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虐童行为解读
关于青少年对于虐童事件的认识与思考的探究
影响社会适应能力
虐童事件可能导致儿童出 现行为问题,如攻击他人 、逃学等,影响其社会适 应能力。
青少年对虐童事件的态度
关注与重视
青少年普遍认为虐童事件 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该 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支持与参与
许多青少年积极参与公益 活动,支持虐童防治工作 ,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
倡导与传播
一些青少年成为反虐童的 倡导者和传播者,通过社 交媒体等渠道宣传反虐童 理念,提高公众意识。
02
青少年对虐童事件的思考
青少年对虐童事件的思考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3
提高青少年对虐童事件的认识 与思考
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了解虐童的定义和类型
让青少年明确什么是虐童,包括身体 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等,以及这 些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长期影响。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青少年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虐童 事件,不轻易接受表面信息,学会独 立思考。
增强对虐童的敏感度
培养青少年对虐童行为的警觉性,让 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虐童事 件。
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授情绪管理技巧
帮助青少年学会识别、表达和管理情绪,以避免因情绪波动而采 取暴力行为。
培养同理心和尊重他人
对暴力的重要性。
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03
教育青少年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对待他人友善、宽容和有责任
感。
04
结论与建议
结论
青少年对虐童事件的认识较为 有限,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关注 。
青少年对于虐童事件的看法和 态度存在差异,部分人存在冷 漠和忽视的态度。
青少年在面对虐童事件时,缺 乏有效的应对和干预措施,需 要加强相关教育和培训。
对虐童行为的看法
对虐童行为的看法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矛盾,可能会产生冲突。
更别说在本人的认知中,虐童的都是脑子不正常加上变态的物种,更不能用平常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去评判它们。
只有我们的国家在这方面更加关注更加重视,对孩子才更好。
我觉得不是虐童案件不断发生,是这个社会终于越发重视这样的事情了,是法制社会和法制观念的日益完善。
不再是小孩子可以被爸妈打的年代了,棍棒之下出孝子这个陋习,并不等于父母可以随意打骂。
况且现在的孩子,在我看来更加敏感脆弱,更加独立自主,更加不能用这种方式进行教育。
更不用说是虐待问题。
垃圾之所以是垃圾,不是我们认为的,而是它的事实存在。
虐童案例分析
虐童案例分析虐童是指对未成年人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行为,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虐童案例的发生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虐童案例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受害者本身,还需要深入分析案件背后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首先,虐童案例往往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暴力、家庭矛盾、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进行虐待。
在一些案例中,父母因为自身的压力和情绪问题,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导致了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家庭的关爱和帮助,帮助家长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减少虐童案例的发生。
其次,社会的监护责任也是导致虐童案例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案例中,虐待孩子的并不是亲生父母,而是监护人或者其他亲属。
这些监护人缺乏对孩子的爱和责任感,甚至对孩子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
因此,社会需要加强对监护责任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护制度,保障孩子的权益和安全。
再次,教育和宣传也是预防虐童案例发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对虐童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孩子的重要性,从而共同努力预防虐童案例的发生。
最后,对于已经发生的虐童案例,我们需要给予受害者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这包括心理治疗、法律援助、庇护和照顾等方面的帮助,让受害者能够尽快走出阴影,重返正常的生活。
同时,对于虐待者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和教育改造,以达到惩罚和预防的双重效果。
综上所述,虐童案例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关爱、监护责任、教育宣传和对受害者的帮助,我们可以预防虐童案例的发生,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虐童问题,共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虐童案件分析及法律知识(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虐童案件在我国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虐童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破坏了家庭和谐,还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虐童案件的分析入手,探讨相关法律知识,以期为我国虐童案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
二、虐童案件分析1. 虐童案件的特点(1)案件数量逐年上升。
近年来,我国虐童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涉及地域广泛,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都有虐童案件的发生。
(2)作案人身份多样化。
虐童案件作案人身份多样,既有父母、亲戚,也有保姆、教师等。
(3)作案手段残忍。
虐童案件作案手段残忍,包括体罚、性侵、精神虐待等。
(4)案件影响恶劣。
虐童案件不仅给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还导致家庭破裂、社会恐慌。
2. 虐童案件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部分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导致体罚儿童现象普遍。
(2)社会关爱缺失。
部分儿童生活在缺乏关爱和监管的环境中,容易成为虐童行为的受害者。
(3)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国虐童案件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导致部分虐童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4)社会监督力度不足。
部分虐童案件发生后,由于社会监督力度不足,导致案件难以得到及时曝光和处理。
三、法律知识探讨1. 虐童案件的法律规定(1)刑法。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未成年人保护法。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反家庭暴力法。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2. 虐童案件的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
对于情节恶劣的虐童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的规定,作案人将承担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
虐童行为给受害者造成人身损害的,作案人还需承担民事责任,赔偿受害者损失。
虐童行为毕业论文
虐童行为毕业论文标题:虐童行为: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导言:虐童行为是指成年人或有责任义务的人,通过肢体、言语或情感等方式,对儿童实施体罚、虐待、性侵等行为,给儿童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儿童权益保护原则,也对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发展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本论文旨在探讨虐童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虐童行为的原因1.1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虐童行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虐童行为往往与家庭暴力、家庭纠纷、父母关系不和等相关。
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行为的父母容易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体罚等方式对待孩子,从而滋生虐童行为。
1.2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也是虐童行为的重要原因。
虐童者常常具有心理上或社会性的问题,如对儿童缺乏爱与关心、孤立无助感、自卑、沉默、挫败感等。
这些因素导致虐童者无法正确地对待和引导儿童,进而发生虐童行为。
二、虐童行为的影响2.1 身体伤害虐童行为往往会导致儿童身体上的伤害,如瘀伤、骨折、烧伤等。
这些伤害不仅给孩子的生理健康带来长期影响,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恶化的心理问题和学习困难。
2.2 心理创伤虐童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虐童经历的儿童常常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自卑、自闭等问题。
这些心理创伤不仅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也可能对其长期的心理健康产生持久影响。
2.3 社会关系障碍虐童行为也会对儿童的社会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遭受虐待的儿童可能缺乏自信、社交能力不足,导致与同龄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成年后,对整个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三、应对虐童行为的措施3.1 配置专业人员为了减少虐童行为的发生,应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配置专业人员进行儿童保护教育和咨询服务。
这些专业人员可以为受虐童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同时对虐童者进行心理矫正和教育。
3.2 家庭教育干预家庭教育是预防虐童行为的重要途径。
应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培养父母的亲子沟通技巧和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的教育质量。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虐童事件的频率也日益增加。
虐童事件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解决。
本文将分析虐童事件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防范策略。
虐童事件的主要原因:1. 父母教育观念落后一些父母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和方法,过度依赖体罚和惩罚,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此,他们常常忽视孩子的需求、感受和成长发展,对孩子形成一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
2. 社会环境因素有些家庭面临着各种社会压力和困难,在生活和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家庭内部各种问题的产生。
这种压力和困难往往会导致家长对孩子产生过多的不满和不满意,可能会引发家庭暴力和虐待的发生。
3. 心理因素虐童者可能有一些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
这些心理疾病可能导致虐童行为,而且这样的人往往难以自我控制,需要及早诊断和治疗。
1. 提高父母教育水平,加强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需要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能力。
父母要敏锐地洞察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行为和表现,避免过度惩罚和体罚。
2. 关注家庭差异,在社区帮助弱势家庭在社区帮助弱势家庭,提供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以减小家庭负担和压力,尽可能地减少家庭冲突和暴力。
3. 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疏导教育建议学校和家庭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以顺畅沟通、爱和尊重为主线,帮助儿童积极面对生活和挫折,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积极心态。
虐待儿童的行为对儿童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需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虐童事件的发生。
只有落实各种防范策略并且让每个人都了解和履行责任,才可以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
虐童事件反思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反思心得体会虐童事件是一种使人痛心的罪行,它不仅伤害了无辜的孩子,也暴露出社会对于保护儿童的不足和对家庭教育的忽视。
反思这些虐童事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从而吸取教训,改善现状。
首先,虐童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家庭教育不善有关。
很多虐童事件的凶手是孩子的父母或监护人,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无法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并且在教育中使用暴力等不当手段。
这要求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注重父母的角色和责任,培养父母的教育技巧和照顾能力,提高其对孩子的认知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其次,虐童事件的发生也与社会对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不足有关。
目前,我国对于保护儿童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够健全,对虐待孩子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界定和处罚措施。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大对虐童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对虐童事件的刑事惩处力度,让犯罪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此外,虐童事件也暴露出社会的道德观念薄弱。
个别肇事者往往缺乏基本的社会道德常识,对于虐待孩子的行为缺乏责任感和后果意识。
这要求我们在社会教育中加强对道德观念、人伦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人文关怀意识,为社会提供安全、温暖的环境。
最后,虐童事件也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只有社会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才能使虐童事件无处遁形。
我们需要加强对虐童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关注度,建立公共机构和组织来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儿童的合力。
总的来说,虐童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发动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共同保护和关爱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对此负有责任,让孩子们能够在幸福和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稳定。
虐童事件的反思与感悟
虐童事件的反思与感悟哎呀,虐童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心里难受得不行。
你说那些小朋友,本该开开心心地长大,咋就碰上这么倒霉的事儿呢?我觉得吧,虐童这事儿可能就像一个大炸弹,“砰”地一下炸在咱们心里。
那些可怜的孩子,也许只是想快快乐乐地玩耍,结果却被伤害了。
这到底是为啥呀?是那些施虐的人心理有问题?还是他们根本就没把孩子当回事儿?我想起之前在新闻里看到的一个事儿,有个小朋友被幼儿园老师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这老师咋下得去手呢?小朋友能犯多大的错呀?难道就不能好好说吗?我就特别想问,这些人的心是不是石头做的,咋这么硬呢?咱们想想,小朋友多脆弱呀,就像小花苗似的,得好好呵护才能长大。
可那些虐童的人,就像狂风暴雨,一下子把小花苗都给摧残了。
这得多残忍呐!也许他们小时候也受过不好的对待,所以长大了也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
但这能是理由吗?这肯定不是呀!我觉得,社会也得负点责任。
可能监管不够严格,让那些坏人有了空子可钻。
咱们是不是得加强对幼儿园、学校这些地方的管理呢?多去检查检查,多听听小朋友们的心声。
还有啊,家长们是不是也得多留点心?别把孩子往幼儿园一送就啥也不管了。
每天回来问问孩子过得咋样,和孩子多聊聊。
万一孩子受了委屈,也能早点发现不是?我就在想,如果我是那些小朋友,得多害怕,多无助啊!说不定晚上都会做噩梦。
这虐童的事儿,难道就没法彻底杜绝吗?我看啊,难!但再难也得努力去做,不然还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要遭殃呢。
咱们每个人是不是都该反思反思?要是看到身边有类似的情况,是不是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站出来说话,保护那些小朋友。
毕竟,他们是咱们的未来呀!哎呀,说来说去,这虐童的事儿真让人又生气又无奈。
咱们能做的,可能就是多关注,多努力,让这样的事儿越来越少,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在阳光下快乐成长,你们说是不是?。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虐童事件指的是虐待儿童行为。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虐童事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策略。
一、社会因素1.社会压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巨大,父母工作繁忙,时间短缺,无法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照顾。
父母为了工作而忽略孩子,导致虐待儿童的行为。
防范策略: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和支持政策,减轻家庭压力,使父母能够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
2.家庭贫困:经济困难是虐童的重要原因之一。
贫困家庭由于无法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容易导致父母情绪失控,对孩子进行暴力行为。
防范策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提供贫困家庭经济援助,确保孩子的基本生活条件和教育。
3.社会价值观扭曲: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对儿童权益的认识和理念的扭曲,人们对于虐待儿童的行为容忍度高。
防范策略:加强对于儿童权益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增强对虐待儿童行为的鄙视和反对。
二、家庭因素1.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虐待儿童的重要因素之一。
暴力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暴力行为下成长,容易模仿并复制这种暴力行为。
防范策略:加强对家庭暴力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完善的家庭暴力报警和保护机制,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
2.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冲突频繁,家庭气氛压抑,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管理不当,容易导致虐待儿童行为。
防范策略: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3.家庭教养方式问题: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采取严厉、威胁、使用暴力的方式,以达到管教、教育的目的,结果产生了虐待儿童的行为。
防范策略:加强父母的育儿知识和教育技能培训,提倡科学、和谐的家庭教育方式。
三、个体因素1.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一些虐童者本身存在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无法正确对待和爱护儿童。
防范策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儿童保护体系建设,提早发现并治疗有心理问题的个体。
2.教育背景问题:一些虐童者自身受过虐待、缺乏正常的教育和成长经历,对儿童权益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虐童实践的心得体会
在我国,虐童事件屡见不鲜,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虐童事件的调查与处理工作,现将我在这一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虐童事件的严重性虐童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对教育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在调查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虐童事件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虐童行为不仅给孩子们的身体带来伤害,更严重的是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创伤。
这些孩子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心理阴影,影响其一生。
2. 破坏家庭和谐。
虐童事件往往发生在家庭中,对家庭和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本应给予孩子关爱与呵护,然而,虐童事件的发生,让许多家庭陷入了困境。
3. 损害教育形象。
虐童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质疑。
这不仅仅是对个别教师的不公平,更是对整个教育行业的伤害。
二、虐童事件的原因分析1. 教师职业道德缺失。
部分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将个人情绪、利益等因素带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导致虐童事件的发生。
2. 家庭教育观念错误。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误区,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导致孩子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部分社会风气、不良信息的传播,使部分人将暴力行为视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进而影响到儿童。
4. 监管力度不足。
我国在虐童事件的监管方面存在一定漏洞,导致虐童事件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和制止。
三、虐童事件的防范与处理1.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 完善家庭教育指导。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避免因家庭教育不当导致虐童事件的发生。
3. 严格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虐童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处理等制度,确保及时发现和制止虐童行为。
4. 加强社会宣传。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大对虐童事件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虐童行为的关注度。
5. 建立健全儿童保护机制。
虐童事件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心得体会虐童事件是一种极其令人愤慨和令人痛心的事件,它不仅仅是对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了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的一种挑战。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都应该对虐童事件保持高度的关注和警惕,积极参与到预防和制止虐童事件的工作中去。
在这里,我将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谈谈我对虐童事件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虐童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家庭教育问题密切相关。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惩罚甚至体罚,甚至有些家庭中还存在着虐待儿童的现象。
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从而减少虐童事件的发生。
其次,社会的关注和干预也是预防虐童事件的重要途径。
虐童事件往往发生在一些社会底层的家庭中,这些家庭缺乏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孩子的成长环境很差。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应该加强对这些家庭的帮扶和扶持,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教育水平,从而减少虐童事件的发生。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虐童事件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虐童事件的关注和认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预防和制止虐童事件的工作中去。
最后,对于虐童事件的处理和救助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发生虐童事件,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受害儿童的权益,帮助他们尽快摆脱伤害,恢复正常的生活。
同时,对于虐童事件的施害者,我们也应该严格依法处理,绝不姑息。
只有通过对虐童事件的严惩和救助,才能有效地震慑施害者,保护更多的孩子免受虐待。
总之,虐童事件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到预防和制止虐童事件的工作中去。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减少虐童事件的发生,保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希望每个人都能关注虐童事件,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虐童事件反思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反思心得体会虐童事件是一种令人痛心的社会问题,它对受害儿童的身心造成了巨大伤害。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应该深刻地反思这些事件,汲取教训,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儿童的权益。
首先,虐童事件反思告诉我们,我们的社会对儿童保护还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一方面,虐童事件时有发生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环,然而许多家庭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方式和方法,甚至有时候出于自身的压力和不冷静而对孩子进行暴力对待。
另一方面,虐童事件的发生也暴露出幼儿园、学校等机构防范虐童的不足。
这些机构应该在招聘和培训教育工作者时加强对其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其处理虐童事件的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社会对虐童事件的关注程度。
虽然每次发生虐童事件时舆论都会热议一番,媒体也会对虐童事件进行追踪报道,然而一些虐童事件的持续性以及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却很容易被忽视。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表面的事态,更要深入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除此之外,虐童事件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参与和监督。
政府部门需要制定更加完善和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儿童权益,同时加大对虐童事件的打击和惩罚力度。
公民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儿童保护事业中,为受虐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另一方面,虐童事件还反映出儿童权益意识的不足。
教育家、家长以及社会大众需要认识到保护儿童权益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来履行。
我们应该鼓励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主动了解儿童的需求,关注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尊重他们的个人独立性和权利,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温暖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虐童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儿童保护不只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其中。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向有关儿童保护的机构提供经济和物质上的帮助,或是通过参与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等方式,为儿童权益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起来,虐童事件反思告诉我们,虽然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儿童保护问题,但是我们也有许多可以做的事情。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虐童事件是指成年人对儿童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或忽视,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虐童事件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对虐童事件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防范策略,以期为有效预防虐童事件的发生提供一定的指导。
虐童事件的发生原因分析:1. 家庭环境的因素:虐童事件的发生通常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家庭中存在着家庭暴力、家庭成员的精神疾病以及家庭成员的酗酒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增加虐童事件的发生几率。
家庭中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耐心和方法,对孩子进行过度的压力和惩罚等,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虐童事件的发生率。
2. 社会环境的因素:社会环境的不稳定也是导致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社会的不公平、道德沦丧、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都会使得家庭成员容易对儿童施加暴力行为,社会环境的压力也会将这种暴力行为逐渐放大和蔓延。
3. 个人因素:家庭成员的个人情绪问题也是导致虐童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家庭成员可能存在焦虑、压力、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地对待孩子,甚至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
针对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策略来预防虐童事件的发生:1. 家庭教育:要从源头上预防虐童事件的发生,需要加强家庭教育。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规范,同时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课程,帮助家庭成员提高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
2.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加强对家庭的支持,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家庭问题,减少家庭压力,从而减少虐童事件的发生。
3. 心理辅导:对于有情绪问题的家庭成员,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解决个人情绪问题,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4. 教育宣传:加强对虐童事件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大众对虐童事件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虐童事件的法律制裁和惩罚,提高犯罪分子违法成本,从而阻止虐童事件的发生。
虐童事件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心得体会虐待儿童是一件极其残忍的行为,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
在阅读这些报道时,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想法。
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些事件背后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正视的。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避免发生这样的事件,以及如何保护孩子的安全和福利。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一、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虐童事件通常发生在家庭环境中,这表明父母或监护人在养育孩子时可能存在精神问题。
因此,保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应该认真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并学会与孩子沟通。
尤其是父母在面对养育孩子的各种问题时,不要一味地逃避或采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二、教育社会如何发现和报告虐童事件虐童事件需要由我们整个社会共同解决。
除了家长和监护人之外,任何人都应该能够发现孩子遭受虐待的迹象,并向当地的权威部门举报。
我们应该积极宣传如何发现虐童迹象,并鼓励人们积极行动。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虐童事件的惩罚力度,以更好地维护儿童的权益。
三、切实加强对儿童的保护在家庭环境和学校里,我们需要为儿童建立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
监护人应该始终把孩子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尽力保证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学校也应该建立和完善各种安全防护措施。
在社会上,我们也要为儿童的福利和权益发声,为孩子们争取更多的资源和保障。
虐童事件的发生是一种极度残忍的行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和责任为防止这样的事件发生去努力。
我们需要学会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如何发现和报告虐童事件,切实加强对儿童的保护。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牢记儿童的权益和利益,尽力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虐童心得体会
虐童心得体会虐童是一种残忍而不可原谅的行为,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存在且屡见不鲜。
作为一个理智的个体,我深感虐童的严重性和残忍性,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虐童问题的心得体会。
首先,虐童是一种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严重伤害。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他们是无辜的、需要保护的群体。
虐待孩子会导致他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创伤,甚至长期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身体上的伤害可能包括青肿、骨折、烧伤等,而心理上的创伤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虐童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身体上的打击,更重要的是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成就的限制。
其次,虐童不仅对个体孩子造成伤害,也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虐童问题体现了社会的不健全和病态,它揭示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关爱缺位。
一个充满了虐待和忽视的社会无法培养出健全和积极向上的人才,从而对社会的长远发展造成阻碍。
此外,虐童也给社会带来了心理和经济的负担。
对受虐待的孩子进行康复治疗和心理辅导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资源,这是社会不应该承担的负担。
再次,虐童问题的存在与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对待虐待行为的态度和对待孩子的态度。
文化的塑造和教育的缺位都会导致对孩子的虐待行为。
在一些文化中,孩子的权益和尊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而一些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家庭暴力和拳拳到股的家长权威观念也为孩子的虐待提供了土壤。
最后,解决虐童问题需要多方合作和综合措施的实施。
对于虐待孩子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接受法律的严惩和道德的审视,以期警示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对于受虐待的孩子来说,社会应该提供安全的环境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恢复身心的健康。
此外,教育是解决虐童问题的关键。
社会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孩子权益和尊严的教育,培养孩子们的自尊和责任感,启发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虐童问题。
总之,虐童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除了对受虐待的孩子造成身心创伤外,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儿童虐待案例分析
儿童虐待案例分析儿童虐待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社会问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虐待案例的背景、原因以及应对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儿童的权益。
案例一:家庭暴力导致的虐待在某城市一则案例中,儿童小明遭受家庭暴力的虐待。
小明的父亲酗酒成性,并在酒后经常暴力对待妻子和孩子。
长期以来,小明受到父亲的体罚和恶言恶语的侮辱,严重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分析:这一案例中,家庭暴力是导致儿童虐待的主要原因。
父亲的酗酒问题和对家人的暴力行为,给小明造成了心理上的创伤,并对他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案例,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家庭暴力的预防和教育,提高大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和警惕性;2. 建立家庭暴力保护机制,加大对受害者的帮助和支持力度,同时对施暴者进行必要的惩罚和教育;3. 提供心理咨询和康复服务,帮助受到家庭暴力的儿童重建自信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案例二:学校欺凌导致的虐待在某中学中,儿童小华遭受同学的欺凌和暴力行为。
小华常常被同学们侮辱、殴打,并遭受言语上的伤害。
这种持续的欺凌行为使得小华逐渐失去信心,情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分析:这一案例中,学校欺凌是导致儿童虐待的主要原因。
同学们的侮辱和暴力行为导致小华在学校内无法得到安全感,并对他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了持续的打击。
针对这一案例,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学校的欺凌预防和处理机制,建立起学校对欺凌行为的零容忍态度;2. 教育学生关于互相尊重、友善相处的重要性,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教育和支持;3. 加强师生关系的建设,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扰。
案例三:虐待者家庭环境恶劣在某乡村中,儿童小杰生活在一个家庭环境恶劣的家庭中。
小杰的父母长期沉迷于赌博,并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照顾。
他们经常忽视小杰的生活和成长需求,导致小杰在健康、教育和心理上都面临诸多困扰。
分析:这一案例中,虐待者家庭环境的恶劣是导致儿童虐待的主要原因。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虐童事件是指在家庭、学校或其他机构中,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或虐待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伤害,甚至给孩子的生命造成威胁。
然而虐童事件并不是偶发事件,它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原因和背景。
本文将详细分析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策略。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1. 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虐童事件多发生在家庭中。
家庭环境问题可能包括家庭暴力、家庭成员精神健康问题、单亲家庭等。
家庭暴力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导致家庭成员对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
家庭成员的精神健康问题可能导致无法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产生虐待行为。
单亲家庭中,家长可能面临独自承担生活压力,无法有效照顾孩子,进而导致虐待行为发生。
2.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导致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社会的竞争激烈、经济压力大可能导致家长情绪紧张,无法正确对待孩子。
一些家长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可能转化为对孩子的情绪释放,导致虐待行为发生。
3. 教育观念问题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可能会导致虐待行为。
一些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将自己未满足的愿望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遭受虐待。
4. 心理问题虐待儿童的成年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问题,这种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其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出现异常,从而产生虐待行为。
防范策略1. 完善法律法规要加强对虐童事件的法律约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虐待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和制裁。
建立抢救机制和保护机构,确保受虐童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2. 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指导,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关爱孩子,化解家庭中的矛盾和压力。
3. 提升家长素养提升家长的社会情绪、心理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提高对待孩子的耐心和爱心,避免因自身问题影响对孩子的正常教育。
虐童事件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心得体会虐童事件是指家庭或者社会中对儿童进行身体、精神或者性虐待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也严重违反了儿童权益保护的原则,给社会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污点。
虐童事件引发了我对儿童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虐童事件暴露出儿童权益保护的不足。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应该受到特殊的保护和关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儿童的无助和依赖,他们很容易成为施虐者的对象。
儿童权益保护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应该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儿童保护体系,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安全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其次,虐童事件提醒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
同时,家庭应该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他们明白善良和恶劣行为的区别。
只有通过家庭教育的力量,才能防止虐童事件的再次发生。
最后,虐童事件也使我认识到社会对虐童行为的零容忍。
虐童事件不仅伤害了儿童,也伤害了整个社会的良知。
社会应该对虐童行为进行谴责,加大对施虐者的惩罚力度。
同时,也应该建立起举报和援助机制,让受害的儿童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和保护,同时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儿童保护工作中,当发现虐童行为时,应该及时报警并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
总之,虐童事件是对于儿童权益保护的严重挑战。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虐童行为进行谴责,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参与到儿童保护工作中。
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守护儿童权益的和谐社会。
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健康、幸福的成长环境。
父母虐待儿童的启示
父母虐待儿童的启示
父母虐待儿童是一个深深令人痛心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
必须深思熟虑,从中汲取教训,努力改善和预防这种悲剧的再次发生。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父母虐待儿童不仅仅是个别案例,而是一
个系统性问题。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
家
长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学习如何正确地与孩子沟通,理解他
们的需求和情感,以及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儿童保护机制。
这包括建
立更多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来保护儿童权益,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和健康得到充分的保障。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相关机构和社会组织
的能力,提供专业的儿童保护服务与支持,以及加强对父母和监护人
的监督和教育。
另外,我们应该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关注。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利益。
大众媒体、学校、社区
和社会组织等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提高公众对儿童保护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家庭和社会的倡导和支持。
最后,我们也需要关注虐待儿童背后的根本原因。
贫困、社会压力、家庭冲突和心理健康问题等都可能导致父母对孩子产生冲动和暴
力倾向。
所以,我们需要综合施策,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支持,帮
助家庭解决问题,提高家庭功能和韧性,防止和减少虐待儿童的发生。
总之,父母虐待儿童是一个严重且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应该共
同努力,从这些悲惨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我们的制度和
做法,以保护儿童的权益和福祉,营造一个安全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家庭虐童行为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年级学校目录一、家庭虐童行为的定义和现状 (2)(一)家庭虐童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1.隐蔽性强 (2)2.社会纵容度高 (2)3.惩罚力度小 (2)4.持续性强 (3)5.危害性大 (3)(二)家庭虐童行为的现状 (3)二、家庭虐童行为的原因和心理分析 (4)(一)非亲生父母的虐童行为 (4)(二)亲生父母的虐童行为 (5)1.生存压力让孩子成了父母的“出气筒” (5)2.夫妻关系恶变拿孩子进行报复 (5)3.“望子成龙”导致拔苗助长 (5)4.歧视子女造成的人性冷漠 (5)5.从家暴的受害者演变成施暴者 (5)6.“孩子是自己的”的强权意识 (5)7.犯罪成本低导致的侥幸心理 (6)(三)其它家庭成员的虐童行为 (6)三、家庭虐童行为的法律责任 (6)(一)《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6)(二)《中国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7)(三)《中国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7)(四)《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7)(五)《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 (7)三、家庭虐童行为的干预和救济 (7)(一)建立收养评估、培训、试养和走访机制 (7)(二)建立强制报告制度 (8)(三)增设虐待儿童罪,普及法制教育 (8)(四)增强社区和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8)(五)设立儿童保护部门 (9)参考文献 (10)[摘要]:近年来,虐童案件的频发受到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和谴责。
家庭虐童行为,作为虐童案中的特殊案例却很容易被忽视,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往往被当做“家事”而不了了之。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只要为他好可以任意处置,外人不便干涉,这也造成了家庭虐童行为的泛滥和习以为常。
事实上,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关键。
监护人的虐待行为将会对儿童留下永久性的创伤,这样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本着“儿童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来对家庭虐童行为说“不”,保障儿童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家庭虐童行为完善法制建设儿童合法权益古语有曰:“虎虽凶猛,尚且不食虎崽。
”虎毒不食子,何况人乎。
然大千世界,无毒不有,时常见诸媒体报道的宗宗虐待子女、甚至残杀子女的惨案,似乎彻底颠覆掉“虎毒不食子”的自然定律。
在少数家庭中,日日的毒打和虐待已成习惯,夜夜的哭泣成为孩子们唯一的发泄。
本应在父母亲的爱护下撒娇嬉闹、享受亲情幸福的孩子,变得无辜、无助、无望……追本溯源,种种家庭虐童行为的背后存在多重因素,或是工作压力、或是无处泄愤、或是歧视子女等,这些因素叠加一起构成了诱发罪恶的因子。
更深层次上,“虐、杀子女”可以上升到社会问题层面,反映在生活压力下部分弱势群体的极不正常的精神、心理状态,亟需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本文通过分析当下家庭虐童行为的原因和现状,探讨对其进行干预和救济的方法,从而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一、家庭虐童行为的定义和现状(一)家庭虐童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儿童因为年龄、身体状况、心智等方面的限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儿童理所当然地成为家庭中的保护对象,然而现实中却有很多监护人以种种理由对儿童的身心施加虐待。
家庭虐童行为一般是指父母或监护人故意地并非偶然地对16岁以下儿童施以或允许施以躯体和情感伤害,或忽视必需监护的行为。
一般可分为躯体虐待和忽视。
前者包括造成了可见的躯体或情感损伤、严重的毁容、躯体器官的功能损害或丧失,甚至致死。
性虐待亦属躯体虐待。
后者是指忽视孩子的食品、衣物、住所、教育、医疗保健、个人卫生等。
这种特殊的虐待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1.隐蔽性强由于家庭虐童行为的施虐人是儿童的监护人,受虐人是儿童,所以一般发生在家庭内部环境中,不容易被外界及时发现和制止。
此外,孩子视父母为依靠,通常遵从父母的意愿,所以很少会向外界主动提及被虐待的事实。
这样,家庭虐童行为很容易被掩盖而使施虐的监护人逃避惩罚,继续施虐。
2.社会纵容度高在中国家长制度下,孩子素来被父母视为自己的私产,父母对于“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处置,只要动机是为孩子好,是合理的行为。
打骂孩子天经地义,“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
”2014年广州市妇联发布《广州市反家庭暴力情况研究调查报告》显示,高达六成的受访者仍然认为家长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仅37.5%的受访者认为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打孩子属于家庭暴力行为。
3.惩罚力度小在中国,未成年人监护一直被认为是“家事”而非“国事”,对于家庭内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伤害事件,法律一直体现着“和为贵”的初衷。
2014年5月,广东省河源市某小学一名男生惨遭继母暴打,在被打得遍体鳞伤后幸及时被其老师发现并报警。
最后的结果是“警方责成居委会批评教育好涉事家长”。
4.持续性强纵观各种虐童案,绝大多数施暴者的施暴行为都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的、习惯性的,这是因为作为受害者的孩子年幼不敢反抗,其他家庭成员迫于施暴者的暴躁脾气而不敢吭声,害怕离婚等,甚至还为其教育手段叫好,都助长了施暴者的行为。
很多时候,只要受害者本人或其他家人敢于出来反抗,或采取向邻居、长辈求助、报警等方式都能够及时制止住施暴者的行为,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2014年,一个广州女孩遭母亲殴打后,因急性腹膜炎死亡,法医发现女孩皮包骨头,身上数个硬币大小的新伤呈鲜红溃烂状,而全身则遍布大量七八年累积的旧疤痕。
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尽管老师、周围的人知道这件事情,但并没有人报警。
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据《北京晚报》报道,在虐童案中长期地、反复地、持续地遭受家庭暴力的比例达到了22.67%,最长的一个案件是被父母施暴14年。
5.危害性大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监护人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对儿童的成长发育产生重大的影响。
家庭虐童行为,会产生的危害如下:(1)亲子关系淡薄,家庭氛围诡异家庭虐童行为,使亲情受到严重考验。
家庭成员之间将互不信任、相互猜疑、吵闹不断并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各家庭成员的社会性人格。
(2)儿童身体受到摧残对儿童采取的人身暴力,很有可能不断升级,轻则造成皮外伤,重则残疾或死亡,此类案例屡见不鲜。
对儿童照顾的疏忽,也可能威胁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影响其的生长发育和智力水平。
2014年山西阳曲县发生的打死女儿案例中,犯罪嫌疑人曹某常常因为女儿不好好写作业,打女儿的手背,拍她的屁股。
但是由于管教效果不佳,曹某就逐渐升级为脚踢、拉着女儿的头撞墙……直至悲剧发生。
(3)儿童心灵受到摧残对儿童的身体伤害,会进一步伤害到儿童的心灵,扭曲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容易使儿童形成敏感多疑、自卑内向、懦弱恐惧和极端偏执的性格,严重的可能会得抑郁症、狂躁症等精神类疾病,甚至出现自残、自杀和报复社会的行为。
对儿童的冷暴力,也会对其的心理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二)家庭虐童行为的现状全国妇联2013年出版的《新时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家庭虐童的状况十分严重,10至17岁儿童遭到父亲和母亲家暴的比例分别为43.3%和43.1%。
仅2014年上半年,国内媒体曝光的虐童案就有104起。
其中父母虐童案有51起,占虐童案总数的49%。
55名儿童受到父母虐待伤害,其中24名儿童被虐致死。
盘点相关案例发现,父母虐待儿童的手段非常残忍,包括火烧、剪刀剪、开水烫、从高楼扔下等。
很多被虐儿童虽然脱离生命危险,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部分儿童变残疾。
在104起案例中,继父母虐童案有14起,占虐童案总数的13.5%。
值得警惕的是,继父虐童案例极少,绝大多数为继母虐童。
几乎每一起都是恶性虐童案,虐待手段非常残忍,遭受虐待的儿童基本都是内脏受重伤。
不可否认,虐童案远不是“把坏人抓起来”这么简单,背后都有着亲情、法理、经济等千丝万缕的因素。
多数父母对孩子施暴时,都声称并不知道自己触犯了法律,反而认为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
有的家长在事后轻描淡写地说“后悔打重了”,有的家长说“偶尔打不算虐待”,有的家长认为“只是轻微教训一下孩子”,甚至有的家长在遗弃或杀害孩子后认为“是为了解脱孩子的痛苦”。
目前中国社会对家庭虐童行为的容忍度很高,普遍共识孩子是家庭的附属,怎么打怎么骂孩子都是家庭内部的事,加之“事不关己”和“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心态,举报家庭虐童的案例很少。
这种对虐童犯罪的忽视恰恰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包庇和纵容,是造成中国当前社会虐童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根源。
如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父母最多被规劝和教育一番。
而造成了严重后果,民众虽义愤填膺,但收效甚微,虐童的父母往往受到轻判。
如此低的犯罪成本更是助长了家庭虐童的气焰。
如今,虐童还在继续,人们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为无辜的孩子们争取更多的爱和权益。
保障儿童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预防和遏制家庭虐童行为已刻不容缓。
二、家庭虐童行为的原因和心理分析一直以来,父母的爱是孩子心灵的依靠,父母的双臂是孩子的避风港。
父母的爱,伟岸如青山,圣洁如冰雪,温暖如娇阳,宽广如江海。
然而对于被忽视、毒打甚至是虐杀的可怜孩子们,父母竟是他们心中难以磨灭的噩梦。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痛下毒手、如此狠心呢?(一)非亲生父母的虐童行为非亲生父母指的是孩子的养父母或继父母,往往是虐童的高发群体。
由于和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只是名义上的父母,所以非亲生父母往往和孩子的感情不够深,对孩子的责任感也不够强。
在照顾非亲生子女的时候,一旦孩子不听话,这类父母容易采取较严厉的惩罚。
今年4月发生的南京虐童案中,9岁男孩童童被养母打得伤痕累累、触目惊心,原因仅仅是因为童童没有按照养母的要求,背出课外书中的内容。
继父母虐童更为常见,施虐手段更加残忍。
由于涉及到再婚后的夫妻关系和经济利益,继子或继女往往被当成多余的“拖油瓶”遭受冷待,轻则只管温饱,重则毒打或虐杀的情况时有报道。
由于女性更多地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并有较强的嫉妒心,所以继母施虐较为多见。
在继父虐童案中,以继父性侵继女的情况为典型。
在新的婚姻中,由于生怕再次离婚,一些亲生父母对另一半虐待自己孩子的行为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助长了继父母虐童的气焰。
今年5月报道的杭州怀孕继母虐杀6岁继女的案例中,仅仅是因为看电视发生争吵,继母就将六岁的女儿掐到半死后锁在柜子里,后女儿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亲生父母的虐童行为2014年底,《新快报》报道,民间组织“小希望之家”曾做过一项调查,亲生父母对手无寸铁的孩子狠下毒手,原因有五类:一是父母离婚,单亲父母脾气变得暴躁,有的酗酒,管教孩子容易狠下毒手;二是父母有精神病,虐待儿童;三是父母吸毒,导致虐待儿童;四是因为家庭矛盾,夫妻吵架,拿孩子撒气;五是未婚先孕,治不起病或医疗纠纷,导致弃婴杀婴。