭她老人家96岁高龄,还能够面对几百名听众侃侃而谈、思维敏捷、记忆超凡,这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赞,对中华智慧的明证,对生命潜力的诠释。
每个前来聆听叶曼女士讲座的听众都会受到自信的鼓励,大家都渴望向叶曼大师学习,希望自己96岁时,也能够和叶大师一样快乐地活着,最好也能登台演讲。
为了博友认识叶曼大师,下面对她作一简要介绍。
叶曼,国学大师,1914年生,6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大法学院经济系。
中年为明了生死困惑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屡有所得。
20世纪80年代出席世界佛教大会时与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相遇并成为好友。
叶曼女士是当今世界极少能将儒、释、道文化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
主要著作有《叶曼拈花》《世间情》《叶曼讲心经》《叶曼讲金刚经》《叶曼随笔》《叶曼讲阿弥陀经》,协助南怀瑾先生编著《楞严大义今释》等。
叶曼大师用了一个半小时,讲解了“老子的智慧”。
原本是本科学生两个学期的课程,压缩在一个半小时,实在是难为了叶曼大师。
叶曼大师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讲出了许多新观念,澄清了一些曲解老子的谬误。
使听众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叶曼大师将深奥难懂的理论讲得活泼幽默,赢得听众的阵阵掌声。
下面请博友分享一位96岁大师赐予我们的“老子智慧”,希望读者从中受益。
有真正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若能宁静淡泊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便可成为众望所归的大好人。
老子《道德经》(全文诵读+释义)
《道德经》 简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带拼音)_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带拼音)_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第一章•dào道•kě可•dào道•,•fēi非•c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iān天•dì地•zhī之•s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mǔ母•。
•ɡù故•c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iào妙•;•c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iǎo徼•。
•cǐ此•liǎnɡ两•zhě者•tónɡ同•c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wèi谓•zhī之•xuán玄•。
•xuán玄•zhī之•yòu又•xuán玄•,•zhònɡ众•miào妙•z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tiān天•xià下•jiē皆•zhī知•měi美•zhī之•wéi为•měi美•,•è恶•yǐ已•。
•jiē皆•zhī知•shàn善•zhī之•wéi为•shàn善•,•sī斯•bú不•shàn善•yǐ已•。
道德经 第三十四章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五味④令人口爽⑤,驰骋⑥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⑦。
是以圣人为腹⑧不为目⑨,故去皮⑩取此道⑪。
译文沉溺于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淹没于漕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沉溺于丰盛的美味佳肴,使人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纵情于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沉溺于稀有的奢侈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执要掌握根本,不做声色犬马玩物丧志的事情,所以通过抽象(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去伪存真,去掉主观妄作而趋向大道遵守法则。
注释①五色:五种颜色,青、白、赤、黑、黄,泛指各种颜色。
②目盲:眼瞎,此处指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宫、商、角、徵、羽,泛指各种声音。
④五味:(1)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另一说是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其实甜就是甘,辣就是辛。
(2)泛指各种味道或调和众味而成的美味食品。
3.现代科学证明,人共有五种味觉,即酸、甜、苦、咸、鲜。
辛、酸、咸、苦、甘,这就是五味。
它对应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对应的五色是白、绿、黑、红、黄;对应的五脏是肺、肝、肾、心、脾。
五味入五脏,就是从这里来的。
当然,在中药里,还会有淡味和涩味。
其中,涩味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
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得知,继而人们发现药物的滋味与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
如:多甘味能补虚缓急;多酸味能敛肺涩肠;多苦味能降泄燥湿;多咸味能软坚散结;多辛味能发表行散;所示效用(一)辛1、治疗作用: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2、不良反应:辛味药多大能耗气伤阴。
(二)甘1、治疗作用:能补助、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品性等作用。
2、不良作用:腻膈碍胃,令人中满。
(三)酸治疗作用: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不良反应: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
(四)苦1、治疗作用: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燥显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
老子道德经全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老子:「道德經」: 第一章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老子: 「道德经」: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道德经」: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四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四章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上一章告诉我们真正的明是自知,所以说自知者明。
真正的强是战胜自己,所以说自胜者强;真正的富是知足,所以说知足者富。
精进强行才能有志,顺应自然才可以长久。
这样,虽然死了,但遗风遗德流传天下,虽死犹存,这才是真寿。
三十四章紧接着上一章,告诉人们怎么向道。
这一章里有两个字读起来很不顺。
如“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假设用两个“而”字就不大通了;下面跟“可名为大”相对的“可名于小”,这个“于”字也有点不通,怀疑应该是“可名为小”。
《道德经》主要是告诉人怎么向道。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这里老子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就是这个意思。
“道”很伟大,能够衣养万物,天底下的事情完全是靠着大道。
王弼注说:“言道泛滥无所不适,过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
”“汜”是河水泛滥的意思。
河水泛滥,没有一个地方不淹着;大道氾兮,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它。
道充满整个宇宙,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它,它可以左右,可以上下,可以周旋而用。
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也可以。
那么,这个“道”在哪呢?这个道充塞在宇宙天地间,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没有一个时间没有,只要有心向道,就会左右逢源,到处都可以找到它。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也。
”同样,只要我要道,就不会不知道它。
道虽然很高深,但也很浅,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饮食起居、喜怒哀乐中都有道,我们最好的、最坏的都是从它哪儿出来的。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刹那间都不可以离开它,离开它就不是道了。
底下说:“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万物都是从道出来了,它从不推辞到自己的责任。
万物跟道就像儿子跟母亲一样。
只是道无形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道跟佛经里所说的那样,在理上不立一尘,在事功上不舍一法。
我们不能知道它的存在,只能从万物中间去体会。
春夏秋冬不停运转,万物都是从这生出来的。
没有植物、动物,人就根本活不了。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2013-07-08 15:00:03)转载▼第七十一章七十章跟七十一章都是在重点谈“知”字。
我们不必学你就可以知道的,好比说小孩子,生下来他不必学就找奶头。
你可以不学就能够的事情,这叫良能。
怎么可以容易行又容易知呢?所以在七十章谈这个其实是非常容易的。
下面我们接着讲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这句话有点麻烦,要改一改这话。
我们把这句话改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把这一个“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搁在最后一句的前头。
“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样就顺了。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有一个“是以不病”太多了,删掉。
你们知道为什么出这个错呢?古时候我们都是用简,后来才在一个汉王的墓里头发现了卷子写的道德经,居然没有坏。
而老子的这些篇章,我们从来都是用竹子刻写的。
而用竹子你得刻,刻了以后一片竹简没有多少字,要是断了的话都乱了,章法也乱了。
我们说孔夫子看易经韦编三绝,不停地翻,拴竹简的那个皮带都断了三次,你们想想他看了多久了。
又或者原来这句话就是很乱,所以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上一章着重是在讲怎么容易知“道”,老子说他的“道”非常容易知道,非常容易做到,而众人不知道,也不能做到。
你要真正知道的话,你就能行,但是世上的人无知,而且强不知以为知,所以出毛病了,故“病”矣。
“知不知上”,你知道你不知,这是了不起了。
你知你自己无知,你这是很高明的了。
问题是我们知道的实在有限。
庄子说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的命活一百岁,是非常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边际的。
比如说像大藏经,一本经我们一辈子皓首穷经也都弄不通它,你拿有涯的生命去追逐无涯的知识,那不是自不量力吗?我们真正知道我们无知,这样的话我们才算是高明的人。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二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前面两章都讲用兵非常不好,这里紧接着前两章,告诉我们怎么以道治天下。
以道治天下,就要守着这个朴,这样,天下自然都来归附于你了。
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清静无为。
原木没有做成器皿的时候就叫做朴,原玉没有雕成东西的时候就是璞。
朴和璞读音相近,繁体字只是偏旁不同。
道清静无为。
“道常无名”。
“常”是终古不变的意思。
世人都希望一切好的事物能“常”,但是真正能“常”吗?天底下的事情没有能够“常”的。
诸心无常就是这个意思。
但老子从万事万物中提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就是“道”,也就是“常”了。
前面对“道”已经讲过很多,我们都了解了“道”是造化的根,万物的本,不变也不迁,不坏也不灭,无形又无名,非常神妙。
这个东西本来没办法给它起名字,老子给它强加一个名字,就称之为“道”。
道小得没法再小,但天下一切东西都从它出来。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王弼注说:“道无形不形,常不可名。
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
朴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
故将得道,莫若守朴,夫智者可以能臣也。
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
朴之为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故曰莫能臣也。
”一块原木放在那里,虽然很小,但天下不敢看低它。
为什么呢?所有家居木器都是它做成,没有它就不可能做成这些器具。
越是混沌的东西越有有无数的可能性。
道家把混沌之前的状态称之为无极,无极中什么都没有,但是在无极中就生出东西来了,叫做太极。
后来太极分阴阳,阴阳生万物。
“朴”在没有成器之前非常渺小,人们常常不加以重视,但等到朴散而为器,人们反而就以为大了。
比如说“电”无形无象,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等到它通过电器发挥作用之后,人们才能欣赏光,欣赏声音,欣赏它的一切用途。
道也是这样,它虽然无名无形,可是放之则弥六合。
“弥六合”就是的充满了六合,东西南北上下。
因此,人们常常本末倒置,不懂得朴虽然小,但却是最根本,最值得重视的。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三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上一章是讲怎么修身治国。
这一章就是要告诉你该怎么自知、自强,怎么立志。
王弼注说:“知人者,智而已矣。
未若自知者,越智之上也。
”知人不过是有智慧而已,不如自知,因为自知超乎智之上。
我们都知道,知人善用非常重要,历史上能创业立功的人,汉高祖也好,唐太宗也好,都很会用人。
任何一个王朝的衰败多半是由于不会用人引起的。
诸葛亮《出师表》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我们能够知人善用,让不同的人才做不同的事情。
假设一个人又贤又能,那当然很好,如果一个人只贤不能,或者是只能不贤,那就得因材施用了。
有的君主是只用贤而不用能,而曹操是不用贤而只用能。
有人批评曹操,曹操问:“我是什么样的人?”人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是奸雄也。
”意思是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可以做一个辅佐明君的大臣,在乱世的时候就能变成奸雄。
曹操正是处于乱世,而预见汉朝末代的这几个帝王又懦弱又糊涂,要选贤举能才能够阻止天下混乱的恶性发展。
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子上,同时赏罚要清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不能只赏不罚,也不能只罚不赏,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智。
国家的盛衰兴亡跟用人有很大关系。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文臣治理国家,保住了江山,但是到了他末年的时候,就开始变得混乱起来。
明太祖也是一样,他刚刚登基的时候很会用人,但慢慢地他的继承人养在妇人跟宦官手里头,完全不知民间疾苦,也不知道要好好地研究治国之道。
当用人只是找谄媚的人,找Yesman,那么一定会衰败的。
所以知人善用的帝王很了不起,他的智慧只是用在外头。
“知人”不是太难,尤其是当你阅人无数的时候,大概看人的相貌就可以把人分出来,从别人的一举一动中差不多也可以看出来。
但是自知相当困难,必须去掉所有的私心欲念,各种自以为是的、傲慢的、嫉妒的想法,把这一些欲念全都排除干净之后,再来深深地克制自己,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归根复命”,然后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道德经《三十四章-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三十四章-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三十四章-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四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音版】大(dà)道(dào)泛(fàn)兮(xī),其(qí)可(kě)左(zuǒ)右(yòu)。
万(wàn)物(wù)恃(shì)之(zhī)以(yǐ)生(shēng)而(ér)不(b ù)辞(cí),功(gōng)成(chéng)而(ér)不(bù)有(yǒu)。
衣(yī)养(yǎng)万(wàn)物(wù)而(ér)不(bù)为(wéi)主(zh ǔ),可(kě)名(míng)于(yú)小(xiǎo);万(wàn)物(wù)归(guī)焉(yān)而(ér)不(bù)为(wéi)主(zh ǔ),可(kě)名(míng)为(wéi)大(dà)。
以(yǐ)其(qí)终(zhōng)不(bù)自(zì)为(wèi)大(dà),故(gù)能(néng)成(chéng)其(qí)大(dà)。
【译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是非常宽广的,他包容万物无所不至。
可以引用易经里面的那句话“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宇宙万事万物,都依靠着它(“道”)生长,而不用对它辞谢。
有功而不居功。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虽然衣养着宇宙万事万物,而不去主宰它们。
因而“道”生育万物,而万物却不知道真正的母亲。
叶曼:道德经之我见
叶曼:道德经之我见*导读:道德经原名老子,乃诸子百家之一.至唐玄宗,取上篇之「道可道」之道,下篇之「上德不德」之德,改称道德经.老子姓老,如二十四……道德经原名老子, 乃诸子百家之一. 至唐玄宗, 取上篇之「道可道」之道, 下篇之「上德不德」之德, 改称道德经.老子姓老, 如二十四孝中, 娱亲之老莱子, 亦姓老. 不知史书为何称老子姓李? 或因古字体「老」「李」极形似? 实则春秋时并无李之一姓, 甚至有人称并无李之一字. 其实李乃菓名, 如桃、杏.「老子」一书之为书名, 亦如孙子、墨子等等. 当时百家争鸣, 人若求出名, 都以著作播名于世, 故战国时百花齐放.唐朝在五胡乱华之时, 原为鲜卑族与汉族之混血族群. 建立朝廷, 统一天下之后, 必须涤除胡之血统, 认承古代圣哲为祖宗, 于是乃认祖归宗于老子, 而姓李.自汉初立国, 史称「文景之治」因文帝之母窦太后, 崇习道学, 甚至汉武帝虽独尊儒术, 事实上, 依然「外尊儒术」. 却都「内崇黄老」.道德经虽然仅五千二百五十四字, 但自古以来, 为其批注者约二千七百人, 批注字数,约五千万余字, 亦即每一字约有一万字批注之. 即在国外, 译者亦多, 据统计, 除圣经外, 将原文译成外国文字者, 老子名列第二.现在流通版本皆用晋朝王弼之注. 王弼著作甚多, 不幸二十四岁即去世, 才子早夭, 实为中国文化之损失.因道德经之名, 而称道家、道教, 实则「道」所指, 乃指其可行之道, 「德」者,得也, 乃指其所行之得. 王弼注「可道之道, 可名之名, 指事造形, 非其常也.」但未将此「常」字加以重视. 用现代名辞, 此常, 乃系指本体. 故「常」具「无」与「有」. 因具无, 真空生妙有, 所以可以观其妙, 「常」具「有」, 有乃无疆无涯, 所以可以观其无尽之物. 「无」因有「有」而无, 「有」因有「无」而有.是以在本体「常」之所以说「常有」、「常无」, 而非说「道有」「道无」. 古圣哲无论儒、道、释、皆重「一」. 孔子:「吾道一以贯之」,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释迦先说四谛, 再说十二因缘, 皆是方便, 为初学弟子说世间法. 最后则说「祇此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是以道德经第二章, 即声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更能解释第一章之「常有」「常无」. 唯有本体, 包涵万有而真空, 是以有与无皆出自本体, 故「玄之又玄」. 唯生起作用, 乃有分别心, 是以有「道」, 有「德」, 一切皆源于「知」之一字, 此即分别心.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 有「此」方有「彼」. 第十章则更明显说「载营魄抱一」, 「营」指物质, 「魄」指精神. 此身载二者, 修行须抱「一」.此本体「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 皆不可致诘」. 义即不可思, 不可议. 而道之起用, 则用于本体之具「有」具「无」,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无论造屋、制器皿, 皆本于此, 故一切视、听、及任何举动, 皆由于本体, 故将物质精神「混而为一」.再特别说明「常」为本体.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由此更可证明「常」乃指万物万事之本体, 而非经常、恒常.道乃指本体起用之行, 虽亦不可言说,不可规范, 但整部道德经, 用种种说法描述其形式及行法.至于本体, 可由一偈, 约略状其一二「有物先天地, 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物主, 不逐四时凋」。
道德经34章的原文和译文
道德经34章的原文和译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大道被废弃,却有仁义;智慧被抛弃,却有大伪;亲戚关系不和,却有孝慈;国家陷入混乱,却有忠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第34章是道德经中的一篇短篇,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对四种现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道德、智慧、亲情和忠诚的看法,也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行事。
首先,作者提到的是“大道废,有仁义”。
这里的“大道”指的是道德、德行之道,而“废”则是指这种道德在现实中被人们所遗忘。
尽管如此,作者认为在这个被遗忘的时代,仁义却依然存在。
这是因为仁义是人类天生的美德,只要人们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追求,就能够在生活中体现出来。
其次,作者提到的是“智慧出,有大伪”。
这里的“智慧”指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才华,而“大伪”则是指这种智慧被人们所利用,用来欺骗他人。
作者在这里告诫人们,智慧只有在用于善良的事情上,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它的价值。
如果用于欺骗他人,那么这种智慧就成了伪善。
第三,作者提到的是“六亲不和,有孝慈”。
这里的“六亲”指的是亲戚之间的关系,而“孝慈”则是指儿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关爱。
尽管现代社会中亲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薄弱,但是孝慈这种美德依然存在。
在作者看来,孝慈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只有拥有孝慈之心,才能够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最后,作者提到的是“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里的“国家”指的是整个社会和国家,而“忠臣”则是指那些为了国家利益而舍弃个人利益的人。
在作者看来,只有有这些忠臣的存在,国家才能够保持稳定和繁荣。
因此,忠诚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人类最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
总之,道德经34章的原文和译文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道德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学习这些道德准则,不断地提醒自己,追求这些美德。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资料来源:文贤书院作者:叶曼时间: 2008-08-07天上的龙变化莫测,孔子说老子“其犹龙邪”,表现出对老子非常高的推崇。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
苦县原来属于陈国,后来楚国跟陈国打仗,把陈国打败了,并夺走了苦县,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楚苦县。
司马迁又说老子姓李,名耳,字摐(音窗,撞也)。
名字叫“耳”,是因为耳朵大。
不过,春秋时候并没有“李”字,更没有“李”姓,那么老子为什么姓“李”呢?我想大概是后人以为世上没有姓“老”的,而“李”和“老”的读音非常相近,就把两个字混淆了吧。
但我们知道,“二十四孝”里头,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老莱子戏亲”,这个故事的主角“老莱子”就姓老。
后来有人说老子就是老莱子,这完全是误会。
也有人说老子在娘胎里头呆了八十一年,生下来的时候头发胡子全都是白的,所以人们就管他叫老子,这也是揣测之词。
老子曾经担任周朝的守藏吏,管理中央藏书机构的档案、文书、卷宗等,所以他的学问非常好。
老子生活的时代中,周室已经东迁,周王朝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周室已经慢慢衰萎了。
春秋时候虽然还是周朝一统天下,但我们知道诸侯国非常强大,中央王朝根本没有办法控制他们。
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先后称霸的有五个国家。
老子看到天下混乱纷争的情形,就辞职离开了中央王朝,往西边去了。
诸位都知道,往新疆去的路上要经过一个重要关卡,就是函谷关。
西汉刘向在《列仙传》对老子西行的故事,记载得很有传奇色彩。
一天早上函谷关守吏尹喜起来望气,看到关内一股紫气正从东边飘来。
我们春节时候贴的春联上,横批常常写着“紫气东来”,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尹喜看到紫气东来之后,知道今天必定有圣人从这里经过,于是就在那里等着。
果然他看见老子骑着一匹青牛慢慢地走来。
尹喜既然已经知道他是圣人,就决不肯轻易放他过去。
他问:“请问您要到哪儿去?”老子说:“我要出关,请你放行。
【诗歌鉴赏】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诗歌鉴赏】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原文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注释、汜:同泛,广泛或泛滥。
2、辞:言词,称说。
不辞,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
3、不有:不自以为有功。
4、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
5、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6、常无欲:一本无此二字,认为此乃衍文。
7、小:渺小。
8、大:伟大。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译文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
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
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
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赏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说明“道”的作用,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书中再次谈到“道”的问题。
他认为,“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任自然。
这些观点,老子在前面某些章节中已经做过论述。
这一章是继续阐发三十二章的道理,讲“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实际是在期望统治者们应该像“道”那样起“朴”的作用。
此章内容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在谈作为“圣”、“侯王”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学术界,关于老子的“道”的属性,有几种不同观点,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截然对立的观点。
持“唯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超时空的无差别的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
对此,张松如认为,“我们不这样看。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么能是‘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呢?而且,就它覆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欲也,可名小于’;就万物归附它,而不知道谁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上一章告诉我们真正的明是自知,所以说自知者明。
真正的强是战胜自己,所以说自胜者强;真正的富是知足,所以说知足者富。
精进强行才能有志,顺应自然才可以长久。
这样,虽然死了,但遗风遗德流传天下,虽死犹存,这才是真寿。
三十四章紧接着上一章,告诉人们怎么向道。
这一章里有两个字读起来很不顺。
如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假设用两个而”字就不大通了;下面跟可名为大”相对的可名于小”这个于”字也有点不通,怀疑应该是可名为小”
《道德经》主要是告诉人怎么向道。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这里老子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就是这个意思。
道”很伟大,能够衣养万物,天底下的事情完全是靠着大道。
王弼注说:言道泛滥无所不适,过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
也。
”汜”是河水泛滥的意思。
河水泛滥,没有一个地方不淹着;大道氾兮,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它。
道充满整个宇宙,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它,它可以左右,可以上下,可以周旋而用。
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也可以。
那么,这个道”在哪呢?这个道充塞在宇宙天地间,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没有一个时间没有,只要有心向道,就会左右逢源,到处都可以找到它。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也。
”同样,只要我要道,就不会不知道它。
道虽然很高深,但也很浅,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饮食起居、喜怒哀乐中都有道,我们最好的、最坏的都是从它哪儿出来的。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
刹那间都不可以离开它,离开它就不是道了。
底下说: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万
物都是从道出来了,它从不推辞到自己的责任。
万物跟道就像儿子跟母亲一样。
只是道无形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道跟佛经里所说的那样,在理上不立一尘,在事功上不舍一法。
我们不能知道它的存在,只能从万物中间去体会。
春夏秋冬不停运转,万物都是从这生出来的。
没有植物、动物,人就根本活不了。
你只要在大地上种了种子,下种子就是因,有了因它就能结果。
大地虽然沉默无声,却提供了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人要取法于地。
地又是取法什么?地法天。
没有太阳、雨水,万物就没法生存。
天又是取法什么?天法道,它按照道的规律运行。
道又是取法什么?道法自然,一切自然而已。
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
知道这个以后,就知道一切完全是因果。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人居四大之一,通天地的造化,恃道而生,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它从不选择,什么也不推辞。
功成而不名有”,它把我们生以后,却不据为己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依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王弼注说:万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故天下常无欲之时,万物各得其所,若道无施于物,故名于小矣。
”我们整一部历史就是生物的进化史。
人类从一个茹毛饮血、穴居洞处的状态,到现在住进一二百层的高楼,这就是一点点进化的结果。
祖先养着我们,给他们的经验传授给我们,可他不会嚷嚷说这都是我给你们的,他也不会主宰我们,这就是小”。
道充满
宇宙,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长养万物却没有一点私念,从不显露自己。
所以我们才看不见、听不到、抓不到它,从这个角度看,它是极小的,所以说可名为小”。
另一方面,道的小”表现为无施于物”。
万物皆由道而生,它把我们都生出来了,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要生出来。
天下常无欲之时,万物各得其所”,当天下处
于混沌之时,大家都不追问所以然,那么此时万物都能够获得自由生长了。
常无欲' 在修行上是很要紧的,当你不弃不求,一点欲望都没有的时候,就不妄想、不昏沉,也就时真正入定,此时身上各个地方都能得其所。
在生活中也是很要紧的,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你要钻牛角去想就解决不了;你把它放下,隔一段时间再来看它,马上就解决了。
生活中的无为往往比有为还重要,没有顺应自然的有为就如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这样的话还不如不要有所作为,就任随它自己成长好了。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王弼注说:万物皆归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为小,故复可名于大矣。
”万物最后都返归于道,道混沌朴实,宇宙间什么都是它,所以可名为大也”道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人类有生、有死,但道从来也不死,从来也不生。
他不为主,因为假设为主的话,就会随着物的生灭而生灭。
道的大如三千大千世界”。
地球等行星绕着太阳运转,在佛家看来就是一个小世界。
一千个小世界合起来成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千世界。
现代天文学家正在研究是不是天外还有天,人外还有人,我想下个世纪可能比这个世纪可以略微懂得多一点。
小和大都是描写物体的形状。
我们都说宇宙大到无以复加,没法形容。
但如果它可以描写的话,就不算大;真正的小叫做无方索,小到不可以再分。
佛家里头说,有情的跟无情的都是一个东西组成的,这个东西就是邻虚尘。
释伽牟尼又问:多少虚空可以组成一个微尘?换句话说,就是多少个零可以变成一?诸位学过数学,知道把零加一亿、十亿、一百亿次都不能使它变成一,所以佛家这个邻虚尘是假的。
道家和佛家就差这么一点点。
道家还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缈兮冥兮,其中有精”,还给你搁一点东西。
但在佛家里头,真如理地不立一尘”,它生出妙用,可是不舍一法。
我们可以造个铁鸟在空中飞,造个铁船在水里漂,这是怎么造出来的呢?我们看见飞鸟游鱼而想到的。
我们体悟到里面的道,并依照道的规律制造出来。
这个道非常好用,但不是小的,也不是大的。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王弼注说: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
”道有伟大的品质,但它却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这才是它真正的伟大。
我们做事情都是从小处开始,登咼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走远路要从近路开始,登高要从低处开始。
大的东西要从最小的地方做起,难的东西要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
所以,真正的圣人终不为大,才能成就他的大。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个比喻妙极了,炒小鱼的时候翻来翻去,结果怎么样?全都碎掉了。
治大国就跟烹小鱼一样,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就出问题了。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组织也好,一个人也好,都要依道而行。
释迦牟尼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大家能够根据客观法则去生活,去评判,无偏无私,无固无我,那么就没有一个不包容的了。
能够包容的话,自然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比如说中国之所以这么伟大,五千年来经过多大的挫折,跟外族打过多少次战争,但是现在外国人在哪里?侵略过我们的人在哪里?都被同化了。
我们的文化精神中讲究兼容并蓄,所以才能缔造这样一个大国。
美国之所以有今天,靠的就是移民。
他只要一反移民就要摔下去。
中国虽然不是移民国家,但只要一闭关自守,立刻就会出问题。
所以真正的大,就是按着自然之道来做。
以其终不之为大,故能成其大”。
不但统治者如此,一般人也如此。
我们顺着自
然,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作物顺着自然,春天开花、夏天成长、秋天结果,冬天休息。
顺着自然就是无私,就能一视同仁,没有一样事情不可以包容,也不会居功。
这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身退,这就是自然之道。
修行也是这样,我们身体这个小宇宙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你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